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2018

HD

主演:托尼·塞尔维洛,艾莱娜·索菲亚·里奇,里卡多·斯卡马乔,卡夏·斯穆特尼亚克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法国语言:意大利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他们2018 剧照 NO.1他们2018 剧照 NO.2他们2018 剧照 NO.3他们2018 剧照 NO.4他们2018 剧照 NO.5他们2018 剧照 NO.6他们2018 剧照 NO.13他们2018 剧照 NO.14他们2018 剧照 NO.15他们2018 剧照 NO.16他们2018 剧照 NO.17他们2018 剧照 NO.18他们2018 剧照 NO.19他们2018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他们2018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野心勃勃的年轻商人塞吉欧(里卡多史卡马西奥 饰),常以金钱美色贿赂政客名流,成功称霸商场。为求更上层楼,塞吉欧决定进入政坛,他得先趋炎附势、再趁机窜出揽权,放眼政坛只有一人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那正是掌握政权长达20年、私生活极其放荡的前总理贝卢斯科尼(托尼瑟维洛 饰)。  年轻的人,不惜浪掷青春,追求名声与金钱。为吸引贝卢斯科尼的注意,塞吉欧刻意租下位在他家对面的高级豪宅,更找来性感火辣女孩夜夜狂欢,展开纸醉金迷的豪奢攻势,终于吸引到贝卢斯科尼的注意。但当他成功闯进嚮往已久的上流世界,才惊觉这位政治狂人早已大权旁落…。  年迈的人,甘愿耗尽金钱,找回权力与青春。亟欲重掌政权的贝卢斯科尼,每天邀请无数贵族与名流登堂狂欢。他在奢华别墅的派对,更永无止尽地提供女孩与药物,上演著一场场酒池肉林的慾望人生。就在他成功说服政敌,眼看重掌政权在望,却发现人生最大的劲敌竟是青春…。  究竟是追求名利的他们,操控了青春、权力与金钱;还是青春、权力与金钱,从头到尾都操控著他们?真爱我的名字叫可汗蒲塔河灵药危情阿罗哈直到婚礼让我们分开善恶魔法学院叛逆喜剧:冲出动物园辛亥革命坎迪太空部队第一季杀手之王新寡丛林大反攻3土生土长托勒密·格雷最后的日子第一季黑暗侵袭一日一猫加勒比宝藏冷暖生活降神驱魔我的双面爱人火城绝杀合家观赏楚留香大结局黑客热血尖兵将错就错2015桥第二季幻影计划富兰克林第一季真假学园5至高利益尴尬情人惊天解密颤抖吧,阿部!猫腻少女失去的女孩寒山尸变塔楼 第一季大丈夫2(粤语)绝世好Bra粤语柠檬和罂粟籽蛋糕

 长篇影评

 1 ) “那天我莫名其妙被送上战场,觉得像英雄一样”

执导过“指环王”系列和“金刚”系列等巨作的彼得·杰克逊,这回给我们展示了一部全新的史诗——

关于一战的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

与以往经常看到的战争纪录片形式不同,这部时长约一个半小时的纪录片中,导演没有做出任何直接的评论;

旁白全部由一战老兵的录音资料剪辑而成,除此之外,杰克逊还做了件更加大胆的事儿:

将所有视频资料的画面上色

这一举动,带来了不少争议。

原始画面和处理后的画面

在今年伦敦电影节上映时,甚至还有3D格式——擅长视觉效果的杰克逊,这次也要给大家带来充分的真实感。

而这份“真实感”却有评论家不买账:对他们来说,一战的纪录片,恐怕黑白画面才是真正的“真实感”,有了色彩仿佛在看科幻。

片子的口碑,倒是不受这些争议的影响:

海内外都是统一的高分

真实的录音,真实的故事,从这些当事人的口中讲述出来,无疑比任何描绘都有力。

政治家、领导人视角,跨国跨洲的战争格局与规模,我们都看过太多太多了;

但对于这些当时只有一二十岁的英国男孩子们来说,战争,只是自己眼前无休止的一次次行动——

他们听从,他们出击,他们从不大声质疑,他们偷偷地想要活命。

在这部纪录片里,杰克逊专门从BBC在1964年做过的节目《第一次世界大战:伟大的战争》那里选取素材;

杰克逊认为那时的受访者们“不再年轻但也没有太老”,对他来说这正是讲述他们经历的合适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伟大的战争》

这些老兵们,记得从出发前到归来后的每一个细节,记得那些陪他们度过难熬战壕时光的每一件小事。

他们已经活过了两次战争,住进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和平的年代——

可要想走出那段苦痛的回忆,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谈何容易。

苍穹下的战鼓,死神伫立在沙场

1914年6月28日的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民族主义者、波斯尼亚青年学生普林西普枪杀。

此事导致整整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

纪录片里的老兵们,仍旧记得当时的氛围:

一整个夏天我们都听说来自巴尔干、塞尔维亚那事的大麻烦,但我们好像离得挺远,根本不担心——

直到新闻里说,英国和德国可能要开战了。

“我们和一队德国人打完了场英式橄榄球,正聚餐到一半突然有人送来了开战的消息……”

“那一瞬间,我们甚至在想要不要拿起餐刀捅他们……最后决定战争明天才开始呢”

几乎每一个没到岁数的少年都谎报了年龄,所有军官都为他们打着掩护。

每一个报名参军的士兵,都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战役,都以为顶多几个月后就能回家。

即使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志愿前来的男孩子们仍然斗志昂扬——尽管每一个母亲都陷入悲恸。

几十年后的他们提到当时的心情,仍会笑着说,谁都希望这一切没发生过,但平安归来之后,不后悔这段经历。

“虽说当时那么可怕,让我再来一次,我还是会头也不回地上战场。”

当时的他们,全当是普通的出行和服役,完全没意识到这次有多么不寻常:“后来想想,我这辈子都没那样兴奋过。”

“年轻的士兵上战场”

在军官眼里,他们却是瘦弱干瘪、面色蜡黄、满心恐惧的孩子,中学年纪,披上制服去打仗。

有个小伙子说,军官啊,靴子穿着好大。

军官只回他:没有不合适的鞋,只有不合适的脚。

队伍里还配备了许多军用剃须刀,然而这些尚未成年的男孩们哪里用得着呢?只能拿来切切肉,如果还有肉吃的话。

最开始在营地,吃得倒还行,面包黄油培根不会少;训练也能扛,没人觉得受到了欺压。

西线战场有些不一样。士兵们坐火车到多佛,再乘船去海峡对岸的加莱,然后步行前往比利时——眼前的废墟和耳边的枪声,一下子变多了。

短暂的快乐越来越少,无人区随处飞着子弹

死人和老鼠遍地都是,活物见不到几个。躲在壕沟里,就不敢抬头看。一旦睡着,就不清楚能否再醒来。

“你不知道哪天,你从小踢球的伙伴,就躺在你的身边——一具尸体。”

士兵们甚至会捡到两年前法军留下的饼干,吃的时候都能尝到长出的青苔

还有那冲天的死尸味道——牛和马腐烂的皮肉,被咬烂的军装,到处都是蛆和飞虫,也让他们下辈子都忘不了。

“那是死亡的味道。”

每天都是如此,大家的反应都不一样,有位老兵则说:反正下一个就会是你,有什么区别呢。

2005年[圣诞快乐]剧照,一战真实事件改编

[圣诞快乐]里讲述了一次双方停战过节的真事儿——虽然如此著名的彻底停火是个例,但两边的士兵确实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的敌意。

纪录片中很多老兵都提到了,被俘的德国兵,有曾在英国当服务员的,大部分都和他们一样,以前也有自己的职业和生活,突然被拉来参加了战争。

他们无聊的时候,甚至会在边线立起标语互相调笑;他们一起合影,抢对方帽子玩:“那些巴伐利亚人,大多真是友好正直的好人。普鲁士人倒是挺混蛋的……”

他们不恨对方,他们尊敬彼此,谁也不想打仗——每个人,都只希望战争能快快结束,也祝敌军士兵们都能够活着离开。

“我们甚至不在乎谁赢了战争,我们只想早点回家。”

当政权开始狠磕,受害的永远是人民自己。首相的策略,将帅的指挥,对他们来说都只是猜测、命令和模糊的概念

“他们没有任何恶意和怨气”,直到最惨烈的战争后期也是如此

随着战争的推移,每个人的心态都在变化着——他们目睹过最惨烈的伤亡,也体验过最真挚的友情

血肉横飞和炮弹轰鸣中,他们眼中的战争,不再是出发前那个简单的任务:

“1914年离开家时和1917年回来时,每个人看到的战争都不一样了。”

哀伤中的挽歌,他们与日月同光

正是这些碎片式的个体,构成了这场世界规模的战争——

士兵和战争在互相影响着、改变着;近年,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从个人视角看残酷的史实:

被搅进战争的所有人的生活,都在或有或无的意识中,被残忍的政治军事冲突,彻底改变了。

[敦刻尔克]:从一战到二战,英国兵还是只有草莓果酱……

同样是战争群像,同样是个体视角,同样是充分利用影像力量——

诺兰几乎纪录片式的[敦刻尔克],引起的争议也够大的。

丘吉尔的指令,是将军无线电中听不见的声音;海对岸的家乡,是渔夫们驾船前来的号角。

男孩子们眼里只有帆的一角,头上的轰炸机,还有天际线那边隐约的白崖

谁赢了战争?是盟军政府。谁救了他们?是他们自己和普通的人民

“撤退?逃命?你们回来就好,活着回来了就好。喝杯热茶吧。”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热闹,庆祝,都是你们的

现代战争同样如此,关于讨论军人的内心世界李安在这部电影中专注了比利·林恩一个人的经历:

他因为偶然的视频成为了伊拉克归来的英雄,但没人知道,那最大的殊荣记录的是他最痛苦的一天——

他无疑代表了每一个走过战火的人: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已经千疮百孔;但渴望被周围欣喜的人群理解、拥抱,又是多难的事啊。

北美评论家却对这样个人化的表达嗤之以鼻:

国家的威严之下,大众娱乐的消遣中,这样的纠结与复杂,在某些评论家眼里,无疑是多余。

战士摇摇欲坠的内心,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冷漠中,继续被边缘化着。

HBO神剧[杀戮一代]:每个端着枪的大兵,其实都是穿上军装的邻家男孩啊

关于纪录片中多次被老兵提到的“快乐服役时光”,就正如《杀戮一代》中那样,没有交火的时候,大家都拿出十二分的幽默来打发无聊;

真实的战地是什么样的?士兵们是真实的,愉悦和苦难也是真实的。

正是过了命的兄弟情谊和后来的死伤之惨痛,才使他们与战争产生了深深的羁绊——离不离开战场,心头的那片硝烟,都无法散去。

彼得·杰克逊的祖父曾参加一战

杰克逊将这部纪录片个人化,并将这段“士兵的共同经历”献给了他的祖父,英格兰的战士:

“我和爸爸一起长大,从小就听他讲祖父的故事。我自己也是一战的孩子,我父亲在那之后移民到新西兰,遇见了我母亲。”

花了数年制作这部电影,对他来说无疑也是学习祖父经历的过程。

有趣的是,BBC首播这部纪录片时,一位观众竟也在电影开场的录像资料里,看到了自己的祖父——

这位来自埃塞克斯的女士,看到屏幕上她的祖父穿着整齐的制服,站在法国乡村的前线,正与一名警官交谈。

又震惊又感动。这无疑也是本片带来的正面效果之一:有多少人会在这段影像中找到回响

片名来自诗人劳伦斯·比尼恩的《For the Fallen》

他们永远不会衰老,不像我们这些留下来的人一样日渐老去:

他们永远不为高龄所难,永远不为残年所累。

每当太阳落下,每当清晨来临,我们就会想起他们。”

就像未满周岁的加缪,父亲战死于一战战场,而后来站在父亲墓前的四十岁的他,已经比葬在这个石板下的男人还要年长。

——“温情与怜悯突然溢满了他的胸膛。”“而只有疯狂与混乱,那就是儿子比父亲岁数大。”

睡在这片土地下的都是孩子,他们是那些此时已头发花白,自以为懂得生活的人们的父亲。”

每年的阵亡将士纪念日,人们戴起罂粟花

比尼恩的诗句,在每年的11月11日上午11时,被作为纪念辞在欧美各地吟诵着;

人们放下手头的工作,大人和孩子手拉着手,默默围着纪念碑而行,缅怀一战阵亡的将士们,纪念着战争的结束今年是一战结束一百周年。

人类的历史,被鲜血涂抹着,被炮火环绕着,被坟墓奠基着。

而就像大家一遍一遍说的,活着的人能做的,就是不去忘却

每一个人,每一条命,都是值得的。

他们已经不再变老了——他们沉睡的时候,就好像那个刚穿上军装的少年一样,英气勃勃。

-

文:Yorkshire Viking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2 )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一直以来,第一次世界大战遥远得仿佛好像只是历史课本里的一段话: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在塞拉热窝遭到暗杀,就此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帷幕。由于我们国家没有直接参与一战,和二战比起来,一战在我国的知名度低得可怜。但其实一战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可以毫不保留的说,一战直接改变了现代的世界格局。一战过后,英国虽胜,但国家经济一蹶不振,从此日不落帝国落于美国后。德国战败背负巨额欠款,直接导致了希特勒的当权和二战的发生。一战过后,底层人民的革命意识觉醒,开始逐步推翻各国腐朽的皇室。法国急需劳动力,周恩来、邓小平等人赴法勤工俭学,为日后中国的崛起埋下星星火种。

执导了史诗巨作《指环王》的新西兰人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帝国战争博物馆希望他能拍一部关于一战的片子,要求是需要用到博物馆的战争史料,大约是两万三千个小时的影像资料,还有三万三千个老兵录音。但同时还要有原创性,不能流于流水账。

历时四年,PJ完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他没有从世界格局的角度,而是从西线英国士兵的角度,讲述了这段历史。因此这个片子,比起政治历史,更偏向于人文经历。全片一个半小时,所有的画面都是史料,没有尴尬的现代演员的演绎,没有无聊的历史学家采访,一切都是一百年前原汁原味的。背景讲述者都是一战时期的老兵,讲述那些年只在回忆里鲜活的故事。最最酷的是,PJ和他的团队通过现代科技给古老的影像资料上色,调整速度,那些在快进般的模糊史料里的古人,突然间鲜活起来,隔着屏幕也能真切感觉到他们的天真,他们的恐惧,他们的苦中作乐。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战的爆发是突然的,这边还在和德国人踢足球赛,突然传来消息,英国对德国宣战了。但是国家的动员却是有力的,各种标语让年轻的小伙子们热血沸腾,“日后你的孩子问你,爸爸,你在伟大的战争里做了什么?”“为英格兰而战,不要成为下一个比利时”。征兵的要求是18-35岁,但是热血的少年们谎报年龄也要参战,有老兵回忆说,那时候最害怕的就是还没等我上战场呢,战争就结束了。英国口音和美国口音比起来,有种呆板的可爱,在影片中更显的得少年们不知世事。

他们穿上了最好的(可能是唯一的)西服光荣地去参加征兵,却被统一没收了全套行头换上了并不合体的土黄色军装和沉重的军靴。经过短暂的令人兴奋的军训过后,他们便开拔进入了比利时战场。一周比一周走得快,走得时间长。越往前走,听见炮火声越来越近了。路上遇见前线下来的士兵,年轻的士兵们兴奋地问前面怎么样了,士兵表情麻木,说:“糟透了,伙计。”

很快,他们便直面了战争的残酷,荒芜破败的无人区,缠着密密麻麻的铁丝网,网上挂着死人。潮湿的壕沟里,有大群吃死尸吃得胖胖的老鼠,有无尽的虱子,天冷的时候靴子和沟里的水冻在一起,冻疮都是轻的,严重的则需要截肢。上一秒钟还在聊天,下一秒钟聊天对象的头就像个打碎的鸡蛋一样在眼前爆开。战壕里不能睡地上,因为有水,直接在壕壁上挖洞躺在里面睡。没有上厕所的地方,只能挖出一条沟,上面放个板子,板子上可以坐四个人,都光着屁股拉屎。拉屎的时候由于在壕沟外,还要提心吊胆怕德军扔个炸弹过来。有一段在壕沟里的录像,明显看见娃娃脸士兵脸上的无限恐惧,PJ说这是在一场很惨烈的战役之前录的,这个录像里的所有人基本都战死了,这是他们死前30分钟的影像。

战事不严峻的时候,士兵们也会聚在一起苦中作乐。吹口琴的,吹苏格兰风笛的,逮着青蛙玩的,互相喂食物的,拿着瓶子当吉他弹的。半大小子们在一起,再艰苦的环境里也能找出无穷乐趣来,影片中大部分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咧着嘴笑着的。那个年代电影刚刚普及,面对摄像师,每个路过的人都天真又羞涩地盯着看,很难继续做自己的事情。还有人不知道摄像和摄影的区别,站在哪里呆呆地尴尬地笑着等着照片完成(那个时候照相需要摆pose十秒以上才能成像)。这些看着镜头的一张张面孔,一双双眼睛,经过了一百年的时光,注视着我们,突然有种跟古人交流的超自然感。

战争打了四年,接近尾声的时候,大家都累了,当年的少年已经成为营养不良,胡子拉碴的男人,见过德军的俘虏才发现他们也是普通人。PJ的讲述非常中立,在电影里德军很勇敢,也很固执,但他们也都是普通人,可能在战争开始前是理发店的,酒店服务生。被俘虏的德国人表情也是恐惧,呆呆地睁大眼睛,生怕错过了眼前英国士兵的一个表情就等来杀身之祸。

等到这些士兵都回乡了的时候,才发现等待他们的不是接待英雄的荣耀,而是周围人的不理解,还有失业潮。这场欧洲皇室之间的角力,带给普通民众的,只是伤痛和贫穷。上大学时,白发苍苍的德国教授给我们讲,他小时候村子里的人都是缺胳膊少腿的,他那个时候还以为正常的就是那样,人都是那样的,都是要缺胳膊少腿的,后来才明白那有多么的不正常。

影片结束后,PJ出来讲解了他和团队制作电影的过程,读唇语,配音,找资料,调色,如此庞大细致的工程,也之后PJ这样追求追求超现实的导演才能达成。最后的片尾曲是一首一战时候的老歌《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调子朗朗上口非常有节奏感,应该是士兵们行进的时候编出来得以传唱的,讲的是法国战壕里的英国士兵们和一个法国老女人苦中作乐的事。这个片尾曲还有一个小插曲,电影快拍完了PJ才想起来用这个曲子,回英国找人录已经来不及了,他用新西兰人模仿英国口音又觉得不像,破坏电影整体感。最后他打电话到英国大使馆,找来大使馆里最会唱歌的几个人,于是这几个高矮胖瘦不一的外交官,在口哨和苏格兰风笛的伴奏中,用英音摇摇晃晃地唱了这样一首歌。效果出奇地好,仿佛就是几个临时凑在一起的英国士兵,一边行进一边唱着这样一支粗俗的歌曲,不知道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一战作为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战争之一,有一千万士兵阵亡,其他受伤病困扰而早逝的更是数不胜数。PJ在最后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这部片子能让人们问问自己的祖父母们对于那段时光的记忆,因为他们的父辈们可能和他们讲过这段历史。而再过几年,当我们的祖父母去世了,这段历史真的就变得遥远了。感谢PJ以一种谦卑的匠人精神,将这段落满灰尘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那些年轻的士兵们有的人埋骨异乡,有的人的孩子都已经白发苍苍,但他们因为这部影片而永远鲜活。

附上《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的简化版歌词(歌曲本身重复的段落太多了),往往这种欢乐的口水歌,因为是百年前的,反而有一种黑暗哥特的意味在里面。另一首相似的歌是《编玫瑰花环》,是一首欧洲黑死病时期的黑暗童谣。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已经有四十年没被吻过了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们的士兵打破了她四十年的魔咒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你不需要认识她很久,就会明白士兵们为什么为她疯狂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是镇子上最努力的女孩,她躺着赚钱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十法郎卖出一个吻,柔软多汁像桃子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女士你有个好女儿,给士兵们洗内裤

我不在乎我变成什么,所以我加入了步兵团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上了她的床,她确实好玩,摆动她的屁股,像个机关枪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在小姐的床单底下,快活得没法描述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抛了个媚眼说“Oui,oui,让我看看你能对我做什么“

他们说他们设计了这场战争,他们说他们设计了这场战争,可是我们在行进个什么劲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已经四十年没有被吻过了

军官们得到所有的牛排,而我们只得到肚子痛

你可能会忘记毒气和炮弹,你可能会忘记呻吟和呼喊,但是你不会忘记那些小姐们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好多结了婚的人,也都想回到法国呢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只要擦去鼻涕,擦干眼泪,我们很快就能回家了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对她一件钟情,我的床单湿了一个晚上

你可能会忘记毒气和炮弹,你可能会忘记呻吟和呼喊,但是你不会忘记那些小姐们

你可能会忘记毒气和炮弹,你可能会忘记呻吟和呼喊,但是你不会忘记那些小姐们

 3 ) 《他们已不再变老》

这是一部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的纪录片。通过对一战原始影像资料编辑整理修复而成。影片从英国的角度去看待这场战争,解说全部是采用经历了这场战争的英国老兵的回忆。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精彩之处在于两个地方。

首先是技术上。据影片导演彼得·杰克逊说:他用了四年功夫从600小时的老兵采访和100小时的纪录片当中剪出99分钟的片子。并处理色彩、速度、晃动以及声效和音乐 。在这部电影的海报上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的左右两部分清晰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右面是原始画面,黑白,颗粒很粗糙,稍远的人物和物体很难清晰的分辨。左面是经过处理后的画面,彩色,细腻。每个人物的神态、表情都看得很清楚。在餐桌上的花瓶中插的花朵都是很艳丽的。在一百年前的一战时期,摄影机的拍摄速度是每秒18帧,拍摄出来的场景有明显的晃动和跳跃,现在也改成了每秒24帧的正常图像。画面就流畅了很多。摄制团队还聘请了专门的唇语专家辨认那些对白,再找配音人员配上去。其它所有的声效也都是重新制作的。炮弹在不同距离上爆炸时远近有别的爆炸声,皮靴踩踏泥泞地面的声音、士兵们聊天说笑的声音、武器撞击的声音。所有这些,都把握的非常到位,天衣无缝。

我们不禁要赞叹现在科技的飞速发展,更要佩服彼得·杰克逊为首的团队。四年如一日,锲而不舍,严谨认真的态度。不客气的说,在咱们这里暂时不可能做出这样的电影,不是技术达不到,而是操作这些技术的人太浮躁了。这样的情况我们遇到的太多了。一边给电影上色,一边琢磨着片酬。在细微之处,得过且过。所做的只是工作,而不是艺术,更不是真实。我们所缺乏的是人家的那种态度,那种敬畏和尊重。这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弥补的。

一直以来,很多纪录片爱好者们都喜欢原始画面,原因在于它真实。可是这部电影彻底颠覆了以往的观念。画面和声音的修复,不是使我们更接近当时真实的场景吗?

这部影片另一个精彩之处就是再现了一百年前那场野蛮的战争。一百年,对于人类漫长的历史只是短短的一瞬,而对于每个人来说,则是很久远的事情了,即便是二战也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了。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习惯于朝九晚五的工作,习惯于歌舞升平,习惯于养颜养生。谁知道战争是什么?就如同影片开始所描述的,随着战争的爆发,那些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争相报名入伍,在他们看来,战争很刺激很浪漫,“所有人都认为这将是一场文明的战争,这是从在家里做无聊工作的解脱“。当然,他们对兵营的严苛纪律和死板的行为还是稍有准备的。这些年轻人开始努力去适应兵营的生活。每天十英里的跑步,难以下咽的食物,靴子不合适的原因是自己的脚,学着自己做饭,自己缝扣子。在熟悉了这些之后,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仅仅是战争前的热身,更加严酷的考验还在后面。

在大战面前,政治家想的是世界格局,军火商想的是炮弹的批发价格,军事家想的是整体战略,而冲锋陷阵不管生死的总是那些士兵。影片所描述的就是那些士兵的战时生活。

影片的资料中,从英军的堑壕一侧拍摄了士兵们一次进攻时的行动。在一人多深的堑壕中做准备,步枪上刺刀,顺梯子爬出,弯腰端枪向敌方走去。伴随着解说:“那是个无人地带,离德国人只有五分钟的时间,摩尔中士站在战壕后面,手里拿着左轮手枪,他说:‘任何人敢掉头,我就开枪。’所以我们无路可走。开火!开火!弹壳散落在你身边,你只能向前走。你周围充满噪音。没有跑,没有喊叫也没有欢呼,每个人都像死一样安静。身边有人中弹,头盖骨裂了。德军的机枪席卷了我们, 子弹像冰雹一样向我们飞来,我环顾四周,发现周围的人都在倒下。我在想:‘他们为什么朝我开枪?’接着,我的大腿就中弹了。”每一次攻防的结果都是这样,不是受伤便是死去。“这是生命中最长的也是最短暂的时间,有多少人能活着看到太阳升起?”

然而战争带给这些士兵的并不仅仅是生与死的考验,毕竟从爬出战壕到敌人前沿不过是五分钟的时间。而生与死也仅仅是一瞬间的事情。通常人们所理解的战争就是这样枪林弹雨一冲一杀,死了算倒霉,活着是幸运。而影片中让我们看到了另外的场景,比战斗中的搏杀更加漫长痛苦的滋味,那就是:煎熬。

前方密密的铁丝网上,挂着死人的残肢,无数老鼠在吞噬着余下的尸体,人们的靴子在堑壕里踩着冰冻的泥水,死去多日的战友的水壶中遍布青苔。仅有的肮脏不堪的军服里长满了虱子。这就像是一座人间炼狱。士兵们就这样“被困在了制服中”。艰难的活着,生不如死。此时在这里的所有人已经没有了对于死亡的恐惧,因为死亡比煎熬要容易的多。更令人悲哀的是这种日子似乎永远看不到尽头。和战场上与敌人厮杀一样,这种煎熬也是战争的一部分,更加折磨着人们的灵魂。战后,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慨:“那些善良的人们流露出的真诚的同情,就体现了他们永远都无法理解什么是战争。”如一个老兵所说:“你看,我没有妻子,没有女孩,什么都没有。同样,也没有遗憾,没有恐惧。因为如果你活下来了,无论什么情况你都可以生存下去。”

在这种时候,支持士兵们活下去的只有两个选择:信念或麻木。

与其它军队不同,在咱们的军队中,从一开始就使每一个士兵有了坚定的信念:为崇高的理想为解放自己而战。这信念一旦建立,就如毛泽东所说:“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他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这敌人当然也包括了那种常人难以忍受的恶劣环境。这才有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才有了虽九死而未悔的英雄豪杰。才有了抗美援朝中的铺冰卧雪。时至今日,我听到过许多对那些过往事迹的怀疑和嘲讽,在没有经历缺乏信仰的今天,这一点也不奇怪。但崇高毕竟存在,任人去评说吧。

影片中所叙述的是另外一种状态。士兵们普遍选择的是麻木。尽管战前到处都在大肆宣传“保卫祖国”,很少有人把它当回事。初始的激动早已远去,“所有关于战争的浪漫想法都彻底消失了”。他们并不认为开进到法国与德国人作战是“保卫祖国”,更不知道去哪里去寻求正义。他们所面对的是和自己同样的一群年轻人,无论是谁都不理解为什么我们要互相残杀。那么,他们能够做的,就是下意识的去执行长官的命令,麻木的去接受所面临的所有痛苦,麻木的去杀人,麻木的被杀。“我们甚至不在乎谁赢了战争,我们只想早点回家。”有幸剩下的人直到“背着行囊回家,唯一丢弃的是子弹。”

影片中,一位老兵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想,历史最终会证明,这一切是不值得的。”

这是一百年前的影像,画面中,那一双双清澈透明的眼睛在注视着现在的我们。好像在和我们说:“战争仍未远去,但我们祈愿和平”。只希望那场惨烈无比的杀戮不要再降临到现在的我们身上。

本人评分:8.0。

 4 ) 好悲伤...

看到无数张笑脸一转眼就变成的躺在地上的尸体,看到被俘后的德军与英军和谐相处,甚至打成一团,他们相互沟通,很显然无论是谁都觉得这场战争毫无意义。"我同情他们,也同情我自己""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是敌人,而是并肩战斗的伙伴"

我想起了毛主席的一句话:"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是同心的,我们共同的敌人是中国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士兵没有错,错的只是政府,只是那个时代,士兵只是强权下的工具罢了。

 5 ) 关于疫情的幻想一二三

因为不能发日记,我这篇故事是模仿/致敬这本电影的,所以发在影评里吧。

故事纯属虚构,谨以此文纪念、致敬、记录不该被遗忘的人。

第一部分:

镜头一:「到现在为止,我都没有后悔参加了那场战役,因为……我活下来了。」代号A大笑地说道。

镜头二:「当时什么都没想,还隐瞒了我父母,我一直以来都很听他们的话……」代号B平歪了歪头,难以置信地说道 。

镜头三:「确实,当时确实想着可以受到大家的爱戴,毕竟本来我只会是一个普通人」代号C有点难为情地说道 。

镜头四:「那段经历对我来说是永生难忘的,人的一生不可能经历第二次这种战争,对吧。」代号D做了一个示意我喝咖啡的动作,好像是在寻求我的认同。

镜头五:「虽然我的脸留下了永久性疤痕,但我现在每天吃得好睡得好。」某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代号挠了挠头,欲言又止。

镜头六:「我是医生,我必须去」。代号E很平静地说道。

镜头七:「谁不怕死啊,反正我怕」。代号F说完就沉默了,我也沉默了。

镜头八:「我老婆,当时的女朋友一直等我回去结婚。我很幸运,没辜负她,这让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男人」

……

第二部分:

镜头九️:「去的路上,我很兴奋,我感觉自己要成为英雄了!」

镜头十:「我摸到防护服和KN95口罩了!有些领导都没有呢……」

镜头十一:「当时孩子老婆都隔离在家,没法送,来不及道别」某代号哽咽地说道

镜头十二:「我没打算活着回来。」

镜头十三「连夜出发的,车上睡着醒来好几次……」

镜头十四:「知道形式很严峻,但总觉得我们去,一切都会好的。」

镜头十五:「我没想这么多,又不是核武器,有什么好怕的。」

镜头十六:「我相信国家,相信人民,他们是我的靠山。」

……

第三部分:

镜头十七:「我到那里以后每天都哭,出发前我做了专业的培训,但是没有做心理上的培训……」

镜头十八:「我们戴的护目镜可以看出病毒的存在。它们像一颗颗海藻球,但是那里的病毒比我们培训室模拟看到的大很多,像卡夫卡写的那个甲虫那么大吧。说不慌是骗人的,我想逃,但是我的腿命令我站在那里,我必须让自己冷静下来,帮助病人插管。」

镜头十九:「我每天都能听到自己沉重的呼吸声,一个是累,一个是不透气,我每天都觉得自己感染了。」

镜头二十:「和战友休息的时候,我们在讨论这里的病毒为什么会这么大。难道真的是实验室泄漏的?奋战一天后,我们发现了真相:并不是这里的病毒特别大,而是实在是太多了,仔细看你会发现,它们像蝌蚪卵,一群一群地的聚在一起,怪恶心的。」

镜头二十一:「一开始特别不适应,我不停在空中挥手,赶走周围的病毒群,它们像香烟冒出来的烟,知道吧。但是散开了,就会围拢来更多,像冷暖空气交替那样流动,后来我习惯了,也就不管了,大概就是见怪不怪吧。」

镜头二十二:「说来也巧,就这场战争爆发的前一年也是2019年,我和女朋友去电影院看了指环王导演导的《他们已不再变老》,是关于一战的纪录片,聚焦于一战士兵的日常生活。印象很深的是他们在战壕里备战,陪伴他们的除了战友,还有老鼠和身上的虱子,有时候用火烧头发可以听到劈啦啪啦的虱子烧焦的声音。虽然我的身上没有长虱子,但是每天的汗水会让我觉得自己,觉得自己像一条鱼吧,哈哈好可惜没长鱼鳞,人皮真的不耐泡……你看我现在的脸和手……」

镜头二十三:「再补充一点,电影里讲到一开始打仗的时候,两军交战会手下留情,比如快走,我假装没看到你。大家都不想打仗,在那样的环境中,每个人只想活命。病毒就不一样了,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繁殖,是具有繁殖癌的一种简单生物。为了繁殖,它们每天在病房里游来荡去,也不会对你放炮,不会用子弹打你,就是喜欢黏在人身上,然后进入呼吸道,去肺里。可以的话,我真想用手直接一把把捏死。」

镜头二十四:「我会做逃兵吗?我不会,因为我根本无处可逃了。我们很少有休息的时间,我们通常倒地就睡,有时候感觉自己就像睡在病毒织的毯子里,又像在病毒组成的云朵里飘着。我一直想在云层里睡觉或者休息,没想到我梦想成真了,只不过云是绿色的罢了。真的如果这件事以后会拍成电影,我希望韦斯 安德森来拍:复古、梦幻、黑色幽默。我希望我的后代们看到不至于太害怕。」

镜头二十五:「当时,我们还用手机,不像现在这么高级,直接用芯片云联系就行了。每天休息的时候,打开微信一看,不是加油打气就是各种关心,心里真的很感动。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那时候流泪却是我唯一的解压方式。其实除了防护服、护目镜和口罩,我还渴望拥有一个小夹子,用来夹住眼皮,我给我的家人还有网友们报平安,全靠掐着腿才能醒着。」

镜头二十六:「我和另一个同事分别负责两个病人,我正帮我的病人量体温时,突然我余光瞥到同事就地倒了下去,没一会儿,一层绿色的病毒就这样裹在了他身上。当时我的心有种灼烧的感觉,很像体育课跑800米前的那种心悸,你们现在可能不需要跑800米了,总之很难受,胸口到喉咙口就像堵着什么东西。……后来,同事过劳死了。我想他在生活中,通常是个很好的人,可能爱吃火锅或者爱睡懒觉什么的,和我一样,被困在防护服里。」

镜头二十七:「经历过这件事的人,对生命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吧。对我来说,可能就像弗洛姆说的:精神得救。我平时喜欢看点哲学书,现在也看,心态完全不同了,哲学是建立在生命的基础上,有了生命才能思考。害,我不太会说哈哈,总之我是幸存者。」

镜头二十八:「我们都知道那些逝去的人,绝不是数字,但是说实话,当时我们已经麻木了,我们只想着能救一个是一个,在那样的环境里,已经不能用常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了。很残忍对吧,我到现在都会想到战友、病友的眼睛。眼睛真的是心灵的窗户的,在眼睛里我能看到很多东西……」

第四部分:

镜头二十九:「当时这场战役持续了好久,我真怕自己坚持不下去。好在后来结束了,我一心想成为英雄,到后来被嘉奖为英雄的时候,我发现我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人是不是都这样,为了得到某样东西一直努力,真的得到了,也就释怀了。」

镜头三十:「电影《他们已不再变老》,活下来回家的战士们,并没有受到父老乡亲们的欢迎和爱戴,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战士们经历了什么,看到那里我很心痛。好在我们的付出被看到了,我们被认可了,稍微减轻了我在这场战役中感受到的痛苦和绝望,那一刻我相信感同身受是存在的,如果我的战友**还活着,我相信他也会这样觉得吧。」

镜头三十一:「我不后悔做医生,但是我不会让我的儿子做医生,现在他是一名大学老师。」

镜头三十二:「等我到家,家里比以前冷清不少,我的父母在我救治别人的时候,因为感染不幸去世了。我是医生,却救不了自己的父母。不过,我家所在的小区很热闹,邻居们拉了横幅,专门欢迎我回家。」

镜头三十三:「我不希望再有这样的事发生,谁都不应该遭受这样的经历。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要有敬畏心。」

镜头三十四:「经历这件事的时候,我发誓等这件事过去了,就选择遗忘,因为实在是太苦了。现在,我并不惧怕去回忆,它已经成了我身体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苦难一旦熬过去了,就会觉得当时这么苦竟然都能熬过来啊,多少竟有种胜利的欣喜感,也多了一份自信,还有什么苦熬不过来呢。我拥有了过来人的身份,过来人三个字分量还是挺重的。」

镜头三十五:「我其实是一个很容易多想的人,经历了这件事以后,我发现我这个容易多想的毛病也好了。人活着就应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后悔就行。我父母有时候还是会唠叨我几句,不过我从他们的话里听出了自豪。」

镜头三十六:「我原本以为自己的生命会在那一年里的某个时刻,戛然而止。是不是真的不怕死,反而不会死啊?当时我连遗书都写好了,你看现在还珍藏我的抽屉里。回来以后,我去了战友和病友的墓地,我觉得他们都没有死去,而是他们已不再变老。」

End.

 6 ) 老兵会死,但他们永远不会凋零

头号玩家:彼得·杰克逊

在完成《霍比特人》系列——彼得·杰克逊赖以成名的《指环王》系列的前传之后,这位极具商业价值的大导演已经四年没有新作问世。在此期间,他把时间和精力投入了一个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的电影项目:《他们已不再变老》——一部一战英国老兵的口述史,一部完全由旁白结构的纪录片

《他们已不再变老》海报

据导演本人透露,光是听完所有一战老兵600个小时的采访录音资料,看完英国帝国战争纪念馆提供的超过100个小时的影像资料,就花去了整个团队一年的时间。电影的建构方式相当常规:按时间顺序汇编大量采访音频,辅之以对应的历史影像或宣传画,用一手的声画素材还原一战期间英国士兵的想法和遭遇。

事实上,这不是彼得·杰克逊第一次涉足纪录片领域。早在1995年,在他进军好莱坞之前,就拍摄了一部名为《被遗忘的银色》的伪纪录片,“发掘”出新西兰一段不为人知的电影史传奇。由于其拍摄手法过于逼真,导致大量新西兰观众信以为真,以至于他们在得知真相后大感愤怒,要求禁映该片。

彼得·杰克逊在《被遗忘的银色》里出镜

二十年以后,终于正儿八经涉足纪录片创作的彼得·杰克逊,显然不满足于创作一部循规蹈矩的纪念影像。作为一个技术狂,一个光影魔术师,他决定对影像施加不可思议的魔法。

技术的伟大和影像的意义

在经历了无论叙事还是形式都极其常规的前25分钟以后,当年的士兵出征了,影像的奇迹也发生了——画面放大至充满整个银幕,黑白影像被填上色彩,画面的噪点和划痕被除去,早期16格的帧数被调整至标准,再配上用一战武器还原的环境音效以及根据口型识别出的对话——伟大的电影技术使历史前所未有地鲜活起来。当年原始素材大多是固定机位拍摄的,而镜头拉近之后,景框因而可以有选择地移动,导演获得了场面调度的权力。

剧组用一战武器拟音

纪录影像成为时空的琥珀,无限逼近历史现场。此时,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复原能力无疑超越了单独的文字或者照片。感知到这一层的意义之后,没有观众会对画面上的那些无名士兵的音容笑貌无动于衷。这就是影像独一无二的力量。更为关键的是,技术是温柔的、友善的、无害的,它帮助老兵的口述,而并不凌驾于它们,因此它也是熨帖的。

影像修复前后对比

显然,对于这些日常生活紧张又枯燥的年轻士兵而言,摄影机在战地上是一个太过新奇的存在(从他们每每望向摄影机大笑的“表演意识”中可见一斑)。而作为早期新闻纪录片的素材,恐怕当年的摄影师还无从对纪录片本体论做多么深入的思考。但这并不是本片要讨论的重点,它要纯粹呈现的是从尘封的时光中打捞出的片刻。这片刻有时是轻松的,有时是痛苦的,但它们毫无疑问都是真实的。

士兵们对着镜头演奏

战争中的普通人:“这场战争毫无意义”

这场追忆指向的是战争的日常,是每个人私密而真实的感受,区别于宏大而模糊的官方表述。事实上,为了回避某种视角或立场的不同,彼得·杰克逊选择的全部是普通士兵的口述,并且没有为电影勾勒某场具体的战事。

面对战争,年轻的男孩们一开始展现出本能的兴奋——他们纷纷无视从军的年龄限制,那是被爱国热情驱使的献身精神。等到了军营,条件的窘迫和训练的紧张才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身份的转变。而战场上发生的一切,则让他们彻底陷入前所未有的疲惫和恐惧,“对战争的浪漫想象完全破灭”。

“如果是受伤或者被杀又无法直接抬出来,表示不是被埋就是失踪,那才悲惨”

一个士兵说:“当你快死的时候,你的一生会闪过眼前,但19岁的我实在没什么人生。当子弹飞来,我只想到‘我会活下来吗?’”另一个士兵不得不枪杀了一个被炸至重伤的战友,为了尽早结束他的痛苦。多年以后回忆起这段往事,他坦言道“我好痛苦”,那是我在电影里听到的唯一一句带着哭腔的声音。

真实的历史不可能迎合今人的刻板想象。于是观众可以看到英德双方并非完全敌对,他们之间的互动有幽默,也有尊敬。而战争结束,英军的反应也全然不似后方那般兴高采烈,“没有任何形式的游行,没有人说话,每个人都累瘫了”。“将近一百万英国及欧洲服役人员死于1914年至1918年。”——当银幕上打出这行字幕以后,画面也退回到修复前的模样,魔法消失了。

回到家乡的士兵没有受到厚待,“人们从不谈论战争,多数人完全不感兴趣”,他们是大量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中的一员,现实是残酷的。而我突然意识到,这些还可以发声的士兵,其实根本不是胜利者,只是幸存者。这群曾经的年轻人,他们看穿了战争的荒谬,但肯定军队的价值。他们奉献了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又在脱离集体时不可避免地感到空虚。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这场战争毫无意义。

一切好的战争片本质都是反战的。然而看过那么多战争片,恐怕我们还是对它一无所知。

They Shall Not Grow Old,他们已不再变老。这部纪录片展现出的最强有力的观点是——我必须修改一下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话——老兵会死,但他们永远不会凋零。

用时光敬时光,彼得·杰克逊做了一件有价值的事。

彼得·杰克逊向来对一战入迷,他的祖父曾经参战,并在PJ出生前因战争创伤去世。


本文首发于D纪录

部分幕后内容参考IMDB上本片的花絮页面

 短评

一战结束一百周年特别放映。在反战之前,需要知道战争为何物,这部电影真正做到了对战争事无巨细的还原。虽然有话痨之嫌,但彼得·杰克逊的工匠手法太牛了,感觉纪录片这种体裁都被颠覆了。要是所有百年老胶片都这么修复,等于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啊!!!

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你热爱战争的唯一原因,就是没参加过战争。战争永远不会终结自己。战争唯一能终结的只有生命。

11分钟前
  • D.M
  • 力荐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1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完全由老兵的口述历史,辅以重新上色配音的影像,Peter Jackson成功还原了一战西线战场的种种细节。而士兵们战役前的合影与战场上的尸体交叉剪辑更是今年最震撼的movie moment之一

17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历史从不是黑白的,黑白的只是我们用以纪录的机器;当黑白被还原出色彩,机器强加的距离感也就消失了。昨天刚好谈到我为什么不喜欢看战争片,尤其是讲一二战的,因为这些影片中的大场面战场戏总是充满模糊面孔,它或者他们离我的经验太遥远,我极少为片中人物或境遇真正打动。但这部极深地打动了我,除开技术性“噱头”,它的反战角度也非常柔软,选取的史料不只是新闻式的,更多时候档案影像们就像是一支支家庭录影,配以口述史中的种种细节,它呈现的内容变得私人而亲密——它好像没有主角、没有姓名,但每张脸却比任何剧情片中的虚构人物更鲜活。画面中,苹果李子果酱、满地的罂粟花和阵亡士兵的血液,都是大红的。

22分钟前
  • 烤芬
  • 力荐

双十一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不是猫狗的商业游戏,他是一战停战日,纪念那些逝去的和活下来的无辜的人。

25分钟前
  • 北西南东
  • 推荐

观影体验非常特别而震撼。不单是战争的残酷呈现,由于使用当年的影片,里面的人物对摄影机很敏感,总是在凝视你,并且他们总是笑着。这尤其令人心碎。那天看维尼熊作者的传记片,也是提到一战归来老兵们发现人们不愿意谈论它,《魔戒》最后佛罗多他们回到夏尔,也是没有人对他们经历的苦难有兴趣。都是战后伤痕啊。

26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力荐

没到预期中的五星水准,但仍是一部“不去电影院会后悔”的佳作。影像自诞生后,它的历史就与20世纪的历史是捆绑在一起的,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两次战争。二战是被最多言说的,毕竟当时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纪录片运动,有太多的资料;一战则是被遮蔽的,少人提及,如同片中那些归故土后的士兵,其实就是成为“失语者”。于是,和历史博物馆进行合作的这部纪录片,最重要的命题、最值得讨论的部分,其实并不在于它对黑白无声影像进行“REMAKE”,造成沉浸感——而是来自“后来的我们”,对历史如何进行呈现,才能把一个个破碎的“游魂”聚拢又离散,在抽象与具象间反复跳跃,最终抵达某种意义上的“间离的真实”。这部纪录片的概念与完成路径,是一次“影像策展”,虽然在效果上有点通俗(本质上是精致),不够决绝与生猛,但也足够优秀了。

27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LFF全球首映,百年前的黑白资料转换成彩色宽幅画面时太震撼了,还是3D的!算非传统纪录片,应该是从语音信息窜成从参军,训练,登陆到厮杀,再归来的过程,之后从帝国战争博物馆的影像资料中寻找匹配画面,进行非传统修复,恢复画质后再把平面转3D,加上颜色,进行配音配乐。导演让资料不再停留在博物馆,以这种方式带来真实沉浸的体验,让更多的人感受战争的荒诞和残酷。how useless is the war?想起今年跟母亲的十位下乡朋友们聚餐的场景,当时充满对往事回忆的对话非常有意思,第二次聚餐时还专门录了音,很遗憾再过几年或几十年,无数类似经历很可能要在历史中消失了。。。不像这些参与一战的孩子,一百年后以这种方式与后代重见,在影像中永久存在。

29分钟前
  • 阿哲系
  • 力荐

没想到彼得·杰克森居然做了这么一部Compilation Film!回到影像本身,坚定不移地相信摄影机对历史的见证功能,用电影为逝者举行的祭礼。一方面用电影展现人们在战争中的疯狂和死亡,一方面用电影展开抵抗,让历史中无名的逝者在胶片中永生。

30分钟前
  • 大旗虎皮
  • 推荐

没想到是3D版的纪录片,形式很是新颖。有几点印象深刻:一个是片子从英国士兵的视角来讲述的一战,而茨威格《昨日的世界》写了德奥视角的一战,有个共同心理是那时候一开始大家都觉得打仗类似于欢乐趴,都觉得战争很快就会结束,祖国一定胜利;一个是参军大部分只有十来岁,在国内彷徨无出路,反倒是在战争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一个是战争结束后,回到老家,无人关心你在战争中的经历,心中满是失落感和屈辱感。战争,毫无意义。

32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半小时后,画幕逐渐放大从黑白变彩色,震呆了,就像活生生把你拖进战场,3D版更是加重这种带入感。纪录片对于战争场面的真实感,是任何电影都无法描绘的:恶臭狭小但有生活气息的战壕、短暂休息的苦中作乐、大炮发射时附近房屋震掉的瓦片、进攻前的黄色段子和大段时间的思考、我不怕死但害怕断手或者断脚、只要越过战壕就不害怕了…“前线是世界上最荒凉和恐怖的地方” 炮火结束后英德士兵们互相钦佩和尊重,谈笑风生,从最开始对战争的浪漫幻想,到最后“还有多少人能看到明天的太阳”,每个人都不知道战争为何而来。“你们能活过这场战争,你就能活过一切”

3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原来真实的战场这么可怕,这就是地狱吧。没想到还能看到这种彩色的一战战场,彼得大帝又给我们展示了电影的魔法,鲜活彩色的影像比任何文字都生动可怕,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3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修复得相当完美,着色部分很有默片感,“他们已不再变老”,摄影机前不无稚气的笑容与战场上的尸横遍野被剪辑得异常有冲击力;另加的旁白采用当年老兵视角,还原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如何艰难求生,如何在生理和心理双重煎熬下克服对恐惧本身的恐惧,如何切实地、以血肉之驱感受何谓死亡气息弥漫,甚而拥有剧情片的跌宕与沉浸,开启修复新模式。从开始怀有的拳拳之心,直至麻木完全丧失目标,经历的种种心理摧残,难与未亲历者启口,成为和平时代“多余的人”,另添一份残酷悲壮与寂寞凄凉。

3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成为敌军俘虏倒仿佛解脱,宣读胜利公告却无人欢呼。站立睡觉仍能进入梦乡,发霉饼干不会导致腹泻。战争幻想的破灭,不是虱子老鼠坏疽沼泽,不是敌人的坦克和自己的炮弹,也不是对死亡残疾的恐惧。而是焕然一新从兵营里走出,柜台后那个家伙问你去哪了。原来战争的幽默,在于你并非英雄,而它毫无意义。

40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主要依靠技術

42分钟前
  • Die Katze
  • 还行

他们是谁?一群15到19岁不等的年轻人,参加一战的英国新兵蛋子。上战场前跃跃欲试,感觉跟组队吃鸡游戏那样。战役打响,感觉自己变成了无意义的行尸走肉,跳蚤、老鼠、无头尸,炮弹、毒气、坦克。战争过后,他们发现自己成为了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

47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那些德国士兵,通常是个很好的人,我想他真的是个理发师或商店老板什么的,和我们一样,被困在军装里”

48分钟前
  • 看似有戏
  • 力荐

一战结束百年纪录片界真是下了血本,不过评论里又是不知道胡说霸道的,还“无人问津的博物馆”....一战真心是欧洲博物馆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好么,14年一战开始百年各国特展多到炸,告诉你什么叫人头攒动

53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以年轻士兵的角度看这场战争,莫名其妙的开始,老老实实去前线,还有些浪漫的英雄感,然后是折磨人的战壕,血腥的战场,几年后忽然又莫名其妙结束。当年人们都说那是一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但事实上却是现代战争的开端

54分钟前
  • 苗斑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