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谢特

HD中字

主演:娜丁·诺蒂尔,Jean-Claude Guilbert,Marie Cardinal,保罗·赫伯特,让·维姆内,Marie Susini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6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穆谢特 剧照 NO.1穆谢特 剧照 NO.2穆谢特 剧照 NO.3穆谢特 剧照 NO.4穆谢特 剧照 NO.5穆谢特 剧照 NO.6穆谢特 剧照 NO.13穆谢特 剧照 NO.14穆谢特 剧照 NO.15穆谢特 剧照 NO.16穆谢特 剧照 NO.17穆谢特 剧照 NO.18穆谢特 剧照 NO.19穆谢特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穆谢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4岁的少女穆谢特(Nadine Nortier 饰)生活在法国的乡间,她的童年暗淡无味,充满艰辛。父亲(Paul Hebert 饰)是一个贩卖私酒的贪杯酒鬼,对家务不管不顾;母亲(Marie Cardinal 饰)病入膏肓,终日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莅临;尚在襁褓中的弟弟整天哭闹不止,令人心烦气躁。家庭的磨难让这个小女孩过早成熟,她打工赚来的钱被父亲抢走,还经常遭到殴打。她在学校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欺负,倔强的穆谢特只能通过在放学时向同学丢土块宣泄心中的不满。原本应该充满快乐的花季童年,就这样过早地凋谢了……  本片荣获1967年戛纳电影节OCIC奖、1968年法国电影评论协会奖最佳影片奖、1969年意大利电影新闻记者协会银兔奖最佳外语片导演奖、1967年威尼斯电影节Pasinetti最佳影片奖。电锯少女血肉之华海云台八年级犯罪心理 第四季卧底2015我的婆婆黄飞鸿粉雄救兵:德国篇虎口全真之路原始恐惧末法王座鲁菜 第一季王子学院之呆萌霸王龙X计划望月湖的故事宇宙天魔生化危机家政初学者追风者2024相思街38号 第五季红娘1998暗杀 暗殺家的港湾第五季生殖细胞围屋里的桃花搏击兄弟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九龙杯传奇单身汉仿造者红楼梦1987意大利式通奸(国语版)死亡季节新圣水湖畔东京复仇者2 血腥万圣节篇-决战劝导(2007)奇遇真爱南城警事第二季地球生灵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长篇影评

 1 ) 布列松之于法国电影,犹如莫扎特之于奥地利音乐

文/张谦

正如吕克戈达尔所言“布列松之于法国电影,犹如莫扎特之于奥地利音乐,陀思妥耶夫斯基之于俄国文学”,

罗贝尔·布列松的电影不仅是在与自己内在的对话,更是在探索人类精神本质的道路上禹禹独行,其影片中散发出来的神秘而内敛的气息,值得我们不断地去体悟。

孤独的圣歌|《穆谢特》

电影《穆谢特》是布列松改编法国神学作家贝尔纳诺斯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在《乡村牧师日记》中,布列松对文学改编的观念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的现实就是这部作品本身,文学作品的描述无法离开文字,为了忠实于原作,必需把握语言的主干。

因此,在《乡村牧师日记》中,不仅有着大量的画外音,而且旁白内容大多也都是忠于文学原作。

《穆谢特》剧照

相比对《乡村牧师日记》改编,时隔16年,布列松对电影的改编方式有了更为大胆和独特的诠释。在《穆谢特》中,布列松将仍然保留了少量的旁白,尤其在影片开头穆谢特母亲再教堂中的忏悔,直接铺垫出了一种悲恸的氛围。

不过,在本部影片中,布列松有了更多自己的风格化的元素,忠于原作的本质更多是服务于深层次的精神探索与灵魂活动

《乡村牧师日记》剧照

布列松对小说结尾进行了尤为震撼的改编,也正是这一点睛之笔让结尾成为了可以和《四百击》中奔向海边男孩相媲美的法国影史经典。原著中穆谢特在投湖自尽前遇到的是骑马的老人,而电影中布列松则安排了开着拖拉机的农夫作为穆谢特最后相遇的对象,更为贴近影片拍摄时代的环境。

同时,用冰冷的农作机器代替马匹,更能凸显出原著中老农那“和马一样冰冷”的目光。此外,布列松还让穆谢特进行了三次滑坡投湖的尝试,并删掉了原著中落水后画面的描述,改用死一般寂静的湖面来凸显出“生命的坍塌”。

布列松(图)/百度百科

穆谢特是孤独的,她的孤独来源于纯真天性与世俗的矛盾,正是这种无法和解的孤独将其推向了自溺。

穆谢特纯真的天性被布列松通过各种细节表现了出来,无论是哼着小曲冲咖啡做家务,在一团稀泥面前肆意地跺脚,还是酒馆打工完后将抹布任性地一扔,都展现了一个小女生带着自由的孩童特质,但不幸的是,她周围的世界却又是世俗甚至无情的。

《穆谢特》剧照

在家中,布列松在片头便带给我们了一位悲观的母亲角色(坐在凳子上对自己重病的忏悔担忧)。在母亲生病卧床期间,穆谢特仅能从亲吻母亲双手的瞬间得到温暖,母女间的爱大多是无法流动的,即便在穆谢特被强暴归来的夜晚,她的忧伤也无法得到排解,仍要面对那哇哇大哭的婴儿,还要替母亲寻酒消愁。

《穆谢特》剧照

如果说母亲尚且可以为穆谢特提供可供亲吻的双手,而父亲的双手就显得更为冰冷无情。从教堂前凶狠地将穆谢特推搡到圣水前,到游乐场边用两耳光扇灭了穆谢特游丝般的爱情火苗。

父亲在穆谢特的人生中就像一位狩猎者的形象,当穆谢特有任何违背世俗的行为时,那双手便开始对其进行“狩猎”般训斥。就当结尾穆谢特出门打牛奶时,父亲不忘埋怨道“以前可是个很好的孩子”,父女二人始终得不到沟通或和解。

《穆谢特》剧照

世俗的无情还来源于课堂上老师那凶煞的眼神,大街上男孩们恣意的性羞辱,更有杂货店老板娘刺人的蜚语等等。面对这样的矛盾,穆谢特发自本能地想要排解无人倾诉的孤独,甚至怨恨。

于是,大地的土壤仿佛成了穆谢特发泄的对象,穿着大一号的鞋子踩溅着泥水;又或是躲在坡下将土块一次次掷向那些世俗的姑娘,她们喷着香水,追着男孩,这些对穆谢特来说都是无法理解的,她只有着属于自己的世界与孤独,直到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穆谢特》剧照

在那个夜晚,穆谢特同阿鲁桑努建立起了沟通的桥梁来与孤独和解,不仅因为阿鲁桑努让穆谢特感受到了浅薄的爱与关心,也因穆谢特是偷猎者阿鲁桑努和护林人马秋间关系变化的见证者,她懂得阿鲁桑努与自己或许相似的苦闷。

所以,当阿鲁桑努在小屋中喝着苦酒担忧时,穆谢特安慰着这位同伴:“应该会没事的,相信我吧”;当阿鲁桑努羊癫疯发作倒下后,穆谢特又掏出傻帕拭去他口角的白沫,唱起音乐课上自己所反感的圣歌,

“让我们充满希望,让我们遥指天空直到地平线的尽头”,偷猎者在悠扬的歌声与穆谢特平静的眼神下得到好转恢复。

《穆谢特》剧照

穆谢特永远是纯真的,当偷猎者希望将其送归家,穆谢特仍不忘对真相的坚持,坚持着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向阿鲁桑努质问着被陷阱所害的马秋先生,这样多余的话语也让偷猎者最终实施了强暴。

第二天,母亲的突然离世又让可怜的穆谢特失去了唯一可以依偎的双手。来到护林人家中,当穆谢特得知阿鲁桑努被捕后,面对护林人妻子的质问与金钱的诱惑,穆谢特傲气地自称“我是阿鲁的女人”,捍卫着真相与事实。

《穆谢特》剧照

绝望的穆谢特带着老太太送的寿衣经过了围猎场,是想起了自己的阿鲁桑努,又或是在挣扎的野兔中看到了自己的宿命,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在平静的湖面前,穆谢特为自己选择了最具仪式感的死亡。她裹起了母亲的寿衣,从山坡上翻滚而下,自溺而亡,没有一丝挣扎,仅留下岸上挂在荆棘上的寿衣。

这样的结尾正如纪录片《通往布列松之路》中讲的那样,“让人感觉情绪包裹在心中而难以释放,在等待了许久之后,突然间,情绪得到了释放,然而,就得到了平静”,穆谢特结尾的平静也就在水面一圈圈涟漪后简单地到来。

《通往布列松之路》

布列松曾在死囚越狱片头留下自己的手写笔记:“你将看到的是一个真实故事,我依照其原样拍摄,不加修饰”,这也是贯穿布列松所有影片的美学理念——对电影简洁性的不懈追求。这样的“作者特性”以及对自己风格的坚持,也是新浪潮叛逆小子们都给予布列松电影极高评价,甚至被推崇为精神导师的主要原因之一。

布列松的镜头没有任何的多余,每一个镜头简洁到只去表现他认为重要的东西,正所谓“少即是多”。在穆谢特中,贩卖走私酒的父亲避免被警察发现时,导演仅仅将镜头集中到覆盖在酒瓶幕布上的双上,并展现了整个过程。

同样,导演仅用两个固定的镜头就将穆谢特向女孩们掷土块这一过程的展现给了观众,一个镜头对准草丛中的穆谢特,一个镜头给土块击打的特写。同时,声音和影像相配合,整个过程除了土块击中的碎声外,被击中的女孩们没有发出一丝声响,是默默地离开。

《穆谢特》剧照

最后三次滑坡溺水的场景,简单的跟镜头聚焦到翻滚而下的穆谢特,在咕咚的落水声后,画面定格在泛起涟漪的池塘,直到水波缓缓消失,静的令人窒息。

对简洁的追求,也是追求艺术的精炼与存粹,布列松弱化了剧本和演员的作用,在他看来“演员”是剧院的产物,而电影需要的是“模特”,所以在穆谢特中,演员的表情都显得十分克制,动作甚至略显死板。这种处理可能难以表现复杂的内心活动,但布列松却运用规律性的重复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意境。

在影片穆谢特中,许多画面都出现了两次甚至以上,包括穆谢特向女孩们投掷土块、男孩们对穆谢特的羞辱、家中不断哭闹的婴儿等等,重复的手法包含一种超越个体的沉重感,重复的背后实则暗含着灵魂不断变幻的历程。

《穆谢特》剧照

布列松冷冽严峻的苦行主义风格,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电影主题,作为一名吟咏人世间苦难的“诗人”,布列松的作品中的人物大多都在灵魂深处接受着苦难的挑战。

穆谢特第二次尝试自溺时,被荆棘所挡住,而在第三次落入水中后,又留下寿衣挂在了荆棘上。这样隐喻的美学价值,源自于一定的神学意义。在圣经中,荆棘是亚当夏娃犯罪之后,大地被咒诅后生长出来的植物,象征着罪恶或是遭受苦害。

按照基督或天主教的教义,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带有原罪的,死亡并非简单代表着解脱,而少女穆谢特如果想通过死亡来得到灵魂的安宁,那她必须在世上已经“赎罪”,必须经受苦难并跨越苦难(荆棘)。

所以,我们看到,只有穆谢特将母亲的寿衣留在了荆棘上,只有将人世间的一切都抛开,才能真正拥抱灵魂的救赎。

《穆谢特》剧照

布列松曾提到,穆谢特是天使的象征。在我看来,当穆谢特发自内心地对着偷猎人唱起圣歌时,她已经完成了救赎,得到了上帝的圣宠。

贝尔纳诺斯除了《少女穆谢特》外,早期作品《在撒旦的阳光下》(1987年导演皮亚拉改编为电影)也描绘了一位经受着苦难折磨的少女穆谢特。

贝尔纳诺斯自己也在书的扉页这样写着:“《少女穆谢特》中的穆谢特与《在撒旦的阳光下》中的穆谢特只有一个共同点:两个人都是在极大的孤独中度过了一生。”

《少女穆谢特》

或许,全身都是苦难的穆谢特们真的带着一丝堕天使撒旦的余辉,但他们能听见最接近天堂的圣歌。

- E N D -

作者|张谦

浙江大学在读生,主攻电气专业,

辅修戏剧影视文学。

“来吧,学数学”自媒体创始人。

欢迎关注公众号“抛开书本”(paokaisb)

书本剧场,声色思想

 2 ) 无题

写在前面:看完这个想拍砖的一定要手下留情啊......我也不知道我写了些什么鬼玩意儿

整部电影都被笼罩在平静、冷酷、绝望的氛围里。布列松在这一次依然是沿承了他一贯的极简主义的电影创作方式,用不加藻饰的叙事手法展现了穆谢特人生迅速走向毁灭的过程。

影片里,穆谢特从头至尾始终都在承受着社会的善意(在学校被老师按着头跟着钢琴唱歌、放学回家路上被路边的小孩子耍流氓、被Arséne利用作假证、被Arséne强奸、母亲去世等),而布列松用镜头讲述在穆谢特经历这一系列悲剧时一直保持着客观冷静,用较少的镜头移动甚至是固定机位忠实地记录着穆谢特的悲惨生活(而不是将镜头移开作为回避)同时,布列松在正面通过穆谢特她自己展现生活的不幸以外,他也巧妙地运用其他人作为陪衬,如穆谢特被音乐老师责骂时旁边人不自觉露出的笑脸、如她在学校老师教唱的歌的歌词,如穿插在穆谢特被老师责骂与放学后父亲虐待穆谢特之间的碰碰车戏份(这里运镜是整部电影最活跃的部分,穆谢特难得地露出了笑脸)玩碰碰车的欢乐与她生活的苦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量的侧面细节对烘托出剧情主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剧情结构上,整部电影在前30min采用了双线叙事手法。一条线索是穆谢特的生活,另一条线索则是两个Arséne与Mathieu的个人矛盾(开头放走猎物、为了小酒馆女服务员争风吃醋、最终在野外大打出手)而这两条线索在30min后在那个雨夜巧妙地合二为一。穆谢特因为也在野外,意外地卷入了Arséne和Mathieu的矛盾中,最终被逼迫作假证与被强奸。而这些来自另一条叙事线索的本不应该在此时出现的苦难,无疑成为了压垮穆谢特的最后一根稻草,两条剧情线对穆谢特带来的苦难最终导致了穆谢特投湖自尽的悲剧结局。叙事结构上双线并行却又形成了奇妙的勾连。而这同样是电影作者性的体现。(在这里表扬原著作者)同时,两个猎人的矛盾这一条线索又构成了电影的重要隐喻:猎人是施害者,猎物是被害者。猎物可以被猎人良心发现释放,也可能落入手中失去生命。而穆谢特所处的永远是猎物的位置,这意味着她最终必然将迎来被毁灭的命运。

另外,尽管穆谢特的剧情结构具有极其强烈的文本性(每一个情节都相当直白,可以用文本来表现)但囿于原著文本的限制,我们可以看到布列松在安排剧情时受制于文本,剧情发展忠实于原著小说减少了电影剧情的想象力。

但是,即使电影想象力不足,但是布列松对结尾的处理十分奇妙。穆谢特在原著中只是“毫无征兆”地跳入湖中,而在这里穆谢特却尝试了三次。(第一次看到了猎人,自己渴望被关注但却无人理睬自己,开始失去生活的希望。第二次被小草丛挡住,小草丛无疑是她生活中的希望,让她感受到温暖的事物的隐喻。而第三次她翻滚了下去、获得了解脱)而这一改动无疑是画龙点睛之笔,整部电影的人道主义关怀色彩更加炽烈,也更加发人深省。

 3 ) 想知道为什么高达如此推崇布列松?看《穆谢特》

所有布列松的电影看完了之后都会诱发观者“这片子难道不应该换个拍法?”的冲动。《穆谢特》是更加枝繁叶茂的《驴子巴塔萨尔》,也是更加卓而不群的《扒手》。《穆谢特》携带着贝尔纳诺斯小说改编的布列松电影的所有常见元素,却并没有妨碍本片成为一种令人惊喜的去主题(但是并不反主题)的文本的先驱,虽然这样的电影必定是one-off。你们整天念叨的人性本恶,成长悲剧从来就不是必须反复咏叹的主题而只是无数平行命题中的某个。“世界&存在为何如此”也让位于一个更加费解也更加严肃的宇宙图景,很可惜,即便伟大如布列松也只能触及这个图景的边缘。

就在穆谢特仍然下落不明的同时,布列松又祭出与《扒手》类似的“悬置事态”抛出了更多谜团。类似《扒手》里面那个始终拒绝抓捕米歇尔的检察官,护林员Matthieu也像开了上帝视角一样,从一开始就预料到穆谢特和Arsene之间会发生什么(在交代Mattheiu生死时布列松还罕见地设置了点悬念)。老道的布列松永远不会让观众有机会思考所有这看似必然会发生,但是对事态并没有产生实质影响的情节的意义。影片的头20分钟营造了Mattheiu, Arsene, Louisa三角恋会与穆谢特一家缠绕的错觉,这样的错觉却并不累赘,相反是刻意设计,用来引出对某种布列松认为高于叙事的必然性的自我否定,当这样的自我否定延申到剧情中,便流变成了穆谢特步步升级的自我憎恨。

当Matthieu叫穆谢特进屋的时候,穆谢特用背对他来表示顺从。穆谢特从来不是任人宰割的巴塔萨尔,她并没有被魔鬼附体,更可能是她附体了这个小镇,所有与她遭遇的人都传染了她的厄运。穆谢特自杀了吗?难道那两只样惨死在无数个方向伸出的猎枪下的兔子必定隐喻了穆谢特横跨全片的灵魂逃亡的结局?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这被影像化的抽象的恶便成就了一次艺术史上最离奇的救赎。穆谢特的罪在于她仍然没有放弃人性,虽然她已经放弃了语言,但是仍然没有放弃使用眼神,肢体力量这些生物本能来表达她本来不应该在这个世界里触及的情感。这些情感是没办法归类更不可能定义的,它们被人类理性和古老宗教一次次驱逐,直到消失在污秽和混沌之中。穆谢特先于人而死。

一流导演伪造叙事,布列松伪造情感。高达将布列松开创的电影术完善到了迄今没有人能触及的高度,但是在灵性上他相去布列松深远,这想必是他职业生涯永恒的遗憾,也解释了为何他如此激赏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4 ) 毁灭

依然是布列松的极简主义,由特写到人物,由局部到整体,由一点牵出整个大的结构。抽离了感情的人物表演依然能够形成非常强大的间离感,流泪的时候没有表情,愤怒的时候也没有表情,如此便把情绪与影像分离开来,使观众客观审视剧情。

如同《驴子巴特萨》一样,布列松依然向我们展现了在社会种种压迫下一个少女身体的死亡和灵魂的毁灭,只是这里少女的"替代人格"不是驴而是首尾出现的猎物。

电影开头即上演了一只鸟自投罗网,拼尽全力也无法挣脱陷阱,最后猎人将其放走。这代表着希望吗?恰恰相反,这是暗示着穆谢特注定要落入的陷阱,只有在外力的帮助下才有机会逃脱。电影多次出现可能带领穆谢特走出人生陷阱的"外力"(猎人,游乐场的男人,女店主,老妇人),但是布列松却残忍地一一将其抹杀。

在结尾出现的猎兔场景,可以毫不犹豫地类比于雷诺阿的《游戏规则》,兔子疯狂地奔跑着,但是却永远逃不出镜头的范围(无形却不可挣脱的牢笼)。两只兔子一只代表着穆谢特的身体,一只代表着她的灵魂。身体被一枪毙命,灵魂被打成重伤在地上挣扎。背景的钟声预示着灵魂的救赎,她能抓住这奄奄一息的救赎吗?远处拖拉机驶过,司机回头看向穆谢特,眼神如同机器一样冰冷,这时她完全明白了没有任何的希望,死亡才是唯一的归宿。

她拿起了漂亮的新衣服(希望燃起),可是却被树枝刮破(希望破灭),她抱着新衣服滚向了湖面。这一次她没有成功,第二次,她仍然没有成功。这时钟声再次响起,最后的救赎也离她而去。第三次滚落,她的身体消失在水里,灵魂也在激起的波纹中消失殆尽。

布列松用了非常强大的手法来强化这神圣的毁灭时刻,在穆谢特掉入水中之后画面是正放与倒放交错呈现的,这种手法可以类比于布努埃尔的《特丽丝塔娜》,结尾的倒放使首尾形成闭环,时间成为永恒。布列松则突出了落水后的这一个时刻来呈现这种效果,毁灭便成为了永恒。

 5 ) 陷入希望的陷阱里

写的第一篇影评,第二次看穆谢特,这是让我第一次冲动想写点感想的电影。无言、失声,整个片子基调就像穆谢特的生活状态。永远活在隐忍里。死亡也是无声无息。

开篇:偷猎者设了陷阱,鸟进入了陷阱奄奄一息,保护猎物的人救了鸟,也暗示着穆谢特陷入了希望了陷阱里。开篇设计的巧妙仅仅10分钟交代了所有的人物关系,人物出现自然不刻意。

三次音乐:第一次客观音乐,穆谢特唱着教会音乐“让我们充满希望”但最后一个词总是音唱不对,如果最后一个词是希望的话就是一个小的对位。第二次导演主观音乐,也是唯一一次在电影里叫做配乐的时候,玩碰碰车,我们也是在这个时候看到了穆谢特的笑脸。主观音乐的到来我们都觉得穆谢特此时是快乐的。可惜当穆谢特追寻这个小希望的时候被他的父亲打了一巴掌。穆谢特再一次无声回到了现实。第三次客观音乐,穆谢特给偷猎人唱歌还是那首“让我们充满希望”但这一次穆谢特不在走音。希望又一次降临。

全篇重要事件(猎人出现给穆谢特带来希望)在片子三分之一处。但这一段我看的时候一些小的节拍和情节上是有些混乱的,在电影三分之二处才知道那一夜也许他们都喝醉了。

布列松的反抗不在语言上,在动作里,三次鞋子的描写,两次扔泥巴,三次满脸流泪的面孔。

三分之二处母亲去世。这一段喂孩子的段落实在是让人难受,苦难真实但不特意。母亲死后,穆谢特出门遇到三个人,一个给她吃,一个给她穿,一个给了她真相。

最后穆谢特用翻滚的形式离开了。最喜欢的一个桥段,也是最优美的残忍。

 6 ) 未开尽的笑颜

轻描淡写,由始至终。描尽一切的苦楚、困顿、冷漠与无望,写尽一朵未开尽的笑颜、蓝莲、少女与生命。

呼吸都不曾沉重,放佛一切都是情理之中的水波不兴。要多大的力量才能这样冷眼旁观?足够的疏离,导演大概只想我们当个旁观者。

正因如此,才让观者动容。在几不能自持的那刻,荒唐地臆想,如果多一点点坚韧,如果少一点点感伤力,她不会从容地赴死。

只是,生存复杂,生活也复杂,生命更复杂。

但愿上天悲悯些。

 短评

#重看#4.5;与《驴子》《钱》有共通处,都是冷漠环境对人的戕害;茕茕孑立一身,受尽冷眼偏见忽视,家庭环境的恶劣和父权压迫,邻里戴着有色眼镜地贴羞辱标签,无人可爱,无爱可诉,一度心存幻想妄图伸手抓住虚假的光,最后一根稻草压断了这个也曾努力对生活微笑的卑微女孩。开篇设下陷阱一幕,奠定全片基调,被俘获被屠宰的命运无法规避。结尾堪称影史最佳结尾之一。

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从开头凝视与被凝视的“陷阱”到结尾重复多遍的“滚落”:叙事由“布列松式自然主义”开始,又将回到“布列松式自然主义”之中。开头穆谢特母亲的Introducing则被看做是一个与主线悬空的宗教受难意味的“下降”(由银幕外降至银幕之内)。穆谢特作为圣女—撒旦的同一体,二者在弗洛伊德层面并置。

8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生活惨淡,可以勉力支撑;尊严尽失,难免分崩离析。Mouchette受尽欺压,却无处倾诉。家人,同学,猎人,邻居,算是认识的着实不少,实则无人可以信任。布列松用了非常写实的手法,关注主角,聚焦细节,让最后结局的起因细节首尾连贯。悲剧最终注定,就如同那一滚一样,可说是自然,也可说是有意为之。

13分钟前
  • Nakadai
  • 力荐

穆谢特是法国哪吒?布列松说:写作这事,不要用形容词,用动词。布列松的电影属于越看越妙之列。

18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北京法国文化中心 布列松影展。看到这部的时候就已经严重感觉演员在布列松电影中的类道具的雕塑感,他们表情极为匮乏,基本上哭的时候和往常比就只有两行泪的区别,他的电影是靠影像本身和内部张力来撑的,轮到这样的题材,没一个漂亮女孩真是看不下去呀。:-(

23分钟前
  • 安小安
  • 还行

世界对少女穆谢特来说是如此的苍凉而无情,唯有死亡才能解除外部的苦难与内心的恨愤。影片开头,穆谢特在树林里自问:“没有我的话,他们该怎么办?”类似的问题曾由弗兰克·卡普拉以一种无比励志的方式探讨过([生活多美好]),而布列松的冷酷则贯穿首尾,一如猎捕与陷阱的隐喻,以及多次在银幕上杀死主角(重复镜头回放)。推搡与冲撞的动作母题,无可挽回的跌坠,一切都面目狰狞。即便是仅有的、微末而酸甜的幸福时刻(第二次哼唱圣歌&经典的碰碰车段落),也只是(如布列松在采访中所透露的)为了更为绝情地摧毁希望与赎救的可能。(8.5/10)

2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驴子的前世。穆谢特不合脚的大鞋,便是整个故事的缩影。她的命运也如同影片中反复出现的被捕获猎杀的小动物,唯有逃窜挣扎。碰碰车是短暂的快乐,却同样是动物性本能的延伸。生活没有给予她什么,只有彻底的强加,她企图为自己找到一个角落,但是脆弱的屋檐不断坍塌。话语引导她滚出生活,紧抓裹尸布。

30分钟前
  • 畸小山
  • 力荐

只有这一个导演 只用几分钟 没有话语 就能使我流泪

33分钟前
  • 4-ever
  • 力荐

布列松完全把原著拍毁了啊亲!觉得这姑娘做作吧,纯属布列松下手太狠了:最重要的一点是阿森给了她家庭缺失的尊重和关注啊,她是自我献祭啊,不是斯德哥尔摩啊!原著就是一夜一晨的集中叙事啊,很精妙啊!你这抻长了算什么啊!

35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平静、冷酷又绝望,布列松简直不是人... 穆谢特的人生,本可以是充斥着无数次情绪大起大落的:酗酒又残暴的父亲和哥哥,病重早早离世的母亲,襁褓里的弟弟... 而用倔强和沉默面对这一切的她,竟在遭受暴力侵犯后寻到仅存的温暖,尽管那也稍纵即逝。被结局弄崩溃了真的,虽然一切都是注定

3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The Dreamers》最后一段有用到这个片子的结尾。非常难忘。

38分钟前
  • Griet
  • 力荐

让人回想起贝拉塔尔《撒旦探戈》里的小女孩,罗西里尼《德意志零年》里的小男孩。他们都执行了一场死亡,然后毫无征兆的选择了自杀。小孩的世界是去中心化的解构的世界,由不得成人读解的余地。这是最不克制的布列松电影,但是最压抑的一部。原著中没有的三次翻滚,是我见过最震撼的电影结尾之一吧。

39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把看的其他三部布列松都改成了四星。这部里阿基镜头语言的痕迹似乎更强烈,虽然脑子里几乎找不到《驴子》和《乡村牧师》的印象。喜欢这些鲜有表情台词也不多的角色,但都在极简的运镜下面阿基要酷得更加彻底,布列松反倒有回婉的余地 @资料馆

43分钟前
  • ZHANGWANHE
  • 力荐

波米老湿点出了布列松的少女情怀,其背后仍然是强烈的现实指向——社会、家庭、性别的多重弱者。女孩皮鞋倔强的噔噔声、来往车辆在昏暗房间里留下的光影和噪音、以及结局,让人难忘。

46分钟前
  • 57
  • 力荐

【蝉鸣知了的讨论】“四百击跑个长镜头算毛,穆谢特用滚的!连续循环滚! ”之前并没有看过这部,但是最后“连续循环滚”让我想起了去年看的——心是一片暗林女主也是滚着下定决心回家杀死孩子杀死自己的。所以说这是一份似曾相识的绝望和归途

48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哲学家布烈松说,这部电影是关于solidary in evil。他还说我们要用生命救赎我们自己,救赎必须现在就发生。当少女Mouchette目睹了野兔被猎杀,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这是生活之真相。我爱布烈松。

51分钟前
  • 沁云
  • 力荐

C / ...... / 二刷:整体还是不太能get到点,觉得比较神奇的是中段那场暴风雨。在暴风雨中猎人逐渐进入醉态,与穆谢特之间居于最不设防的放松状态。然而一曲圣歌唤醒之后的猎人反而侵犯了她。之后守卫却说这只是场小雨,穆谢特则声称猎人是她的情人。所以这场雨到底是什么?到底在何处落下?

53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咦居然没标记过。前半程描述状态,冷峻随处可见,几个片段分秒诛心;后半程顺理成章,温情稍纵即逝,直到落水算是彻底解脱。可以算作罗塞塔的原型,但布列松的贫穷见于压抑,达内兄弟的贫穷见于挣扎。

5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极简主义的魅力,台词配乐减到了最少,却是艺术高于生活的丰碑。非专业演员在布列松的调教下全成了超级的影帝影后,运镜尽显大师风范,观影过程并不顺畅,但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57分钟前
  • Henrique Asano
  • 力荐

野兔也想贴近果子,但首要的是活着,这就是现实主义。能给予猫猫狗狗最大的善意,却冷漠对待与己无关的挣扎灵魂,这就是我们自己。

1小时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