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HD中字

主演:塔-内西·科茨,埃尔维斯·考斯特罗,理查德·道金斯,帕蒂·史密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1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2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3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4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5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6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13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14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15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16

 剧情介绍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纽约图书馆》将观众带到了世界最大的知识宝库之一的幕后,这个图书馆是一个包容的文化交流和学习平台,每年接待1800万读者,线上访客3200万人。在曼哈顿、布朗克斯、斯坦顿岛地区散布着92个图书馆分部,致力于为这个复杂而繁华的大都市的所有居民提供资源。影片审视了这个传奇机构是如何在保留传统的同时适应数字化革命的。纽约公共图书馆是多面的,从位于第五大道的庄严宏伟的总部到分布在城区的各个分部,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项目和目标群体。图书馆的功能远不止借书,而纽约公共图书馆通过讲座、社区工作、为孩子而设的工作坊以及为找工作的人而设的培训课程,造福所有人。这部纪录片展示了图书馆是如何用书、音乐会、讲座、课程等多种方式教化读者,激发学习兴趣、传播知识并巩固社区联系。恋爱课程玩命追踪(原声版)保利娜49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爱情大灰狼Super Junior: The Last Man Standing中国远征军黄志忠版圣堂天地雄心粤语主战场铁血雄风怪兽与女孩选票风波玩尽杀绝3:钻石计划风雨龙虎山胜利之光第三季飞天侠花红花火等一下,棒球部!A货B货大明宫哥斯拉(1998)我的世界写了你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2021哥斯拉2:怪兽之王石子摩天楼翅膀下的风意外爱情黑道勇士第一季老柿子树夏花2023有盼头美国男孩:关于史蒂文·普林斯的一份简介和服魅惑附注:我爱你军情五处 第八季猛鬼毕业典礼病房安乐乡2014

 长篇影评

 1 ) P-P-P

趴草地上读Artémisia女性漫画奖作品。封面透露了主人公,即便我用NYPL挡住了书名。想法致敬怀斯曼。他的纪录片《书缘》是讲NYPL的故事,影片从各个视角旁观了图书馆的运作模式和社会意义。全片没有演员的表演,没有导演的叙事或提问。记录客观到出镜的馆长、作家、艺术家、捐赠人等等大人物没一条字幕介绍,但是纽约人知道他们是谁。

纽约,各种族群和理念的杂容之所。这里没有人否认阶级的存在,即使学校不教。底层的无力翻身和上层的紧张恐惧是贫富差距的一体两面。片中对此毫不讳言。非裔开店找白人进货,进货价格总是别的社群高上很多,卖给别人的哈尔曼蛋黄酱三块多,卖他们六块多,此乃经济生活层面。技能层面,亚裔老人语言不灵,一把年纪窝在唐人街出不来,电脑使用没人教。认知层面,揭竿而起的马尔科姆埃克斯对于非裔社群来说就像耶稣一样;而对于当时的主流社会,他是暴民。可行而知很多受到了压迫和孤立的“暴民”除了给城市犯罪统计添加数据以外无路可走。他们得活。

影片第一幕慈善基金会负责人直言社会结构中差异的存在,宗教信仰和生存状态均处于弱势的这群选民被政客们放弃了。于是公共图书馆成为了各阶层间差距弥合的载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一点不容易。

我们熟悉的PPP出现了。个人小额捐助和志愿服务的不用说,可敬的公民责任。两块大头:政府拨款和社会资金注入。私人捐赠是基于对图书馆工作量的了解,政府拨款则是私人捐助加上的杠杆,反过来政府拨款引发的公众关注又吸引到更多社会资金注入。透过NYPL开会的影像,我们能看到他们面对的困难和国内PPP项目运营方差不多——财政拨款不懂也不愿意相信预算数额,拨款不到位民营投资者亦会动摇。不同之处是纽约同行设法盘活了全局。

#巴赫悬空古怪指##IllinteracyJH#

 2 ) 图书馆不是藏书之地,是连接人的场所。

#不一样的纽约# 《纽约公立图书馆》,整座城市有92个分馆,分盲文、黑人文化、华人图书,表演艺术、图片收藏等不同侧重。我们以为图书馆是藏书之地,其实它是充满热情和好奇心的人连接器。城市图书馆更是为都市居民服务:就业、学习、研究、分享文学诗歌、感受艺术;图书馆如此,遍布街道或者社区的书店是如此。书店不仅仅是卖书之地,出版社的职责也不仅仅是出书。发现一个细节,片子里的文学读书会(阅读马尔克斯)多为老人,表演艺术类讲座年轻人多。

 3 ) 怀斯曼以“墙上苍蝇“视角观察人类文化圣殿

197分钟长的纪录片《纽约公立图书馆》,由面向公众的讲座和演出、不同社区分馆的日常运作、读者或游客在馆内的不同状态、图书归还分拣系统的机械化流程,以及馆内高层开会讨论资金来源和图书数字化未来等部分组成。这些全面立体化还原公立图书馆社会职能和内部运转的素材,分散于片中各处,时常是在一场非常有意思的名家思想公开课片段后,跟着进入满足观众好奇心的馆内工作细节,让观众也能在看似乏味的日常中,跟着馆员去思索如何应对数字化的未来。

早自1967年第一部纪录片作品《提提卡蠢事》,将镜头对准收容精神异常罪犯的麻州桥水州立医院开始,怀斯曼就通过其标志性的“盯在墙上的苍蝇”方式,持续性的观察和拍摄美国各种公共机构,在此工程中成长为举世闻名的纪录片大师。这种方式表现为让人佩服的长期耐心跟拍,让拍摄对象对摄影机镜头的存在变得习以为常,就像不会理会墙上苍蝇一样,转回关注自己面前的琐事,从而传达出相对客观的真相。今年87岁的他,在刚收获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之后,就剪辑完成与前述名作一样宏大的《纽约公立图书馆》。

有观众觉得这么长的篇幅,又有着这么多有趣部分,干嘛不剪成纪录电视节目呢?可在怀斯曼看来,他的电影长度取决于主题的必要性,“我觉得做纪录电影比为公共电视频道拍节目有着更大责任,因为被拍摄对象给予了我拍他们的许可,我就理应尽可能地将他们的状态呈现出来。最终的长度也理应与自己好几个月持续跟踪付出的辛劳成正比。“

一般提及纽约公立图书馆,都会指第五大道上众多地标之一的那座,古罗马式的对称外立面、内部的华丽吊灯、5300万册藏书的巨大概念,都成为游客到大苹果观光的到此一游景点之一。而论功能实用性,它远不止对纽约市民方便,短暂滞留的游人对哪块领域感兴趣,也可以到阅览区办理临时卡,在长条桌子上查阅研究。我就曾因对美国各地黑帮是如何建造起拉斯维加斯的历史感兴趣,而在内部查阅到多本相关书籍并找出重要历史资料。

而面向公众的名家讲座、不插电演出以及兴趣读书会,则为图书馆带来了强大的用户粘性。怀斯曼就为不能身临其境的观众带来多场分享会的精华,有关于犹太人在纽约是如何发展起最广范围熟食店生意并凝固成社区的历史回溯,有摇滚歌手埃尔维斯.科斯特洛讲述自己在歌中玩弄文字游戏的技巧,有朋克教母帕蒂.斯密斯推自己新书的发布会,还有一群花甲老人分享对加西亚.马尔克斯名著《霍乱时期爱情》的个人见解……所有一切,能让没机会生活在纽约这座世界中心大都市的观众无比艳羡。

而当镜头转向分布于曼哈顿、布朗克斯、布鲁克林、斯坦岛的92家分馆时,我们发现即便在这座全球人种最混杂的都市,族群依旧依着本能对“舒适地带”的需要,而在图书馆这一公共机构中,塑形成某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特别风景。皇后区图书馆的黑人会持续讨论种族隔阂问题并展出族群肖像画,而Downtown唐人街图书馆里的华人,则是孤苦伶仃前来需要学习基础电脑知识的老人。这或多或少应和着一位馆员对新时代图书馆的定义,并不是只关于书,而是关于人。

即便图书馆为了数字化现实,而将越来越多的图书扫描、排字、上线,怀斯曼也坚信未来图书馆的物理化存在依然是必须的。比如纽约公立图书馆的资助单位就遍布各个领域,他们需要把各自的科技、文化和艺术知识,找到最合适的空间去传达,去教育和影响读者。而人们对聚集在一起分享智识、讨论议题和欣赏演出,是永远有需要的。

 4 ) 小白对此片的些许感想

此片作为今年上影节我的开场片,我对它的观感是复杂的。

1.超乎我对纪录片均有旁白的既定理解;

2.超乎了我对博物馆功能的既定理解;

3.通过这部片子作为载体,看到了西方第一帝国的民生、设施条件、优秀的表达欲、各行各业的常规工作;

4.非常喜欢博物馆建造理念以满足功能多元化、读书体会交流座谈、同一段文字手语所传递的不同情绪、内部高层工作会议、先进高端的扫描以及查看技术、照片档案的各种分类法。尤其是手语那段,如同我不在电影院里就在现场被手语老师的情绪一起带动,看完潜意识举起手准备鼓掌;

5.197分钟不安排中场休息,实在考验观众的膀胱能力,并且好几次我忍不住开小差,差一点睡着。认为时长控制在150分钟左右会更好:

6.镜头的处理太随意,会晃眼;

7.上海每年有电影节,又是初夏的好季节,很自豪很享受。然而观影群众的素质仍然有待提高,迟到、随意大声讨论、垃圾不带走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提高国民素质软实力仍是任重而道远。 最后,6月16日13:30上海科技影城这场的同声字幕切换得非常棒,实力过硬啊!

 5 ) 三集综合小记

这部纪录片是我本科毕业憋论文时发现的,腾讯要会员就一直拖到了现在才看。 共分3集,简单写一些我看到的新东西吧。 第一集有咨询热线和咨询台的工作人员,他们面对各种要求真是使出浑身解数,(*/∇\*);还有能看到缩微胶片资源的读取和制作过程。是否有制作过程我不清楚,但至少看起来是可以读者自己操作机器读取的。大学校内招会上我投过国家图书馆的书籍加工、缩微加工等不与读者见面的那种默默付出的劳务派遣式的编外馆员的工作,听说是倒班制,工资低好像还有夜班,看起来很没人性哈,但我好奇也满怀期待的投简历了。最后我没等到人家通知我面试,当然我学的也不是图书情报档案一类的专业。还有他们的社招宣讲会和双选会也会使用图书馆礼堂和其他公共空间举行。 第二集主要的新鲜东西有盲文的读写培训。手语翻译是如何参与到图书馆的演出活动。以及考虑到图书馆如何为城市的死角服务,例如各种残疾人如何获取住房等生活补贴的讲座,怎么精准的为城市中无网络地区服务让更多人能获得线上资源,当然也提及了精神健康方面的公共服务。还有能看到staff only的区域工作人员是如何操作设计更合理的机器制作电子书的,如何分拣借还书等等。 第三集,更多的工作会议,更多的讲座、访谈节选、讨论小组,还有为筹款的晚宴。纽约公共图书馆虽有「公共」,不过在第一集就介绍过了图书馆是由公私资金共同供她运转的。还在街头节日游行的镜头上看到了THE KNICK Season2的巨幅广告。

 6 ) 图书馆除了书,还有什么?

有一种书的形式叫做索引,索引本身不传递任何内容,索引提供一个场所让人们找到自己想要找寻的内容。怀斯曼的纪录片就是一种索引,他不加引导地呈现了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影像片段,仅仅是把观众和NYPL连接起来。难怪观众会觉得这部纪录片枯燥乏味,的确,谁会评价一本索引是引人入胜的呢?

抛开形式来说,片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人们称图书馆为“图书”馆,但除了书,图书馆还应该有什么?图书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纪录片镜头捕捉了图书馆里承载的各种。图书馆传播文字、图片、声音,是知识的传播载体。图书馆面向儿童、青少年、成人、老人,是人们终身学习的场所。图书馆为移民和社会底层人民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帮助,为听障视障人士提供特别的关照,为黑人族群提供展示文化自信的空间,为社区里的参与者提供交流分享的平台……

就当我快要说服自己“图书馆是人类文化传承之场所”时,镜头扫过NYPL里的一条走廊,走廊的墙上挂着几幅油画。我突然想到,对啊,除了图书馆,还有博物馆在传承文化呢。但,等等,为什么大多数国家的文化机构会不约而同地演变成这两种形态呢?

脑海中再次闪回纪录片捕捉到的图书馆众生相。在阅读室里,在借阅处,在读书会上,在各处的大众如此平实、不加修饰。甚至图书馆本身就带着一种简朴又包容的气息,没有一点点张扬的气氛,也没有一切跟华丽有关的东西。图书馆最盛大的活动不过是柏拉图学院式的演讲活动,仅仅多了一支话筒和一束光罢了。这样来想,现代文明也许就是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纠缠不清几千年的结果吧。

谢谢怀斯曼的索引。

 短评

怀斯曼近200分钟的纪录片巨作无比精彩。时而深入某场具体的讨论/演出/会议之中,毫不吝惜时间般,让一段段精彩的现场呈现;时而退出一步,带着meta的视角,讨论关于纽约公共图书馆的角色、功能、定位等方方面面。

5分钟前
  • btr
  • 力荐

一句旁白都没有。作为一个借书、参加新书沙龙爱好者和去过上海图书馆20个以上分馆的读者,我对片子里展示的各种图书馆可以做的工作都有了解,我看到的并不主要是很多人说的“图书馆除了藏书还能做什么”,而是那些枯燥的开会片段展示的“他们怎样讨论把图书馆办好这件事”。

7分钟前
  • 到里斯本看海
  • 推荐

到最后疲态尽露,转场都变成了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日常影像,一次又一次重复。差不多是四条线:1)知识分子的演讲;2)对于纽约社区的关怀;3)关于得到资金赞助的讨论和努力;4)(也是最弱的线)传统意义上对于图书馆工作的想象,分拣书籍和处理借书请求。1最好,其他都有节奏控制的问题

12分钟前
  • Medea
  • 推荐

这里收藏全部期号的纽约时报,有各种动态狗狗的图片,分布庞杂的图书馆分馆,但这里的核心不是书,而是人。图书馆工作人员开会讨论运营的各类事宜,尚博格中心在这里庆祝成立的周年庆典,手语翻译用不同语气翻译独立宣言。每场讲座台下专注的面孔,草坪上或坐或躺悠然的人群,所谓精神才是这里的君王。

16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图书馆超越了借书功能,成为了市民思想交流沟通中心,成了淡化政府色彩的市民参与社区建设、曝露社会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市民广场。豆瓣简介写的很好。

21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显然是一部比《国家美术馆》拍得更好的作品,只是本片镜头对准图书馆,少了展示各种名画作为看点,会让很多观众觉得更无聊。但恰恰是少了这种额外的看点,它作为一个纪录片才更加纯粹,导演的意图也显得更清晰。

25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Fantastic idea yet hard to take in China.有意思的几个点1公私合营的运营方式,基金会吸引市政,市政增加私营利润.2.手语表演者的互动,小孩编程体验,盲人看书4.是否该接纳睡觉的人5.黑人社区问题6.《霍》读书会7.纽约文化活力与上海阶级固化

27分钟前
  • Lauren与海
  • 推荐

D / 三流纪录片,二流宣传广告,一流英语听力练习材料。

28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怀斯曼近几年作品,但凡看过,没有一部喜欢。作为一只苍蝇,聚焦于老百姓接触的到体制和接触不到的体制是完全两回事。显然这套方法作用于“正面”公共系统,除了接受媒体和影迷终生成就奖式颂词和情怀,就只剩下一张形式的空皮和了无趣味素材堆砌。

29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上海电影节展映】多方面展示了纽约公共图书馆与分馆为大众提供的广泛资源:招聘讲座、免费技能培训、历史照片报纸搜寻、小语种服务、残障服务、儿童机器人培训、数字化努力…让人大开眼界,重新理解图书馆功能,深刻领会到资本主义的“水深火热”。充斥大量枯燥冗长会议与讲座,无数次昏昏欲睡

32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Venice2017# 百科全书式的纪录片作品,事无巨细地观察与展示纽约公立图书馆的各种方面的社会功能,并讨论图书馆的未来形态;同时也在地理上展示其分馆。虽说不及雷乃「全世界的记忆」有那么深刻的文化分析,但恰好与今年戛纳的博物馆电影「广场」形成一个有趣的对仗。

3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早八点半满场的上海影城,市民文化水平是不是要看齐扭腰市。

40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晨早的好时光,睡倒一大片。有些部分挺喜欢的,人们其实越来越需要图书馆,不仅为了书。

45分钟前
  • vivi
  • 还行

看怀斯曼的作品总能感受纪录片的尊严和创作者所肩负的责任感,无论是激烈的社会议题,还是对公共机构的拍摄,镜头间充满着平静的力量。用三个小时展现“世界上最美好的场所”台前的迷人和背后的运作机制,巨大的信息量缓慢流露,知识分子、民众、机构负责人,让这里成为一座伟大城市不可或缺的存在

49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怀斯曼的电影会透过仿佛互不相关的事件和聊天来传达人文关怀,这点就足够让人喜欢并且一直看下去了。“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存储书本的地方”,看到最后还有些许感动,哈林区的图书馆里人们在抨击课本传达的错误信息的同时,也说“生活在这个街区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可以来这里了解一切”

5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用直接电影的纪录片方式,来为纽约公共服务与纽约城树碑立传,更像一种包藏预设政治立场的宣传,在图书馆场景中出现的领导、馆员、主讲者与读者,更是精致的演员,怀斯曼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会用目见的「真相」来洗脑的纪录片导演。

54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仅是拍摄,而非纪录

57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20181006@广州图书馆报告二厅197分钟版

1小时前
  • 深夜声噎
  • 推荐

HOC DOC很叫座的片子,由一串谈话会议和图书馆一些列的mini lectures片段组成,印象最深的是开头的richard dawkins阐述无神论, 纽约犹太人族群史,南方右派对自由劳力的诡辩,和最后结尾处Harlem区的黑人们讨论德克萨斯对黑奴史的gloss over。信息量巨大。总之去纽约又有一个点要踩了。love NYPL.

1小时前
  • TimberNord
  • 力荐

公共机构如何搞钱、如何用钱。基于社区分布,自然而然侧重黑人议题。剪辑表达出Patti Smith也好哈莱姆黑人大爷也好同样是公共舞台上的一员。图片馆以前没听说过!题材所限开会谈话过多观感有些疲惫仿佛我也参加了一年份的领导例会(人家开会都不玩手机呢)机械工作类场面的调剂再多点就好了

1小时前
  • paradis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