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订制

HD中字

主演:葛优,白百何,李小璐,郑恺,范伟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3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私人订制 剧照 NO.1私人订制 剧照 NO.2私人订制 剧照 NO.3私人订制 剧照 NO.4私人订制 剧照 NO.5私人订制 剧照 NO.6私人订制 剧照 NO.13私人订制 剧照 NO.14私人订制 剧照 NO.15私人订制 剧照 NO.16私人订制 剧照 NO.17私人订制 剧照 NO.18私人订制 剧照 NO.19私人订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私人订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愿望规划师杨重(葛优 饰)、情境设计师小白(白百何 饰)、梦境重建师小璐(李小璐 饰)与心灵麻醉师马青(郑恺 饰)四人组成的公司“私人订制”,以“替他人圆梦”为自身业务,专门为不同客户量身订制“圆梦方案”,无论客户的白日梦多奇葩、要求多严格,“圆梦四人组”统统来者不拒,甘愿满足客户的任何需求,正如同“私人订制”公司的口号——“成全别人,恶心自己”。                                                                              一时间,许多怀揣着“奇葩梦”的客户纷纷找上门,私人订制公司也接连面临各种挑战:一心想过“烈士瘾”的陕西女青年(苗圃 饰)、立志追求高雅跟俗“一刀两断”的全球最“俗”导演(李诚儒 饰)、想要当清官“自愿”接受钱色诱惑的司机师傅(范伟 饰)、生日愿望是想变成“有钱人”的河道清洁工人丹姐(宋丹丹 饰)……“寻梦者”络绎不绝,“圆梦四人组”也绞尽脑汁为每一位客户私人订制圆梦方案,过程中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捧腹的荒诞...行动目标希特勒纵贯线演唱会艾米丽在巴黎 第三季不痛的死法蓝调天后窃听者初恋1978昭和64年后篇特种部队之挑战极限 第一季先生有系统废柴兄弟2呼叫迈阿密夺命地铁超级豪宅第一季监狱风云第三季为梦想发车跑女战国行SP错位恋人四海本色粉雄救兵第六季电锯惊魂急先锋 独家纪录片冬眠者明日的记忆走火入魔恋恋仙缘爱之尽恐怖血尸骨 鬼节传说反黑行动组够黑了吗?大话仙宫逃狱金刚断魂枪马克·马龙:末日好好玩谁说女子不如男惊情谍变(粤语版)登堂入室朽木第三季甜蜜十一月(普通话)九千米爱情谣言

 长篇影评

 1 ) 私人定制:一部想当然的、混合着奇怪诉求的贺岁片

人最怕眼高于顶,批评起别人来头头是道,自己上的时候就各种困难。所以球星的粉丝爱说:你行你上啊!你行你铁啊!不过,把文艺批评家同文艺创作者的身份等同起来是幼稚的,虽然确实有时候有些人能兼顾这两种身份。就比如说,已故的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他拍过什么惊世神作?但你能说他的影评没有价值嘛?


当然我不是要借这个说法谋取一些便利,比如说因为这点我就可以把冯导和这部电影骂的一钱不值同时又凭着观众的身份免受指责什么的。事实上,在一个主要关注北美影市的吧里评价一部国产片,可能确实有越位嫌疑,如果进球了也会被裁判吹无效。那么容我继续就着“眼高于顶”这个词来说下去,我们即将来到这样一个环节:


所谓“眼高于顶”,在这里我所指向的意思是冯导和王编依旧走在时代的前列腺上,自以为抓住了时髦(没有哥……)的小辫子,能够用自己的作品站着把钱挣了,同时还能引起观众共鸣。引起观众共鸣,说出观众心声,这种雅俗共赏的大善之举,想想就叫人激动。可惜,观众走进影院的时候,可能不会带着那种急切地要批判社会的情绪。他们想看一部正经搞笑的喜剧片。


在批判社会现实方面影片可谓用力颇猛,除开用作引子的那个黑白开场片段,范伟老师粉墨登场,一上来就开始粉刺我们国家的政治语言,什么“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啥的。这一段,影片行走在丑陋的边缘,就是在很用力地讽刺官场,大揭其丑。这种对民间情绪的讨好,可能意图太过明显了,屁民都不好意思笑了。

假如说我对影片其他章节的态度还算模棱两可的话,那么我对影片第二个关于“雅俗”的章节则是明确地不喜欢。此章节开头还算有趣,有着很明显的自嘲成分,但发展下去就开始辩解了。大体类似于这样的思路:我冯导就是俗怎么了,你们的雅算个屁。算个屁。


这一段,冯导和王编向着观众和更加“艺术”的电影同时开炮。可能会是两面不讨好吧,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


第三章是关于钱的,普通人的“有钱梦“,也许是中国梦的民间版本。其实除去本司无论如何不能认同的第二段,影片其他章节都还是有点想法的。我只是说,影片的批判来的有些想当然,未必能被认同。


最后,影片很时髦地谈到了环境问题,几乎是在尝试着全方位反应民众心声了,好像年终总结似的。且不论这样与剧情完全脱节的安排是否妥当,是否符合电影创作法则,因为毕竟文无定式嘛,欧陆艺术电影有时候就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段落,比如主角突然出戏对着镜头大谈人生哲理什么的。它这样的设计,我不想现在就决断是神来之笔还是胡闹。关键是,这样全方位接地气、赶时髦的努力,是否能获得观众的认可?

最后,作为本文的总结性呈言,我必须指出,影片在技法上非常差劲,毫无可取之处。我想编剧和导演所有力气都花在寻找接地气的元素上了吧。

 2 ) 成全华谊 恶心观众--------冯导 庸俗且不接地气

此片之俗之烂之乱之不知所谓的令人发指。

有些导演俗就是俗,不怕您俗,毕竟有这世间有艺术家的作品,也有衣食住行的凡事需求,但就怕他不承认真正有艺术的存在,冯导借葛优之口说电影起源于走马灯,本身就是娱乐大众的不存在高雅的电影,虽然!是葛大爷说出来的,我还是特想扇他,电影被认为是第八艺术,本身他就集合了音乐、文学、摄影等各个艺术层面,像文学作品也有雅俗之分,你说文学就是娱乐大众的?那么多名著全扔你脸上,对比看,网络文学就是庸俗的。音乐作品也有雅俗之分,古典交响等都是雅的,哪怕诞生于妓院的爵士乐以及源于民间的民谣、摇滚等都可以算到雅里,但口水的流行歌曲就是俗的、大众的,但即便如流行歌曲还是有好的音乐如陈奕迅的,烂的则有凤凰传奇。同样,电影依托导演的意图和偏好以及更多的是能力,也有雅俗之分,你能说阿伦雷乃、戈达尔、安东尼奥尼 安哲罗普洛斯、基耶斯洛夫斯基拍的片子是娱乐大众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能放到影院里去让大众观看吗,没有鉴赏能力的观众看其作品连看完的耐力都没有还谈何娱乐,但他们的片子在影迷眼里就是高雅的,前端时间我看了一部电影是陈木胜的<扫毒>,看完后我就想到一句话"平庸的导演永远拍不出好电影",现在还要再加上一句“平庸的导演如果离开了地气,那么出来的片子就惨不忍睹了”,冯导既然要娱乐大众,那么麻烦你能摘掉那些虚的外表接接地气,片子完全是<甲方乙方>的翻版,但主角们已经全都是有钱人了,看看他们的办公地以及各种道具及各种费用,你能理解第一个故事里一个司机能雇佣的起他们来造梦,第三个故事,如果你真想报答人家大妈,直接给些钱更实惠。
冯导其实蛮适合到春节晚会的,3个小品加上诗歌朗诵就像春晚里各式曲艺生硬的揉在一起,即需要小品讨好观众,时不时还要歌颂些感人的好人好事,说真的我被最后的公益广告恶心到了,就像一个暴发户不捐款给灾区人民还要声泪俱下的站在捐款的地方给每一个过来捐款的人说“同志们,去帮帮那些受苦的人民吧”,冯导就是一面说着自己看不上高雅,自己就是哄老百姓高兴的,一面还想望高雅里钻,而片子却越来越是哄领导高兴的。
-------------------------------------------------
三段名字可以称为权力梦、名利梦、财富梦。冯导在片子里加了大量的过期心灵鸡汤,心灵鸡汤尚且可以给人以温暖、可这变了味的心灵鸡汤就只能倒人胃口了,冯导告诉众百姓,我虽然现在有权有名也有钱,但你们千万别嫉妒我,更不要仇富,我们其实也过的很痛苦,我想对冯导说,如果权名财是一种痛苦的话,那么让这些痛苦朝我来吧。我想你可能太久处于这种权名财的痛苦中却忘记了真正草根百姓的生活了吧。

 3 ) 【镜花】冯小刚眼中的中国梦

    (人的身份真的很重要么,如果真的那么重要的话,那么为什么在生活里总出现篡位的情况?)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正在丽江旅游,正准备从昆明飞回来的时候,碰到了少见的大雪。说是少见,是因为今年年初在昆明也下过一次大雪,导致3天的机场陷入瘫痪。而这一次,机场并没有充分吸取上次的教训。机场虽然很努力地为乘客去解决问题,但是却很少有人满意,在这几天的“折腾”中,我只感觉自己是如此的疲惫和幸运,经历了3次延误、2次取消、1次补班,终于疲惫地回来了。这段经历让人心里慎得慌 ,我一句吐槽的话都说不出来,而唯一记忆清晰的,是那机场几天回旋不绝的广播:

     “我们抱歉的通知您,由于天气的原因,飞往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深圳、成都、沈阳、重庆、杭州、大连、西安的航班,全部延误,对于给你带来的不便,
     ——我们深表歉意。”

     所以当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哭了。
     而在这之前,我就已经湿润了。

     冯导本可以把这部片子拍的像《甲方乙方》或者他其他的贺岁片那样,将几个小故事剪辑成多条线,穿成一个大故事,形成一个完成的剧情,更“电影”一些。但是他这次没有这么做,而是用“走马灯”的方式呈现给我们,我佩服他这样的做法,不管是面对“微博”时代,还是突出主题需要,用这样“小品”的方式能产生的映像更深刻。传统的故事提供的只是单一的视角、独一的焦点和无所不知的叙述者。冯导一直都不是这样的风格,也不喜欢这样的手法,这也是我们回味他的片子更少欣赏他的故事,而喜欢他的一个一个的镜头的原因。
     冯导很诚心,而且他这一次抛开了不少传统偏见,颠覆了很多我们自以为电影应该有的东西,比如我们在这部电影看不到多少经典的台词,甚至看完之后都忘了电影的内容(包括植入的广告)。留下的是一股五味陈杂、说不出来的感觉,最多只能用一句电影中的台词:

     “这个,那什么,都挺好的哈!”。

     如果说,《小时代》给我们的是对于最初的梦的美好的向往,那么《私人定制》给我们的是对于流逝的梦的遗失的感伤。

     在《甲方乙方》里,圆的是“将军梦”、“守口如瓶梦”、“爱情梦”、“受苦梦”、“普通人梦”、“有房梦”,而在这次的《私人定制》里,圆的是“当官梦”、“脱俗梦”、“有钱梦”,以及穿梭其中的“成人礼梦”、“抓人梦”、“怀春梦”……一开始还有一个“守口如瓶梦”,但是这个梦并没有“圆”,葛优一等求爷爷告奶奶的让苗圃别让他们“陪她玩”了。冯导用这个剧情暗示了自己这部片子和之前的是不一样的。(说什么“老瓶装新酒”,“吃老本”,不觉得这样的话太随便么)
     这两部电影的“梦”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来,《甲方乙方》最多只是每一个人的“愿望”,是一个个“突发奇想”,充其量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他们的这些愿望是希望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带着一份的“私心”,完全“单纯”,而《私人定制》里,却是每个人真真切切的“梦想”,是双手合十,闭上眼睛,放空心灵,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想法,这个想法脱离了他们自己的实际需要,是经历过多少坎坷岁月后才积累下来的遗憾,他们自嘲为“白日梦”,却实际上是他们心中真正的、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私人定制》的现实性很强,然而更强的是他的时代性。《小时代》的人们等到了不惑之年,应该还是嘲笑《私人定制》里哪些“恶心”的梦想。但是无法否认的是,当官、脱俗和有钱的的确确是当今这个社会面临中年危机的人群最主要的梦想。电影中看上去三个独立的小故事,却有着各种穿插和戏中戏内容,这种丰富,只有冯导和王朔这样多年阅历的人才能做到,比如用反讽的技巧告诉权力追逐者:这不是一件“U Can U Up”的事情;用魔幻的手法告诉现实的土豪们:脱俗?除非换血,否则下辈子吧!;用诚恳的语言告诉仇富者:有钱人的世界和你真的没什么关系……

     站在一般年轻人的角度,这部片子肯定不如《小时代》的吸引力,甚至都认为这片子根本不能称之为电影。但是如果只同一个角度去看任何一个电影,受累的是自己。于是,骂这部片子不咋样的人应该也不会喜欢《美国丽人》——不,应该说是看不懂,也不屑于尝试去理解。他们“有意”忽略了自己身处的环境和这部电影的对象,这种“有意”的程度,就像也许记得自己的长辈的生日、却不愿花时间精力去了解长辈们的真实想法,更没想过帮他们去圆他们的“中国梦”。他们虽然可以给你们说“注意身体,开心就好,不要容易想不开”,但这不代表他们没有自己“中国梦”,这和他们有没有机会、有没有条件没有关系。梦想不只是属于年轻人,也不只有《小时代》那样的,更多更多的是,一路上不断舍弃,最终怀揣梦想老去的大多数。
    这些批评者“有意”无视了《私人定制》是给那些忙活了半辈子,自己的梦想渐行渐远,只剩满目苍夷的中年人看的。反而下力气去说说这些梦想(当官、脱俗、有钱)在是多么的“低级”、“恶心”的,“群众里面有坏人”、“为官不做事也是腐败”、“有钱人的配置是都有小三儿”这样的台词俗套落伍……可是,难道你们看到的中年人不都是这么说话的么?难道还要让他们“换血”不成?
     但是,并不是年轻人都不喜欢这部片子,我看到奋斗在职业电竞上的选手和解说极力推崇这部片子,也看到身边在大城市奋斗努力的人为这部片子而哭泣。年轻挺好的,但是年轻却没有“老过”的人就太遗憾了,没有用人生阅历积累出来的遗憾,没有用这些遗憾转化为自己的梦想的人,是很难理解这部片子的。而且不但理解不了这部片子,也理解不了目标是什么、理想是什么、“中国梦”又是什么。

     没有人会认为他们这些梦想会实现,更不要说他们自己,然而这不代表他们没有存在过。更不代表我们应该忽略他们的这些心理真实想法。他们要的甚至不是《私人定制》中的那样的“白日梦”似的实现,要的只是真诚的安慰和祝福,要的只是诚挚的关心和帮助。他们不是真的要去当官、脱俗、有钱或者去查案、抓人、怀春;他们希望的是有人告诉他们“都挺不容易的”。
     正如我们对机场延误都可以理解,取消也是不可抗力导致;但是我们不希望:
     21点的飞机到了24点才告诉我们取消;
     一面告诉我们不要来机场,一面告诉我们必须去机场办理手续;
     滞留机场大半夜一个毛毯一份夜餐都要靠我们集体抗议砸桌子才能争取到;
     花了几个小时经手乱哄哄的秩序然后领到200块补偿,然后告诉我们回市区自己找酒店住;
     一面告诉我们回市区等消息,一面高速封路;
     好不容易补班打出登机牌发现是30分钟后起飞;
     ……

     片子的最后一个篇章讲的仅仅只是环保么,母亲是怎么被儿女“糟蹋”的?
     是母亲为了“成全”儿女的梦想,最终把自己“恶心”了。
     
     在冯导眼里,中国梦不光是“复兴”,还是“和谐”,每个人的梦想都应该得到真正的尊重和重视。

     这部片子上映正赶上冬至,各位不管喜欢不喜欢的,不妨邀请自己的长辈一起去看看,你们知道他们是有多久没有进过电影院了?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时间,而是没有多少人愿意拍给他们看的电影。冯导如果不是这次“良心发现”,真不知道还要多久。
     或者,我们邀请自己再看看这部电影,看看自己奋斗多年,在青春之后认输之前,自己能否“圆”自己心中的“中国梦”,给自己多年“摧残”的自己一个关怀,一句问候:

     这么多年,时间都去哪儿了?

     梦想就像折纸飞机一样,它能飞得多远,不在于你用了多大的力气,而在于你怎么制作它的。

     ------------------

     门前老树长新芽
     院里枯木又开花
     半生存了多少话
     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他
     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记忆中的小脚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他
     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4 ) 冯小刚缺乏一些对观众的基本尊重

  如果说《非诚勿扰1》冯小刚是坐着就把钱挣了,那么《非诚勿扰2》冯小刚是躺着,观众就乖乖的把钱送到他手里了;到了《甲方乙方2》,冯小刚直接改强奸了,观众全程听着几十个广告被小刚后入着,虽然年事已高感觉刚已不刚,整个过程绵软无力,但毕竟年底了来找乐子不是,只此一个,还别不服,只能乖乖掏钱。到最后实在软得都进不去了,观众奇怪,扭回头去一看,卧槽,刚哥在软的时候悄悄戴了顶环保的大绿帽子啊!得,观众撅起屁股,来吧刚哥,这逼格太高,您再加把劲儿,继续揉虐我吧!我要是这个时候走了,那就不是嫌弃你了,那是对不起这顶大绿帽啊!

       冯小刚为什么敢这么干?因为他根本没把观众当回事!他和王朔早就把观众吃透了:好忽悠。“冯氏喜剧,葛优主演,王朔编剧”,卖的就这仨名字,市场上仅此一家,你爱来不来。打《非诚勿扰》开始,冯小刚和王朔根本不稀罕带着观众玩儿,人就是要自己跟自己玩儿境界。他知道,只要是他拍出来的东西,无论里边插了几十个广告,乱七八糟分了多少毫无关联的段子,都会有观众来买单;口碑烂的,还会有脑残粉出来护法,这样就显得有争议了,你看,所有艺术品都是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的,爷这是好东西,部分人欣赏不了而已。
   现在他们则变本加厉,开始彻底藐视观众的智商了。所以《私人订制》插了8000万的广告后,冯挣了钱还要摆个高姿态,把观众当傻逼哄:我不是为了纯赚钱,我和硕爷关心社会问题关心贪污腐败关心环保,我们就是在喜剧上玩儿票,所以我们拍完片子还特地加一段儿环保,逼格立马就上升了整整八度。其实看喜剧大家都是图个乐,默默看完那三段,简简单单高兴一下也就算了。最后添那么一截,观众不想噎也给噎的堵上嘴了。
  这一招玩得很损。观众看完了,都不好意思说不好。你看电影里,讽刺官场的,讽刺俗的,讽刺有钱人银行家的,最后还要体现环保之心,这是社会公益啊!你要说不好,那些好忽悠的人就来给你讲道理了:你没看懂冯导拍的什么吧?讽刺,社会,公益吧啦吧啦;脑残粉就会直接出来护法,你他妈看懂了吗你就来喷?
       你真有心环保,那你别得了便宜还卖乖,你拍个环保纪录片去!要真拍了,到时候我包个场请人看,去支持你的环保主义。
  
  片子我觉得没什么好说的,全片的讽刺基调,都是不疼不痒,有些东西让观众挺有距离感。除了第一段范伟撑得很亮,整片质量与17年前的《甲方乙方》都相去甚远,会是一个越往后看越感觉莫名其妙的电影。这种电影要是想图乐,千万得去电影院,一定要跟着大家一起笑,才能看出感觉来(http://www.guokr.com/question/161251/)。
  你要是坐电脑前看,除了第一段,可能往后都笑不出来了。《非诚勿扰1》的时候,我还在上大学。当时宿舍同学在电脑上看枪版,大家都在围观。对于电影院里的各种笑声,大家都非常疑惑?为什么要笑?哪里好笑了?这片子要是想看笑了,和《非诚勿扰》一样,真的得衬氛围,只能去电影院跟着傻笑。
  
   看这这片子这两天的排片架势,票房最低也得6个亿了。在影院内可以观察到,与《无人区》明显的差别是,看这片子的中老年观众很多。排片数据上看,北京与三四线城市的排片都很有优势。所以对于这个“冯小刚”这仨字,即便一线城市不稀罕了,还有二三四线城市的正在飞速上涨的市场。
   我们不能说是冯小刚在退步或者才尽,他只是被观众惯到了这种地步。明年后年还会有《非诚勿扰3》,《甲方乙方3》,就等着吧。还别嫌被膈应,也别想再看着《大腕》、《没玩没了》的喜剧了,把王朔和葛优凑一块儿来,也就我刚哥行!you can,you up 呀!
        对于冯小刚的那些个护法,冯小刚这么拍喜剧,就是你们惯出来的。活该他这么强奸你们,等着吧,这次是后入,下次就该SM着3P你们了。

 5 ) 【转自雪球大佬释老毛】一个价值投资者眼里的《私人定制》: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内附华谊兄弟研究论文——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私人订制、冯小刚、华谊兄弟
作者:雪球释老毛

一、《私人订制》:一部中规中矩之作

昨晚看了《私人订制》,晚场,90%满座,人民群众对金三角“冯小刚+王朔+葛优”热情很高,观影过程中不时有笑点,但爆笑程度大不如以前的冯氏喜剧,很多笑点老化,最典型的是那个坑爹的结尾对白,十年前的老段子喽!回顾去年贺岁档,光线传媒《泰囧》屌丝逆袭,小成本搏取12.65亿票房破华语片记录,《西游降魔篇》票房12亿。《私人订制》无法复制《泰囧》以小博大的辉煌,但可以维持票房8亿的基本判断。

整体来说,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贺岁电影,作为金三角,这个水平确实大幅低于预期,豆瓣评分5.3,时光网评分5.9,但同期的华语大片实在太烂,《私人订制》在同档期是没有对手的!《无人区》看了,太暗黑,不适合作贺岁片,估计和《一九四二》一样,叫好不叫座。《四大名捕2》,今年最烂大片,无与伦比之烂!当时放映厅坐了不到一半人,台词极其乱搞,情节简单幼稚,诸葛先生穿着睡衣走来走去,冷血是头中国人兽,追命是个打酱油的,铁手是大叔爱上小萝莉,无情不但男变女而且健步如飞。大Boss是个连名字都没有的白胡子老头,像极了指环王的巫师甘道夫,而且最坑爹的是竟然最后没有打Boss就电影结束了,看来还要拍第三集,坑爹吧!陈嘉上,自从《画皮》之后就是一烂片之王!

冯小刚导演则保持了一贯的质量稳定,至少是不糊弄观众的导演。《私人订制》在冯小刚的作品里算中乘吧,三段喜剧小品拼凑,手法是一贯的讽刺+温情,最后很矫情,艺术成就比不上《一九四二》、《集结号》,讨好程度比不上《非诚勿扰》、《天下无贼》,其实就是《甲方乙方》的2013版。只不过《甲方乙方》是在1997年,人民普遍不富裕但有幸福的期盼,对未来充满希望,70后一代人的心态是昂扬的、向上的,结语葛优那句“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意味深长;《私人订制》是在2013年,16年后,70后一代人都富裕起来了,拿着土豪金,开着mini,才发现其实失去的更多……。

二、冯小刚:一位想要退休的导演

因此,《私人订制》最后的结尾是道歉,向大自然道歉,向历史道歉,向人民道歉……。这个结尾太矫情!其实,我看冯小刚真正想道歉的,是向一直支持他的王氏兄弟道歉,向一直支持他的影迷观众道歉。

华谊兄弟的起源,是因为冯小刚。当年冯小刚拍电影没钱,做广告的王中军冒险投资给冯小刚才有《甲方乙方》,才有了后来的冯氏贺岁片,才有了华谊兄弟这个资本市场的神话!

《私人订制》是向冯氏大片的起点《甲方乙方》致敬,历史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冯小刚用《私人订制》还王氏兄弟一个情,一个了断。冯小刚老了,冯小刚累了,很可能下一步冯小刚要做的是退休。这不是新闻,是旧闻,自《一九四二》开拍以来,外界频传冯小刚“鸭梨山大”,冯小刚曾在微博中透露厌倦拍戏,“主要是拍这个电影体力上太累,我现在时常在想自己是不是变得娇气了 吃不了苦了,我经常在想,不能让电影成为我生活的全部。”更早在2010年宣传《唐山大地震》时,他就直言自己59岁一定退休,“多一年都不行。不过我和华谊还有一个五年的合约,打算把这五年的五部戏拍完了,就好好享受一下晚年的人生。”

于是,这才有了冯小刚导演的道歉。该还的情还了,该道的歉道了,该怀的旧怀了,该致的敬致了,轻轻地,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三、华谊兄弟:一个成年人的童话

一部大片能竟然让华谊的股价涨停跌停?冯小刚老了退了,华谊还是不是那个华谊?其实这都是伪问题,无论有没有大片,无论有没有冯小刚,华谊根本就支撑不起350多亿的市值,这是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

(一)商业模式

拍电影纯粹就是赌博,每一部大片都是一项风险投资,明星薪酬、制作成本越来越高,动辄投资过亿,但上线公映只有十几天,票房收入靠天吃饭!广告收入只有那几个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才有号召力。电影业的老祖宗好莱坞,20世纪福克斯投资大片《埃及艳后》票房失利差点破产,曾经的影业巨头米高梅已经破产了!

为什么电影公司这么脆弱?用波特五力简单分析一下:

上游:观众是冲着名导、明星进影院的,明星是真正的稀缺资源,身价越来越高,跳槽风险巨大,影视公司议价能力有限;

下游:观众口味越来越刁,连冯小刚、陈嘉上这种级别的名导,只要一不接地气,随时被挑剔的观众抛弃;

竞争对手:没有差异化,都是烧钱拍大片、建院线、挖大明星,这个行业有钱就能搅局,烧钱就能颠覆……;

潜在的进入者:影视业没有门槛,土豪有钱就能杀进来,完美等网游公司进入了,优酷等视频公司的进入了,万达等房地产公司也进入了,而且一签就签张艺谋……,这个行业将面临着无穷无尽的竞争对手。

老实说,除了航空、钢铁几个奇葩行业,还真找不到这么恶劣的行业环境,这么屌丝的业务都能被资本市场打扮成白雪公主!华谊兄弟就是在给股民讲一个成年人的童话!

(二)行业空间

电影市场这些年确实高增长,主要得益于票价一直没涨,相对收入而言便宜了,导致屌丝消费升级,从看盗版升级到看影院。但看电影人多电影公司就能赚钱?坐飞机的人多航空公司就能赚钱?天底下哪有谁靠拍电影发财?记得香港一个混迹影视圈的老戏骨说过:香港的邹文怀搞了一辈子电影,嘉禾也就那么点身价。邵逸夫是有钱,80年代人家就想悟出这个道理了,毅然结束邵氏业务转型搞无线电视台,其实邵逸夫发达靠的是地产而不是影视。

(三)成长性和盈利能力

公司高估值一定要有强大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支撑,高估值才有可能被消化。把资本市场讲的故事抛开,我们来看一看华谊兄弟真实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吧。

华谊兄弟过去5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42%,利润复合增长率只有33%,明显低于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个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借了这几年中国电影票房整体增长的光,也就是池塘里的鸭子,随着水位线上升而上升,并不是靠自己的能力飞翔。要知道,当初冯小刚拍电影,王氏兄弟投资完全是基于友情赞助,其实华谊的电影业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是亏损或微利的。

在高增长中,我们都会发现,华谊兄弟长期的ROE只有可怜的13%,在A股里基本处于屌丝级别,别说跟银行、白酒这些高富帅行业,甚至跟很多上档次的制造业都没法比。

而且这个娱乐龙头的现金流是一直是入不敷出的,过去5年里经营现金流负4.4亿元,自由现金流更是负8亿。

从ROE和现金流也完全可以印证,拍电影根本就不是一门靠谱的好生意。

(四)业务拆解

王牌业务:电影

2013年前三季实现营收10.23 亿元,同比增44.5%,净利润4.12 亿元,同比增207%。但仔细分析的话,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西游降魔篇》3.9 亿元票房入帐,以及出售部分掌趣科技股权获得3.25 亿元的投资收益。依赖一部大片,获得的高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很难保证每年都有N部《泰囧》或者《西游降魔篇》,事实上华谊的《大明猩》票房表现就不尽人意。出售掌趣科技的3.25亿收益是非经常性损益,更是不可复制的。而今年的高业绩除了为马道长和王家兄弟高位套现改善生活之外,对小股东没有实际意义,反而提高基点,为2014年的低增长埋下颗地雷!

大片是华谊的唯一的救命稻草,因为其他业务更是惨淡,基本上是萎缩和倒退。

电视剧:前三季公司电视剧收入1.42 亿元,同比下降35.5%。《孩奴》、《连环套》、《我们的生活比蜜甜》等,在异常激烈的电视剧市场,无声无息。

经纪业务:艺人经纪收入1.07 亿元,同比下降29%,还是大幅下降。

院线业务:影院收入1.54 亿元,同比增83.3%,利润仅仅是有望扭亏。共有15 家影院投入运营,新增4家,院线是靠资本投入获得的增长,而影院业务是典型的重资产业务,和万达、橙天、UME比,华谊没看出有什么优势。中国的院线是典型的重资产、低回报行业,而且竞争极为激烈,从院线的单幕金额来看,2010年163万为最高峰,然后不断下滑,表明新建影院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观影人次、票房的增长速度,资产回报率极低,院线大跃进本身就是一个大大的泡沫。

手游业务:这个是市场最爱讲的华谊的故事。华谊以6.72 亿元的对价,收购银汉科技50.88%的股权。银汉科技股东承诺13-15 年净利润不低于1.1 亿、1.43 亿和1.859 亿元。这笔投资按13年承诺的利润是10倍市盈率收购,不算贵。但这点利润根本不可能支撑起华谊兄弟350亿的市值。就算按承诺的13年利润以创业板的60倍市梦率计算,银汉股权也仅值30亿,就算比成本价增值5倍,也不及华谊350亿市值的一个零头而已,靠手游怎么支撑?!而且从收购价可以看出来,手游公司在一级市场收购价也就是值10倍市盈率,翻一番也就20倍估值,否则人家为什么卖给华谊?手游业务为什么不值钱?因为手游是典型的多输市场,客户黏性极弱,竞争门槛极低,研发团队叛逃极易,成功极度依赖渠道,手游的利润其实都被91这种渠道分成赚走了……,高风险,高竞争,低壁垒,低回报,这种市场最终进入者将会没有赢家,全是输家,就像老巴描述的航空业,轮子上企业,典型的多输市场,除非像91、360、QQ那样掌控渠道,否则没有任何长期价值。

(五)结论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让我们把如梦如幻的华谊兄弟和A股著名的大烂臭招商银行和贵州茅台比一比:

招商银行,2002年上市,2002年净利润17.34亿,截至2012年净利润452.73亿,上市以来,净利润增长26倍,复合增长率38%,ROE稳定在20.6%。结论:秒杀华谊兄弟;

贵州茅台,2001年上市,2001年净利润3.28亿,截至2012年净利润133亿,上市以来,净利润增长40倍,复合增长率为39%,ROE稳定在28.35%。结论:秒杀华谊兄弟。

综合方方面面的信息来看,华谊兄弟只是一家平庸的公司,经营着一门屌丝的生意,只不过我们经常看娱乐八卦,对这个名字比较熟悉而已,熟悉的公司不代表是好公司。与A股真正的好公司相比,华谊兄弟就是个笑话。可见,市场先生是疯狂的,华谊兄弟,超过20倍市盈率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儿,A股创业板真是个童话王国啊!

华谊的真实ROE根本就很惨淡,盈利模式极不稳定,每一部大片就像一次赌博,盈利高度依赖明星和名导的个人魅力……,这种盈利模式就没法高估。腾讯入股是产业资本基于战略合作的考虑,这种不差钱的大金主是不在乎成本价的,就像嘉士伯的重啤收购价,这个价格不能作为估值标准。

如果让我买$华谊兄弟(SZ300027)$ ,我最多只肯出每股6元钱,2倍PB,对应的是12年盈利的15倍市盈率,这个估值已经是非常公道的了!超过6元钱买华谊,根本不是投资,而是在赌市场热度的变化,击鼓传花,玩博傻游戏。

原文出处
http://xueqiu.com/6146070786/26709126

 6 ) 1997放在2013,依然接地气——可惜地气已经变了!我很怀念它

看了首映,两个场次的观众加起来接近三百人,可能冯小刚心里想:我失去的一定可以夺回来,而且基本不费吹灰之力,不就是喜剧吗,连什么《青春》都5亿多了,我闭着眼睛玩也得超过8亿吧,华谊的股票你就给我涨吧! 看的过程中,我笑了,心里;周围观众也笑了,大声。 直到回来写点什么,总感觉比《顽主》和《甲方乙方》少了些什么! 起初有点想不通,《甲方乙方》有的这里都有呀:故事框架,主题,主要演员,王朔的纯调侃语言! 《甲方乙方》没有的这里也有呀:年轻的演员、时下接地气的事件和嘲讽内容,场景调度和花大钱拍出来的画面,王硕纯调侃之外内敛心思的语言!都没问题呀!怎么还是少了什么呢! 现在基本懂了! 看1997的《甲方乙方》和1989的《顽主》的人,是我们,现年过了30岁的人。当年看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依然相信真善美,如下事物在生活中不多见:全民傍大款但又不承认,全民仇富但只要富了就炫富,全民仇官但拼命考公务员,全民教育医疗房产三座大山但只要有钱就炒房,全民不互助而是互害。。。 所以,1997年《甲方乙方》里的大款想要受苦等等故事,绝对是电影银幕上的精彩故事,只因生活中并不多见。于是,爆笑,有时间即重看,能背台词,是谈资。 可是,2013年,上面说的1997年生活中绝不是主流的那些个事物,已经遍及全民:年轻人生出来就变老了,中年男只奔钱女人只奔有钱男,老年人不是老人变坏而是坏人变老。于是,《私人定制》里的每一件事情全都随处可见,看电影的人最多感觉这只是对全民老中青三代现有本能的一次电影夸张,而已,绝无触目惊心的笑,最多有点意思的笑,而已。 因此观众基本分为两类: 第一类,如我,在简单的时代看《甲方乙方》笑抽的人,待时代复杂如今日时,再看《甲方乙方》的更新版《私人定制》,只能会心一笑,绝无再抽的可能。——我们记住的不是《甲方乙方》,而是看简单时代《甲方乙方》的我们自己! 第二类,年轻人,生在今日这个复杂时代的人们,没经历过《甲方乙方》那个简单时代的年轻人们,看《私人定制》,电影故事内容全是身边每一个人还有自己的真实写照,自己心里明白:都全民不助人为乐了,你即使看一个助人为乐的电影,散场出门看见有人摔倒你当然还是不会真的管了。于是,年轻人看这部电影绝不会在乎内容,而是演员的表演形式,如我听到身边的观众一直在说:“这哥们长得像只狗,哈哈!葛优那个样真逗,哈哈!这句真逗,哈哈!” ——————此处用朔爷的风格再总结一遍就是:人民都被骗但还蒙在鼓里的时候,听到的第一句真话显得语出惊人;集体蹉跎了15年岁月之后,人民全知道被骗了但又集体装不知道的时候,面对说真话的人,人民不在乎丫说的是什么,只在乎丫的口音是不是好玩!!!—————————— 同一部电影在两个年代放映,产生了如下不同效果: 银幕上放的不是自己,放的东西新鲜自己也没见过——15年前的《甲方乙方》。 银幕上放的就是自己,自己即使讨厌这样的自己散场之后还是会继续这样活下去——2013年的《私人定制》 有的好电影,内容超越所有时代,即使看电影的你变了,看的结果永不变,如:《霸王别姬》 有的好电影,内容具有时代感,那个时代的你爱的很,这个时代的你,无共鸣,你最多在这个时代把那个时代的你看的那个时代的电影翻出来,以回忆当年的自己为目的,再看一遍,依然,爱的很! 觉得朔爷和刚子有点玩不起不想玩了,所以没好好玩,因为群众里面有坏人,群众整体都太坏了。以前他们两个想帮下面骂上面,现在发现下面上面都得骂,因为两人才琢磨明白:没有下面哪来的上面!!!可是同时也一时间不知道自己老哥儿俩到底是下面的还是上面的了!所以一个在道边蹲着看车来车往,另一个要度假,最后他们都一定会移民!!!但是移民之后也一定发现不回北京吃着卤煮神侃就不舒服,所以还得回来!!! 博客:blog.sina.com.cn/qudi 微信:Kevin13119 微博:曲笛 QQ:1004001333 豆瓣:Kevin

 短评

那種自我感覺良好,暴發戶思維,虛情假意,無知者無畏的心態,我相信比《小時代》更能代表當代中國

7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真正需要的订制不来。

10分钟前
  • shield
  • 推荐

说是纯喜剧,全场下来却很难爽快的笑出一声。所有段子都像在逼你笑,打着去年《泰囧》《西游降魔》的贺岁喜剧幌子,看完果然觉得连《小时代》还不如。

15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导演喝醋还发酵了。

16分钟前
  • \t^h/
  • 还行

葛大爷这部片不行啊,有点用力过猛的感觉

20分钟前
  • 幕天席地
  • 还行

特别接地气,故事简单朴实,每个人都能懂。讽刺调侃了时下各种热点现象,贪污,腐败,土豪,爆发,雾霾,环境,污染,微博,微信。 很诚意的作品,不做作,冯小刚豁出去玩观众,取悦观众,拍了一部大家身边摸得到的故事。有社会责任的作品。

24分钟前
  • Lil Sun
  • 力荐

不知道冯导是为应付华谊合同,还是一门心思忙活春晚,这部片子除了标志性的海南风光和满眼商业广告外,根本看不出是冯小刚与王朔两位大师的作品。全篇零散的小品式剧情和挠痒痒般的笑点,最后猛的煽个情再扣一顶公益环保的帽子,这完全就是春晚的套路啊!片尾的马年大吉再也找不到甲方乙方的感觉了。。

27分钟前
  • 曾海绵🌈
  • 还行

满场欢笑。有笑声就够了。就是最后笑的有点累,大概是笑点低的原因吧。印象最深的就是葛大爷拍着郑恺的肩膀说了句:好好干,明年哥给你娶个嫂子!

30分钟前
  • 景寻
  • 推荐

终于知道冯小刚为什么去导春晚了,因为他已经到了那个水平

32分钟前
  • 燕子坞主人
  • 较差

要讨好别人最终只能两边不讨好,大概赚钱比较重要吧,太失望了。

35分钟前
  • 慕詩
  • 还行

看的包场提前点映,放映前看到冯导和张涵予了。我觉得,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叫甲方乙方2,对冯导自己来说,这部电影才叫做“私人定制”--拍给他自己看,顺便搂钱的电影。

39分钟前
  • Zeppelin
  • 还行

张艺谋当年拍奥运是拿《满城尽带黄金甲》练手,练舞美和艺指;冯小刚今年拍春晚是拿《私人订制》练手,练了仨小品一朗诵,三俗一雅终归一烂。

4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很差

这是一部羞辱精英群体的大play,但这也是向平民靠拢的求欢术。这是一部借春晚练兵的小品集中营,但这也是反映本土现实的残酷照妖镜。这是一部穷人变富的变形记,但这也是年轻变老的“艺术”总结簿。这是年轻人瞧不上眼的老旧破烂儿,但这也是一二三四五线城市中老年人的精神肉串儿。

48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这将是我和彭彭一起看的第一部电影,无论如何都是好评王朔头一次烂的像屎,冯小刚镜头中规中矩没什么亮点,灯光还有些看头

53分钟前
  • 庄比尔
  • 力荐

求雅那段自嘲的有点恶心了,广告也他娘的无节制,不过还算合格的喜剧了,只不过刚刚自己没啥追求了。

56分钟前
  • 阿德
  • 还行

还可以 去电影院看的 我觉得挺搞笑的 最后宋丹丹坐在车里 背景音乐响起那首《时间都去哪儿》了 当时真的听哭了 在之后 这首歌红了 每次听到心里总会有点难过

1小时前
  • 🇦🇷🇦🇷
  • 还行

相见不如怀念

1小时前
  • 昵称被占不开心
  • 还行

电影是反讽喜剧剧情觉得有点扯,还有可能看俩女主多多少少影响观感吧。

1小时前
  • 、佚
  • 还行

俩人俏皮+小聪明自视甚高居高临下,将犬儒和反智发扬光大(“雅俗”导演那段是明证),再加上鸡贼。嘲讽权力与暴发户,又不敢真批判,最后结论是“做官员不容易、当有钱人风险大”(得罪官僚日子不好过,得罪阔人哪有那么多财团投资让电影变成大广告呢。)。也嘲讽“脏乱差”中国独立电影和观念艺术…

1小时前
  • 黄小邪
  • 还行

就电影本身来说,想讲的东西太多,但每一段都是主角,特别是最后一段,强转的太过明显,其实可以做到更好的,有些失望。但对于演员和内容而言,值得一看,值得思考,尤其最后葛大爷那句:因为车真的是我的!

1小时前
  • 小十三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