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

15集全

主演:崔振赫,李裕英,尹贤旻,曹熙奉,金炳哲,姜其永,李诗雅,车学沇,文淑,许成泰,楊朱虎,金民尚,卢泰烨,赵胜渊,徐恩雅,全镇基

类型:韩剧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7

 剧照

隧道 剧照 NO.1隧道 剧照 NO.2隧道 剧照 NO.3隧道 剧照 NO.4隧道 剧照 NO.5隧道 剧照 NO.6隧道 剧照 NO.13隧道 剧照 NO.14隧道 剧照 NO.15隧道 剧照 NO.16隧道 剧照 NO.17隧道 剧照 NO.18隧道 剧照 NO.19隧道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灾难是一只蝴蝶:《隧道》隐藏的三个经典社会学问题


大家发现了没——无论哪个国家,任何灾难类的影片,都藏着一颗和社会关联的心,而不仅仅漂浮于呈现场面视觉本身。

一向任性大胆的韩国电影更是这样。比如《隧道》,在2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它呈现了一个激烈的新剧情,也搬出了三个熟悉而经典的社会学理现象。

之前参与过剧本工作,这次我尝试用编剧的思路,结合《隧道》剧情,还原下影片里的矛盾原点。

►第一个问题:薛定谔的猫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只猫了,加菲别不服。

「薛定谔的猫」原是薛定谔先森用来解释物理问题的,它却冲出科学界,成为一个社会学理论。

省略复杂的过程,归结成最小白的一句话:密闭的箱子里放着猫,在打开之前,你无法知道它的死活。

这只「猫」屡次出现在灾难片的剧情设计里。《隧道》后半部分,漫长的20多天后,河正宇手机没电了,与外界失联,各方将停止对对河正宇的救援,包括部分救援人员在内,都认为河正宇已经死了,所有的工作似乎都成了寻找一具「尸体」。

隧道里的人的死活,与隧道外一帮人的心思,纠结拧巴在后半程。

这份拧巴,对于影片来说,是一个个的戏剧冲突点;对于观众来说,是一份感受带入点。因为,每个人在生活里都会遇到类似的困局——在你无法判断一个事情、一个人状况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一个电视主持人说:相对于数字,我们更相信希望。这是一句令人感动的话。同样令人感动的还有救援队长吴达洙,他也没有放弃这份希望,最终找到了气息奄奄的河正宇。
 
感谢坚持的人,猫,活着。
 
吴达洙帮他传达的那句「都给我滚开,你们这些混蛋」真酷;坐在妻子车上,河正宇再次穿越隧道后的天,真美。

►第二个问题:电车难题

「电车难题」大概是严肃辩论赛中最经典的一个选题了。题面很简单: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你开着一辆刹车失灵的电车驶来,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前面有个道口,不幸的是,另外一条轨道上也绑着一个人。你要不要拉扳手?

灾难电影导演同样使用了太多次这个电车的梗,并在各自的影片里给出了他们的选择。
在《隧道》中,这个问题的出现丝毫没有遮掩——

大雪封山,隧道外的救援队长吴达洙要除雪车,但市政部门告诉他,市里已出现了50多次车祸和相关伤亡,所以除雪车都调取市里了。全部市民和一个人,哪个重要?

救援人员在工作中不幸遇难,舆论指责向着河正宇妻子扑面而来:救一个人时,牺牲了其他人,而且还有可能牺牲更多人,还要不要坚持救?

城建单位因为救援遭受重大经济损失,负责人为此慷慨陈词,上升到国家损失层面,你是决策者,怎么权衡?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隧道外的人,每个人心里都开着一辆电车,作为观众,你能看出他们将要开往哪条轨道。

正是困境中选择的不同,电影才能构建起一个回味悠长的故事,观众才能被拉进去各抒己见地火热讨论。

►第三个问题:蝴蝶效应


和「薛定谔的猫」一样,「蝴蝶效应」也属于从科学概念延伸到社会领域的概念。

这个大家应该耳熟能详了:一只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在现实中,一个微小的行为,都可能在社会链条中层层叠加后,带来不可逆转的巨大结果,对应中国的古话「阴差阳错」,类似的事例太多了。

《隧道》的剧本在开篇就用了这个理论,如果加油站的老爷子,不给河正宇加多三倍的油,就不会有后面的小争执,用河正宇的话说「早就开出隧道了」,也就没这部电影了。

影片展开,它的针砭也集中在蝴蝶效应上:如果施工方不偷工减料、如果隧道图纸不那么马虎,隧道也不会塌方、打出的救援井也不会跑偏150米……

「蝴蝶效应」的魅力,在于事情发生后,人们可以找到N多个「如果」,但每个「如果」都是苍白无力的。

好的电影总是这样,剧情张力揪住了观感,内涵悄然滋养了思维,由此,才不枉花了2个多小时。

✎原创撰文:@韩影书 ©著作权所有

——纯属个人观感,欢迎交流,感谢轻拍。
——有兴趣的亲故,可以移步到博主的第二篇评论,更加细致点▼
《隧道》观影手册:20个实力吐槽点全解析//movie.douban.com/review/8083887/

 2 ) 터덜

讽刺满满:

男主接过老头追上来给的水随意扔到车后座成了他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刚建好一个月的“安全”隧道就塌了…

男主打给119人员的语气和态度…

最新版救援安全手册还在翻译当中…

记者完全不考虑男主手机电量只想着报道…

想要用无人机完全没信号全部没用…

带进隧道里的跟班也喜欢乱按喇叭难道不知道声波会引起共振吗…

家属妻子来后政府先想着让记者媒体拍照…

本以为要出来了17天挖了个错的出口…

觉得救人会造成财政赤字所以不想救了…

救援队长死的也是讽刺因为救援工具都是豆腐渣…

国民以及政府让家属填写放弃救援书…

救出来后被记者围攻…

出来后男主第一句话:都给我混你们这些狗崽子

男主大拇指是竖给帮他传话的队长却被媒体故意说成是感谢政府的…

也有感动:

男主自己也不够水喝也给美娜喝给狗狗喝…

救援负责人训斥记者让男主多备手机电量…

负责人自己亲身喝尿给男主提供饮尿指南…

班长捡起落地煎蛋用雨水冲完直接吃…

狗狗也好厉害一起活到了最后…

最后夫妻二人安全的过了一个隧道结束…

好想知道男主手机啥牌子的续航能力这么强,花了17天才把80%的电量用完…

人类真的是个集体吗?看似是,但只是单独的个体,人,作为个人,想要活命,想要生存,好像还是只能靠自救…只能靠自己…

 3 ) 这片把韩国政府和媒体黑出翔了 | 隧道

看完釜山行再看隧道,觉得隧道更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敢黑
隧道这片黑起自家政府来是完全不留情面,官员们镜头前摆pose,试图给媒体留个好形象,开会的时候则收起伪善的面孔,严肃的讨论起施救方案的经济成本来,讽刺的是,尼玛这讨论出来的方案还是错的,因为图纸和实际施工不一样,洞都白挖了,最后为了节缩成本粗暴的采取了爆破模式……这我觉得有点黑过头了,就是在天朝这种情况也基本不可能发生——我指的是图纸的正确性。虽然我们大量建造豆腐渣工程,并且爆破和掩埋是我们优先考虑的手段,但在档案留存上还是挺规矩的。
如果说以上只是泛泛而黑,那么结尾完全就是DNA锁定式的黑了,没错,朴槿惠,黑的就是你。虽然我对这位女总统不甚了解,但就这黑劲来看,韩国人民很不待见她。和蔡英文认姊妹去吧。

政府都这么敢黑,媒体就更不在话下了。无良记者就等着施救队出糗,恨不得出人命,给自己的新闻下点猛料。男主角被从隧道里挖出来以后,汹涌的记者把通往救护车的道路堵得严严实实的,只差没鸣枪开道了。这里要是来个主角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本片就神作了。
2、真实
故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所以有很高的可信度,而且男主角在地底下自救的手段也颇值得称道,比如喝尿——没水了你不得废物利用吗。不过一狗一人饿了几十天还能相看两不厌,我觉得有点太善良,尤其这狗还吃了男主角买给女儿的生日蛋糕。总体来看还是很真实的,没有乱来。

3、逗逼
其实这故事挺残酷的,很考验人性,真想拍成催泪大片也不是不可能,但导演就是拍成了讽刺喜剧片。韩国电影除了金基德这种24K纯大师级别的,一般都带点逗逼属性,本片这一重任交给了施救队队长,从他的长相风格就可以看出来,此君是专业的逗逼担当。不过搞笑归搞笑,到了关键时刻还是靠他发挥重要作用。
逗逼的还有媒体的那帮人,因为害怕自己进去被活埋,这帮人就搞了很多大疆飞进隧道,结果好几架飞不起来,好几架还没进隧道一头撞在了墙上。这有点黑色幽默。
总之,这类角色见多了,会发现纯粹的逗逼是无意义的,和剧情紧密结合的逗逼才是有水平的逗逼。
4、结尾
结尾主角夫妻俩开车进隧道,音效和主角的脸部神情很让人揪心,生怕这隧道也塌下来。不过这应该是前面塌方的那个隧道,要不然进个隧道男主角都紧张成那样,这就不是创伤后综合征,是玻璃心了,尤其大叔在地底下表现的还挺坚强乐观的。这样一个结尾的功效在于,前面的情节是悲剧和喜剧的有机结合,但是随着男主角获救,一家人团圆,悲剧的成分在观众的心中变淡了,大家会觉得这片还是喜剧风格多一点,而结尾来这么一下,让观众又回到了紧张的氛围里,从而给了观众更多的回味空间。

PS,从这片也可以看出,真到了危急时刻,坚强乐观的心态,健康强壮的身体,和基本的自救技能,是多么重要。这一点前阵子的长腿妹子战虎鲨(鲨滩)也展现了。一个人被困在孤苦绝望的环境里,你的业务能力、人品、存款金额、不动产数量、容貌身材都没办法为你换得丝毫优势,但是你的体质、心态和知识能让你向死而生,重回人间!当然你也不能受伤太严重,像本片那条狗的女主人就太惨了,就她和钢筋混凝土的紧密咬合程度来看,就算挖到了她也是狗带了。
总结一句话,本片够黑、够真、够乐,相当值得观看。以上。

微信:野评人
2016年09月14日

 4 ) 这部被你们吹上天的韩国电影,我仍有些不满意



小杀姐姐最近骂的电影有点多,超一半还是国产电影。



夸过的电影屈指可数,《釜山行》就是其中一部。



不是非要捧着棒子国,踩着我朝。
而是就事论事,单单针对电影工业来说,韩国电影水平绝对领跑于亚洲各国。

而韩国电影一大法宝利器就是——黑有关部门。

无论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熔炉》《辩护人》直击了国家法律漏洞;



还是《釜山行》《走到尽头》旁敲侧击的激起民愤,都很好的满足了观众的愤青心理。

近期除了火的一塌糊涂的《釜山行》外,又一部高票房高口碑的韩国电影被刷的一塌糊涂。

《隧道》



而主演就是靠一个人撑起全部演技的男神欧巴——河正宇



因为皮肤不太好,还总是出演糙男角色,河正宇索性放弃了花美男路线,在演技派的道路上一去不返,也得到了一个糙叔的绰号~
 
从《追击者》里的变态杀手到《恐怖直播》的电视主播,再到之前大火的《小姐》里作死的骗子,河正宇用演技征服了每一名观众。

而这部《隧道》也成了河正宇的个人演技秀。






身为汽车销售员的糙叔刚刚给车加了油,给女儿买了蛋糕,又接到了客户订购汽车的电话,兴高采烈的走在回家的路上。

而收货了一笔大订单的他答应客户,出了这个隧道就给客户算一下钱。



对,你猜中了,一般这么说的人都没有出去。
隧道塌陷了。(第一黑:豆腐渣工程)
 
还好糙叔没有受伤,电话也正常使用,于是拨打了求救电话,一时间,头条新闻向各大媒体纷纷招手。



 媒体对豆腐渣工程的报道风起云涌,为了搏出位争头条,还有记者还不顾糙叔的手机电量能支撑多久,就擅自拨通电话对他进行电话采访。(第二黑:无良媒体)
 


各地政府官员也赶到现场,纷纷和受难者家属合影,来凸显出自己忧国忧民的心。



在初步定位后,救援队就展开了艰苦的救援工作。而车里的糙叔只有两瓶水和一块蛋糕,在狭小的密闭空间里,等待救援。

就在被困十七天后,救援队打通了通道,喜大普奔,马上就要拯救我糙叔啦。



可是一个晴天霹雳打了下来,洞口打错了。



原来当初的设计图纸是错误的,施工单位也偷工减料,导致定位根本不准确。(第三黑:狼狈为奸的开发商与贪污犯)
 
当这个消息传到糙叔的时候,糙叔的小心灵瞬间崩塌,手机没了电,车里也弹尽粮绝,脸上顿时浮现出【生无可恋】四个大字,彻底崩溃。(心疼糙叔一分钟)



这时候另一个问题就摆了所有人的面前,是继续救援还是停止营救。

如果继续救援的话,又要耗费十几天的时间,人力物力遭到严重的损耗。
况且在救援过程中,已经有一名救援者意外身亡。
受害家属也将矛头指向了糙叔的妻子。
    


政府官员不再高风亮节,记者也无关宇叔生死开始转变舆论风向,社会各界也开始一面倒的要求终止救援,开通第二通道。

妻子被迫在停止救援的协议书上签了字。(第四黑:事不关己的社会舆论)
 
作为这个压抑世界里的唯一光明,救援队长还没有放弃对糙叔的营救,在几次爆破后发现了糙叔的生还迹象,最终糙叔得救。



救援队长也巧妙的借糙叔之嘴对政府官员骂了fuck。
政府部门却在后期报道里歌功颂德,是通过当局的不懈努力才使糙叔得救。(不要脸!)凸显自己的正义与不放弃。(第五黑:有关部门)



这种一言不合就讽刺社会,看完让人义愤填膺的电影,我菊就算剪得只剩十分钟也不让播啊。

然鹅,尽管如此,我依旧觉得这部电影有些地方不太满意。
 
比如,被困20多天后,弹尽粮绝的糙叔依旧动力十足,在隧道下活蹦乱跳。



在仅有的水资源面前,还将水平分两份,施舍给另一名受困小妹妹甚至她的小狗糖糖。(原谅我在生死面前善良不到这个程度)



这个只会使唤糙叔的小妹妹,乱入后确实多少让我有些出戏。



 影片从隧道外到隧道内的双向线索叙事,虽然黑了所有人,但是完全浪费了河正宇的演技,缩小了糙叔的发挥空间。

如果救援队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与社会舆论压力下,放弃救援。而糙叔在狭小的密闭空间里创造生机,才会更加吸引眼球。

要知道糙叔可是在《恐怖直播》里一个人诠释了从耍酷急于功利的小人物没落成世态炎凉,看透人生的悲观主义者。
这种内心感情变化对糙叔来说绝对撑得起。



对比电影《活埋》与《127小时》,同样靠一个人撑起一部电影的作品来说,如果糙叔最后也是依靠自身能力自救成功,才是对有关部门的啪啪打脸。
 


但是不管细节处理如何,都无法改变小杀姐姐对于糙叔的热爱!以及这依旧是一部好作品的结论!
 


再回到一开始的话题,根本问题还是电影水平和审查制度。韩国用优秀作品带给有关部门思考,让有关部门更改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天朝总菊只能用无情剪刀手剪剪剪与禁禁禁。留下的只有卖弄明星,靠IP与噱头一闪而过的快餐消费。
 


韩国用电影改变着法律,我们用规定限制着电影艺术。

这种差距每一个国内影人心知肚明,但是又能怎么样呢?
有时候夸别人好,是希望我们早日进步。
多用作品说话,少用制度说话。

 5 ) 失速的隧道

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乱石穿空,手起刀落。河欧巴被埋在了豆腐渣隧道里。这种还没选好观影零食就进入正题的节奏,在同类韩国电影里着实少见。我想起了《活埋》,比《隧道》还要狭小的物理空间,同样残暴的手机信号,以及同样迅猛的开篇节奏。

其实,没有前戏也是一种前戏。所有的情绪与氛围在进入的第一秒便达到了浓缩的顶峰,带着兴奋与困惑,甚至干涩。没有对或不对,要看对象。是干柴烈火,还是缠绵缱绻。

《隧道》选对了进入正题的方式,因为并没有太多的人物关系需要铺陈。用郭德纲的话来说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把观众带入预设好的场景。

好突然,好快 - 那就对了。

可惜,开了好头的《隧道》慢慢地略微失去了节奏 - 以神作的标准来要求的话。

被埋后,河正宇打119求援。接线员礼貌而温吞地问道:“您贵姓?”我知道,一大波黑政府、黑民族劣根的情节正在路上。果然,槽点一个又一个地呈现。比如,记者为了抢头条采访而浪费了宝贵的手机电量,政府官员贯穿全片的合影爱好,以及无水的消防带等等。具体可参见第一页影评《隧道观影手册:20个实力吐槽点全解析》。大量的自黑,抛开必不可少的带动剧情的,比如风扇数量的施工问题,大部分略显生硬、游离剧情之外、缺乏层次感。

《盲井》里淡淡一句“有矿就会死人”,这是不露痕迹、现实残忍的讽刺。《奇爱博士》结局里那经典销魂的一站,甚至《疯狂的石头》里黄渤潇洒的“牌子,班尼路”,都是典范。

反观《隧道》,大多讽刺沦为笑料与添头。

更重要的是,打乱了全片紧张的氛围。以致于全片结束后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几个极尽讽刺的场景。也许是这些不适时宜的吐槽、讽刺影响了整体观影体验,原本期待的剑拔弩张或是畅快淋漓的感觉并未出现。或许导演的意图是为了让略显单薄的单线剧情更丰满,我想如果把片长缩短半小时,会是更好的选择。

据说原著里男主一家都不得善终。我更偏好这样的结局。而且我甚至希望看到不是饿死渴死孤独死而是恨不能活生生地被炸死。导演有导演的考量,我只是觉得整个大韩民国不惜一切代价的救援,用两具冰冷的尸骨衬托,才是最大最好的讽刺。

我很喜欢伊藤润二的恐怖漫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所创作的故事大多是无解的结局。不是悲剧,是无解。比悲剧来得更加绝望与胆寒。

说了这么多,《隧道》并不差,河正宇依旧展现了撑起一部片的演技与气场。吴达洙,那个《老男孩》里的变态大反派,再次证明了其完成正面人物的能力。但《隧道》在叙事节奏、场面调度等方面并没达到《釜山行》的水准,更不用提《恐怖直播》等神作。总而言之,刚猛有余,细腻不足。

 6 ) 这个隧道挖的还不够深.......

这个隧道挖的还不够深.......

开端:加满油引起的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受初始状态影响的敏感性,初始条件非常微小的变动也可以导致最终状态的巨大差别。
如果只加3万的油,加油时间会变少?或许就直接通过隧道(或被压死)。
或者,不停车等老大爷给的两瓶水?也可以直接通过隧道(或被压死)。
这里应该拍得更玄妙和有韵味,比如布拉德皮特的《返老还童》里女主角布兰切特被车撞的那段分析。

起因:一场隧道坍塌引起的韩国地震,从而产生涟漪效应。
民众对政府信任与自身自豪感的建立可能需要花上几十年的时间。(比如建更多的基础设施,建伟大工程)。而往往信任的倒塌只需要短短的十几秒。
这里可以把媒体的功力发挥到极致的地方没有把握好。媒体如何分阵营,分派别去讨论这个事件,应该多为补充。

过程: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媒体政府狗咬狗,困者站在灰色地带智取利益。
狗是同类。同类撕咬不致死。但为了一块肉,会竭斯底里。
事件是肉,媒体和政府看到肉要上去抢夺。媒体想要知道更多真相,政府想要掩盖更多真相。
而抢夺过程中,媒体无形中会起到监督作用,督促政府把事情办好把人救出来。但媒体需要爆料吸引更多收视率不择手段的略根性也显露出来。


机构存在问题,但从中还是有良心的闪烁。
救援总队队长,以身作则,和受困者一起喝尿。暗示着在平凡的岗位中,每个人其实都尽量做到最好,只是机构存在了问题。
以至于到最后,挖错了位置,再次耽误了救援。
队长的背景以及为什么这么做可以深挖。但队长或者说影片良心的映射也只能成为一个符号而已。

尾部:拯救瑞恩大兵的社会哲学问题。
需要救一个大兵而冒着牺牲整个团的危险吗?!
影片因为救被困者一人(不知生死),而让一位健康的施工者死去(工伤)。在这么下去值得吗?这个问题应该早些抛出并展开,影片会加分不少,但在影片里只做到了蜻蜓点水。

平淡的人物:男主作为被困者始终没有出现人物心理弧度的变化,好的影片男主的内心或者世界观是需要发生重大变化,最后带动观众走向结束的。而从始至终,男主都只是一个符号而已。

烂尾的结尾:貌似不是主旋律但其实就是主旋律的结尾。
男主奇迹生还。所有的争论和拯救都没有白费。让人松了一口气。
哪怕结局最后定格在救援人员看到男主倒在废墟中,生死未卜!作为一个开放式结局!影片也会离上乘之作更近一步!

 短评

河正宇被救出来后,领导也正在赶来合影,蜂拥的记者让他说一句,他凑在救援队长的耳边说了一句,队长大声转达了他的话:“都滚吧,你们这些混蛋。”戴着眼罩的河正宇朝队长竖了个大拇指。后续报道,截取这个竖大拇指:被救者感谢政府和国民。

10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虽然是灾难片但并不那么沉重,河正宇式幽默放在艰难的环境里显得那么有人情味。韩语中有一个词是最合适的形容,웃프다,又好笑又悲伤。可以放心的是并没有重复《恐怖直播》的独角戏,是完全不同的感觉。p.s, 其他短评里可不可以不要剧透结局啊!剧透是对观影体验的伤害难道不懂么?

14分钟前
  • 暖晴
  • 力荐

饿了一个多月,很好奇竟然没有把狗吃了?

17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从类型片角度,此片比同期大热的《釜山行》技巧更娴熟。

18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七夕夜,我眼睁睁的看着我河大爷和一只汪分享了一大捧狗粮~

21分钟前
  • 昂提托尔夫
  • 力荐

河正宇困在隧道里,忽见石壁上刻着许多文字图案:“五岳剑派,无耻下流,比武不胜,暗算害人”,“范松赵鹤破恒山剑法于此”,“张乘云张乘风尽破华山剑法”……

25分钟前
  • 卢十四
  • 推荐

基本属于正常发挥。好的地方是河正宇和裴斗娜之间的情感,也依赖于二人的精彩表演,另外,把媒体和政府作为主讽刺对象,还附带了关于人性,道德,社会层面的展现都不疼不痒,后面又拖沓俗套,各种bug,总体来说还是太一般...

30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两个问题:1.拖泥带水,强行嘲政府、媒体,却没有命中要害,为嘲而嘲。2.缺乏理性,抓马煽情撕逼恶性循环。再好的主题,都因此表达失效。其实完全可以拍成河正宇的独角戏,深度挖掘封闭空间和内心世界,剪得短一点。河正宇的表现仍然很出彩。

31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泪点竟然是……鸡蛋……救援人员捡起掉在地上的煎蛋用雨水冲洗了就吃掉,因为那是家属的一片心意,最后果然殉职了……遗属悲愤地用鸡蛋扔家属,谁的心又能懂谁的心呢……

34分钟前
  • Mumu
  • 推荐

对人性、体制的批判都过于敷衍和表面了,催泪又完全不到位。

38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如果主角用note7就可以把隧道炸開了。

39分钟前
  • 久菜合子
  • 推荐

河正宇今年该拿奖了吧,当年恐怖直播独角戏竟然没拿影帝我特么也是醉了

42分钟前
  • 最终BOSS
  • 力荐

哪怕全世界都放弃了,她依然相信丈夫还活着;前半部分讲搜救,后半部分讲人性。河正宇和裴斗娜演技双双在线,尤其后者戏份不多,但一个潸然泪下的独白就能戳中我。PS导演跟媒体还有朴槿惠是有多大仇,这是往死里嘲的节奏啊...

4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其他不说,河叔演技吊打隔壁孔侑

49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还行

难道不能直接卫星定位手机信号吗。。。。。。

52分钟前
  • 少数豪
  • 推荐

我老婆是裴斗娜我爬都要爬出来

53分钟前
  • 镜泉
  • 力荐

1.“都给我滚,你们这些混蛋”,影片河正宇之外的篇幅就基本都在阐述这句话;2.可以看出影片在尽量地节制煽情的力度和长度,这也等于让韩国导演自废武功(优势),导致影片走向拖沓平庸,看得不痛不痒还不感动。

5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开场五分钟就进入正题,够爽快。前半段挺好看,隧道里面的惊险和隧道外面黑媒体黑政府的讽刺幽默结合的很好。后面就开始拖沓了,各种俗套抓马煽情。

5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只有河正宇和裴斗娜的演技可以看看了。剧情挺水的还硬拖2个小时。搞笑的是常年在韩剧里演家庭妇女的那位大妈这次来演政府首相

60分钟前
  • 水脉
  • 还行

前半段精彩,后半段也不觉得刻意煽情。从分水、喝尿、吃狗粮,到后面的事故、民众选择,我觉得都是真实而残酷甚至残忍的现实。另外,虽然我也当了两年记者,还是要说一句,去你麻痹的记者,去你麻痹的长官。

1小时前
  • 艾晨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