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

HD中字

主演:朱迪·福斯特,凯特·温丝莱特,克里斯托弗·瓦尔兹,约翰·C·赖利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杀戮 剧照 NO.1杀戮 剧照 NO.2杀戮 剧照 NO.3杀戮 剧照 NO.4杀戮 剧照 NO.5杀戮 剧照 NO.6杀戮 剧照 NO.13杀戮 剧照 NO.14杀戮 剧照 NO.15杀戮 剧照 NO.16杀戮 剧照 NO.17杀戮 剧照 NO.18杀戮 剧照 NO.19杀戮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杀戮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平凡的一天,名叫扎克利和伊森的小男孩在某公园内发生争执,前者用棍子将后者的嘴打破。这起不大不小的儿童纠纷,将两对本没有任何交集的夫妇拉到了一起。经营小百货商店的麦克·朗斯特里特(约翰·C·赖利 John C Reilly 饰)与身为作家的潘妮洛普(朱迪·福斯特 Jodie Foster 饰)是伊森的父母,他们在家中迎来扎克利的父母——律师艾伦·考温(克里斯托弗·沃尔兹 Christoph Waltz 饰)以及投资经纪人南希(凯特·温斯莱特 KateWinslet 饰)——的拜访。他们就孩子的伤害事件协商、讨论、争执、冷嘲热讽、旁敲侧击,时而强作欢颜,时而面露不快,可是又不得不面对面度过这难熬与痛苦的一天……  本片荣获2011年波士顿影评人奖最佳群戏奖、2011年威尼斯电影节小金狮奖。黑瞳仁顺很美丽优昙婆罗末日崩塌(国语版)安迪·麦克第三季粉红色潜艇深宫蜜语夜莺2018脐带2022万丈光芒的爱怀玉公主蒲公英爱情洗剪吹偷天换日2003国语巴登巴登夏至廊桥人蛇欲血战之与蛇共舞深入全球最难熬的监狱第四季红箭爱吃拉面的小泉同学 二代目爱情计谋情剑山河陈默和美婷地下交通站桃花扇1963大刺客之鱼藏剑怪蛇笼中之鸟后窗1954大唐狄公案之狐影迷案速成梦想屋第一季共犯2014上海的女儿鬼屋冤魂再见女郎1977新扎师姐2:不安全地带永不放弃1997我要求审判挑战惊魂夜老友记第三季美丽人生2023潜水者英勇废柴

 长篇影评

 1 ) 不要文明可以,不要脸可不行

   也许是因为前段时间刚看完《无耻混蛋》,沃尔兹纳粹军官的印象依然在我脑中挥之不去,从“armed”第一句台词开始,他欲擒故纵的痞气一直都在。不过这一次无耻混蛋不再是一群血腥的屠戮者。一份沙拉、一束郁金香、一杯威士忌,于是“砰”的一声,客厅里杀机四伏。
  朱迪大妈一开始的微笑温暖得我都不敢相信这部片子叫《杀戮》。“呵呵您不喜欢这个词吗?呵呵好吧我改掉呵呵。”作为本片情绪反差最大的人物,她表面的温情在于她身上“文化”与“人权”的标签。因为从事的工作,她是四个人当中与文化距离最近的,于是我们想象当中“文化人”的气息在她身上得以体现,自己的儿子被打依旧请对方家长来做客,委婉表达着“至少我们没有吵架还愿意坐下来解决问题”,甚至在影片一开始,和颜悦色的朱迪配上老好人脸约翰C,都让人有点模糊谁才是受害者。
  这个角色给朱迪也是合适的,朱迪在爆发前的温和与平静诠释得非常流畅,在一些细枝末节中,比如她最先提出“让受害者来回跑不好吧”以及“注意!你家儿子是故意的”这样尖锐的原则,比如她在沃尔兹接电话时无奈到厌烦的眼神。在人物情绪的起伏上,朱迪是渐进的,也是成功的。
  就好像知识分子都是假愤青一样,朱迪在凯特将呕吐物弄在画集上后开始第一轮爆发,从客厅走到厨房她嘴里絮叨着“stupid bitch”,和丈夫一起取笑“doodle”时她已经露出了嘲讽的嘴脸,虽然她事后竭力遮掩,可纸终究包不住火。
  家庭因素也是朱迪无法释怀的导火索,她一颗红心为人民,丈夫却只知道马桶的型号,她认为自己的事业是伟大的,可她口中圣洁的人权只能用来给凯特擦屁股。好吧这个时候该爆发了,一开始拍着丈夫胸口夸他爱和孩子们在一起的贤妻良母不见了,因为她心中最神圣、也是最脆弱的地方终于被陌生人恶狠狠踩了几脚还吐了一口浓痰,更可悲的是,她的丈夫,也和她站在相反的方向。
  朱迪终于崩溃了,她疯狂的喝威士忌,可怜自己的丈夫如此平庸不似奥巴马,她终于恶狠狠地骂出“你们的儿子就他妈是个小人”,她终于把凯特的名牌包高高甩了出去,砸碎仇人所有虚伪与妄言。
  是的,虚伪,如果说爆发的朱迪还有一些真实,凯特的虚伪则是彻头彻尾,她真的知道郁金香在哪里卖么?她真的觉得苹果和梨子的馅饼好吃么?她真的希望儿子来道歉么?她真的爱她的丈夫么?
   吐过之后的凯特突然变得清醒——既然脸都丢到了姥姥家干脆把话挑明了,我问你们,要不是你说我们的儿子是小人,他也不会这样。
  这里的转变让我和约翰C一样差异——“你吐过之后倒是很有活力嘛”
  朱迪一家人被这个观点弄得措手不及,你打了我家孩子吃了我家馅饼吐了我家一地现在跟我说所有的错要和我“share”。share你妹吧!
  之后的凯特,酒精褪下了她的伪装,她看着朱迪对约翰C的数落,不由得想到自己,想到自己吐过之后沃尔兹只担心西服和皮鞋,想到孩子的教育一直都是她一个人在操心,想到那个一直响不停的黑莓手机让自己尴尬了无数次,她感到深深的无奈,还有悲哀,这些终于转化为无处发泄的怒火,她拿着朱迪家的酒杯指着朱迪说“我要用你口中的人权来擦屁股”“你家的儿子就他妈是个小人,我儿子打得好”实话说,这些倒真的是气话,因为凯特就没说几句真心话,一直都没有。
  反观沃尔兹,他倒是全局最真实的人,因为他真的是个混蛋,从头至尾。尽管说再多excuse me也无济于事,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我是从他打着电话吃馅饼嘴里发出一阵阵难听的笑声时认定他是个混蛋的。
  四个人除了约翰C稍弱一点——他的懦弱可以更加明显,都奉献出了精湛的表演,戏剧张力十足。片尾上字幕时我们发现孩子和仓鼠都很好,我想那混乱的几个小时过后,四个人都会后悔当时的所作所为,因为他们的野蛮只在骨子里,文明在脸颊上,不要文明可以,不要脸可不行。
  

 2 ) 《杀戮之神》这部戏你得自己看看

一生都富有传奇色彩的罗曼.波兰斯基,他自己就是一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未来,准会有与此公无关的人,借他的名来成就自己的事,但愿有这样的美作诞生。这样的话,见“罗曼先生”的作品必介绍他一番的琐屑就可避免了。而且说起罗曼先生自己便亲历过《钢琴师》的遭遇,母亲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幼年家破人亡,到成年再经历“曼森家族”对其妻儿的灭门惨案,直至如今有关性侵少女而被美国通缉31年最终演绎“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江湖传奇,这些茶余饭后的谈资都将披上星光,留在好莱坞的红毯上,这样一来对罗曼.波兰斯基或许是如电影般奇异的存在传说!咳,我就这么随便一想象了。 书归正传,看过罗曼.波兰斯基最新热门作品《杀戮之神》之后,我其实是没有举手发言的冲动与感想的。因为我异常在乎那些如彩蝶飞花般簌簌乱坠的文字炮弹,砸在心坎上,句句散发着法布街24号女士的香气。仿佛法国新锐女剧作家雅思米娜.雷乍的才情是一指无影无踪的神功,隔空点穴,直接击跑了我无畏无惧的乱说细胞,只留下了仰望与痴迷的心得,满脑子都是赞,也不用顾及斯文了。 说来,我是非常喜欢一些满脑满腹构造奇异绚丽的剧作家,那些如雷灌耳的泰斗们就不提了,我有限的视野中闪亮着马丁.麦克多纳,金英贤,浅野妙子再加雅思米娜.雷乍等等大名,国内英年早逝的梁左先生抱憾于自己未能成为小说家,而我却认为一部《我爱我家》足以成就梁左先生文学巨匠之名。看来我又跑题了,说来说去我大概只想说这部从伦敦西区、百老汇的舞台转至摄影机前的故事,换锅换灶了,却依然是原汁原味的戏剧浓香。 我记得小时候,常常听奶奶对她的朋友们说:“老了就享清福吧,不要管他们,儿孙自有儿孙的福!”她老人家的确是这样“放养”子孙后代的。现在想来,这句话做引线,其实是可以排演成一部戏一部电影的。只想问雅思米娜.雷乍,你怎么就长了一双显微镜似的眼睛,还被上帝眷顾赐予了录音笔似的脑袋跟似泉水不枯竭的艺术灵感…… 毫无疑问,要谈电影《杀戮之神》就绕不开剧作家,问题全在电影表现的形式上,分析起来也异常简单。散场了,你或许只在乎四点:1.演员演得太棒了,克里斯托弗.沃尔兹的灯亮了!2.这剧是谁写的?简直把生活当成“闺蜜”里外扒了个遍,让人幻觉这仿佛是天涯!3.导演厉害,厉害在哪儿?人家争着玩3D 4D就怕自己赶不上潮流,他老人家被囚在家里,让四个演员走走位,惊世大作就出来了。4最后想问,这聚会点是谁家?偷听的邻居大爷很眼熟。没错,这几点中,至少有两点我们会达成共识。 剧情的好玩之处似乎无从概括了,循着每一次冲突的高潮起伏,句句台词下都埋伏着使人回味深长的熟悉面孔。从小孩子们在公园发生冲突起,转换到一处公寓引发双方父母四位成年男女间的交战,之后回到公园外两位小朋友和解,再配上在野外也可以自由生存的小仓鼠(约翰放跑了女儿的宠物),全剧在封闭抑或开放式的结局中“暂时”宣告了讨论结束,但生活大爆炸依然进行中。这样一个首尾相接的轮回,我所理解的还真是我奶奶说的那句话,再加一个无奈的“顺其自然”。事实上,要讨论整部剧孰是孰非,这定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也无从讨论,因为生活处处烂尾楼,个人的思想圣地又是只为自己开放的,关键在于这场寻求和解的矛盾冲突中,他们都相当大方自然地展现了不同背景中不同的人性。 既然不说是非,那么简单说说我被电影情节感动之处。印象最深刻的是,电影接近尾声时演绎的扔手机的闹剧。凯特把丈夫克里斯托弗的黑莓扔进了花瓶里,那一幕真像跨年敲碎了彩蛋来迎新,充满了欢乐。再看克里斯托弗像个小孩子瘪了气呆坐在地,约翰忙着用吹风机帮克里斯托弗烘干手机,朱迪又在旁边笑话自己的老公一整天都在用吹风机烘干东西,这场突然变换成男女对抗的闹剧让人捧腹大笑。作为看客的我,站在女人的立场上,觉得男人很幽默很有意思,不属于一个星球的人在一起的确欢乐多多。这样有趣的情节自然是贯穿全剧的,问题还是在于电影文本的魅力,这就有点像喝白开水了,渴了要自己喝,品尝也要自己尝,别人很难代替。 显然,朱迪、凯特、克里斯托弗、约翰这样的卡司必然是为飙戏召集而来的,这一选择又是罗曼.波兰斯基的明智之举。虽说都是了不起的大神,我个人最喜欢克里斯托弗的表演,他是全场唯一至始至终“收”着表演的,而且纵观全剧,他的人物性格最饱满立体,而且最复杂,说他冷漠也不尽然,说他冷静显然不客观,总之,他没有歇斯底里的爆发,也不做温温吞吞的陪衬,但在与朱迪夫妇“暗战”中尽显他插科打诨的本事,与自己的妻子凯特的对戏中也表现了一个复杂的丈夫形象。唤妻子的昵称,但在妻子呕吐时却表现相当冷漠,在卫生间擦自己鞋上的污物时,更对朱迪的甜品与可乐恶意品评,始终不太关注凯特的状况,这样一出戏生动得无以复加。 事实上,全剧的讽刺效果多半落到了克里斯托弗与凯特身上,也就可以变相地理解他们俩的角色是制造全剧黑色幽默的两张牌。约翰与他母亲的电话对白也起到了一定的渲染喜剧的效果,但朱迪的角色则是让她完全脱离了世俗以为的“幽默”,认真执着的个性必然要与“放轻松、别那么认真”的论调不可调和,由此,塑造成刻板、执拗、认真,反战,成为了独立存在的一类“人物”,似乎不讨巧,但让人敬佩,就像克里斯托弗所言,对非洲战乱苦难了然于胸的朱迪可以跟她的朋友简芳达(反战斗士)合得来。总之,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混战”,没有四位超赞的演技,很难预计这部戏的效果。这时全靠导演、演员、剧本的真功夫了。 最后想起一个小故事。英国某大学举行短故事比赛,内容要求与皇室、宗教、性及神秘有关,要求文章短小精悍,有回味。有位女学生写下:“伊丽莎白女王怀孕了!我的天啊!谁干的?”据说,该女生还被女王授予伊丽莎白奖。说这么多,始终认为有故事有情节的电影、戏剧魅力无穷。精悍有时更有战斗力!

 3 ) 实在界的入侵与波兰斯基的嘲弄

从齐泽克的意义上讲,波兰斯基就是遭遇过“实在界的入侵”的人——无论是曼森家族杀人案还是其后的性侵事件——其坎坷起伏的人生轨迹正如一次次“创伤性回归”,破坏颠覆又浸入支撑着他的象征秩序与符号宇宙。

这是一部发生在室内空间的高密度电影。所谓密度之高,就在于在这仅八十多分钟的时间里,电影内容充满了各种极具矛盾与张力符号性象征(且是以影片中的四位主要人物为象征载体的),同时在情节推进过程中,各个象征的势力阵营归属又几度发生转换甚至“洗牌”。最终呈现出了极具辩证性的局面:一方面是错综复杂的符号网络;另一方面,其错综复杂就意味着其脆弱不堪。

首先从符号性象征来讲,在《杀戮》所呈现的西方中产阶级的背景之下,波兰斯基对四种符号性象征逐步予以展开并进行解构:

首先,作为精英阶层代表的律师,实则是一刻也离不开手机的现代资本奴隶,在逐利的流动表层深处——也就是在价值层面上——却陷入了深深的虚无主义,毫无崇高与庄重可言;

然后,律师的妻子,那位兼顾着事业与家庭的成熟女性,其表面四处周旋且对妥善解决问题满是诚意,然而其内心深处却从来没有正视过问题并尝试诚恳地认识对错,一而往之的只是虚伪的和谐面具,面具之下便是再也抑制掩盖不住的最不体面的肉体与精神龌龊;

再者,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关心达尔富尔大屠杀的女作家,却惯常于站在道德制高点,以西方惯有的普遍主义思想道德性地、怀有优越感地去强迫他者,接受自己的“伪崇高”原则。讽刺的是,如此关心遥远地方的人,却做不到对身边的人予以宽容,更做不到以此来约束自己;

最后,女作家的老公,那个老是一幅乐呵呵模样的男商人,则代表了小市民们享乐主义的普遍姿态。在自得其乐的同时又时刻不忘自己狭隘可怜的自尊心,其捍卫方式也是某种粗暴的抗拒与低陋的“幽默稀释”。

至于在这一斗争进程中,各个符号性象征进行了数次势力阵营的变换,乃至几度洗牌:从最开始的家庭符号秩序,演进到观念符号秩序,后变为性别符号秩序,最后完全破解掉。我们目睹了象征势力不断离合、符号秩序不断重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最终结果便是:整个符号秩序倒塌了,象征界最后在那座房间中不复存在。余下的全是实在界的“原质”,即“一小块的实在界”——两个男孩的打斗。后续一切皆触发于这一原质之上。

这一切当然非常极具讽刺意义。“杀戮”乃是一种彻底的破坏符号秩序、创伤象征宇宙中的符号性个体的实在界方式。同时,“杀戮”也是波兰斯基对现代人类文明的道貌岸然的一次活生生的剥开。

最后,波兰斯基把希望投给了电影结尾:在公园里重归于好的两个小男孩,便是对成人世界的家长视角与社会符号予以最无情的嘲讽。而对小男孩的拍摄始终使用远景,对成年父母的拍摄始终是中景,也通过这样的对比距离暗示并提醒着每一个观众:我们正在靠近哪一边。(靠近被嘲讽的象征,远离作为原质的实在。)

 4 ) 《杀戮》

人与人之间最鲜明的区别就是思想上的差异,我们永远不能掌控或改变别人的想法,所以才会有停不了的战争。

精彩绝伦的七十分钟短剧,四位影帝级主角代表了当下最典型的四种人,波兰斯基的剧本和台词把控功力超群,精辟到让人一秒钟也不愿放过。

中产阶级们的面子功夫看上去显得那么虚假,一开始情绪还能靠理性控制,几杯酒下肚,文明不复存在,人性野蛮的一面毕现。

但那些以文明自导的人啊,以为一味的造就和忍让就是所谓的尊重,并以此来包装自己那并不真是的假想,于是,内心真实的爆发下,看似文明的且坚实的面具就此崩裂,現出最真实的原形……殊不知,若真的懂得尊重,造就和忍让便是最自然而然的一笑而过!

 5 ) 《杀戮》:另一种杀伤力

(芷宁写于2012年1月6日)
    不足80分钟的戏,4个主演,简单的几个场景,就能让观众看得乐不可支又颇有感触,这便是影片《杀戮(God of Carnage)》的魅力。而它被呈现得如此这般充满张力引人入胜,除却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对影片具有毋庸置疑的掌控能力之外,和该片有个扎实精彩的剧本不无关系,也和四位演员精湛的表演不无关系。
    该片脱胎的戏剧原作译名为《杀戮之神》,是令人钦佩的女剧作家雅丝米娜· 雷札06年的作品,雷札的剧作向来以结构精巧,布局精妙,人物刻画生动,语言丰富犀利见长。有幸看过她的话剧《艺术》的普通话版——03年该剧被上艺搬上舞台在京公演时,几乎形成了一股“艺术风暴”, 直接导致一票难求,首都剧场门口人满为患。而这部《杀戮之神》也和《艺术》一样,一经公演就获奖无数,被译成多种语言,风靡世界舞台。
    从舞台到影像,波兰斯基加上了一堵墙,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空间,影片的所有场景几乎都是在会客厅里完成的,偶尔有厨房和洗手间入镜,而门外的走廊则更像是一个分段的标志,每次由走廊再入室内,剧情都会进入一个新的层次。可见波兰斯基对影片节奏的把握和对场景的有机调度,《卫报》并没有夸错——“波兰斯基的执导是精准的、明确的,而且完全合乎影片的目的。他在银幕上树立起来的第四面墙令人惊艳。而且完全符合戏剧剧本的设定,把故事圈定在了一个特定的时空内。”
    现实中的很多事很难用理智去衡量,如,争吵往往带有感情色彩,而谈判则需建立在理智和秩序的基础上。具体到小孩打架,其原因和过程很可能都是单纯的,而成人的争吵则带有各自的观点、成见和情绪,常常越辩越乱。于是,在现实中小孩之间闹矛盾,家长通常不去理会,因为一旦搀和进去,就会把小孩架吵成大人架,而当大人们吵得忘乎所以的时候,小孩们很可能已和好如初了。
    该片伊始,两小儿打架,一个把另一个的牙齿打掉两个。两家家长本着文明人理应沟通理解的理念,开始了接触,希望就小孩的“暴力”事件达成和解。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无奈的,两对夫妇从一开始表面上的彬彬有礼,逐渐露出彼此瞧不顺眼的倪端,继而相互愤怒的指责嘲讽,吵得不亦乐乎。其间不仅两家对吵,夫妻之间也吵,还间或地,因性别差异而划分为男女两个阵营。于是,各种平日里隐藏着的矛盾浮出了水面,平素性格里压抑着的一面也暴露无遗,他们从家庭责任吵到社会责任,从职业偏见波及个性差异,从教育方式扩展到世界观,吵得酣畅淋漓、乌烟瘴气,却不可能有结论。
    这两对夫妻似乎代表着不同人群的特质,自由作家佩内洛普(朱迪·福斯特饰演)属理想主义,注定要在现实中碰壁。而她的丈夫迈克尔(约翰·C·赖利饰演)是个消极享乐主义者,因为对现实失望所以他乐于活得肆意点,这对夫妻的生活理念从来都是背道而驰的。律师艾伦(克里斯托弗·瓦尔兹饰演)则是个现实实用主义者,注定会对理想主义者嘲讽,他的妻子、金融界的OL南希(凯特·温丝莱特饰演)注重形象,平日里总压抑着自己……让这4位就某件事达成共识,本来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何况涉及各自的宝贝,于是他们唇枪舌战,相互攻击,让一句句精妙绝伦的台词蹦出,令影片充满了妙趣横生的黑色幽默。
    就表演而言,高手过招,总会让产生流光四溢的效果,凯特一如既往得好,精准而细腻,其中因紧张而呕吐的戏估计会排上某类排行榜,瓦尔兹的表演松弛自然而贴近角色,福斯特演出了作家的敏感和神经质,而赖利的戏似乎较前三位的相对弱一点。
    片中的几个道具用得不错,如手机和郁金香,律师艾伦很忙,手机总响个不停,手机延伸了影片所能表达的空间,还催化了旁听者的情绪,让其引爆了一个高潮。郁金香本是作家注重生活品质的表现,可在最后,它也和手机一样惨遭情绪失控者南希毒手。另外馅饼、咖啡、酒精和雪茄,均起到了让人物获得情绪释放途径的作用,也一样带动着剧情发展。
    有时候,杀戮并不需要刀光剑影、荷枪实弹,语言的杀伤能力往往更胜一筹,特别对于所谓的“文明人”而言,戳中要害的话赛过毒药。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的另一个译名《会客厅杀戮》,很靠谱。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1991293_d.html

 6 ) 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微妙的屠杀

在这个春天的早晨,我似乎选择了一部不太合乎时宜的电影来看,它的名字叫《杀戮》,我不知道为什么,在春天早晨的明媚阳光里,我不出去散步,而是选择坐在电脑前面,看四个中年男女为了鸡毛蒜皮喋喋不休,但我就是选择了这么做,观察自己或别人,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行为和选择,有太多时候无法解释,我们就是想这么做,正如这部电影的人一样。

这部电影,符合我最喜欢的那种电影的特征,演技扎实的戏骨,火花四溅的碰撞,衔接流畅的对话,狭小的场景把演员困在其中,所有情节全部都要依靠剧本功力,整场电影如同观看一场精彩的网球混合双打,有太多可以回味和分析的细节,它不像一些制作华丽的大片,它调动的不是观众的视觉刺激,而是让你的大脑也真正参与进来,如同引擎被轰然启动,开始跟随噼里啪啦的对话高速运转起来。类似这样的电影,还有《日落号列车》《与女人们的对话》等等……

剧情其实非常简单,就用AB来代替这两对夫妻好了。A夫妻的11岁的儿子用一根木棍打了B夫妻的儿子,导致B夫妻的儿子嘴唇受伤,掉了两颗门牙,于是A夫妻亲自上门道歉,试图协商一个解决方案。

既然决定要孩子,打算开始要为一个生命的成长负责,这种鸡零狗碎的事,对所有父母来说就在所难免。显然谁都不想处理这些破事,但我们的一生常常就是被无数的破事牵着走,好像一头被蒙上了眼睛不停转圈的瞎驴,我们有时也巴不得像个孩子一样,抄起木棍痛痛快快的把生活揍一顿,然后一走了之,让别人来收拾烂摊子。但我们不能这样,因为我们长大了,我们会不停告诉自己,我们是成年人,是文明人,所以我们有责任,必须一件一件处理好这些生活塞给我们的无穷无尽的麻烦事,哪怕珍贵的生命就在这些不情愿中一点点的流失。

所以,A夫妻硬着头皮来给儿子登门道歉了,他们谦逊而充满诚意,把自己的儿子骂的狗血淋头,说他是个疯子,承担了所有的责任,并且提出要给B夫妻的儿子找最好的牙医,本来协商到这里应该可以完美结束了。

但有时,就是某个细节出错了,甚至不能说是出错,只能算得上是有点不对劲。在这件事里,那个细节就是A先生在协商过程中接了几个电话,因为他是个律师,而他最重要的客户是一家制药公司,在这个早晨爆发了公关危机,他本来应该去处理这件事,却被妻子硬拉来为儿子道歉。

于是,一些情绪开始酝酿起来,B太太开始认为A先生并不尊重这个事件,认为他们需要更有诚意的道歉,于是四人又再次回到室内,寒暄,协商,但情况并没有变的好转,而是越来越失控,最后已经和孩子无关,而是开始互相控诉,控诉婚姻,控诉社会,文明的外衣就这样被一件件剥掉,人们最终都说出了心里真正的想法,互相指责对方是骗子,懦夫,神经病。

这部电影名为《carnage》,意为屠杀,这名字似乎太过严重,毕竟电影里并没有人真正死掉。但太平盛世,我们所能经历的兵荒马乱也大多就是如此了,观念的交锋,道德的歉疚,价值观的互相屠戮,对彼此生活方式的贬低,试图在相处中争夺道德高地和更大的话语权,战争从来没有消失过,它只是变的看不到硝烟,却未必不带来伤害。耶稣曾经说,你若恨一个人,就是杀人,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四人之间所经历的这种互相捅刀子的过程,也无异于一场杀戮,而且不像真正的杀戮那样一刀毙命,就此结束,它会一直发生,每天重复的发生,发生在校园里,发生在婚姻里,发生在每一次的交谈里,那被杀戮的也许是一些无形而珍贵的东西,我们甚至都未曾意识到它是如何在我们心中死去的。

其实我很同情B太太,她看起来是这四个人里面心理素质最差的一个,最先稳不住阵脚的就是她,最先开始哭泣和崩溃的也是她,当她的丈夫告诉别人,她是个作家,她接过话来,努力表现得像个专业的作家。但很快,她一转脸就愠怒的责备丈夫,不应该告诉别人她是作家。她的内心是很矛盾的,一方面她写过一本关于非洲大屠杀的作品,这表现出她有强烈的道德感和世界公民意识,但同时这本书大概并不成功或评价不高,所以她现在只在书店里卖书的小职员。

她坚持的很辛苦,她试图活的鹤立鸡群,她收藏和保存着绝版画册来表现自己的品味,并把它们放在茶几上最显眼的地方,她有着顽固而脆弱的自尊心。她反对草草和解,反复强调A夫妻的孩子必须真正认错,否则这事没完,她强调她并不关心利益本身,而是在坚持纯粹的公正和普世价值,是在维护社会正义与和平。

朱迪福斯特在这个人物身上确实是用了心的,几乎贡献了她演技的巅峰水准,她并没有整容,但一开始我几乎没有认出她来,她为了演这样的一个女人,几乎连气质都改变了。那紧张的笑容,那强烈压抑着不满,却又想表现出放松状态的矛盾的肢体语言,让这个女人显得很纠结。

她身上有一种倔强的东西,她的理想主义气质,她固执的想要教训别人,她对何为公正几乎是洁癖般的坚持,她对文艺作品的推崇和珍惜,她的得理不饶人,在交锋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几乎达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程度。

有一些小细节其实值得玩味,比如A太太呕吐在画册中,我个人觉得那其实是一个隐喻,隐喻着A太太对画册,或对B太太所代表的那一套文化价值的贬低甚至羞辱,虽然A太太一直试图表现的很尊重人,但她其实只是为了解决问题,并非真看的起B夫妻。她的呕吐当然不是有意为之,只能说是导演的黑色幽默,这背后想要表现得,大概是每一个被称为“文艺青年”的人都曾体验过的羞辱。B太太固执的想要扮演人民教师,却终于把自己变成了人民公敌,最后连自己的丈夫都站在了对方一边,和他们把酒言欢,躺在沙发上抽着雪茄讥讽自己的妻子。她不可能不生气,但越生气越显得自己像个玻璃心,显得自己像个笑话,AB先生开始联手嘲笑她所信仰的那些高大上的价值观,他们其实意识不到自己的残酷。是的,其实很残酷,对这样一个敏感的女人来说,这是一种赤裸裸的霸凌。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A太太其实早在评论培根的画作时就说的很准确了:“残酷,华丽,混乱,平衡”,这部电影也正是如此,人们彼此伤害,也在彼此寻求和解,试图平衡各种利益和价值,却把世界搞的残酷而混乱,这样的剧情,只要还有人类活着,大概就会永远继续上演下去。

在经历了A先生和B先生的轮番嘲笑批判,到最后,貌似温和明理的A太太似乎也得了某种鼓励,她借着酒劲,抓起那把郁金香砸的稀烂,也同样可以看做是对这一价值的彻底否定。

不记得是谁的著作中曾谈到过,在每一个家庭中,或每一场争端中,最后一定会有一个人成为“被归罪者”,他会成为众矢之的,大家愿意把所有责任和罪过都推给他,把对生活的不满推给他,而B太太最后就沦为了这一角色。本来只是协商孩子打架的事,到最后不知道怎么就变成了价值观的高下之争,最后三个人几乎站在了同一边,来攻击B太太的不合时宜与理想主义,攻击她的挑剔和认真,她成为了那个“被归罪者”。

也许,甚至在观影时,你都会被影响,在心里开始归罪给B太太,觉得她真是一个事儿妈。但你是否也曾有过同样的感受?每当我们试图谈论优美,谈论文化,谈论和平,谈论一些高贵的价值时,就经常不知为何会引来莫名其妙的敌意,说你装逼啦,说你虚伪啦,说你不合时宜,说你只会空谈其实是个弱者,又或是说你书生造反三年不成,而这些指责和嘲笑,你甚至不知道如何为自己辩护。它们来自实用主义者,来自权力的拥护者,甚至来自什么都无所谓的简单粗暴者,那一刻他们似乎都有了开始向你扔石头的权力,最后,可能连你自己都开始为这一切感到羞愧,你会哭泣,会觉得孤独,最后你也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甚至慢慢走入他们的一边。

林奕含曾说:“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从来不只局限在性侵之上,我理解,她说的是权力,性有时也只是权力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权力和霸凌是会以各种方式反复出现的。当你生活在某种畸形的文化里,被这种文化压迫着,伤害着,还要被这种文化无声嘲笑着,正如林奕含,她明明是受害者却也承受着某种微妙的污名化,比如荡妇羞辱又或是矫情等等,这些话也许并不总是被直接说出来,但它们一直存在,它们一直在屠杀。

所以我想,真正的和平并不只是收起刀枪吧,而是努力去呼唤一种真正善良的文化,它让我们学会控制内心的权利欲,看清自己也从来不完美,它将带来一种退后,一种谦卑的自省,不要轻易拿起你手中的石头去砸人,因为那石头从高天落下,最终可能砸到的就是你自己。

 短评

泡过水的手机完好无损,被遗弃的仓鼠活着滋润,打了架的孩子嬉闹如初~原来,我们越上心的小事,越不把我们当回事。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概莫如此。

6分钟前
  • 力荐

文明,以及文明的虚伪;沟通,以及沟通的障碍。阵容很豪华,结局很讽刺。又一部局限在小空间里的话痨电影,四个主演狂飙演技。

7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西方历史结束于威士忌

12分钟前
  • tomshiwo
  • 还行

我发誓我下辈子也难写出酱紫的剧本,成精了的福斯特和温丝莱特对飚,我神波兰斯基随便在监狱里剪一剪,一群成了精的人在一个房间里随便舞弄一下,也足可以惊世了。然而好吧我承认,密集的对话中,有四成的对白是猜的……囧

17分钟前
  • 猪头小队长
  • 推荐

貌似是第一次看这种单一场景的话痨电影没觉得特别闷困=_=

19分钟前
  • Hey Johnny
  • 推荐

完全靠对话来推进情节。刚开始以家庭为利益公共体,一度又以性别划分,还有社会等级的微妙情绪……很丰富。

24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我不知道这个沉闷的破B电影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推崇,反正我强迫着自己看了1/3,发现确实没什么笑点,果断删除。

27分钟前
  • 红石头
  • 较差

这种片里才能体现演员的伟大之处

28分钟前
  • 小寒-_,-以人为本 一本万利
  • 推荐

除了卡司强大,其他都远不如1994年的《死亡与少女》,要知道,他是波兰斯基,不是其他小破导演,交出这样的作品,真没啥

32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特别精彩!台词剧本加表演功力深厚,四人从文明伪装到歇斯底里,一路演技飚飞。观众笑场N次,四人表演皆很棒,让我想起《虐童疑云》的互飚演技,此外不得不说下温丝莱特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呕,超越小月月五千米,光这一呕就可以考虑再拍个3D版加强视效哈哈。

3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中产阶级们的面子功夫看上去显得那么虚假,一开始情绪还能靠理性控制,几杯酒下肚,文明不复存在,人性野蛮的一面毕现。四位演技派贡献了今年最精彩的飚戏,但是每个人还是以往给人的印象,没有新鲜的突破,就像演了一场话剧。波兰斯基的场面调度和剧本的强悍让人叹服,四个字:精彩绝伦!★★★★★

3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Trivia一则:这部片的舞台剧08年在伦敦由拉尔夫费因斯主演,然后这戏最早的英译者是Christopher Hampton、也就是去年威尼斯另一竞赛片Dangerous Method的剧作者——巧的是DM的原作"The Talking Cure"03年在伦敦首演也是拉叔主演的。

41分钟前
  • Lisabracadabra
  • 推荐

煎熬。就是部叨逼叨对舞台剧吧。(看片前看评分这么高,还是喜剧,导演卡司如此大牌,想必可以一看。于是叫了老乡一起,看到一半人家要离开啊,硬是我强拉着坚持看完,看完就郁闷了,这什么剧情啊,出门都那么墨迹,一杯咖啡,进屋又退,从头到尾,来来回回,老乡流泪,从此我挑片再也不陪⋯)

43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昆汀·塔伦蒂诺的好基友的声线真是标志性……标题太具欺诈性、总以为这出舞台剧闹到最后会搞条人命出来但居然什么也没发生

47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精彩绝伦的七十分钟短剧,四位影帝级主角代表了当下最典型的四种人,波兰斯基的剧本和台词把控功力超群,精辟到让人一秒钟也不愿放过。在一件又一件小事的刺激下,“文明”的人皮伪装被撕破,兽性毕露之后的每句对话都犀利、酸讽,使这场“言语间”的杀戮一步步升级最后结尾神来一反转,完美!

50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短小精悍的室内剧,如此话痨的曾一度让我不认为这像波兰斯基出品,到十分伍迪·艾伦。改编自拿过托尼奖的戏剧,剧本优秀自不用说,成了精的几位演员在一起飚戏甚是精彩,全片都在一个房间里进行却没有丝毫冷场,包袱一个接一个,字字珠玑,干净利落,酣畅淋漓。★★★★

51分钟前
  • Q。
  • 推荐

带有强烈舞台剧风格的小品,剧作没什么新意,也谈不上什么戏剧张力,不过单看四大腕飙戏也还蛮有意思,只是到最后十几分钟就过于无聊了。PS:福斯特这次的表演也有点过火。

54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噗哈哈哈~,凯特的当桌爆吐,和那只浸水之后依然阴魂不死,在铜盘里吱吱震动着、蹦跶着的手机,是整个片子的点睛之笔。生活与婚姻与关系,皆像一只吃剩的派,令人作呕,又无可改变。个人尤其喜欢这种封闭空间里一群人围坐话唠的戏,只是这次不是伍迪艾伦,换了波兰斯基。

58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成人的世界真复杂,一个人的成长其实就是在增长自己的兽性,并学会将自己的兽性隐藏,文明始终伴随着野蛮,世界注定无法实现真正的和平,再小的事件也会有硝烟的产生。四人对戏实在精妙绝伦。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以前看波兰斯基自传上说“我十八岁以前一直十分可怜地以为自己是手淫的发明人”,笑到打滚,结果直到现在一看到他的名字,我的第一反应还是“手淫的发明人来了”…=..=

1小时前
  • 柴斯卡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