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北京

HD

主演:张慈 / 牟森 / 高波 / 张夏平 / 牟森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9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流浪北京 剧照 NO.1流浪北京 剧照 NO.2流浪北京 剧照 NO.3流浪北京 剧照 NO.4流浪北京 剧照 NO.5流浪北京 剧照 NO.6流浪北京 剧照 NO.13流浪北京 剧照 NO.14流浪北京 剧照 NO.15流浪北京 剧照 NO.16流浪北京 剧照 NO.17流浪北京 剧照 NO.18流浪北京 剧照 NO.19流浪北京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远方有多远,没有人能够告诉我

《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
远方有多远,没有人能够告诉我。
听夏平说出“我心绪不能,我渴望着遥远的事物”时,心像是被某个东西戳中了,于是找到了这首诗的完整版。

我心绪不宁。我渴望着遥远的事物。
我的灵魂在极想中走出,要去摸触幽暗的远处的边缘。
呵,“伟大的来生”,呵,你笛声的高亢的呼唤!
我忘却了,我总是忘却了,我没有奋飞的翅翼,我永远在这地点系住。
我切望而又清醒,我是一个异乡的异客。
你的气息向我低语出一个不可能的希望。
我的心懂得你的语言,就像它懂得自己的语言一样。
呵,“遥远的寻求”,呵,你笛声的高亢的呼唤!
我忘却了,我总是忘却了,我不认得路,我也没有生翼的马。
我心绪不宁,我是自己心中的流浪者。
在疲倦时光的日霭中,你广大的幻象在天空的蔚蓝中显现!
呵,“最远的尽头”,呵,你笛声的高亢的呼唤!
我忘却了,我总是忘却了,在我独居的房子里,所有的门户都是紧闭的!
                                                                                               ——泰戈尔

《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是吴文光先生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他形容:不忍目睹,感觉在看自己光着身子形体很难看的照片。我原以为这样一部蛮久之前拍摄的纪录片会有些难以理解,结果发现情感都是共同的,不管是旧时代还是新时代,改变的只是这个时代的水流,而那些水流中的人,或茫然或坚定或怀疑,向往着远方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通通都没有改变。

自我身份的确认是这一批人最大的焦虑,明明可以过上简单、平淡、顺畅的生活(如果一切都很顺利的话),但是这批人却要去追求常人所无法理解的东西,张夏萍说宁愿去卖也不愿意卖画,然后她终于疯了,醒来之后嫁给了一个外国人,移民国外;牟森想要建立一个自己的戏剧团,最后只有他留在国内,现在终于混出了头,算是坚守;张大力是长得最好看的,我喜欢他身上的气质,有一股很厚的气在支持着他,没有圣徒一般的献身和疯狂却像是一个异常坚定的破裂分子,后来张大力开始从事街头涂鸦的创作,这是一种叛逆的行为,叛逆水泥墙隔城市,叛逆人与人直接的界限,冲破阻碍,追求无序、模糊、和粗野。
<图片1>

在网上查资料的时候,发现高波居然出生在四川,和我一个地方,我所在的城市是一个工业小城市,高波在那里萌发了对艺术的喜爱,喜欢高波是因为他身上的一种随性和乐观,他看起来就像一个是一个喜欢崔健的平凡小青年。

有不少人不喜欢张慈,因为她对故乡的那番评论,最终离开个旧找了一个美国大爷嫁了。我个人对张慈没有太多的感觉,但是张慈对故乡的情感其实也并无矛盾,我们总是在一个阶段厌恶我们所身处的时代和所处的故乡,因为这里落后、腐朽、毫无新意,这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起点,所以我们才会期待远方,而几十年过去再回看走过的路,我们终于到了希望的远方,却发现远方不过又是一个新的所厌恶的时代和故乡,而曾经憎恶过的故乡终于又成了另一个远方。

“远方有多远,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就像我们从小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一样。

 2 ) 其实还是淹没了

黑暗中我端着通心粉一边吃一边看吴文光的第一部纪录片,一边感慨北京的天原来曾经这么蓝呀,就像张慈说的比云南还蓝。其实这个时代我还是有点印象的,可能因为我记事比较早,80年代的青年一直被自己认为是最有想法也最苦闷的。片中被采访的这五个人丢掉当时的铁饭碗到北京来作“盲流”,看着他们谈自己的理想似乎还有点幼稚。google了下这五个人的资料,张慈在美国张夏平在奥地利,都是嫁了老外出去的,同样是那个年代的潮流。看到张慈现在的照片,人胖了很多很干练,已经没有纪录片中那个瘦弱的敏感的影子,那个片中站在门边边哭边拼命吸烟,然后说:外国人看了还觉得很好,好个屁。她当时嫁了一个自成“我爷爷”的美国人,后来离婚又嫁了一个心理医生。对于张慈的出国其他四个人都谈了看法,张夏平说婚姻是件很严肃的事情,我肯定不会拿婚姻去交换。高波后来在法国塞纳河边给游客画人像画,张大力则在意大利画商品画,都是为了生活。最后的结局是大家也都结婚生子过着平淡生活,曾经的理想激情淹没于生活之中。

 3 ) 盲流

    刚看完《流浪北京》,十几年前吴文光先生拍的一部个人记录片,为之一震:极度个性化语言叙述,昏暗的场景和布光,倾斜的构图,如此真实地叙述和刻画,没有故事情节,只有独白,或者说是一种诉说。这些人是一个时代的里一个人群的缩影,代表了一种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状态......吴先生也是京漂一族,与五个“盲流”有着类似的心路历程,他自己说道“我和片子里的人物有过类似的生活,希望过也失望过,痛苦过也快乐过,幼稚过也疯狂过。把中国这么一群特殊艺术族记录下来是我当时的简单想法,同时也想第一次不受任何约束和干扰地把自认为"真正的记录样式"玩一把。这部片子完成之后,整个八十年代这一页已被翻过。对于一类中国青年来说,也许是一种浪漫的梦想主义时代的结束,以及进入的九十年代会完全是另一种面目,即便是《流浪北京》里的人物,他们操行的"艺术人生"也可能会变成"人生艺术"。当然这都是我此刻在这么想的,而当时拍摄过程中,我只是想着如何老老实实、如一个真正的旁观者那样把他们记录下来。”我想,也许这就是真正的记录片吧。

    《流浪北京》是一首没有完成的朦胧诗,《流浪北京》是一部不见结局的探索小说。
  《流浪北京》,讲的就是自由作家张慈、自由画家张大力、张夏平、自由摄影家高波、自由戏剧导演牟森他们五人在北京寻梦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充满了艰辛,充满了矛盾,没有结果,探索还将继续。
  《流浪北京》还有一个副标题,《最后的梦想者》。由于改革开放,西方的各种思潮涌入中国,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的知识青年们比任何时候都追求自由,不仅是政治上的自由,也包括艺术创作的自由。虽然他们的梦想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但他们从不停下他们追求的脚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是知识青年从崇尚梦想,转为注重现实的时期。这也是《流浪北京》纪录的年代。那五个"盲流"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最后的梦想者。
  北京对当时的青年来说是一个理想中的舞台,他们认为来到北京,就能从事他们想作的工作,发挥他们的才能。张慈因为忍受不了云南个旧编辑部的阴冷与平淡,而最终选择来到北京。张夏平来到北京的原因是北京是首都,"北京"两个字吸引人,其实吸引人的是她自己对北京的理想。张大力来到北京是因为他离开了画画,他就无法生存。高波留在北京,是他想拍一些自己要拍的照片,他说盲流就是freelance,每个人身上都应该有一些盲流性。牟森则梦想在北京拥有一个自己的剧团,演一些自己的戏。
  但是,他们的梦想却与现实有着激烈的冲突。张大力认为他开始讨厌北京的艺术气氛了,在一大群为生活而奔忙,而钻营的人中间,他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高波对盲流的理解有着矛盾的两重性,认为自己在北京缺乏安全感,但是因为有北京身份证而不必像别的人那样担心户口问题。牟森和高波、张大力一样,有时缺乏经济来源,就得到处蹭饭吃,还总结出了一套蹭饭的诀窍。张慈讲起自己借住在北大附近,北大既是她的食堂,又是她的澡堂的时候,她哭了,因为她没有一个真正稳定的属于自己的家。张夏平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俗话说得好,艺术家就是疯子,她因为生活所迫而多次想到自杀。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做一个自由职业者就意味着面临生活没有着落和其他一系列的问题。在追求梦想的同时,他们还得应付生活的重压,于是在他们的心里,物质与精神正在进行激烈的争斗。
  物质与精神的争斗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他们对于稳定的态度。他们既希望有一个稳定的生活,同时又不希望稳定,因为会影响他们的创作。他们的心情是极其矛盾的。在这样矛盾的心态下,他们对于艺术商业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对待。以张大力和张夏平为例,张大力认为卖画是无可厚非的,而张夏平认为画是自己的内心展现,是艺术,是不能买卖的,宁愿卖逼也不卖画。
  对艺术的追求,和物质生活的逼迫,使这些"盲流"艺术家走向了性格和精神的分裂,有的人经受不住,终于疯了......

   有人这样评述这些人:“有理想的人都是要经过磨难的。 善良的人要经历更多的磨难,而他们或者已经把这些磨难当成了一种快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 为一点微光用尽毕生力气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新纪录片”作为相对于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专题片而出现,并因此而被命名,首当其冲的就是吴文光的《流浪北京》。作为“新“文本,这群创造者不约而同地对纪录片持有不同于以往的共同理想,用平民视角和社会责任感、以影响代笔,照见历史黑暗处。

从《流浪北京》里可以看到什么?旧的体制作为社会结构的松动,“自由”的另一个名字叫做“不稳定”。就如同在暗黑的矿井里挣扎时看到微光,双手沾满颜料觉得会看到上帝,人在新与旧、破与立之间沉浮:去外国吧?要选择一个对我好的外国老头还是不怎么样的中国人?卖画吧?怎么可以为了生计出卖自己?不要再做美术编辑了吧?坐在办公室里无所事事的感觉像让我死。你很自由生活得很好吧?很好个屁……

昨天看了这部片子,今天满脑子都是这些人、他们说的话、他们的选择。觉得自己好像是个巨兽,吞噬了他们的灵魂,并因此而惊颤。

 5 ) 生平和去向

从时间线上来看,这五个人都去干什么了?

张大力
艺术方向:绘画,涂鸦艺术
1963年生于哈尔滨
1988年旅居意大利
现工作生活在北京


很好的一个访谈:
链接
介绍他们当年的经历,很多细节很清晰,可以看出活得越来越洒脱

较为丰富的履历
链接

艺术周刊访谈
链接


牟森
先锋话剧
1963年生人
1980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2000年左右淡出戏剧圈,2013年左右复出


一段口述
链接


张夏平
艺术方向:绘画
1961年生于云南昆明
1974云南艺术学院
1983中国音乐学院
1990定居奥地利,萨尔斯堡国际美术学院深造
2016年云南个展
依然定居在奥地利?


作品和近年近况
链接


高波
艺术方向:摄影
1964年生人
1987年毕业于清华美院
1990年旅居法国签约法国VU图片社


完整个人经历
链接


张慈
艺术方向:写作
1962年生于云南
1983年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
1987年北京自由作家
1988年赴美,作品有散文《独步人生》、《倒下的树》,长篇小说《浪迹美国》等。



硅谷中国人的纪录片的访谈
链接
目前又回到了故乡云南
链接
短篇小说作品《失败者》
链接

----------------------------个人想法的分割线-------------------------------
1. 从时间线上看来,截止影片放映,除了牟森之外,其它四个人通过自己的方式都出国了。
但是讽刺的是,大概除了张夏平,又都回到中国,甚至最不喜欢家乡云南的张慈还回到了家乡,这种回流一方面是说明了国内的艺术大环境回暖,但是更多的是时间积淀之后明白了内心的需求,艺术家在满足温饱之后,自然地回到母体。
只是看到张慈的访谈,更多地是感觉她不像艺术家,丧失了艺术家的纯粹,摇身一变成了语速很快的房产经纪,变胖了,混迹华人圈的“社会活动家“”?可以这么说吗。


2.从艺术成就上来看,张大力和高波整个探寻艺术的走向比较顺遂,似乎在获得业界的认可之后,越来越顺风顺水,让我感怀的是,张大力的访谈中还较为清晰的记得当年的往事(甚至当年工资的细节),讲述他们对艺术的坚持,他说过艺术是他的生命,是最不能抛弃的东西,他身体力行的做到了,很棒。高波在三个男盲流中似乎总是一副戏谑的表情,会描述对每个盲流的看法,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在廉租房里听交响乐,对自己两个月搬家六次也是苦中作乐的报以微笑,似乎他是盲流艺术家里活得最潇洒的,当然,后来他也蛮幸运,被法国图片社邀请,哈哈哈,终于实现了他的那个反着的梦。


3.其实,艺术不分高低贵贱,虽然有些苦行僧般的艺术家,牟森,也有些令人生厌无从理解的艺术家,张夏平。 我对他们都是表示极大的尊敬,纵然他们没有被生活温柔对待,但依然在坚持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只不过牟森在2000年初淡出话剧圈,成为传奇,2013年又重新杀回话剧圈。张夏平呢,有点隐居画家的意思,淡泊名利,依旧自己坚持作画。当年她算是在五个人中较为叛逆和个性的一位,棱角分明,生活的重击似乎更难以驾驭,所以才有影片中疯了的那一幕。较为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她的近照,也许还是那份倔强吧。要强的人往往生活的很辛苦。


4.这个片子看完之后居然没有年代感,感觉现在的北漂们艺术家们还是被这么收韭菜似的一茬一茬收割着,前仆后继,也许这部在当年横空出世的纪录片的意义在于,保存一个时代的鲜活切片,让后来人仿佛在历史博物馆里看收藏一样,暗自咂摸。惊喜的是,看完之后上网扒“他们现在都在干什么?”,也许他们五个这三十年的人生走向,有关运气,艺术造诣,个人选择,以及你所想到的异国遭遇,生活妥协凡此种种,那么到底长跑运动员最后在接近终点的时候的人生状态是什么?是一览众山小的开阔,是苦行僧般的继续试探前行,是隐居山林的默默创作,还是重回故土享受创作的第二春,亦或者全然世俗化的“面目一新”,相信这些惊喜自然要比单纯看影片有意思的多。


5.做艺术真的不能穷,要不然杂念太多,急功近利,暂时的盲流是好的,让人更加珍惜当下,在此也纪念那个年代有同样艺术理想,最后妥协或者继续坚持的艺术家。

 6 ) 我又想起了张夏平

每到夏天,欲望就如此周而复始地复苏,要把皮囊撑破,把血和肠翻露出来。欲望可耻。欲望使心灵蒙翳,灵魂扭曲膨胀,可是我阻止不了。

现在是哈尔滨黄昏最长的时候。我又想起了张夏平,还有张慈。两个女人。张夏平曾疯疯癫癫地在吴文光的镜头前这样念叨,她不记得是哪位诗人有这样的诗句:我心绪不宁,我向往着遥远的事物。五人中最恃才傲物最激进的张夏平也讲到:如果一个人要搞艺术的话,或者要搞一种和人的心发生关系的东西,最好是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你缺钱,你可以干别的。象我,卖画是叫我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我当叫化子,我甚至说过那种特别丑的话,我去卖逼我也不卖画。在张慈飞去美国后,自己画展的前夜,疯了,神神秘秘地说一些通天的话,最终被送往安定医院。夏平在画展展览板上写道:艺术是你心灵的迷彩。张夏平也无例外的被蒙蔽着,膨胀着。

曾经有那么多的矛盾与欲望在这个女人心中爆炸,把一个青年拖拽到崖边。药物最终踩住了张夏平这辆列车的闸门,让她还原到了去做一个普通的女人,于1990年8月与奥地利人谢塞尔结婚,去维也纳定居。四海为家里的张夏平生活平静如水,做了孩子的妈妈,每周末去教堂作礼拜,不再画画。

很多人不原谅张夏平和张慈。张慈走后张夏平讲:我不太舒服,我不会这么走,把我的婚姻这么卖了。我觉得婚姻是人生一个很严肃的事。出国怎么说呢,我觉得不是想出国和不想出国,反正我这人很自信,我觉得我是肯定能出国的,但不是因为我想出国才出的,因为我的生命进程就必然有这么一天…听到这话的时候,我心里其实一松,这才是一个女孩子正常的话啊,她想出去,去一个相对更宽松的土壤。可是二十几年你播下的种子注定还是要在这片土地结出果实。你走不出去。 容易看得出来,张夏平苦兮兮的外表下藏着压抑的心灵,她想跟人说话。在孤独终极的边缘,张夏平幻想着自己成为了布道者,与上帝打起了电话。

有些人诟病张夏平的中途离场,嫁作外人妇,是艺术青年装逼一场赤裸裸的写照。这里提一下年代的分量,一代人的青春在时代的潮汐能做到坚持已经值得尊重,张夏平满身伤痕的离场应该无可厚非,起码真实。你宽容点,再宽容点。难道一个艺术青年终身要流放,那太残忍。生活那令人叹息的墙,不是人人都拥有生翼的马...对中国人来讲,什么才是我们的宗教信仰呢?家庭吧,艺术的狂野对一个张夏平这女人太过沉重。最终夏平回到了她应有的角色中去。

张夏平是个病历本,血淋淋。

面对艺术与受难,一声叹息。

不谈张慈

 短评

zhei帮人都说自己是混子结果大部分都去海外定居了也是本事

4分钟前
  • 朋克大帝
  • 推荐

上个世纪80年代几乎是中国整个历史进程中思想最躁动的年代,各种先锋、后现代艺术迭起,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在那几年里,每一种艺术都像是科幻电影里变异出来,面向狰狞,露出特立独行的刺头,值得讽刺的是80年代的尾端,他们销声匿迹了,像片中说的,有的卖了身体出了国,有的改头换面成了成

8分钟前
  • 乔大路
  • 推荐

拍摄艺术倒是没什么,但是内容特别深刻。如果理想和现实二选一,会选择什么?其实这部纪录片揭露了非常深刻的人生问题,到底人生要追求什么,能够承受什么。看完觉得心情非常沉重。

10分钟前
  • Helenhelen
  • 力荐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绘画,关于做一个特立独行的自由职业者。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11分钟前
  • 又又
  • 推荐

张慈,1988年8月与美国人乔治结婚,去往美国夏威夷定居。张大力,1989年7月与意大利人嘉莉结婚,去往意大利波洛尼亚定居。高波,1990年2月接受法国“观察”图片社邀请,去法国访问。以后定居巴黎。张夏平,1990年8月与奥地利人谢塞尔结婚,去维也纳定居。牟森,至今仍在北京。

16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五个曾自由的人对艺术的偏执和很多前卫的看法和梦想,中国独立纪录片代表作之一,1990年前拍摄完成,很多可取和依旧无法理解混杂在一起。我们没有选择。

21分钟前
  • arlmy
  • 力荐

纪录片的美丽在于记录真实,若干年后,我们年老珠黄,看着陈旧的画面,再次重燃年轻的疯狂,希望那个时候我们能够无悔于自己的选择,艺术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选择艺术,意味着选择迷茫,选择朝不保夕,选择没有光明灰暗的前途。

26分钟前
  • 逝去的爱
  • 力荐

一群疯子。其实假疯。真的利益相关了,都清醒得很。

29分钟前
  • 任晓雯
  • 还行

第二次看没有那么兴奋激动,反而觉得很多东西值得商榷,比如对待理想与现实,比如国内与国外,比如真实与虚幻。想来很多东西也觉得挺可笑的。过去的片子无法在画面和结构上要求太多,但和蒋樾的彼岸比起来,后者真的好太多啊。。

30分钟前
  • 废物时钟
  • 推荐

北京米贵,居之不易。三十年前的片子,主人公早都成了业界大拿。文艺青年迷惘与癫狂地生存,新世纪真的会更好吗?我反而更羡慕上世纪艺术与学术的氛围。高波,高波,高波!

33分钟前
  • 不会飞的无脚鸟
  • 力荐

北漂、蜗居、蚁族,20年前就有了。20年后,只有张大力还在搞画画搞摄影;牟森不导戏,改写小说了;高波不拍照,经营房地产;张慈远嫁美国,张夏平远嫁德国,文学和绘画成了过往生命中的一朵涟漪。80年代的理想主义基本完蛋了。

38分钟前
  • 小海绵
  • 推荐

流浪艺术家,令人唏嘘又详往。

42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拍摄于1988-1990年的此片被称为中国独立纪录片的鼻祖。记录了五个在北京混的自由艺术家。有画画的,写作的,摄影的,还有戏剧导演。最终呈现的片子很短,感觉欲言又止。牟森的话剧排练,张慈的决绝,高波的率性和张夏平发疯的段落都让人印象深刻。值得深思的是:除了牟森,其他人都出国了。而且很快

45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晕,没有人觉得张夏平疯得很假吗?

48分钟前
  • angelfish
  • 还行

纪录片就是最好的现实主义电影。这部片子花了一个小时时间讲述了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与命运,在中国,那个时代是最迷幻的年代,相当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旧金山,思想大爆发,艺术行为比比皆是。的确,整个的氛围造就了当时前卫艺术的起步与发展,但无论是音乐、绘画,或者别的什么,在90年代中期后就基本退出历史大潮了,也许这就是中国。艺术需要纯粹,也需要土壤和浇灌。

49分钟前
  • 润物
  • 推荐

我,畢業了。但,又如何。

53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中国地下纪录片的开山之作」,觉得这部电影难以担起这个头衔。私影像忠实记录下三十年前盲流艺术家的生存状态,但站在敏感的历史节点,对社会变迁却没有丝毫的展示(也许是不能)。几乎全由采访组成,极少用行为揭示人物的内心。片中穷困潦倒的生活并未使我感到惊异,这样的北京依然并将长久的存在。

58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被张夏平恶心到了!一开始听她说那些乱七八糟、颠三倒四、自我感觉极其良好的话,我心里就想,这女的神经病吧。后来看到她“疯”了,我还觉得这人也挺可怜的,结果人家是装疯。张慈出国的时候,瞧她那不屑的样子,最后怎么着,她也用同一种方式出了国,真尼玛讽刺,这片子看她一个人耍,就够了。

1小时前
  • 芦哲峰
  • 还行

"有的时候外国人来了,说这儿挺好。""好个屁好!"

1小时前
  • Cary C
  • 推荐

为了不误读,必须有人物后续命运作备书:张慈以令人不耻的手段嫁到美国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叫chanel一个叫tiffany,张夏平疯了又好了嫁给奥地利人定居维也纳不再画画,张大力和意大利人结婚但又回到中国成为中国涂鸦第一人,高波移民法国但也有说回来做房地产,只有牟森一直留在中国现在也不导戏了。

1小时前
  • contou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