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HD中字

主演:冯远征,耿乐,Ana Sofia Liaño,Pelayo Suarez,科洛·塞维尼,马库·佩尔托拉,卡蒂·奥廷宁,查尔斯·伊斯滕,爱波·塔布琳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语言:英语年份:200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2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3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4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5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6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3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4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5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6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7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8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9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十分钟年华老去 大提琴篇》的姊妹篇,由七位知名导演各自执导摄制而成,共同讲述发生在短暂十分钟里的人情冷暖。  《狗没有地狱》里刑满出狱的男人带着女友一起远走故乡莫斯科,是坚贞的爱情与灵魂的回归;《生命线》中由呱呱坠地的新生儿讲起,平静安详;《几千年前》讲述的是现代文明带给原始部落的冲击跟入侵;《国际组织·拖车·夜晚》借休息的女演员视角,透视着大千世界里的形形色色;《距离托那12英里》是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宝贵十分钟;《我们将被掠夺》发生在戈尔竞选总统失败的最后十分钟里;《百花深处》向我们讲述一段“模拟搬家”的荒唐闹剧。新包青天之血酬蛊星际牛仔猫王1979匆匆那些年此路朝上第一季钟楼怪人吞下宇宙的男孩 第一季天然子结构大清神捕第二季热血新仔2我们的天堂第四十二街夜夜相见不识君发掘我的小狮王弗莱蒙与希特伦偷窥课程原子怪兽神游症搞上大明星第一季电话烂滚夫斗烂滚妻破战 粤语版老吴的账单庆余年第一季特别版许愿人我就是这般女子亡命英伦黑狮震雄风天伦劫完美小姐进化论第66号当铺给天堂的答案笔记·日志·素描她的罪天才麻将少女电影版办公室第四季热爱2014床的另一边

 长篇影评

 1 ) 时光,在交叉组合叙事中流淌

时间是一条河流。一切创造物不可抵挡的浪潮。事物一旦映入眼帘便瞬时消逝然后被取代。它们的出现仅仅是为了被冲刷殆尽。

   ——马可•奥利里乌斯《冥想》
《十分钟,年华老去》由是英国“10分钟,年华老去”有限公司于2002年斥资上亿元人民币拍摄的。它邀请了15位世界大师级导演,旨在展示当代世界电影的最高艺术水准。15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著名导演共同以“时间”为题,每人都最多只有10分钟的长度来展现主题,每个导演,都在各自的短片里显示出自己的代表风格,所以影片展示出了当代电影最有代表性的方面。
《生命线》是这个集锦片的其中一段,由西班牙老导演维克多•艾里斯(Victor Erice)执导。影片交代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宁静的十分种,新生儿熟睡于婴儿床上,母亲定是由于刚刚的生产而疲惫的睡去,男人们也开始东倒西歪的于沙发、板凳上休憩打盹着。男孩在自己手上画上一只表,打发着这安静的时刻……所有的一切都常规的发生,就在这个太阳高照的午后。熟睡的婴儿的脐带开始出血,没有人发现,而宁静还在继续。直到一只黑猫的出现,打破了这份宁静,也唤起了所有的人,一阵手忙脚乱之后,婴儿得到了拯救,一切又归于平静。
一、 视听特点:
1. 色彩:
全片为黑白色调,即符合20世纪四十年代黯淡的时代背景,也交代了安静宁谧的乡村生活。色调的单一使画面上的变化显得不够清晰,比如刚开头婴儿身上血渍的出现,如果不认真和持续地观影,就可能把这些血印误当成其他。这样同时也设置了悬念,观众为了弄懂电影,就必须集中注意力于微小的变化上。
2. 景别:
除影片中间和结尾的两个全景镜头交代村庄的环境以外,本片的景别多为近景和特写。这样的景别让观众关注的重点停留在局部动作和细节上.由于画面上人物大小与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是可观察到的大小相似,所以拉近了观众和被摄人物的距离,容易产生交流感.把画面中分散观众注意力的元素裁去,让影片中人物的情感更直接地传达给观众。
3.声音:对白少,简单精练,音乐舒缓
    本片的对白很少,出字幕的时候同时出现了婴儿的哭声,接下来影片正式开始的时候没有任何对白,只有少许音响效果,如鸡鸣,狗吠,滴水声,钟摆走动的声音等。这样可以让观众集中精力观看画面,注意画面上宁静的环境中细微的变化。开头婴儿的哭声宣告了新生命的诞生,也交代了故事发展的环境;中间的滴水声,钟摆声,安详的午后,各自做事的人们……,衬托出村庄的宁静,起到一种“鸟鸣山更幽”的烘托效果。而后来的鸡鸣狗叫声暗示了故事高潮的到来,也是全片节奏紧张的部分,起到很好的转折作用。
二、 叙事特点:
1. 空间化的时间
作为时空合一的视听艺术,电影在时空关系的处理上独具特色。时间是电影叙事的基本手段,在电影中,时间的流逝推动剧情的发展,而且这种变化容易被感知。而蒙太奇的运用,实现了时间空间化的叙事效果,形成了严谨的叙事结构,呈现出理性化的诗意风格,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电影中的蒙太奇的特性在于,它把固定在各个拍好的片断中的时间联结起来。”
影片中,作者通过剪辑把同一场景的不同画面放在不同的位置来扩展空间,延长时间。整个影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生命的危险与拯救。第一部分,在婴儿的生命危险逐渐逼近的过程中,婴儿、母亲、男孩画手表、厨娘、割稻人、儿童等画面交替出现,每一组画面都把剧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活动交代一遍。这几组几乎相同的画面连续剪辑,既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人物的活动,又无形中强化了环境的寂静和时间的漫长,预示了危险的来临。相似空间的出现使观众的心理逐渐紧张,屏住呼吸等待未知的变故,期待生命的救赎。第二部分,在厨娘为婴儿缝好期待,婴儿转危为安后,人们继续自己刚才做的事情,村庄恢复平静。画面上是第一部分反复出现的镜头。在这里,时间通过相似空间的多次转换实现其本身的推移,也体现出短短的十分钟在关乎生死的时刻,是多么关键和艰难。
2. 相似镜头的交替出现
符号学的理论大师克里斯丁•麦茨在他的《散论电影表意》一书中提到,交替组合段是以两个或多个叙事“主题”的轮流交替为依据的,因此,画面分属于两个或数个系列,其中每个系列假若是连续表现出来的,则可能是一个普通的段落,而交替组合段恰恰在与拒绝这种连续系列的组合,(为的是表现一定的内涵:追求某种结构,效果),而这种组合的连续性是潜在的。
镜头1是新生的婴儿躺在摇篮里,一个上半身的近景;镜头3的景别、机位、拍摄角度都和镜头一如出一辙。镜头2是母亲生产后疲倦地熟睡的近景,后来这个镜头在婴儿脐带逐渐出血的过程中多次出现;镜头1----3出现了婴儿、母亲、桌上的圣母圣子塑像,这个画面在镜头36----38中再次出现;镜头28----34,厨娘在和面,手边是盛着水的杯子和杯子下面铺的报纸,报纸上的纳粹军官;镜头88,婴儿出事厨娘跑去救婴儿,有着纳粹军官的报纸第二次出现;影片的最后,再次出现了被水浸湿了的报纸和报纸上的纳粹军官;还有稻草人、男孩画手表的画面等。这些分镜头内容没有多大的差异性,但是经过交叉叙事,却呈现出一种时间的概括性,呈现和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过程,从而使电影的叙述节奏简单明快。对婴儿的危险和拯救这一事件自然顺序的断切,使连续的过程变成了连续的片段,从而为叙述的创造性重构提供了契机。这样最经济,最富有暗示性和表现力的画面重新组合出了电影叙事的时间,刻画出了影片文本自身的整体时间流程。
3.画面的高度暗示性
镜头语言和叙事技巧的运用都在为导演要表达的深层意蕴作铺垫。而这种深层意蕴和导演对时间与生命的独特理解渗透在全片高度暗示性的意象里。
(1)圣母圣子塑像:这个意象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了两次,而且是特写镜头。它暗示了前两个镜头中人物的母子关系:一个母亲刚刚生产,安详睡去。在西方文化中,圣母玛利亚和圣子耶稣的母抱子像具有很强的暗示意味。这个因达芬奇的《圣母与圣子》而载入史册,从文艺复兴时期就享誉欧洲的独特意象,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文化观念与精神皈依。圣母与圣子之间那种和普通人相同的血脉相承的天然亲情溢于言表,在这里象征生命的诞生和母子连心的温暖,也代表了神对新生生命的护佑。
(2)婴儿的血印:从直观意义上说,血印的出现象征着生命危险的降临。随着血印的不断扩大,婴儿的生命力逐渐丧失。其次,影片的结尾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1940年6月28日。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使生命的珍贵倍受威胁和亵渎,而战争和流血不断上演。婴儿脐带出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影射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暗示了战争中的流血和伤亡。
(3)男孩画手表:影片是以时间为主题的半命题作文。影片开头男孩在手腕上画手表,并拿在耳边试图倾听钟摆走动的滴答声,这时候,时间出场,作为导演表达时间概念的代名词,和墙上钟表的走动互相印证;影片结尾的时候男孩擦掉了手腕上画的表,婴儿得到救赎。在这性命攸关的紧要的十分钟里,导演通过男孩画的手表,记录了暗含危机和转危为安的关键时刻。同时,相对于生命来说,时间是客观的,非人力所能控制。它凌驾于个体生命之上,冷静地旁观世间发生的一切。而这样一个客观冰冷的意象和纯真可爱的男孩一起出场,让观众体会到时间温情脉脉的面孔,让人充满希望,为后面的救赎埋下伏笔。
(4)稻草人:这个在影片中以不同的景别多次出现。稻草人原本是农人立在田里用来保护庄稼的,它代表对危险的警戒和对生命的护佑。片中的第50和第51个镜头之间采取了叠化的手法,直到镜头51中婴儿的面孔完全清晰镜头50的稻草人才逐渐褪去。银幕上明显出现了稻草人伸开双臂保护婴儿的画面,象征着对生命的守护。
(5)水和报纸上的纳粹军官:这里指的是厨娘和面时杯中的水。镜头34是水和报纸的特写。盛水的杯子放在铺有报纸的桌子上,水杯的旁边是笑着的纳粹军官。影片的末尾,杯中水浸湿了铺在桌上的报纸,模糊了纳粹军官的笑容。这两个镜头意味深长,水象征着生命,而纳粹象征着战争与杀戮。这种生命与战争的对立和最后生命对战争的胜利也是导演的着力点所在。
除了上述的典型意象,影片中处处充满了暗示。比如前面婴儿帽上正在绣的名字和婴儿脱险后母亲叫的名字“路易丝”等,这些高度暗示性的意象和镜头起到了很好的铺垫和映衬作用,使整个片子清新隽永,回味无穷。
三、叙事背景和文化意蕴
《生命线》是导演Victor Erice蛰伏10年后的又一力作。以这样的方式抒写时间并非偶然,而是他多年沉淀的结晶。Victor Erice是西班牙备受推崇的传奇导演,因坚守布烈松的疏离效果与救赎主题而自成一家。早在1973年的处女作《蜂巢的幽灵》中,导演就运用大量的隐喻影射政治和内战,表达自己对极端与恐怖的政治的批判。《生命线》中,导演沿袭了自己在《蜂巢的幽灵》(TEl Espiritu de la Colmena)中表现出来的一贯风格,通过风景画一样的镜头和极少的声画合一细说生与死的国家记忆,使电影观众纵然惊鸿一瞥,也无法忘怀。
同时,对政治和战争的批判,也出现在这个关乎时间与生命的短片里。1940年前后的西班牙处在比较特殊的境地,1939年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建立了独裁政权,但是西班牙并没有参加二战,而是利用中立的地位同交战双方进行贸易,政治上偏向纳粹。Victor Erice痛感西班牙内战带给人民的苦难,对政府在二战中的暧昧态度表示不满。《生命线》正反映了导演的这种态度,通过对短暂的十分钟内生命的危险与拯救,表明了导演的拍摄意图:时间的珍贵,在于生死攸关的时刻所体现出的非凡意义。而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生命得到救赎,人性战胜了战争。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线》继承了导演对内战和整个战争的反思和批判,以反战的姿态来维护和平,拯救生命。

煊赫的声名和鲜见的作品使Victor Erice在《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的出场备受关注。然而,当影片杀青作品问世,期待和关注都幻化为或圆或缺的静止的趋势。可口与否姑且不论,至少我们看到了希望,关于生命继续和蓬勃生长的温婉而明媚的希望。我想,对于最广泛的慕名而来观影的大众来说,这希望已足矣。

 2 ) 百花深处是尘埃

  “人说百花的深处,有位老情人还在痴痴等……”陈升的歌描写的,不就是就是这位冯先生吗?

  其实他没疯,也不是不明白搬家工人为了结账收钱而假装搬着一些不存在的东西,包括那个被摔烂的古董瓶……他只是沉湎在过去中无法自拔,他想让别人哪怕陌生人知道自己曾有的富贵,自己还是人们眼中体面的“冯先生”。他只是迷失在旧时光中,对眼前高楼林立日新月异的城市中无所适从,正如片中工人说的“老北京才迷路呢!”。陈导敏感地捕捉到了很多老北京这种共鸣,如一位速写高手,在10分钟内设置了起伏有致的情节,将那繁华落尽成一梦的悲凉表现得淋漓尽致。擅长演精神异常者的主演冯远征表现出非凡的功力,而工头的选角则充分体现了耿乐的可塑性。三人均擅长京味儿作品,一部胡同情结的佳作由此而生。

  百花深处俱成过往,都是历史的尘埃。

 3 ) 年华老去,百花深处。

《百花深处》开头部分一条像河一样扭曲的白色线条让人一头雾水,随着镜头慢慢向后拉导演陈凯歌的名字出现。这一画面看似是在介绍导演的名字,实际上也暗示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电影中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是冯先生和搬家公司的人一起坐在车上,这是一个二分之一构图的画面。中间车上所挂的一个装饰品将两人隔开,也代表着他们的身份处于对抗的状态。电影通过一起同期声所带有的音乐来交代故事的时间背景。在这短短的十分钟内,导演用搬家这件事来引导整部电影。同时冯先生和搬家公司的人行程极大的反差,一个在延续古老一个在拼命向前发现。这样的反差也让我们明白拼命发现也不能忘记我们的那些古老。

 4 ) 小号篇比大提琴有戏


上上个礼拜看的大提琴篇,今天看的小号篇。

总体而言,小号篇给我的感觉比大提琴篇好很多,判断标准很简单,后者我拖过的短片比前者多多了。

两部早就有下,但一直没看,当然,除了那部百花深处。这部2004年的短片,堪称陈导最后一部可以称之为杰作的作品。无论是节奏掌控、调度、剧本、表演这些硬指标,还是意境这种说起来挺虚的东西,这部短片都做得非常好。瑕疵也有,一是结尾处的cg,既然知道当时的技术水平,干吗还要用这手呢(同样的话可以对应无极)?就好像在唐朝的古董花瓶里放朵塑料花。另外在搬家工假装抬东西的时候,音效可以做得更好点,都已经想到了,何不做精致点。人群中看到了李易祥,好亲切。值得一提的是,编剧是张炭,此片后他与陈导合作的作品是无极……

小号篇里好作品太多。

文德斯的那一部,拍一个高速路上突然发病的人的体验,影像和心情结合得极好,无甚波澜也让人看得津津有味;赫索的那部纪录片,比他的故事长片好看多了,当然,不是或者说不只是因为裸女……他叙事力在短片中似乎发挥得更好;那个西班牙导演Víctor Erice的lifeline我太喜欢了,头几个镜头甚至有点伯格曼的感觉,尽管没有什么具体情节,但些许生活碎片也能将戏撑起来,而且细节处悄悄话无数。

另外的几个——
贾木许还是一副吊儿郎当的13样,琐碎,琐碎,心烦,心烦;尻里撕马鸡同学的音乐和孤独感是有了,但,他到底想说什么呢?让人欣慰的是,薄暮之光里的Janne Hyytiäinen同学还露了一小脸,那个纠结的眉毛一看就认出来了;斯派克李,你丫的当了教授就nb了就装知识分子是吧?到这还不忘祥林嫂一把!跟911短片里的肯罗奇一个操行……

大提琴篇imdb的观看人数是前面的一半,分数还少0.5。

贝托鲁奇又在扯半吊子的神秘东方了,看见三哥就烦……迈克菲吉斯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拍过Timecode,又玩四画面分割一镜到底,你技术牛,我服,行了吧?拖之……Claire Denis、Volker Schlöndorff你们俩为啥不合拍呢,老子才懒得听你们的哲学讲座……至于高达,你还没死呢?别看书了,反正你从来翻不过十页,给你个燃烧瓶,自个儿玩去吧……

剩下几部感觉稍好,但也显得平庸了点:István Szabó我不知道有没有导过舞台剧,但他拍的段落调度得太好了,当然,剧本其实有点没头脑;Jirí Menzel的段落太没技术含量,换个初哥都能做,但我承认我被打动了,是啊,把一个演员演过的电影片段本身拿出来剪剪,就是很好的回忆了,特别是看到主角的好兵帅克时,真的看得我激动了;Michael Radford的科幻短片,中规中矩,放短片里还行,放科幻里幼稚了,丹尼克莱格一如既往的帅……

补完了事,这些年短片集越来越多,但中间好玩的短片却越来越少了。

 5 ) 与茫茫的逝水拔河——外在时间下的传统文化身份确认

许多关于《百花深处》的影评都特别提到“冯”与“疯”的谐音,认为这一巧合带有某种意味深长的隐喻。其实选择“疯子”作为主角的文艺作品不在少数,这些年来的代表作无疑是阿来的《尘埃落定》。用疯子做主角的好处在于,作为故事线索的符号,疯子的视野中能够看到的与作为叙事主体所应该看到的可以合并,“完整”的实现作者叙事的需要,不蔓不枝,恰到好处。而采用影像语言来表达时,则需要一些提示来表明冯先生是“疯”先生。冯先生固然是故事的主角,但陈凯歌并未就此让冯先生接管故事,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现实主义的全知全能作者式的手法。于是,我们看到了骑自行车男子的惶恐的神情举止,听到了电话中男声说“那人是一疯子”,这些无不在提示着世俗现实对冯先生的评价,诸如此类的外来的冲突都在撕裂“这不都在呢吗”的四合院。

骑车男子的出场事实上与情节毫无必然联系,而他仓皇而逃的举动正是在强调搬家工人们的举动在世俗眼光中的可笑,当然也暗示了它的速朽。契科夫有句名言,“如果故事里出现了手枪,它就非发射不可。”同理,那只花瓶非碎不可,无论是金鱼缸还是花瓶或者别的什么符号,出于情节的巧合,花瓶必然的碎了。“这不都在这呢吗”的四合院又不见了,隐喻着冯先生的精神世界的解构。譬如巴别塔忽然停工之后造成的混乱,冯先生与现实之间的隔膜再次被破坏。罗兰•巴特在《符号帝国》中写道:“每样事物都有某种意义,然而每种意义都不被理解”。在冯先生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这层隔膜或者说某种紧张对立关系被撕裂的过程中,在作为符号的花瓶被打碎之后,搬家工人们与冯先生取得了某种精神层面的联系,在沉默中对峙着。

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实用主义的时代,一个赞美工业而践踏自然的时代,一个聪明而不美好的时代,一个神造的东西日渐稀少、一个人造的东西日渐增多的时代。在去往“百花深处”的路上,冯先生从车窗里探出头望着满眼的现代建筑群,车在立交桥上盘桓时与阳光造成类似眩晕的效果,这些场景在映衬着冯先生面对光怪陆离的现实时内心的慌乱与抵抗。沿路的破屋与“拆”,直到黄土堆上的大槐树,一路上影像的巨大反差无不在控诉着工业文明对传统文化的破坏。落后文化对于先进文化侵略的抵抗总是步步为营的,这种先进是以生产力为标准的。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画面的变换中,那座四合院被逐渐丰富又被毁灭殆尽。然而在回去的路上,伤心的冯先生却以一个正常人的付钱举动割裂了与之前荒诞场景的联系,仿佛“搬家”只是一群大人的游戏。

车轮被虚土掩着的坑陷住,打破沉默。冯先生接过从沟里挖出的铃与铛子组成完整的铃铛,晃出清悦的响声,又迅速的从现实回到虚拟,兴高采烈的跑向夕阳下的大槐树(四合院),“搬新家嘞。”搬家工人们回望来路,借工人们的眼睛,以铃铛为原点,修复了冯先生记忆中的真实。此时的四合院莲花飘落,美得不可方物。如果这是真的,即一个人只拥有现在,那么一个人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客观的无用能够让人掩盖手段的无用。小山词里写:“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冯先生还能拥有那座四合院吗?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写道:“一个知识分子不被殖民化,真理就不会被殖民化。一个知识分子假若只会解释真理,而不是去发现真理,那么这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已经沙漠化了。假若一个知识分子能够发现真理,而不能再第一时间说出真理,或者永远不去说出真理,那么这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就基本消失了。”这是关于个体空间与公共空间关系的反思,作为老北京的冯先生迷失在“新”北京,毫无疑问,影片《百花深处》中也寄寓了导演本人的眷恋与批评。

复,尽爱之道也。“复”是招魂时喊死者名字,当爱已尽、当爱已当尽,让名字漂流在海里,死者不再复生、生者不再徘徊,沙丘重返沙漏里、浓缩在沙漏里,让时间安睡长眠。时间是荒谬的三段论者,它总粗分成过去、现在与未来。有必要吗?有必要吗?我在怀疑。每一个人身上都拖带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来是在另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旅行、生活,他仍然不停地回到他身上所拖带着的那个世界去。“最重要的不是世界向我们呈现的样子。我们从某种东西得到的愉悦来自我们认为它是什么。”冯先生偏执的认为“这不都在这呢吗?”人生观已经带上了明显的循环往复的特征,在不厌其烦的搬家中寻找过程。记忆于是也在现实面前一遍遍的破碎撕裂,震撼观众的神经。仿佛以水草为纬绳,与茫茫的逝水拔河,其中包涵的哀思,深于一切时间。

 6 ) 十分钟,年华老去多久?

     总是会在加班的夜晚,回去把碟片拿出来,看上一两段,然后心满意足。十分钟的影像,绵绵不绝的流水。十五位大师十五段小品,命题者抖的是“时间”的考卷,大师们交的不是答案而是更多的提问。

     《十分钟,年华老去》分两个篇章,小号篇和大提琴篇。为影像作主题配乐的是曼陀铃高手Paul Englishby,如水的音乐,和时光一起流逝。

    很难把十五个小品一一数来,有些触动难以言说,我还不能把所有影像内化为自己的文字。只能挑些可以成逻辑的写出来。

小号篇:

    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陈凯歌的《百花深处》,大概是因为他讲述的是中国很多人心里的隐隐之痛。一个老北京,请搬家公司去他家搬运。小货车开到百花胡同——早已是被拆除的烂地。这位恋家成痴的老北京,坚称家犹在此。居心不良的搬运工,只想把出车费赚回来,装模作样开始了“搬家”;一不小心还打破了想像中的花瓶。

    夕阳下,老屋的风铃叮当作响——水彩画般的动画效果,忽然让人泪自盈眶。如果你有过熟悉的老房子被拆迁的回忆,你一定也需要这样的安慰。有多少人生活的脚步,追不上城市疯狂扩张的翅膀?


    导演victor erice的《生命线》,用黑白镜头展现西班牙村庄的悠闲风情画。婴儿,母亲,圣母象,吊钟,孩子的玩耍,仆人的忙活,一切一切,在他们的轨道上,嘀哒嘀哒地睬着节奏。忽然,母亲发现婴儿的肚子上渗血了,所有人都紧张聚集起来。老太太很快处理好婴儿的伤口,空气恢复了宁静。然后镜头对准了当天的报纸:1940年6月28日。小小的意外,只衬托出这十分钟,在那个乱世,是如何的美丽。


     美国导演贾木许(据称是美国独立电影的宗师)的《拖车之夜》捕捉人的细节,波澜不惊。正在工作的女明星被告知可以休息十分钟。她回到一辆布置豪华的拖车,放着轻快的音乐,淡淡地和朋友聊着电话。在这期间,不断有工作人员上来检查这、检查那,屡被打扰的女明星面容始终非常平静,任由摆弄。十分钟到了,她把烟掐熄在未吃一口的工作餐里。回看拖车,空虚如初,仿佛根本没人来过。


大提琴篇:

    这一篇章的作品更为悠远深邃,怪不得用大提琴配乐。

    贝托鲁奇《水的故事》很玄妙,很像东方的玄学故事。一位偷盗青年为在树下吹笛的老者寻水,巧遇一位小姐,一起扬长而去,从此结婚生子。直到一天青年在河边出了车祸,被笛声吸引,循声而去,只见老者仍在树下等他来送水。“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导演是不是也读过这个故事呢?
当我们向自己的生活飞奔,是不是,也遗忘了什么?


     沃克.施隆多夫的《启迪》很取巧,我觉得。哲学性地提问:时间是什么?“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如果有一个时间,就只有现在的时间,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未来的现在。”话外音渐渐成了一只苍蝇的声音,它围绕着烧烤场,一家人正在聚会,这里有过去,有现在,有将来——孕妇的肚子。苦苦思索一天,最后,苍蝇被电死,生命结束了,无所谓过去、现在、将来,而它在临死前,依然苦苦追问上帝。
十分钟,一天,一生,谁说得准,哪一个更重要?


     伊斯特凡.萨波《十分钟后》,讲述一对夫妇的突变,只需要十分钟。妻子在家里准备好庆祝的烛光晚餐,一旁的电视里放着英语教学节目,主持人在反反复复地讲着人称变化。醉酒的丈夫回到家,和妻子发生争执,纠缠中妻子用刀刺伤了丈夫。救护车接走了丈夫,警车带走了妻子,只有一桌被搅乱的晚餐,以及依然在喋喋不休的电视节目。电视节目犹如麻木的旁观者,不管这边厢一个家庭的毁灭是如何激烈和残酷,那边厢该继续的还是继续,没有一丁点的停留和关注。我们既逃不过时间,也逃不过悲剧。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戈达尔的《在时间的黑夜》,这位老先锋压轴出场,一轮快拳。在这个十分钟的集锦里,他又用十个一分钟的集锦去表达自己的思索:十个“××的最后一分钟”。青春、回忆、爱情、勇气、恐惧……直至永恒。每一分钟居然又是有着无限空间的主题故事。到最后,竟然不容我喘一口气。在时间的黑夜里,究竟用什么去照亮我们的路,去哪里觅得我们的光明。

    我无端想到的竟是麦兜。这只小猪说:“我爸爸想着回到以前不知道哪里,我妈妈只是想着以后不知道哪里,只有我一个,留在现在……”

 短评

来自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佩服冯远征。陈凯歌也是个怪胎。

6分钟前
  • 齐烟九点
  • 力荐

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

10分钟前
  • 高歌
  • 力荐

现在糟践的东西正是梁思成们想保护的东西,高速发展的西方文明正让老祖宗的灵魂无处安放,空悲切

12分钟前
  • 格瓦拉
  • 推荐

我为冯远征沦陷了

14分钟前
  • 螺丝இ
  • 力荐

时间是静谧流淌的,它检验了爱情的坚贞,描摹着生命的力量;它又是澎湃的,卷挟着现代文明的海浪摧毁旧时一切,又是拼命追赶的生命与死亡之间的一个罅隙;时间也是孤独的,它承载着名利场下十分钟的波涛暗涌,是星光闪耀背后丝丝缕缕的寂寥。

19分钟前
  • 李濛Lemon
  • 力荐

“百花深处”真不错!拆迁办的都该看看,胡同四合院都拆干净了,把人都逼疯了就踏实了。全踏实了。。。

22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只对几个故事有感,第一个我觉得很唬烂,什么嘛,凯歌的还可以

23分钟前
  • 浮生若夢
  • 推荐

陈凯歌那段在里面好煞风景

25分钟前
  • 高源🌈
  • 推荐

戛纳的献礼短片集中,这一部的总体质量最好。

27分钟前
  • 蘇小北
  • 力荐

中国观众的思维还是和中国导演的思维最契合

28分钟前
  • 兒子
  • 推荐

记得是在无极之后看的,觉得陈凯歌碉堡了当时

32分钟前
  • MichelleLOU
  • 推荐

这类片子经常让我一头雾水,这部分也不例外。有时候自己也搞不清自己算是看懂了没。好些了解些导演的用意但又怀疑自己的了解。倒是陈凯歌那部分,看的比较明白。到底是陈的用意太过浅显还是文化所致,我想我仍然搞不懂。这类片子就是即便你完全看不懂也会打上4星

34分钟前
  • Jin
  • 推荐

到底谁是疯子?你,我,他,还是SB政府?

35分钟前
  • 绿腰朱朱
  • 还行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其中十分喜欢的一个,被冯远征打动,干净利落的短片,没有废话。百花深处,年华已逝,满是哀伤。★★★☆

38分钟前
  • Q。
  • 还行

老北京的胡同,是一个皇城百姓隐秘的世间。在现代文明的进程里被迅速的推倒,轻率的摧毁,日后再来笨拙的重建,低劣的复古。新城出现,旧城消失,历史被断绝。人为营造的种种毁灭,断不能久存。「人说百花的深处住着老情人缝着绣花鞋。」

40分钟前
  • 長閑
  • 推荐

阿基·考里斯马基:狗没有地狱【7】维多·艾里斯:生命线【7】沃纳·赫尔佐格:几千年前【7】吉姆·贾木许: 国际组织【6】维姆·温德斯:距离托那12英里【8】斯帕克·李:我们将被掠夺【6】陈凯歌:百花深处【7】,总评:【7↑】

41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推荐

冯远征演精神有问题的人真是一绝 就跟王宝强演农民一样

45分钟前
  • 王神爱
  • 推荐

为《百花深处》喝彩,剧本好,冯远征演得也好。

50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没想到竟然是陈凯歌的最好。4星、3星混杂。

51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如今就这老北京,还在北京迷路呢!

52分钟前
  • 纹样苏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