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福客栈

HD中字

主演:英格丽·褒曼,罗伯特·多纳特,库尔德·于尔根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5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六福客栈 剧照 NO.1六福客栈 剧照 NO.2六福客栈 剧照 NO.3六福客栈 剧照 NO.4六福客栈 剧照 NO.5六福客栈 剧照 NO.6六福客栈 剧照 NO.13六福客栈 剧照 NO.14六福客栈 剧照 NO.15六福客栈 剧照 NO.16六福客栈 剧照 NO.17六福客栈 剧照 NO.18六福客栈 剧照 NO.19六福客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六福客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格拉迪(英格丽·褒曼 Ingrid Bergman 饰)是一名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在排除了千难万险之后,她终于得到了参加传教团的资格,千里迢迢的来到中国传教。格拉迪的大本营是六福客栈,此时正值战争时期,物资极度紧缺,处处危机四伏,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格拉迪依然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在中国传教期间,格拉迪邂逅了名为林(尤尔根斯·库尔特 Curd Jürgens 饰)的国民党情报官,两人在乱世之中坠入了情网,林觉得此地太危险不宜久留,一直都在劝说格拉迪返回英国,被后者拒绝了。格拉迪接手了50名孤儿,她决定护送这些孩子们前往西安。密室危机第一滴血3(原声版)世界之战 第二季不朽故事喵星少年漂流记黑蝶的秘密猎狼者 卫视版别恋威利的游乐园神鞭2001卧车上的谋杀案除却巫山不是云国土安全第七季魔鬼经济学坏爸爸2018金装少年唐伯虎摇摆舞大地与阴影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劳拉现身异能者2邻家怪男孩白玉老虎1977蚯蚓2017血红岛屿末路狂奔3我叫保利·默里体操争锋妻子的选择之妻子自保手册监视对象不要迷恋姐高地行动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 第二季以诺的冰雪奇缘订亲喜气洋洋小金莲绝地英雄绿箭侠 第二季杀死伊芙第三季逆转胜 逆轉勝复原行动第二季亲爱的2014

 长篇影评

 1 ) 爱驱使世人前进

现实版《出埃及记》、《一个都不能少》。不敢相信一位身高不足1.5、体重不足40公斤的女士,如何带领100个孩子,爬山涉水,缺衣少食,穿越敌人控制区,全体平安到达安全区。唯一的解释,是爱,是上帝的眷顾。当军队认为孩子们断然无法穿过敌占区决定不再等候时,这时画外音孩子们的歌声响起,由远及近,全城沸腾,可以想见当日在场人们触动心灵的震撼。何为爱,我们都爱主,因主先爱我!感谢葛女士,非亲非故为爱而来;感谢天主,赐福中国,眷顾中国!葛女士出身贫寒,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身高体重可以推测出贫困导致发育不良,初期申请成为传教士都被机构认为不符合条件。但正是因为爱的驱动,她居然可以三个月不休息一先令一先令的积攒,最后凑齐40英镑,乘坐穿越西伯利亚火车,远赴哈尔滨再转马车前往山西,沿途没有说英语的人,一个小妇人到遥远的不确定的东方,最后加入中国籍,对于劝她离开回国的所有人说“我是中国人”“上帝派我照顾孩子们”,最后成为全城欢呼迎接的胜利者,其完成对信仰的自我证明,是每个身处逆境的人可以吸取学习的榜样。

 2 ) 《六福客栈》给我的启示

曾在报上看到有关外交部解密文件的报道,其中有一文件是关于抵制电影《六福客栈》的,认为这是部辱华电影,因此要求驻外机构组织华侨不要参与出演。据报道,这项工作做得很好,不少接到电影邀约的华侨纷纷拒绝。不过这部电影却也终于拍成,饰演主角是大名鼎鼎的英格丽.褒曼。

  不久前,我看了这部电影。说实话,在我仅有的电影常识中,根本就不知道这部电影,如果让我挑选好莱坞电影,我怎么也不会去选之部电影,之所以会去看完全是因为那篇报道。但是我被这部电影感动了!

  这部电影描述的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英国的女佣,自愿到中国当传教士,当然从身份到资历她都是不够格的,但她通过努力,一边学习一边筹钱,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北方一个贫穷小镇开始了传教生涯。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侵占当地,她带领几十名因贫困战争失去父母的孩子逃离该地,爬山涉水,历经艰辛辗转到后方。这本来应该是一个传颂的故事,就像当年宣传的白求恩,柯棣华,现在歌颂的拉贝一样,但是这个故事却湮没了多年。

  是的,这是一部西方视角的影片,在影片中几位主要华人基本上是清末民初的打扮,那位县长长袍马褂,瓜皮帽山羊胡子,而且形象都显得很委琐,那位厨师缩头缩脑,像个油滑之徒,尽管影片中也表现了他们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表现最好的一个男主角却不是个真正华人,而是个混血儿。而女主人公则有教主的感觉,不仅自己能干,办起客栈,还是县长的重要倚仗,她解决县里难以解决的问题,只要她出面,监狱的暴动也能平息,最主要的是她的爱心,收养孩子,保护孩子,特别在跋涉路途中省下食物给孩子吃,虽然中间也表现了国人为了孩子不被日军发现,把敌人引跑,最后牺牲了自己生命的镜头。最后的镜头是,当筋疲力尽的孩子簇拥着她到达我方城市时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完成了她的形象塑造。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影片受抵制的全部原因,还有是她的身份,一个传教士,尽管她深爱着中国,49年后她到了台湾并长眠在那里。

  我对电影中某些表现是不满的,原因上面说了,用西方视角反映中国,因为文化不同,中国很多东西无法真实展现,对华人的认识他们也只停留在清末民初时,所以才会如此描写。但是我被电影表现出来的爱心所感动,一位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了让中国的孩子逃脱日军的魔爪,她能不顾危险保护他们抵达到安全区,这一切都是缘于爱心。首先是爱中国,从她不愿离开中国就可以证明,其次才能爱上中国的孩子。在这一点上她没有任何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而是一颗母亲般的心。在影片最后,她和孩子们受到欢迎时,我的眼泪也止不住了。这是整部电影中我唯一的一次感动,但是没有前面的铺垫,情绪的积累,是无法达到这个效果的,可见编导的功力。我曾说过,作为一个人物片,片断总为主题服务,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往往有强烈的倾向性,如此强的理念传播是很难打动观众的。但是这部影片却有很好的效果,因为它的政治理念成功地包裹在人性里面了。

  像电影中主人公这样的人还有许多,如司徒雷登等,如果能客观地记载报道传播,实在是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好材料,让西方更好地认识中国,也让国人更好地了解历史。

2009-06-06

 3 ) 华人演员大多是祥和、平和的表情

你有做二等女仆的经验吗?

我感受到了上帝要我去中国。

第六种幸福是什么?

喜欢听故事的中国人。

只有一位真神就是造化。

如果上帝需要我留在中国,那我就留下。

推广禁止裹足。

感化手拿斧子乱砍人的狱中暴徒。

给山贼处理伤口,要求他们8周不抢不杀。

计划好的生活是封闭的生活,或许它可以被忍耐,但是不能用来生活。

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

不管你什么打算,我爱你。只要我活着,我会一直爱你。

救苦救难的普通人。

我的戒律就是,要爱集体中的每一个人。

这些华人演员大多信主,所以都是祥和、平和的表情,没有猥琐和狡诈,没有忧虑。

 4 ) 【真实故事改编】格蕾蒂斯·艾伟德 - Gladys Aylward

格蕾蒂斯·艾伟德 艾伟德(Gladys Aylward,1902年2月24日-1970年1月3日),是一名英国独立女传教士,被称为“小妇人”。她1930年来到中国山西阳城传教并从事慈善活动,后加入中国籍。在中国经历了抗战,带领100余名孤儿转移。1970年病逝于台湾,她在中国传教的经历被改编成电影《六福客栈》在西方广为人知。 成为传教士 格蕾蒂斯·艾伟德,女,1902年2月24日出生在英国伦敦郊区,父亲是一名邮差。因为家境清寒,没有机会上高中,而是作为侍女,去照顾年迈作家扬何斯本爵士夫妇。侍女,在伦敦又被称为“客厅女仆”,在中国叫保姆。 从这个女子的情况看,她不能代表英国人,英国人在我们印象里,身材牛高马大,文明程度很高,而她个子只有4英尺10英寸(1.45米),体重仅仅七八十斤,显然发育不良,瘦得像一根牙签,也没什么技术含量,受教育的程度也很有限。她留给熟识她的人的印象是——“不起眼、缺少教育、普普通通”(《艾伟德与内地会》) 然而,历史证明她的内在品质却异常超人。 她在27岁信仰基督教后,首先申请参加内地会,对方因她缺乏正式教育履历而拒之。——内地会为英国医生戴德生(1832—1905年)于1865年创办,专门负责对华传教,是当时最大的同类的组织。后来,她参加了神学培训班,因为年龄偏大、成绩也不理想,还是被淘汰。 于是,她继续做女佣。一边生存,一边攒钱。1930年初,她又靠近卫理公会。在一次聚会中,她听说在中国有位老宣教士珍妮·劳生(Jeannie Lawson),已经73岁,想退休,但没有人肯去接替她。艾伟德听了立即写信给她,希望接替她。几个月后,珍妮回信欢迎她前来,并告诉她,只要到达中国天津,会有人去接她到阳城她呆的地方。 艰难中国行 1930年10月,正是带着宣教的目的,艾伟德这个28岁的英国女子来到中国。 经过简单筹备,她从打工获得的积蓄中购买了一张从伦敦到荷兰的船票。启程那天是10月18日,她带著两个箱子(一个箱子里放着一本圣经和衣物,另一个是食物和煮饭的酒精炉),还有作女佣赚得的全部积蓄——2英镑9便士。送行的是父母和姐姐葳兰(Violet),她们送她从港口乘船到荷兰海牙。而后她告别亲人,单独乘上了开往俄国的列车。 欧洲人到中国,当时最好的路线是选择坐船到天津,但是费用要比陆路贵两倍。为了省钱,艾伟德选择了铁路。她的旅行路线是:沿铁路东行,穿越东欧,经过西伯利亚后,进入中国,再转中东铁路南下,由大连乘船到天津。 结果呢,这一旅程很不顺利。本来她是计划直达中国东北的,但事与愿违,火车被迫转道莫斯科后,才在辽阔的西伯利亚荒原上旅行。一天夜里,火车突然停了下来,原来这列三等车只载劳改犯到当地,要继续东走,必须自带行李,翻山越岭地步行到下一站,一个叫赤塔(Chita)的地方。 这是西伯利亚旷野中一个荒凉的镇。艾伟德摊过冰雪覆盖的荒漠,抵达赤塔时,发现车站到处是荷枪戒备的军人,还能听到稀疏的枪声。地方官员在检查了她的护照后,不准她上车,她不会俄语,只能打手势,对方用生硬的语言答复说:到中国东北的旅客不能前行,哪儿来哪儿去。——后来她才知晓苏联与日军对峙,中国满洲铁路又在日本控制下,所以苏联的列车无法直达。她被迫留在当地的旅馆里。 在旅馆里,一个懂英语的妇女,在仔细看过她的护照后,为她解了迷。她指着护照的工作栏说:问题出在这里。原来“宣教士(missionary)”被误写成“机械师(machinist)”。由于当时苏联非常需要机械师,所以当地官员就粗暴地把她强行扣留了。 艾伟德恍然大悟。那个妇人警告她要赶快逃走,否则会被强留在西伯利亚。艾伟德双手一摊,面露难色,她说她连一句俄语也不会讲,怎样能离开这寒冷的大西伯利亚呢?那个妇人说会有人帮助她,说:“今晚有人会去敲你的门,你就跟着他走,坐火车到海参威,回头有人会安排。”面对这个神秘妇人,艾伟德她无法判断真伪,只能是半信半疑。之前,她遇过一事,一名地方官员在为她办交涉时,突然欲奸污她。因此,苏联留给她的印象很恶劣。 当晚,果真有个男人来接她,她就跟着他,上了火车。经过长时间行驶,火车抵达苏联的最东端——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威),一个美丽的小城。下车后已是黑夜,旅资已经所剩无几。她结识了车站附近一名妇女,央求她找人乘夜带她去码头。对方帮助了她。她终于登上一艘停泊在港湾里的日本商船,船长被其精神所感动,答应免费载她去日本神户。几天后,她又乘船辗转到达中国天津。 等艾伟德弃船踏上中国大陆后,已身无分文。一个人力车夫为了拉生意,坚持要她上车,她准备将自己那条又脏又旧的领巾拿来抵账。当洋车停泊在一个大门前时,她看到一个英文牌子,上有“天津宣教中心”的字样时,她异常惊喜 ,不禁长舒了一口气。 从伦敦到中国,超过1万公里,一趟多么艰辛的行程呵。她终于完成了。 创建八福客栈 艾伟德在天津休整小住了几个月。其间,靠着宣教中心,她找到了内地会差会办事处。她熟悉了有关阳城的情况,知晓从天津到那里,少说也有1700里啊,还有翻越高峻的太行山脉。1931年春,一个路姓的基督徒商人要去山西晋城,答应带艾伟德前去。于是,她们先乘火车穿越华北平原后,又换乘长途汽车抵达豫西北重镇焦作,而后开始北上太行山。汽车在崎岖狭窄的山间小路颠簸数小时之后,终于穿越太行天险,行进于山洼之中。艾伟德到达晋城后,暂住于内地会宣教站,对于她这等于找到了组织。 在宣教站,一位年老和善的女宣教士接待了她,她就是司米德夫人。司米德夫人的丈夫曾经是国际上大名鼎鼎的宣教士司米德,年轻时号称“剑桥七子”之一,后长期在晋东南泽、潞两地传教,且很会经商。这剑桥七子中,有三人在山西。可惜因为先她去世,其夫人也就成了寡妇。她曾多次向英国总教会申请,要求派人来阳城接替珍妮,现在终于遂了愿。 对于远道而来的艾伟德,她非常欢迎,向她介绍山西及本地情况,指出注意事项,她告诫她,西式的装束在此已不适宜,遂帮她预备了高领的中国旗袍和行装。一个月来,艾伟德第一次体尝到了温暖。休息几日之后,艾伟德在同道的引领下,乘坐骡车、抬轿,在山路上行走两天后,终于到达了命运安排的圣地— 阳城。——70年后,泽州到阳城仅仅需半小时。 阳城是座山中小城。教会的条件比艾伟德预想的还要差。教堂租住着一处民房,位于县城东门外的大道上,运货的骡队从这里来来往往。珍妮居住在教堂南面的一个大院里,大院座东朝西,占地百余平方米,里面还雇有一个当地厨子老杨。让她吃惊的是,房子不算小,里面堆着成堆的脏物,工人们正在清扫修建,仅有一个房间比较整洁。 73岁的珍妮在中国居住了已经50年,从风华正茂已到风烛残年。但她的口音仍带有浓重的苏格兰味,有时候搀杂的中国土语,让人觉出她在中国久居的印记。由于长期独处,她的性情有些怪癖。但见到她时,目光里射出兴奋的光芒,她拉着新人介绍说,这是新租下的房子,当地人说这里“闹过鬼”,没人敢住,所以租金特别低廉,每年仅1英镑。她们相视一笑。对于这两个西方信徒,闹鬼有些滑稽,她们不信那个。 面对这样一个落脚地,艾伟德有些恍若隔世之感,但经历漫长的旅行后,也顿觉轻松下来。对于做过女佣的她,整理清洁是看家本领。她立刻投入了建设家园的劳动之中,几天后,全部房间已经整理得一尘不染了。 在阳城,她或者与珍妮办了两件事。一是协作珍妮,借闲置的院落开一间客栈,接待往来骡夫住宿,叫“八福客栈”。二是在1936年,艾伟德加入中国籍。这在西方传教士里是第一人。 面对空旷的院落,珍妮早有想法,她向她透露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借这个闲置的院落开一间客栈,接待骡夫住宿,厨子老杨正好可以给他们供应饮食。这样做,既可以向当地人传福音,还能筹措传教经费。艾伟德连连称好,说正好可以把福音传播到四方,而后珍妮透露,准备将客栈取名八福客栈。“八福”? 艾伟德明白其用意,八福与圣经里耶稣的《登山宝训》有关,原文有“八福”训导。这就是后来轰动西方的八福客栈(The Inn of Eight Happinesses)。 当年阳城教堂旧址 客栈办起来了,让她们发愁的是无人住宿,生意惨淡。——她们分析中西方还存在巨大的文化隔膜,当地人对她们这些外来者不理解甚至仇视,这种隔阂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的。当面就喊她们“洋鬼子”,怎么肯来与她们交往呢。怎么办呢?珍妮想出一个办法:让年轻的艾伟德站在门口,看到经过的骡队,就想方设法把他们拉进来。 艾伟德勉为其难去做了,但能否胜任她也没有信心。起初她是好话说尽,加上语言不通,累得口干舌燥,但收效甚微。骡夫们嘲笑着路边的她,吐着秽语,摔着鞭子扬长而去。这颇让她感到难堪。渐渐的,偶尔也有骡夫下车来看,当看到客店整洁、饮食可口,而且收费便宜时,就动心了。 当偶有人住宿后,她们竭诚招待,年老的珍妮也是出出进进,忙上忙下;艾伟德则是里外关照,试着与他们学习本地方言。她们想出的一个办法是——晚上给旅客讲圣经故事听。骡夫们也不关心细节,只是将其当成开心有趣的神话故事。就这样,随着天长日久,客栈人气愈来愈旺,生意愈来愈好。过了一段,客栈常常爆满了,连骡棚里也是骡子满员。 然而,此事出现就出现了,后来反而习以为常。这就是新生事物的发展规律,其中的奥妙不得而知。过了一段,住宿的这些山野骡夫起了变化,他们不再吸食烟酒、高声喧哗,不再说脏话,哼唱黄色小调,而是学唱西方圣歌。文明的氛围弥漫于这座山地小城之中。 就这样,后来国际上颇为有名的“八福客栈”在阳城出现了。艾伟德用此来收留孤儿,救护伤员。1958年,那部好莱坞影片就以此为片名。稍有区别的是,《八福客栈》改为《六福客栈》(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国际上颇为有名。 反抗日军 艾伟德来到阳城一年多后,即1932年11月某日,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就是珍妮·劳生的死亡。具体细节不详,我看到的记载有两个版本,一是“使气外出,意外受伤死亡”;二是传教时,从楼梯上失足,三天后不治而亡。总之,珍妮·劳生都是死于意外。这样,29岁的艾伟德成为八福客栈的新掌门。老杨仍在她身边服务。她的管理水平也在练习中得到提高,中国话也基本能够运用了。这时,泽州的司米德夫人看到艾伟德的孤独,差派一名中国助手自带工资前来帮忙。 由于艾伟德的勤勉和得人心,她影响力在增大。有一天,连县长都光临八福客栈了——这位县长叫什么呢?不得而知,只知他打算在当地推行“天足运动”(解放妇女的缠脚),他准备委托她做一件事——代表政府挨户宣传检查,以正风气。艾伟德经过考虑,答应替政府做事。而后,她以官使身份,周游各村镇间,帮助妇女放脚,借机传播西方文化。县长还发给她薪水,提供出行用的骡子,并派两名卫兵保护。 这样一宣传,阳城一带都知晓来了个矮个子的英国女人。后来,就连附近的典狱官都来找她。原来是监狱突发暴动,形势极为紧张,双方僵持不下。狱方想出一招,请她以精神领袖的身份,来平息对峙。艾伟德就以“人道身份”请出暴动领袖,要求他交出武器,并保证不再加罪。这样,监狱骚乱就平息了。 艾伟德还乐衷于收养孤儿,从事慈善事业。最早一次,她在阳城街上走路时,看见路边有个妇人,要出卖一个病弱的小女孩,标价两个银元。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艾伟德把身上仅有的九角钱掏给了妇人,而后领着那瘦弱的女孩回到了八福客栈。此后小女孩被称作“九毛”,学名叫“美恩”——九毛钱就能买一个女孩,今天你不可想象,这里面隐藏着多么巨大的人性灾难呵! 美恩就逐渐成为艾伟德的助手。在美恩建议下,艾伟德又收留了一个8岁男孩,特起名“少少”。接着,她收养了第三个孤儿,为之取名“宝宝”。收养的第四个女孩是8岁的“兰香”。而后,她收留的儿童、难民愈来愈多。后来,她计划建立一个饥民收容站。 1938年春,中日战争爆发几个月后,战争也从华北平原蔓延到了僻远的山区阳城。不幸的是,一天下午,两架日机轰炸了县城,投弹24枚,其中一颗炸弹竟然炸中了城边的八福客栈。正在房间中祈祷和平的艾伟德被压在瓦砾堆下,一下失去了知觉;幸运的是,等她被救出时,仅仅受了点轻伤,其他人则安然无恙。——这日本飞机如果有制导炸弹,大概不会轻易轰炸大英帝国的宣教站吧? 随后有信息传来,日军马上就要占领阳城了。 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为了避开战火,艾伟德带着几位孤儿和几名基督徒,转移到了到山区的北柴庄。她利用一孔窑洞,及仅有的几样急救药品,建立了一个临时“医院”,连续不断地救治军民中的伤患者。等到日军离去,她和难民们才又回到小城。 艾伟德的这种西方救助精神深深感染了当地的官民。在场的中国人对她及属下有了更深的理解,连县长也用宴席款待这位35岁的英国女士。他请她坐在首位,并当着同席的人,宣布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儒家的教导存在我头脑里;但我看出基督活在艾伟德的心里。我要作一个基督徒。”艾伟德马上恭喜他。 1939年2月,艾伟德听说日军主力已经暂时撤离泽州,回到大城市过冬去了。她专程跋涉到泽州去看望内地会的同工们。此时,司米德夫人已经离世,戴维斯(David & Jean Davis)夫妇负责宣教站工作。身处战乱时期,他们得以相见,相互间欢喜异常。但一件突发事件却使她蒙上了阴影。 一天夜里,几名醉酒的留守日本兵,闯进宣教站,在那里狂喊乱叫撒酒疯。艾伟德去交涉时,不想头部被一日兵用枪托重重击中,当场就昏倒在地。半天后才醒来。——这是日军对她的第二次伤害。 不久,戴维斯送两位年长的宣教士走了,他们要从烟台坐船回英国,这样艾伟德就暂时代为看守宣教站。几天后,卫立煌将军的国军进城希望借住,艾伟德以“中立”为由拒绝。当时,教会的政策是严守中立。前来拜访的是一名情报军官,叫林南(译名)。这位上校谈吐文雅有礼,给艾伟德留下了良好印象——大概这就是后来影视所演绎的一段恋晴吧?他们在一起谈论善恶,林南指出日军是恶的象征,而中国的抵抗是“义战”,劝她助善拒恶。艾伟德也受到触动,饶有兴趣地同他谈论,两人还多次在泽州城的街道上高谈阔论。 还有一个人让她改变了中立立场,这就是欧洲人雷将军(General Ley)。她在深入山地时遇到了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游击领袖,让她惊讶的是,雷将军原是天主教神甫,而现在却持枪成为抗日英雄。——种种迹象表明,这位雷将军就是比利时人雷鸣远Vincent Lebbe (1877~1940),天主教传教士,1901年来华,曾创办《益世报》,1928年,雷鸣远加入中国籍,1933年热河发生长城抗战,他带领教徒前去抢救伤兵,抗战爆发后,雷鸣远极力主张抗日,率领教友六百余人,组织战地服务团、救护队,在太行山和中条山一带抢救伤兵,救济难民,教育失学儿童。雷将军的经历让她受到了触动——他能这样,我为何不能呢? 暂住泽州期间,艾伟德接受了美国《时代》(Time)杂志记者的访问。《时代》创办人鲁斯(Henry Luce),是美国长老会宣教士路思义的儿子,有宗教背景,他支持同情中国政府的抗日行动。放下戒律的艾伟德用英语回答说:宣教团体是中立的,但她憎恨日军暴行。除了公开表明自己的观点外,她还把所知的日军情报秘密传递给国军,她说她是中国人,虽然鼻子高,但心是中国人的,不能无视日军暴行。——这些经历,在过去的地方史料里你很难看到。这个大胆的举动改变了她的命运,也成就了她的辉煌。 本来,在泽州看守阶段,她的一个任务是救助战争难民和孤儿。她们收容有200余名孤儿,1000余名难民。之前的1940年初,出于安全考虑,她派她的临时助理晋本光(),率领100余名孤儿转移到了西安,那里有她们的救助站。剩下的近100名孤儿,艾伟德建议将他们迁往阳城山区。回来的戴维斯表示同意。此时,艾维德本打算暂留泽州,继续照顾宣教站的难民。 但一个不好的消息让她改变了主意。正在进行春季“扫荡”的日军再次迫近泽州,路程仅有一天。情报员手里拿的一张告示让她震惊,上面用汉文、英语写着:悬赏捉拿“小妇人艾伟德”,赏金100美元 艾伟德知道她及宣教站已处在日军的重点打击范围之内,不禁有些紧张。在权衡一番利弊后,艾伟德当天就带100名孤儿逃往了阳城。在路上,遭到日军飞机的低空扫射,她觉得肩头上被猛击一拳,摔下马来,后来发现是受了枪伤。她作了简易包扎后,逃回阳城。她与属下简单分析了敌情,感到形势万分严峻。面对日军的逼迫这样残酷的现实,艾伟德深感她本人无法在晋东南立足,只能远走陕西关中,那里有她们的基地;回头,她又舍不得这些未成年的孩子,危急时刻,她不得不做出决策:带领这些孤儿出阳城,出晋东南,于是就有了那场举世瞩目的大迁移。 千里大迁徙 从这里到西安大约需走480公里山路。行前她去向县长告别。县长见无法阻止,就关切说:路上要有足够的口粮呵。我派几个人,扛上几袋小米,送你们一程;但只能到黄河为止,剩下的路就靠你独自支撑了。 艾伟德表示感谢。临别时,县长说:“以后,我只有为你祷告了。” 艾伟德说:“我也为你祷告。” 很快,这支特殊的队伍行进于中条山中了。队伍是这样布置的——前后由成年人压阵,小孩子们互相搀扶着,最小的孩子,由几个成人用箩筐担着,而38岁的艾伟德前后视察着,还不停地抱着疲累的孩子赶路。县长委派的几个人,扛着几袋小米,目标是将她们送到黄河边。 为了避开日军,她们不敢走大路,只能在当地人带领下在崇山峻岭间踽踽而行。疲倦了就集体休息,饿了就从骡子上取下些小米熬粥,晚上就地宿营。经常有小孩子哭着要撒尿,行路就得时断时续;经常有孩子的鞋磨破了,脚也磨肿了,行走艰难,哭着喊着,又现出无助。看上去,他们的衣服破烂,就像一群小叫化子。 只有一次,他们遇到了一支几十人的国军游击队,他们留给孩子们一些食物,这让他们欢喜了好久。一路上,她们没有遇到追兵,但感觉日军无处不在,因而不敢有一丝懈怠。常常连疲累也忘记了。 他们在艰难地登上一座高山后,前面的孩子开始欢呼雀跃起来,连连呼喊:“黄河!黄河!”对于这些山中的孩子,她们都没有看到过这样大的河流啊。艾伟德赶过来一看,果然是黄河。从阳城到黄河岸边,骡子走需要5天的路,而领着这些幼儿竟然走了12天,总算是蒙神的佑护。 她们在休息一番后,又兴奋地往山下走,又是好长时间,她们才抵近那条著名的大河。此时,送行的几个人告别之后,就留下一匹拉粮食的骡子返回去了。 在河边,艾伟德集合起队伍来,鼓动说,过了黄河,就能坐火车到达西安,很快就会安全了。想到就要坐火车了,孩子们异常兴奋,发出了欢呼声。他们长期生活在山里面,甭说无人坐过火车,就是见都没见过。 然而,宽阔的黄河横在眼前,却没有一只渡船。如何能够渡过呢?艾伟德不禁焦虑万分,只能不住地祈祷。 足足等待了三天,孩子们望眼欲穿,粮食也接近告馨。就在第四天,从河南岸划来一只木船,而后下来几名国军士兵——他们观察这些小难民,已经有好几天了。在没有发现危险后,才过来帮忙。等到接洽后,只见一名少尉,从包里取出一面大镜子,借着阳光向对岸闪照了几下;对面也用相同方式回应。很快,就有一艘较大的木壳渡船驶来。此刻,孩子们开始叫嚷、欢呼起来,而艾伟德此刻连欢呼的劲也没了。 借助这艘大木壳船,这百十人分三次渡过了几百米宽的黄河,等到艾伟德最后一批上岸,她才如释重负,她知晓这里是国军一战区的防区,现在已经脱离险境了。 经当地军人的帮忙,孩子们在豫西搭上了运货的火车,可以由陇海线(大概走的是靠“庚子赔款”新修的灵潼线)直抵大后方西安。因为是第一次坐火车,所以孩子们都十分兴奋,竟然忘记了疲劳和恐惧。火车走走停停,速度很慢,时常,他们也根据火车的节奏下车去难民救济站吃饭。在挨近中条山脉的一个小村边,他们遇到了麻烦——因为桥梁被炸毁,火车不能再前进了。西去西安的路,只能是继续徒步。 让艾伟德愁烦的是,眼前的路需要像古代士兵那样攀越崤山小径,才可以到达潼关。而这条传说中的山径,队伍中无人清楚,打听一番当地人,结果连当地乡民都没走过。她从地图上发现,这崤山高山绝谷,自古以险峻闻名,历来是陕西关中至河南中原的天然屏障,也是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这么大个山体,谁又能说清楚呢?! 无奈之下,她只能凭靠信心,选择往前走。可是,走了没有多久,孩子们望着无穷无尽的山峦已经失去信心了。半个月的行军,他们的体力已经达到极限,许多孩子累得哭着坐在地上不走了。——艾伟德预感他们遇到了出太行最大的困难。 望着瘫软的孩子们,艾伟德心力交瘁,也想躺在路边不想管了。同行的仅有几个成年人,他们一手也救不了几人。她不禁哭了起来,孩子们也跟着哭。于是,哭声震天,哭过后,还得挣扎着往前走。她坚持的底线是:“一个也不能掉队!”在最困难的时刻,她唯一的希望是借助于信仰的力量。 在困境之中,眼前的山势渐渐开朗起来,终于,发现前边有大片密集的房屋建筑,有人惊呼:潼关!艾伟德对照地图,确认肯定后,说:我们有救了! 潼关是陕西东大门,就在黄河拐弯处,距离西安至少有135公里。抵达这里,这标志着他们已经徒步穿越崤山之险。在那里,他们再次扒上了运煤的火车。中间又转乘几辆客车,抵达了西安。 在宋美龄创办的一所孤儿院,艾伟德把孩子们集合起来点名,最后结果发现100个孩子一个都不少时,突然就昏过去了。 等她醒来,发现躺在西安浸会的医院里,医生告诉她:你脑部受伤,患有肺炎,还得了伤寒,肩上还有一颗子弹。又发着高烧,加上营养不良,你的病情很重。 她喃喃地呼唤:“我的孩子们在哪里?……我有一百个孩子。”直到听到安慰,她才放下心来。 留在中国 艾伟德在医院里治疗了一年才出院,而那 100个孩子已去了陕西扶风,那里是最终的目的地。而后,艾伟德在兰州和成都,帮助救助贫困人和麻疯病人,一直到1948年冬,艾伟德的身体又快累垮了。司陶卫医生劝她回英国休养。1949年春,47岁的艾伟德终于回到了阔别18年了的英国。令人惊讶的是,父母和兄姐都还健在,在家中,她享受到了重逢的天伦之乐。但想到内战中的中国,她时常为这个她的新国家而忧伤,此时,她从灵魂深处早已离不开这个多难的东方古家。 这时,伦敦记者瑞德悟(Hugh Redwood)闻讯后为艾伟德写了一篇专访,从此艾伟德被国际社会发现;英国广播电台(BBC)的记者柏格斯(Alan Burgess)读后又来访问她,写了一本《小妇人》(The Small Woman)。此书出版后,很畅销,电台还将之改编成广播剧。1957年,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同她签约,把她在阳城的经历拍成了电影《六福客栈》,大明星英格丽·褒曼在片中那光彩照人的演绎,使这个小妇人在欧美国家的民众中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 小妇人 艾伟德在英国修养一段后,一直想重回中国——中国成了她的祖国,英国反而让她找不见感觉了。但出于复杂的政治原因,新中国不允许外籍传教士进入中国,1957年,55岁的艾伟德在中国的南部沿海兜了一个圈子后,入境无望,只好进入香港,在她看来,进入英控的香港也就是踏上了中国土地。当她再度想法回到大陆未成后,就找到了她收养过的一个孤儿,在香港救助大陆难民。因为中国护照在香港的居留签证期限已到,她决定去海峡对岸的台湾,在她坐船离开香港时,遥望着大陆,禁不住泪流满面,感情难以抑制。 1957年艾伟德赴台后,成立了“艾伟德孤儿院”,1959年,美国展望会邀请她到美国作旅行布道。美国听众这才惊奇地发现,她不是电影中那个长身玉立的美丽女星,而是一位矮小苍老的小妇人。接着她又受邀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巡回布道,然后回到英国。英国广播电台(BBC)的电视节目再次报道她,坎特伯里大主教接见她。伊莉莎白女王也邀她去白金汗宫访问,并筹集资金帮助台湾孤儿。 1970年元旦,艾伟患了感冒,却仍然出席妇女祷告会,回到孤儿院后就一病不去。医生诊断是流感转为肺炎。两天后,艾伟德去世。她的死,在国际社会引起极大反响,但却不为大陆所知。但这不影响她成为20世纪人类值得深刻铭记的历史人物。 如今,她的墓在台北县淡水镇“Christ's College”的校园内。碑文有蒋介石手书“弘道遗爱”。根据她的遗愿,她的头朝大陆,表达了这个英国人对那片土地的眷恋。 来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A-wGq2KFWkeaA9sSVTQgaBrw-La5ZHWwCN9F5SYlWqMUUa7TzmpFK20unV5dSCOgvrbe4PybRuqvIullOlS0ba

 5 ) 我考證過的背景資料

我這個電影迷小時候就聽過關於《六福客棧》(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 這部禁片的故事,我隱約記得這是 20 世紀福斯公司想來台灣取景的電影,在 1950 年代被蔣政府認定劇本辱華,即使由我喜歡的 Ingrid Bergman (1915~1982) 主演 ....................

http://miklosrozsa.blogspot.tw/2012/04/1958.html

 6 ) 《六福客栈》:曾让众多美国青年投身中国抗战的故事

【《六福客栈》:曾让众多美国青年投身中国抗战的故事_原创:笑独行_凯迪社区 > 影视评论(笑独行发布于)2008/7/28 3:26:26】3705次点击 【《六福客栈》:让众多美国青年投身中国抗战的故事_原创:笑独行_笑独行的时光网日志2008-12-24 22:29】2564次阅读 《六福客栈》:曾让众多美国青年投身中国抗战的故事 @笑独行[编评] 【影片档案】 中文片名:六福客栈 外文片名: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 导演:山姆·伍德(Sam Wood) 主演: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 库尔德·尤尔根斯(Curd Jürgens) 罗伯特·多纳特(Robert Donat) 迈克尔·戴维德Michael David 阿西娜·塞勒Athene Seyler 皮特·钟Peter Chong 地区:美国 年份:1958 类型:剧情/传记 语言:英语/日语/汉语/俄语 色彩:彩色 片长:158min 【影片笑独行解题】 战争宗教与女性题材经典彩色大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美国导演马克·罗布森(Mark Robson)代表作。1930年,年青美丽的英国女仆在要求加入伦敦传教会到中国传教未遂后,只身经欧亚大陆和西伯利亚铁路赴中国,由天津传教会介绍到山西阳城随英国老妇传教……老妇意外身亡后,她坚持留在阳城,以“六福客栈”为依托传播基督福音、救助中国妇孺,直到1939年晋东南完全沦为日占区,才带领近百名孤儿投奔西安……其间穿插她与荷中混血的国军上校情报官的患难爱情。人间爱,民族情。信仰的力量,西方人视角中的中国。雾里看花,低调感人。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库尔德·尤尔根斯(Curd Jürgens)、罗伯特·多纳特(Robert Donat)领衔主演。金球奖最佳促进国际了解电影。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 笑独行补注:现实中的该影片主人公格拉蒂丝·艾伟德(Gladys Aylward,1902-1970)于1941年加入中国国籍,终生未嫁,作为英国独立传教士,其传奇事迹曾影响众多美国热血青年志愿投身中国抗日战争。据说该影片曾拟到台湾拍摄外景,后因台湾当局要求加入反共情节而作罢,影片中的阳城和“六福客栈”场景均系根据艾伟德后来的描述和留下的照片搭建。其间,由多纳特扮演的阳城县老县长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马褂、留着山羊胡却操着一口英语的形象实在令人忍俊不禁。在下所见D5影碟中文字幕翻译问题较多,除了将阳城译作“杨城”、将泽州译作“泰州”外,更将英文拟音的县长和县政府不分青红皂白地译作“陈海”和“海城福”。该影片IMDb评分为7.1分。 【影片DVD影碟封面与海报】 【影片剧情梗概】 抗日战争前,英国女佣葛拉蒂(英格丽·褒曼饰)想加入伦敦中国传教会到中国做传教士,却因资格不够而不被接纳。葛拉蒂不肯放弃,决定独自前往中国。结果,通过廉价却艰险的陆路,经由西伯利亚铁路,她成功地到达了天津。随后,在天津中国传教会介绍下,她来到山西阳城,做了“六福客栈”劳森太太(阿西娜·塞勒饰)的助手。阳城是一个偏僻小城,当人们刚看到葛拉蒂这个“洋鬼子”时,都不敢接近甚至还非常畏惧。在“六福客栈”,葛拉蒂遇到前来巡视阳城的中荷混血国军情报官林南上尉(库尔德·尤尔根斯饰)。劳森太太意外身亡后,林劝葛拉蒂回英国,而葛却坚持留在阳城。葛以执着的爱心和坚定的信仰帮助政府让妇女改变缠足陋习,又帮助政府平息监狱暴乱,逐渐赢得当地百姓和以县长(罗伯特·多纳特饰)为首的官员的信赖,“六福客栈”由此远近闻名,而葛也有了一个新名字——“简爱”。数年之后,官升上校的林南再次来到阳城,看到葛拉蒂已实现她的愿望,不由又惊又喜,两人开始坠入爱河。这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山西,在躲过日军几次侵袭之后,葛拉蒂奉西安传教士罗宾逊博士的指示,率近百名孤儿前往西安避难。葛在一位曾是囚犯的当地青年协助下跋山涉水,忍受饥寒,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将近百名孤儿带到西安,成就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壮举…… 【影片相关文帖三篇】 晋城市阳城县“八福客栈” 作者:feiche www.gwshcc.org(北京基督教会缸瓦市堂) 发表于:2008-2-1 11:47:55 八福客栈由英国独立传教士艾伟德(Gladys Aylward,1902-1970)创办,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东关城后巷。后好莱坞曾将这位小妇人在中国的一段传奇经历改编为电影《六福客栈》。 《阳城县志》载:1913年,英国人斯米德来阳城传教,在东关城后巷设立教堂(此教堂现基本完好,艾伟德在阳城时就住在这里,八福客栈与此教堂一路之隔——笔者注)。1921年后,由简称为何、巴、艾的三个英国人依次办教。1938年,日军侵入阳城,艾教士离阳。 上文的艾即指八福客栈的创办者艾伟德。她在台北的坟墓位于台北县淡水镇Christ's College校园内,墓碑正中有蒋公手书的“弘道遗爱”四字,墓志铭曰: MISS GLADYS AYLWARD, MISSIONARY (1902-1970) Born on the Twenty-Fourth of February Nineteen Hundred and Two in London, England. She came to China in Nineteen Hundred and Thirty to preach the Gospel in response to the Lord's call, And became a citize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Nineteen Hundred and Forty one.She was laid to rest in the Lord at Taipei, Taiwan, on the Second Day of January, Nineteen Hundred and Seventy.(1902年2月24日生于英格兰伦敦,1930年蒙召来到中国传播福音,1941年成为中华民国公民,1970年1月2日,在台湾台北市安息主怀。) "Unless a grain of wheat falls into the earth and dies, it remains alone; but if it dies it bears much fruit." - John 12:24(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12:24) (笑独行校订) 闻名世界的“六福客栈” 作者:王钦华 wangqinhua.blshe.com(王钦华的博客 - 逸远室主的快乐博客) 2007年11月10日 20:36   说起山西的阳城县,山西人大都知道,前些年阳城电厂建设,近几年皇城相府的旅游,名气很大。   可是到了全国,知道阳城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毕竟它只是一个县城,属于晋城市管辖,坐落在山西东南部太行山深处。   您也许会说,到了世界上,知道的人就更少了吧。我告诉您您错了,阳城在世界上,尤其在欧美却是大名鼎鼎,稍微有点岁数的欧美人,说起阳城,说起阳城的六福客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么和您说吧,就相当于中国人说起常熟的沙家浜,牡丹江的夹皮沟一样。   这些,都缘于一段历史事件,和以这段历史事件改编的一部美国电影《六福客栈》(英文名称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这部拍摄于1958年的影片曾获得当年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主演这部影片的不是别人,正是国际巨星英格丽·褒曼。她主演的《卡萨布兰卡》、《东方快车谋杀案》、《煤气灯下》、《圣女贞德》、《秋天奏鸣曲》在我国为人熟知,她的巨星风采也是为许多中国影迷所倾倒。   这部影片是由马克·罗布森导演,背景是在中国抗日时期。一位英国女佣格拉蒂丝(英格丽·褒曼饰)想参加传教团来中国传教,但却因为资格问题而被拒绝入团。格拉蒂丝不放弃这一想法,由西伯利亚铁路来华,到六福客栈传教并且帮忙。此时正是日本侵华时期,她遇到中德混血儿上尉林(克德·朱尔吉斯饰)。林是国民党的情报官,劝她回英国,而格拉蒂丝则以自己是中国公民而拒绝。后两人坠入爱河,但是时事不容得他们考虑。西昌传教士带来五十名孤儿,杰米逊博士准备用军车将孤儿撤往后方,格拉蒂丝便带领百名孤儿上路,经过爬山涉水千难万险,终于将孤儿们带到了西安,完成了一般人视为不可能的巨举。本片强调中华儿女抗日精神,场面壮观,感情丰富动人,令人深浸其中。   影片上映后,出于对英格丽·褒曼演技的追捧,更是出于对格拉蒂丝(Gladys Aylward)真实故事的震撼,美国和欧洲很多的人都熟知这部影片和格拉蒂丝的故事,就像我们当年都熟知《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一样。用一位美国朋友的话说,这部影片感动了几代美国人,而且还在感动着当代人。   然而,这段历史在中国却鲜为人知,不要说别处,就算现在你到了晋城,到了阳城,也未必有人知道六福客栈在哪里,以及那个年代在那儿发生的故事。很像韩国朝鲜人不知道上甘岭,加拿大人不清楚白求恩是怎么回事一样,而这些在中国却是家喻户晓。   1958年,一部美国影片是不可能来中国实地拍摄的,影片中阳城街景和六福客栈小院,是根据格拉蒂丝自传里的描写和照片,在伦敦斥巨资搭建的。同样,那个年代也不可能进口美国电影,中国人正忙着炼钢反右大跃进,没有人知道什么奥斯卡闲杂事。就是近年,除了研究电影的人员和英格丽·褒曼的超级影迷,没人关注半个世纪前的一部旧电影。在加上格拉蒂丝是由英国教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这在过去让人联想到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特务,而且国民党政府对她推崇倍至,所以这件事在国内鲜为人知也就不奇怪了。   格拉蒂丝回到祖国后,写下了《我的心在中国》的自传,作家艾伦·伯斯奇为格拉蒂丝写了英文版传记小说《小妇人》,格拉蒂丝的事迹震撼了欧美的基督教世界,感召了无数的美国青年自愿来华参加抗日战争,包括著名飞虎队许多的飞行员。可以说,她是影响美国人民对中国抗日战争支持态度最重要的人之一。   1970年1月,这位伟大、传奇的女性逝世。她死的时候,要求把自己埋葬在中国,在当时的条件,只能埋葬在台湾,按照她的遗嘱,下葬时头颅朝向中国大陆,以示她永远怀念着中国。 笑独行编注:该博文原有一段后记文字,因无实质性内容而删略。 探路“六福客栈”的疑惑 作者:牛龙飞 niulongfei.blshe.com(牛龙飞的博客) 2007年12月4日 09:31 一、格拉蒂丝·艾伟德带领百名孤儿从山西阳城到陕西扶风,时间到底是哪一年? 对此有三个说法:1939年、1940年、1941年。我们探访到的两位孤儿的后代和至今健在的张老有老人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肯定的说法。我们在探访时,只能根据当事者的年龄和日本飞机轰炸阳城县的时间进行推算和推测。在1994年版的《阳城县志》里,关于格拉蒂丝·艾伟德仅有的文字为: 1913年,英国人斯米德来阳城传教,在东关城后巷设立教堂(此教堂现基本完好,艾伟德在阳城时就住在这里,六福客栈与此教堂一路之隔——笔者注)。1921年后,由简称为何、巴、艾的三个英国人依次办教。1938年,日军侵入阳城,艾教士离阳。 1938年是日军入侵阳城县的准确年份,不能算作艾教士离阳的时间,只能理解为1938年以后艾教士离阳。 二、艾伟德是帮助哪一位县长开展妇女"放足"宣传的?是帮助哪一位县长平息"狱暴"的?是感化哪一位县长"信主"的?艾伟德带领孤儿开赴陕西时,又是哪一位县长派兵护送的? 格拉蒂丝·艾伟德在阳城活动的时间大约在1931年(民国20年)至1941年(民国30年)之间,在这十年间,阳城县的民国政府先后交替更换了12任县长(其中民国26年和民国27年分别由牺盟会背景的共产党员李敏之、王宝山担任县长)。很显然,上述事情还有待考证,我个人的感觉是这些事情不会集中在某一位县长的身上。 (笑独行摘自牛龙飞所撰《二探“六福客栈”》一文) (2008年7月编评,原题《曾让众多美国青年投身中国抗战的故事——推荐战争宗教与女性题材经典彩色大片<六福客栈>》)

 短评

褒曼很强大。比较介意的是欠缺本土特色的配乐(高潮期间的交响真让人窒息)和对语言的处理。当所有本地人角色都在说英语时,已经无法区分女主角是在说中文还是真的所有中国人都被异化了。故事其实已经很平衡了,安排个混血比较狡猾。

8分钟前
  • Nightwing
  • 还行

7/10。影片的拍摄意图与当时的女权浪潮有关,英国没有给予一个女性受教育的权力,只能提供女仆的工作,甚至需要偷书了解中国,中国这样封闭、落后的东方则赋予了西方女性英雄般的转变:既是学汉语讲圣经故事的传道人,检查妇女放足的专员,也是战争中的保护者,大大提升了自己的社会空间,结尾忍饥受饿地带领孤儿浩浩荡荡进入西安,军民夹道欢迎,等候约定的爵士认同了女人的力量。好莱坞对艾韦德形象的重塑高尚又真切,她盲目的热情没有带给人压迫感或精神病的印象,对其罗曼史进行了极大的扩展,深受混血身份困扰的林和资格被否认的艾韦德达成了灵魂之交,穿越俄国、去安全区的艰难险阻被好莱坞的造梦机器如奇迹般化解,只剩下列车上查护照的士兵、敌机和小部队的侦察提供适度的意外困难,拉骡队进栈、说服暴动囚犯和治疗土匪等经历安排颇感混乱。

10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伟大的小妇人!有了信仰,人们就不仅仅为了眼前的小事儿而活。

13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那个年代的外国人拍这样背景的传教士电影,除了村民的发音问题,布景和道具都很贴切,比现在一切手撕鬼子的雷剧好太多。

15分钟前
  • 请叫我腹黑
  • 推荐

往大了说,堪称中国版的特蕾莎嬷嬷,往小了说,是宗教信仰的普世价值。这样的人和事值得像拉贝,辛德勒,何凤山一样大书特书,而不是由于种种原因藏在历史的角落。正如:我不敢肯定天堂什么样,但我知道,当我们死后,上帝会审判我们。他不会问,“在你一生中做了多少好事?”相反,他会问,“在你所做的事里,倾注了多少爱?”

1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本来不抱太大期望,看完发现简直太棒了!唯一的缺点就是服装混乱失真,但是在那个年代,在制片方做出努力想要实地拍摄未果,在中国尚对外界封闭的时代,还能照顾到不少细节,真的相当棒了!县长决志那段褒曼的感情表演得太真实了!整个片子其实挺去宗教化的,凸显的是人而不是神。但是看的过程中依然为这个神迹哭得不行了,她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啊,一百个孩子,一个不少,从阳城到西安,穿过日军封锁,缺衣少吃,怎么做到的啊!!!

18分钟前
  • 狼PP
  • 推荐

原來Gladys Aylward葬在淡水美國基督教効力會基督書院,應去瞻仰。

23分钟前
  • Février
  • 还行

太过失实,在19世纪4了30年代的中国,山西省一个偏远的阳城县城,大到县老爷,小到村民,土匪,在押犯人,各个都是一口流利的英语(ー_ー)!!简直比列车上的老毛子还跳戏,对当年天津火车站的想象也挺西方,依托真人真事的西方上帝视角下的落后中国意淫。ps:感谢悬吧猪栏字幕组

24分钟前
  • 云图
  • 还行

去第三世界国家找落差什么的!居高临下的视角看的人很不舒服!

25分钟前
  • 花二刀
  • 较差

此片的定义不是一部传教电影,是一部传记故事。虽然外国人想象中的中国有些别扭,但是英格丽褒曼的演技实在太棒了,完全弥补电影的不足。是她把艾伟德演活了。感谢主,片中她将100多儿童救出杨城,事实中一定比电影更加艰难,经历得困难不是我们能想象的,正是让我看到神的带领,能有真实的奇迹。

27分钟前
  • etfhs
  • 力荐

英格丽褒曼啊!还有神奇的老太太!!看到一半就实在忍不住推荐给主内兄弟姐妹!!!

29分钟前
  • 最后一代
  • 力荐

褒曼讲中文真是太萌啦。

33分钟前
  • 鱼是鱼的鱼
  • 还行

2021年圣诞月,陆陆续续看完。感动于那个年代的虔诚和信念。

34分钟前
  • ✟卡淡
  • 力荐

为了信仰 女神来到中国 取名仁爱

37分钟前
  • 豆腐脑敢死队
  • 还行

英格丽.褒曼老了點比年輕時更有氣質。初進王鎮時被人高喊“洋鬼子”追趕的樣子太搞笑。喜歡女主樂觀勇敢,為了達成目標永不放棄的性格。不喜歡上校,凶巴巴的。可憐現實是葛拉蒂是終身未嫁,而且解放后想重新進入中國而被某party拒絕。

41分钟前
  • 小黄兔
  • 推荐

如果我说:不远万里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你一定会想到白求恩,但是有一个一米50的小女人......1970年1月3日艾薇德长眠主怀。葬于台北淡水基督学院内,碑文蒋介石手书“弘道遗爱”。她的头对着中国大陆山西阳城。仅仅悼念她是不够的,我们今天最大的罪恶是对她的遗忘。

44分钟前
  • seattle
  • 力荐

出太行、翻王屋、渡黄河~从阳城到西安的27天480公里徒步之旅~

47分钟前
  • weiwang
  • 力荐

very moving story,the extraordinary woman,who changed the old China.

52分钟前
  • 大约在冬季
  • 力荐

外国人拍中国总是带有很多臆想成分,何况这还是抗日时期的故事。抛开诸多不切实际的细节,褒曼塑造的拯救中国儿童的英雄人物还是挺成功的~

54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还行

来自英国的传教士格拉蒂丝艾伟德女士,在山西阳城即将被日军屠城前夕,带领近百名孤儿几经辗转,跋山涉水,行程超过一千里,最终安全抵达陕西扶风,没有丢下一个孩子,我们国家的历史课本里却连她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她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则动人的事迹被好莱坞改编成本片“六福客栈”,从史实角度我们自当向艾伟德女士致敬,而从电影角度上是完全不及格的片子,西方视角居高临下,异国恋情与身份认同困境等枝枝蔓蔓的叙事线与表意都影响了作为人物传记电影的严肃感与统一性,失实的背景信息与滑稽可笑的自以为是也很难使中国人入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那些宗教性意味浓厚的戏份,是真实发生过的。

56分钟前
  • Mamacita117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