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2012

HD

主演:凯拉·奈特莉,裘德·洛,米歇尔·道克瑞,凯莉·麦克唐纳,亚伦·泰勒-约翰逊,艾米丽·沃森,马修·麦克费登,奥莉维亚·威廉姆斯,露丝·威尔森,艾丽西亚·维坎德,多姆纳尔·格里森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1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2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3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4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5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6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13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14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15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16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17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18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19安娜·卡列尼娜201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安娜·卡列尼娜2012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为了说和花心的哥哥奥布朗斯基(马修·麦克费登 Matthew Macfadyen 饰)和嫂子多丽(凯莉·麦克唐纳 Kelly Macdonald 饰)濒临破败的婚姻,美丽贵妇安娜·卡列尼娜(凯拉·耐特丽 Keira Knightley 饰)乘坐火车来到莫斯科。她在当地邂逅骑兵军官渥伦斯基(亚伦·约翰逊 Aaron Johnson 饰),后者风度翩翩,英俊迷人,令多丽的妹妹凯蒂(艾丽西卡·维坎德 Alicia Vikander 饰)神魂颠倒,也让已为人妇的安娜心中若有所动。忌惮周遭的风言风语,安娜压抑内心的情感,乘夜返回彼得堡的家中。醉心名利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裘德·洛 Jude Law 饰),似乎全然无法体恤妻子心中的苦闷。未过多久,渥伦斯基尾随来至彼得堡,安娜再也无法闭锁那充满爱火和渴望的心门……  本片根据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同名经典名作改编,荣获2013年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纽约巨人盗杯同盟第一季恋情告急(国语版)神驹贾普鲁奇葩四合院哥本哈根忠诚与背叛9号秘事 第七季繁花 普通话三傻大闹托莱坞假如我有超能力女儿经太平天国2000新座头市物语:笠间的血祭哥斯拉X摩斯拉X机械哥斯拉:东京泡泡剧组神断狄仁杰可爱小姐恶魔蛙男音乐剧部 ~秘密的歌园~Patisserie MON狄仁杰之轮回图变种DNA 2同名男子音乐脚步关中女人大碗茶嘘!看手机后窗1954解放云南明日不再夏威夷特勤组第十季金装律师(韩版)发明之父战神恋爱革命黑疯婆子的葬礼

 长篇影评

 1 ) 一部有关爱情的虎头蛇尾的电影

《安娜·卡列尼娜》是对我人生前二十年影响最大的一本书。那时我还不到16岁,春节的时候大人在隔壁打牌,我抱着书坐在床上,听着春晚,看着安娜快要病死在产床上,安静地哭着。我给当时的男友发短信,说在看书里一个女人生了孩子差点得病死了,他说你不会的。然后自己傻兮兮地乐,以为自己好像对爱情有了那么点发言权。等我开学后还掉这本书,我也就恢复了单身。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刺激,是在安娜快要病死的时候,沃伦斯基开枪自杀,但是却在两人终于远走高飞之后的三个月开始厌烦安娜,而后加以冷落,最终导致安娜的自杀。

我还跟我爸爸讨论过:人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如果一个男人愿意为你放弃生命,他怎么会在拥有了你三个月之后就不感兴趣了呢?当然,我爸爸的答案翻译过来就是:too simple!sometime native!我真是为你捉急啊!

好吧说回电影。这部电影真是改编中的上乘之作!形式感的叙事方式,恰当好处的情感张力,养眼又勤奋刻苦的演员以及对原著十分精准的解读(体现在关键场次台词的选取上)都让我看得非常享受。

剧透一下。影片中我最喜欢的几句台词。

首先是安娜和渥伦斯基激情戏时安娜的几句话。文艺片与A片在激情戏上的差别,除了具体暴露尺度之外,应该就体现在女人的话是说给谁听的吧。安娜请求上帝宽恕,说渥伦斯基是刽子手,说这才是真的爱,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是说给自己的心的。我记得当年跟别人讨论《色戒》的时候就说到,其实女人才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她会相信自己身体告诉自己爱的是谁,所以汤唯会为了“爱情”牺牲自己和王力宏们的性命,而安娜更是为了“爱情”才放弃了缩油的缩油。

其次是安娜开始神经质的挑情夫刺儿的时候说的一句话:为了拥有我你失掉了太多,所以你现在不爱我了。尼玛我看到这句台词的时候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如果说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主旨,那我绝对会用这句话!这也是我爱情观的一部分,就算今天的我值得你放弃工作放弃家庭放弃社会交际放弃名誉,那么当你得到之后,早晚有一天,我就不值那么多了。(当然其实,你什么也不要的话,他该把你踹了还是会把你踹了。- -!)这也是《成为简奥斯丁》里面,安妮海瑟薇最终的分手理由:你为了和我在一起而变得贫穷,早晚我们会因为贫穷而相互憎恨。

略微要吐槽的地方就是裘德洛的角色,电影开始之后我一直惊讶于他竟然演的是安娜的老公!那尼玛在我心里就是一个秃顶肥胖口臭黄牙的死老头啊,直到真的渥伦斯基出现之前我还期盼说难道情夫也是裘德洛演?可惜事与愿违,好吧其实真的渥伦斯基也挺帅的,可是裘德洛真的是我心目中的渥伦斯基啊!!!难道是他为了自我突破跟导演要求一定要演老公吗?可是谁天天和裘德洛睡一张床还要出轨啊!!!花痴完后继续,看小说的时候我一直很讨厌安娜的老公,因为那就是一个伪君子,无情,折磨、要挟安娜,假仁假义,可是在电影里,裘德洛真的让人恨不起来,只能说是情商低导致的社交障碍,看着倒比安娜更可怜些。

影片的后半段有点形式大于内容,原著中的大部分都是描写安娜离开老公之后的与情夫在乡间的生活,看着赖以为生的爱情一点点死去,那才是真正折磨人心的阶段,也许那才是托尔斯泰真正想要说的。可是这用电影的手法太难表现了,所以二人的失和和安娜的死都交代的不够清楚,著名的“四个一切”也没有展现,感觉安娜就是吗啡吃多了得了妄想症然后就自杀了。

我一直不认为安娜是在出轨,当一个从没吃过糖的孩子发现糖的甜味之后,谁也没办法阻止她继续吃下去了,包括她自己(这也是人类为什么会换牙的原因吧?)只有吃过之后发现糖虽然甜,但是会蛀牙会发胖会得病等等之后,她才知道要克制,而后如果继续坚持吃,那才是出轨,那才是不听话的坏孩子吧。可惜她爱得太深没有机会改正了,难道这就是她必须死的理由么?我真心为她惋惜。

故事的另一主线是吉提和那个黄毛男,托尔斯泰总会在小说中找一个自己的代言人,说一些作者想说的话。这条线的主旨就是被高富帅玩剩下的女神还是可以和屌丝好好过日子的!多么理想主义啊~ 我记得原著中有怀孕的吉提和烦躁至极的安娜见面聊天,气氛非常微妙,安娜有一种被女屌丝逆袭了的挫败感,这也是她自杀的间接推动原因吧。黄毛男演得真好,嗯,对于吉提最终的选择是有说服力的,这也是作者推崇的恋爱观吧,不过我怀疑他们结婚九年后恐怕也会发生类似出轨的。当然也许不会,吉提吃过帅哥的亏所以会有点的记性,可是话又说回来,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桥段每天都在上演,谁能说得准以后呢……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当爱情燃烧时……嗯……你就被烧死了。

我还想再看一遍啊!!!!

 2 ) 艳火

        原谅我是个浅薄的人。我一直对能顺利读完俄国小说的人心存敬佩。俄国文学里那些如火车般冗长的名字,那些对沙皇制度及人性深刻的探讨审视都让我望而生畏。而最让人无法忍受的莫过于通篇弥漫的带有工业色彩的坚硬冷峻又沉闷苦难的氛围,简直能让人看出抑郁症来。浅薄如我还是更喜欢简奥斯丁那样如下午茶般闲适的调调,英伦的风吹过来仿佛夹杂着花草的香气,而来自彼得堡的风则是裹着西伯利亚的冰霜让人无力招架。这么说来《安娜卡列尼娜》算是很好看的俄国小说,身为巨著,它竟然并不难读。而其中蕴藏的深厚能量则让人久久沉浸其中,难以抽离。
       于是当最擅长拍英伦风的导演Joe Wright携Keira Knightley和Jude Law翩翩而来,改编这部伟大的作品,看闲适的英伦范儿如何驾驭硬朗的苏俄风,让人无法不期待。《安娜卡列尼娜》已经被拍过很多次,看过Sophie Marceau的版本,那算是忠于原著的一次翻拍,只是实在太沉闷,看着那西伯利亚的漫天风雪和上流舞会里眼神交错我却几欲睡去,电影2个小时的长度很难表达出这部巨著深刻的内涵和精妙的细处,而那样中规中矩的翻拍哪怕是Sophie Marceau也难掩颓势。
       用平庸的手法来讲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也许是翻拍经典最大的死穴。于是,当我怀着会不会闷的揣测开始看Keira Knightley版《安娜卡列尼娜》时,发现主创用完全不同以往翻拍的全新视角开始讲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时,心里顿时升腾出细碎的好感。电影开始五分钟,如舞台剧般的演绎和切换,华美又紧凑,仪式感十足,导演调度的能力让人叫绝。只短短五分钟,便紧扣原著地交代了故事的脉络,让人不能不喜欢。这也成为整个电影的调调,华丽又充满戏剧感。也许我太爱这样的表现方式,演员们浑然的英伦腔调我竟然不觉得突兀,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在看的是莎士比亚。
       很多人在说KK版的安娜不够玲珑有致不够美,但作为欢喜地看着她一路从Natalie Portman替身走来的我,还是觉得很美很惊艳。KK充满雕塑感的脸还是存在感十足,而她几乎都是大黑大白的礼服同样让人无法忘怀。第一次舞会的黑色出场甚至有种PUNK范儿,硬朗的性感让人想起她代言的CHANEL冷峻的芬芳。19世纪的俄国在此时并不乏味,圣彼得堡漫无边际的深寒里弥漫着浓重的时尚感。这让人想起Sofia Coppola那部同样遭人诟病,而我却觉得亮眼的《绝代艳后》。电影的配乐也流光溢彩,宏大的铺开来,恰如其分的晕染了剧情。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穿过它,我毫不费力地体会着19世纪漫天风雪里的悲伤和欢喜。的确,KK驾驭这样庞大的角色是有些力不从心,但这本不是要传世的电影,而每一帧画面却几乎都可以当作油画来看,我们还在奢求什么呢。
       一百多年过去,我们在不同的时空里审视那个叫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女子,有的目光柔顺,有的尖锐刻薄。导演则和我们分享着他对安娜的热爱,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和种种都处理的非常清新,他用很英国的表达阐述着安娜飞蛾扑火的极致美感,最后安娜自杀的片段,震撼到让我几乎战栗,那更像是一种对自由殉道式的探索,而非绝望的自陨。这样的死去华丽又纯粹,扑面而来的能量让人窒息,原来燃烧才是最极致的盛放。
       有人在唱:曾经的黑白,此刻灿烂。KK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并不让人悲伤,它很绚烂,叫人难忘。

 3 )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每次看到这句话头就大,就像看到“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一样”恶心。我想托尔斯泰在这里真正想要阐述的是木桶原理。一个能够盛很多水的木桶必然是每一个板子都不是太短的,而任意一个板子短了木桶就盛不了多少水。换句话说,家庭的幸福与否要用很多个因素来集体衡量,一个幸福的家庭必然是每一个个因素都比较靠谱,所以它们是相似的;而一个不幸的家庭只要有任何一个因素不靠谱就会不幸,所以它们各有各的不幸。

    伟大的伍迪艾伦在他的《爱在罗马》中,用一个荒诞离奇的小故事阐明了这样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成为一个有名的富人是不幸的,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穷人也是不幸的,但还是成为一个有名的富人更好一些。然而,安娜 卡列尼娜的不幸,就在于她是一个有名的富人。

    我在想婚外恋的故事还有什么值得一写的,无非是爱情战胜了伦理,激情战胜了理智,忍受舆论的鞭笞和背叛丈夫,抛弃孩子的罪恶感,以及赌上这一切还有可能被那个人伤害的不安。电影在题材的疆域上探索的时候,婚外恋主题应该是首先被抛弃掉的。然而没有。就连“闺蜜抢走老公”的故事,在中国就被重复搬上银幕,从《失恋三十三天》到李玉老师的《二次曝光》。

    托尔斯泰在这里写了一个真真正正婚外恋的故事,一百年以后,还有人把它搬上银幕(而且是第十三次),还有人花钱买票去看它,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变了,一切都在向平民倾斜,贵族的特权被普通人分享,有名的富人的不幸被默默无闻的穷人分享,等到一百年之后你回过头去才发现,托尔斯泰写的是所有人的婚外恋,并且他把婚外恋写到了极致,一百多年以后的人们也没有必要给他再补充一些什么了。

    因为安娜 卡列尼娜是一个现代人,她和在她之后一百年的人相同,而和在她之前一百年的人不同。作为镜像的列文则是一个古代人。从爱情上来看,安娜认为爱情是最重要的,只要是爱情的,就是美好的;而列文认为美好才是最重要的,不美好的爱情就不是爱情。在古代,我们把后者叫做理想主义,在现代,我们把前者叫做理想主义。

    列文所谓的美好,固然是圣经所教育他们的美好,然而圣经从来就没有独自发生过作用,所以他的美好,也就是世俗的偏见所定义的美好。例如,一个很老的人爱上一个很年轻的人,是不美好;一个很丑的人爱上一个很美的人,是不美好;一个有夫之妇为了爱情抛家弃子,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是不美好。而现代人起码在审美上是认为它们美好的。现代和古代的分野就是,现代人认为爱情是和当事人本人有关的,古代人认为爱情是和一个共同体的审美有关的。

    因此安娜是新旧两个时代决裂的缝隙中出现的一个人,她在旧世界的母体中孕育而成,她所承受的痛苦是一种分娩的痛苦。

 

    而工业革命所孕育的最为著名的怪物——火车,犹如一把电锯,在新旧世界的裂痕上不断摩擦嘶鸣,加速他们的分裂,于此同时,火车事故和卧轨也成了我们这个新世界不断重复的事件。《安娜卡列尼娜》的火车车轮翻滚的大特写,不仅仅起到转场的作用,它还暗示着安娜最后的命运。火车从头到尾把这个故事串联起来。安娜和高富帅相遇的时候,一个人(用某人的话说像是从《穆赫兰道》里乱入的)被火车切割成两半;在影片的最后,安娜自己跳入铁轨终结自己的爱情。火车既是爱情的开始(最初的爱情),又是爱情的终结(最后的仪式)。

    从爱情的角度来看,本片甚至可以成为昏昏欲睡,而从仪式的角度来看,本片堪称精美。尤其是天马行空般的场面调度,将舞台剧的表演,走位,布景,甚至场景切换都融入电影长镜头之中,有一种独特的错位感。它在用一种表现主义的思路让你出戏,提醒你说,现实中的人,现实中的事情,不是这样的,但是人脑中的人和事情却是这样的。因为文学本质上是矫情的,是大惊小怪的,是高于现实的,而电影本质上却是对现实的复制。作为一个文明名著改编的电影,而且是第十三次改编(因而必然不是不朽),与其在剧本和表演上下功夫,不如在镜头语言上下功夫,假如一部小说改编的电影能让人得到属于电影的美(而不是属于文学的美),那么忠于不忠于原著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也是我们正确看待《白鹿原》应该持有的看法。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随着剧情的推进,为了不使形式太过抢戏,开始中规中矩。然而由于实在没有什么太过抓人的东西,单凭场面调度带给人的欣喜又不见了,就成了一种昏昏欲睡的东西。但是我们应该原谅它,这部电影除了女主角之外的一切我们都应该原谅。因为我们首先必须注意,《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古代的小说,古代的小说是以明晰的心理描写见长的,而电影是关于视觉的。电影应该改编那些凭借着外延来表现内涵的作品,而不是那些让内涵自己说话的作品,因为在电影中,它们不会说话。

    电影的最后,爱情已经消失了,剩下的仍然是两个仪式,一个是关于列文的仪式,一个是关于卡列宁和安娜的两个孩子的仪式。在那片安娜和高富帅偷情的浪漫之地,卡列宁看着他的孩子和高富帅的孩子一起玩耍,相亲相爱。卡列宁说他已经原谅了她,然而对于她来说,这种原谅就是一种惩罚。因为这个人实在是太善良了,而善良的人总是别人眼里的沙子。

    我在想一个问题,卡列尼娜和卡列宁这两个词有啥关系,据某人说,可能一个是女的的名字,一个是男的的名字,其实是一个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边有一只狗就叫卡列宁,看来它是一只公狗了。

    那一章叫做《卡列宁的微笑》。那只狗快要死了,奄奄一息,偶尔忽然叫起来,他们就会很高兴,说这是卡列宁微笑了。在影片最后的仪式中,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卡列宁有没有微笑,然后我回忆了一下整部片子,他好像从来都没有微笑过。

                                                                                                                                                     20121021

 
 

 4 ) 【观影笔记】隐喻丰富,舞台剧形式的完美运用

1. 请别跟我谈原著,我只是谈个人的观影感受。

2. 场景以剧院舞台为中心,全剧院既在戏中又在戏外,角色通过在后台穿梭与配合背景道具的上下就顺利即时地实现了换场与连接,亦真亦幻。

3. 可以说是跨文化的高风险大胆制作,但剧场舞台的设置似乎给了故事足够的架空感,所以大可不必求权责备。

4. 全部细腻精美又简洁流畅的场景切换大悦人心,从风雪夜到宴会场只需要一段楼梯,舞台剧般的对时间与空间的虚幻感觉使整部作品紧致度大大提高,适当的压迫感十分舒服。

5. 文员与农奴略显喜剧性的一致动作充满俄罗斯歌舞的气息。

6. 脸上满是黑污面目不清的工人葬身于安娜与渥伦斯基初次相逢的车轮之下,爱与欲的阀门一开无收,霍霍疾行如荒郊外的列车,如梦魇如魔鬼的福佑出现于电影的处处,直到死的终结。

7. 拥有一个有“圣人”之名的丈夫、以庄重黑裙出场的安娜,在凯蒂舞会上与白衣的渥伦斯基销魂蚀骨的一舞,众人的停格与失色中,两人如串珠的金线,罪与美的火花撩倒众生。

8. 安娜抛弃作为大臣家室的庄重,追随马背上男人的野性生活,其时接触到的吉普赛生活在丈夫所参议法案的背景之下成为离经叛道的隐喻。

9. “调任”的离别恐惧是所有表白诱惑中有最强杀伤力的一种,随之而来的第一次性爱充满舞蹈的美感,蓝天绿野中的第二次是田园牧歌,第三次则犹如宗教油画般似有神性。

10. 丈夫对她最后的尊重与保护也没能稍稍勒住安娜失控的马缰,心爱儿子的一句“世界上没有人比你更好”刺中泪点;她还是诞下了与情人磨砺的珍珠,病榻上的她虚弱与坦诚得如一只打开的河蚌。

11. 断送自己一切退路的安娜渐渐显得歇斯底里,恐惧与怀疑与日俱增,而渥伦斯基不愿与她一同破釜沉舟,他仍是一只多情的蜂鸟,与所有其他女人保持着可以接近的距离。

12. 安娜与渥伦斯基再不能成为串起众人目光的金线,众人动作的停格再无法被溶解。

13. 渥伦斯基的爱马在赛中失足摔断脊骨,被毫不留恋地结束生命;安娜在剧院中饱受鄙夷,渥伦斯基也终究没有现身救她于水火。

14. 出轨后的安娜一直如浴火凤凰,鲜红的发饰刺痛所有人的眼睛,一袭红裙终伴她脆弱爱情理想的破灭,如一朵冬季的玫瑰飘落铁轨之下。

15. 列文这个开明善良的农奴主标志了一个时代的尾声,晨曦中草垛上对恋人的一瞥让他重新鼓起了勇气;而凯蒂对这个地位低微身份复杂的家庭表现出了惊人的宽和与勇敢,大慰人心。

16. 二人间胆怯又勇敢的试探,一点点吐露心声,桌上拼字游戏的表白多么浪漫!

17. 哥哥奥布朗斯基与嫂子多丽的相互理解,以及列文最终想通的那件事“不是因为理性而爱上一个人的”,仿佛是对安娜的轻声抚慰。

18. 安娜如甘美的烈毒,其爱情理想无人能够实现。

 5 ) remarkable

      一般说来,富足感来自于意外所得。我对此片没有什么期待,恰在下午看到今天首日上映,恰好赶上。
     开篇熟悉的管弦乐团对音的声音让我愉悦得毛孔舒张。无论电影如何,能在毫无预知的情况下在影院看这样一出英国戏还是很兴奋的。剧场布景很有错位感,场景切换非常惊艳,英国腔调充斥,感觉如同在莎士比亚剧院或者磕完头花园上映的配乐戏剧。扎堆的英国熟脸在这样的戏剧节奏下,如同在明净的利兹卡尔顿,满满当当的三层点心盘堆放着娇艳的法式点心,洛可可的茶具沏着来自维多利亚女王的锡兰茶,而且是四人壶,对准你一个人,满心欢喜可是发现腻得无法收场。
      是不是俄罗斯味道只能来自配乐,从一开始就是,很像柴四末乐章里面那个民歌旋律,也许本身就是民歌吧,小白桦?不断的反复,不得不承认,戏剧感还是很强。反正总好过某版里两人做爱时赤裸裸地用柴六那句子。
     裘德洛虽然看起来像林肯,但是演得实在令人惊叹,那么丰富的一个卡列宁。我的关注点似乎都在这里了。不得不感慨凯拉还是在05P&P里令人无法满足的样子,不过那个忧郁的达西变得臃肿可笑。还有,16年啊,对于一个女人太可怕了,从典雅的Jane Fairfax变成了沃伦斯基的娘。
     后面部分有些令人生厌,我几乎看着表,心里念着,好姐姐,你好去卧轨了,我想去吃饭了……不过,当影院灯再次亮起,看着干净的cast又心生愉悦,而且当我走下台阶的最后,刚好看到作曲,果然是dario marianelli,心满意足离场。

 6 ) 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 我心中的安娜

“安娜…..穿着黑色的、敞胸的天鹅绒衣裳,她那看去好像老象牙雕成的胸部和肩膊,和那长着细嫩小手的圆圈的臂膀全露在外面。衣裳上镶满威尼斯的花边。在她头上,在她那乌黑的头发——全是她自己的,没有搀一点儿假——中间,有一个小小的三色紫罗兰花环,在白色花边之间的黑缎带上也有着同样的花。她的发式并不惹人注目。引人注目的,只是常常披散在颈上和鬓边的她那小小的执拗的发鬈,那增添了她的妩媚。在她那美好的、结实的脖颈上围着一串珍珠。”就这样,我喜欢上了安娜,这个美丽、聪慧、典雅、善良、纯真、勇敢的女子。

和许多中外名著中悲剧女性形象一样,安娜.卡列尼娜的性格和人生历程也具有着其本身的复杂性和传奇性。奥菲利亚、茶花女、玛格丽特,甚至到中国古代的杜十娘,她们都是一些美貌多情却又命运多舛的女子,脱俗高雅的才情、不容于世的高洁气质在世俗社会的重压下无可避免的成为花底的春泥,她们或者拥有高贵的身份或者秉有卓越不群的人格,或者豁达或者敏感,但是最终明月沉于碧海,鲜活的生命在无力的挣扎中归于寂静。她们同是遭遇爱情、同是生活在社会的夹缝中,她们身上压着宗教和礼教的枷锁,反抗者悲惨的死去,顺从者无声的沦亡。但安娜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爱情和亲子之情之间她要做二者取其一的选择,无论是如何选择她只能做出牺牲,而这两者之于女人都几乎都相当于她的一半生命。在她的家庭里,她不爱她的丈夫,并且痛恨着。在她遇见渥伦斯基之后,她毅然决然的先择了爱情:“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一个活人,我没有罪。上帝就这样造了我,我需要爱情和生活。"

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她有一个简单的家庭,平静的生活,安娜是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渥伦斯基的介入,美名其曰的“爱情”。这个所谓爱情的到来,带走了她的一切。礼教和爱情极度的矛盾使安娜忍受着巨大的煎熬,爱情的力量使她几度冲破世俗,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恶感立即来到她的身边,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楚。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她想要属于她的完整的的爱情,她不能在丈夫与情人间继续的徘徊,她是爱情的唯物主义者,她的爱情是美丽的,是只属于两个人。最终她为了爱情,抛弃了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可爱的孩子,和情人远赴他乡,追逐他的爱情。

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渥伦斯基和安娜的灵魂属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他们虽然一见钟情,但他们貌合神离,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当安娜孤独无助的时候,渥伦斯基选择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那种花花世界里。家庭没有了,渥伦斯基对她越来越冷淡,连她最心爱的儿子也对她“亲而远之”,上流社会不接纳她,人人拒绝与她交往,她成了人们眼中不贞的坏女人。安娜的感觉是敏锐而正确的,渥伦斯基在精神上已经抛弃了安娜,却因为良心和责任不敢这样去做。安娜完全陷入了孤立和绝望之中,再也无法在这个极度虚伪冷酷的社会中生活下去。

当丈夫利用婚姻和儿子束缚她的感情;当情人渥伦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来全心地爱她时,安娜对生活和理想彻底失望了,她已经承受了太多的悲哀与不幸,她需要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她用她的方式寻求到心灵完全宁静。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然而她违反了贵族社会、宗教及伦理道德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安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是因为她是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年轻柔弱的身躯,我们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

安娜卧倒在了布满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颗曾经那么动人的、真挚的、生气勃勃的生命之星划过天际,终极陨落在她爱恨开始的铁轨上。

托尔斯泰最后没有以安娜的死来结束小说,而是以列文的宗教意识重生这样的结局来完成小说。列文在谈到不愿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生活时,他没有提及安娜,但我们却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她。或许托尔斯泰更愿安娜就像她哥哥和嫂子的顽皮的孩子们,他们为了一时的愉快就会去破坏东西,而安娜也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真性情,自私自我,造成了破坏性的后果。

托尔斯泰用短短的50天写了这部小说,却用了整整四年的时间来改这部小说。由创作之初的一个“失足女人”,变成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判女”形象,可见托尔斯泰是多么地爱安娜,所以世界文学中才会有这么一位形象饱满且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PS:《安娜.卡列尼娜》,今天去看了2012版的,由曾经执导过《傲慢与偏见》、《赎罪》两部奥斯卡获奖影片的英国著名导演乔-怀特执导,凭借《莎翁情史》荣膺奥斯卡奖的汤姆-斯托帕德担任编剧,凯拉-奈特莉、裘德-洛、亚伦-泰勒-约翰逊等众多影星倾情出演。已有过12部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葛丽泰·嘉宝、费雯·丽、苏菲·玛索等女星都曾演绎过“安娜·卡列尼娜”一角。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相爱,爱情悲剧就此展开。

相比苏菲.玛索和嘉宝等,我更喜欢嘉宝的安娜,那才是个美。新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大胆尝试了戏剧化舞台式的拍摄风格,舞蹈元素因这部电影独有的呈现方式而对影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美轮美奂的长镜头,各种缓慢推进让整部电影就像一部文艺优雅的舞台剧!时至2012年,当英式的下午茶文艺遭遇俄式的伏特加文学,老泰笔下的爱情故事也来了个华丽丽的转身,骨感的凯拉(安娜)欲多于情,更符合现在银屏的审美观,少了那个年代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上层社会的少妇的华贵气质和韵味,依然是唐顿庄园里的大小姐;原著里虚伪残忍的卡列宁成了成熟隐忍的深情绅士,而有些吊儿郎当的花花公子渥伦斯基怎么看都不觉得他有可爱这处。整部电影形式上的表现力过重,内容孱弱,毕竟一个大部头的名著,这么丰富的内容怎么可能在2个小时道个明白。

新版的《安娜》在视觉上绝对堪称一流,就像是一幅移动的油画, 整部影片一片华美的视觉效果,与故事所处的浮华年代相得益彰。另外,电影音乐也是一亮点,大提琴、小提琴、钢琴……绕梁不绝,堪称一场听觉盛宴。

经典在不同时代总能被解读出新的内容,安娜还是那个安娜,她最终还是卧轨自杀了。片中不乏大尺度性爱场面,不过处理得都相当唯美梦幻。此外,新版加强了列文的平行故事,这是以往改编电影中所没有的。

佩服怀特的勇气,改编名著敢于剑走偏锋,但这毕竟已是第13版了,不创新也不行呀。如果抛开原著的话,2012版的《安娜》可算得上是一部华美的爱情乐章,值得一看。

 短评

但我是不会离开裘德洛的,即使他(你知道我要讲什么....

6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如此精致奢华的表现形式,打破空间与时间的束缚,彻底将主观情绪带入到调度摄影中,叹为观止。乔怀特对摄影和奈特丽的执迷愈发病入膏肓但也因此登峰造极,摄影如油画,奈特丽如女神。实在很喜欢这片啊!#乔怀特脑残粉的呓语#

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导演相当有能力,英剧熟脸多到令人发指;凯拉一直顶着站街妓女发型让人无法直视;裘德洛倚在凯拉病榻前,凯拉却招呼着亚伦过来,我听到身后有人惊呼“这女人真贱”,直到亚伦倚在秃裘肩头哭泣,全场哄笑,真不知道这场放进来多少腐女。总之,尼玛有裘德洛做老公,怎么可能出轨搞外遇啊???

11分钟前
  • 真夜中夫人
  • 推荐

凯拉奈特莉怎能驾驭得了这个角色,没有古典气质,没有贵族的稳重气场,没有安娜最后深刻的绝望,简直就成了泼妇和怨妇

15分钟前
  • 老姑娘小呈子
  • 较差

乔怀特总是可以轻易击碎我那感性的神经,这一次再次完胜。记忆深刻的三场戏,圆舞、赛马、观戏将极具舞台化表演的剧情转换得叹为观止,且各中细节拿捏精妙绝伦,华丽的长镜头,布景,服饰,音乐都在急促的故事中完美切换,游刃有余。结尾仓促,展开过快都是改编名著的通病啊。

16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所以说,结婚以后男人出轨还有可能回归家庭,但女人出轨的话,这个比例将大大降低,因为女人太容易灵肉合一。服饰化妆极美,如舞台剧般的转场设计也极富新意。最后吐槽一句,贫乳还出来演什么荡妇啊喂!!!

17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还行

贫乳荡妇立牌坊不成卧轨终遗恨, 秃叔军官无奈终搅基共育二子女

22分钟前
  • black sheep
  • 较差

①只有爱情,生活根本不能继续。②安娜没错。③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因为凯拉的“平胸”和“下巴”对这部电影持保留态度。对我来说,安娜的第一次出场就完全迷住了我。剧情放一边,拍摄手法很迷人,这时又有人跳出来说这样的拍摄不伦不类是失败的。④我只能说,一万个人眼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26分钟前
  • 盒饭饭饭盒
  • 力荐

一个大胆创新的改编。剧场设置的创意,让场景的转换更为流畅,对人物关系更有一种聚焦的作用。问题是男女主角缺乏火花,女主角仍有吃力的感觉。

29分钟前
  • newlight
  • 推荐

这是个真实的女人,而不是真实的人。因为这是女人最笨拙和脆弱的样子。那不是真爱,那就是欲望。最妙的舞台剧般的场景转换。

31分钟前
  • 草猫想作读书人.我爱胡媚娘
  • 推荐

凯拉·奈特莉的气质和表现实在很难驾驭这种角色,而且那个下巴总让我出戏回想起她以前的各种剧。乔·怀特拍这类电影真是越来越上手,独特的舞台剧式的故事展现模式,各中细节的拿捏,华丽的镜头感,布景,服饰,音乐…只是整个影片却只停留于小说表面,悲剧色彩浮于表面,没有太多引发观众共鸣的东西。

35分钟前
  • Q。
  • 还行

两点穿越:“达西敢不敢再记得大明湖畔的伊丽莎白点”以及“麦田场景要不要再向《白鹿原》致敬点”⋯从《傲慢与偏见》《赎罪》到这部《安娜·卡列尼娜》,乔·怀特似乎都在拍同一部电影,他在技术手法上的造诣已经趋向登峰造极,美轮美奂的场景转换堪称神来之笔,但是叙事却越来越平淡,“美”中不足

3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宁愿去看舞台剧 不是黑女主 实在是太难看了 好几次她的下巴都提醒我她的另一部电影 《危险方法》 居然很多表情都一样 那段舞跳得毫无美感可言 完败女配 安娜飞蛾扑火般不计一切追求真爱的气质一点也看不到 倒显得像一个slut 裘德洛拿捏有度的演技撑起了整部浮夸的电影 PS 配乐很精彩

42分钟前
  • silent_island
  • 还行

全剧情感饱满充实,细腻而富有色彩,编剧花了很多心思,完美呈现了舞台剧般的艺术效果。故事剧情主线比较弱,但是浓浓的表达了各种情绪,戏院里还有看到动情哭出声来的女观众。knightly和傲慢与偏见有长足的进步,遗憾的是jude law不再演帅哥,不过他细致的表演很好的演绎了悲催老公的角色。

47分钟前
  • Annie Liu
  • 力荐

电影镜头真美

48分钟前
  • 一二
  • 力荐

是英国么有其他女演员了么- -

49分钟前
  • Ld.
  • 还行

不喜欢,太华丽太华丽了,太赶拍,太作。出来以后和小田田感叹,Jude Law现在只能演绿帽子王了。。。

52分钟前
  • 李妙生
  • 还行

乔·赖特又把长镜头场面调度玩出新花样了,融入舞台剧的表现形式之后,镜头可以无视场景限制更流畅的运动,连很多时候的表演也是舞台式的。假景与真实场景之间的对立,大体对应两组角色。不过也是太注重形式,故事应该是这几版最让人打不起精神的一个。演员不是太理想。

5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改编得蛮有新意的但是总有一种英国人的异域想像感。。。女演员和田园场景都太英国了。。。导演真是是keightley的粉么我老觉得是她的黑。。男主比女主长更白更好看。。。沃伦斯基把头埋在卡列宁胸口那里我都觉得他才是女主。。。同样是鞋拔脸大小姐都在同一场景里甩开女主N条街。。

59分钟前
  • yoko
  • 还行

为了那无与伦比的前30分钟!

1小时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