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而逝1999

HD中字

主演:纳格·阿萨迪,贝赫扎德·杜兰,罗沙·卡拉姆埃尔米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9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1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2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3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4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5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6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13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14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15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16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17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18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19随风而逝199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随风而逝1999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伊朗库尔德斯坦省的一个小村子里来了一群工程师。村民们对这群突然来到的外来人议论纷纷,好奇他们来此地的目的。虽然感到陌生,但是村民对客人还是表现出友好的欢迎。其中一个工程师,对村里的一切都饶有兴趣。他每天跟随着村里的小孩到处查看,注意到有个生病的老太太,于是不停地打听老太太的病情。因为需要用无线电话和总部联络,而村里的信号不好,所以工程师每次都要跑到山上的墓地去接听。在山上,他发现有个村民总是在独自挖着坑,觉得好奇的他经常上前与这个村民聊天。突然有一天,如风般顺畅的日子发生了变化。山上村民挖的坑塌陷了,活埋了村民,医生前去奋力抢救村民,顺道发现那个老太太也在病危中。面对生命的逝去,工程师惆怅万分。  本片荣获第56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面纱之后死亡航班不得不走学校风云1982末日巡逻队第二季Room 203刁蛮公主1953萌宠流浪记300杀手理查德·林克莱特:筑梦而生单身毒妈 第三季第七阶侠僧探案传奇之催命符德古拉2013急速杀阵我的房东之诡宅窒息孟山都公司眼中的世界神秘的混沌理论猫王1979释放之影像八十年代的萨尔斯蓝卡 (国语版)恐龙侵袭正义联盟与红白黑黄:超级英雄和猎人(上)猎魔人 第一季异度空间疯狂的公寓学渣保卫战田园风光一路向暖来自星星的你日版惠镇珀尔侦探社第一季边山

 长篇影评

 1 ) 生活,生命。

这是一部看的过程极其痛苦,看后回味无穷的电影。中途想过停止观影,但欲秉承读书无二的精神,后以两倍速看下来。是冷门片,因为叙事不清,主演单一,布景朴素。没有哪一方面刺激到过我的神经,但却以另一种非感官形式直击我的心灵。纪录片式的拍摄让故事流于平淡,它传达出来的价值观我没能即时接收,没能像做阅读理解似的答出来。看似曲高和寡,但讲的就是生活,各地有各地的活法,落后古村落更好地保存了生活的本色,是在认真地生活,是我向往的简单快乐。家家户户都有的羊奶不收钱,地窖里的少女有她的羞涩,还有最开始男主问男孩,你是在乎那些人还是你在车上的书,他说,是书,因为我要考试,难能可贵,诚实惹人爱。最后洞塌了,男主四处呼号,那些人听到召唤都是立马响应,没有多问一句,他们把生命看得很重,而生命其实很轻,像车子疾驰而过扬起的一地灰尘,会随风而逝。

 2 ) 观影两小时,思考一辈子

神一样的阿巴斯,谜一样的影片,真可以说是“观影两小时,思考一辈子”。

另外吐槽一下评论区一水儿的装逼评论,几乎没有人说到点儿上,都是在影像概念上和所谓重复风格的二逼解读,却没有人真正的焦点放在男主和死去的老人身上。

先说几个谜题,为什么工程队的男人不停的跟男孩儿向导病重老人的事情却从来不去看望老人?为什么男人每天上山打电活却从来无所事事?为什么他对墓地挖掘出来的大腿骨那么喜爱?为什么红衣少女见到男人转身就跑?为什么之后男人每天都要找人挤奶,男孩儿跟他说村里人都可以给他他却反而不去,直到找到红衣女孩儿,却对她吟诗?而红衣女孩儿回避他?为什么他会问向导男孩儿他是好人坏人?为什么他替男孩儿回答考试答案的时候错误的说成了“坏人上天堂,好人下地狱”?为什么他的同伴从来不跟他在一起最后无故消失?为什么同伴跟他抱怨村儿里待得太久事情却没有进展?为什么他替老太太下山买止痛药而第二天早晨男人自信满满的背着包儿准备离开,而恰巧老太太早晨去世的那么彻底?为什么他看到众人守灵的窗口,他的表情中隐藏着一丝喜悦的神情?为什么离开的时候他用自己的相机拍摄前去探望老太太的众多身着皂衣的夫人们,而他的表情。。。?

我没说我看懂了啊,我只是爱问问题而已,也许是我过度思考,但是绝对没有过度解读,看阿巴斯的电影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思考这些问题,而且能让我用很长时间里去体悟。

我承认我全程观影过程中,因为他大量看似无意的对白,数次走神,但是这么多问题在这里,却不去思考,随便在评论区拽几句看似高深的水词儿,在我看来对阿巴斯导演不是很礼貌。

 3 ) 风儿将带着我们飘

    接触阿巴斯的时间不长,却疯狂地爱上了他的电影和他的诗。让人意外的是,他的电影平静地让人不得不摒住呼吸,生怕打扰了那些自在的人们,而他的诗却灵动地像精灵一般,活跃、敏捷,顿悟中蕴含着生活的滋味。然而细想,似乎二者又能共通,阿巴斯是个捕捉者,不论借用的是镜头,还是文字。他的电影镜头是舒缓的,悠长的,人物远远的,融入景物之间,自在地呈现着,似乎和内容没有什么关系,只有阿巴斯一人在观看着这所有一切,像个画家在野外写生,画上淡山远水,流露出来的尽是画家的情趣;他的诗极其短小,甚至比俳句还精炼,永远只描绘一瞬间,但却能将这一瞬间的发现变成隽永的状态,诗中的动物、植物、生活,都以进行时的时态存在着,没有外物的打扰,只有诗人在远远地观看,从中悟出自然的万般滋味。

    在阿巴斯的电影中,我最喜欢的是《随风而逝》,第一眼看到海报就迷得不行,金黄的麦田,泛白的坡路夹在中间,一个摩托车载着模糊的背影上坡,油画的质感让我误以为是一幅法国乡村风情画,一股诗意泛起在心头。我的观影心态很平静,近两个小时我都没有多少的感触,却在看过之后的一个周都在细细回味那舒缓的镜头和悠长的韵味。

    这可能是阿巴斯最没有情节的一部电影,好多人看完后甚至不知道这个电影在讲什么,这当然有翻译上的原因,能找到的版本很稀少,翻译得不文不白,理解起来颇费力气。然而最主要是因为阿巴斯的电影从来不注重叙事,像所有惯于使用长镜头的导演一样,他钟情的是用摄影机关注生活的原生态,用平淡的细节来做生命最深刻的注解。他的电影颠覆了自格里菲斯以来给电影强加的叙事包袱,摒弃了因果关系和情节结构,将电影的故事化降至最低,在散文式的影像组合中,给了我们一个开放的意义空间,让人去思考,去追问,去自省。

    几个工程师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山村,其中一个成为支撑全片频繁露面的主角,他名叫巴扎,频频开车上山顶的坟地接电话,和小男孩聊天,关注百岁垂死的老人,借牛奶,刮胡子。某一天,他救了被埋在坑里的挖坑人,忽然领悟到什么,就在决定要走的清晨,垂死的老人去世了,他拍了几张送葬妇女的照片,掉头离开。

    似乎每件事和每件事之间毫无关联,无法聚合在一起给人一个明白的剧情。我在观看时一直试图猜测巴扎的职业和他此行的目的,似乎不了解这些就失去了解读电影的基石,就不知从何出发去将整个电影阐释成一个意义相对完满的圆。可是想来想去,我发现我错了,阿巴斯他并没有要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他只是用他的眼睛捕捉了一段生活,这段生活没有开始没有结束,就是在时间长河里撷取了那么一段,呈现出来,让人们去感悟。

    如果说他有什么要告诉我们,我想那应该是,人生的意义无法穷尽。如果这样理解,那么剧情不成为阿巴斯的关注对象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有了故事自然而然就有故事的结局与意义,既然人生的意义无法穷尽,那又怎能用一个故事就涵盖了它的所有内涵呢?与其将意义紧紧地束缚在剧情的框架里,还不如就四散地张扬开,让人生自在地存在着呈现,让观众自己去寻找意义所在。就像有人在文章里说的那样:“电影像杯纯净水,就那么清楚清晰的摆在那儿,每个人透过它看到的可能都是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生存态度。”

    在他的镜头里,除了主角,所有的人物都是远远地融入背景,成为自然的一分子,大景深的镜头就随着主角的移动而移动,远处的人们模糊可见,构成画面的另一极。阿巴斯从来没有因为注重主角而忽略那些与主角同时在场的群众,因为真实的生活中没有孤立的人,即使那些群众与主角没有关系,他们的存在也包含着一定的意义,这意义同样不可忽视。

    相比《樱桃的滋味》里那跟随男主角似乎永远不动的长镜头,《随风而逝》里阿巴斯的镜头掌控力变得流畅许多。他的长镜头不是塔尔科夫斯基式的诗意,不是小津安二郎式的凝驻,而是一种以生活常态的步调舒缓的流动。山村的人们从容地生活着,老人在街上从容的晒太阳,房东妻子在阳台从容的晾衣服,麦田里的人从容的耕作,连病危老人的儿子也只是在门外静静地坐着,他们不期待什么,只是在生活。长镜头就以从容的步调来附和村民的从容生活,与真实生活保持高度的一致。

    巴扎与村民一起的时候,他也是从容的,可是他的内心明显地浮躁,他有所期待,因而无法心静如水。每次他接到电话,都会急匆匆地驱车赶往山顶,当车子疾驶过麦田间的山路,留下从容耕作的人们和一骑土尘时,这种浮躁更加明显。他显然不属于这个山村,一再地展现出自己的虚无:打完电话后无聊地看屎壳郎和小乌龟,这种无聊是空虚带来的,而空虚是由于一直得不到期待的东西带来的。

    究竟他在期待什么?在影片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他三番两次地问小男孩那个垂危的老人情况怎样,似乎在期待她的死亡。巴扎等得越来越不耐烦,电话那端的人物催得也越来越急,对于这些村民们毫不知情,依旧自足自乐地生活。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一种有所求,一种无所求,二者孰优孰劣一望便知,有人说阿巴斯熟谙波斯哲学,我倒有点感觉这“无欲无求“似乎很像中国的道家哲学,心勿为形所役,则不会患得患失,活得也自在逍遥。

    巴扎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亡是在挖坑人被埋在坑底时,他慌了,原来死亡来得如此毫无征兆,人的生命随时都可能被硬生生掐断。他开车四窜找村民来救人,比任何一天地等待老人死亡都急切,人被送到医院了,他如释重负。原来靠近死亡是如此地沉重,连他这样一个期待死亡事件发生的人都承受不住。他开始动摇。

    巴扎的最终变化应该在和医生谈话之后,那也是我整部影片印象最深的长镜头。医生骑着摩托车载着巴扎,在土黄的山路上慢慢地颠簸,由远而近,由近及远,道旁的麦子熟透了,泛着金黄的光泽,麦浪一滚一滚。阿巴斯的镜头就那么若即若离地跟着二人,看他们随着小坡起伏,时而隐没时而出现,就像在麦田里航行,整个镜头唯美地像一首诗。再听听医生的话语:“如果我对别人没用的话,至少我的生活获得了大部分的时间去观察自然。”“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当你闭上眼睛时,这个世界美妙的风景你将永远看不到了。”我们忽然间就会感受到人生最简单的意义所在,那就是活着去感悟自然,感悟美。

    我想巴扎也一定感觉到了麦田的美丽,活着是如此幸福,自己有什么理由去期待一个生命的消逝呢?终于,他请求医生去给老人看病,彻底消灭了自己的期待,并决定离开村子,带着对百岁老人的祈祷离开,带着对生命的美好想象离开。可是他最后看到的景象却是老人的葬礼,他草草拍了几张送葬妇女悲痛的照片,忽然间也明白了死亡的严肃,死亡对于生命来说是种终结,除非是真的来到眼前,否则不要去亵渎它。生时生,死时死,珍爱生命,尊重死亡。

   看多了复杂的善恶剖析,人们心里都投射了生存艰难的阴影,再看《随风而逝》,灵台忽然一片澄澈,生与死的人生哲学在阿巴斯的电影里饱满而简单,就像电影的名字《The wind will carry us》带给我们的感觉:风带着我们轻盈地飞翔,我们不知道风何时止,我们也不知道我们何时坠落。

 4 ) 随风而逝(1999)--阿巴斯对真实的呈现与反思

原发布于微信公众号“看那冬至”,编者【非常期待】反馈和讨论

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每一位观众去自由阐释的电影,就好像这部影片是他们自己的作品。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在讨论《随风而逝》(1999)的内容之前,我想先稍微提一下当时伊朗电影的大环境和影片导演阿巴斯。1979年之前,伊朗亲美。电影投资方多为美国,电影的风格也是偏向美国好莱坞的。影院流行的是动作片和歌舞片。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后的四年里,伊朗电影业受到重创。这既有经济的原因,也有政治的原因。

1983年,伊朗政府意识到电影可以作为和美国势不两立的工具,于是投资建立了法拉比电影基金会(Farabi Cinema Foundation),致力于抵制西方的“低俗”电影,发展伊朗的艺术电影。[1] 这一举措引导了伊朗电影向偏艺术电影的方向发展,也间接使伊朗电影多次在国际各大电影节中入围、获奖。虽然政府放宽了审查标准,但仍有很多限制。比如伊朗的电影里不可以出现性和暴力的镜头,未婚男女主人公甚至不可以牵手。于是很多伊朗导演会选择用孩子作为主角,映射成年人的故事和生活。[2]

《小鞋子》剧照, “献给成人的童话”

阿巴斯的大部分作品就是创作于这样一个后革命时期的。经典的有他的“乡村三部曲”--《何处是我朋友的家》(1987)、《生生长流》(1992)、《橄榄树下的情人》(1994)。还有阿巴斯本人最喜欢的作品《特写》(1990),获1997年戛纳金棕榈的《樱桃的滋味》和这次想讲的《随风而逝》。


在《随风而逝》中,一位来自德黑兰的工程师带着他的团队来到伊朗偏僻村庄西亚赫·达莱赫村。影片讲的是在村中,工程师和向导小男孩还有当地人沟通、交往的故事。影片始终没有明确交代他们一行人来这里的目的,合理的猜测是:他们要记录当地送殡习俗,所以在村中等待一位奄奄一息的老妇人去世。老妇人迟迟没有去世让在村中整日无所事事的他们急躁消极。最后一日老妇人去世了,可工程师只照了照送殡的人群就驱车而去了。

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主流发展轨迹相似,阿巴斯和大部分伊朗导演的作品都偏向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在《随风而逝》里面,能看到很多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技术和那时思潮的影响。

实操上,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开先河之作《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一样,阿巴斯拍《随风而逝》也没用剧本。他带着两页的大纲来到西亚赫·达莱赫村就准备开拍了。这种无剧本的做法很考验剧组所有人的配合,但是在作品上可以最小化人为预设的影响,让故事更贴近当地真实生活。

除了无剧本和实地拍摄,阿巴斯还运用了很多长镜头和固定镜头,让人物在相框中自由穿梭。这种做法很好地保存了时间和空间的完整性,因而也更贴近现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男孩为工程师指明老妇人住所的那段:在摄相机跟拍的一分钟长镜头里,我们看着主人公们穿梭在村庄中,走下楼梯,被屋顶遮住,又走出来,被墙遮挡住,再上楼梯......一下子,这个村庄的建筑/空间特点就被捕捉到了:拥挤、高低错落、有如迷宫。

内容上,阿巴斯更是留给了观众很多自我阐释、补充的空间。这些都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同时期现实主义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的观点相同:

很多事件就是发生了,好像没什么明显动机,乍一看只能用“就是发生了”来解释,但是导演又把他们剪在了一起或是又让它发生了。比如整个电影里发生的事件没有很强的前后逻辑性:偶尔有来电,工程师就到山顶接电话去了;在山顶碰到挖井工和他聊天;回来洗把脸向小男孩询问老妇人的情况;和房东搭话;又来了一个电话......甚至整部片子都没有明确、直接地告诉观众工程师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

再比如后面工程师接完电话,看到了一只爬行的旱龟。他用脚把它翻了过来,然后开车离去。而下一次他来到山顶接完电话,看到了一只金龟子在滚一个土球。为什么要安排这两个动物的特写?你可以说第一次是工程师因为老妇人就是不去世而在报复一个老生命;第二次他接到了电话后在金龟子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又或是自己生命的荒诞。一定还有别的解释,而我们永远无法肯定,电话那一头的人和工程师说了什么。就这样,《随风而逝》留下了众多模糊的地方。就像现实中我们不可能掌握全部事情、明确一切因果逻辑一样,电影里总有地方需要观众猜测、联想。电影中导演的权威表露的很少,寻找重点的任务和阐释的重担落在了观众身上。总结来说,观众进来看这部电影不是被人带着做指定的梦,而是进入并生活在另一个现实中。


若只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角度来分析《随风而逝》,就有点埋葬了宝贝的感觉。毕竟这些手法和理念已经被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国战后好莱坞、印度平行电影运动、巴西新浪潮讨论并应用过了。《随风而逝》惊艳到我的是阿巴斯对于“真实”的思考。

伊朗电影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电影自反性很强(reflexivity)。自反性是指:电影中有元素在强调电影本身或在提醒着观众所见所闻是人为虚构的。比如在《樱桃的滋味》结尾,我们等来的不是主人公Badii的自杀结局而是一段拍摄本电影过程的纪录片。饰演Badii的演员走到阿巴斯身边递给他一根烟,士兵群演们在休息,录音师在工作。这个结尾好像在告诉观众,“你刚才一个半小时看到的都是虚构的,我告诉你我们是怎么虚构它的。” 再比如另一位伊朗导演贾法·潘纳希的《谁能带我回家》(1997)。小演员闹情绪罢工了,于是电影顺势变成了跟踪纪录片。剧组工作人员入镜,电影开始拍摄小演员自己回家的经历和她戏外的“真实性格”。但是它的后半段就不是设计好了的吗?总之,部分伊朗电影喜欢用影像游走在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有时观众也分不清何为真、何为假,好像两者是无法轻易划分的。

在《随风而逝》中,阿巴斯对于真实的思考体现在两个层面:对电影记录真实的特性的反思和对自我(现实主义导演拍摄作品)的反思。

巴赞认为电影应该被用来记录现实,因为它与其他艺术形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可以完全客观地记录现实。电影最基本的结构是照片,而照片是现实在胶片上通过物理感光留下的痕迹,不曾受到人为加工。巴赞承认电影不是现实,但是认为它是现实的余像,是“现实的渐进线”(asymptote of reality)。[3] 而阿巴斯在《随风而逝》中,从实操的角度反思了为什么电影只能是现实的渐近线。

影片靠前部分,有一场是工程师在村中的茶馆喝茶,旁观了茶馆老板娘和一位男性茶客对于“妇女是否在工作”的争执。工程师觉得很有意思,就拿起了相机想照相。结果老板娘很不客气地告诉工程师“不要照相”,然后继续和茶客争执。电影的结尾也涉及到了拍照:老妇人最终还是去世了,工程师在车上看到女人们裹着黑色头纱、排着长队送行。他手指飞快移动照着照片,女人们纷纷看向他,交头接耳。

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电影都在试图隐藏摄影机。观众看电影,演员演他们的,就好像他们生活中就会这样,就好像他们没有意识到观众/摄影机的凝视。但是在《随风而逝》中,阿巴斯把摄影机的影响摆在了观众面前:摄影机的存在让客体意识到自己被把握,他们知道自己在被凝视,自己的行为将被记录。因而不是直接拒绝被记录,就是一定程度上改变自己原本的行为。就像心理学家躲在远处观察孩子的行为一样,如果心理学家已经站到了孩子身边并让他意识到了自己在被观察,那观察到的数据也就没多大用了。因为摄影机的存在会一定程度上改变现实,所以说电影只能是现实的渐近线。

除了电影实操上只能“渐进”真实,阿巴斯在《随风而逝》中还探讨了电影内容的局限性和镜头之外的时空的存在。

看《随风而逝》的时候,你也许会有一种强烈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来自于视听--你很久(甚至永远)都看不到你认为你该看到的,你听到了但是你就是看不到。举个例子:工程师经常在和屏幕外的人打招呼或和他们做大段交谈;观众从没有看到过工程师团队中其他人的脸;我们也从没见过那个凿井的人。他们的声音传来了,但是我们就是“看不见”。

《随风而逝》剧照,工程师在山顶接完电话后和挖井工对话

这种“看不见”在提醒着我们电影镜头外存在着更多,在提醒着我们电影和周围的关系是连续的(这是和戏剧最大的区别)。电影里的“看不见”在给予我们真实感的同时,也强调着我们眼前所见的电影的局限性(只能看到部分)。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问,为什么导演要对电影这个媒介做这么多的反思?或者说为什么你的朋友会不断地说“这里有自反性”、“那里看出了自反性”?我现在的想法是,我们讨论挖掘电影自反性的时候,是在探索、认识、不断接近电影这个媒介的真实本体,就像巴赞不断探索电影是什么一样。它的动机可能是一种单纯的求索,也可能来源于一种生存的欲望--我们试图了解它的极限,它的不可替代性、它的唯一性。我们希望它生生不息、不断前进。

最后,《随风而逝》的中心也是导演对于自己拍电影的思考。说白一点,就是阿巴斯在问自己“我在做什么”。1997年《樱桃的滋味》的获奖让阿巴斯在国际上名声大振,他的作品也被西方评论界追捧。但有声音说他的作品是在迎合西方对于第三世界国家(比如伊朗)的期待和特定的口味,他拍的不是真实的伊朗而是一种被期待的东西。

这类批评不罕见,尤其是当第三世界导演拍摄很有当地风土人情的片子时(比如印度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的《大地之歌》)。面对这种主观批评很难给出答案:导演的作品没有必要一味回避评论界所期待的东西;作品呈现出有民族特性的内容不可避免是片面的。因而单一作品受到国际好评,让观众对某一地域有了特定印象的同时,又因为影片必然的片面性而不得不面对“这不是真实的那里(伊朗)”的质疑。但我认为阿巴斯对于这种批评的思考和反驳很有力:他在寻找共性。而这也正是电影应该做的。

寻找共性的媒介就是工程师这个角色。就像阿博特分析的那样,工程师一开始对于这个仪式是好奇的,是有个人预设的--他期待在村子里见到不同于城市中的阶级剥削和个体的生存压力。可是和当地一位青年学生的交谈中,他意识到这种生存的压力和利己的趋向同样存在于闭塞的乡村。[4] 那位青年和工程师讲起了他母亲脸上的两道伤疤:一道是他姑姑去世的时候,母亲为了表示对父亲的衷心和悲伤,自己划下的;另一道是他父亲的上司的母亲去世时,母亲为了帮父亲保住工作,在自己脸上划下一道以表示他们一家感同身受的心痛和对上司的衷心。多么荒诞啊,但是就是这样。

影片最后,虽然老人去世了,但工程师草草照了几张照片后就驱车离开了。工程师的选择也是导演面对质疑给出的答案。因为影片的内容是导演的思考,同时工程师这个角色也相当于导演阿巴斯本人,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权威。就像戏外导演把控着电影,戏里工程师用照相机记录(把握)着影片中的其他角色,在影片内部有着最高的权威。阿巴斯甚至通过凝视,让工程师的权威高到也能把握观众。工程师刮胡子那一幕,戏里是工程师对着镜子看自己,可是镜子被替换成了摄影机,所以观众看到的是工程师在仔细“研究”着观众,对着观众说话。看与被看的角色调换了,观众仿佛从暗箱中被放到了明面上。

《随风而逝》剧照。工程师一边刮胡子一边与后面的女房东聊天

意识到城市与乡村(国际与伊朗)的共性后,乡村(伊朗)不再是个静止的“物”和幻想对象了。很多人性的东西,社会性的特征是相同的。影片最后,工程师放弃了预设,从权威的位置上走下来,在河边扔掉了一直放在车里的腿骨。这根村里墓地捡来的腿骨象征着对古老仪式的幻想,它顺着水流漂走了。The wind will carry us. The wind will carry us.


[1] Cook, David A.. A History of Narrative Film. 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 2004.

[2] “Cinema Asia: Iran.” Films On Demand, Films Media Group, 2007, fod.infobase.com/PortalPlaylists.aspx?wID=16244&xtid=40155. Accessed 3 Aug. 2020.

[3] Andrew, Dudley. Major Film Theo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4] “The Wind Will Carry Us: Cinematic Scepticism.” Abbas Kiarostami and Film-Philosophy, by Mathew Abbott,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Edinburgh, 2017, pp. 32–46. JSTOR, www.jstor.org/stable/10.3366/j.ctt1g052r5.5. Accessed 4 Aug. 2020.

 5 ) 越想越觉得味长


想到人类早先的诗歌
土地,树,鸟,风,季节,老死,忧愁,成长,友谊,茶,生育,居住。
一种风土产生一种风格
只有小亚这样如人类远古般的风土才会有这样的电影作品?
阿巴斯作品中有一种“文明人”进入乡村风土的模式。

 6 ) 风会带着我们走

《随风而逝》是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1999年拍摄的一部散文诗一样的电影,电影拍得很细腻,每一个场景里都有有一些非常有趣的细节,这些细节虽然游离于故事的主线之外,但是使电影拥有更丰富的质感。比如一只在地上滚动的苹果,一只滚动干粪球的金龟子,一只慢慢爬的乌龟,和村子里随处可见的鸡,公鸡或母鸡,还有小鸡仔。这些细节有的是精心构思的,有的是偶然之笔。

电影的故事是一群人来到一个山村,他们来自德黑兰,听说这村子里有一个老妇人即将死去,就赶了很远的路为拍摄葬礼做准备。这个山村处于一个仍然保留着很多古老风俗的地区,其中有一个可怕的风俗就是人们会在葬礼上自残面部。在等待一个人的死亡的时候,他们品尝起山村里的草莓、苹果、茶和牛奶,还有从麦田里吹来的风和土。

电影的叙事非常散文化不容易概括它的主题和定义它的风格。如果非要定义一下这部电影的特色,那可以把这部看成是一部关于“洞察力”的电影。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都是主角细腻的观察,它就像一部第一人称叙事小说,主角在受限的视角中调动自己全部的好奇心去观察、聆听、感知、体验。

《随风而逝》的主角是工程师巴扎,饰演他的演员很有特色,架着一副圆圆的眼镜,双肩高耸仿佛一头鹰。整部电影也可以看成都是他的观察,他是一个一直在细心观察的人,他的眼神一直在眼镜片后面闪烁,非常警觉。电影里有好几个他凝神观察的特写镜头,每次拍完这个特写,摄影机就会移到他的位置继续进行拍摄,摄影机仿佛他的双眼,拍下了他所看到的。这样的主观镜头在这部电影里很多,每当他凝神观察时,电影画面都会有一种触动人心的感觉。

这个电影里除了那些完全以他所在的视角来拍摄的主观镜头以外,那些对着他拍下来的镜头也可以看成是他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就像一个人在想像中站在自己对面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灵魂。

电影里有一个很有趣的镜头,就是他直接对着摄影机镜头刮胡子,而他背后是对面楼上的那个女人,她一边说话一边在绕毛线,从左边跑到右边。这个镜头拍下的画面如何理解?倒底是摄影机立在镜子的位置拍摄到的画面,还是这个画面就是工程师从镜子里看到的镜像?这是电影里那些非常古怪的一个镜头之一。

很多人物只能听到声音看不到身影,或者只能看到背影看不到脸。阿巴斯对声音叙事的功能情有独衷。他曾经说过:“现实空间有许多维度,但是当我们看电影时,我们只看到了其中之一:就是正对着摄影机的这个。画面之外的声音提醒我们还有其它的维度,而这些是我们无法依靠银幕画面所呈现出来的……画面之外的声音证明了一个事实,就是当我们闭上眼睛,世界仍在运转。”他在这里匠心独运而又不刻意为之,该隐的隐,该显形的自然也让它们显形,完全不露声色。正如他喜欢的一句佛教箴言:智慧从不闪光。

阿巴斯导演的电影基本上都是纪录片风格的纪实影片,但是《生生长流》、《樱桃的滋味》和这部《随风而逝》就是第一人称叙事的手法拍摄的,而像《特写》、《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则是第三人称叙事。前者,故事都有一个主角,摄影机就像是主角的眼睛;而后者,摄影机并不依赖于某一个人的视角来呈现影像,摄影机超然于外。

电影虽然在一开始也使用了很多主观镜头,但是并没有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它真正把观众带进观察模式的镜头是在影片放映了20分钟之后,摄影师来到村里的一个茶馆。当他坐下并挨了老板娘一顿训斥之后,画面外有人停车并和老板娘吵了起来,这时候,他开始来回注视,并注意到对面坐着个也在来回观察的老人。之后老板娘夫妇也一左一右地开始吵架,他又开始来回观察他们俩,他掏出相机,老板娘则在画面外不让他拍照。然后那老人被人喊走了,他的眼光也随着老人移动,最后人也追了出去,相机也忘了拿。这个用声画两个维度分别构建的场景立体感很强,而其构建的逻辑或先后顺序完全建立在工程师的注意力之上。之后工程师的注意力也成了声画剪辑和摄影创意的基础。

这部影片的内容就是一个人慢慢观察和熟悉这个陌生的山村的过程,就好像一次意识的觉醒。

它常常让我想到彼德·海斯勒(何伟)的《江城》,这本书写一个到重庆涪陵支教的美国人慢慢熟悉一座陌生的山城的过程,同样是一个意识觉醒的过程。这个过程很有趣,会有一种天然的模进,一些主题重复出现,次第展开自己的全部内涵。先前只是一面之识的人慢慢变成了朋友,一些陌生的门向人打开,披露它原本神秘的内部空间。

工程师每天都要到一个处于高处的墓地去接打手机,因为只有那里才找到信号。墓地里有一个人正在挖坑,他也和那个老妇人一样一直没有露面,但是每次工程师到墓地去打手机都会与他说几句。第一次他说自己“一个人工作”,这样使工作变得简单,工程师同意的话,因为他自己的三个同事的确让工作变得复杂。第二次,一个穿红衣服的女孩突然从坑里爬出来跑掉了,跑得比害羞的兔子还快。工程师就取笑挖坑的人,说“一个人工作”虽然累但更有优势,因为“一个人工作”无人打扰……最后,挖坑的人因为塌方而被埋在土里,要不是工程师恰好在,他一定完蛋了。这个事件是对“一个人工作”这事又提出了新的看法,就是一个人挖坑会非常危险!

挖坑的人叫尤素夫,他和他的十六岁的小女友一样单纯,这在他们和工程师的对话里表现的很清楚,而且他们俩的单纯在电影里相映成趣。当工程师抱怨他们的工作遇到了困难,要是也能用一只镐搞定就好了。他说:如果你需要的话我可以给你搞到一把!工程师说他要的不是那种镐。后来工程师到他女朋友家找牛奶并且给她读诗的时候,问她认不认识弗汝,她说:认识。他问:谁?她说:高哈的女儿。工程师说他说的并不是这个弗汝,而是一个女诗人。

村子里那位快要死去的老妇人,已经活了一百岁,她的儿子,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每天呆呆地守在她的门前。全村子的人轮流送汤给她喝,这是村子里的风俗,如果她喝了谁家的汤谁家的心愿就会实现。工程师一直在打探她的消息,但是完全搞不准她怎么回事,村里人送给她的汤,她有时喝有时几天不喝,因此无法判断她是因为要死了无法进食,还是单纯嫌弃那些汤!但是最终,在喝了医生给他开了一些需要冲服的药片(也是一种汤)之后,她终于去世了。原本她住的那间阁楼门前总是摆着两双鞋子,现在则摆满了鞋子。

工程师当然很喜欢影片中那个小男孩,但是他太喜欢逗他,喜欢说反话,最终还是把他得罪了,失去了他的信任。这个过程也许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非常有趣,虽然遗憾。这个小男孩身上带有村中居民纯朴的本色,他非常诚实,对待生活非常严肃。阿巴斯导演的很多电影关注儿童和青少年,在他的电影《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和《让风带着我起飞》(编剧)中,小孩对待生活的态度都比大人还严肃。

工程师很喜欢诗。影片一开始,在他们去飞车奔往那个隐藏在群山中的小山村的路上,看到了道旁稀疏的树木,他就朗诵了一句诗:“树旁是一条树木繁茂的小路,苍绿美好甚过于仙境。”

在他与那个迎接他们的小男孩一起走在村子里的小巷时,听说这个非常漂亮的白色的山村取名叫黑谷,他想起了另一句诗:“当你不幸变得浑浊……”小男孩接口说:“……甚至圣水也无法洗净。”这让工程师大为惊奇,也许正因如此,他开始不断用反话和古怪的问题和小男孩开玩笑。

再到后来,在一个漆黑的地下室里,挖坑人的女友给他挤牛奶,她家的牛养在一个漆黑的地下室里。可能是为了避免尴尬,工程师提议给她背诵一位女诗人的诗,一首优美的爱情诗:“……我的夜晚全然充斥着痛苦,你听到影子在低语吗?这份快乐对我感到很陌生,我只习惯绝望。听,你听到影子在低语吗?这个夜晚一些事情正在发生。月亮赤红焦虑,附着在随时可能倒塌的屋顶上,乌云,就像一群哀伤的女人们,随时等候雨的降临,一刹那,云开雾散,黑夜在颤抖,地球停止了转动,窗外,有一个人,在为你我担忧。你,在你的温室,放上你的双手,那些温暖的记忆,于我的手心,用你的双唇,饱含生命的温暖,来触碰我的双唇。风会带着我们走……”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也是电影的主题:人生苦短,该享受时要尽情享受,不必为过去和将来烦恼,风自会带着我们走。

阿巴斯导演也是一位诗人,他一生写了很多诗,像日本的俳句一样短小精悍,诗里处处透着敏锐的观察和淡泊生死的意境。他喜欢古波斯大诗人海亚姆,就是《鲁拜集》的作者。《鲁拜集》中有一首诗:

飘飘入世,如水之不得不流,

不知何故来,亦不知来自何处;

飘飘出世,如风之不得不吹,

风过漠池亦不知吹向何许。

这句诗正好可以回答那个著名人生诘问:“我从哪儿来,我是谁,我往哪儿去?”只有风知道,风自带着我们走。阿巴斯提到过《鲁拜集》,他这样评价海亚姆:“他的四行诗就是对生命的永恒礼赞,但却伴随着无处不在的死亡,死亡帮助他握住了生命。”

人对死亡越警觉自然也会对生命越警觉。海亚姆的诗一方面让人警觉人生短暂,死亡必然到来,另一方面他又把死亡描写的很有诗意,人死后并不可怕,只不过是变成和尘土一样的东西,还有可能被人制成精美的陶罐。人面对死亡的态度是:既要警醒又要无所畏惧,只有这样才能品尝到生活的甜美。对人来说,过去已逝只留回忆,未来可待但道路不定,唯有当下才是可以真正品尝到的。影片中最后出现的老医生,他的生活态度和他吟唱的诗句也表达了相似的精神:“他们告诉我她就像来自天堂的女神那般美丽,但我说,葡萄美酒更好喝,现实要好过山盟海誓,还有那来自远方的优美鼓声……

在这部影片的最后,工程师将那根枯骨扔进小河,然后严肃而悲壮的音乐响起,枯骨缓慢地经过两头正在啃青草的小羊,它们茫然不知,只顾埋头享用天赐的美食。这个结尾也在表达那些诗的意境。

 短评

又是“生命与死亡”议题,开篇就是大远景,人在车中,车行于自然,人与自然相比显得格外渺小。工程师一次次驱车赶往山头去听无关紧要的电话,正如《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小阿穆德一次又一次不知疲倦的奔跑。与《樱桃的滋味》不同,这次主角以一个旁观者视角去思考、感悟生命与死亡。一切终将随风而逝。

8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评论大多集中在说阿巴斯影像的美,但似乎没有正确理解这个故事。故事讲的(应该)是一位电视台记者为报道村里愚昧封建的葬礼仪式,记者和他的朋友住在村里,等待他们的报道材料,即村里某位老人的去世。但时间一天天过去,没想到老人病情逐渐好转,而朋友和领导则催促他快点回去放弃报道。中途,记者遭遇被活埋的村民,他开车奔走相告,最后成功抢救了他。第二天凌晨,记者开车离开村庄时,发现老人过世,村民们成群结队的身穿黑衣走向老人家。而记者只是拍下几张照片后扬长而去。这其实是讲一个人真正面临死亡时,他才知道死亡那沉甸甸的残酷,也明白了自己为期盼老人快点死去,成为自己报道材料的愚昧和自私。风吹麦浪,最美的那一段,也是他离开自己驾座的唯一一次经历,医生(哲人)的话启发了他。他离开村庄后把墓地里拾到的骨头扔进了河里。

12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最喜欢的一部阿巴斯的电影,里面的角色好多都藏在幕后,只听到声音见不到人,或者拍到背影而看不到脸:一个忙于挖坑的人,一个背着一大捆草的人,一个健步如飞的佝偻的黑衣老妇,一个因害羞而像兔子一样逃掉的女孩,一个濒死的老太太,电话里的女上司,还有主角的两个同事,电影因此有一种诡异的色彩。

17分钟前
  • NULLAND
  • 力荐

太散了,一不小心就会走神,如果说蔑视叙事是种风格,这也有点过了(此类电影我能坚持下去的极限了)……而且阿巴斯到底有多爱拍人开车?全片最触动我的是那个滚屎的屎壳郎。剧情一开始以为主角是来给老妇人挖坟墓的,但是到最后好像又不是,看了评论居然没人知道……汗,一点也不好玩。还有翻译太误事

22分钟前
  • Edward
  • 还行

阿巴斯是重复的大师,从《橄榄树下的情人》无数次ng,到《樱桃的滋味》数次求救,到生生长流n次问路,到这里无数次登上山顶的通话。有仪式感,欲念却是朴素的。阿巴斯的主角已经成为独立的一类,他们有精英感,态度平易,但也能感知到惊奇。

27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今天Prof. Pena的课上请来了导演阿巴斯当时的助理(同时也是片中掘墓人的声优)Bahman Ghobadi,做了简单的Q&A:剧本一半是写好的,一半是拍摄过程中improvise的;这部电影改变了人们对Kurdish people的不好印象;当地的人们分不清“现实”和“拍电影”是两回事;这部电影是诗,需要观众自己去填补空白

30分钟前
  • Nicole
  • 推荐

1、女人也可以做服务生倒茶 2、没有爱不能活 3、人像机器一样也有可能失灵的时候。同之前《樱桃的滋味》一样,阿巴斯的镜头美感十足,拿捏到位:通片但见一望无际深深浅浅偏红或白得黄色土地和麦田,配以深厚油亮的绿。就像我不耐烦读现代诗一样,探讨人生哲思的自由式也不能让我止闷。2011.12.24.DVD

31分钟前
  • m.
  • 还行

坑爹的翻译,伊朗电影是个大市场,你可长点心吧。

32分钟前
  • 狄飞惊
  • 还行

三星半。看多了阿巴斯,就发觉除了纪录片,他最爱拍两类电影:一就是本片这类充满哲思的叙事剧情片,二是颇具实验性质的“探索电影”(如《伍》,《西希公主》,《十段生命的律动》等)。只不过看巴神的剧情片总有一个错觉——像是看同一部电影。故事总围绕着一辆车,一个一直行走的人,不断遇到的乡民,持续更迭的村头屋落,涉及的主题也总有古老与现代,死亡与新生,残破与重建……你甚至轻易能从他的某部作品中看到相同的地方或某个人隔了十年后的样子,他对家乡和乡亲的坚守与描绘,是具有文学性和诗意的人文关怀现实记录,再插空的言谈中表述自己对生命真谛的种种领悟。关照到本片,大约是探索了自己作为死亡的局外人变为亲历者后,对生命的理解。层面很高,但却吝啬了给一把稍微明确的“解码钥匙”,就像故意抽去积木大厦的几根关键构架,导致崩塌

34分钟前
  • 平坦
  • 推荐

8.3/10,和《樱桃的滋味》相互对仗,一个是向死而生,一个是敬畏死亡。阿巴斯的这两部成熟作品,看的时候会心一笑,看完却值得反复回味,看似静谧而充满诗意的长镜头下,是根植于这片土地上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随风而逝》里屎壳郎的镜头真点睛之笔。#4K修复-美琪

36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Abbas#15 目前为止阿巴斯最成熟的一部片;使用了大量的画外元素,大部分角色并未在电影中露脸;有意思的是,香港译名《风再起时》与大陆译名传达完全相反的两个意思,生命的继续和逝去,相比之下我更认同港名,电影中乌龟和金龟子意象也大抵如此,生命就像西西弗斯的石头,循环往复没有终点。

38分钟前
  • -
  • 推荐

声音的震撼先于视觉。风声,麦浪翻腾声,靴底碾过砂石的声音,当然还有大量生活流画外音的使用,共同营造了开阔的空间,每一帧画面都让人感觉呼吸清朗。壮丽的光与色彩让全片像一场漫长永昼,当结尾夜晚倏忽而来,那等待许久的死亡与哭声,也悄然降临。不评价男主的行为。一次次穿过田野到高山的墓地寻找信号,非要比作如推粪球的屎壳郎的话,这种看法恐怕也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其实,我觉得屎壳郎磕磕绊绊前进的那一段,有一种动人的认真。另外,要我说的话,片中最美的风景不止海报上这条田间路,还有男孩脸上无比淳朴的表情。

39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伊朗高原同时熔铸了广袤和逼仄两极,这风景自身的意蕴太深,叙事几乎可有可无,只有人,存在,遁入虚无,也就使得观影时很难专注时常神游。穿行于崖壁泥胚房小巷和空旷麦田。但闻其声不见人的墓地对话。爬行却被翻转的陆龟身上有呼之欲出的生命意志。挡风镜前的长腿骨逝水东流。

41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重看#阿巴斯影展以此收官,如一个句点,时间不逝圆圈不圆,远方有优美的鼓声,有佳句天成的诗,还有猝不及防的死亡;此番重温阿巴斯,如重游旧地,途经的熟悉风景,唤起的感受更复杂更贴近自身现实,正如他在反反复复的相似镜头中,悟得一些渐露的清明真相,方能在生命长河中明白何谓现实好过誓言,从怀揣着功利心地等待一场葬礼,到扔掉墓中挖出的腿骨,随风而逝的是人类微末的蝇营狗苟,生生不息的是从地窖走出迎来的第一束光。平铺的大远景+错落参差的地形样貌美不胜收,永远盘旋在蜿蜒山路,永远发生在远处的故事,风吹麦浪间传来的自然界声音如一首天然雕饰的诗歌,正如祖先命名此地为“黑谷”,乃是不曾断流的文明。

4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伊朗人都是诗人呀,阿巴斯延续了《樱桃的滋味》的主题,一个世外桃源的小村庄和一个迷惑的外乡人,大量的画外音和被隐藏的面孔,呈现出来的是麦浪,大树,动物和河流,生之意象与黑暗、骨头、驼背老人的死之意象的对比,它们和谐于这个世界中,生命伴随着风与水、日与夜交替往复,生生不息

48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阿巴斯的乡村之诗,获1999威尼斯评审团大奖。1.阿巴斯以一位外人闯入者的视角偷偷观察一个村落,片中的工程师亦两度“偷拍”女性(一次被咖啡馆女老板阻止,另一次则是边拍群像边告别)。2.人说,阿巴斯拍的是地形学电影,一如每次接电话都要出门开车到制高点,在无尽的重复中,每一回都有差异生成。3.伊朗高原的金黄土地,青翠绿树,苍茫远山,打架的小狗,放牧的羊群,垂直落差分布的农舍,兀自滚落下地的苹果,踢翻的乌龟与推粪球的蜣螂,还有阿巴斯标志性的远景中的迂回道路与间或插入的上帝视角,自然与日常的诗意涌流其间。4.将高地墓穴中挖出的大腿骨投入小河中,随波漂远。5.正对镜头的剃须全程展示,恍若一场仪式,而前后两次的闲聊又彰显出趣味盎然的差异(几个女孩几个男孩?-5女4男;-5女5男)。6.写诗,不需要文凭。(8.5/10)

5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四刷。1.从乡村三部曲不断重演的“问路”情节和影片指向之“寻找、失去和创造”,到不愿生在此世的《樱桃滋味》对接《随风而逝》掘出大腿骨的日常诗意,阿巴斯将电影中的某些特定行为,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往复呈现,来表达主人公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态度及追求,平淡琐碎之中提取最美妙的动人情愫。2.没有诗意的生命,大概只剩下无止尽的重复和虚无,我们周而复始的生育、工作、奔劳,一如推粪球的屎壳郎和笨拙的乌龟般。3.大远景对话无视声音距离;过场人物无面部处理;长镜运用较比前作更为流畅自然,以近乎生活常态的舒缓流动。4.我的夜晚简洁明朗,风儿遇上了叶。我的夜晚全然充斥着苦痛。听,你听到影子在低语吗。5.“死亡是最可怕的事情。”阿巴斯之后,再也没有一位导演,能带给我这样的感动了。|一个人没有爱是无法生存的(9.5/10)

56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他戏弄奋力爬行的乌龟,把它翻个肚朝天,又嘴角带着嘲谑低头望向脚边,那里有只屎壳郎正卖力的推着一个粪球向前跋涉…这一刻他高高在上,开着上帝视角,大概自觉主宰力爆棚,却未想:自己每日数次,驱车急急奔向丘陵山野的高处,追逐信号就为接个看似也没啥要紧的电话,与积极推粪的虫豸蝼蚁也无二致。

57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阿巴斯的等待戈多,一个等待的人观察等待的人,他看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曲线上,处于不是前进不是后退,只是在等待的状态。从九个孩子生到第十个孩子的妇女;洞穴里一直在挤牛奶,甚至看不到脸孔的女孩;一直在挖坑的工人,直到塌方,我们才看到他的一只脚。最后是骑摩托的老医生,他直接点题所有人都在等着死亡。于是人的业障引刃而解,一切交予山川河流,抛却执念,随风而逝。

1小时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大概生命的来去就是这么寂寞又无聊吧。我注意到的,阿巴斯在这部电影强调落差。村庄沿着山坡矗立(有不少俯拍镜头),在地下刨坑挖洞的男子,主人公一再跑去最高处接电话——却仿佛在进行着极端琐碎无聊的现实交流。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