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场

HD中字

主演:George,Nash,Gail,Kane,Julia,Hurley,George,Irving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14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屠场 剧照 NO.1屠场 剧照 NO.2屠场 剧照 NO.3屠场 剧照 NO.4屠场 剧照 NO.5屠场 剧照 NO.6屠场 剧照 NO.13屠场 剧照 NO.14屠场 剧照 NO.15屠场 剧照 NO.16屠场 剧照 NO.17屠场 剧照 NO.18屠场 剧照 NO.19屠场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海豚湾:意识形态v.s.意识形态

曾有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科幻片《西蒙妮》(S1M0NE,又名虚拟女明星,2002,导演安德鲁·尼克尔)里面,当导演特兰斯基试图”毁坏“自己创造的虚拟女明星西蒙妮的公众形象的时候,他让她在访谈节目发表了这样一条言论:”你吃过海豚肉么?跟大蒜一起煎,那才叫做鲜美异常那!“。当然,这前后西蒙妮还被发表了包括吸烟、酗酒。支持取消枪支限制,反对移民等等充满了偏见的言论,至少可以看出在美国中产阶级意识形态里,”吃海豚肉“是一种极其严重的”政治不正确“行为。原因很简单,首先是动物保护主义数年来的成功建构,比如在好莱坞影片里,猫、狗和孩子是万万不能被伤害的,好比《2012》,屁民们死了一堆,男主角还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救出一条狗。其次则是,海豚是如此可爱的动物,怎么能被当做食物呢?这方面极端一点就走到为大家津津乐道的《地球公民》(Earthlings,2007,导演Shaun Monson)那里去了,这除了动物保护主义之外还有素食主义的建构力量。这是讨论这部影片的一个起点。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作为一个文本,它在无意间耦合的东西十分丰富,尤其是放回到中文语境当中就更加的有趣。下面的分析会分别讨论美国、日本和中国语境中这部影片的不同解读。

一、美国:有钱人的表演
《海豚湾》2009年上映之后便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并获得了包括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在内的8个提名和21个奖项。本片导演路易·西霍尤斯是世界公认的顶尖摄影师之一,长期供职于著名的《国家地理杂志》。就纪录片本身而言,他做的已经相当出色,不仅紧张刺激,而且煽情到位,影片后半部的海豚大屠杀段落可以说是震撼人心。如果熟悉纪录片简史和流派的话,《海豚湾》直接延续的是迈克尔·摩尔——或许是当今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纪录片导演了——的”真理电影-社会行动派纪录片“的脉络。迈克尔·摩尔式的组织素材和剪辑方式其实非常明显,典型的段落如片中对日本渔业部副部长诸贯秀树的归谬式采访,以及对日本通过收买小国选票试图恢复商业捕鲸的揭示,还有片中对日本政府勾结媒体隐瞒海豚肉中汞含量严重超标的指责(当然还有对捕鲸协会副会长森下助二的讽刺性描写),以及贯穿全片的取证行动,稍稍对比一下从《罗杰与我》开始到《华氏911》、《医疗内幕》的迈克尔·摩尔的纪录片作品就会发现。这是影片如此尖锐的主要原因,当然,其中也不无问题。于是还要回到文本之中。
《海豚湾》的主角,或者说主要的行动人物,是前电视明星和海豚驯养员里克·欧拜瑞,影片的陈述是因为他在风靡一时的《海豚的故事》中的巨大成功开启了”海豚表演“这个价值数十亿的产业,导致海豚大量被捕获,欧拜瑞因为海豚凯西的”自杀“而幡然醒悟,决定毕生致力于保护海豚。这成了影片在交代前史部分的主要内容。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影片讨论了太地町的海豚大屠杀以及背后的整个产业链和日本政府的作为。贯穿正片的则是颇具惊险浪漫色彩、堪比类型电影的深夜调查取证行动。影片成功地通过资料的展示和旁白取得了观众的认同。这当然是极有力的指控,但迈克尔·摩尔式的纪录片最为人诟病的一点是他(以及效仿者们)永远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材料并以极具诱导性的方式加以组织,简言之,你永远不可能在《华氏911》里看到布什对迈克尔·摩尔指控的回应,同时在《海豚湾》里,也不可能看到更多的日本人,尤其是当地渔民对捕杀海豚的观点和解释。而有趣的是,《海豚湾》里导演从一开始就试图营造一种”当地渔民和政府、警察都是串通一气的黑道势力“的印象,既然他们不愿意说并且试图掩盖什么,那么片中不包括他们的观点在观众看来一定是理所当然的,简言之就是”他们都是坏人“;其次,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那样,动物保护主义已经是美国中产阶级社会的常识,从一开始,导演根本就没有为那些”坏人“留出反驳或者申辩的空间;而且导演还有意地安排了几个日本市民(貌似是东京人?)来证实这一常识。
一旦意识到纪录片仍然是一种通过有意识选择的材料构建的并非”客观“而只是看起来客观的文本,那么我们究竟看到了什么?在行动主体们或者说美国人这一边,我看到的是一群有钱人——显然已经不是中产阶级了,而是彻头彻尾的有钱人,他们有大量的电子设备和先进装备来支持他们的行动,并且很明显的是,他们并没有(至少影片并没有告诉我们)为自己的生计奔波。这说明了什么?是有钱人会更有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么?于是很明显的事情是,他们的行为更像一次有计划的表演——在对讲机、水下摄影机和录音机、伪装过的高清摄影机以及甚至”禁止带出美国“的红外线夜间成像设备、私人直升飞机和高空气球的支持下,他们完成了这场华丽的表演。
说到这里看起来我已经政治不正确了,其实我并无意唱反调也不是仇富,我只是指出一些事实而已。里克·欧拜瑞能每年换一辆保时捷,甚至可以提出诸如“我给你们补贴,请你们不要杀害海豚了”这样的建议,那么显而易见,这场行动和这部影片背后必须有大量的资本来支持。于是这部影片的大获成功其实跟好莱坞的白日梦原理相同,正义的中产阶级观众自己显然无力支持如此华丽的壮举(尤其现在还金融海啸了),他们看了纪录片并相信这是事实,然后流泪了义愤填膺了,感情宣泄了,于是良心被结尾的字幕抚慰了。他们或许会去捐款,但是他们或许不会因此再也不去海洋馆观看海豚表演,或者因此不会在日本旅游的时候不应景地品尝一下海豚肉。
所以其实仅此而已,因为《海豚湾》从一开始就占据了道德高度,通过常识系统或者意识形态系统来结构整部影片。当然捕杀海豚这件事很残忍,尤其是从影片给出的材料来看,实属虐杀;里克·欧拜瑞和他的同伴们的行动很英勇(看起来是这样)并值得敬佩,里克·欧拜瑞的有钱之后不忘报答衣食父母的赎罪心理和毕生心血很感人,但这是充分美国式的表达。

二、日本:文化传统——是自尊还是傲娇?
《海豚湾》将太地町的渔业工人、警察和相关一干人等(比如那个“私人领地)描述成一群不可理喻的残忍之徒,将矛头对准以日本捕鲸协会和和歌山县政府为代表的日本政府和太地町的渔业工人,并暗示这是政府有意隐瞒了重大公共卫生隐患。当然或许事实的确是这样,也有可能并非如此。其实实现这一表述的方式很简单,这些人通过种种方式干扰”正义“的摄影机和正义的美国人,作为观众而言,镜头的道德性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这又是个纪录片本体的问题了,前面讨论过一点,这里不再赘述。影片中对日本的描述基本上与《菊花与刀》定的调调很像,简言之是美国人试图理解日本人的想法而不能,于是需要一些简化的表述。然而日本脱亚入欧这么多年,日本文化仍然是西方文明或曰资本主义文明内在的异己,这是个大问题了。记得02年韩日世界杯的时候还有个颇有趣的八卦,韩国人在被抗议吃狗肉的时候说我们的邻居日本人还吃鲸鱼肉呢你们怎么不说他们。这么看起来,《海豚湾》的表达是珍珠港、硫磺岛以及此后日本经济奇迹的”美国人理解不能“的一个延续。最能说明问题的一句旁白也是最为中国观众津津乐道的一句旁白是这样说的:”“这与经济无关,甚至与政治无关,只不过是所谓大日本帝国的思想余孽在作祟。他们受够了西方国家,受够了他们指挥着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据TLF中文字幕站字幕,译者Yogahu)“翻成人话便是——这群日本人纯属TMD傲娇。
但是这仅仅是傲娇么?或者这仅仅是一个有关”传统文化“的问题么?未见得。前文已经分析过《海豚湾》诉诸常识的意识形态表达机制,在美国中产阶级看来,或者在环境主义或者动物保护主义的意识形态看来十恶不赦的暴虐,在日本人的常识或曰意识形态之中并非一定如此。当然这只是在话语分析的层面上而言,在实践或者行动上会出现什么结果——本片已经拍摄出来了。
所以《海豚湾》的冲突就根本而言是典型的意识形态分歧,而并非是是非善恶,本片在这一点上也比较有节制,虽然导演动用一切可能的视听手段加以暗示,但所用的语词也只到”大屠杀“而已。还是看看日本人怎么反应吧。google.jp检索”The cove 映画“,第一条是这个:
http://d.hatena.ne.jp/kanjinai/20090317/1237274630
(博主自己的观点在这里:http://d.hatena.ne.jp/doiyumifilm/20090813/1250170891
文章很简短,但是下面的回复很有趣。(不懂日文的可以用google翻译工具来看,推荐日翻英)颇有一些人的观点是认为此片”辱日“,尤其是片中”日本黑帮“的说法。大致反对本片的观点包括这样几个:1、海豚只是跟牛或者猪不同而已,为什么不能拿来食用?2、欧美人也捕鲸用鲸油,爱斯基摩人也有鲸骨制品,为何日本人吃鲸鱼肉就不可以?3、有个人提到说导演是臭傻逼,中国的白鳍豚都灭绝了你丫为何不去抗议中国政府。(这个好玩……)。当然不少人也挺严肃地反思了一下。(最喜感的是这个:【能看懂不? 2010/02/05 02:56 不要脸啊~! 动不动就屠杀来屠杀去的~~~你们小日本太不和谐了~! 面壁思过去~! 小心被和谐!】)
第二条是这里:
http://blog.goo.ne.jp/smiledingo/e/a65c294baa73af39907c1845618e4f6d
博主的意见很有趣,虽然TA只看了预告片,不过确实愤得可以。文章扯到原子弹和”种族主义(人種差別)“上面来了……底下回复战得很热闹,有闲了可以看看……我是看不动了。有人揭短说Hayden Panettiere在03年被逮捕之后,获邀参演这部纪录片并获得一万美元片酬,她自己拍摄的录像每分钟卖出500美元,每张照片则卖出250美元。好罢。
第三条是一条新闻:太地のイルカ漁描く映画「THE COVE」日本公開を期待
http://www.news.janjan.jp/culture/0908/0908259279/1.php
imdb资料称10月21日本片于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映。至少我没看到本片在日本大规模上映的消息。这篇文章逐条列举了日本支持捕鲸的理由。
搜了一下其他的资料,这儿有一篇驳论很有趣:「ザ・コーヴ(The COVE)」への反論
http://www.tsunabuchi.com/waterinspiration/?p=1174
里面扯到美国人屠杀印第安人的问题了。
言而总之,日本人的反应跟我们看到”辱华影片“差不多,不仅语气,措辞都很像。在我看来,就”文化传统“说事儿本身就是个很有趣的表述。这个时候日本人强调差异性本身就是对”脱亚入欧“的一个悖反。其实道理很简单——你们丫美国人屁传统都没有,你们不懂。而回到《海豚湾》里面,导演的修辞策略则是——捉海豚可以,可是那些不能表演的海豚你们就放生吧?什么,你们要吃?还说海豚数量影响了鱼类产量?扯淡吧你们?好罢,你们要吃海豚请尽管吃,但是亲爱的,海豚肉里面汞含量超标哎,你们不怕死么?我靠,你们还要吃?!不仅要吃还要骗小孩子们吃(你看,猫狗孩子的修辞出来了)?!好罢你们想死我不拦着,但是你们杀海豚也太残忍了吧(大段的渲染,染红的海水)——基本逻辑是这样的,一步步将所谓”文化传统“推向荒谬和残忍,在非日本观众看来,如果日本人还说这是文化传统,他们不是疯了就是纯粹在傲娇。但是请注意,这只是导演的表述而已。实际情况如何是我不能判断的,但是看到一个资料说太地町的人们平均寿命高于美国人平均寿命,这又说明了什么?我想日本观众的激烈反应大约是因为本片试图通过妖魔化海豚捕猎(日本人自己叫做”イルカ漁業“)来表达自己的道德正义感。传统文化这个事儿,不好说。

三、中国:旁观者?
这部影片在豆瓣被打出9.6(16618人)的高分,要知道imdb评分是8.6/10(3,420 votes)[数据截至2月9日3:51],这之间的差异就太有趣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判断是,这部揭批日本的片子替中国(网民)观众出了一口恶气,互联网作为民族主义尤其是反日的大本营不是一两天了,这个属于正常。但是有意思的是,很多观众都泪如雨下,他们已经获得了美国中产阶级观众的观看位置并分享了他们的常识/价值观——动物保护主义的。联系近日出台的《动物保护法》或者《反虐待动物法》,这期间就未必是一个简单的关系了。查了VeryCD的数据,最早Pub的《海豚湾》是11月28日,不过两月有余;奥斯卡提名2月2日公布,不过一周而已,从豆瓣的评分数据统计来看,的确奥斯卡提名有促进作用,但评分高峰是12月20日前后一周。如此,这部影片的口碑上佳必有其独到之处。我想长期以来好莱坞式的”猫狗孩子“的修辞确实起了作用,而且这部片子说的是我们的”坏邻居“,其间的旁观者的微妙心态难以一言而蔽之。《海豚湾》的激烈使得它本身成为了一个不断膨胀的话题,而似乎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部片子足够好看。

啰嗦了这么一大篇,最后说说我的观点吧。《海豚湾》的好处是在于话题的选择、纪录片的的戏剧化剪辑,以及充分的奇观展示和感情渲染(这一点上路易·西霍尤斯比迈克尔·摩尔牛逼太多了),其中甚至有主线剧情和相对抚慰性的结局(片尾字幕),简言之是足够好看,并且着实溢出了一部影片而进入社会行动,这当然是值得十二万分钦佩和赞扬的。至于上文详细分析过的叙事策略,只能说是它能够自圆其说,一旦认识到它的整个编码系统,它不过是一个讲的十足精彩的故事而已。如果我等观众从此意识到要保护海豚,我想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至于日美文化和意识形态冲突,以及中国观众的有趣反应,一部《海豚湾》已然不够说事儿了,不过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电梯: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985674/?start=100

 2 ) 只给三星

这部片子令我很失望,作为豆瓣评星最高的片子,表现出来的水准实在令我怀疑豆友们的鉴赏水平。

此片的最大硬伤就是预设立场,把太极村的居民,乃至整个日本国预先放在被告席上。而我认为,一部优秀的记录片应该只用镜头说话,除了必要的解释外,拍摄人员应该是中立的,沉默的。但是因为本片的摄制者同时又是活动的参与者,所以忍不住时时都要出来指手划脚一番,剥夺了观众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权利,反而降低了本片的说服力。

本片说海豚肉有毒,这个很可疑,我几乎可以断定这是胡说。人吃鱼,海豚也吃鱼,为什么海豚身上就会汞超标呢?鲨鱼也是食物链顶端的动物,为什么吃鲨鱼就没问题呢?我从没听说过海豚有收集水银的本事。水俣病就更扯了,那是工业污染,和海豚一点关系没有。用水俣病人的形象来吓唬别人不要吃海豚肉,很卑鄙。

海豚会引起关注,无非是因为海豚特别可爱。但是正如本片一开头就指出的,海豚只是长着一副“笑脸”而已,并不表明它内心快乐与否。据我所知,八爪鱼和乌贼也很聪明(也许比海豚更聪明),但是有几个人站出来保卫八爪鱼和乌贼呢?而且海豚也并不是什么濒危物种,凭什么得到特别优待呢?人们特别宠爱海豚,正好说明了人类是多么习惯于将自己的价值强加到动物身上,而这种带着有色眼镜的环保是多么虚伪啊!

也许本片的摄制者和日本人有仇,为了达到丑化这个国家的目的,不惜把日本人都拍得虚伪,麻木,丑陋。而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文明,民主,法制的国家,肯定也有环保组织,也有人在为了保护海豚努力,但是本片一律是选择性地失明。我认为仅仅因为某种动物而否定一个国家,只能说明拍摄者政治上的幼稚。同样的,难道因为中国人吃狗肉就可以否定整个中华民族么?煽情是没有用的,杀猪场里的事情,好好拍一下,可以比这个惨十倍。

对于大多数从没见过海豚的中国人来说,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值得做。比如那些因为豆腐渣工程而死去的学生们,肇事者至今逍遥法外,没有一个说法,对一个没有human_right的国家而言,谈animal right是有点奢侈了。

 3 ) 关于《海豚湾》的一些想法

昨晚看了《海豚湾》,被导演拍摄的煽情画面所感动。但是越看到后来,越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睡下去之后辗转反侧,一直在思考这部片子而无法入睡。

我先举个虚构的例子来说明这部片子的问题: 印度教徒认为牛是湿婆神的坐骑,因此它是有神性的。所以不光印度教徒将牛当作神灵一样对待,连印度的宪法都规定任何人都不准伤害神牛。
有一天几个印度人发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惨案。

在遥远的美国,那些尊敬的牛被当作畜生一样圈养。邪恶的美国人让神牛们住在一个铺满粪便,肮脏不堪的狭小地方,同时不给它们吃草而是给它们吃玉米。每天都有无数的牛被托到一个不对外开放的屠宰场里,然后用各种惨无人道的毒辣手段杀害。这在印度教徒看来实在太残忍了,因为他们认为牛是通人性的,他们就像海豚一样温顺,而且会帮助人们无私的耕地,和牛生活久了,会发现他们也有感情,也能认出人来。 于是,这群印度人决定把这个惨案向全世界曝光。

他们隐瞒自己的身份,偷偷携带者大量最先进的摄影器材来到美国的最大屠宰场附近。 他们曾尝试找了几个屠夫说理,告诉他们牛是感情,温顺,可爱,通人性的动物。 但是屠夫回答,世界上有那么多牛,就是应该被吃掉的。 要说牛通人性,那猪还通人性的,有科学家做过实验,猪也能在镜子中认出自己,难道因为这个原因就不吃猪? 印度人不放弃,他们继续说到,现在你们的牛都是吃转基因玉米,甚至其他动物的肉长大的,他们的肉里带有很多的致病细菌,会损害你们的生命。 屠夫回答,我们所有的牛肉都会在出厂前进行FDA检验,最大程度上杜绝了食物中毒的可能,你们不需要担心。

印度人看到劝说无效,他们决定用正义的行动来拯救那些可爱的牛们。 有印度人偷偷潜入屠宰场,有意造成混乱,破坏生产设置,将牛解救出来。但不幸的是他被屠夫们捉住暴打了一顿,然后送进监狱。因为在美国杀牛,吃牛肉都是合法的,蓄意破坏屠宰场就和恐怖分子一样受到当地居民的厌恶。

计划A失败之后,印度人继续进行计划B.他们偷偷潜入屠宰场,将屠夫们残杀牛的镜头都一一记录下来,同时他们也不拍摄了可怜的牛在面对死亡的威胁的时候,惊慌失措,那充满求生欲望的眼神。 他们相信只要是个人,看到这么可怜的牛渴望生存的画面,就算是铁石心肠也会被打动。

尽管遇到很大的阻力,印度人的《神牛湾》还是如期在全球上映,并且获得了奥斯卡奖。 全世界的观众在看了电影之后,纷纷谴责美国人的残酷无情和愚昧无知,大家纷纷捐钱捐物支持对美国进行国际制裁,通过国家的力量制止对牛的屠杀。

我的故事讲完了,最后我想说的是: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说白了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利益,并不是真为了让动物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尽管杀害其他动物,并吃肉看起来很残忍,但这是生物的本能,你不可能让狮子老虎去吃素。 我本人是喜欢猫狗和其他小动物的,但是我无权限制他人吃狗肉。 如果你觉得这种行为不合理,大可以用文化或者科学说服他们,而不是用非法的手段破坏他们的维生工具,用带有偏见的信息辱骂他们!也许大多数的日本渔民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们只是在谋生,并不是因为喜欢屠杀的感觉才去杀海豚。

而且就算退一万步,即使美国人观点是对的,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并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用非法手段破坏当地人的谋生工具,用带有明显偏见和导向色彩不公平的影片来给他们施加压力,只会让渔民们感到愤怒。(从片中就可以看出,美国人确实做到了)。你要想说服他们不杀海豚,你可以用文明和科学说服他们:1.证明海豚对鱼类无害。 2.证明海豚数量太少,需要得到保护。 3.通过可靠的第三方大规模测试,证明海豚肉有剧毒(而不是随便买一块,找个野鸡科学家说明) 4. 用政治和经济上的压力,迫使日本政府放弃不杀海豚。 事实是:影片获得成功之后,日本的渔民继续捕杀海豚;几十个国家(包括中国!)在ICW会议上投票支持日本捕鲸。

 4 ) 日本人如此热衷捕鲸、杀海豚的真正原因

  美国人:“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你知道世界上98%的人反对捕鲸么?你们为什么不能收手呢?”
  鬼子:“50年前,广岛被原子弹毁了,我们建了纪念馆,以永远铭记发生的一切。上午8点钟,广岛的人民还在忙自己的事,突然一道闪光把他们全部吞没了,女人、孩子、那些死去的人,就像蒸发了一样。而活着的人也受着非人可以想像的痛苦,辐射的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有的日本小孩生下来就没有四肢、没有眼睛! ”
  美国人:“抱歉,你扯得有点儿远了吧。”
  鬼子:“14万的日本人被原子弹杀死,那天的痛苦让我们终生难忘,一个民族怎么能原谅这种暴行,这是投掷原子弹的飞机照片,Enola Gay轰炸机,还有那天丢下原子弹的恶魔飞行员,海豚和鲸鱼!”
  美国人:“你从哪儿弄到的照片……”
  鬼子:“轰炸后第二天,善良的美国人给了我们,我们很感谢他们,所以第二天停止了和美国的战争。但我们永远不会原谅海豚和鲸鱼,直到把它们消灭干净。F**k you!海豚和鲸鱼!这就是事情的原因。”
















————————————————
  以上剧情来自《南方公园》的第13季第11集,这集是专门恶搞日本人捕杀鲸鱼和海豚的,基本剧情是日本鬼子到处乱跑,见到鲸鱼和海豚就杀,搞得美国人很愤怒和费解,就出现了上面的场景。
  听了日本人的解释,美国人很无语……回去琢磨了半天又不敢告诉鬼子,其实是他们轰炸的广岛,就去又PS了一张照片,回来找鬼子说:“我要告诉你们真相,你们拿到的Enola Gay的照片是被做了手脚,因为真正的凶手害怕报复,所以他们把过失推给了别人,我们政府派我把未做过手脚的原始照片送给你们,然后你们就可以知道真相了。海豚和鲸鱼是被陷害的,真正的凶手是——鸡和牛!”
  鬼子:“ 鸡和牛?鸡和牛把海豚和鲸鱼当替罪羊?不可饶恕!F**k you,牛!F**k you,鸡!我们要往死里杀你们!”
  然后鬼子就到处乱跑,见到鸡和牛就杀,美国人这下心宽了,“现在日本人和我们一样正常了。”

 5 ) 哭泣的海豚湾

惨无人道的捕杀方式,这一声声海豚的叫声让人心痛。这是日本人的习惯,在他们的意识里就已经形成。

第一次拍摄团队到了那,遭到了当地人的拒绝,于是他们就想这么一个拍摄方法,也是曝光他们这种毫无人道的捕杀行为,这样看来舆论好像一直有作用!在他们的镜头下,清楚的记录了当地人捕杀海豚的过程和方式。游经这个渔村海豚会被扣下,在这个很小的地方,他们乘着渔船,用东西将海豚活活插死,弥漫着血腥的气息和凄惨的海豚声。血浸透整个海面!

最后他们把视频公之于众,更多的是想舆论主导整个事件的发展!最后镜头是大街上穿梭的人群,他站在人群中播放着这段事!有句话说的好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只要还有买卖,海豚的捕杀就不会停止!

 6 ) 充满浪漫主义的纪录片

问题只有两个。 1.把海豚肉当作鲸鱼肉卖以及学校强迫学生食用含汞量高的海豚肉才是这个片子实质的丑闻所在。 2.我们的生存状态已经不是牧歌时代,在捕食野生动物的同时应该要作一些补偿性工作。对自然应该要有敬畏之心。 即使如此,这个片子拍得太主观太煽情了。我也喜欢海豚的,但是我不能因此诟病别人的饮食习惯。你说你与海豚有精神交流,那又怎么样呢。我小时候还和鸡有精神交流呢。我三岁的时候家里养了三只肉用鸡,我给他们分别取了名字,我外公每杀掉一只我都要哭一场。你也没有看到我因此就诅咒所有吃鸡的人。 人永远有两面:一面是和自然接边的原始的生命力,弱肉强食,这种生命力是利己的,但支撑着我们活的欲望。另一面是长久社会生活给我们的——是文明、利他、是人性里驯良的部分。人类的历史始终存在着这两股力量的角斗,任何一股力量完全占据上风都会带来危机。“禁止杀戮”本身没有错,但对这个口号充满理想和激情,将杀戮视为人性反面的人,常常是长时间受到文明社会保护、离自然最远的人。 我并非认为海豚不是智慧的生物,也不认为因为他们不够人类聪明就可以随意杀戮。然而一个要令人信服的理论必须站在自己的对立立场考虑一下,对于counterargument不管不顾的立论是失之偏颇的。摄制组的人宁可相信不能语言的海豚与他们的交流,也不愿意去理解说另一种语言的人的文化环境和生存状态。装逼地说就是,作为一种政治正确,后工业文明的欧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对自然充满浪漫主义的想象,却对同样在自然和文明的矛盾中挣扎生存的人失去想象力。阿凡达就是个例证。

 短评

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我能做的就是拒绝这个产业链的商品

5分钟前
  • 小鸡炖酥酥
  • 力荐

我看到热门短评说什么“其他被杀被食用的动物就比海豚低贱么?”,我真怀疑你到底看没看这部纪录片。海豚肉并不是主食肉类,且过度食用会导致汞中毒,片中那位日本副部长就因此汞中毒了。日本屠杀海豚捕捉海豚的背后是一条产业链,政府参与其中分红(尤其是向世界各地海洋馆售卖表演用海豚,而这一类海豚以雌性一定年龄的海豚为最佳,其余不达标的则被屠杀)。这是一种对人类极为友善且温和的生物,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食用它,即使食用也没有好处,你又为何拿它和食用动物相比较?我不会吃狗,去日本也拒绝吃海豚,原因很简单,这两种生物都能跟人类建立真正的友谊,彼此相伴。这无关高低贵贱,而是人类心底那种注重感情的本能。尽管在利益面前,屠杀者们向来会选择性的忘记这种本能。2020年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紧张,该学会收敛些了。

10分钟前
  • 岚虎冬
  • 力荐

“必须屠杀海豚,因为他们吃了太多(我们的)鱼;必须屠杀海豚,因为要维护昔日大日本帝国的尊严!” 丑陋的真相背后总是有政府和利益集团的勾结。

12分钟前
  • Orchid
  • 力荐

“All social change comes from the passion of individuals. / 所有社會變化都源于個體的激情。”

14分钟前
  • 蘇瓦特
  • 力荐

自己在家里看都能鼓掌

18分钟前
  • 读书破万卷
  • 力荐

平庸得不能再平庸的纪录片。当然,我是指的影片本身。如果算上纪录片搞笑的逻辑的话,我们只能说,这世界充满了一批悲天悯人的无知者,一群道貌岸然的伪善者和一些聪明狡猾的叙述者。

23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还行

血淋淋的海湾……影片尾声那段触目惊心的屠杀场景让人看了感觉心里堵得厉害!地球村上的每个村民都该看看这部片子。

25分钟前
  • Marc
  • 力荐

已经多久没有哭成这个样子了

27分钟前
  • untamedheart
  • 力荐

对于中国人来说,2009年描写南京大屠杀的最佳影片,不是“南京南京”,也不是“拉贝日记”,而是“海豚湾”。

31分钟前
  • lowdive
  • 力荐

正如银河系漫游指南开场所说"so long and thanks for all the fish",迟早有一天我们会彻底失去它们

33分钟前
  • 皮皮鲁西西
  • 力荐

很有冲击力的片子,但主题却很不成熟。本片倒底是想呼吁:1.反对捕杀海豚?(就因为海豚是智慧生物?所以智力较低的家畜、家禽、农作物就活该被切碎了当人类的食物?)2.反对非人道地捕杀海豚?3.反对食用有毒的海豚肉?4.还是其他?

37分钟前
  • 低价值用户Kar1
  • 较差

当Ric把屠杀海豚的视频绑在胸前闯进OPS的大会现场时...我的泪喷涌...

39分钟前
  • 横折弯勾
  • 力荐

这个时间点再看这部片子,尤为讽刺,十年前他们捕杀大批海豚,十年后他们要将125万吨废水排入太平洋,将地球变成“炼狱”。往后的历史中,他们又将不断掩饰、改写、否认今天正在发生的事情,循此往复…

44分钟前
  • 达曙酣且歌
  • 力荐

美国人就干对两件事,一是拍了海豚湾,二是扔了两原子弹

46分钟前
  • 王大頭
  • 力荐

最具艺术感的纪录片。真相都真的让人难以想象,所以他们还在否认南京大屠杀。

51分钟前
  • 仁慈的父
  • 力荐

世界上各种政府和商业机构的合作运作模式从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用金钱买断,用媒体掩盖,假借会议决定,压制有良知的声音,欺骗无知的民众,再雇佣刀笔小吏合法化历史。人类总是自以为是生物链的最高点,对自身酿下的恶果视而不见。愚蠢的人类每天堂而皇之地杀戮,还冠之以美丽的名字。SHIT!

56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海豚会因保护人类而去攻击凶猛动物。海豚是有自我意识的智慧生物。海豚曾成功治疗过无数患心理疾病的人类和自闭症儿童。所以杀海豚就是在杀人,而且是在杀以最真诚的友爱和生命对待我们的朋友和亲人。

59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我想知道的是 大地村那里的海豚屠宰场现在怎样?关闭了没有?当地的渔民是否还以屠宰海豚谋生?

60分钟前
  • Yiklui Cheung
  • 力荐

“海豚的微笑,是世界上最高明的伪装”《海豚湾》之前,太多生态纪录片披着唯美和说教的空皮,这一部所上升到的意识高度以及呈现的残忍,令人震撼。09最佳当之无愧。“当我看着一条海豚,他的眼睛跟着我转,当我们四目相对,我有一种由内而外的感觉,毋庸置疑,我正在和一个智慧生命进行交流”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

太煽情 太主观

1小时前
  • 缅怀树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