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儿女

HD中字

主演:田方,周文彬,刘尚娴,刘世龙,褚大章,郭振清,浦克,刘效国,赵文瑜,任颐,王延盛,柏瑞桐,王宝顺,李万城,赵宝华,刘彤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6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英雄儿女 剧照 NO.1英雄儿女 剧照 NO.2英雄儿女 剧照 NO.3英雄儿女 剧照 NO.4英雄儿女 剧照 NO.5英雄儿女 剧照 NO.6英雄儿女 剧照 NO.13英雄儿女 剧照 NO.14英雄儿女 剧照 NO.15英雄儿女 剧照 NO.16英雄儿女 剧照 NO.17英雄儿女 剧照 NO.18英雄儿女 剧照 NO.19英雄儿女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英雄儿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抗美援朝时期的某高地,激烈的战争正在进行,刚出院的中方志愿军战士王成(刘世龙)一回到部队就要求投入到战斗中去,并拿出父亲王复标(周文彬)鼓励他为国立功的家书给张团长(郭振清)和政委王文清(田方)看,王复标是王文清的老战友,他也知道王成是王复标的儿子。  王成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全团展开向他学习的行动,文艺兵、王成的妹妹王芳(刘尚娴)强忍悲痛投入到创作中。和王芳的接触中,王文清虽认出她是自己十八年前无奈丢下、后被王复标收养的女儿,却没有和她相认,而是鼓励她以实际行动向哥哥学习,王芳也在后来的战斗中有英勇表现。蓝雾五龙镇棺传姐妹2022残香无痕Get Paid大好时光梦回搭衣岭进击的巨人真人版:后篇·世界终结鬼精灵出笼怕老婆蜗牛与黄鹂鸟[DVD版]蛇蝎女佣第三季家庭晚餐马大帅2003蒂姆·罗宾逊短剧:还不快走第三季蓝天白云证明完毕2013唐顿庄园第四季闪点行动第五季一马换三羊外星追缉令美味人生双面少女超人前传 第十季葩葩室友赌城夜蒲团团转红旗歌八兄弟五星级杀人夜魔鬼命令之任务未了使徒行者剑侠黑色凯迪拉克玫瑰园里的老少爷们儿野兽2019许愿神龙爱你,维克托第一季十二个想死的孩子不死之身2019宝藏1923恋爱吧!千户大人事件2023

 长篇影评

 1 ) 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

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

文/忠诚 看过电影《英雄儿女》的人都知道,该电影剧本是导演武兆堤、编剧毛烽根据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小说和影片描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1951年初入朝部队,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离开入朝部队前(1952年11月底前)志愿军战斗、生活以及“王芳”与哥哥在战场上相逢,与生父、养父“团圆”的故事。 1、 巴金在小说《团圆》中写明了故事发生在那个部队、虚构“王成”的牺牲时间

著名作家巴金,在小说《团圆》里,写到这么一个历史史实:(‘团圆’,原文一段摘录如下): “ 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3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能听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 “去年年初(1951年年初)我来到朝鲜,做梦也想不到居然找着线索,当时我还在师里……”【王主任(王东)的原话】。

1951年年初我志愿军入朝部队有:第19兵团的63、64、65军(1951年2月入朝);第3兵团的60、12、15军(1951年3月入朝);第47军(1951年4月入朝)。无疑,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记述的是19兵团、3兵团和第47军志愿军战斗、生活的故事。 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简介】:1952年9月18日至 12月5日,以刘景范为总团长,陈沂、胡厥文、李明灏、周钦岳等人为副总团长的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这届慰问团的规模比上届更大,代表性也更为广泛。总团下属的9个分团,除第九分团留在国内慰问志愿军的伤病员外,其他8个分团到达朝鲜前线,进行了为期四十多天的慰问活动。

9月22日,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在天津宣布成立。代表团成员听取报告会、前线情况介绍等和入朝前的最后准备,还进行了防空和行军演习。时值10月1日国庆三周年,慰问团全体代表应邀参加了沈阳市的国庆观礼,总团及各分团长还和东北局第一书记、东北军政委员会主席高岗一起登上主席台。10月6日晚,各分团乘火车,于7日晨到达安东(今丹东),与志愿军三兵团派来迎接的队伍见了面,双方商定为防敌机空袭,决定8日凌晨3时出发渡过鸭绿江。11月下旬,在完成慰问任务后,慰问团人员先后离朝回国.。总团于11月30日在天津召开总结大会。分团于12月4日离开天津。

电影《英雄儿女》表述“王成”的牺牲时间及所有影片情节,也是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离开志愿军部队前(1952年11月底前)的故事,与巴金小说《团圆》是一致的。 综上,如果硬要找“王成”的原型,根据巴金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的故事情节:一是,虚构人物“王成”的牺牲时间应是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到达志愿军部队之前(1952年11月底前);二是,这个“王成”所在的部队应是志愿军第19兵团、第3兵团和第47军。 2、《英雄儿女》中的“王成”艺术形象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跟巴金小说中的“王成”有什么关系? 巴金在小说《团圆》中,笔下的“王成”写其参加战斗及牺牲虽然很简洁,但却让人回味无穷:“这个团完成了上级给的任务,友军也终于赶到了。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 影片中,“王成呼叫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拉响爆破筒,与蜂拥而至的敌人同归于尽”。有人说:“《英雄儿女》中的"王成"艺术形象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跟巴金小说中的“王成”有什么关系?”

电影《英雄儿女》导演武兆堤和编剧毛烽,开始着手对小说《团圆》的改编前,便来上海拜见巴金(据有关报道,巴金曾向导演武兆堤和编剧毛烽介绍了他在朝鲜采访过的志愿军英雄的事迹),他们很快就对未来的影片达成了一致共识。毛烽和武兆堤在编导电影《英雄儿女》时,根据巴金小说《团圆》中“王成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的原型,突出了原著中“王成”的本来面目,参照了小说中赵连长、通讯员小刘的英雄事迹,集中了众多志愿军英雄们的事迹,塑造了影片中“王成”的高大形象。重塑的“王成”原型,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高喊“向我开炮”,二是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两个特点都没脱离巴金写的“…王成在山头勇敢地牺牲了”这一情节。电影剧本初稿写成后,巴金非常满意。

有什么关系?在有的人看来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他是想否认巴金小说《团圆》中原始的“王成”,企图取而代之。我认为:这两个“王成”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即没有巴金在朝鲜战场上的采访,就不会有《团圆》这篇小说的刊出;没有巴金小说《团圆》中原始的“王成”,就不会有电影《英雄儿女》中重塑的“王成”;只有小说《团圆》中,“王成…,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这句话,才有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与敌人同归于尽;只有前者“勇敢”二字,才有后者“活着就要像条龙,不能像条虫!…我是共产党员,保证坚持到底!…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总之,没有巴金这句话,编导就不会把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在最后时刻,描述的英勇顽强、舍生忘死、视死如归这样高大。 3、她(他)们都是“王芳、王成”原型 看过电影《英雄儿女》的人几乎都在问:《团圆》是真的吗?现实生活中真有“王芳”和“王成”吗?   解秀梅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军一名文工团员,她的经历与“王芳”十分相似,被人常常称之为“王芳”。在朝鲜战场上,她巾帼不让须眉,在前线血与火的战斗生活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佳话,毛泽东在接见志愿军归国代表团成员中,就有她。九十年代,她患重病的消息经新闻媒介披露后,总政治部《解放军生活》编辑部发起了“抢救‘王芳’行动”,《英雄儿女》中王芳的扮演者刘尚娴亲赴医院看望解秀梅,一时间“王芳”看望“王芳”成为佳话。如今,“王芳”解秀梅已离开了我们。 关于“王芳”原型也有很多,如志愿军首长报道过的王纾、李幼鸾、王坚、张莹珊,更巧的是还有一位与电影“王芳”同名同姓并且是上海籍的志愿军女战士王芳。她们不但有“王芳”的形象,而且有的与巴金合过影,有的受过巴金采访…。由此,各部队都会有”王芳“式的人物。   “王成”又是谁呢?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全国各报刊相继刊出有关“王成”的消息,不妨我们先抄录几段:   1991年6月,某报称: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是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人民英雄称号的王英。   1993年8月,某报称: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仍然健在,他就是一级人民英雄、原内长山要寒区某团副参谋长秦建彬。   1994年1月,某报称:王成这一艺术形象,是根据南京军区某师名叫王万成的志愿军烈士塑造的,并说在该师资料室发现了王万成的照片。 以上几位英雄应该都是“王成”原型,下面一位赵先有烈士是“王成”原型也名副其实。 据有关报道,在抗美援朝期间巴金曾两次到朝鲜采访,这两次采访分别都到过志愿军65军。国庆3周年之际,正是巴金等作家、音乐家在志愿军65军采访之时。 志愿军65军在保卫开城反击作战胜利后,召开了庆功大会,我国著名作家、音乐、画家巴金、王莘、胡可、徐光耀、黄谷柳、辛莽等参加了大会。会后到各团采访。

10月5日赵先有等烈士英勇牺牲传遍全军,在志愿军19兵团机关报《抗美前线》,所刊发的日红的文章“在步炮坦联合指挥所里”,报道了六七高地战斗实况。其中,六连副指导员赵先有、小通讯员刘顺武两位烈士在危急时刻,要求自己的炮兵“向我开炮”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事迹,也作了报道。

志愿军65军政治部主任陈亚夫(原赵先有烈士的师政委,1951年2月,随部队入朝),1953年专向巴金等作家介绍了赵先有烈士的事迹,后巴同志到582团采访了团长兼政委张振川,了解英雄事迹,作家巴金后来特功6连采访过赵先有烈士的事迹,并与特功6连吃、住在一处20多天…。作家巴金在特功6连采访直至65军即将回国,巴金两次赴朝采访在我师住了很长时间,体验生活,巴金的小说《团圆》由此产生而奠定基础,小说《团圆》中写的“王芳演唱的赵连长的英雄事迹”和“通讯员小刘的英雄事迹”,以及“王成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也是赵先有、刘顺武等烈士和一等功臣关景春的真实写照。 巴金身边的工作人员陆正伟在《巴金与英雄儿女》中这样写的:“在朝鲜,他先后写下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会见彭司令员》等文章。身在异国他乡的巴金,每次听到或看到打胜仗的消息就写信告诉萧珊,让她也分享自己的一份喜悦。他在不断地积累着创作素材,为将来能写好战争题材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给巴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志愿军某团六连所在部队生活的两个多月。1952年10月,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攻打“红山包”主攻任务。在连长、指导员先后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了。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射击,并大声喊:“向我开炮!”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了。 战斗胜利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 1961年,巴金经过了七八年的沉淀,终于写出了不朽名著《团圆》。” 原河北省军区原司令员张振川在《鏖战疆场》回忆录中说:“记得志愿军65军在保卫开城反击作战全面胜利后,作家巴金亲临朝鲜的开城前线,对我志愿军六十五军第五八二团进行采访。我作为五八二团团长兼政委向巴金介绍了我团三打‘红山包’战斗中同志们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的战斗作风。特别提到了我团二营六连副指导员赵先有和他的战友们在坚守67高地战斗中所表现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要求“向自己阵地开炮”,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完我的介绍,被赵先有等英雄不顾个人安危,主动呼唤炮火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壮举深深感动,深有感触地说:‘你们团三打红山包,打得很漂亮。美国人武器强,我们的士气强。’最后,巴老根据赵先友等众多志愿军英雄的悲壮事迹,萌发了创作灵感,写出了著名的小说《团圆》这一千古绝唱。” 张振川将军在回忆录中说:“…战斗到仅剩下赵先有这位多处受伤的指挥员,手下仅剩通信员刘顺武,面对蜂涌而来的敌人,赵先有命令刘顺武用步话机要求炮兵向自己阵地射击。 最后,赵先有和刘顺武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五处负伤的副指导员赵先有已双目失明,通讯员刘顺武也多处负伤,刘顺武代替他的眼睛和腿,向他汇报敌情,连搀带背使他能运动。在情况万分危急时,赵先有用步话机向团指挥所报告:“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 当时,团指挥所内气氛紧张极啦,赵先有、刘顺武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英雄气概,使团长张振川和其他首长的内心都受到了极大震撼。我们的同志还在阵地上,我怎能下令大炮射向自己的同志?” 张振川将军在回忆录中还说:“故事影片《英雄儿女》曾使千百万中华儿女热血沸腾。特别是我们这些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每次看这部电影都是含着一眶热泪!副指导员赵先有和小通讯员刘顺武的英雄行为让人感动,令人震撼!”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军区某集团军为赵先有烈士立塑像,1991年巴金亲笔题字:“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从这个题字看,巴金也认为,他笔下的“王成”的原型之一就是赵先有。 部队还将赵先有烈士的遗体运送回国,与著名战斗英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十位士,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一个墓区内。 综上,从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的故事情节,以及巴金、毛峰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成、王芳”都是虚构的艺术人物,是众多英雄的集合体,并非特指那一个具体人。各媒体相继所介绍的“王成”原型,有的可能和“王成”的事迹相似;有的可能在朝鲜战场上被巴金采访过,成为他写小说《团圆》的素材;有的则可能“脸像王成”;有的可能“嘴”像。总之,“王成”是众多英雄的高度概括。所以具有“王成”形象之一的所有志愿军战士,既是“王成”原型也是“王成式的战斗英雄”。一句话这《英雄赞歌》唱的是众多志愿军英雄的歌,而不是唱的几个人的歌。 我们大家都会这样认为:在那样艰苦的年代,我们与敌人的武器装备相差又是那样的悬殊,而我们却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们靠的是什么?我们靠的是毛泽东思想,靠的就是“王成”那种精神。因此,在那场让人难以忘怀的战争中,有几个志愿军战士不是“王成”呢?“王成”的原型究竟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宣扬“王成”,记住了无数个英雄,缅怀英雄的业绩,发扬英雄的传统,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出现更多“王成”式的战斗英雄。

 2 ) 【影视杂谈】国产电影还能拍出优秀的“主旋律”故事吗?

这是一篇开展“自我批评”后,进行反思和总结的文章,源于我对《金刚川》获得诸多批评谩骂的反应及思考。

首先必须承认,我对国产电影是有私心的、是会偏袒的,假如两部同等质量的影片放在面前,我会对外国片给出相对更客观的评价,而对国产片给予更多好评——因为中文是我的母语,而现在的华语电影比较孱弱,只要不是太烂的片子,我都会下意识地去包容和鼓励。

所以,我给了问题多多的《金刚川》总体积极的评价,甚至于前几天,我对那些铺天盖地恶评是有些不忿的……可现在,我想通了。

通过我上周发布《金刚川》影评后陆续收到的回复,以及这些天的观察,我把针对该片的负面评论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从制作角度出发,点明影片粗制滥造、手法劣质等客观存在的硬伤,就电影论电影,算是最容易理解的了;

第二类,否认抗美援朝战争历史意义、反对国内主流舆论观点,因为电影是纪念“立国之战”70周年的献礼片,仅凭这点就开喷;

第三类,认为《金刚川》不配拿来纪念抗美援朝战争,电影的格局小,偏重描绘个人英雄主义的“江湖气”,没有政委也没体现志愿军战士的意志和勇气从何而来,不懂历史并错误表现战场细节,导演管虎还是个“阴阳人”……总之,影片的内核与它的主题很不匹配。

除去不可理喻的第二类,第一类争议完全可以畅所欲言、求同存异,短短几个月的拍摄制作周期已经是电影工业的奇迹,缺憾必然存在,观众可以自由决定是否买单。

真正令我深思的是第三类观点。《金刚川》中的志愿军战士确实很顽强、不怕死,几位主要角色的情义也令人动容,但如果我们不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单纯从影片本身出发,就会感觉到他们的行为缺乏动机,是在机械式地执行任务,这样一来,他们的牺牲也容易落入“卖惨”的语境。

我并不想跟风说什么“中国电影人被外国人带歪了,只会讲个体的伤痛和对战争的反思”,对于正义战争,我们当然不用反思检讨,对于伤痛,我们也没有避讳。

其实这些问题,早在1964年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英雄儿女》中,已经有了很清晰的回答。

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战斗英雄王成牺牲后,他在文工团的妹妹王芳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巨大的震惊和本能地拒绝相信,当意识到哥哥真的死了时,她潸然泪下、情不自已。

这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反应,志愿军战士是有血有肉的凡人,这也是让观众产生共情的基础。

重头戏在后头。政委王文清让王芳为她哥哥写一首歌,王芳当仁不让,可初稿的效果并不“理想”。

用警卫员小刘的话来说,就是“光觉得挺难过,鼓不起劲儿来”。

小刘属于进入部队后才开始识字读写的年轻战士,太深刻精准的道理他讲不清楚,只能表达自己最直观的感受——不难想象王芳的初稿什么样,肯定是把自己失去哥哥的悲伤痛楚都写进歌里去了。

对于小刘的反馈,王芳起初还有些不理解和不服气:我明明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难道不对吗?

小刘说不明白哪儿不对劲,他从志愿军战士的朴素情感出发,觉得王芳的歌词写得“软不邋遢”,并不是自己渴望听到的歌曲。

两者的情绪都很真切,却不能调到一个频道上去,王芳为了让小刘理解,只能继续强调她的“真”,说“自己是流着泪写完的”。

此时,王文清一针见血地指出:光靠眼泪能写出你哥哥来吗?你为什么写他、唱他,为了让大家一起跟你流泪吗?

一定程度上,王芳的初稿应和曾经大行其道的“伤痕文学”很像,都充分强调了伤痛本身,而忽略了对伤痛的深思和它带来的东西——诚然,伤痛是有意义的,描绘伤痛也没什么错,但若文艺作品中只让人看到痛苦,那么,伤痛也就只是伤痛罢了。

王文清的话点醒了王芳,随后她的终稿,便是传唱至今的经典歌曲《英雄赞歌》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在我看来,这两句最核心的歌词实现了情绪升华,因为它突出了牺牲的价值。

战旗美如画,是因为英雄鲜血的浸染(书写),大地春常在,是因为英雄生命的盛开(守护)——没有悲戚凄婉,而是激情高亢的壮美,这是一首赞歌,更是一首战歌,王芳的演唱哀而不伤、精气十足,这样的表达才能鼓舞战士们的士气,让牺牲的意义远不止于死亡。

如今,我们总觉得国产主旋律电影变了味或没了味,最大的问题在于,一整代电影人和多数观众都已无法充分理解当年那种精神和志向了(甚至是质疑和否认),自然会去追求易懂的或表面化的东西。

就拿“牺牲”来说,个体的趋利避害人人都懂,便有人大谈贪生怕死的“人性”;又或者片面/过度刻画人的牺牲,而忽视了牺牲的目标和意义,便会让人感觉虚假,个人认为,大家反感(厌恶)许多官方的宣教,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失去本心的歪曲解读导致的:自己都不相信,又怎能让别人相信?

须知,牺牲只是在不得已情况下选择成仁取义的结果,而非流于表面的形式或目的,为什么牺牲都说不清楚,最后难免会沦为伤春悲秋的哀叹和卖惨。

我并不是想粗暴地讲“现在的电影,不行,过去的电影,行!”事实上,我始终坚持一点:电影只是一种实现商业or艺术诉求的手段,她从来就不应“必须被拍成什么样”,观众们许多想让电影承载的精神,也不该是她的职责,那些拿着反复咀嚼过的标准来提要求的人,显然是太看得起电影了。

当然,尽善尽美的“好电影”不是没有,可那种片子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放到国产主旋律影片上,还得再加一点:现今世面上几乎已经找不到根正苗红的“官盐”,只有各种被打上官戳的“私盐”,质量如何,全看创作者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不谈那些字面意义上的主旋律片,仅从票房成绩去看,毕竟票房越高说明大家越买账,这是观众们用电影票选出来的“主旋律”

结果不算“乐观”。

排名第一的《战狼2》,其实是非常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电影,它的下限是一部合格的军事动作片,上限则是主动坦诚爱国情结的抒情片,也正是靠着后者的强力加持,《战狼2》才能在天时地利人和之下成为国产片之最。

与之类似的还有排名第五的《红海行动》,术业专攻有余,集体信仰的表现则马马虎虎,包括排名第二、把少年心气讲得炉火纯青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无一不是“西体中用”的典范,倘若都按照“从思维到形式全要自主创新”的狭义标准去要求,恐怕这些高票房电影没一部能合格……

排名第三的《流浪地球》或许是个意外。现在越回想,越觉得这部电影的难能可贵,在形象设计、美术风格、故事内容和精神主旨等多个层面,《流浪地球》都很大程度上走出了自己的印记,哪怕是抽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能在影片中有相当具体形象的展现。

然而,《流浪地球》并不是抱着“我想宣扬什么”的劲头去拍摄的,那些价值导出是把自己愿意相信的故事说出来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对于国产主旋律片乃至国产主流电影的未来,我依然愿意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现在国内在硬件技术上追赶得很快,也不缺资金支持,《金刚川》的快速成片便是证明;相比之下,真正难以提升的,是不卑不亢的态度和讲好故事的能力,这些东西无法一蹴而就,只能靠时间慢慢去捶打、去磨炼。

电影、电视、动漫等文艺商业创作,不能简单地与谈论历史观点、政治立场等同起来,妄自菲薄固然不好,可我发现另一股正逐渐兴起的风气也需要警醒,那就是盲目地妄自尊大,轻鄙蔑视好莱坞及西方的叙事本领。

在过去还有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好莱坞讲(主流通俗)故事的能力都是世界最强的,他们还有许许多多国内创作者需要学习的地方。

还是拿“牺牲”举例,去年刚刚登顶全球票房冠军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中就来了一个漂亮的举重若轻,那个打出力挽狂澜响指、牺牲自我拯救世界的钢铁侠,正是十多年前以浪荡不羁花花公子形象登场的托尼·史塔克。

人家一边极尽娱乐、一边彰显着自己的光鲜强大、一边还坐着把全世界的钱挣了,这里面的巨大差距,我们都应该清楚看到。

今时今日,简单复制别人的话语体系搞创作,已不能再轻易满足国内观众日益提升的欣赏水平了,而重唱传统“样板戏”更是会被时代抛弃……未来的路还很长,而且路并不好走,这需要创作者和观众们共同去努力,我相信,新的国产“好电影”终会出现。

【也欢迎关注我的公号“有爱评论区”。】

 3 ) 最可爱的人

又是一首歌看一部电影系列,这是一部1964年的电影,比我爸还要大一截那种,和我更完全是不同一个时代的了。所以在观念上难免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我可以理解,但也有些东西也应该是可以跨越很长时间亘古不变的。 首先说说打分吧,一星给歌,几代人的记忆了;两分献给最可爱的人,是他们的付出才有了我们的今天;还有一星给演员们的努力。说实话有部分演技不敢恭维,但我也能理解,彼时的新中国被外国封锁,不仅优秀的老师和设备进不来,甚至演员连欧美最新的电影都看不了(实事求是,电影一直是欧美的强项,公民凯恩41年就出来了),所以他们无从学习,只能从老大哥和自己之前拍的电影中学习,这样确实会限制演员的发展,所以我能理解他们,而且我也能从一些镜头中看出演员的努力和认真,他们值这一星! 但有些东西绝不能用时代和科技来掩盖,比如这剧情,我是真无语,就看王成在那里扔炸弹,美军端着枪也不开就往他那里跑,跑上去后枪就扔了要去抱住他。。。把敌人描写得太弱智,一点点也不能显示出英雄的伟大,好像他们去朝鲜是高年级欺负不会还手的低年级同学一样,完全忽略了历史的真实,这只会把这场卫国战争的光辉抹掉一些,更对不住那群最可爱的人留在朝鲜战场上的痛苦与血泪。

100周年前夕去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照的

对了,这次还听馆里的讲解员说“向我开炮”是有原型的,而且原型人物并没有死,只是被炮弹震晕昏死在战场上了。纪念馆里还有好多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有些听老师长辈提起过,有些是第一次听说。这次经历很有意义,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的英雄。

特级战斗英雄张桃芳,400多发子弹击毙了两百多个敌人!

推荐大家有时间去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一趟!不需要什么小说的加工,去看看真实的他们,去看看那群和我们年纪相仿的人谱写了一段怎样可歌可泣的民族史诗!

 4 ) 作家巴金在第二次赴朝鲜 在停战谈判代表团处采访了赵先有烈士事迹

文/忠诚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故事里的中国》在众多题材中精心选择了《英雄儿女》这部极具情感共振能力和时空穿透能力的优秀作品。

电影《英雄儿女》是导演武兆堤、编剧毛烽根据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而成,堪称中国电影史上最杰出的影片之一。小说团圆中的”军政治部主任王文清、团长张振华、王成、王芳、赵连长、小刘”都是巴金先生采访过的英雄模范人物。

著名作家巴金曾在1952年和1953年两次赴朝鲜采访,两次采访都曾去过志愿军第65军194师582团,在该师住过两个多月并采访了赵先有烈士事迹。实情如下:

一、赵先有烈士的简要事迹和牺牲后与其有关的主要记事

1、赵先有烈士的简要事迹

▲赵先有烈士生前照片

赵先有,1928年生于乐亭县姜各庄镇庄头东村一农民家庭。他于庄头小学毕业后,在正值解放战争处于激烈阶段时,1947年10月,19岁的赵先有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军后,很快被提升为班长、排长、团掌旗员,入朝鲜参战不久提升为副政治指导员。因表现机智勇敢、英勇善战,曾三次立功。1949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模范党员。

1952年10月,时任志愿军65军194师582团2营6连副指导员的赵先有带领连队坚守67高地三天两夜,打退敌人17次进攻,实施反冲峰两次,歼灭敌人562人。在激战中双眼被炸瞎、身上五处负伤,在仅剩下与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且敌人冲上阵地时,命令通讯员刘顺武要求炮兵“向我阵地开炮”。战斗到被敌人包围时,赵先有用嘶哑却坚定的声音喊出:“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后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4岁。战后,赵先有被志愿军总部追认特等功,他所在连队荣立特等功,并授予“英勇顽强、守若泰山的钢铁连”荣誉称号。【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出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功臣烈士英名录》中“特等功臣赵先有”第426页——428页;赵先有烈士墓碑碑文及582团6连荣誉室资料】

在《抗美前线》所刊发日红的文章,《在步炮坦联合指挥所里》已提到“向我开炮”的情节,文中说:“……激战了20分钟以后,10月5日11时40分,阵地一度被敌人占领。6连报告:敌尸堆满了前沿,6连在多次负伤双目失明的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下,英雄们和100多个敌人扭打在一起,他们主动呼唤炮火,誓与阵地共存亡,决不后退一步……战后,通过调查伤员等又总结了赵先友、刘顺武的英勇事迹。”【《抗美前线》是志愿军19兵团机关报】(见《塵战疆场余墨》54页)

2、与赵先有烈士有关记事

1952年10月5日11时40分,副指导员赵先有呼唤炮火向自己阵地射击后不久,在与敌人交战中壮烈牺牲,时年24岁。

1953年3月12日,赵先有入葬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二排一号。与著名战斗英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烈士安葬在一个墓区内。

1953年8月20日——9月9日,巴金去开城、停战谈判代表团处采访了赵先有烈士事迹。

1954年4月1日乐亭县委、政府在赵先有烈士的家乡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赠送赵家“人民功臣”布匾和“功勋卓著”木匾。

1958年乐亭县建成烈士祠,赵先有烈士照片悬挂在展厅,其牺牲证书、立功证书、追悼词等存放在展厨。

1978年乐亭县对建成的烈士祠进行修复,1980年重新修建,1982年改建为“乐亭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后来,进行了三次大规模修缮布展,赵先有烈士的事迹以多媒体和展板展出。

1991年8月20日,巴金为赵先有烈士题词“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

1992年8月7日,65集团军在582团机关门前为赵先有烈士塑像揭幕。

1992年8月,赵先有烈士的老师长赵文进将军(后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在张振川将军(赵先有烈士的团长,后任194师师长、北京军区作战部副部长、65军代军长、河北省军区司令员后离休)的陪同下,来到河北乐亭县。老首长向乐亭烈士纪念馆中的赵先友的遗像行了军礼 , 又到医院看望了正在治病的英雄的妻子陈连华,并嘱咐她多保重。

1993年5月石翠岩将军(曾任赵先有烈士的排长,后任65军政治部主任、石家庄陆军学院政治部主任、总参装甲兵指挥学院政治委员)来乐亭县烈士纪念馆,瞻仰他的战友赵先有烈士遗像和展品。

1998年582团撤编,1999年裁减下来人员(156人),由该团领导带领,并入老团长吴国华(为赵先有烈士塑像时时任582团团长。1997年转业到北京市公安局,被授三级警监警衔,后任中军军弘集团董事长。)中军军弘安保集团,继续传承“向我开炮”的本色,续写英雄儿女赞歌。

2000年9月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张振川将军与夫人汤小薇编辑在唐山军分区领导陪同下再次来到乐亭县烈士纪念馆,瞻仰他的战士赵先有烈士事迹。

2012年9月,乐亭县委组建党史宣讲团,并将其列为常设组织。在每年清明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要纪念日,深入机关、学校、农村、军营、社区、企业开展“六进”宣讲烈士事迹活动。同时,县电视台还专门开设党史栏目,适时对赵先有等重点英雄事迹进行滚动播出。

2014年乐亭县党史办编纂了《乐亭党史文苑》(赵先有烈士专辑),并以不同形式将专辑发放到学校和单位。

2015年10月,为纪念抗美援朝胜利65周年,乐亭县电视台专题录播了《三代报国情》电视片,主要讲述了赵先有烈士的英雄事迹。

多年来,乐亭县有关单位对于宣传赵先有烈士的事迹非常重视,他们编辑了大鼓书《特等功臣赵先有》、《王成精神代代传》,夕阳红艺术团还编演了评剧《滦河娇子——赵先有》在全县各地演出,受到了好评。其中,2004年在省军休系统文艺汇演中,王从保(原乐亭县武装部政委、县委常委)创作了6分钟的乐亭大鼓书段《王成精神代代传》,荣获三等奖。此后乐亭县电视台将这一书段精心录制,直到现在还定期播放。“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有”的事迹也因此深深植根于乐亭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

值得一提的是,张家口桥东区怡安小学为纪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先烈,成立了“赵先有”中队,唐山五十四中和沈阳铁路二小也分别组建了赵先有班和赵先有中队,张家口市怀安县柴沟堡中小学师生,每年清明节都来到赵先有烈士塑像前祭奠英烈,让烈士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广为传承。

3、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赵先有烈士事迹

1992年8月7日,在为赵先有烈士塑像揭幕大会当天,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有》塑像落成大会实况。

2000年10月,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的活动中,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的《寻访王成》,播出了赵先有烈士事迹;

同年10月中央电视台《时空报道——最可爱的人(五)》节目,播出了赵先有烈士的事迹…。

同年10月,中央电视台的《军事报道》节目播出了“一家三代人前仆后继以实际行动实现王成精神的故事”…。

2020年11月7日央视一套栏目《故事里的中国》邀请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人物赵先有烈士的孙子赵新民做客节目组,讲述了爷爷抗美援朝的故事…。

2021年2月14日,央视七套《军事报道》栏目重播了《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英雄儿女》,真情讲述抗美援朝"英雄儿女"的决然呐喊。

2021年9月25日,CCTV-4中文国际频道播出《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本期致敬——电影《英雄儿女》中提到,“巴金笔下的王成,参加战斗和牺牲的经过,写得简洁而又耐人寻味,‘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巴金为战斗英雄赵先友亲笔题字,‘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并播出了65集团军为赵先有烈士塑像揭幕仪式时的视频。

▲赵先有烈士塑像

二、张振川将军的《回忆录》和巴金回忆并为赵先有烈士的题词,证实巴金曾采访过赵先有烈士,毋庸置疑

一是,张振川将军在有关报刊、回忆录中写了有关赵先有烈士的文章证实,巴金曾采访过赵先有烈士。

张振川将军的回忆录《鏖战疆场》、《鏖战疆场余墨》、《鏖战疆场续闻》,是经过他的志愿军首长、同级、下级等众多战友多次共同回忆而写成的。该回忆录不仅是作者记录了革命战争年代,与战友们金戈铁马,以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驱日寇、打老蒋、抗美帝,为解放全中国,保卫共和国的安全,奉献了自己的血肉、青春难以忘怀的战斗经历,而且通篇闪烁着我军在悠悠岁月、艰苦征战中的历史辉煌。

在张振川将军的回忆录中,关于赵先有烈士事迹占了较大篇幅。参加写回忆录的都是最后任过师以上职务的老兵,他们共同回忆了赵先有烈士牺牲时的壮烈战斗场面和著名作家巴金来该团采访赵先有烈士的情景。【见“鏖战疆场余墨”第48页图、54页图、72页图、115页图、140页图、402页图。注:140页图,右一为攻防67高地的582团2营营长王守忠(赵先有烈士的营长),后任194师师长、65军副军长】。

笔者搜集到张振川将军写的有关赵先有烈士的文章有:《英雄“王成”的最后时刻》、《一位王成式的战斗英雄》、《怀念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纪念赵先友同志牺牲50周年》、《怀念抗美援朝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友》、《“英雄儿女”真正多》、《巴金等艺术家采访小英雄范鼠儿追忆》、《朝鲜战场逢巴金》、《谁是“王成”原型》、《赵先有烈士塑像碑文》等文章。在以上文章中都提到:“赵先有烈士战斗到最后喊出“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也提到著名作家巴金在志愿军65军保卫开城反击作战胜利后,到开城前线我582团驻地釆访了赵先友烈士的事迹。”【见张振川将军“回忆录”及有关报刊文章】

志愿军第65军1951年8月进入到朝鲜开城前线,担任保卫开城的光荣任务。在朝鲜开城前线作战1年零11个月,我军终于圆满完成了保卫开城、谈判代表团的光荣任务。【见鏖战疆场255页、266页】

不难看出张振川将军说的“反击作战胜利后”就是指的1953年7月27日停战谈判签字以后,这句话确认了巴金是在1953年他第二次赴朝鲜时采访的赵先有烈士。

二是,张振川将军的“回忆录”中其它文章和有关“陈亚夫将军”的报道印证了巴金采访赵先有烈士是1953年他第二次赴朝鲜采访时。

张振川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同志正在我军采访,正赶上我师陈亚夫政委调到军里当主任…我向他(巴金)介绍了赵先友同志的英雄事迹。”【见“鏖战疆场余墨”第60页】

因582团三打红山包和攻防67高地反击作战胜利后不久,巴金第一次赴朝采访回国(大概时间是1952年10月中旬),当时65军政治部主任是陈宜贵将军,还不是陈亚夫将军。陈亚夫将军任65军政治部主任时间是1953年1月(见《65军军史》续表5),所以陈亚夫将军在任65军政治部主任时见到作家巴金,只能是1953年巴金在第二次赴朝采访时。从以上回忆录来看,也证实了张振川将军曾说“攻防67高地战斗胜利结束后,巴金来我团采访赵先有烈士事迹”是指巴金在1953年第二次赴朝采访的赵先有烈士。

作者王林芳在《陈亚夫:“我们一定要咬牙坚守!”》一文中是这样写的:“当时,著名文学家巴金等人正在朝鲜战场体验生活,身为六十五军政治部主任的陈亚夫就在保卫开城反击战胜利后向巴金等作家介绍了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在危急时刻,要求自己的炮兵“向我开炮”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事迹,并将巴金介绍到五八二团采访。巴金根据赵先友和其他英模人物的事迹创作了小说《团圆》。”【作者王林芳: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研一处副处长】

在《父亲的至交陈亚夫将军》和《陈亚夫将军与》中也有这样的报道: “因将军介绍烈士事迹才有了电影《英雄儿女》。抗美援朝期间,陈亚夫伯伯任65军194师政委、…陈伯伯后调任65军政治部主任。也就是在此任上,陈伯伯在有一次接待作家巴金讲述了一个65军战士赵先有的事迹,后来巴金就根据陈伯伯和赵先有烈士所在团团长张振川讲述和他采访到的其他英雄人物事迹写了一个小说《团圆》,…根据小说《团圆》改编摄制了电影《英雄儿女》”。【见网页】

张振川将军在《文武双全的老政委》中写道:“陈亚夫政委在我们反击作战后确实和电影王文清政委一样,到军里当了政治部主任,…巴金同志和我们陈政委很熟。”【见“鏖战疆场”第319页】

“巴金与陈亚夫很熟悉…”,主要是1952年巴金赴朝鲜采访在194师住了一段时间,当时陈亚夫将军在该师任政委。1953年巴金第二次赴朝鲜采访在65军军部和特功6连驻地又住了一个来月,所以他俩很熟悉。

巴金在他第二次赴朝采访到赵先有烈士的事迹,确是因为有陈亚夫将军的介绍,但也是巴金他第二次赴朝采访到65军的目的。【见下文】

三是,著名作家巴金的回忆和为赵先有烈士题词,也说明巴金采访过并了解赵先有烈士的事迹。

1991年,65集团军为发扬光荣传统,宣传英雄事迹,激励官兵做英雄传人,批准在赵先有烈士生前所在的团队为其塑像,请巴金为赵先有烈士题词,张振川将军为赵先有烈士塑像题写碑文。

为此,张振川将军和1960年在65军任军政委的李真将军(后任总后副政委)给巴老写了信。194师582团政治处副主任戴秀斌去上海文联,经介绍找到巴金的女儿,《收获》副主编李小林同志,后来去医院见巴老。近90岁高龄的巴老身体不好,正在医院治疗。

“见到两位将军的信老人很高兴,他动情地说:我到过朝鲜战场许多部队,在你们部队和赵先友曾战斗过的的连队采访过多次,英雄们的事迹使我激动,我写了几篇真人真事的散文,以后又集中塑造一些英雄形象,创作了小说《团圆》里的主人公王成。后来《团圆》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他还说,“还能回忆起你们部队的番号,也记得李真政委和张振川团长……。”。后他欣然题笔写下:“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 巴金 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日。”巴老想的很细,他写了一份横的,又写了一份竖的,供塑像时选用。【见《中国人才》 2006年第2期《巴金 •“王成”及其子孙 》郝占奎,作家,曾在582团任职】

巴金身边工作人员、 巴金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上海市作家协会陆正伟写的:《巴金与〈英雄儿女〉往事》和《电影背后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他在不断地积累着创作素材,为将来能写好战争题材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给巴金印象深刻的还是在某团六连的采访。六连在拉锯战中,副指导员赵先友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敌军在坦克掩护下冲上阵地,此刻全连只剩他与通讯员两人了,面对冲上来的敌人,赵先友边扫射,边通过步话机向团长张振川请求炮击阵地。须臾,他呼喊道:“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陆正伟在《巴金:这二十年》中还写了“战斗胜利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

巴金文学馆副馆长周立民在《胜利的回响 | 第八集:》中说:“小说《团圆》虽然讲述的是两个父亲的悲欢离合,但是他们个人的悲欢离合,有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那就是他们对祖国的感情。他们都是为了国家在奉献。这不是单纯的伦理故事,它还是一个时代的故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危瑶:“…《团圆》小说中战斗英雄“王成”的原型之一,就是在67高地防御战中英勇牺牲的特等功臣赵先有。”

以上众多志愿军首长回忆、巴金的谈话、题词和陆正伟等作家、记者的报道,足以证明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不容置疑、颠扑不破。不然像巴金这样的名人,不会轻易为他人题词的,其身边工作人员也不会多次有这样的报道。

三、巴金第二次赴朝采访赵先有烈士事迹并与特功6连同吃、住在一处21天(1953年8月20日——9月9日),有凭有据

巴金第二次赴朝采访开始就去了第十九兵团的65军,他采访直至65军即将回国才离开,去46军采访。

首先,赵先有烈士和他的六连获得如此殊荣,是志愿军第65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的,就是在第十九兵团也是少见的。

张振川将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赵先有烈士的英雄事迹鼓舞了我团的战斗士气,…就连我方停战谈判代表团团长李克农都亲自听战斗情况汇报,并亲自来我团看望予以表彰,还要求去6连看看。”

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副研究员褚杨在《胜利的回响 | 第八集:》中说,“67高地防御战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朝鲜停战谈判的进行,对最终达成军事分界线的协议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谈判代表乔冠华说的:“这一仗打得好,大涨了我军的士气,大灭了敌人的威风,有力地配合了我代表团的谈判,你们打得越好,我们骂得就更有劲儿。”

后67高地战斗成为军史中作为教学材料的一次山地步兵攻防战斗战例。

张振川将军在其回忆录《第二次向李克农汇报》中写道:“那是1952年10月上旬,我们三打红山包(同时攻防67高地)胜利后,军里通知说,谈判代表团首长,要65军去人汇报开城前线反击作战的情况,军里决定叫我去…我汇报了我军在板门店右翼三打红山包,攻防67高地,…”【见“鏖战疆场余墨”第141页】。张振川将军前去汇报的时间是10月上旬,那极有可能就是10月8日去汇报的,因10月7日三打红山包和六七高地战斗已胜利结束。

六七高地战斗和三打红山包是19兵团当时打的一次最大的仗,当时巴金正在19兵团机关,谈判代表团如此重视,虽然巴金回国在即,像这种情况巴金是会知道的。因有的报道还记载了“1952年10月11日,巴金看了兵团《抗美前线》报负责人王楠来送的团报副刊”,其中,六七高地战斗和三打“红山包”战斗简报就曾登在19兵团的《抗美前线》报上。

张振川将军在《朝鲜前线三见李克农》中这样写了:“李克农同志听说6连打的十分顽强,最后一天在阵地上的同志还要求向自己开炮,并全部牺牲在阵地上,李队长(李克农)问,还剩多少人?给他们补兵没有?他要求到6连看看!…”【见“鏖战疆场余墨”第146页】

时任志愿军193师秘书科长郎万瑞在《难忘开城——纪念抗美援朝胜利50周年》这样写道:“…著名作家巴金亲笔题写的“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 就是参加的这次战斗。战后,李克农亲赴前线,到组织指挥这场战斗的一九四师五八二团指挥所,高度赞扬了团长兼政委张振川和全体官兵,他说:’'你们卓越指挥、英勇战斗所取得的胜利,有利地支持了我们的谈判立场,打击了敌军及其谈判代表哈里逊的嚣张气焰,我谨代表谈判代表团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感谢! ”李克农为指战员们在战斗中的英勇精神所感动,他提出要亲自到英勇顽强的六连,到战场上去走一走,看一看。部队首长再三向他解释,战场非常危险,为安全起见,就不要去了。他坚持说:“不,要去,一定要去看看。”(见《党史博采》2003年07期)【郎万瑞,1952年时任志愿军193师秘书科长,后任194师政治部主任。】

张振川将军在《一位王成式的战斗英雄》中写道:“上级给我们65军很高的荣誉:志愿军19兵团发来贺电,称我们是光荣的开城保卫者。…《抗美前线》发表社论[1952年11月62期]说:“1952年10月上旬,志愿军65军在开城作战7昼夜歼敌2600余人,受到志愿军和兵团首长的表扬。…

志愿军65军在保卫开城反击作战全面胜利后,再次召开了庆功大会,志愿军194师582团光荣受奖,志愿军总部为582团二营记一等功,并发来“攻防全胜”大奖旗;为582团6连记特等功,并发来“英勇顽强、守如泰山钢铁连”的大奖旗;为582团6连副政治指导员赵先友追记特等功。

19兵团为194师582团5连记一等功,并授予“能攻善守痛歼顽敌”奖旗;为582团1连记一等功,并授予“攻如猛虎”奖旗;为582团7连2排、团侦察排记一等功,发来“保卫开城二级英雄排”;为582团的八位同志立一等功,他们是:刘顺武(追记一等功)、关景春、刘殿良、巩振达、胡友万、林菜祚、杨三友、王志荣;还为194师31名战士立了二等功…。” 【来源:《文史精华》2002年第12期】

这一个个英雄的团队让人感慨万千,这众多的英雄儿女令人钦佩不已。是他们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安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和一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种血性令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中国人民志愿军!

其次,巴金第二次来朝鲜采访,他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再体验那种激情燃烧的生活,为进一步补充素材,收集更多的英雄事迹,为将来的创作奠定基础。

1953年8月中旬,巴金第二次赴朝鲜采访(8月12日到达19兵团政治部)。

巴金在信中告诉妻子萧珊:“要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 ……我还想在上海仔细地读两本苏联战争小说,看别人怎样写战争,好好学习一下。我从事创作是因为我心中有许多感情,我非写出一部像样的东西来才不白活,否则死也不会瞑目……”

因巴金在第一次赴朝鲜采访回国时,就知道到了67高地战斗情况,由于回国时间已定,没有来得及去采访。巴金这次从19兵团到65军来,就是为采访赵先有烈士的事迹。

志愿军65军政治部主任陈亚夫将军向巴金介绍了在他任师政委时,六七高地战斗和三打“红山包”战斗的过程,特别讲述了赵先有和刘顺武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决定先去194师见师领导。

1953年8月18日巴金在65军军长兼政委王道邦的陪同下来到194师,其目的就是先与师领导了解67高地战斗和第三次攻打“红山包”的战斗情况。这逐级采访是有目共睹、不言而喻的。

实际上时任194师的师长齐景武、政委刘绍先、主任齐振华对赵先有烈士事迹也更清楚,因为,赵先有烈士牺牲时齐景武任代师长、刘绍先任师政治部主任(1953年初任194师政委,接任陈亚夫师政委的职务),赵先有烈士牺牲后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墓碑碑文就是他俩以师长、政委名义写的。假如巴金这次来该师就是不提采访赵先有烈士的事迹,194师的领导也会提出来。

当194师领导告知巴金582团2营特功6连在我停战谈判代表团驻地时,巴金随即决定去我停战谈判代表团处采访。194师师史记载:“在1953年8月3日,582团2营到我停战谈判代表团驻地,担负看管战俘与警戒任务,582团(欠2营)到土城里、山里地区担负修筑飞机场任务。”【见194师师史第192页、193页】

1953年8月20日,巴金去开城停战谈判代表团采访,他首先采访了时任团长兼政委张振川,张振川在一次访谈中有过说明。他说:“记得我部反击作战胜利以后,作家巴金亲临朝鲜开城前线,曾对我志愿军六十五军第五八二团进行采访。我作为五八二团团长兼政委向巴金介绍了我团六七高地、三打‘红山包’战斗中同志们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的战斗作风。特别提到了我团二营六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和他的战友们在坚守67高地战斗中所表现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巴金听完我的介绍被赵先友等英雄不顾个人安危,主动呼唤炮火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壮举深深感动,深有感触地说:‘你们团打得很漂亮。美国人武器强,我们的士气强。’最后,巴老根据赵先友等众多志愿军英雄的悲壮事迹,萌发了创作灵感,写出了著名的小说《团圆》这一千古绝唱。”

从张振川将军以上回忆录看,巴金采访赵先有烈士事迹,在时间、地点上完全吻合。

后巴金在停战谈判代表团处与特功六连吃住一处21天,采访了赵先有烈士事迹和其他英模人物。时任志愿军194师581团团长安东、194师作战科长邓静农、582团6连一等功臣关景春、582团5连副连长王志才和该师宣传队队员张莹珊以及65军其他战友对此都进行过讲述证实。【见下文】

在停战谈判代表团处巴金还采访了我方归俘、了解了我方对外俘的管理等情况。巴金在此采访至1953年9月9日志愿军第65军即将回国之时。

巴金的小说《团圆》由此产生而奠定基础,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中展现的王文清政委形象、情节很像陈亚夫将军,其团长张振华的原型之一就是张振川将军。其“王芳演唱的赵连长和通讯员小刘的英雄事迹”,以及“王成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也是赵先有和通讯员刘顺武等烈士和战士关景春的真实写照。

志愿军第40军119师炮兵团宣传股长陈振民在《——读《鏖战疆场》一书有感》中写道:“其所在582团攻防六七高地、三打“红山包”战斗更多次处于险境之中,竟打出整排、连、营、团的英雄事迹,尤其是该团2营6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在敌人夺取了我阵地后,用报话机要求张振川团长“向我开炮”,令当代文豪巴金深为感动,主动到582团采访近一个月,以赵先友的事迹为原型,艺术地概括了在朝鲜战场上其他英雄形象,写出了《团圆》——后来被改编成的《英雄儿女》电影的英雄团长则叫‘张振华’。”【陈振民是张振川将军抗战时期的战友,抗美援朝时1951年6月任67军辎重34团宣传股副股长,1952年8月在40军119师炮兵团任宣传股长,】

志愿军第64军医院卫生员侯炳茂(作家、画家)在《【志愿军】巴金在三八线上》和《《心香忆故——巴金前线记事》》中写道:“巴金听了张振川团长的简短介绍,很受感动,决定到六连去采访……。

1953年第二次入朝半年(巴金)采访无数指战员的英雄事迹。

后根据巴金创作的小说《团圆》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生动的反映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事迹,影片中王成则是英雄赵先友的真实写照。”【侯炳茂,参加抗美援朝时,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四军军医院一所任卫生员。1953年7月27日停战后回国。在某野战部队医院任卫生排长、军医、所长、院长。撰写回忆抗美援朝散文,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现为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解放军报长城副刊特聘专栏作家。】

志愿军第46军参谋梁新如写的《三八线上遇巴金》。在该文写到:1953年我志愿军46军在三八线上召开的“双夹山战评会”上我见到作家巴金,经人介绍我是46军司令部任参谋,并与其交谈。…“巴金还谈到自入朝后,一直在西线兵团部队中活动,访问了78师212高地战斗模范、一级人民英雄秦建彬,194师坚守67高地的特等功臣赵先友等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特别是九连副指导员于占和带领一个班坚守阵地,在人员伤亡殆尽、他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直到肠子外溢,壮烈牺牲。…”【梁新如:1952年9月在志愿军46军司令部任参谋,后任青岛警备区副司令员。】

以上志愿军首长、战友们的文章都证实了“巴金在1953年采访过赵先有烈士的事迹”,这些鉄的事实是无可置辩、众目昭彰、无懈可击的。

四、志愿军第65军老兵多人见证了作家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证据确凿

志愿军194师581团团长安东讲述:“巴金深入我团采访,与我们同吃同住近一个月。…1952年 10月5日,开城保卫战六七高地战斗打响。194师582团6连副指导员赵先友英勇牺牲后,著名作家巴金闻讯到582团采访。巴老以乐亭籍士兵赵先友和581团土美山高地等众多英雄为群像创作了小说《团圆》。后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搬上银幕,随之志愿军英雄战士王成的形象走进了千家万户。”【来自《安东和他的“王成式”战友们》。安东,1943年1月参加革命,1951年2月入朝鲜参战,1951年入朝任580团参谋长,1952年至1953年任581团团长,后任旅大警备区参谋长。】

志愿军194师作战科长邓静农在《怀念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友》、《巴金笔下的〈英雄儿女〉》中这样写的:“…著名作家巴金曾赴朝鲜采访,听取了团长和同志们的介绍,根据赵先友和众多抗美援朝英雄事迹,构思了小说《团圆》,后改编成电影片《英雄儿女》,…”【邓静农,原廊坊军分区副司令员。1952年时任赵先有所在师作战科长,在三打红山包与67高地战斗中,他与赵文进师长始终在582团指挥所。他的文章印证了张振川将军的“回忆录”中赵先有烈士在战斗中喊出的‘向我开炮’;谈判代表团对67高地战斗的重视;及作家巴金来该师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

志愿军582团6连战友关景春2000年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最可爱的人”节目中,他与时任团长兼政委张振川共同讲述了赵先有烈士的事迹。关景春主要讲述了:“67高地战斗时情况,在屯兵洞内,不仅亲耳听到了报话机中赵先有呼叫炮火向自己阵地射击,而且还亲眼看到赵先有、刘顺武两位烈士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壮烈场面……。关景春曾多次被请回老连队讲传统时讲述了:当年67高地战斗情况,及本人在负伤住院后(1953年),著名作家巴金采访了赵先有烈士事迹,也采访了他和其他战士,…”。【关景春,入朝参战时在19兵团司令部当警卫员,后经个人反复请求,到了65军194师582团2营6连当战士。曾在赵先有烈士的指挥下一起守卫67高地,也是67高地战斗一等功荣立者之一。因负伤被替换下阵地,在赵先友牺牲后带伤还参加了反击分队。也被誉为电影《英雄儿女》通讯员小刘的原型。】

志愿军582团5连战友王志才曾在2000年中央电视台的《军事报道》节目播出的

“一家三代人前仆后继以实际行动实现王成精神的故事”。其中,张振川将军和赵先有烈士的战友王志才曾在这个节目中,讲述了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时任582团团长吴建新在该节目中讲述了:“1953年巴金到了我们团,后写出了小说《团圆》”。

王志才曾写了《“英雄儿女”——“王成”和他的家人》、《65军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在他的文章中也写了“1953年,作家巴金曾来我部队采访过赵先有烈士的事迹,并与特功6连吃、住在一处一个来月…。作家巴金在我部队采访直至我65军即将回国”。【王志才,1952年时任志愿军582团5连二排排长,曾参加攻打67高地战斗,该连荣获一等功,被授予“能攻善守痛歼顽敌”奖旗。王志才与赵先有烈士是同村人、同时入伍、同一个营的战友。晚年安排在唐山常记功臣幸福院】

志愿军第65军于1953年10月9日胜利回国【见《鏖战疆场》第266页】。

志愿军194师战友刘景岐写的《致张振川司令员的一封信》中是这样写的:“写到这里,我想起特等功臣赵先有烈士,在开城保卫战争夺六七高地时,高声喊出‘向我阵地开炮’,在哪一刹那,张团长却冷静地等两位重伤员的身影进了隐蔽部,才下令向敌人开炮,这里含着智、勇、德,太让人感动了。…(见“鏖战疆场余墨”第392页)”【刘景岐是原志愿军194师师长赵文进的警卫员,67高地战斗时,曾随赵文进师长在582团指挥所,后转业到国家化工部,当到人事司长离休北京。】

志愿军194师战友张莹珊(女,志愿军194师文工队队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这样说:“我看电影《英雄儿女》王芳在战地演出的镜头时,总会莫名其妙的激动,因为那正是我在朝鲜的真实战斗场景。但说王芳就是我,实在不敢领受,一是巴金先生在我们部队采访过赵先友烈士事迹并没有直接采访过我本人,二是王芳本来就是无数志愿军文工团员群体形象的代表,并不专属于哪一个人。”(见李秀春写的《一对“红色恋人”的爱情故事》)【张莹珊10岁随父亲参加八路军。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1年,16岁的张莹珊随志愿军65军194师文工队又奔赴抗美援朝的前线。在朝鲜战场上,她是真正的“战地百灵”,创下了在战地一连演出9场的最高记录,赵先有烈士牺牲后,曾多次演唱过赵先有烈士的英雄事迹,是戴着半胸的军功章回到祖国的,后被誉为“王芳”的原型之一。1958年,23岁的张莹珊从65军文工团转业,转业到地方后,一直从事文艺工作,离休前任河北省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编辑。】

另外,志愿军65军的战友何焕宇(抗美援朝时何焕宇在65军政治部工作)、刘新(刘新,入朝参战时任第65军组织科干事。)、洪泗一(洪四一,时任志愿军第65军参谋)、卡应海(卡应海回族,志愿军65军战士)等都在媒体上发表过文章,证实作家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其中战友洪泗一明确地写了:“1953年,著名作家巴金在朝鲜闻讯后,亲赴五八二团,用近一星期时间,接触了许多英雄模范人物,……”

以上多位志愿军第65军老兵亲历并见证了作家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是千真万确、不可否认的。

五、多位领导、作家和记者们讲述和写的文章都阐述了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是“王成”的原型之一既实事求是,又恰如其分

除上文赵先有烈士的首长、战友和见证人写的有关文章外,笔者还搜集到以下有关赵先有烈士的文章百余篇,其内容略…这些文章在有关媒体都证实了,赵先有烈士是在战斗中,喊出“向我开炮”并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王成”原型之一。这些文章都表述了,不仅巴金在朝鲜战场上采访了赵先有等众多英雄,而且给巴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赵先有勇敢在山头牺牲的事迹…。

以上这些报道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者对赵先有烈士的怀念与景仰,一幕幕、一幅幅镜头都展现了主持人和讲述人对赵先有烈士的敬慕与缅怀;以上这些报道使赵先有烈士的英雄事迹一次次响彻人们耳际、展现在人们眼前,使他伟大的形象永远雄立在人民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笔者看到在有些文章中写的是,“作家巴金1952年采访了赵先有烈士事迹”,很可能是因赵先有烈士1952年牺牲,且作家巴金1952年曾在该部队采访的原因。而个别作者认为赵先有烈士牺牲时,巴金第一次赴朝鲜采访即将回国,误解为巴金不可能采访到赵先有烈士的事迹,是他只顾1952年巴金没有时间采访赵先有烈士事迹,没有查到1953年巴金采访赵先有烈士事迹的记载所致。

赵先有烈士用他的功迹,和他的首长、战友、知情作家、记者写的文章及巴金的亲笔题词和表态,证实了作家巴金是1953年采访了赵先有烈士事迹。这就是巴金认可的和“王成一样的英雄”,巴金即为他题词,就是认可赵先有烈士是他小说《团圆》中“王成”原型之一,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注:赵先有,实际姓名;赵先友,张振川将军、巴金等作家用名;发文者配图。

附:主要参考资料

1、张振川将军写的回忆录:《鏖战疆场》、《鏖战疆场余墨》、《鏖战疆场续闻》

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出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功臣烈士英名录》

3、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六十五军军史(1948.9——1985.10)

4、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九四师师史(1942——1989)

5、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九四师五八二团六连连史

6、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有关赵先有烈士资料

7、乐亭县烈士纪念馆有关赵先有烈士资料

8、乐亭县党史办编纂了《乐亭党史文苑》(赵先有烈士专辑)

9、1992年8月7日为赵先有烈士塑像揭幕仪式有关录像等资料

10、《2000年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中央电视台“最可爱的人”专题节目录像

11、《2000年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中央电视台的军事报道节目播出的“王成的原型赵先有和他的儿子、孙子三代在同一个连队战斗过的故事”录像

12、《2015年乐亭县电视台纪念抗美援朝65周年》录播的“三代报国情”录像

13、2020年11月7日央视一套《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英雄儿女)视频

14、赵先有烈士的首长、战友及有关作家、作者、记者等写的有关文章

15、贾玉民写的:《巴金在朝鲜战地活动事略(上)、(下)》

 5 ) 巴金创作《团圆》

巴金在朝鲜与小说《团圆》封面

发布时间:2018-11-13  来源:人民政协报

1950年,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一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开始了。1952年,曹禺受当时的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丁玲之托写信给巴金,动员他参加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

1952年3月,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人员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大地。在朝鲜战场上,巴金与创作人员一同深入到志愿军中采访生活。1953年8月,当听到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时,他决定再次赴朝体验生活。给巴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在志愿军某团六连所在部队生活的两个多月。

1952年10月,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坚守67高地的任务。在指导员、副连长先后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了。在危急时刻,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射击,后又大声喊:“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了。

战斗胜利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这次出行,他准备创作中、长篇小说的设想逐渐在心中形成。他在信中告诉夫人萧珊:“要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我还想在上海仔细地读两本苏联战争小说,看别人怎样写战争,好好学习一下……”

1961年,经过七八年的沉淀,巴金终于写出了中篇小说《团圆》,发表在1961年8月号的《上海文学》上。在这部小说中,巴金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了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

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把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影片公映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转自人民政协报 文/阎泽川)

[责任编辑:吕薇]

来自:团结网http://www.tuanjiebao.com/2018-11/13/content_158478.htm

 6 ) 小说《团圆》与电影《英雄儿女》

小说《团圆》与电影《英雄儿女》
        电影《英雄儿女》的剧本是导演武兆堤、编剧毛烽根据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王成”是其中一个虚构人物。巴金笔下的“王成”写其参加战斗及牺牲经很简洁:“这个团完成了上级给的任务,友军也终于赶到了。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 影片中,“王成呼叫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拉响爆破筒,与蜂拥而至的敌人同归于尽”。那么,小说和电影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呢?故事中虚构的人物有没有原型呢?这些虚构的人物只能是某某人,还是众多人呢?
        一、小说和电影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
        据有关报道,在抗美援朝期间巴金曾两次到朝鲜采访。巴金身边的工作人员陆正伟在《巴金与英雄儿女》中这样写的:“在朝鲜,他先后写下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会见彭司令员》等文章。身在异国他乡的巴金,每次听到或看到打胜仗的消息就写信告诉萧珊,让她也分享自己的一份喜悦。他在不断地积累着创作素材,为将来能写好战争题材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给巴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志愿军某团六连生活的两个多月。1952年10月,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攻打“红山包”主攻任务。在连长、指导员先后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了。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射击,并大声喊:“向我开炮!”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了。
       战斗胜利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
        1961年,巴金经过了七八年的沉淀,终于写出了不朽名著《团圆》。”
        著名作家巴金,在小说《团圆》里,写到这么一个历史史实:(‘团圆’,原文一段摘录如下): “ 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3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能听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
         我们先来看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简介】
1 952年9月18日至12月5日,以刘景范为总团长,陈沂、胡厥文、李明灏、周钦岳等人为副总团长的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这届慰问团的规模比上届更大,代表性也更为广泛。总团下属的9个分团,除第九分团留在国内慰问志愿军的伤病员外,其他8个分团到达朝鲜前线,进行了为期四十多天的慰问活动。
         9月22日,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在天津宣布成立。代表团成员听取报告会、前线情况介绍等和入朝前的最后准备,还进行了防空和行军演习。时值10月1日国庆三周年,慰问团全体代表应邀参加了沈阳市的国庆观礼,总团及各分团长还和东北局第一书记、东北军政委员会主席高岗一起登上主席台。10月6日晚,各分团乘火车,于7日晨到达安东(今丹东),与志愿军三兵团派来迎接的队伍见了面,双方商定为防敌机空袭,决定8日凌晨3时出发渡过鸭绿江。11月下旬,在完成慰问任务后,慰问团人员先后离朝回国.。总团于11月30日在天津召开总结大会。分团于12月4日离开天津。
         综上,巴金先生所写‘团圆’文章里,所虚拟的这个“王成”牺牲的时间,应该是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到达该志愿军部队前(1952年11月底前)牺牲的。《团圆》小说描述的是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离开朝鲜前的故事。
        电影《英雄儿女》表述“王成”的牺牲时间及所有影片情节,也是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离开志愿军部队前(1952年11月底前)的故事,与巴金小说《团圆》是一致的。
        二、故事中虚构的人物有没有原型?
        回答是肯定的。“王成和王芳”的原始原型出自巴金的小说《团圆》,巴金写的是“…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在山头勇敢地牺牲了。”巴金在接受记者采访说:“我到过朝鲜战场许多部队,英雄们的事迹使我感动,我写了几篇真人真事的散文,以后又集中概括了许多英雄形象,才有了《团圆》里的王成。”无疑“在山头勇敢地牺牲”的志愿军英雄,都是巴金笔下的“王成”原型,也是“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别是受到巴金采访的志愿军英雄就更无可置疑了。
        关于“王芳”原型也有很多,也不是有的人认为只能是解秀梅。如志愿军首长报道过的王纾、李幼鸾、王坚、张莹珊,更巧的是还有一位与电影“王芳”同名同姓并且是上海籍的志愿军女战士王芳。她们不但有“王芳”的形象,而且有的与巴金合过影,有的受过巴金采访…。由此,各部队都会有”王芳“式的人物原型。
        而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是导演武兆堤、编剧毛烽根据巴金写的“…王成在山头勇敢地牺牲了”重塑的原型。重塑的“王成”原型,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高喊“向我开炮”,二是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两个特点都没脱离巴金写的“…王成在山头勇敢地牺牲了”这一情节。编剧毛烽1994年在报纸上刊登公开信澄清,“王成、王芳并没有什么原型。但至于说到王成孤胆坚守阵地的事迹,这在朝鲜战场上是时有出现的,说不上谁是王成的原型。”
       根据这段话的“王成、王芳并没有什么原型。”,说只能某某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王芳”原型,已没有价值。
        尽管编剧毛烽否认“王成”有原型,但从毛烽这段最后说的话“这在朝鲜战场上是时有出现的,说不上谁是王成的原型。”和电影《英雄儿女》的朗诵诗中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不难看出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不是专指的某某人。“说不上谁是王成的原型”,还可理解为只要“孤胆坚守阵地”,且有“王成“形象之一的志愿军战士,都是“王成”原型或“王成”式的战斗英雄。
         编剧毛烽认为是把几类英雄的典型事迹汇合塑造了“王成”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形象(从未提到以谁为原型),代表了无数个“王成式的”志愿军英雄,“王成”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些典型的志愿军英雄群体。
         三、志愿军有关首长对“王成”和“王芳”原型的论述:
         从秦基伟将军(原志愿军15军军长,后任国防部长)的回忆和《抗美援朝战争史》看“王成”的原型,《英雄儿女》是抗美援朝时期众多战场上的历史背景,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也是其中之一。秦基伟写道:邱少云、黄继光、孙占元等人的壮举,不仅使敌魂惊魄动,就是在我军战史上,这样的行为也不多见。第十五军所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也有这样的描述:“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既然“王成”原型是“普遍现象”,那么,在志愿军中,“王成”式的英雄也就太多,太多。
         王直将军(原志愿军26军政治部主任,后任福州军区副政委、少将)在他写的文章中这样说:类似影片中反映的战斗场景,在朝鲜战场上真是不胜枚举,许多坚守阵地战斗的部队都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在志愿军中像王成这样的英雄有许许多多。…… 编剧把几类英雄的典型事迹汇合塑造了王成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形象,代表了无数个王成式的志愿军英雄,王成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些典型的志愿军英雄群体。……我们军文工团也有一位叫王芳的上海姑娘,腰鼓打得很好,歌也唱得好,在前沿慰问演出时还参加过战斗,立过功,我曾经在会上表扬过她。军文工团里还有一位上海姑娘叫王坚,她在前沿阵地护理过伤员,得到了军首长的好评。这两位上海姑娘的战斗生活,在影片中的王芳身上多少有所体现。因此,王芳的人物原型,应该是志愿军中的女文工团员的优秀群体。
        张振川将军(原志愿军65军582团团长兼政委,后任河北省军区原司令员)回忆录《鏖战疆场》申明,“王成”并不是专以某个人物为原型,而是许多英雄人物的综合形象,自己也不是电影中的团长张振华的原型,表现出了老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境界。但是他关于巴金采访赵先友事迹的说法,依然被当成“信史”,而巴金为赵先友烈士塑像题词“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似乎更坐实了这一说法。
         王剑魂(原志愿军第二十六军政治部文艺科长,后任海军政治部宣传部文艺处长、创作室主任)他说:“我是参加审定剧本的,现在剧本原稿还保存着…我在上海时与巴金交换过意见。影片中的王主任说的就是王直,但是全本剧情是综合志愿军的战斗事迹和英雄人物形象编写的。”
        众所周知小说《团圆》及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和“王芳”都是虚构的艺术人物。我认为:小说或电影中人物是虚构的,其作者否认这个人物有原型,有类似事迹的人只可称为“式的”;如果其作者没有点名这个人物是谁,有类似事迹的人即可称作“原型”也可称为“式的”。那么小说或电影中人物是真实的,有类似事迹的人,则只可称为“式的”。按照这简单的道理及“王成”作者的表态,正如电影《英雄儿女》中说的那样,“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 在那场艰苦的战争中,又有谁不是“王成“呢?
        一位网友说的好:“关于王成的原型究竟是谁,其实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王成让我们记住了一个英雄的形象,让我们记住了一个英雄的年代,更让我们铭记住了一段光辉的历史。”






    

 短评

祖国,请不要忘记那些无数的无名英雄们!

7分钟前
  • EVA_征服天堂
  • 推荐

1、有一个老工人的爸爸还有老革命的爸爸2、为了胜利向我开炮3、风烟滚滚唱英雄4、故事表面上讲述了英雄王成兄妹,实际上要表现整个民族的英雄气概

10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配乐实在太棒

15分钟前
  • 我用一生去死
  • 推荐

这个特殊时期的故事讲出来感动程度不比奥斯卡战争片少。也由于这个时期太特殊了,它不可复制又刻骨铭心。充满了信仰、期望和一股绳的荣辱感。

19分钟前
  • 长胡子的心脏
  • 力荐

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23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后一部分要改,你是想让大家跟你一起哭泣?还是要鼓励大家像王成那样坚强?”

28分钟前
  • 还行

小时候爱这个片子的主题曲爱得要死……

31分钟前
  • 北河沿井斯塔
  • 力荐

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的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英雄赞歌》第一次认真看《英雄儿女》,看到“向我开炮“的主角王成牺牲了,电影居然才1/3,我可为导演担心了,接下来怎么拍呀。"光靠眼泪能写出你哥哥来么?是为了让大家跟你一起流眼泪么?"问题问得真好,这才是电影的真正主题:什么样才算英雄?学习英雄到底是学什么呢? #醉评# 不知道年轻人能不能引起共鸣呢,尤其是开头那段大战的场景,真是“九死一生”,争抢着去赴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放到现在已经很难代入。比流浪地球2里的“出列”难代入多了,毕竟那不是“我”,是五十岁以上的前辈,感动一下就可以了。====分割线====王芳:“我不是什么英雄,没

32分钟前
  • 醉中仙
  • 力荐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37分钟前
  • 津五渡
  • 还行

主旋律,相信那时候真有这样的英雄,也相信现在不缺这样的英雄,也坚信将来同样会有这样的英雄

42分钟前
  • 八月未央
  • 推荐

“向我开炮”和《英雄赞歌》很经典,但全片战斗场景其实并不多,重心放在了军人形象、军队风貌、军民关系等等的刻画上。另,改歌词那段很有参考价值(现实中的焦裕禄报道就经历过类似的过程——摒弃“悲而不壮”),没想到热评里居然有人专挑这点喷,然而修改前的词不就是当代饱受诟病的卖惨风格么,怎么某些人为了喷革命题材连带对卖惨也喜欢起来了?

47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向我开炮

50分钟前
  • 推荐

这部电影有着很独特的视角,除了一小部分前线战斗,更多的是全面展示了抗美援朝的zz宣传文艺工作,还有战备后勤建设等;结合纪实报告来看很写实,但糅合了时间线,大概是51年春夏,人物和事件没有特化,意在揭示普遍性;最开始的特写镜头直接给到朝鲜老百姓,填坑、修路、抬车抬担架、抢运伤员…这支军队的性质和依靠、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和阶级性不言而喻,令人无比动容;眼泪哭不出什么,只有战斗才能改换人间,本片充分阐释了何为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是对人民史观的鲜明反映:英雄不单指一个人,而是所有为解放和反压迫反侵略事业勇敢斗争的好儿女;其实时间线能追溯到白色恐怖的上海,两家人命运辗转,最终在朝鲜重逢相认,他们不止有亲情和战友情,更是升华到了崇高的阶级友谊——这种伟大的情谊将如波涛般沸腾,让整个旧世界为之恐惧和颤抖

55分钟前
  • PSG粉保护协会
  • 力荐

还是老片好看呀,王成也是有原型的,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从故事编排的角度看也十分出色,废话不多,每句都有用。一开始的环境和背景带出完全不是现在用演员念白阐述背景前情这种水平能比的。王成遇到王政委之后没有说破但是知道原委再看这段就很懂他们的隐情,最后留下的遗书也是告诉政委妹妹的下落,这些写在养父照片背后挺有寓意。后面父女对手戏部分也很精彩,又是关爱又不说破。两位父亲都是英雄,王成王芳代表的后辈是英雄的儿女。很感人,几度落泪。

60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力荐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1小时前
  • Mia
  • 推荐

自我牺牲和自毁精神的至理名言: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1小时前
  • Over5
  • 还行

不评分了,仅具有文献价值,仅从叙事手法考量,也是无聊的、过时的。以前看过“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片段,还以为是接近剧终的高潮戏,原来只是第一幕的尾声,而这部电影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战争片,它的主题其实是相当巧合的认亲。我看不到人性,只看到漫天的口号、胜利和牺牲。作为彻底的意识形态宣传的一环,电影甚至借角色之口点明了“他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人”。如果这样的作品作为童年的底色植入孩子们的思想,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1小时前
  • 晚不安
  • 还行

为周末的舞剧版看。我发现朝鲜战争电影中的歌都好经典啊,《上甘岭》和《英雄儿女》这两部都是,“文艺兵女儿的两个爸爸——革命军人和工人”、一封家书与照片在战火中流离的家书,当这封信重新被拾回八路军,它已经承载了两代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两场战役的),虽然,这部电影中的“家国叙事策略”与军民同盟的表达太有“压迫感”了,不过离历史那么近(论文本内部于其诞生的时代),面对这样的战役,个人被剥夺了为小我小家伤心的权力,而非麻木。个人会不自觉被某种崇高占据,就像生父王团长对女儿说“光靠眼泪,能写出你哥哥来吗”。相比我以前的研究方向韩国南北题材电影,更习惯的家国叙事是讲述恨,以及重逢即下一次分离的残酷。不知道当代的朝鲜战争历史叙事回迭代成什么样子,《金刚川》加油……

1小时前
  • Serena伊萌HYM
  • 还行

刚看完了《英雄儿女》,被革命浪漫主义麻痹一下,感染一下,挺惬意。发现自己开始迷恋黑白的光影世界了,有些镜头拍得真好。化悲痛为力量固然是好的,可是王成的牺牲因此而成了一个不会让人悲伤的符号,这很好吗?人性在哪里?英雄是活着,王成却死了。

1小时前
  • 私享史
  • 推荐

2013.10.10 中国电影博物馆(6号厅):终于晓得影博展厅里反复播放的“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出处了。战争场面拍得不真实,王成同志被包围乃至受伤后的表现犹如“开挂”,…… —— 2021.11.16:去年影院看了《一秒钟》后就有打算重看《英雄儿女》,今天总算观影了。17日又再接再厉重温了《上甘岭》,同是抗美援朝题材影片,相较之下,无论故事剧情还是拍摄制作抑或配乐歌曲,就个人而言都是《上甘岭》更胜一筹、更让我喜欢。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