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笆·女人和狗

已完结

主演:田成仁,吴玉华,鞠庆洲,王建国,杨树泉,刘莉莉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89

 剧照

篱笆·女人和狗 剧照 NO.1篱笆·女人和狗 剧照 NO.2篱笆·女人和狗 剧照 NO.3篱笆·女人和狗 剧照 NO.4篱笆·女人和狗 剧照 NO.5篱笆·女人和狗 剧照 NO.6篱笆·女人和狗 剧照 NO.13篱笆·女人和狗 剧照 NO.14篱笆·女人和狗 剧照 NO.15篱笆·女人和狗 剧照 NO.16篱笆·女人和狗 剧照 NO.17篱笆·女人和狗 剧照 NO.18篱笆·女人和狗 剧照 NO.19篱笆·女人和狗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篱笆·女人和狗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0年代初在大陆引起较大反响的“农村三部曲”(“女人命运三部曲”)电视剧之一。改编自韩志君长篇小说《命运四重奏》,曾获多个奖项。  某个偏远山村,枣花(吴玉华)嫁给与她订有娃娃亲的葛家铜锁(王建国)后,铜锁一反婚前对她的温柔和善态度,开始处处将她刁难,枣花的一再忍受只令铜锁的行为变本加厉。无奈之下,枣花提出离婚,犹如在保守的山村扔下一枚炸弹,她成为众人口中的是非对象,将她鼓励支持的,只有葛家茂源(田成仁)老汉,新生之旅充满坎坷。贾姆塔拉:骗你没商量第一季迷离劫1996浮生识色,幸也元宇宙回到1995士兵突击卡门和罗拉博览会赤狐书生 独家幕后杨贵妃秘史前任女友与她的女友零点时刻宿命,吾爱:第一部逆天的圣诞老人完美的世界1993最后机会大学:篮球第二季毒枭:墨西哥第二季生死阻击(2021)挎斗摩托车里的狗疯狂熊孩子喜剧之心黎明前的暗战我的宠物是大象搬进你心里总裁在上5:继承者的爱恋青蛇传之天界令雪国列车(剧版)第三季竭尽全力飞行模式2020恩深情更深我是传说九霄寒夜暖小满的故事之青涩年华捍卫进行曲星球大战5:帝国反击战亲情树画圣杀科风流冤鬼鸽之翼红潮风暴轮到你了番外篇房门之内爱的曝光2008X放射线

 长篇影评

 1 ) 观念变迁下的农村家庭

真实的变迁中的农村家庭生活,新旧观念冲撞,以枣花要求离婚为一记重弹展开。金锁一家憨厚得有些傻气,但人善良。银锁媳妇精明,想分家,总挑拨离间占便宜,银锁孝顺但耳根子软。铜锁无所事事,因为枣花生不出孩子对她持续家暴,枣花是父母包办婚姻的牺牲品想离婚却又没有勇气。铜锁要考学,他的对象喜鹊在城市里待过,深受新思想的洗礼,主张恋爱婚姻自由,老汉反对铜锁倒插门也是新旧观念的一个对照。香草既受婚恋观的引导,但又无法得到所爱,且受人挑拨。老汉为了这个家打了大半辈子光棍,是农村封建大家长的表率,他把对枣花娘的爱慕深藏心底,两人只敢偷偷见面。 大家庭的分家,主干家庭成为核心家庭,新婚恋观借由国家宣传大幅度渗透到人们心中。被篱笆墙困住的女人们是否能冲破它的桎梏,老汉最后还是开了这个口,枣花又是否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呢?不过大家长的权威衰落还未提现

 2 ) 农村女性在篱笆墙内的命运

欢迎喜欢看这部剧的小伙伴来交流感受。 我是90后,这部电视剧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知道它,是央视新闻做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专题时,介绍的三十年来影响较大的电视剧中提到了这部,当时就很好奇想看一看,后来大概是09年还是10年春节前夕,中央三套又播出了这部经典电视剧,我偶然间看到,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可惜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没能看全,现在条件允许了,看完了全剧,感触颇多。 按说像我这个年龄的人是不会喜欢这种电视剧的,但不知为何,它就是很吸引我。也许是因为从小的成长环境的原因吧,我们这里虽然不是东北农村,但东北小城大体上都是差不多的,剧中的环境把我带回童年时生活过的那个小城镇,茂源家的平房是典型的东北民居,即使现在,在我们这里,我也还能找到那样的房子。 我不是想从风土民俗的角度来评价它,除了环境设置,最精彩的当然是剧情本身。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四五年前,距它最初上映也有二十年左右了,当然,时代不同了,我们看到了时代的进步,更看到中国农村女性平淡而又悲哀的一生。 四年前看时,我至今印象最深的剧情是喜鹊带枣花去城里看病,结论是枣花很健康,生不了孩子可能是铜锁的问题,而枣花却说,男人怎么可能有毛病,暴躁的铜锁更是不能接受这个结论,大骂枣花。女性的愚昧与封建,男性的暴力与无知,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除了茂源和小庚外,剧中的男性多没什么鲜明的性格特征,而剧中的女性却是每一个都有鲜明的特点。 枣花娘是传统的中国妇女,为了孩子隐忍、默默付出,老实善良,害怕别人异样的眼神,不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她和茂源互相关心、照顾,甚至可以说是爱着对方的,但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们的爱情只能融于亲情中。 马莲是封建意识很强的妇女的典型。受父母之命嫁给金锁,对丈夫、公公言听计从,忍辱受骂,勤勤恳恳,是完全传统的中国妇女。她的苦都藏在自己的心里,也许终其一生也没有体会到平等的滋味。二十几年过去,现在这样的女性当然很罕见了,但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中国社会。 巧姑人如其名,精明算计,不肯吃一点亏,经常在背后对人指指点点,将不该说的都说出去仍装作若无其事,大家虽都知道她是什么样的人也无可奈何。这样的人,怕是只要人类存活于地球一天,就肯定少不了他们。 枣花心地善良,但不敢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对家庭暴力一味地迁就、忍让,也许是时代所限,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现在,不知离婚多少次了。而那时,如果一个女人离婚,别人会用怎样异样的眼光看她。 喜鹊与她们是完全不同的。喜鹊在县城受过教育,因此思想相对来说比较开放,意识先进,最可贵的是,她摆脱了传统思想那种女人必须屈从于男人的束缚,她热情开朗、乐于成就别人的爱情,对不合理的事情绝不妥协,心直口快,是新女性的代表。 香草单纯可爱,没有心机,对人对事都直来直去,敢爱敢恨,虽有时有点幼稚,但她真挚、善良,是非分明,是个给人希望的角色。 现在来看这部电视剧,我还是能感受到很多。它当年取得巨大的成功固然与当时文化生活匮乏有关,但其本身的确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作品,它展示的女性的命运,今天看来仍能给人启发,引人思考,推荐更多的人看一看。

 3 ) 这是一部应时的电视剧

我们不能再以现在的观点思想去看这部电视剧了,因为时代发生了太大的变化,有些思想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可能是埋在人们的心里。但在当时确实震撼般的思想教育片。
有的时候思想的启蒙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这部电视剧对当时甚至对以后对现在都有影响,在时候的小品中,赵丽蓉、潘长江都曾演唱过主题曲。还记得我们在作文或随笔中经常打比方吗?生活像。。。生活像。。。其实这都是留下的印迹,现在都不能改变
这是一个大家庭的分裂,类似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和传统体制的决裂,原来的襁褓是温暖的,分裂的疼痛是刺骨的,各自希望公平,各自奔前程,打破大锅饭,私有的萌芽
儿媳妇的机灵和喜鹊的自由就是人们的觉醒

 4 ) 篱笆墙的影子

八十年代末由大连电视台拍的电视剧,后来又拍了两部,凑成农村三部曲和女人命运三部曲。

第一次听说应该是刚播放的时候,听一同学说的,后来断断续续有机会看了些。那时候非常喜欢的一部农村片,印象最深刻的是三媳妇枣花,老挨打,温良的样子,以及那个老头。最近在B站重新看到这部片,又重温了下下。

八十年代,门儿重新打开,开始引进外面的片子,市面上流行的以港台的武侠片、新加坡片为主,大陆自身一开始尝试着将红楼梦、西游记、聊斋等题材拍成电视剧。后来,也开始拍一些反映改革开放及当下时代的片子,这部片在那时,算是比较早的一部。

在八十年代的东北农村,一排平房里住着茂源老汉那一大家子,四个儿子,三房媳妇,一个闺女,跟他们院子相邻的有那么两家,不一门心思种地承包鱼塘果园先富起来的小伙子小庚,二媳妇巧姑她那会跳大神的爹娘。村子里与之相关的还有两户人家,三媳妇枣花她娘,当初从山东逃荒过来的寡妇;跟四儿子谈对象的喜鹊和她爹周大夫。

故事从枣花提出离婚,导致茂源老汉离家出走一天,全家人到处去找他开始,铺展开这一家子的矛盾和冲突,相关人的性格和命运,以及无奈:

女主枣花,在正当妙龄的时候跟一个正当年纪的小伙子庚好上了,小伙子肯干,上进,两人感情好。可到论嫁时,她却不得不转身嫁到茂源家的不着调的铜锁,因为这是她娘和他爹打他们小时就给订的娃娃亲。铜锁看喝酒,不务正业,常赌钱,人还没用,能轻易被一个媳妇给打趴下,可回起家里打起老婆却厉害着。对此,她娘说:你心里喜欢小庚,娘知道。跟铜锁在一起心里憋屈,娘也知道。铜锁这不好那不好,可她是你男人,所以你别任性,他闹你别闹,他骂你别骂,他喜欢喝两口,碍你啥事了。离婚的事,一是一时半会离不了,二是真的离了,你咋办,还不是被乡亲们在背后指着脊梁骨骂。还有就是你公爹是俺们的恩人,他这些年不易啊,不能给他添堵。

离婚就以枣花当着公爹的面保证不再离了,这辈子就这么过了收场。她娘让女儿拎了两瓶酒回去给女婿,铜锁没领情,摔了个稀巴烂收场。

由离婚,引出求子。他们结婚多年,没有孩子,对此,铜锁恨她打她骂她。其他人以为是枣花不肯生,但其实不是这样的。于是,公爹带她去求送子娘娘,大嫂带她去医院检查。查出来的一切完好,她拿着医生的检查单,跟铜锁说,让他去检查下时,又被打骂一次,因为,生孩子是女人的事,男人怎么会有问题。

对于男人打女人,大嫂有一套跟枣花她娘几乎一样的说辞,他恼,你躲一躲,他急,你退一退,打你骂你,你忍一忍,饭糊了,闷锅里,不能让人指着脊梁骨,叽叽喳喳说闲话。

况且,二道鞋子,谁要?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身体力行的。她不是巧姑,精明能干,小算盘打得精。对一公爹的偏向,她的说法是:爹是一家之主,他爱给谁就给谁,让谁歇着就歇着。早上她第一个进厨房门,地里的活没人干她一个人跟着乐呵呵地干,被人卖了都能乐呵呵地帮着数钱。她也不像枣花,有个不着调的男人,让公爹多少有点亏疚。她的男人是家里的长子,能干,能开拓,有主见。相比较而言,似乎是她弱了。她也没见过啥世面,心里装不下啥事。当金锁张罗着上趟省,“二个月光拉水泥,就能赚六千”,对未来充满憧憬,欢快地唱着小调准备着时。她却在为他担心,怕他出事。于是,提着胆子,破天慌地,一个老娘们儿,掺和起老爷们的事来,劝他能不能不去。结果,刚开了个头呢,那边厢打骂就过来了,“败家娘们,滚!”滚在一边的她,看到男人做事,破了点手,立马顾不上擦眼泪,跑过来要替他吹吹,又招来一声“滚”,这时,外面人叫吃饭了,条件反射地擦眼睛了,那边厢,她的丈夫也开始示意她收拾收拾。

饭糊了,闷锅里。片中拍他们房中的细节极少,就这一出,把整个相处模式全拍出来了。

后来,金锁一去几个月没音讯,同时去城里的狗剩出了车祸,没了。一家子人心惶惶,她更甚,可没人开解一下她,每天照样的活还得干,终于,在上饭的时候,被小孩子讲的故事刺激了,收神不住,骂了声。结果被公爹直接摔了碗,又是骂她败家娘们。

后来,因为做的八卦风筝放的时候掉房顶上了不吉利,又被公爹张口大骂“败家娘们”,忙不迭地冲着公爹的背影下跪认错,都没招来谅解。

鬼节,公爹让她一大早去给她爹上坟,她回忆起当时做姑娘时在自家爹身边说笑的情景,想起公爹和丈夫的打骂,终于号淘大哭。

在那时的农村,一大家子过活,又没有婆婆,嫁过去做老大媳妇,一大家子的烧烧洗洗,还要下地干活。稍微疼点女儿的人家是不愿意攀这门亲事的。

可是,人的本性就是欺软怕硬,她公爹,对于二儿媳的尖利和指桑骂槐,许多时候只是忍着,对于二房偷偷张罗着吃小灶,甚至少交账,也应当不是毫无察觉吧。因为与枣花娘那一些难与人言的私情,对枣花也自是不同。对于家中要造反的小儿女,也没能怎么着。唯独对这个大儿媳,打骂起来何曾有半点犹豫。

她的命运,因为丈夫上城一趟,见识了城里人的自由,反过来看她畏他如虎,由此生怜,感觉到她的不易,开始疼她一些,而由此得到一些被动的改变。

二媳妇巧姑,生了一张巧嘴,精明。早看出了这个家里,老三不着调,老四才了三四年大学,不出工,自己男人摆摊照相,钱没少挣,所以闹着要分家。她的分家,不是自己出头,而是支着她那怕老婆的男人去,因为这些大事,如果由一个当媳妇的娘们提出来,估计会被人指脊梁骨的吧。除此之外,她还时不时地在自个屋里开下小灶,银锁每天的收入小头交公账,大头自己收了藏私房。大集体的弊端通过她反映了。

没过门的媳妇喜鹊,反映的是另一种女生,受过些教育,在外面见过些世面。重新讲起了恋爱、自由、男女平权等概念。她鞭策小庚,从中撮合他跟枣花。在大伙儿都在看戏的时候,把枣花引到场院跟小庚见面,结果,事儿露馅。大庭广众之中,枣花被她娘领回去。

接下来,回到家,枣花她娘先是破天荒打了她一巴掌,说她丢尽了她的脸。(他们俩只是抱着哭了会而已,啥事也没干,她自己当年,可是啥事都干了。)然后,在女儿明说死也不回去时,不惜下跪逼女儿独自回去。

这样的人,你说她思想封建,她却能犯下淫戒。当相好不肯承担,凑一起过日子的承诺兑现不了时,她口口声声“大哥,都依你”,然后,就这样把女儿给卖了。长大后,明知道亲事不靠谱,放着那么好的小伙子不要,也要逼女儿嫁过去。嫁过去,也不肯为女儿撑半点腰,总是逆来顺受,让女儿体谅公爹,不要给公爹添事。简言之,就是为了自己那一点点私情,坑起女儿来不遗余力,毫不留情。于是,像出了这起事,她不会自个出面去商谈,也不会留下女儿等待观察,将她当作弃子,一扔,完事。

于是,最后的悲剧产生了,枣花回去,被铜锁拒之门外,娘家,又回不去,走投无路,只好跳河了。

 5 ) 刚看完,很惆怅

    1990年,村里刚开始有电视机吧,我家里还没有。所以总是带着羡慕听同学讲情节。当时对这样的电视剧,并不是很热衷,倒是迟后几年的《新白娘子传奇》《乙未豪客传奇》才真正地激动着那些嘴巴开始毛茸茸了家伙们。唯一的印象,是听说里面有个叫铜锁,我当作一个傻子来想象的人物,而那时候数每个村里的傻子,是这些小毛头们发泄脆弱的自信的一个出口吧。
    1990年代初的西北乡村,是什么样啊。舅舅家的光阴过得羡煞了四乡,因为表哥们都在外搞副业,(后来叫做搭工,打工);没念完初中的表姐们还没有出嫁,纳鞋垫织毛衣,或顶着杏花互编发辫;更早些,1987年的麦子堆了一场,驼背的太爷们第一次见过这么茁实的麦穗,麦芒,扎……
    不是吗,一切就如同电视剧里的样子。葛老汉的烟锅,儿媳妇的刁钻,墙上的戏曲图画,(小学毕业时我也收到过),还有枣花。
    碎点素花的衬衣,是不是叫的确良?便宜的凉鞋,分明遮掩着的羞涩与矜持。在戏场里慌乱痴迷的眼神,白露为霜的清晨走向井台的无力的脚步,闪闪的泪花,还是无法止抑的哭泣?
    枣花,你是谁?为什么隔了二十年,第一次(?)看你时,让我如此惆怅?没有来由的,处若忘行若遗的,熟悉而惊异的惆怅。
    
     忘记了是什么偶然的机缘,竟然花了两个晚上,看完了这部电视剧。多少年从不看电视剧了。可是它竟然吸引住了我。第一个感觉就是它艺术上的细致。小庚在井台上打水,篱笆墙里传来铜锁的怒骂和枣花隐隐的哭泣。那边,铁索和喜鹊手牵手走过来,小庚内心的疼,就在这平实的情节里;茂源老汉批评了大媳妇而心中有愧,只是告诉她清明去给她父亲上坟,坟地里大媳妇(果然)无助地痛哭了起来,金锁拿了纸钱也来到了坟地,他拥着委屈的妻子,茂源老汉的细心与温情,尽在不言中!编剧一定是农村常年生活过的吧,只有体会过“大家口”的人,才能塑造出二媳妇等那样的形象。
      
   “十年,二十年……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朋友和亲人,发生了多大变化呵,/虽然伟大的史诗尚未产生,/你却仿佛已远远走过了超过一生的历程”(《回答》)

    没有理清愁绪的逻辑,却仿佛不恰当地想起来王家新的这句诗。是啊,“勇敢的女人已经诞生”,而“苦难尚未认识”!也许就在喜鹊倔强自信的马尾辫里,也许一直在儿媳妇巧姑带刺的机智里。然而,枣花闪闪的泪花,和压抑的哭声,究竟是导演的单纯的呐喊,还是自己都不便直说的乡愁?

 6 ) 篱笆墙的故事

        明明定了闹钟的,估计又是在“梦”中又把它关掉了!早晨起来都8点多了,发现外面在下雨,在我看来,西安的天气就是这样,太阳出来热的人受不了,而下起雨来,还冷得让人直打哆嗦。早饭也不想去食堂吃了,在寝室边喝牛奶,边吃黄瓜,边看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今儿上午算是把这部电视剧看完了。前两天看了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后,突然想起了这部电视剧。这部剧还是前两年在家看电视时偶然看到当中的一个小片段,听爸爸说这部电视剧当年挺火的,片子很老了,是1989年拍的,那时候我还没我,老爸和老妈还没“恋爱”呢!
        这部电视剧反映了上个世纪80年代农村生活的变化,尤其是在家庭生活方面,它“将农民的命运和情感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了”。我总觉得这12集电视剧要比那些冗长的电视剧耐看多了,剧中的人物更是吸引了我:
        茂源老汉:传统家庭中的“大家长”,是个踏实能干、要强、好面子的老庄稼汉。中年丧妻,自己把5个孩子拉扯大。作为一家之主,掌管着一家的大事小情儿。
        枣花娘:闯关东过来的寡妇,心地善良、要强。刚到东北时,曾得到过茂源老汉的不少帮助,并且和茂源老汉相好,但由于当时农村的生活环境,使这一鳏夫、寡妇不能够在一起。后来她和茂源老汉定了娃娃亲(主要是为了方便照顾枣花娘)。
        金锁:茂源老汉的大儿子,稳重、拿事儿,老汉不在家时乃一家之主。进城之后,思想观念变化很大(比如对铁索、喜鹊恋爱的态度,对自己老婆的态度)。
        银锁:茂源老汉的二儿子,也是个有正事儿的爷们儿,靠在乡里摆摊照相赚钱。有点“气管炎”。
        铜锁:茂源老汉的三儿子,好吃懒惰,没正事儿,好喝酒,欺软怕硬,动不动就拿媳妇撒气。(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败家子儿!)
        铁锁:茂源老汉的小儿子,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一心要考大学,拿文凭。有新思想,新观念,与村里的喜鹊姑娘“自由恋爱”。
        香草:茂源老汉的小闺女,有自己的个性,但还是有些少不更事。暗恋着村子里的小庚哥。
        马莲:大儿媳妇,心直口快,说话实在,有啥说啥(连撒谎都不会),没心眼儿。但内心脆弱,遇事儿总往坏处想。
        巧姑:二儿媳妇,有点自私、泼辣,心眼子贼多。能说会道,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多次张罗要“分家”。(估计这样的人是最招人喜欢,也最令人厌恶的!整部剧中,我总觉得她最坏,有点像“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二姨太。)
        枣花:三儿媳妇,像她娘一样心地善良,年轻时候和小庚相爱过。后来嫁给铜锁,面对铜锁的欺辱,曾想过要离婚,但受制于茂源老汉和她娘,一次次地隐忍了。(整部剧中,我觉得她是最值得同情的!)
        喜鹊:未过门的老儿媳妇,心直口快,有新思想,新观念,乐于助人。(想办法让枣花和小庚见面,但总感觉是善心没善果,帮了倒忙。)
        小庚:年轻有为的好青年,自己弄的鱼塘、果园,赚了不少钱,一直爱恋着枣花,并且一直等待着枣花。(用今天的话说,小庚算是个“土豪”了。但他和枣花之间的爱情,总是让人感觉可惜!)
        也许是因为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缘故,这部电视剧给我的感觉倒是很亲切的。抛开人物、剧情不说,就是看到那种乡村生活图景,就会想起故乡,想起那生养我的地方。夕阳下农村的羊肠小道,水井上的轱辘把,挑水的扁担,双坡脊的房子,房屋里的老式炕柜,茂源老汉的烟笸箩……看到这些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串长长的回忆。我对农村生活有着一种特别的感觉,这两年来到大城市学习生活后,我越发的感觉村子里的生活是那样的宁静、舒缓、接近自然,她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与嘈杂。在那种环境下,感觉自己的心也安静下来,舒坦好多。就像每次回家,尤其是夏天,黎明时分,公鸡报晓,鸭鹅伴凑,我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睡梦中醒来,这时天已经快蒙蒙亮了!推开房门向东边一瞅,若见一缕阳光,则顿时睡意全无;若见天色阴沉,则再扎回被窝,睡上个小回笼。
        但农村的生活也并非那样的“自然”,有人的地方就避免不了矛盾与争吵,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很多故事。拿这部电视剧来说,二媳妇一直吵吵着要分家,而茂源老汉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是不会分家的,这让银锁在老爹和老婆之间是左右为难;枣花想离婚嫁给小庚,但是茂源老汉和枣花娘都不同意,枣花只好忍着铜锁的欺辱;铁锁和喜鹊搞对象,茂源老汉一直不大同意,认为喜鹊那孩子太疯癫,听说铁锁要给人家当倒插门的女婿,老爷子就更火了;香草暗恋着小庚,而她一直不知道小庚和枣花的往事,因为石榴的事儿,俩人开始有了矛盾;巧姑爹妈给马莲跳神治病,被铁锁赶了出去,铁锁请了喜鹊爹来给大嫂看病,这又使得贾半仙和周大夫的矛盾加深了;在喜鹊的搓合下,小庚和枣花晚上碰面,被铜锁逮了个正着,村里人对他们风言风语……
        这些便是农村生活中的琐事,就是现在,剧中的一些片段还时常在农村发生。
        “离婚、分家、自由恋爱”这些在茂源老汉看来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些都是违背传统观念的。中国自古以来的“大家长”观念已经深深烙在茂源老汉的脑海里。作为一家之长,他掌管着家里的一切,家中的大事小情他都得插一手。其实他身上背负的包袱是很重的,他(中年时)不能娶枣花娘为妻,因为他怕叫人背后戳脊梁骨;他不能让枣花和铜锁离婚,他认为这会影响自家门面;他不能接受分家这一请求,因为在他看来分就意味着散;他很难接受喜鹊作为儿媳,因为他认为这孩子不能持家。同样地,枣花娘、金锁、银锁、马莲、枣花也都受着传统思想的束缚。“孩子是家长的附属物,女人是孩子的附属物”,如果没有一股新的风气从外面刮进来,也许这种观念一代代的传下去。但毕竟,这股新风还是刮进来了!
        离婚、分家、自由恋爱……今天看来,已经司空见惯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当时却受这种种束缚。
        看来,那篱笆墙下,还有说不完的故事……

                                                                                   2014年4月11日

 短评

现在非常不懂小时候哪来的勇气看此类生活片?

7分钟前
  • 四郎
  • 还行

那些给三星,二星的是不是选择性眼瞎?这么好的电视剧才7分多?

10分钟前
  • 云淡风轻
  • 力荐

只记女主角长了苦瓜脸还有那首主题歌篱笆墙的影子

13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还行

80后之前的中国人应该都知道!!

16分钟前
  • solitude
  • 力荐

小时候跟爸妈一起看的,都有点记不清楚具体的情节了,还记得主题曲唱的"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

17分钟前
  • A+
  • 推荐

农村题材代表作……

20分钟前
  • 阿朴
  • 还行

淳朴自然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22分钟前
  • 黑樱桃摩卡
  • 推荐

x 依稀记得

26分钟前
  • 我还是我
  • 还行

在八、九十年代,本剧的很多观念相当新锐超前,也引发了社会的思考和讨论,关注农村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婚姻自主权。对农村普通百姓的生活,第一部是最好看的也最深刻的

29分钟前
  • 姚知不是雪
  • 推荐

情节早忘了,只是非常怀念那个连续剧最多十来集的年代啊。现在的连续剧动辄几十上百,为了赚钱故意拖沓冗长,情节无聊。真是令人反感。

34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记得反正有条狗——歌儿好像是白天不懂夜的黑?

37分钟前
  • Lucifer
  • 还行

老爸爱看,还特爱听里面的歌儿(>﹏<)

40分钟前
  • 蓝色啄木鸟
  • 推荐

小时。

45分钟前
  • 丽塔
  • 较差

同样,只记得主题歌。

49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较差

这部电视剧,是80年代末期,大连的一张名片。

53分钟前
  • 半日光辉
  • 还行

小时候看的,似乎不太适合小孩子看

54分钟前
  • mermaid
  • 还行

这个剧还真是写得也挺好,演得也挺好的,每个角色都那么鲜明生动,即使小时候只看过一遍,也都印象深刻。最逗的是,长大以后看《金瓶梅》,竟然把这些人都想起来了,比如潘金莲想起了二媳妇,李瓶儿像枣花,大媳妇像月娘……

55分钟前
  • 高玉宝
  • 力荐

农村题材中的经典。

57分钟前
  • 毛嗑
  • 力荐

剧情忘得一干而尽,这种剧情实在不讨小朋友的欢迎···那首歌曲真是····流芳百世啊

1小时前
  • 西北之境
  • 还行

母辈的记忆化是俺的记忆

1小时前
  • 影志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