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逃我也逃1942

HD

主演:卡洛·朗白,杰克·本尼,罗伯特·斯塔克,菲利克斯·布雷萨特,莱昂内尔·阿特威尔,斯坦利·里吉斯,西戈·鲁曼,Tom Dugan,查尔斯·霍尔顿,George Lynn,Henry Victor,Maude Eburne,哈利韦尔·霍布斯,迈尔斯·曼德,鲁道夫·安德斯,Sven Hugo Borg,丹尼·鲍沙其,巴斯特·布罗迪,Alec Craig,赫尔穆特·丹丁,Jack Deery,Leslie Denison,詹姆斯·芬利森,贝丝·弗劳尔斯,Stuart Hall,莱兰·霍奇森,Shep Hought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德语年份:194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你逃我也逃1942 剧照 NO.1你逃我也逃1942 剧照 NO.2你逃我也逃1942 剧照 NO.3你逃我也逃1942 剧照 NO.4你逃我也逃1942 剧照 NO.5你逃我也逃1942 剧照 NO.6你逃我也逃1942 剧照 NO.13你逃我也逃1942 剧照 NO.14你逃我也逃1942 剧照 NO.15你逃我也逃1942 剧照 NO.16你逃我也逃1942 剧照 NO.17你逃我也逃1942 剧照 NO.18你逃我也逃1942 剧照 NO.19你逃我也逃194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你逃我也逃1942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波兰华沙有一个剧团,其中有一名演员Bronski(Tom Dugan 饰)极其擅长模仿德国纳粹领袖希特勒。Maria Tura(卡洛·朗白 Carole Lombard 饰)和Joseph Tura(杰克·本尼 Jack Benny 饰)是剧团里的一对夫妻,剧团最近正在上演《哈姆雷特》。演出间隙,Maria收到了一束鲜花,来自一个年轻的飞行员Stanislav Sobinski(罗伯特·斯塔克 Robert Stack 饰),趁着Joseph在舞台上念著名台词“to be or not to be”的时候,她安排Sobinski进了后台,两人情愫暗生。然而不久后,纳粹侵略波兰,Sobinski只能前往作战。Sobinski所在队伍的领导是Siletsky教授,Sobinski想让Siletsky帮忙带封信给Maria,然而Siletsky却连著名女演员Maria都不认识,于是Sobinski开始对Siletsky产生了怀疑。Sobinski为了追踪Siletsky又回到华沙。而另一方面,Maria却被两个纳粹士兵带去见Siletsky,Siletsky对Maria也是心生爱慕,更希望Maria成为纳粹在波兰的间谍。Maria借故逃回家,却在家中意外的碰到了Sobinski和她的丈夫Josef,这段三角关系该如何收场,他们又要如何联手对抗纳粹?伯格曼:人生中的那一年征服爱情我们的冬奥小嗓门失明笔记多罗罗2007云芊传时尚着装上帝之子2014胜利之光第五季诸神的黄昏第一季麻辣开锁王THEMOVIE最后一次驱魔2锁定别信任何人:虚拟货币悬案那些希望我死的人变形怪体史前一万年英语麦香我还是我:迈克尔·J·福克斯疯狂的车票心中的秘密绝命海岛双面君王灵魂伴侣各取所需第三季红一纵队群斗长牙大地惊雷1080P庭外·盲区独家记忆之勇敢爱最终幻想14:光之老爸 剧场版蝎子拳王摇摆de婚约我爱钟无艳灵媒超级少女 第二季末日庇护骇人命案事件簿第十五季

 长篇影评

 1 ) 2022.11.12观影记录

仅供私人记录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仅供私人记录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2 ) 你拍,我也拍——浅谈新老版本差异

我喜欢1942年版的《你逃我也逃》,因为它是杰出的喜剧电影。但在风格和题材上,它与其他刘别谦电影差别很大。所谓的“刘别谦的触觉”在影片中体现的也不是很明显。我想,梅尔布鲁克斯之所以敢选择这部刘别谦作品去翻拍,除了其影响力确实很大之外,恐怕更多原因的也在于此。
 
大部分原创影片也都是从其他媒体形式(小说、戏剧)改编而来的。但衡量影片品质时,作品本身依然有很高的原创性的成分存在。因为由于媒体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异,电影的视觉化过程,也要耗费编导大量的精力。他们要在全新的电影空间中进行二度创造。而这种二度创造与翻拍的所谓二度创造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电影的翻拍,不论它是对帧翻拍,还是仅仅一个主题的借鉴,都是在有了现成的前人电影成品的基础下进行的。而这种基础提供的不再仅仅是个故事内容。场景安排,镜头剪接和位置,演员表演风格,配乐等几乎所有电影元素,都要不可避免地的成为翻拍导演创作中的重要参考。在这种情况下,再去讨论翻拍版本的所谓艺术价值如何如何几乎已是毫无意义的。但现在,姑且容许我们把原创性和影史地位暂且放在一边,就真的把梅尔布鲁克斯的翻拍版本和刘别谦原著版本放在一起做做对比。看看新版到底差在哪里。
 
从演员说起。新版中的安妮班克洛夫特,太老了!1983年的她已经失去了当年色惑达斯汀霍夫曼的资本。何况即使是当年,她也未必就能在靓丽和气质上赢过1942年的卡罗兰帕德。大部分观众肯定无法相信,如此品质的半老徐娘还能成功的让波兰空军军官和纳粹间谍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此外,班克洛夫特的角色的喜剧感觉也不是很好。所以,第一回合,兰帕德版本的波兰斯基夫人,明显胜出。空军上尉的角色可以跳过。两片都是英俊潇洒的小生,没有太大差别。而另外一个重要角色,那位号称“集中营的艾恩哈特”盖世太保上校。新版和老版的差距是巨大的。西格罗曼(Sig Ruman)作为刘别谦钟爱的配角演员之一,出现在他的多部经典作品当中。此人,无论是那外形(鼓起的双眼和德国人特有的滑稽的胡子)还是肢体语言都极具喜剧表现力。而新版中的查尔斯德宁(Charles Durning)则明显是不是喜剧的表演路数。特别是上校见到假希特勒时,他没有将对于独裁领袖的那种恐惧和兴奋混杂的情绪通过脸部表情滑稽地表现出来。美国喜剧在好莱坞黄金时代结束后变得越来越难看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好莱坞缺乏形象上和表演上都具有喜剧专业素质的演员。特别是配角演员。大家都是方法派,都想体验不同题材的影片塑造不同性格的角色。但是最终反而失去了某些类型片表演中应有的鲜明角色特点。第二回合还是老版获胜。
 
下面重点谈谈男主角。为什么最后谈男主角?因为男主角的角色设定与两部作品导演的理念和风格有很密切的联系。
 
在故事情节上,新老版本最大的不同是开头部分。坦率的说,最初看83年版的时候,曾经很喜欢布鲁克斯的开场部分的幽默诙谐的歌舞表演。特别是以“piece”和“peace”做噱头嘲讽希特勒那段。而考虑到故事的发生的场所就是戏院,角色身份本来就是演员,所以布鲁克斯的这种改变并没有在风格上显得过分突兀,实际效果也似乎不错。加之,从后面的表演上看,老版中的杰克班尼虽然也多才多艺,分别扮演过波兰斯基、教授、盖世太保上校三个不同角色。但是最关键的伪造的大独裁者希特勒的角色却是由另外一位更为形似的演员所扮演。于是两方面综合下来,在这个最关键的回合当中,杰克班尼似乎彻底输给了他的对手布鲁克斯。但最近重看老版,特别是老版的开场部分,发现不能单纯的这么比较。
 
首先明确一下,电影的开场段落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要介绍主要人物,顺带讽刺一下希特勒。在这方面,新老两部电影没有不同。可刘别谦为什么不像布鲁克斯那样把对希特勒讽刺放在舞台上直接进行?是他没有想到用歌舞表演吗?也许是。但这并非是他没有能力。在歌舞喜剧方面,刘别谦可是高手当中的高手。他甚至号称是好莱坞歌舞剧鼻祖。那么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他认为别的方式产生的效果不足以达到要求。
 
那就再回过头,让我们看看老版本中刘别谦是怎么处理他的开头的:类似相声贯口的画外音告诉大家,在1938年的波兰华沙出现了一个轰动新闻:希特勒现身街头!此时绝大部分观众一般都不会认为这真是希特勒。可是到底是谁?大家不清楚,于是产生了悬念。接着镜头一转,是党卫军的司令部。桌子后面坐着身穿党卫军上校制服的杰克班尼。接着一个小孩进场,同班尼及其手下有几句滑稽的对白。但是悬念依旧,观众依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时,门卫跺脚敬礼,高呼“嗨,希特勒!”,刚才那位似乎在街头出现的希特勒进得门来。挥了一下手,并说了一句也许是喜剧片历史上最经典的台词之一:“嗨,我自己!”。突然,有人喊“停”,镜头随即后拉横摇。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发现原来是在拍戏。所谓的党卫军总部不过是舞台布景而已。不禁扑哧一笑。
 
看到这里,似乎明白了。是悬念!悬念,不仅制造了喜剧效果,而且将观众的注意力带入了剧情当中。而且这种效果是只有电影的镜头的剪接组合才能充分表达出来的,即希区柯克所说的:Pure Cinema!对比之下,布鲁克斯的开局就逊色很多。虽然它也够幽默滑稽,也起到了讽刺的作用。但是由于导演缺乏前辈大师的那种对于电影美学的追求,满足于简单的舞台上直白陈述。所以没法用镜头表现力去产生类似与老版的悬念效果,无法使观众一开始就产生好奇感,于是,也就失去了抓住观众心理的可能性。
 
同时,我们也进一步就理解了,为什么刘别谦要让一个特型演员来演希特勒。因为只有一个更像希特勒的演员才能产生他所需要的那种悬疑效果。而布鲁克斯之所以砍掉了这个精彩开局,也是因为如果他自己出演的希特勒出现在镜头里,很可能马上就会被观众认出。于是也就达不到悬念的效果。可如果因此也找一个特型演员来演呢?对此,布鲁克斯这种喜欢将角色大包大揽的新派喜剧明星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就干脆删掉这场戏,然后改成了歌舞剧开场。
 
由此可以看出,两部作品的差距其实就是导演水平的差距。刘别谦的喜剧创作原则之一是:必须从整体戏剧和喜剧效果出发,而不是去刻意考虑某个主要演员的戏份多少。而布鲁克斯则太过表现自己了,而且对于这部的作品的掌控,还停留在简单的的舞台喜剧阶段。
 
此外,布鲁克斯的波兰斯基还有一个明显缺陷:他本人的形象有悖于故事情节的合理性。一个热衷于莎士比亚戏剧的舞台剧演员,不管如何能满怀激情地朗诵出哈姆雷特的“To be or not to be”的经典台词,好歹也该先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是否长了一张令人信服的王子的脸吧?显然,布鲁克斯先生已经顾不得形象上的可信度了。当然,同样是这副尊容,却在喜剧表演方面为他挣分不少。因为公平的说,他还是比较像希特勒的。虽然从上面的分析看,这种相像未必是一件好事。
 
除了开局的改动所导致的重大缺陷,新版本还有一处删节,让原作的喜剧精髓丧失殆尽。波兰斯基假扮盖世太保上校,在戏院杀死间谍教授后。又假扮教授回到旅馆。此时真的盖世太保上校的副官正等在房间内准备带他去见上校。老版中,波兰斯基没有让来人出去,而是把他当成了临时的道具去达到自己私人的目的——质问自己红杏出墙的夫人。由于这个特殊道具的存在,为了怕露馅,夫人只有尴尬回答波兰斯基所提的尖锐问题,而不能像平常那样大动肝火。男女主演,班尼和兰帕德此刻用带有细腻眼神和脸部表情将这一怪异情景下所蕴含的独特喜剧效果精准而生动地传递出来。而在新版中,波兰斯基很快就把来人打发到了门外,自然也就丢失了丈夫善妒多谋以及妻子强势却无奈的精髓,而直接变成撕下伪装后的夫妇二人的平淡对白。
 
当然,新版也不总是缺陷和问题。某些细节部分的轻微改动,也使得剧情变得更为合理。老版中,波兰斯基夫人第一次被教授叫道旅馆。教授见面寒暄不久就直接问出了“To be or not to be”背后含义的问题。他怀疑这是一个抵抗组织接头暗号。很合理。可接下来,正当夫人要回答时,教授接了电话。之后回到谈话中,这个至少对剧中角色来说算相当重要的问题便不了了之了。教授直接就希望波兰斯基夫人为纳粹服务。这种处理多少有些不太合乎逻辑。而新版处理就通顺了:波兰斯基夫人没有隐瞒实话实说地告诉对方这不过是个爱情幽会的暗语,成功的打消了狐疑教授的疑虑,剧情合理向下发展。
 
当然更多的情节没有任何改动。其中一些还是属于刘别谦独有风格的精华段落。例如,教授来到戏院改造成的假盖世太保总部后,发现上校是假扮的,于是拔枪威逼,并开门逃进剧场。在探照灯的扫描后,发现他上了舞台。被发现后的教授惊慌中进入落下的帷幕之后。飞行员随即也冲了进去……通常情况下,一个亡命之徒为什么要招摇的登高?而且,没有演出的看台为什么要落下帷幕?所以,此时角色的行为和道具布景的设置都不能简单按常理解释。它们唯一作用是去产生刘别谦钟爱的“门”的效果。导演希望用帷幕阻断观众的视线,让他们只听见后面传来的枪声。然后帷幕从下至上慢慢拉起,悬念骤起。因为观众不知道谁打中了谁。按照布鲁克斯时代的好莱坞喜剧特点,这场“武戏”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表达的如此含蓄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别的方式所产生的效果都不会比刘别谦方式更好!
 
以上谈到的异同点,偏重于主干方面。而台词,演员表演等细微环节,由于太过琐碎繁杂,没有时间逐一对照。在此暂且略过。

 3 ) "To Be or Not to Be",纪念盖博的妻子

当初买DVD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期待,对刘别谦导演的喜剧,还是没有弗兰克·卡帕的喜剧那样有亲切感,中文片名《你逃我也逃》也使我感到一些轻浮;然而看过之后,仍旧给了我好些意外的收获。
 
首先就是观摩之前注意到女主演是卡洛尔·隆巴德(旧译卡洛·朗白),克拉克·盖博的第三任妻子,也是他一生的至爱,二战期间因前往各地推销救国债券而不幸飞机失事去世。初中时看过电影画报上一部写他们夫妻的电影的介绍,知道了他们的故事;在我心里,她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女演员,总是怀着好奇,想看看盖博最爱的女人究竟是怎样的人物。
 
影片以德军对波兰不宣而战、将华沙炸成一片废墟为背景展开,描述了华沙一个剧院里的演员阴差阳错地扮演业余间谍,与盖世太保进行一系列智斗的一幕幕喜剧,充满刘别谦一贯的讽刺意味,以及正义感人的爱国反法西斯热情。
 
卡洛·朗白演的是华沙著名话剧女演员玛丽亚·图拉夫人,却有一个演技蹩脚的同行丈夫图拉先生;年轻的影迷、空军中尉索宾斯基深深仰慕她,被获准在图拉先生演《哈姆雷特》念到“To Be or Not to Be”这句台词时,去化妆间找玛丽亚。不久二战全面爆发,因识破了军中的德国间谍塞列斯基教授,中尉秘密回到华沙,联合图拉夫妇以及剧院其他演员上演了一出斗智斗勇的反间谍喜剧。玛丽亚机智、勇敢,又心怀温柔坚定的爱国心,透过她我仿佛能感受到卡洛本人身上的那种热情和精神。虽然评论对她推销救国债券的举动说法不一,有正面的感人描述,也有“爱国不落人后”这样的怀疑语气,但我情愿相信她是真的爱国忧民;为什么不往好的方面想呢?当年的形势,有点良心的人至少都会同仇敌忾的,而凭我对她不多的了解,也愿意相信其真实性。想想我们地震那会儿罢。
 
我擅自揣摩着盖博对卡洛的爱,始终觉得他喜欢的不仅是她的容貌,还有她倔强的性格,顽强不屈,坚持到底,不服输和充满勇气的精神。我真相信是这样的,哪怕也想过若不是她的意外亡故,盖博并不一定能与她厮守终生;但凭盖博后来的一些举动,尤其是加入空军的那些日子,我相信至少盖博曾经确实深爱过卡洛。她的去世给他的打击非常大;也许在私生活上盖博并不是一个好丈夫,但他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最近无意中接触到好几部都是与二战有关的电影,而且不乏正拍摄于战争期间的作品,使我很有感触,思想应当怎样生活。
 
说得偏出去太多了,不过还是忍不住想加几句。忽然想起很早前看过的一部《永恒的爱》,讲述一个因病昏迷了20年的妻子,后来重获丈夫的爱;对里面丈夫的话印象很深:“她的性格与当年我认识她的时候很相似。”朋友就说:“所以你再次坠入爱河。”就是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至今想起仍很感动;我觉得卡洛身上就有这种精神。我相信对很多人来说,总有一个人是他(她)这一生念念不忘的。
 
说了那么多“传奇”的方面,差点忘记了卡洛本身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演员,演技很出色,很亲切。最近我对“金头发”的看法明显有了改观,她算原因之一罢。喜欢玛丽亚和丈夫充满感情的对手戏。
 
这部电影是卡洛的最后遗作,还是在她去世后才上映的。不知盖博有没有去参加首映式。
 
这部影片对于卡洛来说,或许有种宿命的味道在里面;心里为她感到伤心。相信她在天国会幸福的。

 4 ) 你逃我也逃:两天三约一吻别

八卦和超人,是演员这个行业与生俱来的两种基因。

一个女演员,哪怕一个粉丝都没有,她也能演绎出一场“相思风雨中”。

不这样,观众没法相信,她倾国倾城。

一个男演员,演过雍正王朝康熙大帝了,遇到小偷小摸性骚扰,他怎么可能不拍案而起,朕,怒了!

不怒,他的情绪受了内伤,以后就再也接不到“帝王将相”的戏了。

刘别谦,把两个演员,八卦女和超人男,放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闪电战,入侵波兰,占领华沙的背景下,做了一出哈姆雷特喜剧。

《To Be or Not to Be》

您不去自己看,真是错过了美好人生。

特别神奇的是,

这部1942年的电影,站在2020年的女权主义立场上,都是那么地政治正确。

女主人公,在两天内,约会了3个男人,分别是纳粹的间谍、纳粹的上校,纳粹的元首的替身。

结果,2个真纳粹当天就死了,那个替身的真元首,后来,也没逃脱死亡的惩罚。

什么叫,颜值即正义?

这就是,100%的,一吻,别。

整部喜剧的核心是:狂妄自大的男主角频频表演失误、然后,大家拼命临时救场。

不断的低级表演失误,

神奇反转的临时救场。

一个假胡子,就玩了5次不一样的笑点。

您不去自己看,我要是用文字描述,那就只能抄剧本了。

最令人难忘的是,

假扮希特勒的群众演员,

一句台词不说,一个眼神没有,就是转身离开这一个动作,吓得纳粹上校,饮弹自尽。

什么叫,纳粹级别的恐怖?

仅仅是想象一下可能的后果,你就宁愿现在,去死。

假设一下,想象一下,

如果《高堡奇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科幻小说成了真实的历史。

刘别谦这部电影,就是禁片了。

他本人的下场,就是奥斯维辛了。

你我的生活,就无处可逃了。

So,

能把《To Be or Not to Be》翻译成,“你逃我也逃”这样的幽默片名,真的是一种胜利者的幸福。

看不看电影,随您。

但您总有逃不掉的时候,

To Do or Not to Do.

备注:

刘别谦,作品,《你逃我也逃》 To Be or Not to Be (1942)

《高城堡里的人》是由菲利普·迪克著创造的一部美国小说。

在1963年获得了雨果奖。以《易经》牵引情节,通过对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的穿插描述,讲述了一个反转过来的“历史”——同盟国在二战中战败,美国被德国和日本分割霸占,探讨了正义与非正义、文化自卑和身份认同,以及法西斯独裁和种族歧视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后果。

 5 ) 你逃我也逃

看完这个真是感慨万千,这片放到现在,也会无情碾压一些所谓的无厘头喜剧。对白很严谨,巧妙的利用角色之间的误会,以及对人性愚昧的讽刺,简直妙趣横生,无懈可击,戏中戏的首尾交接也做得非常完美,毫无瑕疵的电影。这片也我想起了巴斯特·基顿的早期作品。
电影的故事简洁明了、干脆利落,节奏紧凑有序,刘别谦的细节设计可以说匠心独运,证明成为经典既要简单又不那么简单。刘别谦的喜剧堪称伟大,他的幽默不低俗、不刻意、有思考、有故事,总是在饱含智慧的剧情反转和戏剧冲突中制造喜剧效果,而《你逃我也逃》的确又是个中翘楚。

 6 )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9分。

描写纳粹占领时的波兰有一个话剧团,利用他们的出色演技,揭穿了一个纳粹间谍,保护了华沙地下抵抗组织,并且从纳粹眼皮底下成功地逃脱。

超级喜剧,很多地方比卓别林的《打独裁者》更加优秀,故事情节紧紧相扣,紧张刺激并且妙趣横生。影片表达了 Lubitsch 对二战前生活的留恋和对战争的控诉。虽然在 40 年代– 60 年代受到争议,本片最后还是和 1939 年的《妮诺基卡》被视为是刘别谦最好的电影。

惊喜!刘别谦式的幽默在这部片里尽情发挥,本片是他被迫逃到美国后向纳粹德国开的一次玩笑,虽然开映之初被严峻评击,却无损这一部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荒谬政治笑片,背景是沦陷时期的波兰,以喜戏描述手法,认真的讥讽纳粹,疯狂的以婚外情所笑料,把莎士比亚名句和希特勒把玩一番,最后剧团是大嬴家,每个人心口该刻一个勇字。

妙绝的是片中的戏中戏,话说这伙剧团演员在戏里戏外扮鬼扮马装纳粹,人物真真假假大兜乱,试想想片中的希特勒给扮演希特勒的人取代了,然而这位希特勒事实是本片的扮演者,你说好不好玩?不过最错中复杂还是片中的男女关系,这也是整个故事的主轴,好端端一对剧团的当红夫妻,女的偷情偷得理所当然,男的在办正事关键之际还来吃醋,但说到精忠报国,各人二话不说热血无边,极道夸张惹笑之能事,再来To Be or Not to Be的偷情密玛、希特勒的小故事,假若莎士比亚和希特勒泉下有知,会否爬出棺材大笑一番?

刘别谦的技俩是节奏把握得宜,笑料隐诲独到,他会把东西说得欲言又止,却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有一小幕我觉得特别好玩,夫妻拥吻道别,老公先走出房门,情夫走在后头,老公却退回来请情夫先走出去(以防他跟老婆说话),这个小细节单单用一个镜头,没有对白,却叫人发出会心微笑。

必需大赞演员的功力,尤其男女主角,认识Jack Benny 这位喜剧谐星可真相逢恨晚,他演一位龟毛丈夫,有点神经质的莎剧演员,好几幕由他主导的情节就够笑倒,比如他跟那个呆头呆脑的德军将领的纠缠戏码,把纳粹讽刺得彻底,想起他演Hamlet竟有人离座,那惊讶的表情都会一掬笑泪,而女主角Carole Lombard倒是此种型角色的常客,Lombard嗜演性喜剧,说话抵死惹笑,她的作风豪情大胆,却又非狐狸精型的艳女郎,真实生活的她深得同行欢迎,人缘极佳,39年才与大情圣Clark Gable的结婚,可惜红颜薄命,二战期问积极为军队筹款,42年一次筹款活动途中坠机生亡。本片是她后期演出之精品。

奥斯卡记录:1942年提名最佳配乐

A:你是怎么到这里的 ?
B:我出生在这里
A:是什么让你决定死在这里?
B:他(指希特勒)
A:你想从元首这里得到什么 ?
B:他想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
他想从波兰得到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我们不是人吗 ?我们没有眼睛吗? 没有手吗…
器官 感觉 尺度 影响 热情
吃同样的东西 被同样的武器伤害…
受到同样的疾病的折磨 以同样的方法治愈
有同样寒冷的冬天 和温暖的夏天
如果你刺穿我们 我们不会流血吗?
如果你给我们挠痒痒 我们不会发笑吗?
如果你给我们下毒 我们不会死掉吗?
如果你错误地对待我们 我们能不报复吗?

 短评

LUBITSCH万岁。大笑过之后想起那个总是跑龙套演配角的演员,他一直觉得自己能演好夏洛克,同伴总是嘲笑他一番,后来家园被德国人占领,两人连龙套都跑不了,在街上铲雪的时候,他又背诵起夏洛克那段经典的台词,这次同伴说,你能演好夏洛克了。经历过那些痛苦愤怒之后,我们才能真的写出读出那些诗行吧

5分钟前
  • 艾洛
  • 力荐

“to be …… or not to be…… ”没办法不喜欢这样的影片,设定有趣,幽默无处不在,各种冷嘲热讽,但或许是我笑点太高的缘故,始终没有感受到其他人那种或忍俊不禁或捧腹大笑。★★★★

7分钟前
  • Q。
  • 推荐

脸盲者慎看

8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刘别谦式笔触果然不同凡响。相同题材中,[大独裁者][虎口脱险]笑点直接,本片则较为含蓄,兼具优雅、机智与玩世不恭感,昆汀[无耻混蛋]在致敬之余更为疯狂戏谑。影片节奏紧凑,毫无冷场,多处戏中戏反讽与幽默极为精妙。| 他对莎士比亚所做的事情,就是我们现在要对波兰做的。| 我自己万岁。(9.5/10)

1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一波多折,层层推进,细节处处迷人,严肃、紧张、诙谐并存,有我喜欢的一切喜剧元素。刘别谦的绝妙台词令我不断在深夜大声发出阵阵惨笑(希望没有太扰民= =)“她的丈夫是伟大的波兰演员XXXXX,你一定听说过吧。”“是的,我看过他的舞台剧,他对莎士比亚所做的事情就是我们纳粹现在要对波兰做的。”

14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刘别谦是个德国人,1942年二战还没结束就在美国拍了部讽刺纳粹德国的喜剧片。更重要的是,和卓别林的《大独裁者》比起来,这部喜剧的笑点更加高级。刘别谦电影的魅力真是奇特。

19分钟前
  • 上世纪的云
  • 力荐

反转再反转,好玩。Jack Benny老了长残了,不过眼神还是很逗趣。Robert Stack演这部的时候才23岁,英俊死了,要命啊(¯﹃¯)

22分钟前
  • 花岛仙藏
  • 推荐

To Be or Not to Be,土鳖拗孬土鳖,刘别谦导演作品,1942年的黑白片,教科书般的杰作,告诉你一个剧团怎么以自己方式愚弄第三帝国,正义怎么欺负邪恶。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在这电影上耗费每一分钟都是值得的,因为充满了魔术般的逆转和杂耍般的狂欢。——鹦鹉史航

26分钟前
  • 香蕉和芭乐
  • 力荐

“我真讨厌把我们国家的命运交到笨演员的手里“,最乐的部分是正乔装纳粹的演员会忽然分不清戏内外的身份,演哈姆莱特时台下总要重复跳出些喜剧状况,夸张、解构、反讽、利用巧合,想演《威尼斯商人》的龙套演员在不起眼的垃圾时间念了几次夏洛克的控诉,纯属夹带私货,是犹太导演内心最深最真的愤怒吧

28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喜剧电影分两种:一种是刘别谦玩过的,一种是刘别谦玩剩下的

30分钟前
  • 锟斤拷
  • 力荐

一根筋的醋坛子丈夫以高超演技拯救了一个国家,个中桥段太幽默了

32分钟前
  • 梦中的D
  • 推荐

简直爆笑啊!这才是好喜剧啊,笑点一百年不过时!每一秒都满分!

3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有别于卓别林和巴顿明显的肢体滑稽,刘别谦的喜剧就在于文本台词的出彩。严肃下的戏谑,整个剧院临时剧组现场演戏逃离魔掌,台词处处出梗,戏中戏的剧情天衣无缝。解构、巧合、错位、反讽,上下误会、左右逢源、临机应变的巧妙,这剧情这台词这桥段,纵使莎翁再世也不过如此!1942年呐,战争还没打完,德国人刘别谦就敢于如此讽刺纳粹,真厉害!8.9

37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刘别谦毫无疑问有天才,而且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让人捧腹和反思的尺度和转换上都把握地相当好。但是也不得不说,这种喜剧化的手法显得过于乐观了,一副隔岸观火的逍遥态度。

42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What he did to Shakespear, we are now doing to Poland.

43分钟前
  • 皮革业
  • 力荐

#重看#完美的喜剧范式,绝妙的讽刺功力,教科书级别的剧本结构,超级优雅的刘式触点,举重若轻的尺度拿捏——喜剧模式覆盖的深沉家国主题,可谓是以四两拨千斤挑起泰山于顶的负载力,当之无愧且不会过时的泽被后世名作。将剧团人员配置/空间结构/剧作文本完美契合到现实的战争状态和对立冲突,一浪接一浪的戏剧性矛盾席卷而来,节奏丝滑顺畅,跌宕之起伏让人沉醉,是谓轻盈感;莎翁名句的反复运用,在不同场景承载不同功能,文本细节的对应着实值得称赞——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彰显其有效性,且在重复的节奏中“再创”倒映般的喜剧效果。每个人物都鲜活生动,主角自不必赘言,就连渴望出演夏洛克的小人物也被描摹得可怜又可爱——在戏剧和人生的舞台上,你们都是优秀的。

4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始祖级的戏中戏,无论是环环相扣的情节还是字字珠玑的台词都已经超神;看完这种电影会让人语言贫乏,只能默默在心里大叫一声好。

50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之前在《希特勒万岁,猪死了!》一书中读到此片的介绍,今终于一睹其风采。我在午夜4点非常享受这部69年前的电影,几乎笑到断气。精彩的剧情,战争的讽刺,让人喷饭的笑点、台词,大师刘别谦的指导,这是你一生中不可不看的电影。副作用是今后当你听到:“是生存还是毁灭”这句经典台词时,会爆笑。

53分钟前
  • 品客
  • 力荐

第一部刘别谦。1.在评论区感受到深入骨髓的孤独:我怕是全世界唯一一个看懂却全程没爆笑过的人了...2.作为我接触的第三位早期喜剧大师,刘与卓基之流差异明显。对比同为有声/二战的《大独裁者》,仍可见两者在语言与肢体性幽默的倾向分别,但戏剧共通。3.本片精神续集:《无耻混蛋》。

57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年代的关系不免有些许瑕疵,夫妻关系的梗贯穿始终,最经典的第一是老公进房门,发现陌生男人在床那段逗逼死,第二是老公发现尸体,冷静解套一段牛逼死,那个年代的片子永远不要给主角设定一个固有印象,后面你会大吃一惊的! 一个演员知名度的梗,一个假胡子的戏中戏,还有官僚体系的迂腐,玩得十分溜。不过刘别谦touch好像在这一部没什么体现。

59分钟前
  • 木可流芳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