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家:碧昂斯电影作品

HD中字

主演:碧昂丝,杰斯,蒂娜·诺尔斯,凯莉·罗兰,索朗·诺尔斯,法瑞尔·威廉姆斯,Blue Ivy Carter,Anthony 'Havoc' Marche,Les Twins,Michelle Williams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归家:碧昂斯电影作品 剧照 NO.1归家:碧昂斯电影作品 剧照 NO.2归家:碧昂斯电影作品 剧照 NO.3归家:碧昂斯电影作品 剧照 NO.4归家:碧昂斯电影作品 剧照 NO.5归家:碧昂斯电影作品 剧照 NO.6归家:碧昂斯电影作品 剧照 NO.13归家:碧昂斯电影作品 剧照 NO.14归家:碧昂斯电影作品 剧照 NO.15归家:碧昂斯电影作品 剧照 NO.16归家:碧昂斯电影作品 剧照 NO.17归家:碧昂斯电影作品 剧照 NO.18归家:碧昂斯电影作品 剧照 NO.19归家:碧昂斯电影作品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女王如何修炼,全在这部纪录片里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储星罐,欢迎关注~

2017年,本应参加Coachella音乐节的Beyonce,却因为意外怀孕中断演出。更意外的是,此次怀上的还是一对双胞胎。Beyonce经历了痛苦的怀孕与生产过程,产后更还患上了妊娠毒血症,高血压和先兆子痫。整个过程不仅痛苦不堪,生产当天高达99公斤的她,产后身材更是严重走样。

但很快Beyonce开始着手产后第一场登台演出。此次,正是为2018年的Coachella音乐节重振旗鼓做准备。Beyonce不断以严格的饮食进行塑身,照顾孩子同时还要进行高强度的排练和运动,去打破怀孕后体力不支与身体不协调的问题,同时亲力亲为参与整场演唱会的策划工作与细节打磨。

Beyonce产后第一次演出排练

最终,成就了2018年Coachella音乐节上,连唱带跳不带喘的天后级完美演出。而所有这些过程,都被Netflix拍摄成一部2小时17分的演唱会纪录片「Homecoming:A Film by Beyonce」,而演唱会现场专辑「Homecoming:The Live Album」也紧随上线。

The Coachella Valley Music and Arts Festival(科切拉音乐节),是世界上最负盛名,演唱阵容最强大的音乐盛会之一。每年会在美国加州Indio沙漠里举行,为期三天。

从1999年首届Coachella音乐节举行至今,参与过表演的艺人或乐队就有Red Hot Chili Peppers,Coldplay,Pink Floyd,Leonard Cohen,Paul McCartney等重量级嘉宾。而2018年Coachella音乐节的领军嘉宾是Eminem、The Weeknd,以及Beyonce。

本次Beyonce在Coachella音乐节上的演出,主题名为「Homecoming」。关于Homecoming大概有两层意思,一层为回归舞台事业,另一层指美国大学Homecoming返校节。

每年美国大学的返校节,往届学生会准备各式表演回母校庆祝。而此次Beyonce演唱会的艺术风格,就是为了致敬HBCU(Historically Black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传统黑人大学的返校日概念进行包装设计。

作为首位登上Coachella音乐节的黑人女性,Beyonce在演出宣传前就在社交媒体上霸气打出#Beychella(Beyonce+Coachella)的标签口号,同时间占领推特热搜。

#Beychella标签的推特热搜

而关于Beychella的口号,Beyonce表示这是对美国黑人女性的一次自立自强的鼓舞。在美国,难以获得更多尊重的黑人女性群体,应向世界展示其聪慧与力量,鼓励黑人女性去追求她们应有的梦想与价值。关于黑人女性自强的主题,被一直贯穿在整场演唱会及纪录片中。

演唱会开场,Beyonce就以一身Balmain定制的非洲女酋长酷炫战袍强势出场,虽与校园风不搭,但久违舞台,女王气场绝不能败下阵。整场演唱会的主舞台采用了金字塔搭架形式,所有的管弦乐队、和声与舞蹈,都聚集在在金字塔塔架区域进行表演。

Balmain的演唱会服装设计手稿

而纪录片剪辑方式,以两场不同的服装主题画面无缝混剪在一块,配合手持摄像画质,DV画质,黑白画质,以及正常数字画质的来回切换,给演唱会纪录片带来更多叙事感。

两场演唱会设置了不同颜色的服装主题

在表演上,没有太多整齐划一的规整性,金字塔舞台中的管弦乐队,也会同时跟着舞蹈的节奏共同起舞。而且每一个舞者各有不同的身材、特征、以及个性。其中不乏大肚象腿的舞者出现,不会像日韩女团一样,统一的身材,统一的表情,统一的脸。

对于演出者的筛选,Beyonce认为:我想要特征不同的角色在舞台出现,我不要大家牺牲个性来成就舞台效果。我希望所有因为长相而遭到拒绝的人,能在这个舞台上证明自己,征服观众。

整个舞台随性自由,但充满节奏。而女王在高度密集的舞台表演中,连唱带跳不带一丝喘,强大的体能及表演素质也完美地征服了所有人。

演唱会在Jay-Z登场,卡特夫妇合体共唱「Deja Vu」时达到高潮。在Beyonce过去的演唱会中,丈夫Jay-Z并没有太多机会与妻子共同演绎这首名曲,此次登场撒了满满的狗粮也实属难得。

另外,Beyonce的妹妹Solange,在此次演唱会中也与姐姐进行同台飙舞。

而最闪耀的一刻,当属结尾Kelly Rowland, Michelle Williams的助阵表演,让最传奇的R&B女团Destiny's Child再次留下历史性的一刻。

当年17岁的Beyonce,于1998年与Kelly Rowland,及另外两名成员组成女团Destiny's Child,直至2000年Michelle Williams接替另外两名团员后,才形成了我们最熟知的Destiny's Child。

整场演唱会的主题围绕着校园展开,年少成名的Beyonce一直遗憾未能在合适的年龄加入黑人传统大学,但在纪录片里,Beyonce表示:我的大学就是Destiny's Child,我的大学经历是跟着女团走到全球去巡演,我的整个演艺生涯就是我的导师。虽有遗憾,但这场演唱会也算是Beyonce对过去梦想追求的一次致敬。

正如纪录片中引用了黑人女社会活动家Marian Wright Edelman的一句话:You can't be what you can't see.(你无法成为你无法预见的人)。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储星罐

欢迎关注

 2 ) 真实,善良,勇气

If you surrender to the air, you can ride it.

-Toni Morrison, Song of Solomon

如果臣服于空气,就能自由飞翔。

(限制人的框架,别人的看法,打击,失败,误解,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臣服于当下的呼吸,不会驾驭空气而产生的挣扎,而我不必跟着一起挣扎。无论做任何决策,只要是决策,只要是实践,我都是一个人,而无法找别人当作依靠,也无法逃避自己身而为人的责任,每个人也只有在自身的独立当中才能真正交汇。)

碧昂斯是美国最为耀眼的巨星。有些人说碧昂斯之所以成功是家境好,虽然无法否认环境对人的影响,但是无论碧昂斯的家庭背景,创作团队,有多么耀眼,她都是团队中的核心人物,是一位坚强而灵动,兼具女性性感妩媚,男性澎湃力量的完整的人。

在舞台上,她独立又自信的表演,是彻底地信任自己的心的结果,在彻底地感受自己,相信自己中,也彻底地相信她的同伴。舞台上的一切,既是在探索和释放自己的声音,想法,感受,也是在回家,向内寻,在体验所有人内心的融合。碧昂斯的专心和负责,不仅体现在舞蹈和音乐上,她对舞台布景,关于演出的一切细节都精益求精。由此可见一个人可以发挥出的能量可以是远远超过自己想象的。这也对应了纪录片中的一句话,你只能成为自己能够想象成为的人。

碧昂斯让人更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女权主义思想。她是我在上学时最喜欢的明星,那时并不了解女权主义,因为没有进入社会,也从来没有关心过女权的含义,对于女性普遍遭受的歧视,痛苦,被压抑的声音,完全没有概念。也曾经天真地以为,在学校,在自己的家庭中,从来没有遇到过歧视女性的情况。现在才意识到,情况或许不是之前的天真设想的一样。

如果一个人不被允许说话,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可能慢慢地,这个人就会失声,成为哑巴,或者成为一个只能通过别人的声音说话的人,而这个处境,正是千千万万女性的处境。由于自己的懒惰,在遇到痛苦和挫折时,没有及时进行反思,看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问题,导致了大部分时候都在逃避痛苦的过程中错失了机会的结果。不愿意承受痛苦,就无法领悟痛苦和挫折背后的深意,就会不断地在同样的错误里打滚。除非有一天意识到,必须抬起自己的头,好好看看眼前的痛苦带来的经验和含义是什么,否则命运就一定会让自己不断地在同样的地方跌倒,直到训练自己看到现状为止。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带着学习和实践的任务的。任务的样子,往往以挫折,痛苦,失败的面目出现,如果不肯承认和反思痛苦,就会错过启示。拒绝看到的,拒绝正视的,甚至不承认其中自己的问题,命运就会一次又一次让自己重复相同的境遇,直到开始学习,开始认识,开始改变。

比如对于女性普遍的处境,以及自己的处境的认知,并不是没有遇到机会,只是没有感受,已经在歧视的环境中而不自知。女性往往不被鼓励继续深造,也没有被教育如何认识和反思社会现实,而容易在被“呵护”的环境中,心安理得对眼前的现实“失明”。但是这个现实,理所当然而不被让知道的现实,很可能只是一套体系或者工具。比如无法意识到种种三从四德的言论教化,不被鼓励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被鼓励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争强好胜,不要自强不息,承认自己是弱者,相夫教子,结婚生子,安静沉默,已经是社会物化和歧视女性的途径和工具。

当真的按照父母,或者社会的惯性,走下去,就会“不知不觉”落入普遍的女性的艰难处境中,而这一点,只有真的落入这个圈套,尝到苦果以后,才会明白什么叫做歧视。什么叫做“应该听话”,“不要懒惰,但是也不要当个女强人,否则没有男人喜欢”,“早点生孩子”,“不要那么有主见”?

碧昂斯的演唱会,所要表达的,就是让人“看见”一直以来的社会规则带给女性的枷锁和钳制,为什么身为女性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说真话,不能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能有自己的声音,不能独自探索自己喜欢的世界?

这些愿望,原本是身为一个人,所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权利,也就是勇敢,诚实,善良,独立,但是为什么在社会的规训下,最“普通”的,生而为人的权利,都不再在女性的世界中出现?在这样的环境下,女性以为闭嘴了,安静了,才是正确的。几乎没有男人喜欢一个太想法,有主见的女性,这点在我认识的自以为开明的,有知识和文化的男性身上,也会不自知地表现出这样的偏见,因为这样的女性是对他们而言非常不“省事”,或许对他们而言,“省事”的就是好的,而不是好才是好。

女性成长的道路,如果把男性和社会的偏见,怀疑,包括女性不自知的对自己的,对同胞女性的偏见和歧视,都算作荆棘,那么女性这一路走来,如果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生活,觉醒的个体,就必须踩过无数的荆棘。

当然如果不想成为一个觉醒的人,按着痛苦最小化的路径走,就会成为一个别人眼中的,过得去的好女人,因为当你不再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再倾听自己的声音,只要按照别人满意的方式过,至少别人(已经被规训的女性和男性)就不会再在你成为觉醒,独立的个体的路上设置障碍,你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不自信,痛苦,受挫的传统女性,而忘记了自己“是人”。

任何一个人,本来就不应该以标签和身份而活着,这么简单的道理,成为一个真实的人,在大多数人看来反而“不正常”。但是在碧昂斯的演唱会上,在她的歌词中,在大学的校训里,才会发现“不正常”原本“再正常不过”,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才是人的第一任务,而不是社会赋予的符号和身份。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常识,在社会里就成了奇葩的现象?

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偶像之所以有力量,并不是因为探路者和前辈的教育是普遍真理,而是因为,普遍真理其实并不“普遍”。如果社会是染缸,大学是源头的活水,那么大学就是在不断努力将“常识”,看似最为平凡又深奥的道理,通过教育,输送进人的灵魂,再灌输进或许连常识都不具备的社会。

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后,当发现社会的规则和学校教的不同时,否定学校的教育,甚至认为那些是老掉牙的一套,于是逐渐“成熟”,去当染缸的一员,成为染缸积极分子。人不应该忘记教育最初的作用,以及将教育转化为实践的必要性。实践就是将源头清澈的活水灌入社会普遍的“染缸的规则”中,将染缸中的浑浊的水,转化为人原本该有的清澈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的前提是遇到荆棘和困难时,不放弃努力,不放弃学习,不屈服于所谓的社会规则。

如果在进入社会的习俗后,遭受痛苦和挫折时,不能将这些痛苦,放入沉思和反观,就很容易将以前所受的教育还给学校,忘记了之所以接受教育的目的。女性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重返社会后,闭上嘴巴,三从四德,相夫教子,压抑自己,失去理想,孝顺公婆的吗?到底是自己不独立,还是别人不独立,服从了众人不独立的习惯而逐渐失去自我觉醒的机会,美其名曰将“浑浊”当作“成熟”?

在看完碧昂斯的演唱会后,才发现原来自己被打脸,被社会教育了这么多年抑郁的原因。碧昂斯在不断地努力让人看到女性所经历的伤痛,和从伤痛中仍然能够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本来应该是做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的品质,即善良,诚实,勇气。但是即使是常识,却只有稀少的人真正看到,并且坚持实践。希望开始痛定思痛的自己,能够在作为人所必须经受的苦难中,时刻不忘记这些平凡而深奥的真理。

Keep going, no matter what.

-Reginald Lewis, Virginia State University, 1965

 3 ) 心里默默地骂了一句“什么鬼啊”

2009年的时候,我还在一家国家日报当记者。像我这种虚荣浮华的男妓者,平时只能写写时尚、艺术之类的。我们这种想要当中国的纽约时报的宇宙级大报,头版一般都是国家发布政治经济数据的,大人物们又出访了哪个国家之类的新闻。像我这种虚荣浮华的男妓者,写的时尚艺术的稿子在编委来看,都是不入流的。总之呢,像我这种虚荣浮华的男妓者,是和头版无缘的啦。

10月,Beyonce要来北京开演唱会,我的编辑就把媒体票留给我了,我开心得不得了,因为当时Beyonce是我的女神,当时Single Ladies火出天际,我身边的所有基佬和胖妹都录了那一段oh uh oh的大腿舞。

我去五棵松体育馆之前,编辑给我打了个电话,说:“带着电脑去,边看边写稿子,明天要发头版。”

后来,我就有了人生第一篇头版稿子。

到现在我已经忘记了她唱了什么,只记得有Brokenhearted Girl和Single Ladies。座位特别好,我看着Bee姐穿着白纱露着大腿,向我(舞台)奔来,灯光打在她身上,跟披着月光一样。当晚,我绞尽脑汁,写出了在报社写过的最精彩的几句话:The superstar switched costumes several times, morphing her stage persona from that of a "moonlight goddess" to a beautiful bride, an S&M leather queen, a sexy android, and a human-leopardess hybrid between songs.

十年过去了,Bee姐结婚生娃,又出了好多新歌好多专辑,我完全没有印象了。看到她上个月出了一部纪录片《Homecoming: A Film By Beyoncé》,立即决定抽时间看一下。

既然是纪录片,当然期待就有点不一样。刚一开场,被一首熟悉的《Crazy In Love》所震撼了一下,顺手给F哥发了个微信“妈呀,太好看了,一定要看”,结果,越看越不对劲,虽然是纪录片,但是根本就是几场演唱会的剪辑啊。我立马再给F哥发了过去“我收回刚才说的话”。

然后Bee还故作聪明地在歌曲之间穿插一些她想探讨的问题:黑人音乐、黑人文化。但是又完全没有说清楚,探讨得也毫无深度,只是录了一些她为了这次演唱会排练的片段,大家的口述。我想要看的心路历程,困难苦难,成名获利的问题,全部没有。

更有意思的是,Bee姐在这部纪录片里,把自己塑造成了黑人女性的成功典范,为了种族问题摇旗呐喊的文化英雄。

但是问题是,Bee姐这种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哪来的勇气把自己塑造成这样的黑人文化的女英雄?她的成名就是她老爹给安排的路好吗?组队“天命真女”的时候就一人站C位,被大家嘲笑说是“碧昂斯和她的伴唱”组合了。到后来又闹出偷歌之类的八卦,更让人觉得不可信服。她在流行音乐上对黑人音乐的探讨的确功不可破,但是非得给自己附加这么多标签,让人觉得有一种刻意的做作感和紧绷感。

更糟糕的是,分明是一个演唱会的品质,非要冠上纪录片的名,加一个“A Film By Beyoncé”的副标题,故作深沉地讨论种族问题。

还不如像Madonna,Kylie Minogue,或者Taylor Swift,干脆就大大方方地直接出演唱会DVD呢。

回头再看十年之前的这篇稿子,“morphing her stage persona from that of a "moonlight goddess" to a beautiful bride, an S&M leather queen…”,我自己倒觉得这句话真是精美无比,但是,当时的头版编辑应该翻个白眼,心里默默地骂了一句“什么鬼啊”吧。

By the way,我后来才搞明白,这篇关于Bee姐的稿子,为什么能发到头版头条了——因为第二天是星期六,这一天的头版,最不重要的头版。

 4 ) Homecoming

抛开字面翻译,homecoming回的并不是家,而是学校。在美国,homecoming是一个学生在毕业之后每年的特定一个周末,回母校和朋友重聚,重游故地,叙旧,但又念新的时候…

Coachella秀的立意是用HBCU(historically black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mecoming的主题,双关历史黑人文化运动和自己双胞胎产后重新回归,回望她自己曾经走过的,同时又是前人铺好的路…

Coachella第一个周末的录影可能看了有十次,但诚实地讲并没有完全理解背后的深意。直到看了片子才恍然大悟。

关于黑人文化运动领袖们的quotes,关于真命天女时期(“life was my college”) 的回顾和在舞台上的重逢,关于产后回归的艰辛和取舍,关于自己作为第一个黑人女歌手成为coachella头牌,当然还有最明显的marching band和服装设计的希腊字母(兄弟/姐妹会),全部点题。

但也都点到为止,主体还是两个周末的混剪,但一下就深刻了…

手机码字好累,不啰嗦了,欢迎补充…

 5 ) 傲骨的Queen B怎么找到归家的路?


“我的大学是Destiny's Child。我的大学环游世界,生活就是我的老师。”

R&B巨星Beyonce感叹她从未实现过童年梦想,即进入一所历史悠久的黑人学院或大学(也称为HBCU)。 然而2018年的Coachella音乐节,斥巨资打造的金字塔形露天看台,动员了上百名乐队阵容,鼓手,打击乐手,上百名备用舞者,上百名行进军队伍,这不仅是精彩绝伦现场表演,也是Beyonce交送给HBCU最满意的毕业论文答卷,是对黑人文化的终极致敬,更是就其本身构成了一篇宏伟杰作,成为日后供解剖,供参考,供归档的非裔艺术瑰宝。

coachella festival

但在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尽管音乐节持续保持包容平等,甚至出现了1967年Jimi Hendrix在蒙特利音乐节点燃吉他的事件,但音乐节原型人群还是保持白人的基本占比。不管是因为高昂的票价,还是黑人文化排斥,或是兼而有之,从“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到“电音雏菊嘉年华”再到摇滚乐音乐节,黑人观众始终是缺席的。而Beyonce,这位充满活力,魅力四射的艺术家,她用这场“归家之旅”重新定义了Coachella音乐节,哪怕就算无法改变这块南加州场地的观众构成,那她也至少搭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黑色奇观。

首先Beyonce作为导演,很难想象她会怎么用二维的屏幕来复刻同呼吸共振荡的现场氛围。但与现场表演的不可回逆性不同,纪录片可以通过剪辑、重叠和交叉来重新搭建一首Beyonce回归的胜利之歌。从《Say My Name》到《Crazy in Love》到《Formation》,呈现的不仅是B姐音乐类型的变迁,整部片不断闪黑出现的很多黑人名人的经典语录(比如Toni Morrison, Nina Simone, Maya Angelou 和Chimamanda Ngozi Adichie)和真实感性的画外音,都留给了影片本身及观众大量的空间去酝酿情绪甚至去推进情绪,这是Beyonce的音乐史,个人史,甚至是几代黑人的思想史和奋斗史。

其次,《归家》当然遵循了演唱会电影的基本格式,但是Beyonce另辟蹊径的是她并没有沿用循序渐进的套路(比如Post Malone的个人记录短片<Post Malone is A Rockstar>)一直把情绪积蓄到燃爆现场场面的最后。相反,Beyonce运用大量的演唱会素材,不仅用仰角镜头,鸟瞰镜头等无缝衔接了两场现场,还中途了穿插黑白镜头和模糊的家庭视频。这种低饱和色彩和显而易见的颗粒画质与高分辨率且帧帧渲染的彩色摄像形成强烈反差,而这种反差同样也在暗示影像的历史性,也在暗示必须“归家”的主题性。

最后,影片最强大且最振奋人心的是当还属观众台内的充足剪辑。前面说到传统的音乐节观众的人口结构是畸形的,黑人是缺席的,黑人女性更是缺席的。但在 《归家》中,Beyonce给足了女性观众镜头,而且几乎总是处在画面的中心,她们高兴地大叫,高兴地大哭,跟唱每一个歌词,跟跳每一个舞步。正如B姐在影片中说到:“I wanted every person that has ever been dismissed because of the way they look to feel like they’re on that stage——killing it!(我希望每个被拒绝的人也能像在舞台一样——炸翻他们!)”当我们看到台下波涛汹涌的呐喊和欣喜若狂的尖叫,这样的场面一定也让B姐找到女权共同体的归属感,也会带来像“归家”一样踏实,一样舒服的感觉。

《归家》是部五星杰作,B姐用自己的传奇证实了许多人多年以来对她的了解,同时以这样叙事策略的广度,在短期和长期内都极有成效得成为各种话语的代理人,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已经超越了媒体,超越了音乐,超越了种族。


 6 ) 这是你的返乡演出,也是我的美国故事

我想给你讲个故事。

10年前我初来美国,格格不入,想施展拳脚却屡屡被冷落。有天在Pandora听到碧昂丝的Halo,被她的声音吸引。通往另一种文化的大门为我打开。对于一个听孙燕姿和蔡依林长大的80后女生,她的音乐太不一样。强烈的节奏,厚重的高音和健美性感的舞姿直接穿过意识,直达我心。

武志红说,人最本质的动力来源于性和攻击。这两点在她的艺术里是那么丰富。每张专辑发行,不仅要听,还要等她的演唱会版。因为我想看她在舞台上,感情充沛地唱跳,彷佛这样才能明白每首歌背后的故事。

我爱这样的女性,想要成为她。我开始逐渐打开自己,展示野心。不惧怕碰壁。愤怒和质疑只会令我更有力量。如今虽然还是有很多烦恼,但至少能感受内心的动力,锚定表达。

一个月前,公司组织female council,支持人要求轮流分享一个女性榜样以及她如何影响了你。在桌每个女同事都在说,女性榜样是自己的妈妈,姐妹,上司。说的人简短羞涩,不愿在自己的故事上花费时间。听的人也是礼貌客套。轮到我时,我说对我影响最大的女性是碧昂斯。作为一个在亚洲国家长大的女孩,我接受的是清瘦,温柔,纯真的女性审美。而碧昂斯打破了这一切,她让我看到了一种野心勃勃,性感,全情投入的女性魅力。在场的所有女生都说,yes! Queen Bee rocks! 那时房间里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那一刻,我们好像真的被一个女性榜样团结在了一起。

Netfli x的这部纪录片里,碧昂斯引用了很多艺术家和文学家的话(包括我很喜欢的Nina Simone),表达了博大的艺术野心。Lemonade的发行,令人意识到她不想局限diva的标签里,她想要更多的表达。关于妻子,关于女性,关于非洲裔,她有那么多要说,磅礴的情感一如既往,汹涌如注。然而我忘了女神再强大也是人,是妻子,是母亲。产后复出,身材不再苗条。没想到她也会怀疑自己体力不再。可还是不断死磕,为了每个细节尽心尽力。原来舞台上的这一切不仅仅是天赋和野心,还有与之匹配甚至更多的努力。

这部纪录片里每首歌,只要鼓点一响我就能跟着唱。这些歌串起了我过去十年的所有点滴。碧昂斯的homecoming意图展示新一代非洲裔艺术家的才艺,鼓励更多非洲裔年轻人。可我却固执地想将Beychella据为己有。

 短评

非常值得一看,Beyonce的头发也太飘逸了吧!她到底在舞台上安装了多少个鼓风机啊!

5分钟前
  • 甲洋
  • 推荐

救命,碧昂丝已经不是人类了。

7分钟前
  • 宏纪元
  • 力荐

请问Beyoncé的缺点是什么?就是【没有缺点】本在17年接下的Coachella因为怀上双胞胎而推迟到18年,正是这不期而遇的礼物赋予了Beychella更饱满的意义。被军鼓团、管弦乐、合音、舞者簇拥着站在金字塔顶,为女性,为种族,Beyoncé成为了孕育best party的party的伟大领袖。Beychella! What a show! So monumental!

9分钟前
  • La~jum~bo
  • 力荐

看了一半Homecoming纪录片,我只想说碧昂斯这个女人太厉害了,没人能想到17年从怀上双胞胎到生产再到Coachella经历的一切。BeyChella的精密编排,社会意义以及文化影响力都不可同日而语。至少在这个十年内都没有任何人的表演能够超越Beychella,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不会出现,碧昂斯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好的表演者,没有之一

12分钟前
  • 14
  • 力荐

真的很强的力量,参与了这类演唱会之后感觉很不一样的是关于气氛和故事的经营,视觉的呈现是串联和力量的极大输出

17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推荐

养育的话题在Life is but a dream与同名五分小短片中已经有详细述说,这个故事与现场的记录的主题是在三步骤之后,也就是自第五张专辑起的个人——家庭——社会路线进行延续创作的思路。家庭三部曲讲述的是婚姻、家族与资本,Everything is love未能成为完美的终章。而在这里,她的目的是成为种族的代表,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记录,是继承,是榜样,以及些许关于母亲的深度关怀。当代虽然有很多流行巨星,但有能力对下一代作出启示其实寥寥无几,从TS、LG到她,都完成了不起的作为。Work hard and get what you want,再真实不过。这场长跑赛走到这一步,终于成了一个图腾了。为她感到高兴。

21分钟前
  • Byrd
  • 力荐

完美无瑕。同名专辑是她作为女性艺术家的生命力;homecoming则补全了lemonade尚未完全的那部分,她作为黑人艺术家的生命力。90末00初那帮女歌手的争霸终于在20年后的今天落下帷幕,皇冠属于Beyonce。有些陈腔滥调,但她可能是最后一个能站到这里的大众明星。后继者Rihanna越发随意散漫,有同样的傲人天资,却无这样步步为营的企划与野心;Taylor Swift则在构筑流行帝国的路上越走越远,虽然作品质量仍然很不错,却看不到爬上如此高地的希望。

25分钟前
  • deanyoung
  • 力荐

SLAAAAAAY,虽然并不算是我喜欢的音乐,但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高质量流行舞台。喜欢背后表达的理念:团结平权开放自信接纳自己,老生常谈却很重要。

30分钟前
  • 萨摩耶(已黑化)
  • 推荐

I'm not sure, besides slaying, but there's something missing.

34分钟前
  • 來 生
  • 推荐

What I really want to do is be representative of my race...of the human race. Tell the truth. Live in the present.Don't deny the past. 剪辑可以变装,比Live还好看,我这么不会欣赏流行音乐的人都被燃的不行。大学同学给我买了5月24的李宗盛演唱会票,更期待了。音乐真的很有力量,看完一半,一下子被鼓舞到了,难怪那么多人爱她。

38分钟前
  • 姜小白
  • 力荐

Bey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吗?如果有哪怕一点,你怎么会过着这样的生活?你真的配做她的粉丝吗?

43分钟前
  • 流公式
  • 力荐

我在网飞看了Katy Perry、Taylor Swift和Beyonce的演唱会(纪录片),也看了些男明星的,发现女Diva从场面灯光舞美编排都碾压男明星的演唱会。女性需要比男性优秀很多倍,才能站上同样的高度被更多人看到。世界对男性真的太友好了。这场homecoming应该给很多黑人舞者创造了工作机会,有机会有工作才有一切。碧神局的伟大,无需多言。唯一的问题是纪录片拍摄的手法过于炫技,一看导演,原来是本尊。

45分钟前
  • 七姐Claudia
  • 推荐

一个女人的史诗。洋塞的Live不消说了,最难忘的还是Solange欢呼雀跃地跑上台,三十多的一对姊妹也不管是几个孩子的妈了,在台上开怀大笑四仰八叉,好像还是《Life Is But A Dream》里在草地上追逐的俩小姑娘,这真的太动人了。

47分钟前
  • Doze 豆子
  • 力荐

只是有一个小问题,我真的想了很久一直都想不通,你们可不可以告诉我?你们都是碧女士的粉丝,你们一定很聪明。碧女士一边吹鼓风机一边唱歌真的不会肚子疼吗?

49分钟前
  • 咋咋咋
  • 还行

不是yonce的粉丝,音乐作品也只听过个别几首hit,有时候也想diss yonce趾高气昂的姿态,拥有好作品的歌手多的是,你嘚瑟啥?....但近年从yonce各种live performance的呈现,她真的是我见过最负责任的艺人之一,简直就是行业标杆,从各个细节最自己负责,挑不出毛病来,homecoming就是最好的见证啊,一个音乐节,yonce完全可以就随便唱唱,就能赚到无数吆喝,结果愣是把一个音乐节玩儿成了自己的主场,这种侵略性的表演,近年基本为0,看纪录片的时候,现场的每一秒钟感觉都是yonce深思熟虑带着侵略性呈现给观众的,每一秒钟都布满了yonce对艺术对音乐对黑人群体的负责,看完以后,就觉得当今乐坛好像真的只有yonce能做成这样,服了。我以前觉得同样具有侵略性的还有lady

53分钟前
  • motionfest
  • 推荐

有人批评碧昂斯太过沉迷于把自己塑造成“伟大”;我说不是,她无需塑造,她就是“伟大”本身。

54分钟前
  • tokimekihansya
  • 力荐

现场部分虽然来回切画幅还一直变会有些晃眼,但是两场mix起来的确有1+1>2的效果。产后回归那一段,真的是那句老话的真实写照:天赋如此好的人,还这么努力,我怎么还不去运动?

58分钟前
  • 葛攀
  • 力荐

哇,我在现场☺️

60分钟前
  • YoyoRan🤍
  • 力荐

上帝把本来用作创造别人的材料都拿来创造beyonce了!THIS BITCH?! She SLAY!!!!!!!!!!

1小时前
  • 蔓树桃子
  • 力荐

就是那种,我iPad内存只有32G,我看完后还是要把它下载下来的,那种好看。看多了东亚国家女团充满性暗示的取悦男性群体的编舞。这种”别惹老娘,小心我把你头打爆”的编舞看得人更畅快。女性要选role model,这种的靠谱很多我觉得。

1小时前
  • Hu cares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