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女传

HD

主演:奥黛丽·赫本,彼得·芬奇,伊迪斯·伊万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59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修女传 剧照 NO.1修女传 剧照 NO.2修女传 剧照 NO.3修女传 剧照 NO.4修女传 剧照 NO.5修女传 剧照 NO.6修女传 剧照 NO.13修女传 剧照 NO.14修女传 剧照 NO.15修女传 剧照 NO.16修女传 剧照 NO.17修女传 剧照 NO.18修女传 剧照 NO.19修女传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美丽心灵

想起歌德《威廉。迈斯特》里的一章《一个美丽心灵的自述》--圣洁的爱的灵魂,在一个美丽女子的身上,夫复何求?

影片宗教的背景渲染出很多超越俗尘的气息。
觉得是赫本演技最出色的一部片子;
不,没有演技,心灵之美是无法表演的吧。

看完这本片子,回望尘世,应会隐隐觉得有些轻盈清澈的气息飘浮于稀薄的天空。

再偷亲爱的老歌德《浮士德》的结语来祈祷:
“永恒的女性带我们上升”

阿门

 2 ) 服从,守贞,神贫是否是通往与主结合的唯一路径?

服从,守贞,神贫是否是通往与主结合的唯一路径? 看完电影,路加修女放弃了修道身份,重回世俗生活。此时的她,对于服务工作应当已有了自由意志,个人认为自由意志下的皈依与信守才是最终爱人爱主的表现。在影片中,有一幕是路加在听候吩咐时,老修女说了一句话:你只是一件工具,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是,直到你的灵性得以升华。 那这里的灵性升华该如何定义呢?是继承了爱的旨意,突破工具的束缚?还是认知上全部认可教义,不再反抗?对于老修女而言,服从是第一准则。也许是受限于修女身份的设定,在进行世界性援助时,不得怀有政治倾向,遵守戒律,遵守教义,一心服务才能让这个工作在过去及将来能既定传承中有条不紊的进行。毕竟在一个封闭式的空间中,除了对思想要求达到统一外,执行准则的唯一性也是利于控制局面的有效方式。只能说,对修女这一专职工作而言,老修女的要求并没有问题。 然而回到原始疑问,要想与主结合,传承爱意。并不只有成为修女一条路,在成为修女的过程中,足以让我们对如何爱人,保持热情这件事情有了认知,这正有助于未来将此作为人生准则最好的药剂。

 3 ) 打开一扇神秘的门

疫情期间偶遇的最独特的一部。令人喜爱不已的赫本出演的一个特殊角色电影,八项奥斯卡提名。

详细介绍了修道院的生活,内部环境,生活常态,修行与进深,阶层上升的路线。非常有趣,也感到等级森严。总体来说与新教比,确实有肉身成道之嫌疑。不过,有人很适合,也不全是。真的有点修行在个人的感觉。

赫本诠释的依然是极富魅力特立独行的一位,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高墙里面也有不能免俗的人的斗争,真实又感人,画面优美,比利时风情画,修道院在战火纷飞年代里的角色与使命,冲突与危机,在宣教地的各种危险,都在看似平静的画面里,充满了张力。真实感人。结尾也是一个悬念。。。

 4 ) 修道:趋向完美的个人旅程

《修女的故事》讲述了卢克修女从进入修道院到最后离开修道院一个比较完整的事情以及心理过程。在影片的开头,嘉贝儿以一个十分乐观的心态进入修道院,这从她离开家时的坚决以及她对弟弟说的“我希望你们能和我一样开心”中可以明显看出。然而进入修道院后,从最初的初学生阶段到她得知父亲在战争中被敌人夺取生命之前,她一直生活在极大的心理矛盾之中。修道生活一方面满足了她在进入修道院之前的愿望,即得到了到刚果做一名修女护士的资格和机会,另一方面却没有给她带来所向往的宗教上的沉静、平和的心态。在影片的最后,父亲的死亡使在卢克修女心中与修道生活中所要求的谦卑战斗了将近二十年的骄傲与意志力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她终于下定决心离开并不适合自己的修道院。在这个过程中,卢克修女的个人性格可以说构成了一条主线。她的性格,用影片中的话来说是“意志力”(strong will),用她父亲的话来说是“固执”,用Fortunai医生的话来说则是“有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做法”。在这种意志力的作用下,她固执地进入了修道院;在逐渐体会到修道生活和自己的性格固有的矛盾后,她用意志力支撑自己在不断的自我否认、矛盾中继续着修道生活;而最后,她用意志力战胜了自我否认,重新获得了对自己性格和理想的肯定,毅然离开了修道院,实现了她的父亲对她说的那句话:“当你觉得自己不适合这种生活时,离开并不意味着羞耻。”

影片是从世俗人士的角度讲述整个故事的,应该说对修道生活总体上表现出了一种理解和乐观的态度,但同时对修道生活也提出了一些批评,又留下了很大的供站在相同角度的世俗观众进行思考的空间。卢克修女来自一个医生世家,在进入修道院之前已经有了很好的医学功底,即使不进入修道院,她同样,甚至可以更好地在世俗世界实现自己治病扶伤、到殖民地进行医疗救护的愿望,那么进入修道院的意义又是什么?清贫、守贞和服从是修女被要求的三种修道品德,此外还有一些更细化的品德,比如外在的和内心的安静、绝对的谦卑等。而这些品德形成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依靠修道院中一系列严格及琐碎的规则,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获得绝对的自我牺牲。这些品德的作用在日后卢克修女在女精神病院和刚果的生活中都得到了体现。缺乏清贫,就不可能在物质极其贫乏的传教地区生活下去,尤其是那位常年独身与麻风病人生活在一起的神甫,清贫是他做出自我牺牲并把爱不断给予他人的前提。缺乏由内而外的安静,则不可能承受在不断为他人付出爱的过程中自己所要体会到的孤独,比如那位在女精神病院每天近十个小时看护暴力病人洗澡的玛丽修女。而守贞和服从,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持神甫、修女的宗教纯洁性,这种纯洁性可以使他们不断获得宗教所能带来的强大精神支持力,使他们可以战胜世俗中的艰辛,坚持自我牺牲。从这种角度理解,修道生活并非所谓“禁欲主义”的对人性的剥夺,而是对修士达致更高程度的自我牺牲所必需的“训练”。就像Emmanuel修女在最开始对作为初学生的修女们所说的:“只有在心怀爱时,一切的牺牲才是可以忍受的。”影片在此角度上对修道生活所采的是一种十分理解和宽容的态度。

影片着重探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修士和修女的“入世”。卢克修女在决定退出修道生活之前和Emmanuel修女有这样一段对话:“当你在倾听一个人精神上的困扰的时候,为什么还要被五声钟声所要求的弥撒打断呢?帮助一个在痛苦中的人不是更重要的吗?”“但是你进入修道院是为了当一名修女,而不是为了当一名护士的。”从编剧和导演最终设计的卢克修女的离开修道院的结局来看,他们给出的答案应该是:当世俗生活可以实现个人所设立的目标时,修道生活的意义其实已失去大半了。从世俗人士的角度看,修道最终还是一个实现目的的手段,电影在对修道生活提出批评的同时其实是忽略了修道生活中具有的个人信仰上的意义。“出世”和“入世”之间的矛盾其实存在于很多宗教之中。在基督教以极多的清规戒律要求修女的过程中,很多被我们视为“基本”人性的东西,比如虚荣、自爱、热忱,都不可避免地会被打磨掉,与此同时还要求修女们保持以生命热情为基础的爱,这难道不是很矛盾的吗?但在我看来,这种“矛盾”,这种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不断的平衡,正是修士和修女们用一生追求完善和完美的过程。也许这些清规戒律的价值和意义并不靠最后实现的目标所体现,而正是靠过程体现。“出世”可以帮助修士和修女不断保持自己在精神上的纯洁和高尚,而“入世”提醒他们要时刻保持一颗热忱和爱的心,在这种平衡中他们才能不断向完美趋近。因此,并不是像Fortunai医生所说的那样,“眼中只有服从”的人才是“一个天生的修女”。修道生活中其实存在各种各样的“失败”,有的人因为怯懦和服从的天性而被磨灭了一切的性格,这时候在服从下的自我牺牲其实也是一种折磨;有的人,就像卢克修女,在平衡的过程中却发现自己没有趋向完美,而是永远在原地打转,最后只得完全“入世”。我们无法得出究竟是修道人士还是世俗人士更高尚的结论,但我们至少可以了解,修道是对人格更高也更复杂的要求。

 5 ) 难以中和的信仰虔诚与现实责任

钟声清澈,神圣而悠远,扩散在比海洋更宽广的天空中。它穿透尘凡的喧嚣与纷扰,叩击着我们多愁善感的复杂心灵。波光摇曳,恬静而沉稳,倒映着河水旁边修道院的尖顶。微风轻拂,载有十字倒影的水面宛若旌旗在飘扬,用无声的倾诉召唤着我们的灵魂:Give to the poor and come follow me.

深沉而凝重的乐曲在耳畔响起,周围迅速充盈着虔诚和感动,Sister Luke的故事就这样随着钟声和波光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寻求心灵绝对宁静的虔诚和希望让更多人获得幸福的责任似乎就这样和谐地统一在了主人公进入修道院的决定中。

然而,不久以后,我们就会明白,这样的统一将短暂而脆弱,虔诚和责任的冲突毕竟无法在对自己要求苛刻的心灵中得到平衡,离开修道院也注定将成为Sister Luke最终的选择。

To be a nun or to be a nurse?——That is a problem.

[记忆中残存的电影剪辑]
剪辑一:影片开始的时候,在深沉而富有宗教氛围的音乐烘托中,Sister Luke开始了内心独白;那种肃穆的虔诚令我佩服与感动,使我明白Sister Luke的抉择基于两个目的:Give to the poor and follow me (the God).
剪辑二:Luke在医学院里成绩优异,天生的聪颖和名医父亲的耳濡目染,使她轻松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技巧;大夫夸奖了她,并希望她帮助其他修女学习。
剪辑三:返回修道院的Luke向院长忏悔,希望宽恕自己无法帮助宝林,院长却建议她在考试中故意通不过,把机会让给宝林,忍受屈辱和挫折,证明自己的谦卑,使灵魂真正得救。
剪辑四:院长告诉Luke,要想成为一名Nurse,首先必须成为一个Nun。
剪辑五:在刚果的医院里,Luke打电话给当地的修道院长,为自己需要照顾病人而无法返回修道院作弥撒再次请假。
剪辑五:Sister Luke离开修道院前向主教忏悔,主教说:You are too hard to yourself.

[头脑中凌乱的思绪片断]
片断一:或许有人会认为Sister Luke之所以选择进入修道院的,是因为最终想成为一名护士;当然,这与修道院长和她所代表的经典基督教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后者显然将无条件的虔诚和无保留的皈依作为评判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唯一价值信条。如果对于Luke来说,to be a nun不过是to be a nurse的手段或者程序,那么从进入修道院那一刻起,Luke就不得不面对一条并不适合她的道路,最终不得不选择离开。 我不太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不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to be a nurse是不是首先必须要to be a nun;但是影片中刚果的医院里出现了没有皈依基督教的黑人护理士,因此假设影片反映的是当时真实的历史,我认为Luke完全可以直接to be a nurse而不必首先to be a nun,更何况Luke的父亲是有名的医生呢?
即使像影片中表现的布鲁塞尔精神病院一样,当时的风俗要求只有修女才能成为护士,我也不认为Luke会像我们将并不喜欢的某些必修课看作取得学士学位的前提而强迫自己去接受那样,把to be a nun仅仅看作to be a nurse的一个手段。如果是那样,所有的教规和戒律对于她来说,都将只是行动的约束而非心灵的准则,都将只是一种外加的规范而非发自内心的自觉需要。
而当一个人有十分明确的目的地时,她通常便不会介意通往目的地的道路是否完全适合自己的行走习惯;连寓言中的狐狸都可以为了穿过窄洞吃到葡萄而三天不吃不喝,为了心中崇高的理想,人自然可以做出牺牲。因此,如果Luke单纯地把to be a nun看作to be a nurse的手段,我想她就不会主动要求院长宽恕自己在医学课上的出色表现,就不会在无人监管的刚果仅仅因为宗教观点的争论就拒绝那位医治好她肺结核的绅士医生的送行,也就不会为自己内心深处不禁流露出的自我实现感而一次次地祈祷忏悔;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Sister Luke贯穿整个影片的心灵挣扎,归根到底在于对nun和nurse这两个职业、这两重身份谁为第一、谁为根本的两难判断:To be a nun or to be a nurse——That is a problem.

片断二:当然,成为修女还是成为护士,并不只是简单的职业选择——事实上从单纯的职业表现来看,在几乎整个影片中,Sister Luke都很好地统一了这两重身份:不论是在布鲁塞尔精神病院、在刚果的白人诊所,还是在比利时硝烟弥漫的战地医院,Luke都同时是一名虔诚而优秀的修女和一名敬业而出色的护士。可是正如影片中修道院长对修女们的经典告诫:You can cheat your sisters, but you can never cheat yourself and the God,我想,在Luke的心中,她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修女,这大概就是她不断面临心灵挣扎,最终选择回归世俗的原因之一。
成为一名修女,就意味着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上帝,遵守上帝的教诲和劝诫,克制自己的一切欲望,永远保持谦卑和沉默,使自己爱的情感超然于尘世之外。在西方基督教的思想体系里,人生而有罪,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用善行向上帝赎罪,取得主的怜悯,最终获得宽恕。既然人生而有罪,这种“原罪”就如同人灵魂的水印,既不能转嫁给他人,也不能让他人替自己求赎。因此,修女和教士除了可以用虔诚和善行拯救自己的灵魂外,似乎就只能引导“迷途的羔羊”走上正轨;他们的使命和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只能劝导人们从善,告诉人们如何通过行善减轻自己的罪恶,却不能直接帮助人们脱离尘世走向天堂——因为那是上帝的工作。
而成为一名护士,将自己的爱心奉献给病榻上忍受痛苦的病人,并不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罪恶或痛苦,而是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主动帮助那些正遭受伤病煎熬的人们脱离痛苦。护士不能永远沉默,她要用自己亲切的语言和灿烂的笑容驱除病人心头的阴霾;护士不能永远谦卑,她的病人需要她在紧急的情况下站出来,用自己高超的医学技术和护理手段赶走病魔的侵袭。护士直接帮助病人,将他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而护士从病人处得到的最宝贵的回馈,大概也正是救死扶伤后那种充实的骄傲和满足。
这样看来,Luke或许从形式上完全可以同时成为一名虔诚的修女和一位敬业的护士,但实际上,她永远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优秀的修女和优秀的护士需要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因为出世与入世、谦卑与勇敢、沉默与外向、消极与积极,这两组迥异的人格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美地统一于一个凡人身上,即使她比任何同伴都更伟大。

片断三:影片中导致Luke最终离开修道院的原因,似乎直接在于她无法宽恕杀害父亲的敌人。我觉得的确如此,但不仅如此。
在现实生活中,我没有接触过真正的神父或修女,但我与正在中国佛学院学习的一位僧人进行过深入的交谈。我想,尽管他和Luke的信仰体系和宗教制度完全不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解读。
佛教强调绝对消除情感与欲望,按照这种要求,真正虔诚的僧人应该做到“不食人间烟火”,俗世的喜怒哀乐不会进入他们的心灵。可是我所了解的那位僧人,尽管在佛学院中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但当他面对发生在身边的贪污腐败与玩忽职守时,依然不能熟视无睹。可是在我看来,他并不认为这种现实的责任感违背了自己心中的信仰,也没有像影片中Sister Luke那样始终在信仰的虔诚与现实的责任间倍受煎熬。
同样拥有沉默平静的信仰要求,同样拥有强烈的现实责任感,为什么Sister Luke始终面临着心灵的挣扎而我所熟悉的那位僧人却生活得充实而逍遥呢?我想,这大概在于Luke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感吧。
Luke美丽、聪颖而富有责任心,她力求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极致,她要求自己在最大限度上帮助那些身陷于病痛折磨中的人们,同时也要求自己成为完整意义上的虔诚修女。而我们已经论证过,这种苛刻的要求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它在凡人身上是难以实现的。
事实上,这种两难选择的悖论在逻辑上似乎是难以超越的,如果希望在这样的角色冲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就只有像我所熟悉的那位僧人一样做到“难得糊涂”。可是,对自己要求严格得近乎苛刻的完美主义者Luke,不会允许自己故意忘记上帝的教条,于是,她也就难以享受“难得糊涂”所带来的轻松惬意和自得其所;当她认为自己不可能再履行真正意义上修女的义务时,就果断地换下了修女服,回到了凡人的世界中。
也许在我的僧人朋友看来,只要把信仰留在心中就是最大的真诚,不懂得“糊涂”的人,注定无法在虔诚的信仰和现实的责任间找到平衡,也就注定要承受灵魂的挣扎和心灵的煎熬。可是那种基于“糊涂”的轻松和快乐,真的不会减少我们信仰的纯粹和虔诚吗?基于忘记教条和忽视那些难以被监督的宗教要求的自在惬意,真的不会减少他们和上帝或佛祖之间的距离吗?这种轻松,到底是人生真正的大智慧,还是欺骗自己心灵的廉价麻醉剂呢——That is a problem.

片断四:真的神正在地狱拯救迷茫的魂灵,而非在天堂歆享众生的膜拜。
我承认自己是凡夫俗子,不能从现实中窥见上帝和天堂的存在,我的智慧和精力实在有限,尚不能领会彼岸世界的幸福美好;所以我赞成Luke的抉择。我想,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更愿意将自己有限的智慧和精力,贡献给“让更多人过上更好生活”的实际行动中。
耳机里又传出修道院清亮的钟声,那钟声似乎就叩击着我的心扉,使我联想起在某个天主教堂度过的那个早上。当全身心地沉浸在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时,我几乎真的感受到了那种超然于世的震撼和感动;可是当我把目光从圣坛上的十字架上收回,当我看到身旁衣着褴褛的虔诚信徒时,却发现那种完全服务现实的责任和使命依然占据着自己的心灵。
与Luke一样,对此岸世界与生俱来的责任和对彼岸世界超然生活的向往也时常同时出现在我的心中,但比她幸运的是,我的信仰和我的理想都统一在“使更多人过上更好生活”的现世要求下,而避免了那种徘徊于信仰的虔诚和现实的责任之间的心灵挣扎。
在钟声的叩问下,把右手放在胸口,摸着自己的良心,我愿意为以下的思考承担责任:我想如果超然的上帝真正存在,他只会觉得这种为现世谋利益的想法幼稚,但不会觉得它低俗;既然一切宗教都归结于使更多人过上更好的生活,那就没有必要压制别人以证明自己的神圣。如果真的有一个神,或存在神的世界,我相信神会赞赏那些虽然怀疑他的存在却愿意为了同样理想而奋斗的人,也会鄙薄那些为了证明他的伟大而剥夺自己同伴幸福和自由的人。因为前者充其量只是无知,像善良而单纯的小孩子值得同情,他们不懂得效用函数,可有着善良的动机;而后者却没有那么崇高,尽管也许他们说得很对。

 6 ) 奥黛丽赫本的《修女传》为何成为经典:当灵魂从驯服中挣脱

相信很多人是奥黛丽赫本的粉丝。奥黛丽最特别的作品,应该算是她的《修女传》。

《修女传》因为赫本传神的演绎,获得八项奥斯卡提名,成为其代表作。也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被称为史上最美修女。

首映时,好莱坞排起了空前的长队。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能在奥黛丽的众多电影中脱颖而出,打破她的偶像设定,奠定她的演技派演员地位?

让赫本成功转型的《修女传》

《修女传》中奥黛丽成功转型,一改往日纯真甜美的少女形象,饰演了一名立志忘我献身宗教,却历经辗转最后毅然还俗的修女路加。

这是一个关于信仰和志向的叩问。故事的进行写实而不失情感的波澜,剧情画面丝丝入扣。

嘉比雅本是名医的女儿,从小精通医术,她以投身宗教,献身救人为自己的志向和信仰。

初初踏入修道院的嘉比雅,是如此坚决,近乎严苛的践行修道院的一切清规戒律。一手塑造她的父亲,在身边挽留她到最后一刻,妹妹和弟弟恋恋不舍,甚至拒绝送别,这一切都不能动摇她的心意。

但修女生涯中,消灭个人意志的绝对服从,成了她永远无法跨越的障碍。盲目的服从,割断了她与病人的链接,压抑了她为善的心意,导致她万分痛苦。而她内心,始终无法割舍自己对事物保留的那一份思考,判断和意愿。

最后,因为哥哥的军中来信,和父亲的身亡,已经牺牲了个人一切的路加,重新审视自己的志向和现实,毅然选择了放弃修女之路,从修道院的门中走回世界,拾回她的个人意志和人生之路。

灵魂的永恒,是在于它永恒的灵敏,它能感知当下的方向

有人说,人天生有一个灵魂,知道自己要向何处去。我不置可否。生命就好像是流水,上善若水,我们始终要听从的,是自己的内心。但内心并不是一块顽石,而是一个雷达,世间万物瞬息万变,目标和方向也决非一成不变。真理在我们的天性之中,它是具有永恒的灵性,但它的永恒,是在于它永恒的灵敏,它能感知当下的方向。

很多人对志向的理解并非如此。总觉得立完志向后,只有坚持才是正确。在既定目标和内心感受中,武断地认为唯有选择前者。而事实上,倾听当下内心的声音,才是最重要的。

有人说小鸟飞到树枝上的时候,不是直线路径,而是每一瞬间都在调整自己的方向。这才能保证它不会被很多障碍物和干扰影响飞行的精确性。目标其实是存在于每一个瞬间。

而周围所有的信息,都会让我们的目标需要微调。

我有位朋友一直是职场女强人,她的目标是成为老了还能叱咤风云的职场女精英。她的偶像也一向是这样的一些女强人,觉得她们的样子特别美。然而最近她因为旅行的缘故,结识了各式各样和她不一样的人,有研修佛法,修养身心的,也有闲云野鹤般从事自由职业的,还有以公益事业为人生目标的。她们不同的价值观,使她原来坚定的目标发生了松动。

一次周末加班开会后,她诉说了自己的感受。她第一次在这样激烈的职场高层会议中选择了旁观,发现对权利和名利的过度在意,使一些职场精英变得狭隘自私,争权夺利,偏离了发挥自身价值的轨道。而淡泊名利,互惠合作的价值观,才更贴合她内心一直以来对于世界的美好愿景。

其实,是职场打拼还是从事公益,本身都只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观的平台。在任何平台上,有益的价值观都能产生价值。但是如果我们把目标锁定在窄小的范围内,就无法让心灵自由成长,最后就限制了我们自身的高度。

志向一旦脱离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就变成了捆绑心灵的美丽绳索

嘉比雅在修道院修行的前几年,强迫自己去严格遵守修道院所有的清规戒律,包括抛弃自己的思想,回忆,问题,不和任何人私聊,若非必要绝不开口,不照镜子,把所有违反教规的小事情随时记下来,并每日进行严苛的忏悔受罚。

为了自己的志向,她对于修道院的所有指令,不加分辨的加以服从,比如医学考试要故意不通过来表示谦卑,考试通过了也不让她去自己梦想要去的刚果行医,而是要去精神病医院服务,去刚果后不让她为当地人看病,而是只能去白人医院,被安排回比利时后又让她在修道院教化新人,不让她再回刚果。

但是在刚果行医期间,一位尽职尽责的无神论者医生对她直言不讳的建议和提醒,警醒了她。在她心中埋下了对无条件服从教规这件事的质疑。对她自己不顾一切盲目追求所谓志向的做法也开始产生了疑虑。

回到比利时的嘉比雅所要服从的教规,是对敌对友一视同仁,并不能倾向于自己的士兵。这严重挑战了嘉比雅的道德准则。这时她收到噩耗,从小一直鼓励她独立思考,一直不赞成她做修女的父亲,已中弹身亡。再也等不到她自我意识觉醒,还俗的那天。

这才让嘉比雅如梦初醒。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自己的心里早有判断。只是为什么,没有人提醒,就一直在矛盾挣扎中看不到真相。

貌似美好的志向,一旦脱离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就变成了一条捆绑住我们心灵的美丽绳索。即使是宗教,也会切断我们和真正的神明的对话。

嘉比雅片中的最后一次祈祷中,她对上帝说:上帝,我再也不能欺骗你。从此以后,我选择的行为,就是你我之间的秘密。

只需怀着一颗真正的谦卑之心,距真理永远只有一步之遥

所谓的谦卑,是对真理的谦卑。是真正的摒弃一切自以为是,和对外界的盲信盲从。

真正的志向和天平,永远只会在我们自己心中。我们只需怀着一颗真正的谦卑之心,距它就只有一步之遥。

几位办理出院手续的修女,一脸严厉的问嘉比雅:“你出去后,有地方去吗?”这威胁不了自我意识已经醒来的嘉比雅,她毫不犹豫的回答:“我有地方去。” 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不依赖于团体和外界的规则。就好像《肖申克的救赎》中说的“体制内的人,渐渐的再也离不开体制”。修女也认为她经过了多年的驯服,已经丧失了独立的能力,无处可去。但是她们错了,一个自由的灵魂,永远有独立生存的力量。

嘉比雅走出修道院,带着修道院中打磨出来的特别的姿势,但是她坚定的向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编辑稿件删除稿件稿件信息作者:小卿创建时间:2021年 09月07日 15:38

 短评

赫本惨白的一张脸,好憔悴。她的声音可真的好独特,女星里独一无二

10分钟前
  • 今生、唯爱
  • 还行

奥黛丽演的不错,就是片子有点闷

13分钟前
  • wowh
  • 还行

每种信仰每种生存方式都自有其意义和违和之处。宗教何尝又不是一种体制,只为适合的人准备。巫毒或神圣,痛苦或满足,请跟随你内心的方向。

16分钟前
  • 小凯撒
  • 推荐

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在自我约束与自我解放之间寻求平衡

18分钟前
  • keta
  • 还行

1.长的要死。。特别是作为一部独角戏。。2.艳尼传~~~~如果指的是她内心艳丽,至少不能和修女外表的朴素达成一致,那么说明这个翻片名的还挺有想法的。。。3.港译(或者台译)在电影片名翻译上的贡献不在于一直没有放弃意译,而在于一直没有放弃古典式的意译。。

19分钟前
  • 铁扇公主
  • 还行

前面越克制到了结尾后劲就更足。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在于这是一个没有偏见的故事,storytelling没有故意引导观众去相信什么是对的or批判什么是错的。

20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力荐

早该结束了,拖拖拉拉。

25分钟前
  • 歆然
  • 还行

虽然奥黛丽有很多电影不错,但这部真的不行,勉强给2星已经是上限了。我不懂给5星4星的什么心态,难道因为是明星就该给那么多星?!!这部电影她的表现太一般了!!

29分钟前
  • junzijian
  • 较差

整整两个小时讲她如何经历各种考验,结果她终于成为一个被爱戴的修女后,却决定放弃。但想想其实是非常合理的,只有那些真正全身心的去追求过的人,放弃时才更无怨无悔。拿不起的人何谈放得下。就像曾经听过一句话,说两个相爱的人分手时,曾经毫无保留付出的那个人,反倒是走得更干脆的那一个。

33分钟前
  • 水木丁
  • 推荐

呵呵,一部模仿Robert Bresson 罪恶天使的奥黛丽赫本宣传片。

35分钟前
  • xi hu
  • 较差

有时候觉得宗教挺虚伪的,人真的能面对自己的心灵吗?或许只有信仰,才能理解。 看这个片感觉挺压抑的,一个未完的故事,虽然人生也可能就在这种迷茫中,结束。

39分钟前
  • 私房歌
  • 还行

从事宗教事务算是一种什么心态?上帝的妻子们。到底也没多少关于信仰。或者更多的是自我挑战?

40分钟前
  • 一"一
  • 还行

说AH不会演戏的,看的片少也不用到处炫耀……

42分钟前
  • \t^h/
  • 力荐

Audrey Hepburn最最感人的一次演出,将路加修女的内心挣扎演绎得相当动人。

43分钟前
  • Marty McFly
  • 力荐

“……尽管本片并不反天主教,但它对教会的描绘,迥异于当时绝大多数好莱坞电影,既非友善亲切的温情喜剧,也没有闪烁着虔诚光辉。它无惧于黑暗面的揭示,却摒弃了权威形象的刻板俗套。”

45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洛克修女的病症是对信仰的质疑而肺结核只是一个衍生物.

48分钟前
  • 树木夕凉
  • 力荐

没有比赫本更美的修女了银幕上除了安德鲁斯演的玛利亚。be a good nun then a good nurse境界是高啊。唤作我是宁死也不会剪掉长发的。pride & disobedience 这么有主见这么有质疑精神怎么好出家。战争带来的痛苦让她终于明白再不还俗就是自欺欺人cheat God。彼得芬奇精益求精的大夫能在刚果遇见真好。

52分钟前
  • vivien
  • 推荐

是修女,也还是美女

54分钟前
  • kingfish
  • 力荐

主题上多端寡要,自由派的宣传片

55分钟前
  • Horace
  • 还行

所谓信仰只是要人无限服从。故事有原型,一位不想嫁人想要实现个人理想的女人,其理想竟然只有通过做修女才能实现。手术做一半还要去祷告,这不合时宜的古代仪式活该被摈弃。最后一分钟我真想为主角的决定大声鼓掌!电影强调了个人挣扎,顺便说了这些比利时修女在刚果做的善事。怎么不再顺便提一下他们国王当年在刚果干的“好”事呢?

57分钟前
  • 一颗大豆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