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片

主演:方化,席与明,熊塞声,潘德民,任伟民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56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马 剧照 NO.1马 剧照 NO.2马 剧照 NO.3马 剧照 NO.4马 剧照 NO.5马 剧照 NO.6马 剧照 NO.13马 剧照 NO.14马 剧照 NO.15马 剧照 NO.16马 剧照 NO.17马 剧照 NO.18马 剧照 NO.19马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根据王地、姜清文、崔宝库、常香阁的原着改编。 东北某地,“前进”农业合作社的社主任王策从城里给大家带来好消息:县里已批准他们成立高级社了。年轻人忙着布置会场,准备开会评马入社。一些老年人心事重重,常老头更是生怕自己吃亏。开会评马入社,王策自己把马价提得低一些,评的价也低一些。常老头一看心里着了慌,偷偷溜出会场。回到家,常老头正在马厩里抚摸着自己的壮马,谁知宝华前来找他开会,他慌忙躲进屋里。常大娘拉住宝华问东问西,宝华借机向常大娘宣传成立高级社的好处。常大娘听后非常高兴。宝华找到常老头,可他推说牙痛,坚决不去开会。常老头想到也许老家山东还没有成立高级社,不如回山东去,他焦急地等待弟弟从山东的来信,可总是没来。常老头听女儿秀兰说马价已由她作主人社了,顿时翻了脸。秀兰也是倔脾气,拉马就走,坚决要参加高级社。常大娘急忙跑去找社主任王策,-要他从中调解。王策找来父女俩,劝秀兰把马还给父亲,并告诉她要父亲人社不能性急。常老头牵着马回家,心里非常难过。如今,女儿和自己吵架,老婆又不同意回老家,一个人生活又有什么趣呢?他从农村广播站听到山东也成立了高级社后,他无精打采地牵着马,又参加了评马入社的大会。在会上,无儿无女的韩老头担心自己入社后日子不知怎样过。社主任王策立即告诉大家入了社便是一家人,虽然他年老体弱,社里一定保他有吃有喝,保他百年送终,韩老头转悲为喜。常老头也非常感动,知道了高级社的好处。常老头高高兴兴地牵马入了社,因他养马有经验,大家推他当马棚主任,更使他非常欢喜。那一晚,常老头一直喜笑颜开。第二天早上,宝华带领一群年轻人来到常老头家里,原来,常老头人了高级社,年轻人要忙着替社主任王策和秀兰张罗婚事。常老头高兴地打扫房间,准备女儿的婚事。一家大小忙忙碌碌,喜气洋洋。狼族盟约侏罗纪狩猎海战水手第一季体验1973神盾局特工:弹弓脚注刺客荣耀·荆轲九尾狐与仙鹤新城猎人赎罪巷血忌初心萌动错不在我黜龙 短剧白色情人节:破碎的结界守着阳光守着你杰克·莱恩第二季荧屏在发光痊愈大话武林2疯狂艺术村浪花纪戊~警视厅特殊犯搜查系十字军重新开始来魔女食堂吧嘻哈四重奏 第二季阿尔卑斯:自然的巨人心有千千结婚事吹牛伯爵历险记乌鸦TheRaven开心家族2010上错黑车又拐个皇帝回现代罗宾汉历险记无间炼狱时光之轮 第一季希区柯克也让我有点小执着揭秘:巨石阵之魂商场枪击案

 长篇影评

 1 ) 怀疑人生&享受人生

职业怀疑人生是哲学家干的事,
凡人更希望享受人生。

这部 贝拉·塔尔的封镜之作里的主人公,
从一开始就没看出来能有享受人生的迹象。

尤其是这吃饭,
能给人看崩溃了。
每天到饭点,
女儿说一句吃饭了,
然后从锅里捞出来俩土豆,
俩人就开始撕去土豆皮开吃,
除了土豆,
没其他任何东西,
连杯水都没。
每顿饭都这样。
在这样单调重复的生活下,
也没见女儿怀疑人生——脸上甚至写着淡淡的满足——虽然没有希望之光。

影片总共说了六天。
第四天的时候井也枯了。
第五天的时候煤油灯也点不着了。
炉火也没了。
第六天的时候,因为没炉火,只能生吃土豆了——
之前虽然单调重复,好歹还有个熟食吃。
终于,
影片结尾,
女儿的脸上很明显的能看到,
她开始怀疑人生。
父亲虽然啃了口生土豆说:我们必须得吃。
但随后也加入了女儿一起怀疑人生。

第六天至少还有生土豆可以吃。
谁知道第七天会怎样?

 2 ) 「都灵之马 」| 仅开头一小段长镜,便征服了整个柏林

要说世界上最难看下去的电影,「撒旦探戈」算是翘楚。

光是片长七个半小时就已经吓跑一帮人了,更别说是单一的场景和简单的故事了。

「撒旦探戈」剧照

但却有人说要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再看几遍这部神作,可想而知,这个人是有多闲。

闲的人不止一个,更闲的人多的去了,比如智哥。

智哥不仅看了《撒旦探戈》好几遍,还看了导演的另一部作品好几遍,长倒不长,也就2个半小时吧——

「都灵之马」

A Torinói ló

「都灵之马」的来头可不小,它夺得了第61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评审团大奖,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竞赛单元最佳影片

当大家对导演今后作品更加期待之时,他却宣布「都灵之马」是他的封镜之作。

问及缘由,他只是这么回答:“想说的话都说完了。”

贝拉·塔尔

导演 / 编剧 / 制片 / 演员

他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师”,人生颇为传奇。 16岁便拍摄了8毫米短片,被共产主义拉入黑名单,之后更是为了拍摄纪录片入狱,不过这都无法阻挡这位兄弟。 从他的话语中便知,当他想要表达,即使进监狱也没法闭嘴,当他不想表达了,你就是把刀架在他脖子上,他也不会说。

说起「都灵之马」,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曾邀请贝拉·塔尔进行过一次访谈,问起拍摄缘由,贝拉·塔尔轻描淡写的说:“这是我欠下的债,我必须还债。”

「都灵之马」贝拉·塔尔访谈花絮(你要开始找你的WIFI了)⬇️

01

谁关心尼采?

很多影评人在看完「都灵之马」都要对片头那则关于尼采的故事大做文章,无所不用其极,感觉超有深意。

许多无辜的观众也跟风搜起关于尼采的事迹。

搞笑的是,贝拉·塔尔本意并不在此。

故事大致讲的是尼采在城镇广场看到一位马夫在鞭打他的马,尼采突然抱住这匹马哭泣,之后尼采疯了。

谁都知道尼采的结局了。

但那匹马之后怎么了?

这个问题从1985年便困扰着贝拉·塔尔,而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他的老伙计以及御用编剧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

都说知己惺惺相惜,拉斯洛便是其一,也是「都灵之马」的债主。

自1990年开始,他们每次见面都会说起这个问题,给贝拉·塔尔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

并且在这一年里,贝拉·塔尔遭到了媒体舆论的不公平对待,感觉到自己被羞辱,甚至起了自杀的念头。

可就在这时,拉斯洛过来说:“嘿,兄弟,那匹马之后到底怎么了?”

贝拉·塔尔哭笑不得,硬生生活了过来。

02

我爱他们!

贝拉·塔尔很讨厌学院派演技,他找的几乎都是素人,如果他找不到合适的演员,他可以一辈子不拍。

像「鲸鱼马戏团」里的主演拉尔斯·鲁道夫,起初他不是演员,只是一位郁郁寡欢的音乐家。

当导演发现他蜷缩在角落,他上前聊了两句,晚上他立马致电拉斯洛,说这部电影可以开拍了。

用贝拉·塔尔的话说便是“我爱他们。”

他们每一个都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体,在导演眼里演员是全裸的,掏心掏肺的,没有一点防备的。

因此在「都灵之马」的片场中导演从不喊停。

演员全是即兴表演,真实,自然地生活着。这样的人能不爱吗?

03

天垂象,见吉凶

都说「都灵之马」是一部哲思之作,需要耐心才能好好看下去。

圣经中上帝用7天创造世界,贝拉·塔尔却用7天时间毁灭世界。

第一天神创造了光,第五天电影里没了光。第二天神创造了水,第四天电影里没了水。

其实贝拉·塔尔作品中的生存环境都异常艰难,「诅咒」中的雨没停过,「鲸鱼马戏团」是风雪交加,「撒旦探戈」是狂风暴雨,「都灵之马」是永不停歇的风沙。

他们为了营造这样的环境,在片场放置了六台鼓风机,仍达不到效果。导演不惜成本,租来一台直升机在镜头上空盘旋,这才达到效果。

环境好了,但声音却听不见了。

直升机声音太吵,现场根本无法收音,所有音效和台词都是后期配音完成。

当我得知这一事实,我惊叹不已,因为片中的声音极其自然。

值得一说的是它的神配乐,仅一首配乐贯穿始终,苍凉宏伟,该起起,该落落,直击人心。

智哥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的第二天,马夫想要再次启程,那匹马却拒绝前行,留下了眼泪。

公元前44年,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被人用短剑刺死。奇怪的是,在其被刺杀的前几天,发生过诡异的预兆。

有人向他报告,在渡过卢比孔河时,献给河神的马群怎么也不肯吃草,并且时常泪如泉涌,显然它们预见到了有什么不幸的事情即将发生。

这跟影片中的情节如出一辙,第二天老马哭泣,之后再也没吃过草。

但影片中只有6天,最后一天变成了未知数,也许是贝拉塔尔想要早点毁灭这个极度厌恶的世界,也许是仍存有一丝希望。

这就是贝拉·塔尔的作风,16岁就用电影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满腹的愤怒无处宣泄。

但看似凶神恶煞的他,却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与关怀

我们对街边的醉汉啜之以鼻,他却能爱上可悲的酗酒者,那些处在社会边缘的人们根本没人在乎。唯独他在乎,他认为他们的尊严也同样重要。

当世人关心尼采怎么了,他却关心着那个马夫和那匹马怎么了。这样的心境有些人永远无法企及。

这位充满血性的愤青,一直抗争着,用行动撕裂虚伪,如今却不再拍电影了。

每次被问及为何封镜,贝拉·塔尔都会显出一脸不耐烦,“我都回答多少遍啦,你们不看新闻的吗?”说罢又跟人重复一遍退休原因,真是个傲娇的老头呢。

万事无绝对,他现在不想说不代表以后不想说,人成龙大哥不也天天喊退休么。

所以,我还是期待着贝拉·塔尔的另一部封镜之作,实在不行,就再看两遍「都灵之马」。

微信公众号:AME影视计划

微博:AME影视计划

 3 ) 一部封镜之作

星级:★★★★★

1889年1月3日,尼采在都灵的卡罗阿尔伯托广场看到一个马车夫用鞭子抽打一匹老马,便抱着老马的脖子痛苦,最终失去了理智。电影开始,贝拉塔尔用一分钟的黑屏幕与画外音讲述了此事,【都灵之马】便追寻了那匹老马和马车夫后来的故事。电影没有直接告诉你尼采的疯癫之谜,但塔尔却说:“尼采之于本片,等同于这匹马,和我们自身”。这位气质和修养上都是绝对贵族的哲学家,最后用自己的文化批评文章抨击了自己之前喜好和友人,比如教育家叔本华、音乐家瓦格纳,这也是“都灵之马”事件的部分原因。

影片依旧是贝拉塔尔式的长镜头,146分钟的片长不过二十几个长镜头,纪录了马车夫、马夫女儿和老马六天内的生活。神用七天创造了世界,贝拉塔尔用六天毁灭了一切,没有第七天,第七天或者有新生的转机,或者就是世纪末日。对于不了解塔尔的影迷来说,可能会觉得这是一部艺术范儿的闷片,对于熟悉塔尔的影迷来说,从长镜头中找到有用的标志性符号很简单,比如一成不变的生活细节,打水、洗碗、打扫、喂马、吃土豆,而让人叹服的变化就是每个情节类似的长镜头在移动、升降、景别和构图上的微妙变化,加上不同的场面调度,捕捉到的信息量和视觉冲击力却完全不同。

故事的环境和导演之前的匈牙利平原三部曲很像,比如【炼狱人间】中没玩没了的下雨,【撒旦探戈】中的狂风加暴雨,【残缺的和声】中零下十几度还没有取暖供应的寒冬,【都灵之马】中的六天也都是狂风卷着风沙,让人寸步难行。严酷的生存环境里,人为了生活活着必须与环境恶斗,于是人的自私和劣根性更加彰显。影片中第三天一群吉普赛人经过和马夫一家人争夺井水便是人的劣根性写照。影片中的六日很简单,第一日一切就是父女俩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重复;第二日风沙大作,老马也开始不吃不喝,马夫不再出门;第三天吉普赛经过,惹恼了马夫并临走时留下寓言;第四天井水干涸;第五天马夫和女儿收拾行李准备搬家,影片看似有了生机,父女俩却因严酷的环境半路折返,到了晚上也连煤油灯都无法点燃了;到了第六日父女俩最基本的生活都已经无法保障。没有了第七日,因为这不是神的创世纪,而是贝拉塔尔的启示录。

影片有三处让人印象格外深刻的神来之笔,第一处便是影片开头的长镜头,配着塔尔御用作曲家Mihály Víg的那段重复了全片的德国浪漫主义味道的凌厉配乐,马夫赶着老马一路回家,让人有种想哭的冲动。第二处是在父女俩搬家的中途折返,你可以看到周围环境的微不足道一切,长镜头却唯独不关心这对悲催的父女,生命的卑微和渺小让人难以忍视。最后一处在电影的最后,生活必需品消耗殆尽的父女俩对着盘子里的生土豆,马夫对女儿说了一句之前对老马说过的同样对白:“你必须吃”,一切都只是为了最基本的活着。

可以想象塔尔花三年时间酝酿的这部封镜之作,每一个镜头的细节定是经过有意设计的结果,无论是情节推进抑或镜头安排,还是这个寓意无穷的故事,都让人可以无限解读。也难怪会有影评人开玩笑说,电影不再止于阿巴斯了,如今止于贝拉塔尔。

【新京报】

 4 ) 北京电影学院贝拉塔尔见面会速记2015-3-29

贝拉塔尔:
才来北京五天 就妄想拍一部关于北京的电影简直是疯了 (苏牧问了一个中国特色的蠢问题:导演如果想拍一部跟中国北京有关的电影会拍啥被导演实力打脸哈哈哈)
都灵之马就是关于生活的电影 我们每天都会做一些日常的事情 每天重复 每天却又不太一样 你一天一天在变老 最后就死了
上帝创世纪花了七天 电影用一个相反的过程表现世界咋毁灭的 不相信上帝的存在
拍电影的时候 选演员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情
不是很在乎剧本 会根据演员本身的性格来确定角色的特点
要跟演员创造一个生活的环境 演员演戏是being 不是acting or playing
如何选出这匹马
在一个匈牙利市场 看到吉普赛人在卖马 请给我一匹最差的马 他们给了我一匹最懒的马 啥活都不想干 他们还演示了推那马死活不干活 我们当时就决定买下了 这马现在舒舒服服的活在一个大农场 不用干活 当然我得花钱养它
我在片场会写一张张的小卡片 每个卡片会写一场戏 比如女孩从哪走到哪 每天都把卡片放在大家吃饭的地方 每拍完一场戏就叉掉这张卡片
除了演员、剧本、卡片以外 地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地点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灵魂
坐在家里提前设计镜头的运动是没有用的 到了现场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场景 而场景的特色和气氛又会影响镜头设计 现场的时间、光线也无法预料 如果这些不定 那设计镜头运动更没有意义了
正式拍摄的时间只花了50天 春天开始的时候和秋天结束的时候
年轻的导演总是会遇到资金问题 当年纪越来越大 这个问题就很少了 但是如果年轻的时候能多点资金支持会更好 那时点子更多 更有想象力更有活力
我觉得我的电影和小津没啥关系
我很喜欢小津的电影 因为很温柔细腻 我也喜欢希区柯克的电影 他的电影营造的紧张氛围很成功
我尝试过拍彩色电影 预期增加电影的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但是我更喜欢黑白片 彩色或黑白决定于电影本身的需要
我是一个喜欢主宰的人 我先得自己找好场地 然后自己一个人逛场地 我会想想场地上演哪场戏 同时思考演员如何走动和摄像机咋运动 想好了再跟摄影师讲机位在哪 再讨论灯光、气氛之类的问题 摄影师当然很重要 他可以对镜头中的内容有发言权
老有人问我为啥不拍电影了 我就决定不再回答了 问这个问题的人是不用网络的吗?我年轻时拍电影 我想要打破规则 改变世界 随着时间流逝 我明白 让我愤怒的事情不一定是来自于社会 拍电影越多 我慢慢找到自己的电影语言 我试图让它越来越简洁纯粹 拍完都灵之马 我觉得真的可以结束了 想表达的都说完了 电影语言也成熟了 这个作品已经臻于完善 再拍当然不错 当导演就是个很棒的工作 但是再拍下去只能重复自己 我也不想让大家嫌我无聊
女儿读经书的意思
经书的内容表示希望是不存在的 神圣也不存在
当你提到贝拉塔尔时 实际上代表四个名字:一个导演 ?制片人?一个编剧 我自己 作曲家
作曲家在编剧之前就已完成作曲 我认为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就跟人物一样重要 我得在开拍之前就确定 当音乐、剧本、演员都确定了之后 才能开拍 我很信任作曲家 让他自由发挥 在拍摄时和构想镜头运动时 会放配乐 让大家进入情境

 5 ) 关于都灵之马

电影和哲学不同,电影的结构里有太多空白的空间,有人用影像去填补,但贝拉塔尔告诉我们,不用因此而焦虑,整个架子搭起来的时候,空白是合法的。
贝拉塔尔从来不做什么探讨,他站在世界的边缘,一个再没有后退余地的地方。可以说,他已经对世界再无期待,所以简单的情节、简单的事件、简单的布景,一个懒得为世界再多说话的人,拍的电影也就是这样吧。
我看不出他还有什么热忱,相比之下,那些致力于精致的色彩、精妙的故事的导演,不管是好莱坞派还是艺术电影派,不管是歌舞升平或是道德焦虑,都还甩不掉对这个世界的留恋、忠实、沉迷。
贝拉塔尔的电影,只是想表达一种结论。一个来自伦敦的男人,我们还能看到人虽已经跌倒但还剩些挣扎的气力,现在贝拉塔尔似乎不再挣扎,而是得到了答案。答案就是都灵之马最后的一片黑暗。
他是放弃了希望吧,因为在这个世界,希望和绝望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多费些力气。最后唯一剩下的,就是一种光秃秃的意志力,一种英雄没落后残余的气概,在黑暗里忍耐,不要再粉饰在幻想。
这样沉稳的片子,让人不相信是去年拍的。世界堕落的真快,但贝拉塔尔起码证明,绝望的清醒者还存在。

 6 ) 贝拉·塔尔的电影

对于贝拉·塔尔,既不能将其神化,也不可贬污他。前一种情况正在被“封镜”事实所强化,原因盖于凡是“盖棺定论”都是对亡者声望的加剧;塔尔毕竟还未亡去,因而他将会是极少于生前便享受崇高地位的导演之一:此为“封镜”之必然逻辑。后一种情况来自于无法接受其风格,被其长镜头折磨得昏睡的观众,遂产生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这也是人之常情:否定比肯定来得远为容易。 为了避免这两类极端,公允地评析贝拉·塔尔的电影艺术因而具有义不容辞的迫切性。以下这些文字围绕着几个关键词而展开:紧致影像、唯物主义、精神性。希望是对贝拉·塔尔电影的一次理解尝试。 影像的紧致度并不是单看一个镜头里所出现的物象或镜头自身运动难度。倘使以此观《都灵之马》,影像当归入松弛之列。但实际上《都灵之马》中的每一个镜头并未因影像的过度稀释而松弛,原因何在?比较贝拉·塔尔与侯孝贤创造影像的不同方式并可见出。在侯孝贤的电影中,镜头中物象不断饱和,甚至过饱和状态,来获得影像的精致度;但也有例外,在《咖啡时光》中,侯孝贤反常地运用饱和影像来获得松弛影像,也许是处于对小津安二郎的致敬。由此观之,饱和与紧致、稀释与松弛并不能天然地划上等号。在《都灵之马》中,稀释影像获得的紧致度让人神经绷紧。运用在于,当镜头的长度不断延长,其调控难度(对于人物走动、镜头本身运动、物象的入画等等)都在成指式增长。这也许是让观众神经绷紧的原因。 贝拉·塔尔的电影如此一干二净地剔净情感介入,放在影史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但反常的是这些丝毫唯有情感掺杂的影像却给予我们精神上的体验,其原因又何在?这里,贝拉·塔尔再次向影像的自身逻辑挑战,其锐利无比的探索锋茅刺破对影像的惯常理解。一个彻底由“物”所组成的世界在贝拉·塔尔的电影中出现:人物成为简单进行日常活动(架马、脱衣、吃土豆、取水、喂马等)的肉体,影像中的物显现出本性(桌、凳、置于桌上的玻璃杯等),还有自然环境仅仅以自然物的形态呈现(《撒旦探戈》中绵延不绝的雨、《都灵之马》中的暴风)……这一切都剔除了可以引申出象征、暗示、寓意等语言修辞学的庞大叙事。贝拉·塔尔通过展示一个纯粹的唯物主义世界来对影像的本质进行探索,这解释了塔尔的电影为何被认定为一种纯电影。 但对于这个彻底唯物的世界,我们又分明感觉到来自精神上的体验,又该如何解释?对于现实世界广泛散布的物体系,我们可是丝毫也未能觉知到来自精神上的冲击,两者差别又有何在?对此,如果将原因归之于宗教性,只能是误入歧途。贝拉·塔尔也许是极少在影像中未曾掺进宗教性的西方导演之一,但如何将一个纯粹的物理世界连通于精神性,秘诀就在于配乐。在贝拉·塔尔的电影中,配乐具有绝对超越之地位,它不是作为一种情绪辅助影像,而是作为将物理影像跃升为精神影像的跳板。当配乐响起之时,便是影像升华之时。塔尔不需要进行任何情节上的铺陈,只需将一段影像与一段配乐并接,这来自段日常生活的物理时空即刻与整个广袤宇宙相贯通,而影像的精神性并不是预先设定一位高高在上的神,而是萦回于整个宇宙空间中的未知神秘。这便是贝拉·塔尔的影像奥秘,也是他超越于他人的绝技。 对于一位执着于影像探索的导演,依凭其坚定意志与可敬勇气而获得了超绝成就,此一现象并不能归之于“天才”。天才,是对某一领域拥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这显然与塔尔相悖。仅从塔尔的拍片经历看,无非见证的是一位导演的成长,超于常人的是塔尔对影像探索的坚定意志与可敬勇气。当贝拉·塔尔说《都灵之马》之后将封镜,我们可以解读为天赐责任之完成:谁都未曾将影像纯粹度探索到这个地步;同时,谁也不曾将长镜头的使用达致如此超神入化的境地。但我们又何必因此封其为“神”,贝拉·塔尔更应该是一个榜样。

 短评

要把人民群众的供暖和照明问题当做头等大事来办

7分钟前
  • 张小强
  • 力荐

能忍受这部电影,你就能忍受生活!

12分钟前
  • 子夜吴歌
  • 推荐

塔尔的作品如此难以下咽,但是没有人可以因此否定它伟大的艺术价值。对于大师,可以选择追随,可以拒绝,不必全懂,否则也会生出曲高和寡的孤独。

16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力荐

尼采的说明之后,前两句台词:准备好了吗,该睡觉了!

18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天地初开混沌鸿蒙,人类所有惰性贪婪罪恶都要消失于无休无止的风沙之中;配乐太加分。

2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张爱玲:中国人认为人一年年活下去并不走到哪里去,人类一代一代下去也并不走到哪里去。那么活着有什么意义呢?不管有意义没有,反正是活着的,懒洋洋灰扑扑地活下去。徐童《算命》:内俩乞丐,没好吃没好喝也没好住的,没任何乐趣的生活还有必要活着吗?老厉回答我:欸,活着难道一定要有乐趣才活着吗

21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第一日蛀虫不再蛀蚀木材。第二日老马不再受人驱使。第三日老马拒绝进食、拒绝饮水。第四日井枯水尽。第五日光芒皆逝。第六日,一切都熄灭、燃尽,“一切都成了废墟,一切都被侵蚀”。浑浊的双眼凝视窗外,窗外是无尽的荒芜,灰暗的沉沦。上帝死了。都灵之马与父女一并静待毁灭。水煮的土豆永远吃不完,被捏碎、被吞食;冬日的寒风无休无止,裹挟枯叶、裹挟泥沙。万物在触摸-占有-沦落中循环无限,一如上帝与众神归于虚无。“因为这个世界已经沦落,因为他们所得万物皆已沦落”,男人突然推门进来,不知所云,“这正是人们自己的抉择,关于自身的抉择”。而此后的每一秒都将变得无比艰难,走向毁灭的过程更加绝望无助。都灵之马拒绝进食,她苦苦哀求着它,就像在毁灭前同样苦苦哀求她啃食土豆的老父亲。死寂;黑暗……黑暗里是雷霆万钧。

22分钟前
  • 霧鸢野荻
  • 力荐

很长的大闷片,特别适合在很忙很忙明天有一门考试一个论文死限半夜还要采访这样的日子去看,看完两个半小时抑郁的马和人,你就会意识到:一切都是百忙啊,不如躺下来吃土豆吧。

27分钟前
  • 玑衡
  • 推荐

兩口子,一日兩餐只有馬鈴薯可吃,到最後,煮馬鈴薯的水也沒有了,只剩下冷冰冰的土豆,老爸說:"you have to eat." 竟如女兒跟絕食的老馬所說的一樣。便,道出了生命的困窘與艱難。

29分钟前
  • mung
  • 推荐

《都灵之马》将台词缩减至最低限度而产生大量的留白,透过长镜头所不断重复的生活场面来表现生活的枯燥无味的永恒轮回,如同屋外呼啸的寒风:几乎毫无故事情节的发展表象下实际是走向毁灭的过程,马,作为影片的旁观者也类似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角色而成为尼采的象征。人类亟待被超越。正午前的末日

34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我道行不够,还没看出个倪端。就觉得导演很大气。现在是3个月后,这个影片在我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

39分钟前
  • 坍塌
  • 力荐

上帝已死,尼采从一匹马窥见宇宙的真相。狂风呼啸形如末日景象,创世纪倒行逆施,水消失接着是光,黑暗与沉寂指向万物的终结。发疯吧,怒吼吧,生命的尽头是死亡。原野上不倒的独木,在漫天飞舞的枯叶中伫立,与安哲罗普洛斯《雾中风景》中的树有种生与死的对照。贝拉·塔尔封镜之作,这是一部惊悚片。

40分钟前
  • Alain
  • 力荐

創世紀逆行。人行走於白晝如黑暗。剝食馬鈴薯(真的不需要再說什麼)就可以說明生命。電影散場時,看到觀眾紛紛拿起智慧型手機,在facebook上滑呀滑。你電影螢幕沒了光,真的沒甚麼大不了。上帝已死。尼采已死。但願這匹都靈老馬也能一同被您tag上。

41分钟前
  • hsein
  • 推荐

五星;匈牙利艺术片大师贝拉塔尔的收官之作。一部需要耐心看完的神作,电影实验性强烈堪比任何哲学名著,每一个黑白的镜头都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反创世纪逆向工程,在第六天光也消失的时候,一切冗长重复艰涩也结束。

44分钟前
  • Much
  • 力荐

那第一日,皮毛斑驳污脏的老马,在烈风与凄寒浓雾中举蹄维艰,挣扎迈步。那第六日,井已枯、水已尽,炭已熄,油灯无法再点燃,上帝已死,尼采说:没有光,世界便没有光,遁入黯黑死寂混沌。天地不仁,万物为“都灵之马”。塔尔贝拉以此作收官,留下一个绝望灭殁的黑洞。

45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神七日创造世界,塔尔七日毁灭一切!贝拉·塔尔的封山作, 这是一个关于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故事,当年尼采在都灵的卡罗阿尔伯托广场看到一个马车夫用鞭子抽打一匹老马。贝拉·塔尔追寻了那匹马的故事,或许也是尼采的故事。塔尔一贯的前卫风格和长镜头,场面调度和摄影的景别变化绝对大师风范。★★★★

4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贝拉·塔尔封镜之作,极端末世影像。撇开互文元素来看,不啻是一部呈现生活艰难本质的慢电影,剥去绚烂花饰,于狂风呼啸中勉力求生,穿脱衣服,打水,看马,砍柴,生火,洗衣,吃土豆,生活就是如此单调乏味、疲累而辛苦。考虑互文指涉,至少有四点很关键:①尼采要求重估一切价值不假,但若是忽视了他思想的核心指向——对个体生命的绝对肯定,自然不妥。②尼采的永恒轮回实际上是指【生成】的永恒轮回,而非存在的单调重复!德勒兹在此基础上建立【差异与重复】哲学,一如影片中重复的日程行为,每次都用了不同的机位或运镜,摄影机虽有静伫凝视,但更多时候不断运动。③那段直白“传道”直指现代性(滥用工具理性,对外物持无限占有的态度),并折射出贪婪与傲慢之罪。④敌基督:马夫=耶稣的颠倒与戏仿,女儿手中的反圣经,六日灭世。(9.0/10)

4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if you’re going to stay home and watch the world end, you might as well have drop-dead views生命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的直到結束么?或许命运根本不会改變而你注定要走着一遭【氛围黑】

48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源于尼采,终于尼采: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人的情况和树相同。它愈想开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5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看你套马车,看你赶马车,看你卸马车;看你穿衣服,看你脱衣服,看你洗衣服;看你煮土豆,看你吃土豆,看你吃完了;看你去打水,看你在烧水,看你水没了;看你大风吹,看你大风吹,看你大风吹……

52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