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状态

HD

主演:埃米尔·艾尔-马斯里,西瑟·巴比特·科努德森,刘易斯·格里本,埃莉·哈丁顿,卡伊斯·纳塞夫,卡梅隆·富尔顿,西尔维·弗诺,豪尔赫·吉迪,桑吉弗·科赫利,雷蒙德·梅恩斯,奥拉·奥雷比伊,维卡什·拜,夸贝纳·安萨,肯尼斯·克拉德,格蕾丝·奇尔顿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阿拉伯语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边缘状态 剧照 NO.1边缘状态 剧照 NO.2边缘状态 剧照 NO.3边缘状态 剧照 NO.4边缘状态 剧照 NO.5边缘状态 剧照 NO.6边缘状态 剧照 NO.13边缘状态 剧照 NO.14边缘状态 剧照 NO.15边缘状态 剧照 NO.16边缘状态 剧照 NO.17边缘状态 剧照 NO.18边缘状态 剧照 NO.19边缘状态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View 视角|被拍滥了的难民危机,这次竟然是个喜剧?

自阿拉伯之春后,难民危机已成为欧洲电影中最重要的母题之一。我们既见证了无数纪录片对这一话题沉重、锐利的展现,也在独立剧情片中频频看到关于这一特殊人群身后的血肉历史与社会疮疾。在如此众多的相关作品中,2020年的一部电影却非同寻常——苏格兰电影人本·沙罗克(Ben Sharrock)用一种敏锐又出人意料的喜剧手法,讲述了一个在外赫布里底群岛等待命运的叙利亚难民的故事。


作者|盖·洛奇

译者|cardamom

原载于Variety,本文有编辑

清苦简朴,狂风乱作,且距离本已偏僻的北苏格兰大陆25英里的尤伊斯特岛(Uist Islands),是一个让大多数外来者深陷迷茫的地方——仿佛自己拥有了无限被滞留的时间,且这还没有考虑到政治庇护申请所带来的额外的、延时的不确定性。《边缘状态》(Limbo, 2020)中的主人公,便是一位驻扎在这个荒僻岛屿的安全屋中,等待着英国政府大发善心的叙利亚难民。这相当于一种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隔离,相较被疫情席卷的六个月之前,或许现在它能更广泛地观众的共鸣。这并不是说这部由苏格兰导演本·夏罗克(Ben Sharrock)二次操刀执导的深沉而温和的电影缺乏足够的同理心。相比于苦大仇深的剧情片,这部电影是一出不动声色的喜剧,将难民的困境作出了更为戏剧化的呈现。

图 | 《边缘状态》导演——本·夏罗克

在第45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收获“发现单元”提名后,《边缘状态》又入围了2020年戛纳的官方片单。即便没有实际进行下线展出,但这一切对于这位曾经凭借处女作《皮卡德罗》在影展上收获颇丰,甚至在爱丁堡获得了最高大奖的导演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全新起点。他的处女作尽管在电影节圈子里名声赫赫,但却并没有让发行商们对这部作品青眼有加。《皮卡德罗》是一部以西班牙巴斯克地区为背景的浪漫喜剧,这部作品奠定了沙罗克的国际视野,而这种视角也延续在了《边缘地带》之中:他的原创剧本取材于自己在叙利亚生活和在阿尔及利亚难民营拍摄的经历。

图 | 《边缘状态》剧照

一些人或许会用一种合理的怀疑态度来看待《边缘状态》,因为这个关于中东和非洲难民的故事是由一个苏格兰白人创作的。也因此,相较于宏观视角,电影从一个微观角度切入是明智之选。夏罗克专注于个人的人性弱点和渴望,而没有试图对一场全球人道主义危机发表任何普世的声明。夏罗克对于他出色的主演、英裔埃及演员阿米尔·马斯里(Amir El-Masry)投入了相当大的信任,在这个角色精神的面具之下传达出了层次丰富、无法直言的创伤。

图 | 《边缘状态》剧照

马斯里饰演的才华横溢的青年音乐家奥马尔手臂骨折,远离叙利亚的家人,被冲到外赫布里底群岛的起因究竟为何,其实影片中并没有详细的说明。但他对完全陌生环境的茫然宇冷静的表现却告诉了我们,我们所需要知道的故事核心。他是寻求政治庇护的几位单身男性之一,他们被关押在一个荒凉的岛屿村落,所有的申请的处理也都被无限地延长。岛上的能打发闲情的“景致”仅限于一个破败的超市,一个有着开麦之夜(open mic night)活动的沉闷酒吧,和被石头覆盖的延绵海岸线与阴沉天空——这些都被被摄影师尼克·库克巧妙的通过巧妙变化画幅的方式捕捉到画面中,某种程度上暗示着一望无尽的不祥之感。

图 | 《边缘状态》剧照。无论是景象还是色调,都让观众有一种压抑的感觉。

在这个由局外人组成的小团体中,奥马尔与年长却并不世故的阿富汗难民法哈德关系最密切——主要是因为法哈德坚持不懈的友善示好。法哈德是一个顽固的乐观主义者,对皇后乐队的主唱弗雷迪·墨克瑞(Freddie Mercury)和养鸡充满了热情。他试图让这个封闭的年轻人重新融入这个世界,他将自己任命为他的经纪人,唠叨着让他在开麦克之夜演奏他那未曾碰过的乌德琴。法哈德对周遭新环境虽充满困惑但精神饱满的反应,为电影提供了一种丰满的静谧的质感——他满怀热情地搜寻为慈善事业而丢弃的、毫无价值的西方垃圾时,还在全世界都已不再讨论罗斯和瑞秋(《老友记》主人公)是否还在一起的几十年后,对一套被捐赠的《老友记》(Friends)套装着了迷,这些桥段甚至让令人回想起阿基·考里斯马基(Aki Kaurismäki)作品中的那份喜感。

图 | 《边缘状态》剧照,奥马尔与他的乌德琴。

但是,影片对明显荒诞主义的尝试就不那么成功了,主要体现在海尔格和鲍里斯这两位古怪移民为难民们提供的精神恍惚、毫无用处的文化意识课程。这些离题的内容自娱自乐,仿佛是从错位的希腊诡异浪潮(Greek weird-wave)作品中游离出来的,尤其是当《边缘状态》逐渐进入更痛苦的情感领域时,它们未能与更人性化的悲喜剧融为一体。

图 | 《边缘状态》剧照

然而,任何风格的断层,都被马斯里表演的力度与优雅性中和了。他疲倦的眼睛后面闪烁着欢乐或怒意。夏罗克的镜头时而停留在这些平淡之美上,就像斑纹玻璃窗上扭曲的人物,突显出他电影沉稳深思的属性。难民危机也许是近年来欧洲电影制作中最重要、最反复出现的话题,无数纪录片、部分虚构故事片都提到了这个话题,带来了各不相同的想象力与完成度。在这一题材过剩的情况下,《边缘状态》真诚而明智地找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道路。

*本文由cinewoo独家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2 ) 艺术元素,符号丰富的影片

影片中融入了很多导演对于难民生活的群像,状态展现以及抽象了难民生活与英国的相似性。印象很深的像是阿拉伯人用鸡群类比难民与英国人的关系,以及灾难面前动物都是一样的。导演设计了很多小线索,来将一些难民面对的各种遭遇抽象后具象化在影片中,过于松散的叙事导致整体有点散,情绪留的很到位,主角从最一开始信心满满的状态,在难民生活中一点点被消磨掉,最后就像那个黑人梦想成为足球运动员的愿望一样。再面对朋友为了不被遣返而像流浪狗一般冻死在草地上,他逐渐体悟到活着就足够了。最终通过音乐表达了内心的和解。导演很善于在镜头中融入艺术元素来表达人物内心与关系。除了布景远近大小外,最出彩的应该是与阿拉伯人争吵那段,变形的玻璃门将两人隔开,当他们放弃了平日伪装的和善,彼此都变成了异形的怪物,你看不透我,我看不透你,当阿拉伯人吐露心声时,门被打开,两人这一次真正坦诚的面对了对方,但半掩的门依然体现着两人尚未修补的关系。

在音乐会时,4:3画幅被拉长为2.35:1,通过画幅表现着主角在与自己和解后,心境的一种变化,整个世界,此时变得开阔了。

看有人嫌结果是和解,觉得不过瘾。那应该怎么样?拿起枪对抗么?把英国人全杀了占领英格兰?当然,个人无力反抗政权,要么顺从,要么死亡

 3 ) 剑走偏锋黑色幽默难民主题 探讨人生酸甜苦辣

故事的主人公Omar (Amir El-Masry) 带着他的 厄乌德琴(拨弦乐器,流行于阿拉伯国家) 从遥远的叙利亚来到苏格兰这个寒冷孤寂的小岛(难民营中)等待许可进入英国。奇怪的是他极少弹奏,即使弹奏时音乐中也包含着他无限的痛苦和悲伤。。

与他同住难民营的还有 Farhad (Vikash Bhai), Wasef (Ola Orebiyi) and Abedi (Kawbena Ansah) ,他们平日看看 pirated DVDs 《朋友》作为消遣。

故事带着诡异的味道开局:呃,没有常规的画外音来叙述故事背景。。。。而是用一个奇异的蒙太奇来介绍电影是在讨论什么样的主题:

在一个异国的教室中,黑板上画着一张笑脸 “Cultural Awareness 101. Sex. Is a smile an invitation?” 而黑板前站在一个神色严肃的女人。。。。教师Helga (Sidse Babett Knudsen) 和 Boris (Kenneth Collard) 在演示一个男人应该如何在流行乐曲中应和跳舞的女性。。。女人穿着标准、举止得当、就如办公室白领,,而男人开始把他的头靠着女人 breast 。。一会毛手毛脚。。。。结果可想而知。。。一屋子的难民学生哑口无言。。。。

摘自:http://jeremycprocessing.com

导演通过相对较为轻松、甚至略带诙谐轻快的方式讲故事。。。仿佛电影只是在讲述四个室友闲聊、平淡的同居生活,观者不经意间对开始关心角色的经历。。从而最终探究他们的人生,这也是这部作品能让人记忆深刻的原因之一。

难民们时常面临来自岛上当地居民的偏见对待。。。例如下一镜头:荒原中树立着一个电话亭。。。岛上唯一联通外部世界的所在。 当地小孩向Omar 打招呼, 问他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比如你是巴基斯坦人么 (“Paki”),呃。。。 欺负女人么?移民都做坏事么?。。。呃,这个是混进来英国talk show 了么?!

摘自:www.rogerebert.com

不论是四位同居者对美剧《Friends》 还是之后傻乎乎抱鸡事件都闪耀着导演智慧光芒: “It’s a good thing they make dreams free” 不经意间普通的笑料折射出角色的苦涩与难言。

小岛生活节奏缓慢,留给四位同居者漫长的时间考虑诸如何去何从之类的问题。。。居住环境广袤、荒凉。。。但不失壮丽。然而与世隔离的环境让人感觉四位同居者被人为置身于两个世界之间的肥皂泡中。

电影的下半部更为悲哀、苦涩, 更多的围绕Omar 展开。表扬一下Omar 扮演者 El-Masry, 他在此之前参演了《夜班经理》和《一触即发》。。。。他亦庄亦谐的表演演绎出一个从叙利亚离开的音乐剧,他对兄弟的愧疚与愤怒, 他在内心煎熬中苦苦度日 。。。 每次给家中双亲的对话就是他感情宣泄之时。。。。如其他类似难民电影一样,导演探讨的还是生死的主题, 他在角色的啼笑怒骂中展示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摘自:www.flickreel.com

如果你想静下心来体验一下离乡背井流浪异国的人文感受, 《边缘状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可是在2020年拿了包括嘎纳电影节等一系列提名的高分作品。。

 4 ) 喜剧角度呈现的难民故事

去年因疫情影响,全球瞩目的戛纳电影节停办了一届,但仍坚持公布其官方入选的明单。在名单上出现不少新名字,而其中本·夏罗克(Ben Sharrock)是一位不可小觑的导演。在首部作品《皮卡德罗》五年后,新作《边缘状态》在去年多个电影节上先后获奖,这个以冷峻喜剧的角度呈现的难民故事不算罕见,却具有强烈的导演风格。

如果说他的处女作《皮卡德罗》还在生涩地尝试将北欧的冷幽默移植到西班牙小镇故事而水土不服的话,那么这部回到英国本土拍摄的作品可谓得心应手,见证了这位导演的神速进步,不光是在画面构图和喜剧气氛上卖弄,而是扎实地在剧本上下了工夫。

▲独特的构图展现苏格兰高地风貌

故事围绕在苏格兰岛上等待庇护的难民展开,重点聚焦在一位离乡别井的叙利亚青年音乐家身上。尽管背景设在苏格兰,但是这部影片有别于我们印象中英国的优雅味道,这种错位的手法似乎和《皮卡德罗》一脉相承。镜头捕捉到开阔的野地和山丘、寒风凛冽的海边和荒岛,以及难得一见的极光,无论视听效果还是感官体验,都更像是发生在冰岛的故事。在这种北欧氛围的环境里,导演的幽默感更适得其所,不论是难民们来到新环境时木讷、迟疑的表情,还是难民与小镇居民的日常互动,都令人忍俊不禁。

夏罗克再次展露其独特的美学倾向,采用画幅变形的手法,从古典方形画面过渡至最后的宽银幕,细致地暗示出主人公内心情绪从压抑到释然的演变过程。强迫症的构图比比皆是,看过《皮卡德罗》的影迷一定不会对山顶电话亭的一幕幕感到陌生。这次导演更采用固定长镜头与水平摇镜头的结合,打破静止画面的单调感,开拓画外空间的表现力,这在主人公打电话给父母的几场戏里相当突出。也许是主人公身份的关系,影片对音乐的运用相当出色,延续了《皮卡德罗》的怀旧趣味。开场就是一段足足五分钟给难民示范社交礼仪的课程,配上夜场英语歌曲,轻松地赚足了幽默感。

▲难民接受社交礼仪培训

从一开始,导演就很有意识地抛出难民话题——如何让他们融入欧洲的文明社会,如何学会对不同的文化包容——却又不是常见的白人至上的傲慢嘴脸。导演不惜自我嘲讽,用反讽的口吻刻画这个小镇村民对外来者的歧视和刻板印象,比如驾车漂移的青年男女认为难民是强奸犯或恐怖分子,而小镇居民喜用种族歧视的词语来称呼巴基斯坦人。这些充满自嘲和喜感的细节里隐藏着导演对英国人骨子里歧视外来移民的清醒认知,在一部西方白人视角展现的难民电影里相当不易。

不过,最核心的话题在于探讨这些年轻人为何甘愿冒险而前仆后继地涌向欧洲大陆,以及难民身份问题的思考。这个话题在此谈得相当透彻,此前,有不少难民作品都对此有所触及,而在我们认知里,也无非是为了逃离战乱或者贫穷,希望在异国他乡重建新生,片中对四位难民的情况分别分析。

▲四个难民好兄弟

非洲黑人兄弟一个喜欢看美剧,一个想成为足球运动员,阿富汗难民同样喜欢音乐及摇滚明星Freddie Mercury,为更好地做回自己而逃离家园;而主人公奥马尔成为难民的原因则没那么简单。

他的父母流亡在土耳其,而哥哥还留在叙利亚打仗。他对此一直深深于自责和愧疚,一时难以在新环境里获得身份认同。身为一名音乐家,他曾感到骄傲的荣耀,但是来到新环境却变得踌躇不安。他一直随身携带着乐器,却苦于无法弹奏。表面上看是因为手受伤,但实际上仍然是心理压力所致。

▲主人公与当地居民的幽默互动

这件乐器是不仅象征着叙利亚的传统文化和国族背景,还暗示着他与家人的亲情羁绊。在影片高潮的幻想一幕,他终于得与哥哥面对面交谈,从而解开心结,重拾信心做回音乐家。

这后半段的情节有向好莱坞靠拢的趋势,剧本里冒出不少情感演变的套路,但是导演依然能保持着鲜明的幽默感,在谈笑风生之间继续抓住难民问题的命脉。这算是摆脱了对芬兰大师考里斯马基的模仿痕迹,在属于自己的创作里找到英国难民题材的呈现角度,夏罗克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明日之星。

 5 ) floating floating

floating floating.

i've been waiting for days and for years, wait for that letter, that spring, and that life which will never come, wait for that wind once blown away my sorrow in the field from my hometown, i wait i wait. dreaming in the day, crying in the wind. i am one of them, those people who escape, who are cowards and at the same time heros.

i'm waiting, day and night. wait for that piece of paper with which i would be allowed to work. for that piece of paper with which i could be finally treated as a human but not an asylum. i check the mailbox every morning, evening, and in my dream. another day of nothing, another day of empty mind, another day of suffering. until one day i realized the music will not back to play if you keep it on pause. the life cannot continue if you are stepping but not going anywhere.

i wait i wait. i live i live. i climb i climb. i breathe i breathe.

floating........floating.

 6 ) 逃亡欧洲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前两天看了本·夏罗克指导的第二部长片《边缘状态(limbo)》,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无论是大量的对称构图还是赏心悦目的摄影还有精心雕琢的留白都让人印象深刻。

因此我想对其进行一些解读,也希望更多的人能知道或者喜欢上这部电影。

(以下涉及情节剧透)

《边缘状态》的英文原名是limbo,这个名字可以追溯到基督教中的灵薄狱的概念。

灵薄狱这个概念出自犹太教,在基督宗教中被视为凡人死后居住的地方,天主教原本的教义中指的是是天堂与地狱之间的边境,不曾判罚却无福上天堂的灵魂居住在此。

《边缘状态》讲的是欧洲难民危机。导演从一位在苏格兰岛上等待庇护的年轻叙利亚音乐家的视角来看待难民事件,故事聚焦于男主及他身边的这群难民的生活状态,也即——limbo,位于天堂和地狱之间的第三种中间态。

1

也许你和我一样,听过这个事情,也知道近几年欧洲各国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难民问题,也晓得许多导演以此为题创作了许多作品。

往常的难民作品多是苦大仇深的,而《边缘状态》并非如此。本片以忧郁的蓝色调为主,全片充斥着郁结悲伤的氛围,但常有黑色幽默的片段出现。

故事开头是在文化觉悟基础课上,一位女老师和男老师随着Hot Chocolate合唱团的“It Started With A Kiss”跳舞,台下是一群呆滞的男性。

舞到深处,男老师摸了女老师的屁股,女老师停下舞步给了男老师一个巴掌。她对台下的人们说:“有人告诉我他哪里做错了吗?”

而黑板上赫然写着“性:微笑代表邀请吗?”

这里的情节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欧洲国家女性被难民强奸的事情,由于教育上的缺位和文化上不同,显然很多难民缺乏良好的性别观念和尊重,因此各国的接收都采取了教育改造,这可以视为一种筛选,也是欧洲国家对于难民素质的一种把控。

此外我们很难不注意到台下的难民竟然都是男性,而这点在之后的台词里做出了解释:

其实很容易理解单身男性为什么在难民接收中优先级靠后,因为单身的男性难民很容易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女性难民相对来说可以提高发达国家岌岌可危的出生率,孤儿则可以被收养,有家室的人有亲人在也会相对来说更加务实稳定。

2

本片主要人物从左到右:奥马尔、法哈德、瓦瑟夫、阿贝迪

本片的主角是来自叙利亚的奥马尔,除他以外还有三位难民室友,分别是来自非洲的黑人兄弟阿贝迪和瓦瑟夫,还有来自阿富汗的法哈德。

他们常常聚在一起看《老友记》、一起上课、一起在门口等快递员送信,瓦瑟夫和阿贝迪还会为了《老友记》中的情节吵架。

片中不乏这样的黑色幽默

他们每天最大的盼头大概就是邮差何时会送来自己得到庇护的信,可是这种盼头好像也遥遥无期。

有一次上课,老师让他们以“我曾经”造句,一位难民站了起来,他说:“在来到这之前,我曾经是开心的。我曾经每夜以泪洗面,但现在我一滴眼泪也流不出来了。”

女老师鼓起了掌,下面的人群迟疑着稀稀拉拉地鼓掌,她说:“太棒了,你已经跳到我们下节课要讲的句型了”

毫无疑问,片中的许多剧情是荒诞的,在浓到化不开的忧伤氛围里你总能遇到让你会心一笑的桥段。

但无论如何,人物的命运总要走向他们注定的结局。

3

奥马尔在谈话中知道,瓦瑟夫和阿贝迪是在利比亚开来的船上遇见的。船起了火,是瓦瑟夫救了未成年的阿贝迪,并让对方一直装作是他的弟弟,他认为带有家属更有可能得到庇护。

瓦瑟夫一直向往更好的生活,他梦想着去切尔西球队踢足球,球衣都给自己选好了,11号。他老把自己的梦想挂在嘴边,但阿贝迪深知这是不可能的,他无情地戳破了对方的美梦,告诉他你会像我一样当清洁工。

阿贝迪明白总有东窗事发的那一天,对瓦瑟夫来说他成了阿贝迪的监护人,更有可能得到庇护实现梦想,而对阿贝迪来说他只是在冒险。一旦暴露,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而这一天真的到来了。

那天下着雪,警察敲响了他们的门,阿贝迪被遣返,而瓦瑟夫翻窗逃跑了。

后来奥马尔帮岛上的居民找暴风雪里的羊羔时找到了瓦瑟夫的尸体。

冰冷的,躺在雪地里,身上穿着11号棒球衫。

阿贝迪曾对奥马尔说:“有些事他真的相信过,你知道吗?”

奥马尔说:“也许他慢慢死心了”

在风雪中倒下那一刻,瓦瑟夫终于失去了希望,他的梦想、他的坚持都不过是一场逼真的幻影。

而来自阿富汗的法哈德呢?他总是话很多,听说奥马尔在叙利亚是小有名气的音乐家后自作主张要给他当代理兼经纪人,说没有女人对他笑过,尽管阿富汗女人都戴着面纱,但情绪是可以从眼睛里看出来的。他还特地演示了一下。

他在笑

他喜欢皇后乐队的佛莱迪·摩克瑞,认为他们留着同样的胡子、信同样的宗教,他们是一样的人。他甚至给一只自认为不合群的公鸡取名为小弗雷迪,固执地把它带出散养圈,抱在身边。

法哈德常常和奥马尔说话,大部分都是法哈德先开口,他总是担心奥马尔打了几个月的石膏,忘记弹琴了怎么办,还想拉奥马尔一起去音乐之夜,说不准还能拿个奖品。

奥马尔看见瓦瑟夫的尸体回来万念俱灰,面对还想着音乐之夜的法哈德,他说:“你怎么活的这么容易呢?”

“你就没想过,在来这之前你是谁吗?”

法哈德说:“我试着不去想。”

说着说着法哈德也不开心了,他说:“你觉得我不需要待在这里吗?”接着关门就要离开。奥马尔紧接着站了起来,问他:“你为什么来这里?”

隔着紧锁的房门,法哈德说:“因为在家乡我不能做自己。”

我认为这一幕极具象征意义,门代表了两人之间的隔阂,水纹玻璃对人像的扭曲则表现了人对真实自我的遮掩以及视角所限人对他人的曲解。

法哈德这席话其实很明显了,他之所以喜欢佛莱迪不仅是因为上文所述的原因,更因为他们都是同性恋的身份。在结尾处奥马尔对法哈德道歉,说:“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人……你知道……像……”

法哈德说:“我知道,我也没有。”

三十二个月的等待,法哈德最后等来了他的信件,如愿穿上了西装,努力去生活了。

而奥马尔呢?

他祖父是叙利亚知名的乌德琴演奏家,三代都是音乐家,原本过着小康的生活,而他从祖父那里继承了乌德琴,在音乐上小有名气。

可是叙利亚战乱了。父母匆匆逃亡土耳其,而他则坐上了前往英国的轮渡,哥哥独自留在了叙利亚保家卫国。

他本想前往伦敦,但却被困在了苏格兰的小岛上,更别提手骨折打了石膏,自他离开叙利亚的那一天起就再也没弹过琴。而当手好了,他拿起琴调了下音,却又放下了。

他觉得它听起来跟原来不一样了。

感觉不一样了。

在苏格兰的夜晚,他常常打开手机,看起哥哥当年拍的视频。

他常常跟爸妈打电话,爸爸竟然做起了街头卖艺的工作,妈妈很担心他,也担心钱的问题。但她总是努力安慰他,跟他讲腌茄子的做法,小心翼翼地询问他有没有和哥哥纳比勒联系。

但前往伦敦接来父母的日子遥遥无期,奥马尔的爸爸在一次街头卖艺中被警察打了,他的哥哥纳比勒接济了他们,父母因此生出了回叙利亚的想法,奥马尔很生气,他和父亲在电话里大吵了一架。

但后来他还是打了回去,妈妈让他不要担心钱的问题,她说:“答应我你会和你哥聊一下,我们的国家在打仗,但是我不允许家里也打仗。”

片中的对白都非常动人

奥马尔走到全岛唯一一个有信号的地方——风力发电站下,他拿出手机,看到纳比勒发来的短信,打给他,直接进了语音信箱。

风雪很大,奥马尔走进一间闲置的小屋,点燃柴火,在某个时刻,有人推门而来,正巧是纳比勒。

他们围着火炉谈话,关于童年,关于纳比勒为什么留在叙利亚,关于很多很多。

纳比勒让他弹琴,他能告诉他音到底有没有不一样,而奥马尔拿起琴,沉默着。

镜头骤然拉远,对面的椅子空无一人,纳比勒仍然远在叙利亚,他所对话的,其实正是另一个自己。

他答应过别人,手好了以后要举办一场叙利亚音乐会。

这一次他终于有勇气走上舞台,在所有陌生又熟悉的面孔前演奏属于家乡的音乐。

琴身上画着他的家园春天的样子,琴的声音也是他家园的声音。

结尾的一曲让言语失去力量,一切感觉诉诸画面和音乐,晓然于心。

全片一直保持的窄画幅在此时渐渐变成宽画幅,这象征着奥马尔终究是打破了藩篱和一直囚困自己的心境,逃出了这种边缘状态,成为了不一样的自己。

冷色调的画面在此刻终于迎来了暖色,新的生活即将开始。

片中时常出现关于路的空镜与意向,这表示了奥马尔走的路虽然艰难且看不到尽头,但总归要走下去。

生活总是对你承诺,保证来年春满枝头。

而在那之前,是漫长、不见曙光的寒冷黑夜。

本文同时发布于个人公众号:再无鲸的海,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本影评仅代表个人观点)

 短评

节奏和画面极度舒适。

9分钟前
  • 囍弗斯
  • 推荐

一个叙利亚难民,跋山涉水来到人口短缺的苏格兰小镇,看起来互补实则格格不入,逃往异国他乡的他,就像逃往北上广深的小镇青年,怀揣着着梦想,最后却沦为打工人,处于留不下也回不去的边缘状态。实在太喜欢这种一边致郁又一边治愈的感觉了,导演简直是阿基+多兰的超强结合,方形画幅将所有角色紧紧包裹,连动作表演都木讷得慢半拍,给人一种困在此地的感觉,除此之外导演还用琴声比喻困境,当人没有了过去的生活,琴也发不出过去的声音,所以最后男主肆意地弹奏着,画幅一点点打开,所有情绪全部倾泻而出时,我的眼泪就像是水做的,根本不够哭。

11分钟前
  • 天马星
  • 力荐

这就是今年福茂一直在推的那部戛纳系热门新片,确实完成度很不错。没想到难民题材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打开,导演拍的还挺可爱的,可以看到好几个名导的影子,都是很愉快的联想。作为新导演作品,片子很成熟,几条叙事线索都结的很工整,起到了功能性该有的作用。

1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浮萍一样,没法落地生根。

17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伤痛撕裂的哭泣离别,引人发指的恶行…那属于其它电影,其它故事。这里寄情于音乐,消遣着彷徨心绪,始终在等待着。拥有超脱于同类题材的风格传达迅速吸睛,也不再停留于宣讲式的任务完成与命题…这种别致十足惊喜,也刚好和可能被诟病于“不够亲身观察”的作者十足的搭。

20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使得玉成。仅仅运用摄影(构图)提供困境的场景,而没有通过荒诞的表演展示出脱离困境之法,这是《边缘状态》与《伊比利亚的派对》相似点,又是与《必是天堂》的区别。事实上,讽刺只是一种手段,而非一种(目的)语言。一年之前,乐观的以色列人还在依凭《同义词》试图以「身体性」撞开西方世界的大门,现在看来,处于核心位置上的「殖民教育」在这所全球化的难民营里是失效状态,同学们已经厌倦了这种《老友记》式的自嘲和搞笑,也羞于在这种每天都引起争端和冲突的语境里「弹」论自己的艺术,因此,留学生都在心里打起了退堂鼓,每个人都想「退群」回到曾经的《边缘状态》里去。最终切回自己「母语」的男主角登上了展示自我存在的舞台,优雅地完成了一场自救式表演,他富有韵律的琴声能为蔓延着保守情绪的西方世界带来新的活力吗?

21分钟前
  • Muto
  • 还行

3.5 难民故事,气质冷峻,构图有趣,空间构建的很好,看久了有些许乏味

23分钟前
  • 樂啊樂
  • 推荐

英国人总算懂得幽默了。难民话题,有温情和隽永的细节

27分钟前
  • 只抓住6个
  • 推荐

难民故事套上英式冷幽默的壳,用厄乌德琴(这琴挺好听的,土味摇滚啥的)外化叙利亚人对家乡安宁生活的向往。一上来就明示难民导致欧洲强奸案上升啥的,我还以为是劲爆右翼影视,后来渐渐转变到揭示难民悲惨过往,难民制度僵化不人性的左翼老路上(不然戛纳肯定不敢选),结尾积极向上可以接受。有几个梗挺好笑的,台词也有点意思,男主和家人吵架说I have to accept a war in my country but I don't accept war in my family,漫不经心带出故事背景啥的。如果能加点考里斯马基那种摄影美术风格就更好了。苏格兰英语比难民英语难懂100倍。。。

31分钟前
  • 小A
  • 推荐

I used to be happy before I came here. 移民题材套这个风格确实很limbo,卡在边缘中笑不出来也哭不出来,很是割裂,最后虽然画幅伸展,可惜主角已经被困太久无法释放。罗伊安德森不是摆固定机位就能摆出来的,阿基也不是放冷幽默和冷空气就能速成出来的。

32分钟前
  • 吃查3000
  • 还行

阿基+罗伊安德森

36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还行

据说福茂喜欢,我妄自揣度一下原因:“人物近景构图很肖像,室内的人物走位则很后印象派,很多场景的光线也保持了油画的方法,几乎就是从法国取材而来的视觉风格,法国人想不喜欢都难。”印象派画家用技巧和画笔发现底层人物之美,导演借来了这一层意义,用这样的镜头描画难民。因此,它依然要被看作白人世界内化出的一种视角,并成功规避掉了很多白人视角的不适和可疑之处。(以上仅直接观感,未必属实)

39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2020多伦多Day3 | 开头的那段跳舞教学真是太妙了,简直让人拍手叫绝!剩下的全片导演想表达的很多,但是男主这条线过于单薄,节奏又很慢,有点支撑不起来。几个难民buddy的形象都塑造的不错,超市的大叔也非常暖心。黑人小哥冻死的那个场景很震撼。只是我一直不明白为啥男主每天要拎着他的乐器往外跑。

43分钟前
  • 北北
  • 还行

果然是很多其他作品影子,整体状态还挺独特的。

4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都在说这部电影中的难民题材并没有像其它影片一样讲的苦大仇深,虽然这部电影在叙事方式上轻松了很多,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看这些边缘人物的边缘状态,但是未来怎么去看待这些边缘,也是一个拭待解决的问题

48分钟前
  • 事事顺心
  • 还行

苏格兰的边陲小镇风景如画,叙利亚的青年亡迹天涯。切尔西的足球梦暴尸荒野,乌尔德的琴弦难以拨动。年少时湿枕而眠,长大后却无泪可流。祖国笼罩着战争的阴云,但难民的母亲却不允许战争在家里上演。从中东到欧洲,远隔的不只是山川湖海,还有无家可归的彷徨。

49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6.5 停滞状态下的难民生活,“僵直”式冷峻的镜头设计是有趣的,但拍着拍着就情感过剩了,形式的处理也在随机脱离故事。

50分钟前
  • KID Y
  • 还行

"You bring it everywhere, like a coffin for your soul."

53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推荐

Aki,Roy Andersson,Ceylan。人物狀態好,前部分並無外露的情緒,隨時間推移也逐漸見底。導演先後帶過了種族、宗教、性別、文化衝撞等許多議題,一開始並不知道該說這是散漫還是周全。但看完明白,一定該是如此的。在自然法則與社會法則面前,人們只能用感性去應對這些成文之事,看似潦草難以解決,卻十分真實。與陌生人的互動,再誠摯都脫離不開關於生存資源的競爭。停下來吧,為了「真情和自我在何處?」而感受唏噓,停下來吧,彈唱一曲家鄉的歌謠,聽一聽記憶裡面的風聲雪聲,並鎖起這種感覺。把「人的可見的情感」與「無形的不可見的規約」平鋪一起,雖缺少議論焦點,卻有詩篇中常出現的「駐留」之意,讓我覺得如此便是好的展現。客觀如同鏡面,親近如同在場,這是關於人類歷史的寫實紀錄。

58分钟前
  • 粥豆
  • 推荐

21_150。到最后镜头比例换了,这是暗示主角接受自己流落他乡的难民身份,决定了要好好在这个乡下小镇呆下去吗。就像找到了母亲的独家调料一样,慢慢也会在这里生存下去的。看似冷漠,其实有点治愈

1小时前
  • nikki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