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

HD国语

主演:杨婧琳/康磊/马丽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画像 剧照 NO.1画像 剧照 NO.2画像 剧照 NO.3画像 剧照 NO.4画像 剧照 NO.5画像 剧照 NO.6画像 剧照 NO.13画像 剧照 NO.14画像 剧照 NO.15画像 剧照 NO.16画像 剧照 NO.17画像 剧照 NO.18画像 剧照 NO.19画像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走钢丝的人

好久没有写影评,并不是没看电影,而是因为实在是太忙,于是乎看过之后遍默然评估一翻作罢。可惜了《第九区》和《灵通人士》的秀逸品质;也可惜了几部恐怖老片带来的非凡乐趣——《Evil Dead三部曲》,《美国狼人在纽约》;同样还有颇为失望的《拉贝日记》和让人一声叹息的《窃听风云》。现在终于抓到时间,却刚好碰到了在上映《多利安·格雷的画像》。于是这篇文章有了点误打误撞的意思,纯粹“逮着谁就是谁”。 说“却是”这部影片,是因为他原先既不在我的大期待作品之中,也没有在舆论上掀起波澜。尽管没有抱着华丽的期待走进影院,却仍然在离开的时候有大感失望的摇头。导演的意图十分明显,但却仅仅如此而已。 王尔德的原著小说我未拜读,只是在网络上看过对剧情的描述。从大体上看,电影遵循了原来小说的脉络,但却在结构和动机上进行了全新的建构。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多利安·格雷究竟是何时开始醒悟的?多利安·格雷与魔鬼订下契约,让油画代替他变老,但油画不仅仅成为他生理的替身,也是他自己灵魂的显现。于是在目睹了油画的可怖面容后,多利安·格雷决定从良。在小说里,多利安·格雷并没有真正一开始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从良”。他做出了一系列“善举”,却并没有使油画变回去。这是因为他的善举并非发自内心,而只是他丑陋灵魂的又一次可耻的骗局。 但是在影片中,他却在一次为期数十年的长途旅行后突然醒悟,并开始真的爱上了亨利的女儿。这样的改变,若是作为重构故事,也未尝不可。但问题在于,影片始终没有把究竟是什么事情促使他改变交代清楚。唯一的线索是反复提及的多利安的第一次爱情——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真正的爱情。但如果只是这样,那么刻意让多利安离开进行旅行就显得鸡肋——因为这说明旅行本身并不是改变他心智的诱因。况且这样几乎是耍赖的一笔带过“几十年后”,使得电影的魔力消失殆尽。因为抽象具象的事物是文学作品的长处,电影具有的则是化抽象为具象的魔法。无法通过视觉语言展示多利安经历的沧桑是影片的一大失败,这也使他的性格变化缺乏令人信服的情感和逻辑根基。 这一点也使导演的娱乐化意图遭到破产。影片很明显希望比原著更具有当代的娱乐性,导演不遗余力的增加了影片的奇幻色彩乃至悬疑气氛。但是此故事的魔幻性正是来自于多利安作为不老及不死之身的特质。如果是希望增加娱乐性,就应该在此方面大做文章,并且用具有创造性的手法对此进行描写。但在这一点上,导演展现了他惊人匮乏的想象力。除了手臂被玻璃扎伤的伤口自动复原,影片再无更多的描述。回顾过去几年的影片,不乏对具有自我愈合超能力的人物进行描写的电影——最有名的是《X战警》里的金刚狼。而更有意思的对比是史蒂芬·诺林顿的“败作”《非凡绅士联盟》:因为在这部根据阿兰摩尔漫画改编的奇幻冒险片里,出现了斯图尔特·汤森德扮演的多利安·格雷。这个漫画版的多利安·格雷被极大的夸张为不死之身,并且年龄大得惊人。虽然这也许过于漫画,但他确实使这个虚构人物的娱乐性得到了巩固,并随之带来了令人好奇的化学作用。反观《多利安·格雷的画像》,其对于魔鬼契约强大力量的描写远远不够,因此这个“堕落版美型浮士德”的故事就缺少了令人紧张和惊叹的法宝。 非凡绅士联盟中的多利安格雷 尽管不能把这部电影和《非凡绅士联盟》进行比较(因为他们实在是不同类型的影片),但却可以把扮演多利安·格雷的本·巴恩斯和《非凡绅士联盟》中的斯图尔特·汤森德放在一起评价。公正的说,本·巴恩斯在影片中表现得很卖力。但是他天生缺少一种黑暗和邪恶的气质。他虽然试图玩世不恭,却总是让人觉得缺乏魅力而笨手笨脚。反观汤森德的表演则张弛有度,自信满满,契合了(至少是漫画版)人物的复杂个性——让人爱(外在),让人恨(灵魂)。这样让我想起了另一个美型男奥兰多布鲁姆:他和巴恩斯一样是缺乏堕落气息的帅哥。因此在《加勒比海盗》里,布鲁姆无法将小铁匠契合进由德普,拉什和奈伊组成的怪味堕落组,成为一个异样的不和谐音符。同样在《天国王朝》,他的完全正面形象无法使贝利安在故事开始时的自甘堕落和绝望表现得令人信服,而只有到后来成为“完美骑士”后才终于能带动观者的情绪。巴恩斯则是在影片的前半段比较合格:初次面对爱人的紧张;面对伦敦花花世界的兴奋和害羞;对亨利人生哲学的步步深陷。但是当他的人物已经要逾越在所有其他角色之上的节骨眼,却露了怯。最后本该处于上风的他,却仍然和当初刚来伦敦时没有区别,使得不死之身对人物心理带来的影响消失无踪。 影片虽然是关于多利安和魔鬼的契约,却并没有出现“魔鬼”这样过火的东西。但是,科林·费斯扮演的亨利就是魔鬼的“代言人”。他所追求的虚无主义人生观强烈的影响着多利安的选择。科林·费斯是这部影片里表演的唯一亮点。他把自己作为久经沙场的花花公子,和在世界观上处于多利安上风的得意表现得恰到好处。他才是支配整个故事的灵魂人物,他的邪恶更甚于多利安自己。但是影片虽然并不吝惜笔墨把他如何引诱多利安的过程进行描写,却没有把他这么做的动机交代清楚。由于编剧的安排,加上费斯的强大气场,使这个角色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反派。结果这使角色的逻辑出现了漏洞:因为如果多利安的堕落是亨利的有意为之,那么亨利明显缺乏强烈的动机。而且在“事成之后”,亨利也过于缺乏反击的能力,只能干看着自己的女儿堕入“火坑”。虽然似乎他仍然是最后的胜利者,但却让人始终摸不清“他到底花了这么大力气得到了什么?”。 就这么,我在看客寥寥的影院里,目睹了这部哥特惊悚小说的失败电影化。虽然影片的每个意图都展现的十分露骨,却没有能够整合出一个让人屏息的整体。他妄图在文学性和娱乐性中间取巧的做法使他最后陷入了自我尴尬的困境。

 2 ) 从六七年前我读Dorian Gray的小说写起吧

最初读的是英文简写的版本,年龄又很小。读完只是嗅到了Basil,Henry还有Dorian三人之间暧昧不清的关系...以及弥漫在整个故事里的怪诞扭曲的美感。一年后在外文书店买了原版,之后半年左右大姐Dada又送了我一本。二姐Marilyn曾经说过,Oscar Wilde最好地证明了我们表姐妹三人身体里流着相同的血液:要不然怎么可能三个人都不约而同地爱上同一个男人呢?(其实说起来呢,还有一个Leonardo da Vinci,不过我对于后者的迷恋其实是受到她们的影响的,小时候她们带着我看Da Vinci的画册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只可惜一切都回不去了)

Basil是超我,Henry是自我,Dorian是本我。(Wilde: Basil Hallward is what I think I am: Lord Henry what the world thinks me: Dorian what I would like to be—in other ages, perhaps.)所以我觉得我可以理解电影把Ben Barnes装扮成一个与书中的Dorian Gray完全不像的人,因为这样一来确实和Wilde更靠近了(尤其是发型)。

但是其他部分的改动就并不是十分可以接受了...

i.不喜欢那幅画像...我印象里它是狰狞的、苍老的、血腥的,bu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disgusting...我觉得整个处理的过了...

ii.我承认我看Dorian Gray是需要勇气的,因为目睹一个美丽到耀眼的无暇灵魂慢慢腐烂不是一个很愉快的过程...何况这个灵魂还和“本我”紧紧联系在一起...但是我决没想到过我看这部电影需要勇气是因为它意图走惊悚路线- -|||

iii.我觉得Dorian和Sybil之间的感情处理得稀薄了...至少我希望再多一些(后边杜撰出来的Emily倒是用了很多笔墨...)。因为在这段感情的挣扎中Dorian完成了第一次对灵魂的背叛。中间的反复、徘徊、犹豫和创痛电影里太少了,我觉得...

iv.我不喜欢这个结尾...Dorian Gray这部小说最初吸引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结尾:背负着罪孽的Dorian说希望重新来过,做个好人,他做了几件好事,满怀希望自己的画像可以变得好看些,但是却发现双手仍然沾满血腥,很恐怖很刺眼...到最终陷入绝望,充满憎恨地刺向这个魔鬼,和它一起死去。我觉得看得很心痛的...其中意味太多。结果电影里- -|||当然这里面也包含了一个宁愿死也不愿让爱人看见自己丑恶的灵魂的意思...但是本质上就变成了和Emily山盟海誓然后欣然赴死...(为什么需要这个Emily呢?反正她的出现把Dorian良知的回归都简单化了...)

v.Basil,Dorian,还有Henry之间的感情写得不够强烈,这样超我,本我和自我之间的联系也淡化了...

anyway...还是可以看的,台词和画面,还是有一些些书里的味道在的
等我空下来,认认真真地把小说再看一遍

最后还是忍不住附一段每次想到Wilde时我都会想起的话,来自他的狱中书:

“上帝几乎将所有的东西都赐给了我。我有天才、名声、社会地位、才气,并勇于挑战知识。我让艺术成为一种哲学,让哲学成为一种艺术。我改变了人们的心灵与事物的色彩。我的一言一行无不让人费思猜疑。我让戏剧这种最客观的艺术形式,变成一种和抒情诗或十四行诗一样个人化的表达方法,同时也扩展了戏剧的范围,丰富了戏剧中的人物刻画。除此之外,我还拥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事物。我放纵自己浸淫于无意义与感官上的安逸感。我以无所事事为乐,喜欢当个时髦的花花公子。我的身边尽是小心眼的人。我肆意浪费天分,挥霍青春更是带给我一种奇异的喜悦。我厌倦了登高,故意步入深渊,寻找新的感觉。到最后,欲望成了一种病或疯狂状态,或者两者都是。”

 3 ) 要美貌还是灵魂?

等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等到了这部由我最爱的小说之一,王尔德生平唯一的小说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改编的电影《道林·格雷》。

  这么一个传说中的美丽男子,自然会选择俊美的男星扮演。当初在英国上映前看到新闻的报道说是由本·巴恩斯主演的时候,多多少少有些疑问。毕竟原著中的道林·格雷是有着“猩红色的嘴唇曲线柔和,蓝蓝的眼睛坦率真诚,金色的头发曲卷有致”的美丽形象,而本·巴斯恩虽然有着柔和而漂亮的嘴唇,其他则是褐色的直发和黑色的双眸。当然,他和原著中的少年有着一个不可忽视的共同点,就是年轻而俊美。在刚看到海报和剧照的时候,并不觉得本·巴恩斯的扮相有多么的惊艳之说。只是一个英俊的男子,中规中矩的美貌罢了。之后看了预告,对于影片中的诡异气氛,充满中世纪英伦风格的场景和阴暗的贯穿腐朽气味的华美视觉效果产生了强烈的期待。虽然早在九月英国已经上映,无奈的是到了12月底我才看到了本片的庐山真面目。不过还好,时间不长,也算是对于即将消失的09年的告别赠予。

  影片一开始的片头就很好的渲染了整部电影的鬼魅基调,黑色背景中充满泡沫般的浮现出道林·格雷的苍白而俊美的面孔,展现给观众的并不像原著所描述的从画家巴兹尔的画室开始,而是直接跨越到了那个俊美的男人用着复杂的表情直视着下方的某个人,思绪似乎飘远到了记忆的某个角落。猛地回神将他的迟疑转为了决绝,之后便毫不犹豫的刺死了身下的躯体。大量的鲜血从死者的身体上喷涌,溅落在俊美男子苍白的皮肤上。镜头始终没有拍向死者究竟是何人,而重点表现了道林的面部表情。那个杀人凶手用沾满了血迹的黄色丝巾缠绕在手上,俊美的面孔上展露着紧张而有些兴奋的,甚至是痴迷的表情粗重的嗅着充满在丝巾上的血腥味道。阴暗而有些变态的性格瞬间展露无疑。下一秒钟,镜头切换到了马车上,道林冷酷的看着身边的巨大的正在滴血行李箱,镜头再次的切换到了河边。在苍茫的夜色中,道林用力的将那个标有DG字样的行李箱推入了河中。之后故事回转到一年前,开启了整个故事真正的序幕。

  和原著的平铺直叙相比,此片的开头更能在瞬间抓住人心的魔力。毕竟阴暗而血腥的谋杀和田园般柔和的景色相比,无论在视觉冲击还是情感基调上都更为震撼有力,也更符合现代人的欣赏逻辑。故事从道林·格雷由于需要继承爷爷的遗产来到伦敦,在车站管家接到他开始。之后便是道林和巴兹尔的相识,巴兹尔迷恋于道林的美貌而开始创作道林的画像,在道林的央求中带他参加了一场聚会并认识了亨利勋爵。而这个过程是原著中并未描写的,反而增加了故事的完整性。在这个增加的内容中,影片还加入了一个精心安排的小细节,当道林央求巴兹尔带自己去参加宴会时,曾经在布帘后更换衣服,无意中裸露出洁白的后背,上面交错着触目惊心的一道道暗红的伤痕。在之后的关于道林的记忆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伤痕来自于儿时祖父用拐杖暴力的抽打而形成。而关于这样悲惨而灰暗的童年阴影也是原著中所没有的。或许这一细节的增加是剧本的创作者托比•芬雷想要更深层次的展现道林·格雷的人物性格为何会如此迅速而猛烈地堕落的依据,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而刻意创作的。不过个人觉得这对于道林之后的性格扭曲并没有直接或过于间接地关联,倒是多少增加了影片中惊悚而诡异的气氛。 在聚会中,女人们惊艳于道林的俊美,而亨利勋爵对道林的痴迷也由此开始。从他递给了道林第一支香烟开始,或许已经预示着他将堕落随之传递给了那个曾经懵懂纯真的少年。

  与此之后,影片便开始了原著中的开篇场景,亨利、巴兹尔和道林在画像创作时的对话,以及在之后的接触中亨利对道林关于堕落的理由完美引导。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使道林堕落的最大“功臣”非亨利勋爵莫属。他永远信奉的关于“美丽比善良更可贵”的论调,由于他的关于美丽会马上衰老不可永恒的腐朽思想像毒药一样侵蚀着道林渴望拥有美貌的永恒的单纯心灵。于是在不自觉间,他将灵魂出卖给了恶魔,也最终造成了悲剧的结束。

  关于道林与西比尔·文的结识与相恋在影片中则表现得纯粹而美丽。年轻而羞涩的道林,纯洁而动人的西比尔,两人的结合好像最美的一切都融入其中般美妙。而影片中唯一明媚的画面也仅限于这些片段,在河堤边那对两情相悦的男女的对话,清澈而深情。两人结合时点到即止的亲吻和唯美的裸露画面,本·巴恩斯消瘦、苍白而紧致的胴体散发着大理石般的洁白、光滑和柔美。在噩梦中惊醒而弄伤了自己的道林,和西比尔交谈时倾诉着儿时被虐待的阴影,当他向西比尔展示自己背上的伤痕却发现光洁无瑕之后,即使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也在此时对这样怪异的场景或多或少的有了关于和画像相连的猜想。

  两人结合之后,当道林向众人宣布他要订婚时女人们的失落表情,在影片中都叙述的自然而理所应当。而亨利勋爵自然不会轻易地让道林属于一个女人。他带道林去了妓院,让他抽大烟,品尝着滥交的堕落快感,最终让道林在与西比尔的争吵中决定分手。关于此处的改动与原著中道林是因为西比尔在话剧表演中的失常而发觉自己不爱她了相比更加贴近现代人的情感思维。毕竟在如今的年代,对于因为爱上其表演而爱上一个人,因为其表演的失常而不爱一个人确实过于难以理解。但是和原著中西比尔的哥哥吉姆从未见过道林而在多年之后的偶遇决定杀死道林,与剧中安排吉姆在西比尔刚死时就找到了道林并试图杀死他的情节相比,我则认为原著更有戏剧张力。西比尔的死去让道林几乎崩溃,而亨利勋爵那张舌灿莲花的口中说出的偏离世俗的宽慰之语也居然让道林找到了释怀的理由。也正是这样的一个理由吞噬了道林关于感情的忠贞和纯洁,从而彻底的走向堕落。

  影片演到中部,便出现了故事中的一个小高潮——道林将巴兹尔杀死的情节。起因与原著相同,都是因为巴兹尔认为道林的生活过于堕落,希望可以挽救那样原本纯洁的少年开始。剧中则更为大胆的表述了道林在亨利勋爵的怂恿下与一对母女发生了不伦的关系,甚至于与巴兹尔本人的不伦性行为,将原著中的腐坏与堕落发挥到了极致。而冲突爆发点则是巴兹尔希望展出那幅画像引爆的。在影片中并没有出现帮助道林将巴兹尔毁尸灭迹的艾伦·坎贝尔,对于这一点,我仍旧觉得原著更为谨慎。当然,影片中当道林将尸块从箱子中拿出丢弃,并将行李箱上装满了石头推入河中的镜头更加触目惊心。那鲜血淋漓的尸块,那颗第一次没有被扔出而在行李箱中滚动的头颅,更加增添了影片的恐怖气氛。当那个巨大的行李箱沉浸在河堤之中时,道林·格雷的人性也随之彻底的沉沦。当道林·格雷的良知彻底陨灭之后,他便过上了极度沉沦与近似于变态的生活。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斑斓场景描述这段情结。在和裸露的年轻的男女们纠缠着的、喝着女人鲜血的、被人打到血流满面的、拿着刺刀自残的……一幕幕堕落的美丽的暴露的充满肉欲的画面强烈的震撼着观众的神经。

  最终有一天。道林感到了对生活的疲倦,于是他决定远游。当他极力的邀请亨利勋爵与自己通行时,亨利则因为自己的孩子即将出生而不得不婉拒了道林的邀请。

  “告诉我你见到的一切。”

  “我从来都是什么都告诉你的。”

  ——这两句话记录了两人长久的道别。

  影片中并没有任何关于道林出游数年的片段,只是寥寥几封道林写给亨利的信件片段诉说着他的部分经历。通过镜头中亨利看向窗外小女儿在外玩耍时告诉观众已经度过了数年。

  直到某天,仍旧俊美的道林出现在一场聚会中,看着垂垂老去的昔日老友、爱慕他的女人们时,这才惊觉已经度过了数十年之久。除了老去的人们,导演也非常细腻的运用街道上出现的士兵、原本的马车变成了汽车等等细节表现着时代的变迁。在此次的聚会中,道林遇到了一位年轻而充满着新时代气息的女性艾米丽。在与亨利勋爵的攀谈中,道林无意中发觉这个女人就是亨利的女儿。

  不可避免的,艾米丽仍如其他女人一样无法自拔的陷入了对道林的迷恋。也正是由于她的爱恋,将道林紧闭的心门再次打开。他们开始相恋,并最终热恋。而亨利勋爵则无法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并开始企图寻找道林保持着如此年轻的秘密,从而最终将目光定格在了被道林早早藏起的画像之上。另一方面,道林开始感到了良心的不安,开始希望重新成为一个好人。为了这样的不安,他去了埋葬西比尔的河边,去了教堂忏悔,并最终引来了西比尔垂垂老矣的哥哥吉姆的再次追杀。当吉姆意外的被火车撞死之后,道林封闭已久的愧疚与良知便火山爆发般的彻底迸发了。

  影片的最后,当亨利发现了道林的秘密、当他用油灯焚烧了道林的画像、当艾米丽赶来央求道林从房间中出来,而道林绝望的从铁栏中握住她的手指,告诉她“你是我心里的唯一”而义无反顾的回到了被燃烧的画像中的时候,全剧到达了高潮。最终,道林·格雷手持利剑,将画像中呼之欲出的邪恶而丑陋的灵魂刺死,葬身火海。亨利勋爵也在大火中毁掉了半张面孔,并使女儿因为愤恨他对道林所做的一切而与之决裂。在影片结尾的最后几分钟,当他走进储藏室看着道林·格雷又再次恢复了美丽的画像说着“可怜的男孩,也就只有我能忍受看你了”之后转身离开,在紧闭的幽暗的房间中,那幅画像中原本温柔美丽的道林渐渐地再次发生了变化,原本的善良神情再度消失慢慢的变成了一幅冰冷而残酷的神情。

  这样的结尾或许是为了留给观众一个悬疑的伏笔,暗示道林并没有死去,所以画像才会又开始了腐朽的轮回。亦或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暗示,告诉人们灵魂的堕落是永无止境的。无论怎样,这样一段原著中并未出现的结尾讲故事表达的更加完整而悬疑,算得上是锦上添花。虽然我并不喜欢亨利勋爵的女儿这一个原著中并未出现过的角色的出现,更倾向于道林·格雷只是因为自身的解脱而希望重新做人而并非爱情。而亨利勋爵也应该是原著中描述的即使得知巴兹尔是被道林杀死也表现得无动于衷的麻木与冷酷。但是相对于原著突然地完结而言,这样的完整或许也不为一种圆满。

  就演员表演方面来说,本·巴恩斯的演技在此片可圈可点。虽然和实力派老将科林·费尔斯相比还略显稚嫩,但是和《纳尼亚传奇2》中的凯斯宾王子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他将少年时期的单纯与懵懂、中年之后的阴沉与老练,英伦味道极浓的贵族气质都将人物形象展现的相当成功。尤其是那双富有魔力般深邃的黑色双眸,将情绪毫无保留的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仍旧不免花痴的说上几句。或许看图片有人觉得本·巴恩斯并不算得上特别俊美,但是影片中,鲜活的本·巴恩斯绝对可以用无可挑剔的俊美来形容。玉石般的纤细而高挑的身材真绝对可以让色女们满足YY的趣味。就外貌协会荣誉会员的我来说,唯一的不足就是此片中的女人没有什么惊艳或者特别漂亮的演员出现。或许所谓的英伦气质美女胜在气质,而不是美貌。


本來想自己寫一個評論的,但是被這個影評打動了。轉過來說說。我是看了這個影評才決定看電影的。

原文出處:http://movie.xunlei.com/comment/107020

 4 ) 游离于常态的三角关系,谁杀了Dorian Gray?

现在我终于知道为什么《Dorian Gray》的电影骂声一片了。因为估计除了Wilde自己,谁也没有资格,没有能力来驾驭改编这部近乎梦游般无法用语言表达其神奇的作品。不管男主角再小样,再英俊,还是少了书里的那份妖孽般的青春逼人;就算你找最经典,最能代表英国绅士的Mr Darcy-Colin Firth来诠释Lord Henry, 还是有那么点优雅有余,睿智不足;无论你是照般书里的台词还是还原书里的场景,二手的东西观众就是不买帐。所以,电影就成了吃力不讨好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言归正传,不管电影传达出原作的精神有几分,还是值得来好好评一评的,也不知道我的造化是不是能领悟到Wilde最上乘的内功心法:
  
Wilde自己曾经说“Basil Hallward is what I think I am; Lord Henry what the world thinks me; Dorian what I would like to be --- in other ages, perhaps.” 三个人的三角关系是很精妙的:
  
画家Basil为年轻的Dorian着迷,为其创作了画像,Basil对Dorian的感情可以理解为视其为艺术上绝对的灵感源泉,以及暧昧的类同志般的迷恋,而Basil自己是羞于将这种感觉表达出来的,把它作为心里最大的秘密。有一点Basil揭示艺术性质的阐述我认为堪称经典:“Every portrait that is painted with feeling is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not of the sitter. The sitter is merely the accident, the occasion. It is not he who is revealed by the painter, it is rather the painter who, on the colored canvas reveals himself.”所以Basil断然拒绝把这样的作品拿去做展出。
  
是Basil把这样的Dorian介绍给了Lord Henry, Lord Henry本身是一个睿智的哲学家,但也是愤世嫉俗的典范,从全书的发展来看正是他最终把Dorian送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他本身的意图并没有恶意,他经过许多年的磨砺和思考,产生对生活和艺术的独到见解。他的想法虽然是睿智非凡的,但也是极端的,消极的。他想把这样的经验告诉给他欣赏的Dorian,但是Dorian却会错了意,或者说以当时20左右的Dorian的思想根本无法理解Lord Henry的哲学,但这种曲解对一个好奇的年轻人来说是致命的。Lord Henry本身的个性非常复杂,他也是我书里最钦佩的人物,他的睿智和生活态度可以说完全体验了Wilde本人的风格,往往妙语连珠,洒脱不羁,一语惊人,似乎看透世事,却又与世间一切享乐玩了一生暧昧。Lord Henry常说:
“Men marry because they are tired, women because they are curious; both are disappointed.”
“There are only two kinds of people who are really fascinating- people who know absolutely everything, and people who know absolutely nothing.”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a caprice and a life long passion is that the caprice lasts a little longer.”
“When one is in love, one always begins by deceiving one’s self, and one always ends by deceiving others. That is what the world calls a romance.”
这样的老男人,哪怕只是出现在纸上都已经魅力无穷到叫人无法抵挡,更何况是真人,所以Wilde会直到现在都成为很多人的疯狂追捧精神ICON,他这样的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也注定一辈子活得像他的戏剧一样,戏剧到无法对常规和世俗妥协。有创意,别出心裁的永远是备受争议的,但好在如今他终于被接受和推崇了。
  
Dorian本身的历程同样耐人寻味,他开始只是一个好奇单纯的好青年,意外得到了艺术家和绅士哲学家的青睐,在不知所措受宠若惊的亲密友谊中他接受了他们灌输给他的一切思想,他为自己的美与青春感到自负,他渐渐地用Lord Henry的眼睛,想法去看世界,这样甚至让他的爱人为他自尽。而他却认为这种自尽只是艺术和美的表现形式。艺术是无关道德的,这是Lord Henry告诉他的。但是这种艺术和美的追求很快像毒药一样蚕食他的心智,让他沉迷于放纵。最后心里极度惨败与扭曲的Dorian甚至杀了Basil,他认为都是这幅邪恶的作品让他堕落至此。空有数十载不变的容颜,内心却日趋腐蚀。我个人认为Dorian的经历是Wilde自己不敢尝试的一种人生在其作品中的假设性实验,最后他自己证明了这种人生的必然惨痛结果。另外,从Dorian身上反映出Wilde自己对青春和完的苛刻追求,他这样写道:”You have only a few years in which to live really, perfectly, and fully, when your youth goes, your beauty will go with it, and then you will suddenly discover there are no triumphs left for you. or have to content yourself with these mean triumphs that the memory of your past will make more bitter than defeats. Every month as it wanes brings you nearer to something dreadful. Time is jealous of you, and wars against your lilies and your roses. You will become sallow, and hollow cheeked, and dull eyed, You will suffer horribly.”一直以为只有女人才会如此害怕青春流逝,原来同样有这样的男人。但是Wilde本身是有同志倾向的男人,所以这样的观点也不足为奇。
  
不难发现,三个人物都体验了同志倾向,享乐主义,愤世嫉俗,高度艺术修养这些Wilde自己的个性特征。三个人物的三角关系就像是Wilde自己做的一场纠结的心理斗争,从一团乱麻中想试图找出一个线头来。而这团乱麻却又是精心铺设,巧思细扣的一个艺术品。最终这个线头还是被找出来了,Dorian的死成全了道德的审判,丑陋的画像没有被毁,这一刀刺在了他自己的心口。艺术与伦理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结合,应该说是通过矛盾冲突去探索一种最大化的融洽关系,但是艺术的表现在这里仍然是高于道德伦理的,这也很符合Wilde的气质。这里不得不说到电影的改编,Dorian变好这件事是没法接受了,破坏了整部作品的精神脉络,好像一支将要到高潮的古典交响乐突然变成了流行歌曲。这个结局在整部电影的失败中要负上很大一部分责任。
  
另外一直在考虑画像的涵义,从情节本身看,画像和Dorian其实是一体的,只是被戏剧化地颠倒了,内心的腐蚀表现在了画像上,画像的青春永驻却留在了真人脸上。这种戏剧性的颠倒原本应是被期盼的完美的,但却如同一根刺一样成为Dorian一生的梦魇,最终毁灭他。画像没有被诅咒,Basil没有错,Lord Henry也没有错,无知的Dorian更没有错,那么到底是谁错?到底是谁杀了Dorian Gray? 难道是美妙的艺术本身?
  
PS:
看完小说和电影之后我再看了一遍小说的perface, 突然有些新发现,头几句话其实非常有所指:
-The artist is the creator of beautiful things.应该是说Basil发现了Dorian,创造了画像。
-To reveal art and conceal the artist is art’s aim.画像却揭露了Basil内心的秘密。
-The critic is he who can translate into another manner or a new material his impression of beautiful things. Lord Henry用批判的方式表达了他对Dorian的美的赞扬,却适得其反。
-The highest as the lowest form of criticism is a mode of autobiography. 这本书其实是Wilde的一个变相自传,以批判的方式。
-No artist desires to prove anything. Even things that are true can be proved. Wilde写这篇小说的目的不是为了讨论真理,艺术无关真理,无关道德,他的观点在这里再清楚不过。
另外Wilde有关生活目的的一段分析也非常经典,或许可以解除有些人一生无法参悟的疑惑:
- The aim of life is self-development. To realize one’s nature perfectly-that is what each of us is here for. People are afraid of themselves, nowadays, they have forgotten the highest of all duties, the duty that one owes to one’s self. Of course they are charitable, They feed the hungry, and clothe naked. Courage has gone out of our race. Perhaps we never really had it. The terror of society, which is the basis of morals, the terror of God, which is the secret of religion- these are the two things that govern us. And yet-I believe that if one man were to live out his life fully and completely, were to give form to every feeling, expression to every thought, reality to every dream…”
  
-完-
  

 5 ) 若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其实我真不想认真的写这篇东西,但是这种寒冷的天气,这电影把我对王尔德的心瘾全勾出来了。

英国这个破落老帝国,却盛产令人着迷的男人。

而我现在,几乎都不想承认和回忆大学时是多么喜欢王尔德,估计是会被看做很迂腐和学生气的吧。

每看完一本书,都喜欢抄写一点文字,是我觉得这书最好的东西。有时是机智的对话,有时是看起来完全无关紧要的一段描写,有时是内心独白,但我觉得有的文字是天生就应该在一起的,看起来像是天生就应该以这样的组合方式呈现在纸上,一字一句一个标点都不能随意移动。

初看《道连格雷的画像》,一看惊艳,心里只有“喜欢”两个字。不知不觉就抄了好多,几乎住不了手。反反复复的读,随意翻到一页开始读,都可以。真是美,太美了,感谢世界上有这么美的东西。

英文版也读到一些段落几乎可以背下来,还曾经在英文演讲里硬加进去一大段《道》里的句子。

因为几乎是太addict to it,后来在很长时间内我都强迫自己去读其他类型的东西,不要这么聪明的,精致的,太容易下陷了,要读那些笨拙的,粗暴的,留白的文字。

王尔德在我心里是有温度的,unique的,有一种强烈想与之亲近的感觉,一种“我们是一伙的”(希望这么说不是亵渎了他),而完全不是像读其他的书,颠覆了我以前的想法。以前我的感觉是,好的东西跟我的世界应该是有距离的。这样的作家只有两个,还有一个是伊萨克阿西莫夫。

那么好吧说回电影,其实我觉得它拍的还可以....(好好说话请勿打脸抱头蹲)

豆瓣上骂电影的人好多,有的是说书中的道连格雷是金发碧眼美正太型而ben barnes是黑发略带哥特美型;骂ben barnes简直是基努里维斯再世面瘫一个(唉现在基努里维斯已经是贬义词了么....);骂的最多的还是电影没有拍出小说的好。

其实我觉得,电影和小说是不能比较的,小说好的地方有的是电影无法表现的,反之亦然,电影最好的东西有时是演员的一个眼神,有时是一句伟大的台词,也不是小说都能做到的。三流小说可以拍出一流电影,一流小说有时却只能拍出三流电影。

比如王尔德的好,在于他的话语、思维和智力趣味,也许是只有文字才能还原其原味,翻拍的话剧和电影,就几乎没有特别精彩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爱他。

这电影商业固然商业,却从头到尾弥漫着一股骚劲,这个我很满意...(我很喜欢他的预告片,做的极其漂亮)若说情节,上流社会整天饱暖生淫欲,吃饱了没事干,无外乎是包子勾搭馒头,大饼与画卷的女儿私奔,春卷和小笼包偷情之类的...阳光下真的再无新事,精彩的不是喝茶,而是茶几上的谈话。不过我觉得这部片子拍情欲拍的比危险关系好看多了。

ben barnes笑起来有一种孩子般的纯真神情,很多镜头还是美的令人叹息的。其实刚开始就觉得他离演技好的境界差了那么一点点...但还好也只是一点点,一些细节他令人失望,但另一些细节他给了我惊喜...幸好他不是不列颠陈坤。世界上没有比一个男人大睁着一双空若无物的漂亮眼睛更可怕的事了。

还有就是我觉得演的最好的是画家巴锡尔,Ben Chaplin ,他口音也是很华丽的。

 6 ) L'Image du Mal

原文链接:http://tinyurl.com/c8b88a
============

多年以来,我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那就是:在看完一本书后,如果要写关于这本书的评论的话,我一定不会再回头去引用书中大段大段的内容来辅佐我的观点,除了一些必要的人名、地名之外……

=============

手上一共有两本《道连·格雷的画像》,一本是英文版《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购于1990年8月7日,是当时很流行的原版胶印。我在封底的备注上写道:

    一九九零年八月七日于观前新华书店。买书后去四院看望外公。

那时我大二的样子,在上海读书。外公病危,所以我赶回来看他最后一眼。

第二本是中文版《道连·格雷的画像》,购于2008年2月8日。

我买第一本的时候,恐怕更多的是为了学习英语,但是事实证明,当时只是看了一个大概,王尔德的英文实在太华丽,还不是大二时的我能深刻领会的——当然,当时的我也没有如今这么的“低俗”……

==============

把两本书的封面贴出来吧(点击小图可以看大图):

英文版封面
    英文版封面

中文版封面
    中文版封面



说实话,我更喜欢英文版的封面。中文版的封面中的两个人(一个人,一个画中人)都TYTSTN了,而且貌似有点长得象Orlando Gloom,真不知道编辑的灵感从何而来……而英文版的封面就很贴切了:

画像代替主人(封面中最左边的那位)承担岁月、罪恶在容貌上的积淀,而主人却还是如同他18年前那样的青春、纯洁、魅惑……而封面中间那位中年人,应该就是为道连创造了这幅画,而最终又因斥责道连的不道德行为而被道连杀害了的画家Basil了……而Basil也是除了道连之外,唯一知道画像的秘密的人……

==============

想象一下:一个年轻人,家世显赫,日进斗金,学识渊博,容貌姣好,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将注定是不平凡的人物,但却走上了堕落的道路。那么是什么因素在作祟呢?

王尔德先是引入了一个前提:岁月的流逝当然会在人的容貌上留下痕迹,而更进一步的,任何恶行也会在容貌上留下可耻的印记……在道连的事例中,对保留他18岁时姣好容貌的想法是如此强烈,使得道连许下了那个不可逆转的誓言:让肖像去承担岁月的侵蚀、恶行的印记,而他呈现给外人的容貌将永远那么姣好、魅惑……

外在美,在道连心中,是一种美的表征。它代表了道连所要追求的境地,然而在追求的过程中,其内心——由肖像所表征——却发生了可耻的堕落。因此,如果我说: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应用了丑的手段,那么人们就已经失去了美的本身,即使所追求到的“美”是被广为认可的,也并不是“美”的本质。我想我并没有说错。

而当道连谋杀了Basil时,冲突更是到了一个高潮:Basil象征着道连最最内心深处那一丝善的天性。而我们看到的是,当我们一旦沉没于——或者享受于——罪恶的美丽(美丽的罪恶),那么善的天性——无论它是如何固执的存在——也会被我们无情的抹杀。这样的做法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孩子有错家长知道就可以了,但是不能允许别人说三道四。道连的朋友亨利勋爵在这点上就做的很好:他采用的完全是一种崇拜、纵容的态度。到了道连这个程度,任何自我反省都是不能被自我接受的。

道连到最后也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他只是鲁莽的选择去销毁肖像。王尔德在这里埋下了一个结论:人的灵魂才是人存在的根本。当道连用杀死Basil 的匕首捅向肖像的时候,诡异的一幕发生了,而整部小说也在终极高潮来临后戛然而止:道连死了,死后的他容貌可憎;而肖像“活”了,恢复了18年前的姣好……

这里我们看到的既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寻求罚”,也不是卡夫卡的“罚寻求罪”,而是第三种:罪与罚的泯灭。

可是,王尔德还埋下了一个引论——而我对此还不敢苟同——那就是:死就可以作为灵魂(本我)救赎的途径吗?我没有看到任何来自道连的忏悔,只有他一贯的或自得其乐或用更大的罪恶掩盖罪恶的做法。

============

无疑,王尔德在彼时也是极度矛盾的。他个人的私生活在当时也备受指责,而当时的人们显然比如今更在乎这些。我可以理解他所承受的压力。当他在他的现实生活中采用的是和道连几乎一致的路线,那么其内心本性的善在“作祟”也是很正常的了。王尔德没有一幅肖像可以去摧毁,也无法摧毁其本我,他只能通过虚构的小说中的情节来表示一种绝望中的希望。

我对本书的解读也仅限于此了……

=======

这个评论是我09年1月份写的,当时根本不知道有现在这本片子。看完后基本想法和各位的评论一致:改编的很奇怪。所以就不多说了。

 短评

贼傻贼傻 群众纷纷表示糟蹋了原著 纯当消遣 星星给画面和演员

9分钟前
  • Ragdoll™
  • 推荐

看在Oscar的份上给四星,那些俏皮话们=v=唉Colin实在不适合演油嘴滑舌的Henry,表情呆了点眼神木讷了点,需要眼神有灵气+邪气一点的比如丹尼尔戴刘易斯~凯斯宾王子还不错,不过我心中的Dorian永远是JudeLaw(未脱发版)总体呈惊悚风格。最后一句:基情四射啊=w=

10分钟前
  • AshtrayGem
  • 推荐

ZB与打击ZB 以及不ZB的最终效果摆脱诱惑的唯一方法就是屈服于它——王尔德

14分钟前
  • MAO1BING
  • 力荐

其实Ben Barnes长得不错,很英国范,但下巴实在太难看了。其实他演得也不差,但剧本没给他太多发挥的空间,镜头全照顾他那副好皮囊了。其实加上一个杜撰的角色也没什么不对,但对西比尔的刻画实在太少缺乏对比性。把伦敦的氛围还原得不错,但着墨点明显在情色场面上,真正的内心戏太少了。

19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还行

这个故事讲到将近2个小时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加入了大量的情色镜头拖时间,尺度还真是够宽了。王尔德他老人家看见自己不敢明着表达的同性恋愿望被赤裸裸表现出来,估计激动得能活过来,然后看完电影又被气死了吧~

20分钟前
  • a碳
  • 还行

拍得有点cheap 但Oscar Wilde强大的故事在其后支撑 所以还不难看 但结尾处太有悖于原著了 PS.他怎么总跟老女人搞 还有那些老女人怎么都那么丑

22分钟前
  • L***
  • 推荐

【道林·格雷】就像一个绣花枕头,说它商业,纯粹的是在消费男色;说它惊悚,更像是在故弄玄虚;说它艺术,是因为有奥斯卡·王尔德的经典原著。至于导演Oliver Parker做了什么,那就是颠覆原著,拼命把电影往通俗里拍。

2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我爱你永不凋谢的年轻容颜

32分钟前
  • Miss Lucky
  • 推荐

青春可以让人付出灵魂~谁不想有一个那样的画像~

37分钟前
  • 黑樱桃摩卡
  • 推荐

男主角长得像蒲巴甲...没有人这么觉得么.....

38分钟前
  • Jas.
  • 还行

王尔德是无法被描述的。道林·格雷不止是永恒的美少年,亦是作者心中妄追的不灭火焰。狂欢的酒神与潘,狄俄尼索斯情结,从恶魔存有的根源处激动我们的兴奋、幻想、癫狂、陶醉和销魂。对于生命繁复层次的无穷尽体验,藉由恶魔交易延续的无限青春,并非道德赎罪故事,他应是一个反讽语气下的正寓言。

41分钟前
  • 砚小朵™
  • 较差

Dorian明明是金发碧眼的,配乐也让我很不爽,改编结尾太狗血了吧!!!这么好的原著,硬要拍成恐怖片...

45分钟前
  • Orchid
  • 还行

不列顛蒲巴甲。生命中頭一回爲了雷字幕看完一個大無聊片。糟蹋了王爾德。

50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较差

''Would you, Dorian? Yes.'' 这是一曲关于世纪末颓废主义与享乐主义的失意恶魔注解 即便某些青春的殉葬品是如此楚楚可怜 即便不朽肉体的神话被虚伪的良善所摧毁

54分钟前
  • Des Esseintes
  • 推荐

失望是一定 完全没有王尔德文字里的精髓 肤浅与庸俗 只有表面的显像....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能还原他的作品 是永远不会满意 是无法描绘的王尔德

58分钟前
  • 爱茉绿绿
  • 还行

王尔德是个天才,而本片只展示了他天才的一部分。电影改编就是这样,无法复制全部,就只有开头的部分,而并未伟大的结尾。或许中途的风景点的很明,但是却无法看见最后的尘埃

1小时前
  • 中雪君
  • 推荐

1: Dorian Gray不是穷小子.王尔德的书里从来就没有穷小子. 2: 他不是sex addict. 他追求的是美, 是青春, 而电影则把他描写成了一个十足的变态.

1小时前
  • Griet
  • 还行

How shame I am not to read any books by Wilde.

1小时前
  • 高光光
  • 推荐

You have my heart Emily, my whole heart... T.T T.T T.T

1小时前
  • 小丫丫
  • 力荐

本片=初中生必读书目1万字精简版+情色SM惊悚+Emily没头脑Wotton

1小时前
  • Florence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