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处的女儿

HD

主演:奥利维娅·科尔曼,达科塔·约翰逊,彼得·萨斯加德,杰西·巴克利,保罗·麦斯卡,阿尔芭·罗尔瓦赫尔,奥利弗·杰森-科恩,达格玛拉·多敏齐克,杰克·法辛,艾德·哈里斯,帕诺斯·科罗尼斯,瓦西利斯·科卡拉尼,尼克斯·普尔索尼迪斯,Ellie James,Yiannis Cheliotis,Abe Cohen,Ellie Mae Blake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希腊语言:英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暗处的女儿 剧照 NO.1暗处的女儿 剧照 NO.2暗处的女儿 剧照 NO.3暗处的女儿 剧照 NO.4暗处的女儿 剧照 NO.5暗处的女儿 剧照 NO.6暗处的女儿 剧照 NO.13暗处的女儿 剧照 NO.14暗处的女儿 剧照 NO.15暗处的女儿 剧照 NO.16暗处的女儿 剧照 NO.17暗处的女儿 剧照 NO.18暗处的女儿 剧照 NO.19暗处的女儿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暗处的女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莱达(奥利维娅·科尔曼饰)一个人前往海滩度假,在海滩上,她注意到一对年轻母女,并难以移开视线。她们之间引人注目的关系,以及她们吵闹、绝非善茬的家庭成员都让莱达感到不安,她想起自己刚做母亲时的恐惧、困惑和种种劳苦。一个无心之举,更是将莱达抛入了连她自己都感到陌生和不祥的内心世界,在那里,她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在她还是一名年轻妈妈时,她做出了非同寻常的选择,并迎来一系列后果。该片是玛吉·吉伦哈尔的导演处女作,她将埃琳娜·费兰特的小说改编为该片的剧本。《暗处的女儿》主演阵容还包括达科塔·约翰逊、杰西·巴克利、艾德·哈里斯、彼得·萨斯加德、保罗·麦斯卡和达格玛拉·多敏齐克。可卡因教母格丽塞尔达飙风女警新无主之花侏罗纪公园画圣齿轮第三季茜茜公主 第一季歌舞青春2她真漂亮守日人战魂初夏之恋金帐汗国禁止吸烟2019变种女狼仁医 完结篇QQ女人心龟兔大作战红雀女郎!女狼遥远的爱岩浆蜘蛛灾透明的摇篮启蒙电影毫不神圣六百英里1983 板球世界盃史坦顿岛的夏天荷马史诗:神话背后 第一季泰拳之痛沉睡蝴蝶黑色直播夏威夷特勤组第四季爱上北斗星男友坠毁点:柏林上空惊魂90分钟

 长篇影评

 1 ) 刻在骨子里的身份

《Lost Daughter》是一部一个人安安静静看的电影,手持镜头大量人物特写拍摄,跟着镜头一起进入主人公的思绪。类似大量主人公意识流小说改编的电影还有《Call me by your name》,在适合大众观看的处理上,CMBYN更友好,不过也折损了主人公细腻的思绪。

《Lost Daughter》里主人公的生活如度假的海滨小城一样光鲜。“居住在剑桥,Leda,大学教授”昭示社会上流的身份。就是40岁独自旅行的中年女人,如同被大家族打扰的沙滩时光、年轻人恐吓及从天而降的松果一样突兀。无理由偷偷藏起的娃娃及略显“变态”“神经质”的处理,也看出女人内心d无处安放的波澜。

困扰折磨是什么呢?按照原著里的表达,年轻的时候因为事业离开了女儿三年,即便功成名就,后来回到了女儿们身边,也难以消解当时的遗憾。——这是一个母亲内心的自我检讨,没有设置外部的批判与压力。

电影在Bianka与Martha的处理上更加暧昧隐晦,我们知道的事情只有Bianka 26岁,丰满,招男孩子喜欢;Martha 23岁,对自己的胸部感到自卑。鉴于Leda在娃娃店惊慌失措的表现,观众甚至有理由质疑:除了年龄之外,Bianka,Martha的其他信息是否是真实的?这位母亲是否真的回到了女儿身边。

个人理解电影这样的处理增加了可看性与剧情的悬疑效果,吸引观众跟着镜头继续去搞明白主人公的人生里发生了什么——毕竟谁要看一个抛弃小孩、出轨中年女人的海边度假忏悔录呢?

但原著的设定或许更能凸显出主题——即便一个女人功成名就,多年以后已经与小孩和解过着幸福的生活,仍然会因为追求自己的人生而离开了女儿3年而感到忏悔,仍然会因为女儿小时候粗暴扔掉了女儿的娃娃而内心不安,哪怕也许那个时候她自己也还年轻。

刻在骨子里的“母职惩罚”

做母亲就像开了一家无限责任公司。首先要保障小孩长大,然后是健康成长,要求再高一些德智体美劳,不要做一个坏人;然后是上名校,在社会的高起点。如果小孩还有残疾,那么可能剩下的人生,都是为了小孩而活着了。

在电影里,远足的父亲可以把三个小孩留在家里自己潇洒毫无愧疚。在现实生活中,甚至会有把小孩从楼上扔下的父亲。父亲在小孩成长中缺失的案例不胜枚举,甚至可以说,一直存在在小孩成长中的父亲,甚至能够成为社会的一种标志物。反过来对母亲的要求上,如刘学州母亲的抛弃行为几乎是道德底线,更普遍的是,让每个女性必须学会“家庭与工作”的平衡。

近年来的实践可以看出,“母职”事实上是一个与主流职业、职场并不兼容的职位。在家庭内部,不管是谁(大多数情况为女性),选择“母职”就意味着放弃了主流叙事下的个人成长、事业之类的人生命题。谁从事“母职”谁牺牲。日本是最早推出男性育儿假的国家之一,但日本公会的调查显示,尽管超过半数的男性愿意休育儿假,男性育儿假的休假率仅为13.4%。原因不仅有收入减少、职位被顶替的担忧,也担心难以重新适应工作环境,被公司冷处理。

写到这里,我真的会很感激我母亲的勇敢,当年愿意把我生下来。换做是我,到今天也没有勇气说能有勇气担起这么大的责任。

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些责任不仅是社会与家庭因素的影响,更多的是自己加在自己头上的紧箍咒。即便今天我健康成长到了30岁,不错的学校毕业,工作稳定,不是一个坏人。我的母亲也依然会因为没能给我买房、小时候没有特别陪我而愧疚。在电影中,让Leda久久难忘的是对Bianka的愧疚,由于是从Leda的角度出发,回忆中我们看到的Bianka的画面也是最多的。

这种外部要求与母性本能的双重责任交加,共同构成了女性头上的责任与压力。也给母亲构成了实际上的“二选一”难题。在过往的叙事与故事中,我们总能看到勇敢承担养育责任、忍辱负重的母亲,并给予艺术化的拔高表达。而如果有人选择了另一条路,其实也无可厚非。但从实际情况下,选择走了另一条路的人,也难以逃脱Leda的命运。

不仅是选择“不走寻常路”的母亲,整个社会的主旋律叙事下,违背主流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承担同样的压力,并把压力转化为对自我的折磨。近一点的刘学州,LGBTQ人群,抑郁症患者,又有哪一个不是这样呢?

被遗弃的那个“我”

人在每个阶段多少都会想过一个问题:如果我当时选择了另外一条路,现在过的是怎样的人生?课本里弗罗斯特的作品《未选择的路》就有过这个沉思。诗人的答案大抵是对自己人生满意的,“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因此走出了这迥异的旅途。”

正如Leda不会知道如果当年没有离开女儿们,如今的她在哪是什么样子;你我也不会知道,在人生的一些岔路口,如果走了另一条路,是会更开心,还是更沮丧。

还有一种说法是,人的一生,看似有很多选择,但其实最终选择的结果就是注定的。Leda不走寻常路的迹象在电影缓慢的叙述中一一铺陈,孩子哭闹时坚持做自己的翻译,zw,背自己的单词。到最后丈夫不举后出轨。即便丈夫没有这一遭,整体是个合格的老公,以Leda的个性来说,也不会有太大的意外。只不过这样处理,电影就少了戏剧性。

不过不管是如何做的选择,选择的同时,也意味着放下了其他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相加,就叫做选择的代价。人很少去算选择的代价,过于沉重,不敢细算。

电影中,Leda放不下的是“失去的那三年”;对应到观影人的经历中,又有多少是放得下的,多少是放不下的?世界的残酷在于,放下是需要机缘的。最近热播的《开端》里,王兴德夫妇炸了二十多次桥,不就是放不下吗?

成年人需要学会接受的一件事是:接受有些问题没有解。

反射式故事讲述

从剧本的设置上,沙滩上带小孩的一家人、出轨的Nina成为剧本推进的触发点。主人公观察、撞见海滩上失踪的女孩、偷情勾起自己的回忆。总体来说工整顺畅,但说不上高明。

个人觉得有意思的地方是,编剧在Leda的人物塑造上,把她像一颗石头,狠狠地扔到海面,溅观众一脸水花。用强烈的事件冲突,来体现这个女人的性格。老年版的Leda,从一开始的不让座,到找女儿,再到电影院与年轻人的冲突。年轻版的Leda,则是以令人窒息的育儿场景、餐厅楼梯上的性爱、流淌在唇齿间的诗句、Bianka对珍视的娃娃乱涂乱画完成。

电影中的Leda,就像她摔碎的那个娃娃一样,被扒得体无完肤,身上被画下乱七八糟的笔画,最后摔得粉身碎骨,让你看个通透。所谓的治愈之旅,或许理应如她藏起来的那个娃娃一样,从藏在柜子里,再到被挤出肮脏的海水与吓人的蜈蚣,最后被清洗干净,暴晒后换上新衣服焕然一新。

不过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完美与圆满,第二个娃娃与诚实交付后是一根刺与“变态”。

这就是生活啊。

 2 ) 离家出走的母亲和离家出走的父亲

还有几个小时,2022年奥斯卡就要拉开帷幕了,玛吉·吉伦哈尔导演的长片处女作《暗处的女儿》在拿下包括威尼斯、金球等多项提名及荣誉后,又获得奥斯卡三项提名:最佳改编剧本(玛吉)、最佳女主角(奥利维娅·科尔曼)、最佳女配角(杰西·巴克利)。

首次执导就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说不定以后大家提起吉伦哈尔,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脸庞是玛吉而不是杰克了。

《暗处的女儿》讲述了大学教授Leda(奥利维娅·科尔曼饰)在海边度假,目睹一个年轻母亲(达科塔·约翰逊)带着女儿和一家人度假的情景,使她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候被家庭所累离开两个女儿的往事.... 奥利维娅·科尔曼将一个母亲的愧疚、矛盾与不安演绎地丝丝入扣,当Nina问起她女儿小时候是什么样子时,Leda竟想不起来,“没有一个母亲不会记得自己的小孩。”面对他人的道德指责,Leda只能选择逃避。 这种荒诞感让我想起《局外人》,儿子因记不得母亲去世的时间等“荒诞”行为被判有罪,成为了与格格不入的“局外人”。影片里Leda抛下女儿追求精神和肉体的自由,她的举动有悖于当下世俗道德标准,因此同样被人所不解,她自己也因缺席女儿的童年时光而难以释怀。 虽然现在男女平等的呼声很大,但是女性因拥有生育能力,从古至今在家庭生活中都被认为应当承担更多抚养责任,人们对一个离家出走的母亲的谴责比父亲要多,单亲父亲也比单亲母亲更让人同情。 娜拉的出走之所以被人赞美是因为她有一个不幸的家庭,而Leda的出走则完全从自身角度出发,她是为了专心做学术,为了追求爱情而离开。就算后来Leda取得了再高的成就,她也很难接纳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说完了离家出走的母亲,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个离家出走的父亲。

这部小说很短,我用午休时间翻完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季,一对老年夫妻度假回到家,发现家里被翻了个底朝天,丈夫私藏的情人照片也不翼而飞,到底是谁干的?这个家庭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小说一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书信体,写信时间为多年前,妻子控诉了离家出走的无情丈夫;第二部分是丈夫的自白,叙述顺序为正述+回忆,丈夫讲述了他和妻子的晚年生活,以及年轻时候的出轨原因;第三部分则从女儿角度阐述,时间线回到现在进行时,揭秘了原来家里没有遭遇抢劫,这一切都是儿女为报复貌合神离、相互欺瞒的父母的“恶作剧”。 小说的结构很精巧,画面感十足,读者们就像法庭上的八卦记者一样先把话筒交给原告,再听被告怎么为自己辨护,最后两个证人意外出场,讲述了这场案件对他们造成的伤害。精彩的结尾让这篇小说变得不落俗套。

我看书看电影一般不做计划,全屏直觉,读完《鞋带》这本小说的之后一天突然很想看文艺点的电影,就看了《暗处的女儿》,观影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两个故事的内核惊人的相似! 一个讲述离开的父亲一个讲述离开的母亲,且故事都发生在那不勒斯,《鞋带》这部小说里用“系鞋带”这个意向象征父亲与儿女的羁绊,《暗处的女儿》则用削橘子皮来代表母亲对女儿的爱。电影里的众多闪回镜头和小说结构很相似,对女性的心理刻画也和小说一样细腻。 于是,我查了一下《暗处的女儿》的主创信息,才发现编剧之一是埃莱娜·费兰特,她就是写了著名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神秘作家,至今身份都是谜,有学者认为她是安妮塔·拉哈,也有最新研究认为很可能就是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一下最新的研究报告《埃莱娜·费兰特是谁?这是我们时代最大的文学谜面》)。

在这之前我完全想象不到随手看的小说和电影竟然能产生这种联系,这种发现真让人愉快!

 3 ) The lost daughter,这个女儿其实是Leda自己。

导语:作为妻子,作为妈妈,作为女儿,我们到底要承担哪些伤痛?the lost daughter,这个女儿其实是leda自己。

01 “我是教授”一个有个性的中年女人

开片一位中年女性 Leda 来到了一个海湾度假,入住酒店之后,接待她的老男人问她,你是作家?还是老师?Leda 很自信的说,“我是教授”。她对自己身份很认同。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存在,她有很多自己的习惯和规矩,你总会在和她相处的时候感受到她的边界。你觉得她不好相处吧可她有时候还挺暖心的。Leda就是这种人。

比如,她在沙滩上晒太阳的时候,海滩上一个家族的人过生日,请她挪地方,她直接拒绝了,不挪走只是因为不想。很酷。在如今说“不”都成了一件需要学习的时代,Leda确实非常勇敢,她已是一个48岁的中年女人,她的直接很清楚的让人明白她的边界所在。又比如,老男人在餐厅和她搭讪,她只想吃完自己的盘子里食物。

但她真的不好相处吗?其实她内心是柔和的,Leda在Nina的孩子走丢时帮忙去找,在男大学生打工仔帮她挪椅子的时候,她本来也没有必要挪,但也并未拒绝,还买了他们店的冰激凌。她对人是有善意的,但当别人态度不好的时候她也会强硬起来。是个内心很有棱角的女人。这样性格的人在生活中,总是会被说是“有个性”,被性格胆小的的女生喜欢,但往往看不到一个女生的“有个性”是要付出代价的。

“有个性”这个标签盖过了事实本身,即女性对自己内在的探索,我能不能真的做自己想做的事?能不能摆脱父母丈夫以及社会的期待去生活?这种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却被“有个性”这个词简单的概括了。

说回来,从影片中不时插入的回忆看来,Leda在实现自我追求的路上看似成功了,但她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代价。

02 作为妻子,作为妈妈,作为女儿,我们到底要承担哪些伤痛?

作为妻子,丈夫不举,性需求得不到满足,Leda在考上剑桥大学之后,她在上课的时候不可抑制地幻想和老师亲密的场景。最终如愿以偿,她和她的老师——一个才华横溢的胡须男发生了关系,背叛了丈夫。

作为妈妈,她承担着大部分的育儿工作,同时还要备考剑桥。两个女儿一大一小抢夺母爱,难免偏向小的那个,大女儿因此总是闹脾气,在和打工仔男大学生聊天的时候她提到最多的就是她的大女儿,也说明其实Leda内心也为自己那时候忽略了大女儿而感到抱歉。

作为女儿,Leda的母亲给她的娃娃她一直留着,把娃娃当自己的精神寄托。当她有了女儿之后,她把自己的娃娃给女儿玩,女儿为了表达对妈妈忽视自己只照顾妹妹的不满而在娃娃上乱涂乱画,Leda十分生气,说这是我的娃娃你不能这样对它。而女儿说这是自己的娃娃。Leda一气之下失手将娃娃扔出了窗外,摔得粉碎。The lost daughter,除了代指Nina的女儿走丢事件、暗喻女主Leda作为一个不称职的妈妈逐渐失去女儿的过程之外,真正想说的其实是女主Leda自己在作为女儿时的创伤,这个daughter是Leda自己。The lost daughter是迷失的Leda,从缺少母爱到离开自己的母亲(从Leda和自己丈夫吵架时说的话可以推测出),摆脱自己的原生家庭,选择早早地和丈夫结婚、生孩子,再到考大学,完成身份的转化,社会阶级的跃迁,她在某种程度上真正的成就了自己,可是她却迷失了,不知该怎么办,这些伤痛都积郁在心,一直伴随着她,从20几岁到48岁。一切都是与她自己有关的,与她为什么一步步成为现在的自己有关的。这部影片是在描述一个女性从女儿到妻子,到妈妈,到成为自己所经历的伤痛,是对女性自我成长的深度剖析。

Leda作为妻子对丈夫不忠,作为妈妈抛弃了女儿,作为女儿逃离了母亲却继承了她的习惯(削橙子皮不断,快速起身时头晕)。我相信这每一个选择的代价在Leda心里都是深深的伤,都让她在无数个夜里浸湿枕头。好像经历了这么多的痛,才能换来一个她想成为的身份——读剑桥大学,住在伦敦的人。她错了吗?

03 我回来了,我们能和好吗?

贯穿全片的玩具娃娃,是Nina女儿的宝贝。Leda看到后联想起被自己扔出窗外摔得粉碎的娃娃,在暑期一个人度假的过程中,又碰到Nina的家族,和她的孤单形成鲜明对比,勾起内心的伤痛,便将娃娃偷走,自己带回了酒店,她太想再找回那种家庭之间温馨的感觉了。实际上,她也去找了,三年后她回到了女儿们身边,却有了永远的隔阂。女儿不再会属于自己了,就像当初从楼上掉落的娃娃一样,是Leda自己亲手扔出去的。她再悔恨也于事无补了。生活就是这样不可两全,女儿已经长大了,她出来度假女儿们也会和她通话,看似时间冲淡了一切,但那些伤痛却早已化作生活中的刺。《The lost daughter》这部影片就是在拔这根刺。

只有Leda有这根刺吗?其实那个搭讪Leda的老男人也有,他在Leda的房间吃饭聊天时,看到了阳台上Leda藏着的洋娃娃,他大可揭发Leda把娃娃还给Nina的女儿,毕竟他还和Nina丈夫的家族有生意往来呢,可他没有这么做,只是默默地在阳台抽烟,一个离了婚在海岛独居的老男人,他也有自己的故事和心里的刺,他好像能理解任何一个奇怪的人为什么变得奇怪,能不去管任何人的事。

Nina,海滩上走丢的女孩儿的妈妈,一个受困于婚姻,为育儿烦恼的女人,选择与Leda形成了年轻人和中年人的“女性同盟”,她希望从Leda那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和勇气,当她了解Leda是一个抛弃了自己亲生女儿三年的自私妈妈之后,即便Nina正在经历和Lade当年同样的痛苦,她还是无法不用社会标准来看待Leda。当Leda归还娃娃的时候,她彻底不理解这个中年疯女人了。当场翻脸,痛斥Leda没有考虑他们的感受,她的家族为此找了很久,而Leda明知他们的在寻找娃娃还故意藏着。女性同盟就此崩塌。盛怒之下,Nina用固定帽子的针刺向了Leda的腹部。拥有同样痛苦的年轻女人竟然无法理解她面前这个中年女人的选择,仿佛是对女儿无法理解母亲的暗喻。也揭示了Leda日常生活中痛苦的来源——她的女儿是不理解她的,内心是不接受她的。她只能自己一个人来度假。

结语:女人难当,希望你有勇气选择自己想要的,也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刺。

 4 ) 离家出走的母亲

在今年落下帷幕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本届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影片中,有三部影片都讨论了关于女性生育的伦理问题。开幕电影《平行母亲》讲述了两位身份各异的母亲,在同一天诞下了自己的孩子,从此她们的命运发生了截然不同的改变;《正发生》拍下了在60年代的法国,一个成绩优异的女学生意外怀孕,为了堕胎而不得不经受极大的羞耻和痛苦的经历;《暗处的女儿》则以女主角观察他人生活和回忆自己过往经历的双重视角,为观众徐徐道来了一个抛弃女儿的母亲的故事。

《平行母亲》剧照

《正发生》剧照

三部电影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正发生》荣获金狮奖、《平行母亲》为饰演母亲的佩内洛普·克鲁兹拿下了最佳女主角奖、《暗处的女儿》获得了最佳剧本奖。其中,《正发生》与《暗处的女儿》分别由奥黛丽·迪万与玛吉·吉伦哈尔这两位女性导演执导,威尼斯电影节在即赵婷之后,连续第二年将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颁发给了女性导演。

玛吉·吉伦哈尔也是一名演员,曾经出演过诺兰执导的《蝙蝠侠:黑暗骑士》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了电影制作的幕后核心工作,荧幕上的女性角色塑造也变得越发立体、朝着现实主义的形象靠拢。最早,女性角色在电影荧幕上是英雄的点缀,或终其一生为家庭奉献的母亲,女性的荧幕形象需满足社会对女性群体理想主义式的期待;现在,多元化的制作团队能够借由电影,讲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女性故事,让角色展现女性群体不曾表达、但又真实存在的一面。女性电影的特点在于,它剥开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不得不隐藏起来的虚伪而又富有悲剧色彩的一面,用戏剧般的手法搬上荧幕,讲述的却是每个女人都感受过的普通的一生。

《暗处的女儿》在正式首映之前就已经受到了相当大的关注,电影改编为埃琳娜·费兰特(Elena Ferrante)的同名小说。埃琳娜是一名意大利作家,她的作品《那不勒斯四部曲》曾被HBO翻拍成电视剧《我的天才女友》,受到了广大的欢迎。《暗处的女儿》是埃琳娜非常早期的作品,讲述了一位专攻学术翻译的英语老师勒达独自一人前往海滨小镇度假,在那里她遇见了妮娜一家,好奇心驱使她在暗中观察妮娜和她的小女儿埃琳娜,这对年轻母女之间无意义的生活琐事却让勒达想起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过往故事,痛苦回忆的交织让勒达卷入了妮娜一家的风波当中。

《那不勒斯四部曲》也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作品,书写了两个性格各异的女孩在意大利保守的社会背景下成长和蜕变的故事

奥斯卡影后奥利维娅·科尔曼饰演的勒达,在影片开始为观众展示了一个性格乖张、我行我素、沉浸于自己学术生活的中年教师形象。她带了整整一个行李箱的书来海边度假,每天的度假生活就是在海滩边看书写作、远离世俗的纷扰。勒达和过去女性电影中千篇一律的独立女性形象不同,她不艳丽、没有自信到发光的气场,看上去就只是一个普通女人。勒达用学识将自己与外部世界之间筑起了一道厚厚的墙,用精神物质丰满自己,偶尔也会产生寻找刺激的念头,但又不希望他人闯入自己宁静的生活。

科尔曼演过姿色各异的自信女人,职场女性、警探、皇后……男人的自信伴随着长年累月的自我肯定,而女人的自信是一段以自我否定为起点的艰难坡道,常常跟随着她们的身份背景和年龄所改变。勒达的自信来源于她作为一个学者所拥有的精神世界的厚度,大多数性格慢热的学者能够靠这面厚墙伪装起他们的真实情感,将他们和令人烦扰现实社会隔离,自愿在相对平静且安全的学术世界里画地为牢。勒达很难通过寻常的方式和周遭环境相处——就像是在吃一颗鸡蛋,需要用力将外壳打破,才能接触到内部柔软脆弱的心。

她离群索居,避免和其他游客产生虚情假意的交流,在旅馆里独立住了两三天,才头一回坐到旅馆楼下的餐吧里用餐。旅馆管理员出自善意想陪伴独自用餐的勒达聊天,却遭到了勒达直白的拒绝。左思右想到餐完毕,勒达才开始后悔刚才自己的举动,或许出于歉意、也或许是出于“旅游在外总是要寻找刺激”的心态,勒达还是决定径直走向管理员。管理员正背对着她打牌,勒达鼓起勇气狠狠地拉低了自己的衣领,悄悄凑近了管理员的耳朵,亲昵地说了一句挑逗的意大利语,结果把对方吓了一大跳。

影片成功地让女性观众们在勒达身上看到了自己在生活中最别扭的一面:想要假装坚强因此拒绝别人的善意、想要放手一搏却始终无法放下自己的矜持。导演玛吉在片中使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聚焦于勒达的表情变化,让观众如密友般凑近了去观察她的眼睛、她的皱纹、她的情感转变。电影中大量的借喻手段都在进一步帮助观众理解勒达的内心世界:夜晚如警笛一样不断在空房中闪烁的远灯、天亮前死在枕头上的蝉、从内部开始腐烂的果篮……这些借喻手段一再隐晦又急切地向观众表明,勒达并不是一个看起来表面简单的中年知识分子,她的真实生活一如这场表面美好的度假胜地般虚伪。

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到中年还未向社会规则妥协的女人。她们如果不是被家庭和朋友保护得太好,不用自己迎难而上去见识过世界的险恶;就是已然经历过大风大浪,在成为社会规则的奴隶之前首先成为了那个打破规则的人。

因此,在勒达见到妮娜和她的女儿埃琳娜以后,兴趣油然而生——妮娜和勒达自己的女儿年龄相仿,都在25岁的妙龄,而妮娜的女儿看起来已经三、四岁了。妮娜显然是一个新手母亲,她在一个连自己都无法好好照顾的年龄,需要照顾一个经常行为失控、玩具娃娃丢了就会大哭到发烧的女儿。勒达显然没有准备给妮娜提供任何有效的育儿知识,她所做的只是终日观察妮娜和埃琳娜,在度假之旅的中后期,勒达作为一个度假带着一箱书的狂热书迷,再也没有好好仔细看过一本书(多么真实的阅读爱好者,虽说阅读永远是最大的兴趣,一旦有其他可以转移注意力的事情,就会把书搁置一旁)。观众借着镜头远景,与勒达一起观察妮娜的家庭——直到小女孩埃琳娜在沙滩上失踪了。

勒达把自己对女儿的情感投射到了妮娜的身上,同时也把妮娜看作是年轻时候的自己

《暗处的女儿》是玛吉的处女作,她像许多有着充沛阅片量、对电影拍摄技法和视觉感官有特殊理想化的要求的电影导演一样,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充满意象的表达方式,甚至有些堆砌过头的嫌疑。在勒达居住的海边旅店中,玛吉模仿了王家卫在《花样年华》里拍摄上海窄楼里人物的手法,与勒达脸部特写的镜头交接,让观众始终处于一种“偷窥”与“直视”的视线交替感。在旅店户外,勒达作为一名外来游客,不自在地与当地家族接触,半推半就地卷入了他们的风波;旅店室内,是勒达封闭内心、自我救赎的空间,她可以毫不掩饰自己的罪恶、抱着妮娜一家苦苦找寻的洋娃娃睡觉。

“《暗处的女儿/失踪的女儿(The lost daughter)》”从标题上就为观众解释了这部电影中会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如果观众抱着“女儿什么时候失踪”的心情来看这部影片,就会掉入导演和编剧的圈套,就像看将近四个小时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猜测和等待,杀人情节只发生在影片的结尾一样。“暗处的女儿”是剧情多处转折的关键,它预示了妮娜的女儿埃琳娜走失、埃丽娜的玩具洋娃娃丢失、以及勒达在早年抛弃自己两个女儿的经历。“女儿”同时也指代了影片中所有的女性角色,勒达眼中的妮娜,有着过去自己的影子、又承载着她对与妮娜同龄的女儿们的思念。她也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小女孩,拿走了埃琳娜的洋娃娃以后,将这个洋娃娃当作是她的母亲送给她的玩具,悉心照顾,像成年人照顾女儿一样照顾无声无魂的娃娃,为它沐浴更衣。

可惜勒达在过去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称职的母亲。电影不断穿插的回忆片段,展示出勒达过去拥有的一对可爱的女儿:她们刚刚学会说话、喜欢牙牙学语模仿大人说话的语气、在行动上已经能够构成一定的破坏力、情感上却还未够到懂事的阶段。勒达在照顾女儿们的同时,依然在坚持自己的翻译研究,与年轻的丈夫约法三章,照着日历轮流带孩子。

“称职的母亲”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对有些母亲来说,能忍住不揍孩子就是称职的表现;主流社会大多都要求一个母亲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在孩子身上,用育儿的琐碎事物填补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而一个白天上班,晚上回家躺在床上陪孩子玩一会的父亲,也能被称为是一位“称职的父亲”,从根本上来说,社会墨守成规的道德规则实际上是在为父亲应尽的育儿责任开脱。勒达在家里需要专注于做听译,无暇理会女儿们的尖叫声,丈夫在家里想打电话,就要求勒达停下手中的工作,安抚女儿们的情绪。

勒达与女儿们偶尔有快乐的瞬间,但回忆碎片中更多的是女儿们对她无尽的烦扰,尖叫声、哭喊声伴随着欢笑声如影随形。近几年来的女性主义影视作品都喜欢在海滨拍摄,用大海的浪涛声掩盖一个女人的烦躁心情。古早的文艺作品喜欢把女人比作水——温柔、清澈、润物细无声。女人实际上是千万注水化作为大海的整合,暗潮汹涌的内心始终在为下一次爆发做准备,海面上低矮的浪花随波由远及近袭来以后,也能把人狠拌一跤。

最终在两个女儿五六岁的时候,勒达离家出走了。她把女儿们留给了丈夫,只身走进了学术的世界。在她离开女儿们的三年时间里,她潜心投入学术,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学术圈子凭借自己的才能受到了肯定,风头甚至盖过了自己的前辈;她出入学术讲座、与那些和自己有聊不完的共同话题的人共事、肆无忌惮地买醉、与学术新星恋爱,再抛弃他——一切都像是她在拥有孩子之前所能想象到的完美人生。但女儿们始终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存在,并且在一个她看不到的地方慢慢成长,和她的罪恶感一起。

勒达告诉妮娜:“我太爱她们了,在我看来,这种对她们的爱阻止了我成为我自己。”

无私的母爱注定意味着母亲需要消耗自己原本的人格去陪伴孩子们的成长,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许多现实家庭中,父亲仍然会保留着“孩子气”的那一面,而母亲身上作为“小女孩”的情感特征已经消失不见了。任何一个母亲都会面临割舍“自我”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情绪,勒达选择了极少数人走的那条路。

《暗处的女儿》挑战了大众对母性的认知,揭开女性作为母亲的角色时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尖锐又诚实地指出了传统社会对母亲这一角色的道德绑架。在威尼斯首映之后,针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始终处于两极化,而这两极化的评价无外乎归结于对“母性”的争端。就连电影里勒达的心情都是复杂极端的:她一方面满足于自己的学术成就、另一方面又怪罪于自己离开女儿们三年;她想用自己的经历劝解妮娜追求自我,但妮娜看到的只有勒达痛苦之下表现出来的病态举止。

影片的最后,勒达倒在海边,海浪一层又一层地拍打在她的身体上,一个母亲在与自己内心的责问和辩解之中湿透了。

 5 ) 挑战母亲传统刻板的形象

近几年,欧美掀起的 MeToo 运动使女性的觉醒意识不断抬升,而随着这股运动风气吹到影坛,一系列描写女性独立自主、反抗命运和刻板印象的影片接踵而至,光在去年三大电影节上,类似的作品已层出不穷:《圣母》《平行母亲》《斯宾塞》,而当中最瞩目的莫过于一举拿下戛纳影后的《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挪威女演员雷娜特·赖因斯夫饰演一位北欧现代女性,其反复无定、不遵从现实的自由个性,彻底颠覆了传统观念中的女性形象。而无独有偶地,另一部入围威尼斯竞赛的《暗处的女儿》也不遑多让,刻画了一位不寻常的母亲,其形象和行为更是与好母亲相去甚远。 影片改编自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小说,她的成名作《我的天才女友》相信已为广大读者和影迷所熟悉,她极其擅长书写女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这部影片则将矛头指向了母亲这个百看不厌的角色,挑战其传统刻板的形象,让人反思母亲的身份和职责意义。女人往往要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才能获得认可和尊重,这种刻板印象显然是男权社会施加在女性身上的一道枷锁,而女性也有意无意将自己困在这种角色里,难以跳出桎梏做回真正的自己。

虽说这是好莱坞著名女演员玛吉·吉伦哈尔的导演处女作,但是作品大胆颠覆了母亲伟大、无私奉献、含辛茹苦等光辉形象,利用各种隐喻符号、意识流的闪回镜头,以及深思熟虑的镜像人物关系,拼贴出一位不寻常的母亲。女主角是一位中年教授,她年轻时结婚生子,对管教女儿不耐心,为了事业丢下孩子多年,婚内出轨别的男人,搞得家庭破碎……这种有意转换性别的角色设计让人对女性肩负的重担有所体会。如果发生在男人身上,这些事根本无足挂齿,而换做是女性,社会压力和母性本能双重责任的叠加,给她们提出了两难的选择:要么放弃事业专心做全职太太,要么选择放弃婚姻家庭,勇敢追求事业和理想。而违背主流选择不走寻常路的母亲,往往承受意想不到的压力,即使是在事业成功后,依然摆脱不了对子女的愧疚。 从女儿到妻子再到母亲,女性在人生阶段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影片用几个镜像的人物来阐述自由女性在人生选择上的相似点。沙滩上偶遇的少妇与年轻版的女主角颇为相似,也疏于看管女儿而导致其走失。而小女孩丢失的玩偶娃娃则成功串联起这几个人物,还淋漓尽致展示出女主角为弥补对孩子的感情而陷入病态疯狂的行为。

既然是描绘不正常的母亲,影片同样采取不寻常的叙事方式。这表面上是一部轻松惬意的度假类型片,却以不可靠的叙事者制造出虚实难辩的悬疑感,比如常常挂在女主角嘴边的两个女儿,孰真孰假始终模棱两可;黑帮家族在海滩上出现后的情节,则不断在这个优美的南欧小岛风光里增添上猝不及防的惊悚感,导演故意将两者的矛盾处理成一部惊悚悬疑类型片,从沙滩上的火药味,到舞会上的监视,再到电影院里的骚动,女主角的遭遇让人看得心惊胆战。奥斯卡影后奥利维亚·科尔曼的演技老练精准,不动声色的演绎地演绎出一场暗流汹涌的心理剧,而年轻版的杰西·巴克利的表现毫不逊色,这位去年以《我想结束这一切》而崭露头角的爱尔兰女演员相信会有更耀眼的代表作。

 6 ) 费兰特访谈:玛吉·吉伦哈尔拍出了真正的电影,她相信影像(译文)

一位母亲所能做出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这个问题萦绕着埃琳娜·费兰特的所有小说,在她的第三部小说《暗处的女儿》(The Lost Daughter)中,它成了压倒性的核心主题。48岁的比较文学教授勒达·卡鲁索在海边租了一套公寓过暑假,在那里她努力工作,并反思自己与两个女儿的关系。她有没有辜负她们?她在乎吗?

(本文译自《新政治家》的文章“True cinema trusts in images: Elena Ferrante on Maggie Gyllenhaal’s The Lost Daughter")

在演员玛吉·吉伦哈尔的这部导演处女作中,勒达由奥利维娅·科尔曼和杰西·巴克利(在闪回中)饰演,两人共同捕捉到了书中的一些怪异和暴力:母性的粗糙边缘,以及其中残酷和愤怒的时刻。这是费兰特的第一部英语改编电影,吉伦哈尔的剧本惊人地忠实于原著,结构上更像惊悚片,在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剧本奖。导演的选角安排更加不拘一格,其明星阵容还包括达科塔·约翰逊、因《正常人》而崭露头角的保罗·麦斯卡、艾德·哈里斯和彼得·萨斯加德(吉伦哈尔的丈夫)。

要将一本充满隐喻、讲述不可靠叙述者狂热梦想的书变成现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吉伦哈尔曾说,她第一次读到这部小说时,她想,这“多么令人兴奋和危险啊”,于是开始给费兰特写一封长信。人届中年的勒达被在同一海滩度假的一个年轻女人(约翰逊饰)迷住了:一个坏妈妈注视着一个好妈妈,好妈妈宠爱着她的女儿,而女儿宠爱着她的洋娃娃。小女孩短暂失踪后,勒达偷走了洋娃娃,给它买了新衣服,从它嘴里抽出一肚子海水和一条虫子。洋娃娃是费兰特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隐喻——堕落的孩子,失踪的女儿。

这本书只有140页,具有费兰特后期作品中较少出现的清晰和克制的特点。它也可以很有趣,吉伦哈尔和科尔曼倾向于这样做。勒达屈服于她最离经叛道的冲动:她抛弃了她的孩子,毫不犹豫地欺骗了她的丈夫,偷了一个孩子的东西。但她并不后悔。“多可怕啊,这是为什么?”当勒达说她离开了她的女儿们时,一个女人问道。她回答说:“我很累。”

吉伦哈尔在2018年获得了改编权,费兰特当时表示,她会让吉伦哈尔自由发挥:“我们在男性的笼子里待得太久了——现在这个笼子正在坍塌,女性艺术家必须完全自主。”她补充说,她不会给男性导演同样的自由。所以我开始问她和吉伦哈尔的关系是如何发展的。

《暗处的女儿》

2018年,你写道“玛吉·吉伦哈尔是我喜爱的演员”。你对她的作品了解多少,你们是如何合作的? 埃琳娜·费兰特:在电影《秘书》之后,我想我几乎看了她在意大利上映的所有作品,包括电影和电视剧。玛吉·吉伦哈尔很棒,她有一种独特的美,在银幕上的表现充满了智慧的能量。当我得知她对《暗处的女儿》感兴趣时,我立刻认为她会做得很好。我对此很确信,读了她的剧本后,我给她唯一的建议就是不要让自己被类型片(危机中的情侣、惊悚片、恐怖片)的规则所束缚,要坚持一种“略微狡猾的现实主义”。遗憾的是,我们的来往太少了,不足以开始一段更复杂的关系,即使只是书信来往。

你还写道,吉伦哈尔可以自由地把《暗处的女儿》拍成她自己的——“即使她只是想把它当作自己创作冲动的跳板”。她有多忠实于原著,或者说她的创造性如何? 埃琳娜·费兰特:我通常避免根据电影对书的忠实度来称赞它。一部好的小说是难以捉摸的,作为电影制作人,你不可能真正拥有它,你只是对它有了一个想法,然后你把这个想法付诸实践。当然,这丝毫不能证明那些电影制作者是对的——他们认为自己可以把一本书想拍成什么样就拍成什么样。草率地低估小说的策略往往会导致混乱,结果是灾难性的,特别是在叙事方面。 那么,怎么样才称得上是一部根据好书改编的好电影?它捕捉到了写作的每一个冲动,并找到了方法将其转化为影像。这种努力需要的不是忠实,而是创造,而且往往是背叛。我们的目标是抓住这本书的核心,或者至少是编剧和导演对它形成的想法。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最不忠实的电影可能会神秘地接近原著。吉伦哈尔就是这样。她的电影看起来非常接近小说,正是因为它对背叛忠贞不渝:这是最有成效、最令人惊叹、最难以做到的一种忠诚,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你最喜欢这部电影的哪一点?在这个你自己的故事中,有没有什么地方给你不一样的印象?

埃琳娜·费兰特:说实话,我喜欢整部电影。吉伦哈尔拍出了真正的电影:她相信影像;没有画外音来帮助故事发展;对话是暗示性的;手势饱含感情,即使只是暗示;过去在此刻的闪现是令人信服的;一些小事件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一种越来越紧张的氛围。而且,她能将书中意象转化为有着自己风格的影像,这一点非常奇妙:闪烁的灯塔光束、一碗美丽却已经腐烂的水果、枕头上的蝉、削成蛇形的橙子皮、藏在洋娃娃肚子里的虫子,等等。人物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模棱两可的,揭开又藏起来,藏起来又揭开。因此故事流畅,却又沉入其黑暗面,在内部挖掘。是的,这是项了不起的工作。

片中有一个时刻——确切地说,有两个时刻——在我看来有一种罕见的强度。在第一个时刻,年轻的勒达——杰西·巴克利饰演,我们不应该错过她的表情——向她困惑、惊慌的情人承认,她和女儿们的电话让她厌烦,也让她们厌烦。第二个时刻,也是最可怕的时刻,由无与伦比的奥利维娅·科尔曼扮演的勒达,控制不住地哭泣着承认,当她离开孩子们时,她真的感觉很好。这是这本书的核心,在银幕上,它以一种令人痛苦的力量冲击着我。 你说过这部小说比你的其他小说更冒险——你是在“没有救生衣的情况下冒险进入危险的水域”。为什么这么说?你重读过它吗? 埃琳娜·费兰特:没有,自2006年这本书在意大利出版后,我就没有重读过它。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初稿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末。但从2003年开始,我重写了很多次,我似乎不知道如何结束它。长久以来,我一直觉得有必要讲述一个女人如何在巨大的痛苦中放弃自己的孩子,感到的不是内疚,却是轻松、全然的快乐。我想描述那种喜悦感并没有消失,即使这个女人回到家,被她自己的矛盾打败,并在母职和工作之间寻求艰难的平衡。但荒谬的是,作为叙述者,我自己却感到内疚。我很不安,因为我在钻研那些素材,但我越想停下来,就越高兴地继续钻研下去。

这本书是以意大利南部为背景,而电影是在希腊拍摄的,由美国人执导,英国人主演,还有一个国际演员阵容。你觉得改编过程中有什么得失吗?

埃琳娜·费兰特:我刚提到的背叛就包括这些以及其他一些方面。有些对我这个作者来说是痛苦的,它们可能导致叙述机制的严重简化,更糟糕的是,导致角色缺乏可信性,但这并没有发生。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有一种力量,与地点变化以及“意大利风情”和“南方风情”的丧失截然不同。

你怎么看待奥利维娅·科尔曼对达·卡鲁索的诠释?

埃琳娜·费兰特:你知道,当你写作的时候,人物的身体特征是确定的,但又是可变的。词语可以界定某个东西,但也会使之模糊不清,这就是每个读者都把这本书当成自己的私人书籍的原因之一,甚至作者心中也有一个与出版版本仅有少部分重合的文本。

一旦把它拍成电影,事情就明显变得复杂起来。电影是用身体制作的,而这些身体的特征不可避免地被明确界定。另一方面,写作和阅读则跳过一些内容,明确另一些内容,并为不确定的内容留出广阔的空间。吉伦哈尔打算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得承认,我当时想的是:她本人演勒达会非常合适。后来我得知饰演勒达的是我非常喜爱的奥利维亚·科尔曼,我高兴极了,于是我逐渐摆脱了对吉伦哈尔版勒达的想像,谨慎地靠近科尔曼版勒达。我时不时把它当做一项试验,等待电影的上映。

今天我可以完全自信地说,科尔曼是这个用影像讲述的故事的真正力量。如果说闪回部分是如此自然地流动,这不仅因为巴克利很出色,也因为科尔曼赋予了勒达复杂的内心世界,没有任何想法、感觉或记忆不会在她的脸上、在她的眼睛里、在她的手势上闪烁,哪怕只有一瞬间。是的,她是一个非凡的勒达。

还有没有其他表演让你印象深刻,或者让你感到惊讶的? 埃琳娜·费兰特:杰西·巴克利,她和科尔曼融为一体,跟两个孩子一起度过了难忘的时刻——更不用说非常艰难的时刻了。但说真的,我对他们所有人都很满意。达科塔·约翰逊和奥利维娅·科尔曼在勒达给尼娜别针的那场戏中尤其感人。

你有没有和别人一起在电影院观看过你的作品?你有没有过冲动,想要公开说:“那是我的作品!”就像你的某个角色可能会违背他们更好的判断那样? 埃琳娜·费兰特:这种经历反复出现过。第一次发生在25年前,当时我看了马里奥·马托内(Mario Martone)根据我的小说《讨厌的爱》改编的电影。看到它极其感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电影界——我非常高兴,并为这个成果感到骄傲。我喜欢这点,即这部电影源于我的作品,我经常向朋友和家人夸耀它。但仅此而已。

《讨厌的爱》海报

电影《暗处的女儿》与小说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在闪回中勒达的母亲缺席了,艰难的母女关系也没有出现。你觉得遗憾吗? 埃琳娜·费兰特:在吉伦哈尔选择的含蓄节制风格中,对母亲有短暂提及,还有母亲送给勒达的洋娃娃,在我看来已经足够了。然而,我的确为这些缺失感到遗憾:勒达两次怀孕的差别,一次容易,一次困难;重点是与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还有那个尽一切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完美妈妈的家族友人,羞辱了勒达;以及我故事结尾那句简短的话:“我死了,但我很好。”不过,这部电影已经时长两个小时了,而且它本身就很好。母性的黑暗、暴力背景仍然有力地浮现出现。

这个故事围绕一个失踪的洋娃娃展开,这也是“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这个意象是从哪里来的? 埃琳娜·费兰特:我想我玩娃娃玩得太久了。甚至到了13岁左右,我还总是觉得它们是有生命的,很难与它们分开。它们的象征意义是复杂的,可能在我写作时也在起作用,我不知道。但在我的故事里,娃娃确实是我小时候的样子:不是玩具,而是我的女儿、我的朋友、我的敌人,有时是我的母亲,全都沦落到服从我的地步。

Netflix也在改编你的最新小说《成年人的谎言生活》(The Lying Life of Adults),将在那不勒斯拍成八集连续剧。你会参与吗? 埃琳娜·费兰特:我的角色是阅读剧本,如果我觉得有必要的话,就会介入。对几乎所有由我的书改编的电影作品,我都是这样做的,这是很费心费力的。有时我对别人的作品很满意,有时我想自己从头写到尾,再重写。但是,我想强调一点,我并不看守我的小说,我自己也经常提出书中没有的场景。事实上,我希望有更多的创造。

我不能接受的是,在没有充分的、令人信服的理由的情况下,我的文本被颠倒过来,因此我坚持自己的想法,但主要是因为我担心影视化的版本能否取得成功。总的来说,我的建议是一丝不苟、非常坦率的,这与其说是由于我的性格,不如说是由于我缺乏安全感。 参与剧本不是我的工作,我同意做这个是因为我很好奇,也因为我一直对电影充满热情。我很快就意识到,也许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了,把你的期望建立在剧本上是有风险的,你必须等着看电影。看初次剪辑版的那一刻是我最害怕的,是我最沮丧的时候,也是我最兴奋的时候。 但我想说的是,即使我在合作剧本时是个大麻烦,如果有什么东西能让我这个观众着迷,我就会被迷住,我对缺点是宽容的。迄今为止,与我合作过的导演都知道这一点:马里奥·马托内、萨维里奥·科斯坦佐、爱丽丝·洛瓦赫、丹尼尔·卢切蒂。我最喜爱的时刻——可惜很少——是电影将书籍从我心中抹去的时刻,那一刻我成为了观众,被银幕上的画面所吸引,爱上了电影,就像我一生中所不断经历的那样。

本文译自《新政治家》的文章“True cinema trusts in images: Elena Ferrante on Maggie Gyllenhaal’s The Lost Daughter",发表于公众号“界面文化”。

原文链接://www.newstatesman.com/culture/books/2021/12/true-cinema-trusts-in-images-elena-ferrante-on-maggie-gyllenhaals-the-lost-daughter

 短评

#venezia78 主竞赛。名演员拍电影可以持外卡吗?看来是的。本片这个质量能进主竞赛,对于其它单元的导演实在不公平,但这种事总是会发生。剧本、摄影、配乐都很不行,若没有Colman演技和其他几位演员刷脸(真就只是刷脸,除了Jessie Buckley)撑着,碎一地。阿尔莫多瓦的电影里女性(包括男变女)都是女神,这里女性从小到老没一个正常(男人也没正常的,不过男人是配角),麦吉•吉伦哈尔经历了什么,挑中这样一个小说,还讲得一地鸡毛?影片显然最后有一个很明确的积极正面的Ausgang,但剧本并没有往这个方向努力,就好像有那么一种人,聊天时自己嗨得要命,听的人却一脸懵逼。本片用一种令人厌恶的方式讲了一个人人都懂但却做不到的道理。故事讲得既不漂亮又无法刺激观众反思,无异于瞎忙乎一场。

5分钟前
  • Q影誌
  • 较差

头重脚轻 科尔曼将中年女性面临的焦虑与矛盾演绎的淋漓尽致 达科塔全程陷入五十度灰模式

6分钟前
  • paul屋
  • 还行

为玛吉.吉伦哈尔点一个大大的赞!拍得太好了,完全看不出新手的样子。虽然是一个跟当年的“自己”相遇这样不怎么新鲜的框架,但依然可以借着一个略带悬疑的主线故事被讲述得细腻至极。奥利维亚.科尔曼值得另一个奥斯卡提名,全片的大近景完全没有妨碍她的表现,反而更让人看到她在细微表情处理上的高超。

10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演员当导演的话,优势在于更能与演员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但是劣势在于欠缺一些技法和对于整部电影的掌控,导致电影时常陷于演员的情绪中无法抽离,显得矫揉造作。这部片子也是这样的问题,剪辑有点问题导致闪回的段落语焉不详、有点莫名其妙,破坏了整体的节奏,看着实在让人泄气。PS,科曼的表演没问题的,不过其他那些小配角就不一样了,大材小用。

11分钟前
  • VincentP
  • 还行

nyff看完Q&A才发现Jake Gyllenhaal带着小女友坐我后面🤭!!圆满了

15分钟前
  • boomboomboom
  • 推荐

如果片中女儿们的声音也让你难自控地感受到强烈的烦躁和窒息 perhaps you shouldn't start having kids in 2022 (or ever

16分钟前
  • 水包酱
  • 还行

太好了,越来越多的女性创作者把过去从未被触及的母职惩罚展现出来。戳穿母亲伟大、为母则刚这些大话、空话掩盖下母亲被育儿繁琐折磨的状态及要独自面对的抑郁等病症。

17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我们需要更多的女导演,改编更多女作家的作品,拍出更多女性之间的故事。不是被推崇的母亲,不是被美化的情人,是在生活中崩溃,在自我里挣扎,不正常的却活生生的人。

22分钟前
  • AROGUE-
  • 力荐

非常理解女主的每一个行为 👍🏻

25分钟前
  • hang 🍬
  • 力荐

果壳发过一篇文章《后悔成为母亲,但我不敢说出口》,很深刻。跟这部片子大概是一个意思……

29分钟前
  • NortonHill
  • 推荐

应该是NYFF59最爱 maggie首作的女性视角就可以如此细腻微妙 sentimental主线辅悬疑阴谋双线叙事 一些出人意料的情节安排在我眼里有了点奇幻的意味 剧中男女的化学反应又可以被多次解读并推翻 性张力 母女 母子 激情 dynamics来回变动但不乱 但对我来说又很主观 年轻leda对女儿的态度也在剧情慢慢展开后变成了谜 背后的精神分析因素实在太多了 但一场戏让我彻底折服:leda离开家给女儿剥橘子那场哭成了泪人 我想每一个女性或有母性的观众都能感受到那种五味杂陈/和57’的婚姻故事在我心里同等的地位 应该是年度院线最爱了 电影音乐品味太好

31分钟前
  • 巧比
  • 力荐

讽刺的是,看这部片就被我儿子的各种琐事打断好多次,即便断断续续,这种“快要窒息”的育儿代入感,只增不减……曾经心里也问过自己很多次,是不是该扔下孩子,跑去山顶或者海边,大喊几声,或者后悔当个妈妈,最后还是对“责任”要妥协……这个世界,给当了“母亲”的女人的枷锁太沉了。

34分钟前
  • Phoebe
  • 推荐

丢失总是双向的,女儿失去了,母亲也就迷失了。忽然意识到以往大多数影视作品对母职体验的描摹都是有意无意想象性的。育儿之苦无非几声哭、一场病,戏份都是要腾出来留给儿童无邪母性无私的。(看看阿莫多瓦那平行母亲,轻轻松松都不妨碍克鲁兹和她的家居继续美丽。)要么就是戏剧性、英雄化的含辛茹苦,回避身为人母的日常经验繁琐堆叠,也就驱逐了普通观众代入的可能。即便有些离经叛道的母亲遗弃家庭,也绝少刻画她还“在职”的前史,而都是“离职”后孩童无辜母亲有愧的后传。你想晒会儿太阳,椅子有人帮你挪。选择了做母亲,当然应对子女负责。但母性阴影后那个曾经完整的自我,她的抑郁疼痛又该何处去说呢。那首好听的theme,名为Let Me Tell You All About It。

38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女性题材刚好赶上了这两年的影展红利,女性导演处理女性角色也远比男性导演做的更狠,很少有机会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的母亲形象。女演员转去做导演,果然在演员表演的状态上很出色,连来客串的阿尔芭·罗尔瓦赫尔都异常迷人,三位女演员的表演给这部电影加了不少分。导演的层面上其实就是行活,在剪辑的加持下,完成了一个节奏上很工整的作品,同时也带着不那么欧洲艺术电影的好莱坞独立电影套路。

4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全程担心女主会被打。女导演的切入真诚又尖锐,将不讨巧的人物设计置于镜头下 - 以the lost daughter讲述出走的母亲。

46分钟前
  • 阿基米德
  • 推荐

年度惊悚片 值得列入反婚反育片单 完全就是母职惩罚 可以说每一帧都是我不喜欢小孩的理由 影片里的父亲/丈夫就可以轻易说出要为了工作离开 把两个孩子都交给妻子照顾 而妻子却在往后的十多年里都困于当初“不称职”的阴影中 没有人应该为了任何理由对实现自我价值而感到愧疚

51分钟前
  • innoce
  • 推荐

音乐真的太棒了,纽约首映片尾字幕除了导演只有作曲出现的时候全场掌声雷动。

56分钟前
  • 荆棘
  • 还行

恐育阵营又新添一个力作!

59分钟前
  • 喜儿喂鸭正经地
  • 推荐

母亲天然是女性,女性可不可以不做母亲?

1小时前
  • 哪吒男
  • 还行

说实话如果是我一个人去度假遇到这样一大家族的人,当天我就会想连夜逃跑

1小时前
  • 黃半仙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