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芬克

HD中字

主演:约翰·特托罗,约翰·古德曼,朱迪·戴维斯,迈克尔·勒纳,约翰·马奥尼,史蒂夫·布西密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巴顿·芬克 剧照 NO.1巴顿·芬克 剧照 NO.2巴顿·芬克 剧照 NO.3巴顿·芬克 剧照 NO.4巴顿·芬克 剧照 NO.5巴顿·芬克 剧照 NO.6巴顿·芬克 剧照 NO.13巴顿·芬克 剧照 NO.14巴顿·芬克 剧照 NO.15巴顿·芬克 剧照 NO.16巴顿·芬克 剧照 NO.17巴顿·芬克 剧照 NO.18巴顿·芬克 剧照 NO.19巴顿·芬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巴顿·芬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巴顿(约翰•特托罗 John Turturro 饰)是纽约的一名优秀的编剧,他的剧本刚刚在百老汇得到认可,好事便接踵而来。好莱坞的一间电影公司邀请他到当地创作一部关于摔角的B级片剧本,于是,巴顿便来到了好莱坞。巴顿租住在一间破败的旅馆中开始了他的创作,无奈灵感却迟迟未光临,他陷入了巨大的苦闷当中。更不幸的是,此刻,巴顿隔壁的房间里发生了种种怪事,使他犹如置身于人间炼狱,脑海中不时浮现出种种荒诞可笑的幻象……通告2022防守反击你迟到的许多年唐少女汐彦爱在云霄谁偷了我的侉子孤独二兄弟反斗大妈2清道夫第四季恍如隔世一切没问题高端玩物坎迪弥达斯的仆从爱情牧场超富绝味之路 2021年元旦SP中华英豪名校风暴第五季蓝色海湾我美妙的西柏林最后的大亨银色城市碰撞搜查线地球淹没之惊涛大历险(国语版)下结婚礼服2010七剑下天山冲撞3% 第四季囚犯之女神父教我的事怪兽档案 第一季外出就餐5:开放性周末丛林的孩子父母我最爱的季节乌龙派出所电影版:封锁胜哄桥妖夜奇谈血战1944我的丫鬟是总监

 长篇影评

 1 ) 现实与创作幻境,巴顿·芬克的迷失

     脱胎于梅里爱所赋予电影艺术性的戏剧形式的构建,电影在100年的发展中再次从绘画与音乐中攫取可以利用的特点而得以成为一大最具生机的艺术。不可小视的是常被提起的电影文本与戏剧和文学及创作者的关系,而如果加以比较,《巴顿⋅芬克》可能是今年看过最复杂最有趣的一部范例电影。鉴于试图构建一个足够有说服力的框架去理清剧情与电影语言表达的关系,以下的解读的理由并非仅仅会在表述问题的段落直接得到答案,此文对剧情与电影语言的分段也仅仅只是一个粗略的分列而已。


1.戏剧,创作者与电影

    影片的建制阶段就详细的表明了巴顿⋅芬克的职业与地位,作为话剧的创作者,第一个场景即交代了他对自我创作的痴迷(无神似乎沉浸于梦中,几乎无视演员表演而注意自己为其撰写的台词)。这里需要说一下戏剧与电影的关系,戏剧并不在意空间的真实性,人物的心理是通过滔滔不绝的话语表达的,这里的现实并非电影的被感知的现实而是一种被理解的现实,也可以说其决定因素是语言的表达也即台词的表达。科恩兄弟有意在戏剧舞台上简短的台词里铺设足够的信息。

戏剧舞台重点台词:
(1).他们会沿富尔顿街吆喝卖鱼...让他们唱出心声
(2).还有你,莫瑞,大卫叔叔也是
(3).我们会收到那孩子的来信,我说的可不是明信片
如果留意的话,我们可以在摔跤手的剧本里找到以下内容:
(1).as the cry of the fishmongers(与查理的第一次会面结束时稿纸的特写)
(2).淡入,莫瑞的家(巴顿⋅芬克打剧本时边写边念)
(3).父亲:那个疯子摔跤手会给我们写信的,我说的可不是明信片。(两位警探在巴顿房间里读他的剧本)
    以上可以明显的看出巴顿⋅芬克完成的电影剧本只不过是原来舞台戏剧剧本及对白的原样套用罢了,甚至连人物的名字都是雷同的。

    事实上,他在接手电影剧本创作任务时曾坦诚自己不怎么看电影,在面对写作难题时的惊慌超出了我们对剧本作者创作状态的理解范围。摔跤手的生活及搏斗场景远离自己多年的生活积累,老板杰克给出两个限定词“孤儿,女人”被他视为最重要的提示与要求加以使用(其后他在稿纸上写下了孤儿还是女人的自问)。按本人的分析,查理和奥黛丽的角色(与巴顿⋅芬克相处时)正是这两个关键词赋予的属于巴顿⋅芬克臆想出来的加工后的非真实人物(当然,与两人初次见面与外景的部分除外,那些部分他们都是真实的),这点将在其后予以阐明。

    对白在巴顿⋅芬克眼中是完成舞台剧的关键,这点与摔跤手电影B级片的属性形成鲜明的反差。首先是遇到一个满嘴脏字的老板杰克,接着是同样电话时粗话不断的制片人盖斯勒,这对于舞台剧对白所需要的雅与文学性简直是天壤之别,更为有趣的是,巴顿⋅芬克似乎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这点从与比尔与奥黛丽的交流中完全彰显,郊外聚餐时在奥黛丽面前骂比尔与之后奥黛丽在旅馆里讨论剧本如何写时通篇脏话可见一斑。这点颇为有趣,因为钱的因素他选择了好莱坞,B级片的实际结果让他无法应对,试图借此达到事业巅峰的他精神上与实际处境产生了激烈的对撞,这是接下来需要阐述的现实与梦境交替的重要原因,当然这并不是唯一原因,在空间上科恩兄弟想尽花招,而这点将在电影语言部分再作表达。

    电影是以视觉化与动作为重的,这点与舞台剧恰好不相容,即使巴顿⋅芬克最后完成的剧本与之前的舞台剧无太多重叠,老板杰克的话也指明了剧本出在将动作电影所需要的暴力格斗场面变成了内心灵魂的挣扎,这与此电影的定位是最明显的格格不入的地方,它无疑验证了巴顿⋅芬克的彻底失败。或者说,他是一个完全不懂得写电影剧本的戏剧作者,这点也呼应了在舞台下的观众呼喊的Author的身份(非电影剧作者,此处也对照creator的身份,对比电影作者的定义)。

2.现实与梦境(创作幻境)

    试图把电影叙事当作事实并按正常的逻辑来理解这部电影是不可能的,电影中多处出现极其不合逻辑的人物状态与场景。企图对现实与梦境(某些角度来说其实也属于创作过程中脑海中浮现的事件与人物的现实化,在此我用创作幻境指代)的交织,推动人物内心的现实化呈现,科恩兄弟在片中不断做着预先的铺垫和提示,相比现代主义电影其处理的还算客气,至少导演尝试不断交代以理清剧情,下面即是对铺垫与提示的梳理。

    开头部分的戏剧场景中,有一句台词颇为关键:“Daylight is a dream if you’ve lived,with your eyes closed.(如果你闭上眼,白日也是梦)”。而这句台词前后正是对剧中人是否dreaming做着有趣的争论,从全片的角度看,这里的铺垫不言而喻。

    海浪撞击岩石的空镜在此也是一个有趣的对应,个人觉得这不仅与巴顿⋅芬克剧本里的渔民有关,同时似乎预先提示了历史在其中作为重要标记的作用,这与主角犹太人的身份与二战有一种无法用语言完整有力表述的关系,当然墙上照片里的大海与女人也借此被赋予提示性。借助照片,巴顿⋅芬克完整的在脑海中呈现海浪的声音,这也为其将整个旅馆彻底填充为创作幻境一个最为有力的开始。

    其后被忽略一个重要镜头,是巴顿⋅芬克从旅馆电梯出来走向621房间的一个十分细小的细节。此处有三个镜头,第二个镜头里,右边可视的有门牌号的房间正写着621,而巴顿⋅芬克左看看右看看就这么走过去了,接下来的一个镜头里,可视的门牌号为619,按照其后与623查理的空间位置来看,显然巴顿⋅芬克在如迷宫般的走廊里已经有些迷失了。

    接下来是查理换了背带(与第一次出现时背带不同)和领带的段落,这段落之前是由巴顿⋅芬克望着稿纸发呆所提示的创作幻境段落。这里查理被赋予了“孤儿”这个限定词的身份,其后教巴顿⋅芬克摔跤的部分提示了另一个重点词“摔跤手”。由于这两点的表露过于直接,加上查理与巴顿⋅芬克的着装几乎相同(请注意背带与衬衣的条纹),我判断此处必为创作幻境。巴顿⋅芬克成功的将预设的关键词与人物笨拙的代入现实生活中(前文已指明他缺乏如此的生活经历),而成功的改造了查理这个保险推销员的生活。其后体验被设置成为穿鞋这一行为,提示性的文字出现:“穿紧身衣的大块头”,而其后查理出现,幻境再次出现,这时隔壁的鸳鸯问题被查理提出,这正好发生在巴顿⋅芬克与比尔和奥黛丽见面之后,比尔在会面中用schoolboys指代他,会面中他明显倾慕于奥黛丽,很明显这里为第三个幻境的重要提示和铺垫,而且这一夜的结尾段落,楼上有明显的挪动物体与拖拽的声音(疑为与查理处理奥黛丽尸体的对应)。

    最有争议的第一个段落时奥黛丽深夜的造访,对于初次见面就能让比尔的情人来旅馆完全不合逻辑,而且两人见面后,巴顿⋅芬克大骂剧本难写,对于听见对面鸳鸯声音的查理此时仍在隔壁却没有来干扰二人,此处可以证明查理的虚构性。个人认为此段是巴顿⋅芬克对比尔的反击,一是揭露奥黛丽实为比尔的捉刀人,二是进一步霸占奥黛丽(发生关系这段无法按逻辑解释),三是杀掉这一让比尔达到巅峰的女人进而毁掉比尔的事业。其后,两位警察说到比尔死去的消息个人感觉是此目标的最终表达。查理面对尸体的呕吐与警探所指明的查理的身份完全不符,这个部分本人认为是巴顿⋅芬克急于在面对警察后寻找替罪羔羊时给查理性格的再次补充。

    圣经段落与造物者的身份感觉被多数人过度解读了,实际相比科恩兄弟努力铺设的交织场景来看,此处段落只是一个书与书,书中内容与现实内容的单向联系,而并未象其他细节一般具有构建全局的作用,所以此处幻境的圣经解读放置在后面加以说明。这里,精神恍惚的巴顿⋅芬克看到的电梯员似乎时处在梦游状态,两位警探的名字与其后的“Hi,Hitler”对应,这使得巴顿⋅芬克的犹太人身份和与比尔聊天时指出的为同胞做点事被再次强调。墙纸的脱落也有了最终的理由,查理心中的怒火加热了一切,燃烧的走廊,巴顿⋅芬克走出门时消失的尸体已经证明了最终幻境的结束。有趣的是,查理与巴顿⋅芬克最终的对话以指责开始以查理之前情绪截然相反的柔和(Don’t be)结束,查理承担了所有罪责,这是剧作者赋予他的改写他的生活的一切。

    这样看来,似乎现实与梦境(创作幻境)的相互联系都得到了解释,但科恩兄弟除了这些提示与铺垫外还在细节之处做足文章,这点与电影声画语言有关,以下是相关的清理。

3.空间,声音及表意

    影片将现实与梦境(创作幻境)段落通过空间强烈的分隔开,旅馆里为主要呈现后者的重要场所,现实场景则为社交场景,外景或多人场景。旅馆的相对密闭,窗户坏掉,走廊深幽似乎有着催眠作用,墙壁墙纸的脱落和不属于沙漠的蚊子加重了空间给人的压迫感与不现实感。走廊里全是鞋子却毫无人影,墙壁隔音效果差却有着奇怪的响动,恐怖片的处理方式在这里被特别使用。当然声音与其配合才是居功至伟的,更有趣的是纸上的文字甚至改变了科恩兄弟对环境音的处理,同时现实声音再次创造幻境里的声音。

    首先必须提到片中重要的提示音:铃声。

    开场字幕部分时,有节奏的三角铁敲击的铃声响起,加兰呼叫巴顿⋅芬克时铃声再次响起,其后巴顿⋅芬克住进旅馆,旅馆的铃与电梯的到达声音似乎如催眠的提示音一般,这样通透的铃声进而也在揭示空间的幽静与空旷,与有源音乐的场景的对比再次分隔。

    其后,现实声音创造了文字,创作幻境进而又改变了环境音。最为明显的是巴顿⋅芬克第一次写的剧本中有这么一句:Early morning traffic is audible.细心留意两人第一次见面时的环境音可以发现有两处较为明显的车鸣笛声,而其后改为:It is too early for us to hear traffic.此后这唯一现实的环境音也被去除,唯一保留的是不知其现实性的与墙和地面的撞击声,撞击声同样也来自还为粗剪的摔跤片,声音在此及打字机部分被特别加重,有力的表现了巴顿⋅芬克的恐惧感。隔壁穿透的呻吟声与两人发生关系时的呻吟与穿透水管的摔跤片的大叫合为一体,更加证明声音发自创作者本身,而非现实情境。

    前文已经说明海浪的提示性,声音作为展开创作幻境的依托,成为巴顿⋅芬克构建故事的第一参照物。

    从摄影角度来说,高低机位的多处使用勾勒出巴顿⋅芬克幻境的虚拟性,如此处理结合特写与主观镜头加大了巴顿⋅芬克对内心的挖掘与思索。而旅馆以外的场景中,几乎都是正常机位的处理方式,此对比也同样是对空间的一种分割。再者,巴顿⋅芬克唯清晰的大远景出现在结尾,个人认为这是他彻底走出幻境的标志,臆想的源头(海边的女人的照片)被呈现成为真实的现实,以创作彻底的失败面对照片的“成真”,试想也许他正是独自一人逃到美国,父亲叔叔早已在纳粹的枪下身亡,而那个小包裹就是逃离时他的所有,从前它和打字机在一起,而他现在已经无法在好莱坞使用打字机了,而他觉得海边的女子in pictures,似乎还处在幻境中。

    圣经的段落,造物主的臆想毋庸置疑,尼布甲尼撒二世引出了对回忆梦中内容的渴求,若法术者不能帮助,则被凌迟处死。这段似乎呼应了奥黛丽之死,却不那么确切。巴顿⋅芬克一直从所构建的幻境中吸取创作的源泉,奥黛丽讲出了比尔创作摔跤手剧本的具体方式却依然死亡,所以此段联系并不合理,但如果把奥黛丽看作比尔的《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创作者,那么联系圣经开篇,或许梦中杀害奥黛丽的巴顿⋅芬克成为真正的造物主或尼布甲尼撒二世,他用自己创造的角色杀死了比尔。

4.有趣的指代与对应

(1)舞台剧结尾,一个穿着打扮和手提箱与之后来福枪解决警探的查理极度相似的男人上场谢幕。
(2)巴顿⋅芬克与比尔第一次见面时,谈到摔跤片时,比尔说巴顿⋅芬克的手在滴水,对应墙纸脱落渗出胶水,还有查理耳朵流脓。
(3)查理说:Where there’s a head,there’s hope.与其后杀人砍头的行为。
(4)拍击蚊子后,在门边的一个镜头里,巴顿⋅芬克手上的血迹夸张的大(他并没有再次接触奥黛丽的尸体)
(5)最后海边,巴顿⋅芬克问女子“in pictures”的双关。

 2 ) Welcome to Hollywood,and welcome to the hell!——亦真亦幻的《巴顿·芬克》

【鉴于前几天看了束对该片的解读,发现对于关键问题的讨论还顶火热,自己回头又想了想,在百度的帮助下有了些新的收获,即刻码成文章积极参与讨论~】

    很少有影片能如《巴顿•芬克》一般,让我们看得津津有味而又云里雾里。科恩兄弟的剧作风格向来怪诞,这部片子更是让人看得一头雾水。我们不禁去想那充满象征意味的情节产生了什么意义?那超现实场景是现实还是幻境?为啥这片子里的人看起来没一个正常的?等等……
    可就算看不明白为何依然觉得这部影片如此吸引人呢?因为此片戏剧性够强,叙事节奏紧凑,结构清晰,人物塑造与情节设置的夸张离奇,还有充满象征意味的细节等等。这是保证影片可看性的要素,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其令人捉摸不透的主题。因为本片的主题似乎迷失在那亦真亦幻的故事当中。其实当我们将探索的焦点聚焦于哪些段落是真实发生的,哪些段落是芬克的幻想时,我们便落入了那兄弟两的陷阱。
     若想从陷阱中逃脱就先得弄明白我们是怎么落网的。麦基将《巴顿•芬克》至于他那故事三角的中心,兼具大情节、小情节、反情节的特性,这正是科恩兄弟的叙事策略。他们用大情节、小情节结构来创造银幕真实,再用反情节来摧毁之前构筑的现实。我们顺着大情节的经典套路跟随这位内向怯懦的主人公来到了好莱坞目睹他与好莱坞体制之间的冲突,然后看着他如何陷入创作困境,人物内部冲突与日俱增。此时影片已然进展了大半,我们对眼前的银幕真实毫不怀疑,像看常规剧情片一般我们一心一意投入到作者所营造的银幕故事的真实情境当中。这时我们对芬克经历的故事丝毫没有产生怀疑我们认为这都是“真实”的。但当影片进展到1小时10钟的时候,发生了重大逆转,在毫无铺垫的情况下,一场莫名其妙的谋杀(情节点二)将这个故事甩到了另一个方向。随后出现的那场超现实主义的火中枪战情景将全片推向高潮,这一反情节的非连贯现实所造成的荒诞感将观众推向影片主题,然而我们对眼前的银幕真实产生了怀疑。但科恩兄弟却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坐标,于是我们便迷失在真实与幻境之中。当我们试图用因果关系来解读影片时,似乎大多解释的通,谋杀的真像通过推理也说得过去,科恩兄弟在这点上还是给出了隐晦的线索提示(在束的分析中有详细的解读)。但关键的超现实场景却无从解释,结尾时芬克遇到画框中的美女也无法用逻辑关系解读。那么我们试图用另一种情境解读,若把这一切看做是虚构的幻境呢?这似乎更站不住脚,因为根本找不到从现实进入幻境的坐标,因此将全片读解为芬克的梦境也不合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用现实还是幻境来读解全片都是种徒劳,因为无论哪种思维都无法统领全片。
    再看人物塑造,毫无疑问作为主角的芬克是具有真实感的,无论是他的性格还是造型都让我们一眼便认出他是个典型的作家。他的语言风格与行为方式也符合现实常规。总之,我们对芬克这一人物的真实性深信不疑,这点十分关键,因为故事是通过芬克的视点展开的,观众的视野是受限的。再看看别的人物,芬克在好莱坞遇见的所有人,从旅店的服务生、按电梯的人到制片厂的老板、制片人、以及芬克崇拜的作家都呈现出一种或诡异或疯狂的怪诞本性。稍微看起来正常些的胖子查理,到最后也摇身一变成了最疯狂的杀人狂。因此我们开始开始怀疑,这些配角们非常规的言行使他们看起来如此不真实。这其中诚然有科恩兄弟对好莱坞的辛辣讽刺,但结合全片的情节设置我们不免对人物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而我们依然无法判断人物的真实与虚构,因为我们清楚芬克的视点是统一的、真实的,我们并没有被告知进入梦境或幻境。
    科恩兄弟很成功的编织了一个真假难辨的故事,那么故事的亦真亦幻、人物的怪诞夸张、片中的象征与超现实主义是否能够完成思想的聚焦?本片较容易读解的意义为芬克的行动部分,芬克的遭遇揭示了一个主题,对作家而言好莱坞是个地狱,尽管看起十分美好。但仅仅是这样也无法概括全片,还有血案和胖子查理的部分呢,这从何解释?所以我们还需要在加上一句:最恐怖的一点在于,在这儿你无法分清什么是真实而什么是你的幻想。这便是科恩兄弟潜藏在故事文本之下的意义。他们通过叙事策略来完成主题的呈现,而不是单纯的依靠故事本身的内容表意。当我们揭开影片主题之后,便会发现之前对影片真实与梦境的区分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一切的意义的产生正是在于这儿不存在真假的分界线,任何企图的解读都是意义的消解。这不免让那个我想起另一部关于好莱坞编剧的故事——《改编剧本》,考夫曼与科恩兄弟一样是好莱坞另类剧作风格的代表人物。在《改编剧本》中我们看到了两部作品在剧作上的相似性,通过自身叙事策略所构建的意义,故事情节超现实意味(同样真假难辨)以及其对好莱坞的讽刺同样如此赋予技巧性。

PS:若想知道芬克房间里的墙纸脱落有什么象征意义?
最后一个镜头中那只入画并落水的海鸟是怎么回事儿?
影片中有那几处穿帮镜头之类的问题,推荐您浏览以下网址。
http://baike.baidu.com/view/613539.htm
我只想说,其实百度真的很好很强大~

 3 ) 这是一场“洗脑”与“反洗脑”的灵魂角逐

尽管很久以前就知道这部片子,但直到现在才看。。。也正因为是现在才看而不是20年前的大学时代看,所以能多理解一些吧。。。

 

 

整部片子的中心是那座叫EARLE的破旧旅馆,EARLE应该是隐喻EARLESS(无耳,失聪的),这个在影片中的两个主角上都有体现(胖子查理耳朵发炎,FINK后来写作时候用棉花塞耳朵)...这座破旧旅馆似乎没什么住客,但由于侍者声称提供免费擦鞋服务,每个房间门口都放着鞋子,说明是注满了人,只是彼此隔绝,彼此的联系是管道和各种各样奇怪的声音,似乎又在聚集着某种能量,越来越大,越来越热...其实整个旅馆就是一个社会,封闭隔绝,暗流汹涌...尽管是以2战参战前的美国为背景,其实具有广泛代表性...

FINK是一个自诩为平民作家的人,试图代言普罗大众,但其实对真实的社会没什么理解,他只是个愤青而已(和20年前的我们何其相似)....他在这个封闭压抑的破旅馆的小客房里面思路断绝...这件房间似乎已经很久没人居住了,旧铅笔在信签纸上留下了淡淡的印痕....FINK长时间内只有凝望那张阳光沙滩美女的墙画,伴随着只有想象中的海浪声.....结尾呼应这点,应该是隐喻解脱的自我...

接着, 胖子查理进入了他的视野,他开始接触这个社会了,但与其说是接触,不如说是自我宣泄,他其实并不在意倾听那些底层的声音,毕竟,这是一个"无耳"的地方....FINK由于要写关于摔跤的剧本,和胖子尝试过摔跤,体会到了胖子的巨大的力量。。。(底层民众的能量)

FINK 得到影片公司老板(主流意识)的赏识与期待,而这一切是纽约的亲戚朋友帮忙联系的(他们代表早期洗脑人),他们都在用一种固定的,主流的方式引导着FINK,充满着期待...而 FINIK 则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卡在了与世隔绝般的破旧小旅馆里,动弹不得,思维停顿....

眼看走投无路,交稿临近,FINK试图请教前辈....前辈作家出现了(御用文人)...交往中发现其实他是个江郎才尽的酒鬼,内心痛苦,灵魂失落...而他的情妇,似乎头脑清楚,是个值得交往的对象....

交往过程中有很多的隐喻,如前辈作家赠给FINK的书--《尼布甲尼撒》及FINK从抽屉中发现的圣经--但以理书上关于尼布甲尼撒之梦的那一段(尼布甲尼撒二世对那些术士、用法术的、行邪术的和迦勒底人说,我不能回忆起我的梦,你们若不将梦和梦的讲解告诉我,就必被凌迟,你们的房屋必成为地狱),都是对前辈作家自己以及对FINK所处环境的隐喻。另外,关于所罗门王母亲的话题也很有意思,“通奸”的暗喻应该是指和主流思想的合流。。。而FINK恍惚中发现自己作品的开头几句话居然出现在圣经创世纪的第一章的最前面,更是呼应后面他反洗脑自我解脱后的“创造者”心态。。。

终于,在交稿前夜,FINK决定请那个情妇帮忙...而她到客房后的一番谈话,让FINK恍然大悟,前辈作家早已才思枯竭,后期的作品都是情妇代笔,,,而情妇关于如何写作那些话很关键,她其实才是那个“荡妇”,庸俗的媚俗思维和犬儒主义,思路枯竭的FINK被洗脑了,和前辈作家一样终于投入这个“荡妇”的怀抱。。。。

但是,历史不会完全一样,这个看似压抑隔绝的旅馆,这个暗喻的社会,已经聚集了巨大的能量,看不见的底层下面,是彼此连接的“管道”。。整个旅店越来越热,从一开始就让人有隐约不安的感觉(表皮脱落),终于发生了一件惊人的事件,在FINK和情妇偷欢之后,那个“荡妇”死了。。。本片并没有揭示她是怎么死的,只是表现了那些“管道”。。。随后胖子查理到来,FINK拒绝他进入,随后在恐惧的驱使下,他又到胖子房间的门口请求帮助(他从未进入过胖子的房间,胖子查理的房间从未在片子出现过,即使是结尾的火灾),胖子到来,呕吐之后很镇定地处理了尸体。。。。(胖子厌恶这些洗脑者,他后来甚至杀了FINK的在纽约的那些早期洗脑者,在杀死那2个暗喻主流社会机器的警探时,他喊的是--让你们看看我的灵魂!)

震惊的FINK看着胖子难以置信的行为,似乎也没有真正要去报警(这才是他真正的反主流的本质),这时候某些变化开始产生了,FINK慢慢变的冷静了下来,突然之间,洗脑者被一股从不知晓的力量摧毁(胖子把那个装着似乎是情妇头颅的箱子交给FINK,就是隐喻洗脑的终结),从善如流的道路突然断绝,豁然开朗的FINK开始才思泉涌,他从被洗脑的状态解脱出来,明白过来自己经历的正是一场灵魂的摔跤,是一场自由意志与主流意识的战斗,接触的人物都可以写进自己的书中,开头就是那个“荡妇”走到了胖子的家门口。。。

然而,主流社会不会无动于衷,警探出现了,法西斯的隐喻(高个子的是个意大利名字,和墨索里尼发音相似,矮个子叫德意志,更明显了),他们像演双簧一样的介绍着胖子的案情,把胖子描绘成一个残忍的伪装杀手。。。奇怪的是,FINK似乎并不是特别惊恐,而是在思考着什么。。。以至于后来胖子回来杀死那两个警探后(杀那个叫德意志的矮警探时,还喊了元首万岁),被铐在床架上的FINK问他的是“为什么是我?”。。。胖子代表的,是底层巨大的,难以预期的力量,可能会失控(引起大火),但并不邪恶(解放了被铐住的FINK),这是沉默的大多数,如果不去倾听和沟通,会毁了整个房子。。。

终于FINK完成了自我升华的作品,他的作品堪称原创,以至于感到自我解脱的他在舞厅中狂舞,自称是创造者,但是,似乎已经是战争状态下的社会(身边尽是年轻的军人),为了他的话而自相开打了。。。一个硬币总有两面,旧平衡打破,就会出现新的矛盾。。。。

最终,影片公司老板对FINK浴火重生的原创作品极其失望,他此时已经穿了军装了(主流意识此时已经升级成类似于纳粹的军国主义了),他要的是体制内的创新,而不是推倒从来的创新,FINK的作品被束之高阁,老板又利用FINK有约在身,封杀了他。。。知识分子的觉醒可能就是这样的下场。。。

随后。。影片到达了很多人认为晦涩的结尾,,自我解脱但遭到封杀的FINK带着象征洗脑者头颅的箱子来到海边,他至少终于摆脱了洗脑。。。突然间,他发现一个场景,在封闭压抑的的破旅馆的墙上凝视过无数遍的场景-----阳光,沙滩,美女。。。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PS:

当年波兰斯基在戛纳电影节上力排众议给本片授奖,除了逃出美国后的自我认同,应该也把法国,把戛纳当成自己的精神家园了吧。。。。。。

 4 ) FIFF11丨DAY6《巴顿·芬克》:绵延不绝的创作之痛

第11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巴顿·芬克》,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纠结作家们痛苦不堪的评价了!

果树:

电影对剧本的反哺,而全片最大的华章出现在其迷人的作者气质。

费了木:

影片中各种用典,企图构造一个完整的暗示系统。很适合给“符号学”爱好者做“解密”。

fire_storm:

诡异的调度让这个看不透的故事更多了一层面纱。与科恩后来剧本的精细入微相比这一部倒还多了些独特的韵味,与这稍显悠长的节奏太契合了。

格系艺人:

邻居是暴力的化身,美女象征着性,两者作为不同的罪恶夹杂在男主的灵魂深处,影片运用大量比喻书写了一封给编剧的书信,向好莱坞工业发起控诉。

不是兔槽:

好莱坞是才华的黑洞,科恩偏偏用类型片来完成这种对抗。但制片机器和其空中楼阁的商品令人不适以外,电影对于所谓留恋给自己贴上独立、真实标签的创作者是否也有一点点自嘲的意味。

野凡:

又是一部关于作家创作作品时挤压出苦痛的过程的影片。与其他同题材影片不同的是,这部作品并没有于作家修成正果时在或疯狂或欣忭的状态中戛然而止,而是进一步讲述这或将永不止息的脑中苦痛。

Sparrow:

The life of the mind, 内心倾颓,地狱四敞。巴顿视其作家身份为全能的上帝,轻视一切,但实际不过是人格分裂,幻象频生,是他人眼中“带着打字机的游客”,这种认知偏差使其在现实中生活中被虐的体无完肤。

Kai:

也许这真的是一个天才的剧本,充满了隐喻和符号(40年代好莱坞、犹太身份、二战)。更多的还是剧作家的创作历程,布满荆棘,灵感与瓶颈、激情与妥协、科恩兄弟几乎把所有创作桎梏期的作家内心外化了。但是我不懂圣经,所有依然一知半解。

飞檐:

创作焦虑的痛苦是向内的,诡异存在于焦虑导致的高敏神经中,但看似如此,外在的体制又一次次摧毁笔者的“巴别塔”。于是究竟“内在的碰撞”还是“外力的阻挠”哪个才是最致命的,仿佛在这种难以言说的混乱中变成一道命题,这是妙处。纠结始终的箱子,其实也是自我矛盾的隐喻。放大自身痛苦的一类创作,都似乎意欲摸索更广阔的内容,必须有“玄”的东西。足够刻奇,但没有觉得很喜欢。

蹦擦擦:

“美人”是诱导堕落和生产商品的源头,“蚊子”是作者创作时面临瓶颈和桎梏,耳朵、悠长的走廊、像是潘多拉魔盒般用牛皮纸包的盒子等等等,通过符号的所指批判了好莱坞公式化流水线化生产同时揭示了作者在写作时的精神世界。片子有点闷和晦涩,显然不是普罗大众喜欢的类型,就像导演想传达的观念一样:我用“something beautiful”展现“mental”的内容,然而大众可能不喜欢哲学,也不会听我写的诗,依然觉得我是个“madman”,“sorry if I let you down”。

Bob_Chow:

用圣经不是问题,留空间(未打开的盒子)做开放式结尾也不是问题,最大的痛点在于影片本身似乎没有顾虑在未被文本化解剖下的构成。把痛苦的创作者置身在神秘的空间然后去抵抗商业性,这样的自我指涉中本身不高的亮点又再次被过多割裂的细节所打破,无论是荒诞的对话,暴怒的肢体语言,还是略显尴尬的三次拜访。如果真以圣经和犹太作为母题,未免暗示太晚,也许也是我宗教知识匮乏。从血案开始之前整个线条是崩塌的,也没有充沛的个像状态补进去,整体索然无味,唯有不断地看到“强硬地”邀请观者去进行分析的线索。把悬疑放进去,又要出来高度意义的存在,两者之间的兼容在我看来没有妥善。事实和梦境甚至于人格的分析,没有完全通过影像表达,借助剧本中冲突发生的不合逻辑来让观众套入这个思维,不算高明。

Pincent:

科恩在讲自己:“我觉得这是我最好的作品,只有少数评论家会喜欢”。如果说《闪灵》是库布里克没用全力就拍出来的天才之作,那这部同作家题材的心理惊悚片就几乎展示了科恩最擅长的编剧技巧,以及几乎生涯高峰的电影视听技巧,摄影机模拟着作家的主观视觉、听觉体验。在战争到来前的时代,好莱坞这个行业体系急切地压榨着创作者,尽管那些老板看起来毕恭毕敬、嬉皮笑脸,资本在吸着那些天才的血,作者在互相吸血,“一个人在和他的灵魂摔跤”,芬克与他的“邻居”摔跤,现实与精神追求摔跤,大众与作者诗意摔跤,内心的接纳与暴力反抗摔跤。当被体制吸收时,他将会成为酒店员工那样的行尸走肉,也只有当他脱离体制时,创作者才能遇见他内心所向往的图景。至于那个箱子,是科恩兄弟抛给我们每个人的,可以是囚笼,也可以是宇宙。

子夜无人:

对于所有以创作者身份自居的人群心态,把握得极度准确,这比兴致勃勃去对应片中那些符号和隐喻要有趣得多。我们可以一天自我崩溃一百次、再自我否定一百次,明明已经自我建设得足够坚强,但依然承担不起一句轻飘飘的冷言冷语;我们自以为拥有着想象中的另一个世界、所以可以高人一等地俯瞰尘世,但现实中里你却被一切看不上的俗事蹂躏得体无完肤,被你瞧不起的俗人碾压得毫无招架之力。女人走进你的房间,在欲望的缠绵之后带你过把瘾就死;男人走进你的房间,在枪声响彻与熊熊火焰之间变成你的英雄;而你一直都在这个房间,在所有的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他们假装注意你,但这只是烟幕,其实是要让你反过来注意他们。”你渴望获得的灵感和迫切需要终止的焦虑,好像那个盒子,你不知道它是谁的,也不知道里面有什么,但你还有选择,打开、或者不打开。

#FIFF11#DAY6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5 ) 独树一帜

一个剧作家的内心对白,一体两面的生活状态,现实和幻象的交叠。科恩兄弟早于<穆赫兰道>十年就拍出了这样的作品,黑色但不幽默,剪辑独树一帜,荒诞如卡夫卡。这难道是他们对好莱坞商业片的套路化模式最反讽的吐槽么? 我想它对作家的描绘可能是比较贴切吧,我从来没当过作家,我不清楚。我不是很喜欢这个Barton动不动就说自己多么理解你们平民,就好像自己不是平民似的,当一个平民作家却不自认为自己是其中一员的我觉得这种思想很欠打。其他的,我觉得这片子就算拍摄手法有一点超现实色彩我也觉得一般而已。 创作是一件容易走火入魔的事,科恩兄弟将观众直接带入到巴顿·芬克的精神世界,去领略创作者的煎熬与崩溃,也可能是在展示一部电影的是如何的难产,然而好莱坞的大老板总是对这种描写人精神层面的剧本嗤之以鼻,科恩也来了一次创作理念上的自白,大赞。

 6 ) 巴顿·芬克 之旅

巴顿·芬克是一名具有社会意识的舞台剧作家,从百老汇崛起,新剧很受欢迎,也因此接到来自洛杉矶国都电影公司的邀请,高薪聘请他到好莱坞作电影编剧。巴顿被薪水和优厚的待遇以及事业的野心所吸引,终于来到了好莱坞。他被安排住在一家住在一家宽大而又显得有点冷落的旅馆里,电影公司要求他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部摔跤电影的剧本。对于这样一个陌生的领域,巴顿感觉十分陌生和无助,他在破败的旅馆房间中搜索刮肠,却硬是挤不出片言只字。隔壁房间却发生了种种怪事,使他有如置身于人间炼狱,脑海中发生种种荒诞可笑的幻象。
         影片中奥黛丽被杀。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遐想转为现实的关键之处。在片中,巴顿得知梅休所写的很多都不是自己的作品。巴顿勃然大怒,又好气,又突然开始些许优越感,当然更应该理解为巴顿的对于没有才思枯竭,非常的负罪,而此时的巴顿突然得到这个消息,他突感如释重负,他决定开始放纵一下,因此有了和奥黛丽ML的场面。这个场景有着独特的隐喻。的确,此前梅休如同巴顿的心灵寄托那样,巴顿希望能够像梅休一样有着同样的成就。但是经过几天的思索、创作,他没有灵感。而惊然从奥黛丽口中得知这个故事,在他心目中梅休的神话不在,这也预示着对于其自己的梦想的打击。他开始不自信自己的能力,竟然连个B级片的剧本都无法把控,巴顿如同天堂一下子掉入人间,从过去的清高回归平凡。因此,当他醒来发现奥黛丽突然死了,在此时巴顿的内心深处意味着曾经的梦想该走到尽头了。而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奥黛丽的死法和好莱坞B级片差不多。此时,没有了奥黛丽,没有了梅休,巴顿只能求助于查理这个人格。
        影片另外还有着别样的宗教深度,很多处都有着圣经的隐喻。这个故事属于科恩兄弟,也属于所有在好莱坞模式生存下的电影人。

 短评

每个作家都是生活在现实与虚幻边缘的人,痛并快乐着。

7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科恩玩潜意识精神层面这些缺点与生俱来的邪气,感觉过于刻意了,不浑然天成,也不够潇洒。

11分钟前
  • 赛珞璐
  • 推荐

科恩兄弟代表作,获戛纳金棕榈奖。①以超现实和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作家内心的痛苦与快乐,虚实无界限;②声音剪辑极佳,音画错位,表现性与超现实音响;③旅馆走廊低视角,致敬[闪灵];④荒诞的凶杀与追捕戏,诡异的绿色脱胶墙纸,蚊子,耳朵,海滩风景画,麦高芬之盒;⑤我与灵魂摔跤。(9.5/10)

1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我想它对作家的描绘可能是比较贴切吧,我从来没当过作家,我不清楚。我不是很喜欢这个Barton动不动就说自己多么理解你们平民,就好像自己不是平民似的,当一个平民作家却不自认为自己是其中一员的我觉得这种思想很欠打。其他的,我觉得这片子就算拍摄手法有一点超现实色彩我也觉得一般而已。

18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总想到萨特的《恶心》

22分钟前
  • Connie
  • 力荐

创作是一件容易走火入魔的事,科恩兄弟将观众直接带入到巴顿·芬克的精神世界,去领略创作者的煎熬与崩溃,也可能是在展示一部电影的是如何的难产,然而好莱坞的大老板总是对这种描写人精神层面的剧本嗤之以鼻,科恩也来了一次创作理念上的自白,大赞。

23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查理就是旅馆,旅馆是巴顿的潜意识,查理是巴顿的本我。摔跤是另一个隐喻。毁灭发生在他的头脑中。

25分钟前
  • yoyomygirl
  • 力荐

关于创作焦虑的电影不少,且多有神作,如《改编剧本》《闪灵》《母亲!》……《巴顿·芬克》也很好。影片将剧作家的头脑实体化为一座旅馆,作家走进去,打开一扇门,遇见了诸多怪事,最终灵光乍现完成了创作。从《搏击俱乐部》的角度看,本片是摔跤俱乐部,也是两个自我的交战。也把好莱坞制片体系狠狠地黑了一把。看得很过瘾。

29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一个作家的噩梦,迟迟不能醒来。它耻笑的是这样一类知识分子,他们声称自己try to help out,心怀理念,却言行不一,轻则拥抱市场,重则只会沉浸在自己制造的幻象里。有一天幻象成真,海报里的沙滩女郎突然出现,可惜她只是来告诉你,Don't be silly。这事可以选择,要么和灵魂摔跤,要么和世界抗衡。

30分钟前
  • 57
  • 推荐

1.圣经揭露——作家的自大与作家陷入才思枯竭的挣扎、逃避;2.脱落的墙纸、蚊子、墙上的女人画像、闷热的空间、隔壁房间的吵杂声等等组成的旅馆环境,俨然是作家创作时的煎熬所产生出来的幻境;3.而影片同时让我们展示了各种光怪陆离的龙套角色,他们都在呈现着影视圈的生存环境对于人的异化;4.人格分裂。

3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不可一世的作家终究臣服于资本丢了初心。想书写平民,或为平民而写,却总是俯视姿态,脱离了生活根基的、形而上的创作观,难免使人陷入焦虑的泥淖。写作始于眼前素材,进于对未知的求索。空间上的囚禁象征着巴顿对人性的不知、不解,所以惊惧,所以敬畏。推拉镜头用得精妙。

37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一开始就把它当惊悚片看的,没想到细微之处串联起一个主题:好莱坞编剧写作方式的媚俗和肤浅,好莱坞对作家灵魂的摧残、灵感的扼杀。如此一个众人皆知的事情被解构成很多迷语和线索,成了一部116分钟的电影,而且电影一开始主角就说出了主旨。这也许就是电影所异乎寻常的地方吧。

38分钟前
  • 走走看看
  • 推荐

作家脑中就有世界。这就是一份游走于虚幻和现实的痛苦职业!当然这种“造物主”的感觉也是相当爽的。一直不打开那个盒子真让人抓心挠肝啊,比穆赫兰道是要好懂些⋯⋯

4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会想着要体恤关怀,捍卫创作的纯粹,于是破坏这种纯粹的两人死去,但他心中有根本没有关怀;还会想着保持作品的艺术性,可是又想得到包括庸俗的金主在内的大众的认可。为了自洽,只能把自己搞疯,但不能全疯,要那种穿行在虚拟和现实中的疯,或者来场炼狱以求涅槃。

42分钟前
  • Derridager
  • 力荐

这是部著名的融合了大情节,小情节和反情节的作品,但也可看作是荒诞的小情节悬疑片,一如大卫林奇的那些作品一样。既然是反情节,那么不合逻辑和不和逻辑之下的隐喻则就很重要,这一点巴顿芬克里的华章俯首皆是,但是关于小情节内在冲突和大情节外在冲突,简单来说,很扯,所以这是部典型的反结构电影

47分钟前
  • 力荐

科恩兄弟总是给我惊喜,走向另外一种深度,显然与世俗化的大众营生格格不入,因为这种电影国人大概是没多少喜闻乐见的,太TM荒诞了。然而对于创作者的反抗和申诉,显然这也许仅仅是一种方式而已,不痛不痒,生活照旧。现在越发地喜欢科恩风格了。8.5

48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那间破败诡异的旅馆太有《闪灵》味道了,包括摄影带来的幽闭感、淡入淡出和超现实道具,共同组装出了剧作者内心炙灼的炼狱。灵感与痛苦总是相伴生,因此拍死恼人的蚊子也意味着灾厄来临。对好莱坞编剧行业血淋淋、黏糊糊的真相,科恩兄弟的暗讽不可谓不透彻,唯独造梦技巧尚存局限,各个配角隐含的意指也并不难猜,让这场日光下兜转的人格摔跤游戏略少了些余味。后半段的悬疑犯罪包装很出彩,无形道出一个悲伤而亘古的事实:普通人死守的艺术野心,在杂沓的外界压力前毫无胜算,最终仍要臣服于掌权资本家和大数据推演的二流市场定则。

50分钟前
  • 仲夏之门
  • 推荐

此片奠定了科恩兄弟电影那种“看的出水平很高,但实在太闷了,我就是不爱看”的风格基础。

51分钟前
  • 囧之女神daisy
  • 推荐

作者型导演拍给编剧的电影。著名编剧是虚假偶像、代笔秘书是内心依赖情绪,格格不入的胖子是芬克的双重人格,暴力本能,是启发芬克潜能的革命之力。沙滩美女是一个好编剧的愿景,结尾那句:don't be silly是无奈的现实。张伟平当年吹牛三枪是科恩兄弟的本子,必火。但科恩和张艺谋的编剧能力岂止霄壤

56分钟前
  • 非想
  • 推荐

科恩兄弟最棒的电影之一。

60分钟前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