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

完结

主演:汤唯,朱亚文,邓家佳,乔振宇,王学圻,张艺兴,俞灏明,吴越,梁冠华,栾元晖,李昕亮,苏可,师悦玲,孙耀琦,赵樱子,唐鉴军,孙骁骁,隆妮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剧照

大明风华 剧照 NO.1大明风华 剧照 NO.2大明风华 剧照 NO.3大明风华 剧照 NO.4大明风华 剧照 NO.5大明风华 剧照 NO.6大明风华 剧照 NO.13大明风华 剧照 NO.14大明风华 剧照 NO.15大明风华 剧照 NO.16大明风华 剧照 NO.17大明风华 剧照 NO.18大明风华 剧照 NO.19大明风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大明风华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明朝建文四年,朱棣率兵攻下帝都应天,御史大夫景清夫妻罹难,长女若微被副将孙愚所救,次女蔓茵为太子朱高炽所救。骨肉同胞,一在宫中,一在江湖,同时长大。十年之后,若微随一批靖难遗孤入城刺杀朱棣,刺杀失败,若微遭遇皇太孙朱瞻基,两个年轻人是敌是友,自有一份因缘。造化弄人,若微 与妹妹蔓茵同时嫁入宫中,目睹了国家正在从乱象中恢复,平关外,迁首都,通运河,郑和下西洋,扬威海外,编撰《永乐大典》,盛世将成。若微决心放弃执念,辅佐登上皇位的丈夫朱瞻基,在丈夫死前发誓要替他守护好江山。她历经了北京保卫战等,重用于谦,救大明王朝于危难,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辉煌壮丽的一页。首演之夜1977夜生活的女人女孩成长记第三季街头岁月校花驾到之极品校花绝对杀手夺宝七杀少年天子叠影惊情万水千山人类:体内的世界UFO听证会美国国会灵异侦探社锦衣迷踪延南洞全球公寓新恋爱世纪(粤语)爱上就会死的女人凤顺集结号甜美错步洪福齐天艾斯奥特曼故乡面·参花情出租屋的女人安逸人生飞机VS火山摩登天师神童耶利米最后一场胶片电影放映小镇恋歌国土安全 第二季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心理游戏1997我是杀人犯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Kamikaze最后的爱,最初的爱无枪侠莉斯·佩雷拉:像我这种普通人卢桓正传侠探简不知谍影迷情第三季我的三平方仍然活着出租车2015

 长篇影评

 1 ) 有一种烂剧,烂得很精致

屎味儿的巧克力,和巧克力味儿的屎,哪个危害更大?

这几天,我被一部剧气的脑仁儿疼,就是那部被称为创下了汤唯演技和颜值双低谷的《大明风华》。

我爹是个明史爱好者,他每天兴致勃勃地看这部剧,然后还喜孜孜地跟我讨论剧里那些脱缰野狗一般的剧情,最常用的句式是:“哎我怎么记得历史上没这一出呢?

我忍不住要翻白眼:爹啊!这就是一戏说的剧,连历史顾问都没有,您就当一乐行吗?

直到中午,我们看到最新的预告,汤唯扮演的太后孙若微披甲上阵打响北京保卫战,顿时被雷的外焦里嫩。

这年头,为了塑造女主的高大形象,连于谦的功劳都要抢了吗?

对了,这里说的不是爱好抽烟喝酒烫头的谦儿哥于谦,而是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取得了北京保卫战胜利,“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一代名臣于谦。

你以为太后上战场就是最骚的了吗?

那是你还没看到太后跪自己的皇帝儿子,太后唱戏给臣子看的桥段呢!(我已经懒得向编剧科普剧中出现的京剧、昆曲等戏种纯属穿越了。)

看着我爹风中凌乱的样子,我劝他还是认真考虑下弃剧这件事,免得气到自己个儿就不值当了。

可我爹还有点依依不舍,说:这部剧收视率不是排第一吗?

我说:收视率第一也不能代表它是个好剧啊,当年《娘道》的收视率也是一骑绝尘呢!

在我看来,《大明风华》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烂剧,上豆瓣一看,和我持同一观点的观众不在少数:

但很多人,可能跟我爹一样,不太能确定这种各方面硬件条件看起来很唬人的剧,究竟能不能算烂剧。

毕竟,昨天《中国青年报》还吹了一波彩虹屁,说它是「没有时代隔膜的大剧」呢,在采访中,编剧兼导演张挺志得意满,觉得自己打造的是一个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作品。

对于张导这种盲目的自信,我很惆怅,为了他和很多导演未来的创作不再跑偏,我决定要说几句真话,好好掰扯一下《大明风华》这类型的烂剧到底烂在哪儿?

有一种烂剧,它烂的明明白白,它抠图,它五毛特效,它给资源咖加戏注水,它的剧情逻辑出走主角智商下线,它让最脑残的粉丝,都无法为它挽尊,我将其称之为「低级烂剧」

△一键抠图的巨制《孤芳不自赏》

很多「低级烂剧」是静悄悄地拍,静悄悄地播,观众连吐槽的兴趣都没有,但如果有些烂剧烂的实在太奇葩,例如抗日神剧《箭在弦上》、《一起打鬼子》那样的,也会因为「裤裆藏雷」的剧情刷一波存在感。

这样的烂剧,普通观众都很容易分辨,它就像屎味的巧克力,远远就能闻到味道,除非内心极其强悍的人才会用心去品尝。

但有一种烂剧,却是巧克力味的屎,它包装考究,高端大气上档次,非常能迷惑人,你可能吃了好几口才发现它本质还是一坨shit。更可怕的是,有的人吃完了还会觉得味道还凑合,甚至误以为真正的巧克力就该是这个味儿的,这就是所谓的「高级烂剧」

近年来,这样的高级烂剧还不少见,之前我写《庆余年》的时候就提到过,包括但不限于《天盛长歌》、《鹤唳华亭》等狂吹服化道精致,戏骨流量加持,却连个基本故事都说不好的剧。

以《大明风华》为例,高级烂剧们大都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大IP改编,女频文里狂塞流行因素

《大明风华》原名《大明皇妃孙若微传》,改编自莲静竹衣的小说《六朝纪事》,原文很简单,就是女频的宫斗文,主线简单明了。

但是《琅琊榜》这个爆款的出现,以及广电对宫斗剧、宅斗剧的禁令一下,导致纯宫斗戏没法拍了,于是出品方们一拍脑门,都往《琅琊榜》的权谋路线上去靠,同时既不放弃对男女主纯洁爱情的塑造,又不放弃女主的宫斗戏份,自以为就此可以满足所有观众的需求,成为合家欢的大剧……

我只能说,他们在想peach(屁吃)。

什么都想要的结果,就是什么都不纯粹。

男主前一秒钟在朝堂上还是个心思深沉的政治家,后一秒钟就要去后宫里霸总附身说些小学生水平的羞耻台词,这不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造成了割裂,在剧情上也造成了严重的割裂感。

看《大明风华》,你会感觉到剧本风格和逻辑是不自恰的,像是编剧得了精神分裂,前朝政斗是一种画风,朱家父子的家庭伦理大戏是一种画风,后宫和爱情戏又是另一种画风,看起来像是不同的三部戏混剪到了一起。

△就观众的接受度来看,目前最受欢迎的是老朱家的男人们的家庭伦理戏,女主被边缘化了。

这就是编剧笔力不足造成的,他无法将原著那种本质上是玛丽苏大女主的爽剧剧情,很好地融入到严肃的历史权谋剧的框架里去,才会出现我开头吐槽的,费劲巴力地塑造了朱家五子及一堆文臣武将的形象,到了北京保卫战,却还得靠太后披甲出战,激励民心的桥段。

△编剧和导演大概对「神化」这个词有什么误解,你这样篡改史实的写法何止是在「神化」女主呢?

那么成功的作品是如何处理前朝后宫剧情的呢?

以同样是将故事背景设置在雍正年间的《雍正王朝》和《后宫甄嬛传》为例,《雍正王朝》是男人戏,以前朝夺嫡的政治斗争为主要线索,后宫一笔带过,只塑造了年贵妃和虚构的乔引娣这两个女性角色,宫斗戏份无。

而《后宫甄嬛传》里,前朝的政治斗争是虚化的大背景,很少有正面表现雍正上朝、权臣争斗的剧情,年羹尧的得势和衰落大多是通过人物对话进行交代的,着重刻画的是前朝的风云变幻对后宫诸人命运的影响,让观众清晰地意识到,皇帝的宠爱,并不仅仅与情爱相关,更多的时候要考虑到势力的平衡,和安抚人心的作用。

简单来说,前朝和后宫戏要分清主次,谁是主力,谁打辅助?戏眼落在谁身上合适?是编剧和导演在改编女频文时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女性作者善写情感,权力角逐并不是她们的特长,《后宫甄嬛传》、《六朝纪事》、《凰权》(《天盛长歌》原著)等文绕开了权力争斗的血腥,重点写主人公的情感纠葛和成长历程,正是原著得到女性读者认可的原因。

如果改编时拎不清原著为何受捧,只是一味地往里加各种流行的佐料,势必落得个几头不讨好的下场。

2、流量+戏骨双保险,掩饰不了人物的苍白单薄

自从老戏骨们在正午阳光的剧中大放异彩,倪大红、王劲松、刘奕君等中老年演技派演员的出场率肉眼可见的高了起来,用演技精湛的老戏骨来为人气暴涨们的流量保驾护航,投资方吹「良心剧」的底气都更足了。

问题是,戏骨们并没有得到匹配他们演技的、有深度的角色,他们只是玛丽苏大杂烩上一圈华丽的镶边,他们的表演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剧作的质量,本质上是在消耗演员的人气和多年的经验积累。

近两年王劲松老师几乎处于霸屏状态,但在《扶摇》、《鹤唳华亭》等很多戏里的表现像是复制粘贴的一样,你很难说出这些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有什么具体的不同之处。

看了一圈下来,发现对王劲松老师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大明王朝1566》里的杨金水,和《琅琊榜》里的言侯爷。

我无法谴责王老师是在偷懒交行活儿,实在是在这些剧里,老戏骨可以发挥的余地太少太少了。

现在的网络小说,即便是大受欢迎的网络小说,也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缺点,就是人物塑造扁平化,尤其是反派和配角,像是游戏里的NPC,毫无人性,是为主角加点或是送人头涨经验的功能性角色。

老戏骨们往往得到的,就是这样的角色。

如果碰到的编剧是王倦,还可能将不出彩的配角,例如滕子京、沈重等人改出人味儿来,遇到其他编剧,就……主角都立不住呢,哪有能力好好写配角了。

歪一句,网文里的反派们总是莫名恶毒卑劣集体降智,人生中唯一的目标就是找主角的茬然后把脸送上去给主角一遍又一遍地打,至死方休。

更可怕的是,因为无脑反派的「恶毒」,读者和观众认为女主们更恶毒的报复行为就是爽,对那些将反派挖眼、打胎、毁容、送去与猪/驴/马交配、做成人彘的行为拍手叫好,这是一种何等扭曲的三观啊?

说起来,通俗小说的思想性和文学性现在整体是在下降的,男频小说无法对标金庸,女频小说,真的连琼瑶奶奶的一根手指头都比不上。

现在大家都把嘲笑琼瑶剧的三观当做是政治正确,但是仔细想想,人们之所以能够挖掘出琼瑶剧里反派们的魅力,例如认为《新月格格》里的福晋雁姬、《还珠格格》里的太后和皇后、《一帘幽梦》里的绿萍才是三观正常、心智健全的女性,正是因为琼瑶从来就没有将她们处理成脸谱化的人物。

像何书桓和梅若鸿那样的「渣男」,即便是主角,琼瑶也没有美化他们的意思,反而将他们那些隐秘的小心思剖析的明明白白。

在琼瑶的言情宇宙里,没有纯粹的正派和反派,每个人都是有缺点、会犯错,但是也会闪现出人性高光时刻的普通人

大家可能会因为观念的不同而针锋相对,但这些都是对事不对人的,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所以当观念转化时,「正派」和「反派」是可以握手言和的,例如还珠里主角团和皇后的和解就是如此。

也只有这样层次丰富的人物,才有演员发挥的空间,单薄的扁平化人物无论是谁去演,都无法散发出任何人格魅力啊。

3、一掷千金的服化道,实则错漏百出贻笑大方

我现在已经得了张叔平恐惧症,哪部剧请了张叔平,大概率是高级烂剧。

很不幸,《大明风华》、《鹤唳华亭》、《天盛长歌》和《如懿传》都是他的杰作。

当然女明星也一样被梳平,啧,真是看得我头皮疼:

看看早年间张叔平封神的那几部电影,《蜀山》、《倩女幽魂》、《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就能看出他的问题在哪里,他的设计天马行空,放在架空的时空里靠演员过硬的颜值还可以撑得起来,一旦落实到具体朝代,他浅薄的历史知识就完全不足以应对「符合史实」这一基本需求。

△张叔平对于东厂帽、梳平大光明发型以及波点蝴蝶结的热爱,早就暴露无遗,这么多年一直在重复自己,或者说吃老本。

我暂且不说他给汤唯设计的妆容发型好不好看,贴不贴本人的脸,因为审美是比较主观的事情。

我就举两个明显与历史不符的设计:

①明代官帽没有帽正,也就是镶嵌在帽子上,表示帽子正面的一种装饰物,多半是珍贵的宝石。明朝剧只要看到帽正就可以直接给服装设计打不及格了。

可这剧里无论君臣的服饰都有帽正。

②明初翼善冠没有二龙戏珠,中后期才有,但是剧中朱棣就已经戴上了二龙戏珠的翼善冠。

另外,有明一代皇帝日常都佩戴的是黑色翼善冠,只有万历皇帝死后有一顶金翼善冠作为冥器陪葬品,活人是不戴的:

△首都博物馆里展览着从定陵出土的这两顶翼善冠

但是剧里面,活着的朱元璋和朱瞻基都戴上了冥器:

△至于这个猥琐的朱元璋形象更是赤裸裸的抹黑了。

钱没少花,道具的质量看起来也挺精致,但实际上做出来的全是异想天开粗制滥造的东西。

明代离现在并不遥远,皇家服饰的样貌有紫禁城里留下的明代孤本《明宫冠服仪仗图》,里面有皇帝、后妃、官员的服饰细节介绍,且都有插图,不同时候该怎么穿都是很清楚的,再不济也完全可以照着近年来的科普书籍《Q版大明衣冠图志》抄,张叔平先生拿着天价的报酬,却连买本书学习一下都做不到,难道这是什么很过分的要求吗?

偏偏出品方们还总迷信权威,对他不思进取、应付式的行活儿照单全收,连起码的审美和历史常识都没有,以为花大钱请了张叔平就可以大吹良心、精致、一流的服化道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4、打着历史正剧的幌子,肆意篡改历史

这个问题是《大明风华》独有的,因为《天盛长歌》和《鹤唳华亭》本质是架空的,可以逃过一劫。

这也是为什么《鹤唳华亭》的评分比《大明风华》要高的重要原因。

《大明风华》打着新世代高端历史正剧的幌子,对标的是《大明王朝1566》那样的作品,实际上拿出的还是《戏说乾隆》那种调调的东西,连《铁齿铜牙纪晓岚》的水平都比不上。

历史剧创作的原则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合理把握历史逻辑与艺术逻辑,可《大明风华》却是大事也虚,小事也虚。

各种史实上的错漏之处,就算是只读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都能察觉得出来。

剧中编剧处处夹带私货抹黑朱元璋、朱棣父子,名正言顺继位的朱高炽、朱瞻基父子也被写成了要用阴谋手段才能登上皇位的阴谋家。

朱棣成天大谈自己吃猪屎,称自己是「反贼」「罪臣」,还要尊建文帝为太上皇,甚至连他手下最重要的谋臣姚广孝也成天当着他的面骂他乱臣贼子,我想说,excuse me 啊?这是哪个时空的正剧啊?

与之相比,将「奸妃」孙皇后和无辜被废的胡皇后人设对调的这种事儿都不算事儿了,反正《如懿传》已经开过这种睁眼说瞎话的先河了。

有人说,看剧图个乐,如果没有这部剧,可能很多人搞不清楚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是谁谁谁呢?

要我说,这样胡编乱造的戏说不要也罢,在《雍正王朝》之前,大家心目中的雍正是个什么形象?

是把传位十四皇子改成传位于四皇子的、不务正业喜欢结交江湖人士玩血滴子的残酷帝王,最后死在了侠女吕四娘手上。

这和历史上真实的雍正有一毛钱关系吗?留下这样一个错误的印象,比不知道这个人物更严重。

说来说去,像《大明风华》这样精致的烂剧,是烂在了剧本这个根本上,如果剧本能把故事讲得逻辑自洽、详略得当、高潮迭起,那么即便是主人公三观有问题(参考《知否》),或是史实有误(参考《康熙王朝》),或是服化道粗糙(参考《庆余年》),观众都会给予最大的宽容。

但是不好意思,一旦故事都讲不好,却妄图借服化道和堆砌戏骨这些光鲜亮丽的东西来掩盖内里的问题,无非是绣花枕头一包草,观众是绝对不会买账的。

你看,连编剧自己都搞不清自己写的是个什么东西,难道还指望后期能「大力出奇迹」拍出个好东西来吗?

思来想去,张挺说无法为《大明风华》找到准确的定位,因为它不是大男主戏,也不是大女主戏,又不是板着面孔说教的所谓传统正剧,也不是《还珠格格》《戏说乾隆》式的喜剧。via《热播剧《大明风华》的初心:“没有时代隔膜的大剧”》

 2 ) 每次看到“靖难遗孤”都别扭

靖难是朱棣发起的“清君侧,竫国难”的战争,按理说靖难遗孤应该是朱棣一方的人们在靖难战争中遗留的孤儿,是应该受到尊敬和保护的,而女主的父亲是建文帝阵营的人,她应该是建文遗孤或建文余孽,然后通过男主与女主的结合,才能表现出电视剧一直要表达的立意。

但是电视剧我看八集了,一直靖难遗孤,每逢看到这,就别扭,就好像我们的抗日战争和日本的侵华战争,这其实是一场战争,我们反对侵略,我们的军民留下的孤儿是抗日遗孤,是烈士遗孤,但是日本人撤离中国大陆时也留下了好多孤儿在中国长大,我们从没叫他们抗日遗孤,日本也有个神马神社,人家管自己的孤儿叫军国遗孤来祭拜爸妈,请问有中国人愿意日本人管自己叫军国遗孤吗?

孙若薇听到朱瞻基管自己叫靖难遗孤,为啥不大耳刮子扇过去?你爷爷杀了我爸爸,你还叫我靖难遗孤?

 3 ) 能把“余孽”叫做“靖难遗孤”的编剧,还有什么写不出来的

坚持到了47集(二叔三叔下线、废后、立新后;宣宗因二叔三叔而不久于人世;宣宗下线,新帝朱祁镇怕是个脑残吧,还有太皇太后张氏,也是个傻子?早朝上的事竟需要孙太后一句一句解释),真的看不下去了,必须弃了。

从满怀期待到“恨铁不成钢”,到“忍无可忍”,都经历了什么???

本人半吊子明粉:

【明朝是我最喜欢的朝代,最喜欢的皇帝是成祖朱棣,看过一半《明朝那些事儿》(有段时间事情太多就把它放下了,之后就一直没再捡起来😂),对明朝的了解来自于中学历史+百度百科+知乎。

对明朝的兴趣主要来自于一本以朱棣为原型的半言情小说(有言情,也有家国、天下),在看小说的过程中各种百度+知乎搜相关历史人物/事件原型,从而有了对成祖和明的初步了解。

对朱棣了解越多(虽然依旧是凤毛麟角),就越喜欢他,也越喜欢明朝,所以明朝十六任皇帝的百科也都看过几遍,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事件的百科+知乎科普也了解过一点。前不久才看完《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真的值得细品),依旧是边看边百科+知乎。

平时没事儿会在知乎上逛与明朝相关的话题,最常见的例如明究竟为什么灭亡,怎么评价某某事件、某某皇帝、某某大臣等。

看这部剧跟我看其他古装剧/小说一样,边看边百度搜相关人物和事件。】

以上是我对自己给自己的标签“半吊子明粉”的说明,如果有人拿我是“明粉”说事儿,请先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看清楚你以为的明粉跟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否是一回事儿。

因为是“半吊子”,所以对明朝服饰、武器、官员设置、非特别有名的臣子、战争详情并没有特别多了解,因此也不会特地去究剧中某些地方怎么怎么不符合历史,更不会为了挑不符合而去挑。

所以请某些人不要张口闭口就“明粉和历史爱好者别以纪录片标准要求电视剧”、“明粉就爱究这些东西”、“低分就是喷子”、“为了黑而黑”。

谁没事儿闲的会为了黑而黑一部剧,会为了挑错而去扣一帧一画?又没给我钱!但中学历史水平、随便翻点儿百科就能知道的,咱能不胡编乱造嘛???

况且,如果不是对这部剧有期待,但最后有些“恨铁不成钢”,甚至对某些情节“不忍直视”,谁会闲的来发(差)剧评,还是长评?

我最初真的特别期待这部剧的,有我爱的朱棣,有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还有对北京保卫战、对大明进程起了推到作用的孙皇后(孙太后)非常期待(当然,大女主戏必然要夸大她的作用,而历史上她的作用没有那么大,但作为大女主戏、作为电视剧,适当夸大也可以理解)。

而放眼近些年的电视剧,写明朝的好剧真的少,所以最初真的特别特别期待它,而且印象中朱亚文演技好像还不错。

however,我现在真的看不下去了,连“接受不了半途而废”(看剧和小说看一半会不舒服,后面不喜欢了也会硬着头皮看完)的强迫症都救不了我了。

————————以下开始主体部分————————

【1】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请保持对历史最起码的尊重。

对于没有明确记载,或者记载模糊的细节,还有史学家们有争议的地方,都是编剧发挥的空间。但对于有明确记载的、盖棺定论的(某些人别杠什么史书也不一定都是真的,你要推翻至少要有足够的证据),咱能别瞎说吗?

①孙皇后、胡皇后、朱祁钰的出身

孙皇后与宣宗的青梅竹马不能写出彩儿吗?或者您说孙皇后从小跟在太孙身边是别有用心(就是你们给人家安的“靖难遗孤”的身份,怀着“给‘亲生’父母报仇的心”)也行啊,非要搞个男女主因为赐杀事件相识,搞个女一女二是亲生姐妹。

胡皇后是无过被废,是以没生儿子为借口废掉的,这么可怜的一个人,竟然因为编剧一句“反正我是不相信无过被废”而黑化?

编剧在知乎上的原话(第二段话我后面有用)

这个说辞,我???您不相信就可以改?

就算她真的犯了什么不能为外人道的错,史书无从记载,您这里想象了一下,但是朱祁钰什么时候是她生的了?这个总不能也是“您不相信”的地方吧。这是明晃晃的篡改历史、不尊重历史。

②张太后(朱瞻基的母后)

她在英宗朱祁镇未亲政时为朝廷做了什么百度百科就有,但凡您翻看一下也不会把她写的对国事一窍不通!!!

(早朝时,一个将军禀报事宜,他说一句孙若薇在旁边小声跟张太后解释一句,张太后怕不是个傻子???即使抛开历史,也有逻辑上的问题,这个我后面说)

请编剧给一个中年先后失去丈夫和儿子,还要辅佐幼帝的可怜女性最起码的尊重。她是明朝为数不多的精明能干的皇后(含太后、太皇太后)了。

③朱棣

成祖朱棣五次北伐,确实最后两次没什么成果,,但至少也是胜利,就算明军一样损失惨重,就算最初把蒙军(鞑靼、瓦剌、兀良哈)打退打疼或者干脆灭掉他们的目的没有达到,但从战事本身,明军还是赢了。

怎么被说成最后一次亲征败了???

而且朱棣领军能力怎样,你百度查不到吗?为了衬托出他最后一次亲征的失败,把他写的各种自大、各种延误战机、甚至最后军营都被端了。exm?

以及,就算最后两次亲征没有达到目的,那前面几次呢?而且,这种事情向来只宣布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隐藏,作为孙子,宣宗能说出“我爷爷五次远征都无功而返”的话???(别惊讶,就是TV版43集30:40,宣宗扮演者朱亚文说的)

我真求编剧了,朱棣要真这么不行,后面会被世宗把庙号改成“成祖”吗?朱棣可是唯一一个非开国皇帝,庙号却是“XX祖”的。

④其他时间线的问题、年龄的问题、移花接木

朱棣第五次亲征时马哈木早都死了;王振被朱祁镇视作老师、视作父兄,王振年龄至少比朱祁镇大一轮,剧中。。。。同龄人;其他的就不说了。

作为电视剧,出于某些需要,把一些人的年龄该了,把一些事的时间改了,把A做的安到B头上,也可以理解,所以这一条“④”姑且不算了。

但是前面①②③,把重要历史人物的作为、心性特点、出身都改了,真的不能忍,编剧完全不尊重历史啊!!!

以上是编剧胡编乱造、不尊重历史。

【2】编剧逻辑能力真的欠佳、怕是语文不及格

各种逻辑问题(举两个例子,张太后和靖难遗孤)

①张太后:

上文说到编剧把仁宗的皇后张氏写的对国事一窍不通(早朝时,一个将军禀报事宜,他说一句孙若薇在旁边小声跟张太后解释一句),这里说一下抛开历史,它的逻辑问题、它的矛盾之处。

如果张太后真的不辅政,不懂这些事儿,她就不会出现在朝堂上,就算你说她是出于表面功夫到场,那既然是表面功夫,孙若薇跟她一句一句解释的意义又在哪儿?

换句话说,张太后<1>要么不辅政&不出现在朝堂&对国事不通,<2>要么辅政&出现在朝廷&通晓国事&但不需要孙若薇解释(通国事自然不需要孙若薇解释),<3>要么名义上辅政实际不辅政&出现在朝堂上&既然是名义上就无需孙若薇一句一句解释。

也就是说,不管张太后因为什么出现在朝堂上,都不会出现需要孙若薇解释国事的情景。

②靖难遗孤,这也是很多人都在说的

编剧不知道“遗孤”是什么意思嘛?不知道“烈士子女”是什么意思嘛?

站在朱棣的角度,那些跟随他靖难的(却不幸战死)的功臣才是烈士,他们的子女才是“遗孤”。那些誓死效忠建文的人的后代,是反贼啊,应该称之为余孽,遗孤?那岂不是朱棣觉得效忠建文(却战死/被杀)的人是烈士?那自己靖难是什么?造反吗?打脸不?【就算实质上他就是造反,他也不可能对外承认啊,对外说的就是“靖难”(类似于“清君侧”),所以明面上所有人都说、甚至圣旨中都能出现的“靖难遗孤”四个字,不觉得可笑吗?】

你跟别人打仗,你管对方的幸存后代叫遗孤、叫烈士子女???编剧你语文体育老师教的吧。

【3】所谓“用心”、所谓“良心”、所谓“大制作”,我真的不敢苟同

①台词的bug,所谓用心就是这样???

您台词通俗易懂、不弄那些文绉绉的东西,您觉得皇家人私下相处说白化文,我可以理解,但有的话不是白化不白化的问题。随便举两个最新两集(46、47)的例子:

第一处,几个臣子向太后行礼:太后万安。

请问,何时太后能用“万”了?

第二处,孙若薇跟太皇太后说:过几年等他(朱祁镇)登基了。

Excuse me?他还没登基?那现在凭什么叫他皇上?

他父皇宣宗一去世他就登基了好嘛,那叫“等他亲政了”。

别跟我说什么“别太咬文嚼字”、“这都是细节”。这种问题不是一处两处,而从这些层出不穷的台词bug,我无法相信这是认真制作的。

②各种细节bug,所谓用心???

举几个例子

<1>平安、盛庸

朱棣说要放松对“靖难遗孤”的压迫时,当初跟着朱棣南下靖难的人不干了,然后出来两个代表人物平安和盛庸【我之前不知道找俩人,也不是故意挑刺儿,我是看当时朱瞻基叫了这俩人叔叔,感兴趣、想知道这俩人是谁(最开始就说了,我喜欢边看书/看剧边百度),然后发现,找俩人是靖难之役的中央军(中央军指支持建文的)主要将领之一???】

所以善待“靖难遗孤”,对于当初支持建文的两位将军有什么不好?他们有病嘛出来反对!!!出来反对的应该是跟着朱棣南下靖难的人啊!!!

我觉得这种“小细节”的不符合历史不必夸大为不尊重历史,也没必要,毕竟电视剧又不是纪录片,本来就有一定的改编,但,这绝对是不认真、不用心的体现。

这么多靖难功臣不用,非要用这俩,或者您不叫他们的名字,直接“两位爱卿请起”,也比您用俩反方功臣的名字强啊。

<2>诗句、文章乱入

于谦在宣德年间的文章、诗,在永乐一朝就出来了。清朝的诗明朝就出现了。

同样,我并不觉得这需要上升到不尊重历史上。

但如果真的用心制作,就不该也不会出现这种bug。

<3>编剧历史知识储备不够

汉大王之乱。。。。

我真服了,八王之乱是晋。

编剧大人您不知道能不瞎写吗?

<4>关于军事方面的错误

前文说第二段话还有用,在这里等着呢

军事方面的我不太了解,之前看其他人说也没太放在心上(主要我对军事不感兴趣)。

但是,当我在知乎上看到编剧这段话,我真的。。。。不知道怎么称呼,就这么写上了。这就是您所谓的“认真”、所谓的“用心”?

<5>从蒙古南下要绕道山海关,编剧我真服你了

我本不确定山海关在哪儿,依旧是出于兴趣,看剧看到那儿就想了解一下,于是百度到山海关的位置。。。

以下是几张地图,您好好看看瓦剌、鞑靼在哪儿,山海关又在哪儿。

您要说奴儿干都司、女真部南下要过山海关也就罢了,瓦剌、鞑靼,你从上海去北京还要经过四川吗?

编剧你真是拿起一个武器就写、想起一个地方就用。

还是那句话,我说这些bug并不是想说所有地方必须跟历史一致、或者必须不能出错,而是认为从这些bug,就可以看出所谓的用心有多大水分。

③家常确实别出心裁,但咱也要分场合不是?什么时候都随便就有问题了吧。

一家人私下交流不用父皇、母后这种称谓,用爹、娘、儿子。这个想法挺好。在朱家5位男性的家长里短时我真的觉得挺有意思的,觉得耳目一新。

但是,朝堂上皇上还自称“我”(不是偶尔,是80%都这样)就有问题了吧。

平时不穿龙袍,但朱棣接见随郑和来大明的外国使臣依旧穿便装就过分了吧。

平时用白化文,但批奏折也用就有问题了吧(孙若薇说,让宫女帮她写,说的半文言半白化,总之就是用词特别不讲究)。

不要跟我说什么这部剧的特色就是语言白化、家常,那是私下,正式场合该怎样就děi怎样。正式场合没规矩,这就是编剧和导演没在意它,就是不用心的体现。

还有,封建社会的等级、身份差异有多重要,相信不用我说。

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那么文绉绉,但该有的规矩不能丢。一个宫女能说出“皇上他还小”这种话?皇上是君父、是真龙天子,不管他再年幼也好、智商低也罢,有些话不能说。《大明王朝1566》中,太监陈洪说了句“世子乖”,是什么下场知道吗?他当时是最大的太监了,但主子永远是主子,奴婢永远是奴婢,有些话就是不能说,有些事就是不能做。

幼年英宗和郕王还有一群小太监一起玩闹,英宗让打郕王,那群太监没有任何犹豫就去,关键还压在郕王身上,他们是真不懂规矩还是嫌命太长?

【4】终于到了情节、演技部分了

【【【先说好的】】】

①白化、家常、朱家五位的日常

这个真的是这部剧的亮点,很喜欢。(但前提是家长里短是在非正式场合,正式场合毫不避讳就有问题了)

②成祖、仁宗、汉王、赵王角色的塑造

演技、台词功底,赞👍🏻

整天在战场上厮杀的成祖,虽然写的有些“温柔”,没那么杀伐果断,但整体还可以(第五次北征除外),而这温柔可以理解为他晚年的改变。

仁宗,他是真的仁,也是真的聪明。这个角色的塑造真心喜欢。

汉王,把他的作战能力、喜欢打仗、脾气暴躁,还有手腕不够都充分体现出来了。

赵王,虽然跟历史上的不太一样,但他的“小人”特点塑造非常成功,这也是他在参与造反(历史上是有造反之心但还未付诸行动)却能活下来,他这一脉延续到明灭的原因。

③杨士奇,塑造的还不错

④太子妃(皇后、太后、太皇太后)张氏,前期很不错。

但是从46、47集朱祁镇登基就不能看了(我不是说演员演技不好,是编剧写的问题,就像我说的朝堂上孙若薇给她解释国事这个情节,终于把这个角色写费了)

⑤胡尚仪,这个角色塑造的很成功,最初认为是胡善祥需要她,后来才发现她也需要胡善祥。

【【【再说不好的】】】

①女主孙若薇,演员汤唯

造型师该换了;汤唯的台词。。。。;汤唯的演技(眼神好像就没什么变化),情绪没有起伏,表演没有层次。

说实话,普通观众(我)不太懂什么叫演技,但谁的表演在剧里舒服、谁的能让人共情、谁的让人感觉莫名其妙、感觉尬,观众还是知道的。

以及,至今没get到孙若薇对剧情起到的推动作用(这个不是汤唯的锅,是编剧的)。

②男主朱瞻基,演员朱亚文

(演员本身还好,主要是角色本身,即剧本问题)

厂里厂气,姑且算作特色吧

“我们的儿子(朱祁镇),想当皇帝就当,不想就让他按自己的想法活”,这是一个即将去世的帝王该说的话吗?

如果您身体很好,还有很多年,您有很多儿子可以选,您确定可以选一个志向远大、且有能力的后代继承您的皇位,但您身体不行了!!!

③男女主的感情线

我真没看出来男主怎么就爱上女主了,当太子、当皇帝后也看出来他就怎么怎么爱孙若薇了。

这俩人的感情线跟这部剧(前47集)其他剧情整个就是脱离的。

④胡善祥,邓家佳

先说演员,邓家佳的演技比想象中好,不过,个人觉得她的脸不太适合古装,然后,她的台词总觉得有些别扭(就是有种端着的感觉)。

再说剧情,她跟汉王桥归桥,路归路,后面找男人还通过那道门???她脑袋秀逗了???

还有,要被废了,说了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我还能说什么。。。。

⑤朱祁镇,张艺兴

好吧,真的不是演员的锅,是剧本的问题!

英宗再怎么不英明也没那么脑残,还有,皇帝没有老师的吗?这么没教养。

最搞笑的是,他刚亲政(预告),在朝堂上说永乐北伐怎么怎么样的时候,底下的群臣是在哄小孩儿嘛。。。。

————————————总结————————————

【1】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魔改不能忍

【2】逻辑自洽!!!编剧逻辑水平欠佳

【3】用心、良心在哪里?各种奇葩的bug,主要是既然这样您就别说自己多用心,说了又有一堆打脸的地方。细节改编没问题,但不是随便写一个就叫改编,改编也是要用心的。地理位置乱写、明知对武器装备不了解还不查,这是态度问题,不是历史爱好者对改编零容忍。

【4】演技除了女主,都还不错,尤其是朱棣、仁宗、汉王、胡尚仪的扮演者。

【5】剧情,乱,主要是定位问题。如果定位是大女主戏,是宫斗剧,主要情节在后宫,纠结你让宣宗对了一个或少了一个妃子的又有几人?如果定位是历史正剧,您就别出现那么多重要人物的魔改,别出现那么多历史bug,也别让男女主的感情线处在这么不尴不尬的位置。结果贪心不足,两头都想要,最后两头都不捞好。

写着写着就累了,跟一部电视剧较什么劲呢?

不过也是真看不下去了,越看越无力,就是那种你希望它好但它真的不好的无力。

罢了罢了,就写到这儿,也就看到这儿吧。

 4 ) 最服编剧

朱棣管汉王作乱叫勤王这种错误我就不吐槽了,说说目前为止的扯淡桥段:锦衣卫兼礼部尚书、荷兰人在永乐朝就给大明上贡望远镜、来澳门晒货的说英语的葡萄牙人戈登被朱棣请去教明军使用火铳、穿越来的红衣大炮、大明的朝鲜宫人给李朝太宗庆生、李朝长公主朴氏参加大明的选妃、被黑成绿茶婊的胡善祥。。。

基本一日一暴,中学历史是数学老师教的系列。

 5 ) 中国的历史剧,终于学会拍“人”了!

《大明风华》最初吸引我的,首先是演员阵容和题材。

主演朱亚文和汤唯,都是我特别喜欢的演员。汤唯一直以来都是以演电影为主,出演电视剧,这还是第一次,我十分好奇和期待。而王学圻、吴越、俞灏明等实力演员,也让人对这部剧兴趣大增。我始终相信,一部剧的演员阵容只要够稳,剧的品质就基本有了保障。

《大明风华》的题材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是为数不多的以明代为背景的历史剧。从小到大,我看过很多秦汉历史剧,如《汉刘邦》、《汉武大帝》、《大汉天子》,看过很多唐代历史剧,如《大明宫词》、《唐太宗李世民》、《长安十二时辰》,也看过很多清代历史剧,《孝庄秘史》、《康熙微服私访记》、《雍正王朝》……但是相较之下,明代的历史剧就少得多,明朝,似乎是一个被影视行业冷落的朝代!正因如此,它更像一个宝藏,有很多待开采的精彩故事。而《大明风华》,就挖掘了这个宝藏的一角。

这部剧从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讲起,横跨五代六朝,讲述了明朝第二代皇帝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等数代帝王的故事。而贯穿这五个帝王统治时代的人物,就是汤唯饰演的孙若微,一个经历过靖难之役、迁都、土木堡之变、北平保卫战等历史沧桑巨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历史走向的女人。

从故事架构上看,本以为这是个大女主戏,但看完前两集后,发现并非如此。孙若微是主线角色不假,可实质上,她也只是一个贯穿全剧的线索人物。

《大明风华》的前两集着重于故事背景的铺垫,它描述了靖难之役,也展现了朱棣攻陷当时皇城金陵(今南京)的过程。建文帝在众叛亲离中削发为僧,朱棣自立为王屠戮前朝旧臣… …这些历史故事中耳熟能详的情节,都在这部剧里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孙若微本名是景蔓姝,她的父亲是建文帝时期的御史大夫景清,在那场杀戮中,她的父母被杀,她被托付给一个叫孙忠的军人,得以幸存,而他的妹妹则被朱棣的孙子朱瞻基救下,带进皇宫做了宫女。十年后,孙若微跟随孙忠回到金陵,与靖难遗孤一起行刺朱棣,机缘巧合之下遇到了朱瞻基,开始了一段恩怨纠葛。

从背景的铺陈可以看出,在大的历史走向上,剧作都尊重了史实,譬如靖难之役中,朱棣大肆屠杀建文弟旧臣等,在历史上确实如此。

在相关的历史关键细节上,《大明风华》都基本遵照了史实。

导演对历史的尊重,还体现在了选角上。这部剧中的每个演员几乎都是按照历史原型来找的。作为观众,我们看剧的时候,会觉得每一个演员和角色之间都嵌合得非常好,好到让人觉得,这个角色理所应当就该这个人演。

王学圻饰演的朱棣,在历史上是个常年征战沙场的军人,他既有一代君王的谋略和霸气,也有军人的戾气和杀气。王学圻既演出了他老谋深算的一面,也演出了他的为人父的慈祥的一面。

他沉默时,不怒自威,张口说话时,更是振聋发聩,令人害怕。他说话时,甚至有时候还爆粗口,乍看之下,令人捧腹之余,更是疑惑,他可是一代君王,怎么也不怎么文明?可恰恰是这样的朱棣,才能和历史上真实人物的经历、性格相契合。

梁冠华饰演的朱高炽,历史上关于他的介绍是“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而剧中的他,还原度可以说是非常高了。

而历史上的朱高煦,虽然不肯向学、言行轻佻,却是个难得一见的将才。在靖难之役中,他屡次救朱棣于危难,被认为是几个儿子中最像父亲的一个。俞灏明对这个角色的诠释也非常精准,他行事跋扈,锋芒毕露,奚落起太子也是一套一套的。

朱瞻基这个人物在历史上很有意思,他生性比较“会玩”,不光军事能力卓越,还是个杰出的书画家,听曲儿、斗蛐蛐,这些“歪门邪道”也都颇为擅长。

朱亚文塑造过很多极具魅力的男性角色,《红高粱》中的余占鳌,《闯关东》中的朱传武,都堪称经典。而导演张挺说,之所以最后敲定朱亚文演朱瞻基,就是因为他的不仅能演绎出朱瞻基潇洒的一面,目光和嘴角还有那么一丝狡黠。

在叔叔朱高煦的打压下,他坚强地站在父亲背后,不断为他解围。在调查朱棣被刺杀一案时,尽管孙若微以为自己掩饰得极好,朱瞻基却很快识破了她的破绽,古董铺搜查时,他的眼神和行动,体现出了他的聪慧。不得不说,朱亚文对这类角色,可以说是驾轻就熟。

尽管在大的历史事件和关键人物上极大的尊重了史实,但个别人物也有所改编。譬如历史上,景清确实遭到了诛杀,也是被诛九族,不过是因为他降了朱棣后,又密谋行刺,才会引火烧身。而在剧集中,为了增加戏剧冲突,景清是在靖难之役后就被诛杀了,密谋刺杀朱棣的则变成了孙若微的养父孙忠。

这种改编,并不影响观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而又使得剧情更加跌宕起伏,是在合理范围之内的。

不过,尽管在关键的历史大事件上都遵照了史实,但正如导演自己所说,这部剧 “不是历史剧,而是传奇剧”。

其实,对于观众而言,无论历史剧,还是传奇剧,只要剧情足够精彩,就会有继续追下去的欲望。电视剧是历史的一种打开方式,但没有人真的会在一部电视剧里去学历史。

相较于以往的同类题材电视剧,《大明风华》在风格上,相对更加轻松有趣,朱棣和他的儿子朱高炽、朱高煦之间的关系,除却君臣之间的权谋,更有父子之间的血脉亲情,三人的关系十分微妙,却又妙趣横生。

王学圻饰演的朱棣杀伐决断,是一代枭雄,却也是一个为了儿子操碎了心的老父亲。在外征战一年,这一年由太子监国,他一回家就检查太子朱高炽批阅的奏折,像在外工作一天,回家还检查儿子作业的老父亲。而他对朱瞻基的宠爱,也像普通人家的爷爷,对自己的孙子的宠爱。

梁冠华饰演的朱高炽贵为太子,可他对父亲却畏如虎狼,在父亲面前唯唯诺诺,说话永远吞吞吐吐,父亲问什么,永远答不上来,说不清楚,简直就像扶不起的阿斗。可是回到家,在妻子和儿子面前,他又思路清晰。

这种对父亲的“怕”,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悌”的贯彻,他内心真的怕父亲吗?倒也未必,可表面上装得怕,却能表现出对父亲的尊重,满足父亲的权威感。

与此同时,面对一个猜疑心重,无比强势的父亲,作为太子,他装得弱势一点、低调一点,倒比锋芒毕露来得安全。自古以来,皇帝疑太子,从而父子之间心生嫌隙、太子被罢的前车之鉴并不少,所以像朱高炽这样扮猪吃老虎,也不失为一种科学的生存策略。

由于梁冠华老师把朱高炽的“怕”演得惟妙惟肖,所以观剧的过程中,总会情不自禁被他一些小表情逗笑。

在剧中,朱家的四个男人之间,总有这样既像是有点小心机,又像是性格和人性使然的小互动,令人不禁为之一笑。

人物的有趣和生动,一半是故事和细节的功劳,一半是演员的功劳。一众实力派演员用精湛的演技,塑造出了性格鲜明的角色,加之考究的服装道具,最大限度的再现场景,赋予了《大明风华》非常醇厚的质感。

当然,《大明风华》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把历史中的王侯,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人。

皇族的外衣下,君臣之外,他们亦是父子、兄弟,权欲斗争下,他们也有温情,也渴望温暖。虽说是古装剧,但我们也可以在剧中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了悟一些道理,追剧的时候更容易带入进去。

把“人”拍得鲜活、生动,而不是仅仅拍一段枯燥的、没有人情味的历史,也是这部电视剧的一大亮点呢。

 6 ) 明朝服饰资料这么丰富 这部剧却还要胡乱发明奇装异服

服饰问题太多了,就拿下面这张图来说吧。皮弁服搭配翼善冠,而且翼善冠上面还有帽正,可以说最最基本的明朝服饰基本功都没有做到,这部剧的服饰完全不及格。

明朝服饰科普资料现在这么多可你连抄都不会。《女医明妃传》至少还会抄虽然错误也有但都是细节问题所以可以勉强及格,但这部剧完全是0分。比较靠谱的明朝服饰推荐央视拍的《海龙屯》

最后笔者想说,明朝离现在不远,皇家服饰的样貌有紫禁城里留下的明朝孤本书籍《明宫冠服仪仗图》,里面有皇帝、后妃、官员的服饰细节介绍,且都有插图,不同时候该怎么穿都是很清楚的。你们不要随便乱发明一些不知所云的服装好吗?你再不济也完全可以照着近年来的科普书籍《Q版大明衣冠图志》抄,不要自己发明了一堆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的衣服还说是明朝的。

 短评

朱亚文太让人上头了!和汤唯两人在酒楼上相互试探非常可,你用酒试探我的身份,我也赌你不会真的让我死。聪明人就该这么对戏,假风流真腹黑,假小子真少女,人设一下子就立起来了,编剧可以。

8分钟前
  • 英华
  • 推荐

梁冠华老师确实不一般,朱高炽就是朱高炽,跟狄仁杰完全分得开,不出戏。

10分钟前
  • TheStanshady
  • 力荐

一代废物孙皇后被改成历经六代呕心沥血为国为民的玛丽苏大女主,我就知道明史官的棺材板压不住了。但凡孙皇后长点脑子教育自己的儿子,儿子都不至于亲征被俘虏。别大明风华了,叫大明疯话吧!大明虽好不容易有个剧但也不是像你们这样糟蹋明史的。衣服丑绝人寰,张叔平做个人吧!

15分钟前
  • 少绾
  • 很差

男主扮相好像公公呀,女主也不怎么样,造型师出来挨打

20分钟前
  • 士多啤梨酸奶球
  • 较差

狄胖胖真的太萌了,就是一大把年纪了,在父皇面前依然惨兮兮的,只能靠卖萌才能生存。

21分钟前
  • 一星期的你
  • 力荐

清宫戏此起彼伏的时候,有个明朝的戏一下子就亮起来了,从题材本身就足够有吸引力,张挺执导让节奏和剧情的流畅度都不错。明宣宗的故事挺新鲜的,一开场朱亚文这个又苏又腹黑的小太孙也是很有意思。画面质感古意十足,极佳,算是美术置景的典范了。

25分钟前
  • 蓥鄞一米
  • 推荐

这节奏,这剪辑,这台词,稀巴烂

27分钟前
  • 尼莫幸运鳍
  • 较差

皇帝和太子这对父子关系堪称是最难搞的,特别是像朱棣这种特厉害的老爹,太子当的跟孙子似的。

28分钟前
  • Little etialb
  • 力荐

第一集开篇就来个鞋拔子明太祖,然后又是剃发和尚跑路的段子,必须0分差评

32分钟前
  • 闻言
  • 很差

汤唯的男装扮相挺有气质的,确实撑住了这个造型,开始期待这部剧了。感觉也有好多熟悉的老演员出演哇。

35分钟前
  • 泪染霜
  • 力荐

果然动起来的造型比静态图片好看,服化道置景还挺精美的。实力派演员真的多,汤唯和朱亚文都是原声很好评。既靠着明史,又在乱编乱造。

39分钟前
  • kakakarl
  • 还行

史诗级灾难片。历史虚无主义这里怎么没适用呢

42分钟前
  • 寂寞三叹
  • 很差

写了一大堆最后还是删了,槽点多到不想吐,我算是看明白了,中国真正缺的是好编剧,可惜了这些好演员。别叫大明风华了,您可当不起《大明》二字。看王学圻,梁冠华的面上给两星。

44分钟前
  • CRITIC
  • 较差

超乎想象的观剧感受,汤唯演技在线,朱亚文和梁冠华演的父子太逗了,大明王朝的故事太逗了,家长里短的故事另一个角度去看,特别好玩。

46分钟前
  • 科克托马斯
  • 推荐

原著党对造型持保留态度,官宣的阵容还可

50分钟前
  • jsygncbl
  • 推荐

但凡花80块钱买一本大明衣冠图志和看看明史都不会拍出这种烂剧

55分钟前
  • 温九斩华雄BJJ
  • 很差

我太好奇燕王闯入宫城那一晚,朱允文究竟在想什么?会恐惧还是后悔?可无论怎样,我都不希望他是这样…减分…朱棣对子孙一字一泪,对比隔壁,鹤唳华亭的太子是充话费送的吧…这部剧难得在讲帝王家时添了许多烟火气,一家人说话像极了宅门百姓的苦辣酸甜。这个风格独特,有趣。ps:感情线和老朱家的鸡飞狗跳相比,真是无聊到死…而且汤唯的演技…俩人站一起,一丝cp感都没有…连带着朱亚文都要被质疑演技了…

56分钟前
  • 碎碎念
  • 还行

汤唯是李安打造的一次性筷子,她的生硬和造作正好符合王佳芝假定的表演情境,不得要领反而是画龙点睛,一旦脱离就是灾难,属于文艺片里的古月刘劲王伍福,特型就看怎么用,遇到编剧出身的文本型导演,九成九是祛魅。

57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较差

汤唯演技太尬,台词是烫嘴吗

58分钟前
  • 拳拳带风
  • 较差

刺杀朱棣三毛特效,假得不行,刀还没砍上人就飞出去了,OMG,还好小时候一笔带过,不过汤唯怎么了,演得咋咋呼呼的反而邓家佳令人印象深刻,演的灵气逼人。朱亚文演的也很奇怪,像个中二青年,虽然我是冲着朱亚文和汤唯去看的,但真的觉得不吸引人。

1小时前
  • 你不来我不敢走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