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次晚安

HD

主演:尼古拉·科斯特-瓦尔道,朱丽叶·比诺什,玛丽亚·多耶·肯尼迪,克洛伊·安耐特,劳琳·坎尼,小拉里·穆伦,伊芙·麦凯林,Carl,Shaaban,丹妮丝·麦柯马克,Mads,Ousdal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语言:挪威语,英语年份:2013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1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2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3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4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5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6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13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14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15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16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17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18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19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近乎纪录片

这部电影真实得像纪录片一样。

影片一开始我就被Juliette Binoche的表演深深震撼,她完全和角色战地摄影师Rebecca融为一体。
她震惊、疲惫、悲恸、伤心、遍体鳞伤,她有皱纹,有黑眼圈,有岁月的痕迹,有战争的伤害,她眼睛仍然里有光。
她就是那个人,而不是别人。
她就是那个自小笃定成为战地摄影师的Rebecca。
她的事业源自于愤怒,却带给她平静,甚至生命。
如果问她,在家庭和战地记者中选哪一个,不是太残酷了吗?
这个世界需要人们各司其职,有的人带着使命降生,他们是关不住的,他们用生命改变世界。
即便世界在某种程度上依旧掌握在别人手里,比如NY的媒体大佬背后的山姆大叔。

电影里的光影尤其的美,也尤其深邃,像漩涡一样让人沦陷。
无论是北欧静谧广阔的隐居生活中的点点黄光,
还是阿富汗沙漠中行驶的货车车厢里微弱刺目的残光,
亦或是难民营伊斯兰建筑的中庭里投射下的冷酷而神圣的死亡之光……
可是这些光,似乎还不如北欧冬日的海水有温度。

有两个点觉得可惜,其一是大女儿Steph演得不够好,小姑娘的演技还是很稚嫩,而她这条线也设计得太突兀,也许青春期的少女就是这样别扭的成长的吧,还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爸爸有什么也不会直说,总是闷闷的,而妈妈的工作一直不被家人接受。其二是爸爸好年轻啊,大胡子也掩饰不住的年轻。

 2 ) 道了一千次晚安,好让空中的愤恨,哭泣稍微平息。

电影开头就是特别美的微观尘土,世界太大,多少在黑暗中飞舞的尘土,无人知晓。有束光芒照耀着尘土,多么可贵,他们尽情的飞舞,下一秒又落在无边的黑暗中,难得还能留下一个剪影。
rebeca就是尘世间的一束光,照进那充满危险的战地里。
伊拉克地区的人肉炸弹制作过程,在镜头底下显得神秘,圣光闪耀。而在爆炸的一刻却显示出巨大的滑稽感,生命这个对于宗教而言最需要保护的东西,却在庄重的仪式后,成为伤害其他生命的工具。鲜血,哭喊,泥土飞扬。
rebaca始终保持自己的职业度,记录整个事件发生的过程,但是却在最后时刻还是忍不住,大喊走开,有炸弹。遭受爆炸的冲击,rebaca被弹开,倒地。摔倒那刻他脑海里是身着白衣服的自己跌落在水面,美得不可思议,以及自己家庭一起的场景。
rebaca回到家里却发现因为自己常年在外,家庭也产生了裂痕。
女儿和丈夫因为随时担心自己的去世,担惊受怕,十分不利于孩子成长。丈夫指责,孩子恐慌。
最后他还是回归到战场重新拍摄,但是回归的她,看到年纪仿若她女儿的年轻孩子被作为人肉炸弹的人选时,几度落泪悲伤不能拍摄,跪在地上,但是载着人肉炸弹的车又再次上路了,在远方又会有一次炸弹伤害,无数人死亡,鲜血四溢,却无力去阻止。

照片的震撼力,在这部电影中,跟随rebaca一起经历那些拍摄过程,更能理解照片原来比视频更震撼,定格的瞬间,停滞的时间,无处可逃的悲伤,像困在照片中,嘶吼着,下一秒破纸而出。
遥远的她归不了家,最遥远的是他的心属于战场,他的心在为那些不确定的危险跳动,他也曾想尽力让那颗心为家庭安定下来,可惜,有些天生的追求,使命感,让他无法停下。
只有一个人开始成熟的理解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追求,而且不试图去捆绑他人,努力追求自己的未来时,人才学会尊重他人和自处。
电影结束才觉得一千次晚安这个电影名跟电影的基调很配,导演总是在悲伤中,依旧温和地展现美好。
一开始写的是以下的一段话。
道了一千次晚安也抚慰不了那些颤抖的灵魂,那些压抑着的沉重的喘息声,在战乱中,在恐慌中,夜夜未眠。
后来又觉得可能下面这样才是导演的本意。
无力抚慰那些在战乱中,在恐慌中,在压抑着的沉重喘息声中,颤抖的灵魂,只好道了一千次晚安,好让空中的愤恨,哭泣稍微平息。

 3 ) 一千次晚安39

对于记录战地摄影师的电影来说,这部还是拍的挺有意思的。

作为一名女摄影师,记录苦难,记录战争真的很不容易。

我感觉到她成熟的痛苦,但是我觉得这个片子拍摄的痛还不够痛,还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

她和家人的隔离,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为她举办葬礼,每次她都起死回生。我想家庭对她来说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对于揭露战争的丑恶的记录。

其实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真的都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矛盾和冲突可能随时会激化,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没有人情味。我不知道什么可以改拜年这些人的命运。可能什么都不能。

一千次的晚安这个名字太过抒情。或许取名为“一千次再见”更符合她的生活。

 4 ) 战地记者

看这部片子纯粹是被摄影记者这个职业所吸引,本身是个大三新闻狗,但对新闻却缺乏实际的理解,对摄影也只停留在带着单反拍拍花草的地步。

被炸伤的后吕蓓卡暂时回归了正常生活轨道,缺席了很久发现要面临的实在太多,丈夫的孤独和不解,女儿的内向和疑问。但她毫无疑问是专业的,表情永远那么冷静,在混乱中仍坚持拍下亲眼所见。

报纸上,她是英雄。生活中,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妻子,一个有着两个孩子的妈妈。没有人知道成功的背后到底付出多少。为了挽回婚姻,她甚至做了不会再回战区的准备。但他太了解她,她每一次的休息只是为了更好的出击。

非洲之旅后,女儿明白了她的选择。而她重新出发,带着佳能单反,带着一堆闻起来有死亡味道的器材,又来到到那个让她宣泄愤怒的地方。在那里,她见证了人肉炸弹的残忍,看见穆斯林妇女和儿童生活的苦难,近距离地感受恐怖组织视生命如草芥的死亡威胁,面对难民彷徨无助的眼神,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按下快门。她想让世界知道发生了什么,想让人们在早上看报纸喝咖啡的时候能对遥远的另一边给予更多关注。

新闻联播节目里,国内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在世界的另一边却总在发生匪夷所思的事情。炸弹,自杀,宗教迫害,但这于太过普通的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国际大事与催缴的房租孰轻孰重?

这世界的苦难和创伤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从未停歇过,然后像消逝的硝烟一样被遗忘。我们在别人的镜头里见过太多的杀戮,并因此变得麻木。正如电影《卢旺达饭店》里一位西方记者所言,“你以为拍下的东西就会有人看,如此就有人关心这儿的情况?我想不,他们会边看电视边说‘天哪;那真恐怖。’然后继续吃晚饭。”

展江曾言,中国没有真正的战地记者,“水均益是饭店武士,闾丘也是。”诚然,中国不乏优秀的记者,但战地摄影记者由于新闻的标签,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职业要求,加上中国独特的新闻环境,优秀的战地记者可谓零星。

很多时候,他们只是一群在战火纷飞的镜头前面用生命在报导的人。而是什么让他们甘愿用生命去冒险,记录甚至是很少人关心的事情,一张照片到底值不值得付出这么多。没有答案。有人预言,只要有人类。就会有战争。而有战争,我们总能看到那群勇敢的人。

我不愿站于道德的最高点去赞扬他们,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坚持和热爱,坚信这世界最该看到的是正在发生的苦难。

 5 ) 很可惜的是预告片刻画的镜头那么美,而正片却完全弃了。

预告片当中朱丽叶每一次按下快门的瞬间都会呈现并且停顿下一张震撼人心的照片,我就是被预告片这样的画面给打动,并且我觉得非常有新意,可是在看影片的时候我一直期待的并没有,当然有些失望,但是情节虽然并不那么有力,可是细细品味还是很有味道。
还是不吐槽下朱丽叶的口语,有些口音也是正常的,并不是所以妈妈都想朱丽叶那样爱摄影和她的事业,我不能说胜过她的孩子,--------但是这部片要表明的主题和《美丽谎言》开头那一段是一样的吧。

 6 ) 一直没明白一千次晚安从何而来,但还是一部好电影

当贝卡和女儿在肯亚遭遇种族冲突后,这部电影的最大冲突也呈现出来了。
贝卡,也许把战地摄影当做了她的信仰,电影里也从各个方面对此有暗示明示。从这个角度说,为了信仰而舍弃一切,况且这个信仰没有带来危害,甚至还带来了某种促进(因为她的照片,影响了肯亚政府,派遣了军队来保护难民),这都是值得坚守的。
但作为丈夫女儿来说,因为贝卡的这一特殊信仰,备受煎熬。好不容易因为爱而再次相信了她,与贝卡再次和解之后,这份信任和爱却在肯亚的难民营被毫不留情地撕扯得粉碎。女儿担心贝卡,也需要贝卡的时候,却被贝卡毫不迟疑地抛弃了。也许说抛弃,稍微严重了。但赤裸裸和冷冰冰的事实,的确如此。
于是,冲突完全爆发。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就是生活的两难,每个人的人生意义不一样,就会导致生活态度、行为、结果完全不一样。
前一天,我跟小猪聊到人生意义时,小猪的看法就是如此,她说,每个人的人生意义不一样吧。
好吧,暂时,我们接受这种看法。

再接下来,贝卡和家人都在调整自己,也可视为每个人的自我救赎。贝卡在机场转身的那一刻,就是她的救赎时刻。女儿在演讲的时候,承认贝卡是最勇敢的妈妈,那些受苦受难的孩子更需要贝卡。而这种思考,也是女儿的救赎时刻。她也许原谅了妈妈。

但,这还没有完。我觉得这恰是这部电影的厉害之处。

最后的场景与最开始的场景完全一样,还是拍摄一样的人体炸弹。但这一次,不同的也太多了。首先,女人人体炸弹换成了孩子人体炸弹。于是,贝卡完全崩溃了。当然,她崩溃也是有前提的。第一次拍摄人体炸弹,接下来家庭的冲突,都为她这一次崩溃做好了伏笔。

最后,也许终于能够明白,摄影不能当做信仰。
真正的信仰是能够带来安慰和平安的。
而贝卡宿命般地两次拍摄人体炸弹,应该破碎了她将摄影当做信仰的认定。

希望如此。

 短评

拍俗了。

6分钟前
  • 胖丁桃
  • 还行

生命的记录,很细腻感人的冲突描写·!

11分钟前
  • L.L
  • 推荐

这个算不算是浪漫现实主义那?

13分钟前
  • 阿尔法
  • 还行

北欧冬日阳光很暖,喀布尔很冷。对做战地摄影记者的她来说,有一个温暖的家不够,她说我不擅长生活。“我希望那些每天喝着咖啡打开报纸的人能够看到这些受难的人们,有所感觉,有所反应。”和大女儿两场戏不错,营地对话,车内对峙,S拿着相机对着她开枪般猛拍。Binoche五十岁眼角眉梢的皱纹这么好看。

15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比Louder Than Bombs好多了

16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谁活得容易? 没有。

21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比诺什可是我超级喜欢的演员。在这部电影里,她是一位战地记者,用照片记录残酷的战争,用微小的行动改变着世界。家人的不理解,其实是一种关心和担心,丈夫和女儿只是希望她能安全地回家。

26分钟前
  • 李湘
  • 力荐

个人使命VS亲密关系,无奈、无力、无法兼容,天性太偏的人不适合组建家庭?但既然此生有缘 彼此纠缠 那就让我们一起失控。放不下的 就去面对。

29分钟前
  • 23°
  • 推荐

It is hard to imagine,but they should understand her as a person,not a mother.

31分钟前
  • Nora_seriously
  • 力荐

用生命记录生命的人,真是很矛盾,这样的工作无法与家庭平衡,但分开也解决不了问题,不如给予支持,成就她,她只会在女儿的枪(镜头)下败下阵。摄影不错(突然觉得兰尼斯特好帅)

33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他们举起枪炮射击手无寸铁之人,满眼都是怒不可遏的信仰;她端起相机瞄准饱受蹂躏之地,满耳皆是源自于心的呐喊。视死如归的墓坑女人、挂扣炸弹的圣战少女,正在被记录与警醒。远方是无法妥协利益矛盾的战区,近处是无法调和取舍矛盾的家庭。战火绵延万里,一千次的快门抵过凌迟子弹,道不出一句晚安。

34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值得尊敬的?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又如何才能平衡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敬佩她的狂热,她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哪怕因此而需要舍弃一些东西。另:战争永远是罪恶而残忍的,而罪恶被揭示才能被遏制!

39分钟前
  • 鲸落51.7
  • 推荐

开篇十多分钟即引人入胜,冲突设置的很好,结尾家庭关系处理的有点刻意。

42分钟前
  • Lucas刘
  • 推荐

感慨万千

45分钟前
  • 黄灿灿
  • 力荐

战地女摄影师跟拍人肉炸弹 经历爆炸后回家休养 丈夫无法忍受她一次次用生命去冒险 她需要在家庭和工作中抉择 想起了前段时间被ISIS处决的jp记者 他们对家庭是自私的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家人不理解 只有亲生经历过才明白母亲的选择 一种使命感 将世界遗忘的地方 用镜头笔头呈现出来 崇高敬意

48分钟前
  • 口饭dex是奇葩
  • 力荐

叙事节奏有点快,转折无力,女主角在后面被赶出家门后独处的表情表演呵镜头似乎缺乏变化,那种蛋疼的选择的感觉完全没出来;配乐做的像《羞耻》OST那种风格,具有强压迫感的连续不断的声音很能表现思维状态和受困的处境;与其用那些故弄玄虚的画面,还不如多几个对准主角发呆的长镜头。

53分钟前
  • 奈德来福
  • 推荐

老妈心中有雄鹰,奈何家人觉悟低。编导是瑞典人吧英语台词写得很外国腔有点影响剧情深度。PS 尼古拉一直这么帅....

58分钟前
  • paradiso
  • 还行

自觉和Rebecca是同一类人,特别有感触,一切值不值得,只有我的良心能告诉我。作为战地记者,Rebecca英勇在于有趟入危险揭露真相的气魄,而她又是怯懦的,在于她根本无法作为一个平凡人去面对家庭,面对生活,她甚至无法做好一个母亲的角色,因为内心的使命感甚至比家人的存在更加重要

1小时前
  • invain
  • 推荐

圣母癌这种东西,想想就好了。我就奇怪了,又要装爱家庭,又要满足自己的私欲。不管目的再伟大,方法错了就是错了,程序错了就是错了。爱世界和平永远不是无限伤害家人的借口。

1小时前
  • 僵尸脸
  • 很差

三星半 闷片佳作 题材讨巧 女性猪脚增加戏剧性和冲突性 家庭与职业的探讨

1小时前
  • 纪月航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