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岛

HD中字版

主演:Tom,Hiddleston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群岛 剧照 NO.1群岛 剧照 NO.2群岛 剧照 NO.3群岛 剧照 NO.4群岛 剧照 NO.5群岛 剧照 NO.6群岛 剧照 NO.13群岛 剧照 NO.14群岛 剧照 NO.15群岛 剧照 NO.16群岛 剧照 NO.17群岛 剧照 NO.18群岛 剧照 NO.19群岛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的內心是一座孤島,只能聽見潮水的聲音

如果我事先不知道這部電影的基調是什麽,我可能會覺得那個鏡頭很美。

Edward坐在卡車上,看著騎著自行車跟在後面的Cynthia和媽媽,三個人都一臉溫暖地笑著。現在我知道了,或許是因為那時他們的心中都有個小小的希望:爸爸這次是會回來的。

接下來是分配房間,在昏暗的房間里,他們親昵地喚對方Darling,卻無比陌生地謙讓著,反復的語句、無意義的詢問,太過客氣。

隨後一家人的矛盾逐漸顯露出來。
原本溫馨的外出野餐中,雖然并沒有人撕破臉皮,但就是讓人覺得知道事情開始變了味道。

「Must be a bit embarrassing for Dad.」
「You don't have to be embarrassed for your Dad!」
在媽媽與姐姐看似無心的話之後,Edward偏離了小徑的方向。獨自走在佈滿石頭的灘塗上。
母親的一句「It's not going to reflect him.」顯得太過蒼白無力。

野餐是Edward第一次提到了他將要開始的新工作,去非洲進行醫療支援,然而當他認真地談論著AIDS以及他所認為的身上背負的責任時,回應他的只是沉默和尷尬。

至此,我看到了,這個貌似幸福的家庭中,Edward找不到能和他自由交流的人。反而是面對外人,比如用人Rose和好友Christopher的時候,Edward才像是在真正地與人交談。

他的家人無法理解,面對Edward邀請Rose一起吃飯的舉動,她們選擇了在一旁小聲的嘲諷。「He is so ridiculous. Burning martyr, sort of...」

鋪墊已經做好,隨後的爭吵一次比一次激烈。

當Edward用獾鼠布偶哄姐姐去吃飯的時候,事情似乎有了轉圜的餘地。但耳邊傳來的是母親在電話里對父親吼道的「I hate you.」

爸爸沒能回來。

Rose離開了,Christopher也離開了。爸爸最後有沒有給Edward打電話呢?

沒有人回應,他們離開了家,在這之前,Edward在客廳掛上了一幅畫。是小島

我的內心是一座孤島,只聽見洶湧的潮水,我想找一個堡壘,但那座堡壘卻該死的昏暗無光。

 2 ) 看人搬屋

霍格的电影都与住宅有关。电影开始,人到达房子,或本来就在这个家里,电影结束,人离开房子。

住宅既是霍格电影不可缺少的情节元素,也和她大家庭式的拍片方式息息相关,这三部电影都是在哪拍,就真的整个剧组住在那栋房子里。现实中的剧组也是在电影拍完了,就离开这个拍摄地+临时住处,各奔东西。

看得出结构对她非常重要。这是中年才开始拍电影的行内老手的特色,一出手就已经是风格稳定之作。

尽管霍格自己说这些电影都是只有一个场景。其实住宅的范围及于住宅周围的环境。《与我无关》里是托斯卡纳的老度假屋和周围的镇子和自然。《群岛》则介绍给观众锡利群岛的海岸岩石,没有其他客人的本地高级餐厅。最新这部《展览会》里的现代主义建筑处于伦敦高尚社区,霍格的设定是这对艺术家夫妻觉得和该社区格格不入,于是从影片一开始就在做搬家的准备(最后房子被一户亚裔家庭购得)。

霍格坚持纪录片式的场景真实性,没有搭建的舞台,没有拼贴起来其实相隔半个地球的多个外景。可能因为她的故事张力都是共住带来的。

《群岛》里聚集到家庭度假屋的母子三人大部分时间在谈论不在场两个人:父亲和儿子的女朋友。个个都觉得委屈到了承受力的边缘,以至于要求助外人,抓住厨子倾吐过往,向绘画教师问前程。

而最后他们各自收拾行李返回各自的生活,也就好了,矛盾都不值一提了。《与我无关》最后秘密说开,一个个离开度假屋,藏着掖着,肚子郁闷了一整部电影的女主人公和发小真诚告别,许下不大可能实现的约定:什么时候一起去看iggy pop演唱会呀。展览会里的艺术家两口子,当然还会继续在新家探索两个艺术家能不能共住这个问题,不过起码离开旧家时是开心的。

《展览会》里,两口子为搬家派对准备了食物做的旧家模型,分给众人一起把这老房子吃掉。搬家,其实是人走屋留。霍格电影的主角可能其实是这三间屋。

影像作品里的建筑脱离了现实的钝重,就像时装杂志照片造的是一个纯粹视觉的梦,和现实中可穿可摸的衣服是两样东西,视觉的幻梦是即使住进一样的房子穿上一样的衣服也无法实现的。

无怪乎我喜欢的大都会美术馆服装部馆长Harold Koda说闲来在家无非是吃着咖喱,翻阅心爱的旧家装杂志。人们爱看建筑模型、平面布局,因为这些都是幻想的工具。

 3 ) 写作群岛,读作孤岛

《群岛》的故事很简单,讲述了爱德华即将迎来他的“间隔年”,前往非洲做志愿义工。

溺爱的母亲帕特里夏想要给他一个美好的告别,于是召集家人一起回到曾经的住家特雷斯科——锡利群岛之一度假,却不想引爆了一场家庭危机。 通过这一个小家庭看似平常的假期,描述家人之间貌合神离的相处日常,刻画出一家人微不可道的隔阂、失信与猜疑,原本久违的和乐相聚逐渐暗流涌动,卷起波澜,如同拍打群岛礁石的海浪狂风一般。

这次聚会像是一套勉强拼凑完成的拼图,看似完整,却经不起小小外力,轻易就会散架。

爱德华是一名年轻有主见的阳光男孩。他富有救人济世的同理心,因此报名了非洲义工的项目,想要通过做出一点点教育贡献改善当地艾滋肆虐的问题。他也是一名素食主义者。他善良体贴,不过有时却弄巧成拙,因为他不自觉会将自身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

母亲帕特里夏个性温和习惯妥协,她跟着一位画家习画,对爱德华宠爱有加。她想通过这次度假旅行使得家庭团聚,让爱德华开心地出发。她想让爱德华的父亲也参加聚会见他一面,那人永远在电话的另一段迟迟不到,她于是偶尔对着电话忍气吞声,偶尔大声咆哮。

相较于为人着想甚至过了头的爱德华,他的姐姐辛西娅似乎是他的镜像。辛西娅独立自主,但个性尖锐,有话直说。她遇到不满的事情会据理力争,即使令到场面尴尬也不会停止。

受雇于这家人的厨娘罗斯,在度假期间为他们料理杂务,却经常被动卷入家庭私情的冲突。作为一个外人,她与这家人隔着距离和阶级,还有一层夹在家庭矛盾中的无形压力。

还有一名小岛画家克里斯托弗,他教授母女绘画概念与技巧,也担当了缺乏父辈教诲的爱德华人生导师的角色。他是这家人的旁观者,也是润滑剂。

于这个家庭的父亲,至始至终从未露面。虽然爱德华会模仿父亲的声调,辛西娅会回忆父亲的趣事,母亲会谈论丈夫的价值观,但没有人知道这位父亲的长相、名字、声音、所在。 整栋房子里父亲唯一存在的痕迹是那幅挂在客厅的画,不过,三人到来时心照不宣地把画撤下了;离开时,又像是出于某种义务似的将画挂了回去。

在这幅画中,波涛汹涌的海浪深沉而摇摆不定,像是这座群岛的一隅,模糊的、阴沉的、暗流涌动的,也像是这家人的心境。

同处同一屋檐下,却有着互不相容的价值观。不是互不交谈,就是自说自话。俗话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于是影片前面看似风平浪静的生活琐事,都成为了最后一家人情绪爆发的导火索。

当爱德华在野餐时与众人分享义工的意义时,得到的是漫不经心的回应;当爱德华觉得临时厨娘罗斯应该和他们一起上桌吃饭,罗斯却觉得雇主爱德华的体贴令人困扰,而辛西娅更是直说爱德华的同情心泛没有必要;在餐厅吃饭时,辛西娅觉得她前菜里的肉没有煮熟,于是叫来服务员把菜退了回去,而爱德华和妈妈看着辛西娅和厨师投诉时如坐针毡。

最后矛盾爆发,他们之间有人歇斯底里,有人无助大哭,有人逃离现场。故事的最后,缺席的父亲依旧没能到场,一家人打包行李,结束了这场旅行。

抖森在《群岛》的访问中曾说,在乔安娜动手写剧本前,他们曾在电话中谈到塑造爱德华这一角色。

为了完善角色设定,乔安娜向抖森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从来没有做过年轻男人,你能不能与我分享作为一个年轻男人你的执念是什么?你对未来的憧憬是什么?什么让你夜不能寐?什么是你的魔鬼?什么是你的恐惧?不仅仅是你的,还有你的同龄人、你们这一代人的?”

而抖森也给出了他的答案,一些关于自由、关于自我定义的事情。可以说,爱德华这个人物是由乔安娜和抖森共同创作的,当中不乏夹杂了抖森私人化的感情,他也明言爱德华这个角色的身上有很多他的影子。

抖森曾说,“我想要出演这个角色、拍摄这部电影的原因,我想,就在于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抗争——作为一个家庭背景中的个体,他想要去定义自己的抗争。”

“我想这也是每个人都在为之努力的。圣诞节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分摊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你要么是搞笑的那个,要么是多愁善感的那个,要么负责做饭要嘛负责洗碗,这些角色都不容易改变。我想爱德华这个人物,可能在他成长的后期,努力想要通过将自己抛入一个新方向中去定义自身(用义工的方式)。”

对于抗争与自我定义,爱德华像是每个人成长中难免会经历的迷茫与阵痛。正如影片中的画家克里斯托弗对爱德华说的话:也许大家都反对你想走的路,有时候连你自己也不确定,但经历以后,你总会得到一些从未有过的想法。

“你知道,你得从风景中找到你要画的东西。不过事实上,很多人一开始就只想画风景,想以此来开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会想通过绘画来表达某些东西,就像是有那么一点奇怪的东西。我一直在教具象化的东西,然而我也会介绍一些关于混沌的概念,这是艺术之旅的一部分,是的,就像旅行。”

“那其实不算你在做的,更多像是你出于压力这样做的,但那没有某种像是轨迹的东西,那种等你去走的道路。你得自己去摸索,不管那是什么,你做的所有事不都是对的,但那在某种意义上也推动了最后可能是对的事情的发展。这永远不会错的,点滴小事都起着作用,从不同方面促进事情的发展。”

“珍贵的东西都是非常脆弱的,但它并不是那种形式的脆弱,它的确存在,但它同样无法幸存于世俗的批判。所以我猜强硬地坚持自我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信那些深藏在你心底的东西是正确的,那些对你而言非常重要的,或许你并不清楚那到底是什么,到现在也是,你无法用世间的俗言对人完整地讲述它,但它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完全地达成自我认知。对很多人来说,这个过程很快。但对我来说,它需要很漫长的时间。但我挺开心的,因为这意味着我对自己有了多角度的认知。”

 4 ) Bon courage! —— 抓住沉默的错拍

      终于表达障碍被突破。

      三分之一的时候因为种种熟悉的不堪而感到难耐,感到没法儿再看下去。没有配乐或热烈的感情,连相对琐碎的语言都被精剪了。痛心时没有喃喃自语,只是埋入枕头的沉默和裹紧衣被的抽泣。

      生活也好,或者摊开来给你看吧—— 所有的爱情事业家庭都是一样,不会有永远的欺骗和逃避。

      如果你走的太久,比起别人来风雨会显得更容易承受。

      “Bye , house"
      "Bon courage"


      我相信有类似经历的人才真的能体会其中的爆裂因素。也许有人觉得这部影片不如 【与我无关】 那么尖锐,事实上在观看的每一刻我都神经紧张。每一刻对于我来说都有爆裂的可能,小到饭桌上的杯碗触碰都会让我含住呼吸。

      厨师细心的擦拭道具,她将它们装起来的时候,难道不像一个老练的凶手吗?

      那是我熟悉的沉默,不堪忍受和脆弱而遥远的希望。
      但其实我们要的不多,可能一人一句出自真心的bon courage就能融化沉默。
      其实你并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残忍,但也并不是说,一次装可爱的讨好就真的可以解决一切。

      每一件事都是意外,每一件事都使你紧张。如果你没有准备,那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场胁迫。

      沉默生产出来就是为了被打破。我们生产它,扰乱它,纳入它。在开口前被它吞噬。
      但在沉默看似夺取主动的时候,作为倾听者完全有能力、也必须抓住沉默的错拍。

      在巨大的织网里,每一个在场都是被动的诉说者与主动的倾听者。而倾听本身是一种言说,因为在场而拥有经验和权利。在场同时剥夺了你的逃避,然而那是一种无效的权利。

      下一次对着那幅画面战栗的时候,试着靠近它,贴近它,倾听它。接着告诉它,你曾经历过什么,最初又是为了什么。

 5 ) 抽离与共情

1,我猜,共情能力与抽离能力是共生并成正比的。但后天可能会有意或无意识的单方面抑制或单方面过度发展,导致天平失衡。那样就危险了。
2,也有另一种可能:抽离天赋是高度敏感与同理心的附赠品,是基于后者而不得不演化出来的自我防御机制。造化的安排往往热衷于平衡与牵制,但对人类来说维持天平是最困难的。
两种力场相互作用,加之成长与外界的不同因素,后天发展的不确定性与风险一样高。
#想来想去又变成了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3,移情能力过高的人,往往会走上偏执追求公正平衡的不归路。#这个世界由悖论组成#

同理心源于希腊文empatheia(神人),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技能本身就具有超人性。《柏林苍穹下》里听世间音的天使远在尘嚣之上,身处无色无味的世界,多繁杂的声音对他们来说都不过是遥远温柔的潮汐。既慈悲,又无情,这是共情与抽离能力的终极状态。
如果这项技能点到凡人身上,参考Buffy S3E18,肉身最终不堪承受,崩溃至死。
可惜人出生时不能自主选择技能点,有的人注定要承受门窗大开咆哮进来的风沙。

Archipelago里的Ed就是同理心过高的典型,过分的礼貌体贴反而越过了让周围人保持舒适的安全距离。一方面,这样的心灵更加易感,面对尴尬、冷漠、愤怒这类负面情绪,尤其敏锐难以忍受;一方面这类人多半内敛羞涩,对待外界小心翼翼。每说一句话,都会在脑中预设一万种“这句话”出去可能带来的后果与影响。
他们面对世界,入比出多。灵魂是个门洞大开,四面透风的木架子,所有外界的情感都可以肆意咆哮而过,这些无法甄选无法排解的能量郁积胸中,变作块垒。又在失衡状态下发展出抽离人格以求自保,所以他们不但是自己生活中的局外人,还时时想着逃离。
Ed在家中没有发言权,将希望压在非洲,以期远离自己的家庭、国家、熟知的一切和已有的生活。看起来像是超龄儿童的天真和理想主义,其实多少已经意识逃兵的无奈。这种人未必相信生活在别处,但为了找寻内心宁静,终其一生都要不停逃离,一旦停下来屯驻,就会被流体般的生活吞没。
他们的肉身比一般人沉重,因为囤积了太多东西,灵魂却更轻,飘在空中,风一吹就走。哪里都停不下来,走过也没有痕迹。

Archipelago主创(即腐国靠谱文青汤抖森)访谈里提到Ed的蓝本是The Snowman里的小孩,这个设定实在妙。
通过Snowman可以使观众顺畅的进入Ed的精神世界,连主题曲的歌词都在为他作注解:
Walkin in the air
We're walking in the air
We're floating in the moonlit sky
The people far below are sleeping as we fly
We're holding very tight
I'm riding in the midnight blue
And finding I can fly so high above with you
All across the world
The villages go by like dreams
The rivers and the hills, the forests and the streams
Children gaze open-mouthed
Taken by suprise
Nobody down below believes their eyes
We're surfing in the air
We're swimming in the frozen sky
We're drifting over icy mountains floating by
Suddenly swooping low
On an ocean deep
Rising up a mighty monster from his sleep
We're walking in the air
We're dancing in the midnight sky
And everyone who sees us greets us as we fly

Archipelago的片尾曲,也非常好听。
Walking in the air唱的是飘荡在云端上的孩子,是小男孩和Edward,这首歌则是在地面守候他们的人做出的呼应。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824343248/large

 6 ) 自觉的纪实手法与不自觉的感情伤害

这部纪实风格的电影叙述平常松散,但却依然具备很强的戏剧性,只是导演运用了高超隐秘的手法,例如长镜头、同期声、画面颗粒感、几乎无配乐等,将它的戏剧性消解了,让人产生很强的信服感,也让人感到了这个故事的扎实。胶片很贵的,没有导演愿意去浪费。所以一部好的电影,它的细节都是值得去思考的,它的镜头都是带有目的的。

这部影片的特点之一就是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除了制造风格之外,还展现了他们的生活场景——沉闷、无聊、尴尬、让人一刻也不想呆下去。于是我们开始了解主人公们为何如此压抑,开始进入了这个影片的氛围里。有时候镜头的切割会削弱戏剧的张力,于是长镜头有了奇妙的魅力。

其中有几个记忆比较深刻的点,大概说说我的理解:
E和厨娘在室外聊天的时候提到,他们都是家里最小的,都有姐姐一起长大,并且厨娘的一个姐姐的名字和E女友的名字一样,这其实暗示着他们身边的女性都带有压迫气质,占主导地位。之后谈到E和他现在女友的关系,很可能是因为女友不支持不理解E,价值观偏差导致他们无奈要分手,也许E并不想分开,还在挽回。

在这部电影里,画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电影里的绘画并没有强烈色彩、厚重用笔的风格,而是比较轻揉、飘渺的灰调子,更加抽象和独特。这是一种用物件将人物心理外化的表现手法,也很符合这个电影的氛围~混沌。

关于为什么画家是一个男性,而且必须是一个男性,很明显那是对家庭里重要角色缺失的一种精神上的弥补,也是母亲的精神支柱与向导。从未露面的父亲代表着逃避、软弱,只会打电话却帮不上任何忙 ,难怪母亲在哭泣倾诉无果后愤然的挂断了电话。电话里出现的激烈争吵,以及提到她一个人在伦敦带大孩子的事,证明了这位父亲是一个无用男性的代表。父亲的软弱与母亲的压抑,多少影响到了E的性格——敏感与柔软,内心情感丰富还写日记。但E和他们不一样的是他做出了奉献自己的一系列决定,他想改变现状。

E住进阁楼大家都懂,压抑又无奈。
有关E与C发生矛盾后E带着布偶去向C道歉那段,我想到了一句话:能卖个萌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就不要拿来争吵吧,也许它并不值得。人生再怎样不满,他也都还留了余地让我们彼此问安。这也呼应了之前的一些细节,表现在矛盾中总是E向C妥协着。

这部影片里出现聚餐的场景很多,这很有趣。餐桌戏是一个表现力非常强的片段,餐桌是一种文化的标志,有着独特的表现力,也许只有在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矛盾才会如此的集中,争吵才会不断出现,人物的关系才会开始出现戏剧性的变化,这一招特别适合家庭伦理剧。导演拍摄吃饭不是为了管饱,而一定是在构建故事的结构,其中出现的你一句他一句无关痛痒的对白,意在塑造人物的性格。

最后保姆的不辞而别,留下的未透露内容的离别信,我理解那是一种无声的抗议,一种委婉的表达她呆不下去了,更是对自己尊严的保护(之前C说小工不就是为了工资什么的。)在电影里,将上层人物往虚伪和下流里描写,将下层人物往高尚里塑造,是一种道德上的批判,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些许平衡感。这里我们看见了男主人公最深沉最动情的时刻:默默的走在画家的身后,不紧不慢、眼眶湿润,像是在与自己的灵魂窗口对接(看得我揪心。。。

画家说他选择美术,选择了画画,那些深奥的独白也许就在表明他对预言做出过反抗,并且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画家对母亲描述的那片景物的色彩感觉,镜头给到的风景,明显比之前的色调明亮饱和了。之后母亲对E说寄信之类的事情,也是在尝试建立的新的关系。这些都给了影片的结尾些许缓和舒心充满希望的意味,包括母亲支开女儿然后将一些钱塞到E的口袋里,都会让我们会心一笑。

但是需要记住的是,现实主义,永远有让美好的憧憬出现又立马将我们打回到现实,并继续推向困境深渊的信仰。但这也是人道主义的做法,让你知道浪漫主义“努力就有回报”一说是多么的虚幻。假象的延续一下正片之后剧中人物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也许会发生一些小的改变,但这都改变不了他们最终的处境,挣扎也会淹没在社会的洪流中。

影片给了最后在客厅挂出的那幅画很多镜头,还有个大特写,这也是在用物件外化的手法,于是这部电影的名称可以有了解释:群岛——表明发生地、制造环境基调、寓意现实暗涌永远难以平息等。

最后,艾玛终于最后了~片尾曲就基本等于各种内心独白了吧,由此也升华了影片主题——希望爱带给人的力量永远不会有伤害。

 短评

又软又萌看上去好美味=_=

8分钟前
  • <-这样FAN
  • 推荐

看这片时想起来陈晓云微博里的那句话:生活流的魅力在于其内蕴的戏剧张力和诗意,而非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在这个想表达中产阶级如煮虾般令人煎熬生活的片子中,极为克制的手法却没能展现魅力,将矛盾太过客观反倒缺乏了电影化的爆点,所以很难让人充满耐心。

11分钟前
  • mOco
  • 较差

同是Joanna Hogg执导抖森主演电影,《unrelated》是这位少年请放过怪阿姨吧,《群岛》就是导演请放过这位少年吧。导演架上摄影机,从头到尾都是静止的镜头,演员就说吧吃吧沉默吧吵架吧。像部直白的纪录片。难怪两部片都没有字幕组愿意出手。我所理解的中产阶级就是有远离居住地的度假屋并有厨娘做饭。

13分钟前
  • Nicole走来走去
  • 还行

说到群岛就想到古拉格,所以这片一开始就不难理解。挺喜欢导演路数,还是不英国但有点北欧,琐碎度控制的还行,女性气质不特别明显。某人在里面也不抢戏,也就是情绪不会偏向,反而更觉得每个人都很完整,或者说每个角色操蛋的地方都很好地得到展现。背景环境音赞,想不到必须有BGM的理由。

18分钟前
  • RS
  • 推荐

1.既然在一起那般不愉快,又何必强求让一家子聚在一起度假?或许这就是血缘、亲人?2.任何话题、细微行为举动都能引发一场争吵,仿佛悬疑片一般,让观众猜测每一场戏中——谁会不爽谁?谁会愤然离席?之后谁会主动和解?3.缺席的父亲,墙上被取下、最后又画上的三人共同一直嫌弃的父亲的画作。

2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那个厨娘一定很想把这一家人都砍了吧

25分钟前
  • utm
  • 推荐

相信反映了很多人的生活狀態。可以對朋友對陌生人交心談笑,在自家餐桌上卻話不投機相對無言。擁有優渥的生活條件,看似足夠多的愛,卻常常感到流離失所。

26分钟前
  • SSSSSSS
  • 还行

Unrelated的女导演带着tom又一反应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矛盾的片,Unrelated至少有诱人镜头和矛盾冲突让电影不那么平淡,而这部隐含的矛盾一点点流露就实在是太闷太平淡了,以至于我就是想说,女导啊,请放过那个少年!你是有多爱tom~

30分钟前
  • Marvin的表妹
  • 还行

美极了,沉静的摄影每一帧都像油画,自然主义的表演行云流水,不装,不作,淡而有味

32分钟前
  • 绿小野马
  • 推荐

电影新思维

33分钟前
  • 小鸡破逼于
  • 推荐

三星是给网速还行的

34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还行

又是Joanna Hogg的电影,真是随随便便一个镜头就5分钟10分钟啊!拍这部戏抖森一定吃的很开心,平均每五分钟一场在餐桌上的戏,每十分钟一场在厨房的戏,各种吃吃吃,话说那个条纹睡衣,导演给了整整2分钟穿睡裤,从脱外裤,脱平角裤,穿睡裤,系裤带完完整整……导演你其实那时候就是抖森的脑残粉了吧

38分钟前
  • 长长有久久
  • 推荐

吃饭,睡觉,说话,不说话,结束

43分钟前
  • |
  • 还行

如果喜欢 <天水围的日与夜>这种类型电影的同学能比较接受这部小电影,截取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日常生活的一个平凡的片段,去诉说情感,理想,抗争这些大的议题,可能有人觉得索然无味,但其实看每个人处事的状态去对照个性猜测其经历,挺有趣的。汤抖森同学这小卷毛就是一萌宝贝呀⋯

46分钟前
  • Miss Bee
  • 推荐

这种英式压抑真的……挺迷人的

51分钟前
  • 诸葛福媛
  • 力荐

这片够独立……

56分钟前
  • Jin
  • 还行

3.5 家庭对话。旁观者。

59分钟前
  • vivi
  • 推荐

不是发展方向

1小时前
  • 𝐓
  • 还行

既无聊也真实

1小时前
  • colleen1211
  • 还行

嗯…我其实想说的是…从漫威入坑、没有文学和文艺片基础的「粉丝」放过抖森吧…这部片,猩红山峰,我见光,摩天楼,蔚蓝深海,夜班经理…这些片都不是烂片,都是值得沉下心体味的文艺片佳作。只想去饭一个英伦绅士人设的人麻烦换个演员,因为这些片才正是一个剑桥古典文学专业毕业生的真实品味。

1小时前
  • 依卓拉姆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