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破坏者

HD

主演:海伦娜·泽格尔,阿尔布雷希特·舒赫,加布里拉·玛利亚·施迈德,丽莎·哈格迈斯特,维多莉亚·塔拉特曼斯多夫,玛丽安·扎瑞,马提亚斯·布伦纳,芭芭拉·菲利普,彼得·施耐德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2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3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4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5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6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3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4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5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6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7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8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9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系统破坏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尼是一个娇弱的女孩,有着不受约束的精力。她是个“系统破坏者”。这个术语用来描述那些违反每一条规则的儿童;那些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结构的儿童,以及那些逐渐从德国儿童和福利服务的裂缝中跌落的儿童。不管这个9岁的孩子被带到哪里,她都会在短时间内再次被解雇。这正是她所追求的,因为她所想要的就是能够再次和她母亲生活在一起,一个完全无法应付女儿不可估量的行为的女人。召唤死亡医生非常接触为何已成过去竞赛迪纳员兰维尔的荒野求生魔之时刻星际迷航:发现号 第三季余烬2015情定巴黎国语骏马2000空中浩劫第十一季“滚出来,凶手”之骷髅案麦克法兰性福演算法常回家看看乡下人雅克如果声音有记忆之声恋小课堂黄金大逃狱(国语版)尺八·一声一世甘十九妹醉恶邻居房老鼠爱上猫国语反杀2022别说爱我尊严殖民地三屈式独自挣扎落魄保镖之危机疑云即将远离红灯梦牧羊人老少五个半黑暗边缘魔殿屠龙 魔殿屠龍十二情感天国车站355:谍影特攻终极斗士3:赎罪的士速递2千术妖姬金子轻松出来吧

 长篇影评

 1 ) 到最後一刻都沒人能真正懂她

我看到的是,一群没有资历陪护和治疗精神病患者的“好人”和“儿童机构”从头到尾在做一些无用功,Benni倘若在更早的时候(她妈妈说幼儿园就开始了)就接受正规有计划的心理治疗和疏导,不会继而演变成这个样子。说什么“不够年龄”去某些治疗场所,将其妖魔化,想“用爱发电”,认为她只是“失控和发脾气”,纵容她做出的极端举动(她在溜冰场打了那孩子后,那老阿姨不仅没跟她阐明道理而是告诉她那孩子没事了,还马上转移话题给她庆生,她自己便也表现得毫不在乎)。结果就是愈演愈烈地在她闯祸后用更极端的手法去控制她,到最后还不是眼不见为净地把她送走。

导演并不是想反覆用同一个手法去“恐吓”观众,而是作为没有自控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她的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时刻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她所有激烈的应激反应都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极端本能,她的童年一定不止是“被纸尿裤捂住脸”那么简单,这是长期的虐待和不被重视造成的心理问题,从很多细节(记忆片段闪进梦境里导致尿床、每次被吓醒都要有人陪才能睡)可以看出她其实很想感受安全的依赖,可是片中所有的人都辜负了她,又或者是她一直都不被理解,更得不到一直以来亟需的帮助。

Benni的童年是不幸的,懒惰成性的无能母亲连在怀孕期间都是Benni在伺候她给她做鱼条吃,反推一下她小妹妹的年纪,Benni照顾怀孕妈妈的年纪应该才五六岁,那就是她的垃圾男友们或者根本就没关心过她。

母亲频繁更换男友,不去找工作反倒是赖着各色垃圾伴侣,分手后被赶出住处只能再找下一个人“寄生”,那她的家庭地位一定是处于弱势的,从她另外两个小孩身上有伤就能看出他们也是从小遭遇家暴,而且什么样的家长会把年纪那么小的孩子单独留在家中?弟弟暴力抢夺遥控器的行径是家长教的,像她男友回来后只顾着看电视让Benni滚开一样。

弟弟出现了精神问题不是Benni带来的,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她母亲的执迷不悟,不责任,愚昧无知,将会继续伤害那两个小孩。就连Benni都清醒地知道弟弟妹妹应该看动画片而不是暴力恐怖电影。

这部片让我想起了《何以为家》,生而不养就是虐待,可能不久的将来,弟弟妹妹也会像她那样,一跃而下。

 2 ) 年仅10岁,影后预定,她在这部口碑新片里演技炸裂!

近些年,好莱坞的天才童星越来越多。 《奇迹男孩》中苏倒一片观众的诺亚弟弟片约不断。

Noah Jupe

《好莱坞往事》里的小萝莉跟影帝对戏都丝毫不输。

Julia Butters

论及天赋异禀的儿童演员,欧洲当然也不甘示弱。 去年的柏林电影节上,咏梅(《地久天长》)的影后就差点儿被一个十岁出头的德国小姑娘抢走——

系统破坏者

Systemsprenger

导演:诺拉·芬沙伊德 编剧:诺拉·芬沙伊德 主演:海伦娜·曾格尔 / 阿尔布雷希特·舒赫 / 加布里拉·玛利亚·施迈德 / 丽莎·哈格迈斯特 上映日期:2019-09-19(德国) 片长:118分钟

《系统破坏者》是德国新锐女导演诺拉·芬沙伊德的剧情长片处女作。 曾入围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成功斩获旨在纪念柏林影展创始人及表彰电影艺术创新的阿尔弗雷德·鲍尔银熊奖。 后又代表德国冲击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 媒体口碑亦相当优越,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2%

借由极度风格化的镜头语言和颇具动感的摇滚乐,导演真实地复现了精神病患者支离破碎、摇摇欲坠的内心世界。 时年仅仅十岁的小女主海伦娜·曾格尔更是锦上添花、技惊四座。 尽管最终在影后的角逐中惜败咏梅,依然凭借纯熟的演技收获了一众好评。 其层次分明、爆发力十足的痴狂表演也构成了影片的最大看点之一。

海伦娜饰演的九岁女孩本尼患有严重的C-PTSD(Complex PTSD),即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种心理障碍由长期、反复的创伤造成。 患者往往攻击性极强,杀伤力极大。 在本尼的身上,C-PTSD的症状具体表现为易怒、暴力、偷盗和过度警惕等。 这导致她无法与任何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走到哪儿都不合群。

片中,每当被激怒,或是童年遗留的创伤记忆被唤起,本尼就会在转瞬之间化身混世魔王,暴跳如雷、歇斯底里。 她敢在众目睽睽之下逃之夭夭。

也敢在办公室的门口尿尿。

她狂抡玩具车的力度可以砸裂防震玻璃。

她随手一摁,就能把同龄的孩子搞得鼻血直流。

别人手里的球拍,她说抢就抢。

橱窗架上的提包,她想偷就偷。

跟欺负人的小男孩们打起群架来,她也一点不含糊。

逼急了,她还会拿起小刀,无所顾忌地挥舞。

总而言之,本尼堪称名副其实的“系统破坏者”。 饶是专业的监护人员也不能奈她何。 三个彪形大汉合力,都未必制得住精神失控状态下的她。

唯有在妈妈克拉斯的面前,本尼才会流露出小朋友天真、乖巧的一面。 和其他孩子没什么两样,她也喜欢唱歌给妈妈听,还爱抱着妈妈不撒手。 可惜,妈妈没有信心也没有能力照顾好她。 因为,在家里,本尼还有一对弟弟和妹妹。

对于频频被男友抛弃的克拉斯而言,独自养育三个孩子已经很难。 更何况,老大又是如此桀骜不驯、喜怒无常。 事实上,一旦发作,失去理智,本尼的拳头连妈妈也不放过。 所以,为了不让弟弟、妹妹受到姐姐的负面影响,也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克拉斯选择把本尼交由儿童服务机构收治。

从此,她只需要偶尔探望。 反倒是一群善良而无私的陌生人整天被本尼折腾得焦头烂额。 为本尼提供帮助的好心人大体是由社工、医生和教师组成的。

其中,属社工巴法内女士和本尼感情最深,也最有耐心。 她陪本尼辗转于辖区内的各大机构。 纵使数十次被拒绝,也未曾想过丢下孩子不管。

可精神病院的床位毕竟有限,应急避难所也不宜长住。 封闭治疗虽不失为一个好主意,但本尼还小,年龄不够。 在最后一家教养院也将本尼拒之门外后,巴法内彻底无计可施了。 无奈之下,一筹莫展的她同意了陪读米夏的提议。 允许他带本尼去森林疗养三个礼拜,一对一管教,看看效果如何。

米夏是一名资深的愤怒管理教练,身材高大,心思却很细腻。 既能在肢体上有效地压制患者的暴力行径,又很有一套和青少年拉近心理距离的方法,可以说是看护本尼的不二人选。 在作出前往森林的决定之前,短暂的接触已然让他领教了本尼的活力四射与精力无限。

当然,孩子崩溃时的声嘶力竭和失魂落魄,他同样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望着本尼被注射镇静剂后黯淡无光、欲哭无泪的两眼,身为人父的米夏于心不忍。 大概就是在那一刻,他下定了决心,要挽救这个外表强硬、心灵脆弱的孩子。

在幽深、僻静的林间小屋,米夏迅速赢得了孩子的信任。 他说话有分寸,做事讲原则。 即便两人时有冲突,他也总能巧妙化解。 日复一日,在情绪趋于稳定的同时,本尼也越来越离不开米夏了。

目睹初次体味到“父爱”的本尼幸福得手舞足蹈的样子,米夏陷入了烦恼和忧虑。 作为一名专业人士,他很清楚—— 朝夕相处所引发的移情与依恋于医、患双方而言都是致命的。 本尼激发了他的拯救者情结。 哪怕他在心里极力说服自己,一切都不过是针对本尼制定的教养措施,不必太过真情实感,他对孩子的付出也早已越界了。

这样做的结果是,当分离被摆在眼前,本尼的痛苦和破坏力将成倍爆发。 果不其然,从森林归来后,本尼变得更难缠了。 先是逼迫米夏破例带她回家,又是一口一个“爸爸”地乞求米夏收养她。

直到她轻描淡写地说道: “杀了你的妻子和孩子,我就能独自占有你了。” 米夏终于觉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决定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逐步撤出本尼的案例。

就在这时,克拉斯那边传来了好消息。 平日里,孩子哭着喊着才能向她求来一次敷衍的探视。 而今,她却一反常态,主动提出把本尼带走,重新开始。 包括米夏在内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商定本尼去向的讨论会也随即召开。

这回,克拉斯难得地没有缺席。 可是,她反悔了。 虽然离开了渣男,但她没有工作,亦居无定所。 就这样,心血来潮的承诺还没来得及兑现,就成了又一个谎言,又一重背叛。 一如往常地,她辜负了本尼的期待,已经数不清是第几次了。

诚然,本尼是个任谁见了都会退避三舍的“系统破坏者”。 她打架,骂人,偷东西,干过各种坏事,惹过许多麻烦。 但她并非天生“恶魔”。 如果她的爸爸不残暴,如果她的妈妈不软弱…… 如果童年的她不曾受屈辱,不曾被虐待,她也可以成长为一个性格温和的小女孩。

幼小的本尼还得照顾怀孕的妈妈

就算不去畅想以上种种可能性,影片呈现给我们的这个浑身带刺的本尼也没有那么不堪。 她的心里是有爱的。 电话中听到妈妈的声音,她顷刻间笑逐颜开。

照料米夏家的小宝宝,她无微不至。

在妈妈再度扬长而去、巴法内女士手足无措之时,她明明那么伤心,那么失落,却坚持安慰哭泣的老师。

她还说过,她将来要做一名教养员。 原来,她也想像巴法内和米夏那样,给予同病相怜的孩子们慰藉与关怀。 在她烙满伤痕的心底埋藏着的竟是如此纯洁无瑕的理想。 我为之惊叹,也为之心碎。 她从不是恶魔,她本该是天使。

然而,本尼自身难保,又何谈理想呢? 故事发展到了最后,每条路都被堵死了。 原本顺利推进的收养计划因本尼打伤寄养家庭的另一个男孩而夭折。 米夏也决意不再干预其中。 其实,他和妻子都是温柔、宽厚的好人。

但面对危机,他们亦会惊惶,亦会猜疑。 而亲近之人的戒备与疏远正是刺痛本尼最锋利的武器。 就像森林疗养期间,本尼在睡梦中偷偷钻进米夏的怀里,却被赶了出去。 此时,米夏妻子试图“夺”走婴儿的举动也让她产生了一种与之相似的错觉。

她渴望被接纳,她讨厌被排斥。 最叫本尼难过的是,上一次,米夏跑遍整片森林,找回了出逃的她。 这一次,他却止步门外,没有追上来。 本尼明白,梦想中的“爸爸”放弃了她。 我想,当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从手中滑落,孩子的心或许就在这个雪天冻成了冰,再也不会融化了。

让人心碎的对视

万般努力终究是徒劳,本尼到底还是被送往非洲接受强化治疗了。 症结没有解开,创伤未能修复。 屡次失信的亲生母亲仍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毫无反思。 儿童保障体系相对完善的德国社会尚且对本尼这样的孩子束手无策。 在福利缺失、监管不力的其他角落,低龄精神病患的现状岂不是更加不堪设想?

导演诺拉·芬沙伊德无疑展现出了敏锐的问题意识。 她频繁地将本尼抛至绝境。 在愤怒的累加、暴力的循环中,问责愈发掷地有声。 视觉层面,高饱和度的色彩搭配则与本尼灰暗的经历形成强烈反差,也为孩子狂躁不安却充满希冀的精神世界寻得了一处实体。

诺拉还惯于将暴力和柔情并置。 片中,不管和谁起冲突,本尼都会落得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因此,她常常上一秒还在和别人争得头破血流,下一秒就转入昏迷状态,卧进了妈妈的怀抱。 有时在火中熔炼,有时在冰里沉睡。 这便是本尼每天经受的冰火两重天的折磨。

通过粗暴而凌厉的剪辑方式,诺拉将其痛感传递给了银幕前的你我。 不幸的是,比起可以感知的疼痛,怀抱非但虚无,而且稍纵即逝。 有时候,一觉醒来,妈妈确乎陪在身边。 但更多的情况下,那只是一场幻梦。

可毋论是真是假,是实是虚,妈妈的怀抱都是本尼顿挫生命的全部平和之所在。 为了挽留所爱之人,为了博得一点怜惜,她宁肯伤害自己。 至少血和伤疤够真切,足以印证她的真心。 这就是她长久以来恪守的,唯一行之有效的逻辑。

归根结底,她是一个被错待了的女孩,她的存在本身并不是原罪。 可事已至此,追究父母该当何罪,于事无补。 关于孩子应该如何安置,也没人给得出答案。 所以,当她越过机场的安检,朝着天边纵身一跃,故事戛然而止。

画面就此定格在了本尼生死未卜的剪影—— 依旧身着粉红色的外衣,打碎了又一块不堪一击的“玻璃”。 趁着时间停滞,不如好好想想,“系统破坏者”的出路在哪里。

*本文作者:kiwi

 3 ) 再完美和人性的系统都是到处是窟窿

这部电影是一个非常感人和值得引起深思的故事。可能打了低分是因为没有发现这部电影想讲的点。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作为Systemsprenger 的女孩子是如何越来越陷入绝境的,她不止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也在糟蹋自己的同时也在糟蹋他人,甚至威胁到他人的生命。她成为了社会和周遭生活的极为不稳定的因素。电影也全方位地诠释了造成这个女孩子陷入绝境的一些原因,比如家庭背景,尤其演她母亲的演员真的表演得非常好,母亲这个角色被演绎得非常丰满。一方面母亲也深深爱着女孩,但是却是一个无法遵守自己承诺的人,也想离开女孩不喜欢的男朋友,但是一旦离开了,又无法自己谋生。她也想将女孩重新带回家里,但是又怕小儿子跟着作为大姐的女孩变得一样狂躁。

女孩虽然越来越陷入一个无底的深渊,但是她身边却有一个“系统”在努力尝试着将她拉回正常社会中。这个“系统”中有的人如紧急收护中心的两位养护员,以前已经吃到了女孩的苦头,女孩无处可去,又回到了这里,他们默默忍受着,但是打心底里希望这个女孩能够被移出自己的工作范围。“系统”中也有只是追求“专业”的女医生,冷静而又似乎关心女生,但或许因为有太多的人需要她付出“专业的工作”,所以她也只能保持距离地“专业”地处理这个女孩。“系统”中也有两位极度关心女孩的人,总协调员大姐,女孩让她吃了很多苦头,地区内几乎已经没有儿童收容机构或者家庭要这个女孩了,但是她还在努力尝试挽救这个女孩,甚至为女孩拥有这样的母亲感到愤怒,对女孩的往下坠感到无比的无力。还有一位小大哥陪读,不但悉心呵护女孩,并且尝试用突破死板系统的方式,带着女孩去森林中感受,并且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女孩出现了一些正常化的倾向。但是陪读大哥也开始内心纠结和质疑自己是否不够“专业”,已经超越了一个“专业人士”应该承担的专业范围,并且不断否定自己是拥有挽救情节,内心开始否定自己比一个死板的系统做得出色是否正确。当女孩第二次要到他家和他全家过夜,女孩又犯错,光脚逃向远方之后,他还是下意识地去想追回女孩。但是他可能想到了自己家庭的处境,以及这只是一个工作,自己不能不“专业”,再超越“系统”来挽救这个女孩了,选择了不再追,其实也是反映了他内心的放弃。

这个故事想说的东西太多了,人物描绘也比较饱满,但是需要观看者对于欧洲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了解的基础上,才会觉得这个故事的深意。欧洲不少国家已经适应了一种类似于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系统,出现了什么问题,也透过系统的思维和方式来解决。必须要说明电影中这个为了尝试将这个女孩从深渊拉出来的而设立的小组,会将围绕着女孩的所有人一块集中起来开会一起想方案,这是一种典型的欧洲式leadership的方式,很多德企甚至欧洲企业也都是用这种方式来运作的。比如有一个项目,就是由一位人士牵头,然后其他相关涉及业务人员一块集中开会制定方案,牵头人士一般只比其他人高半头,起到一个调节会议节奏和方向的作用。可以说,这样的方式用于针对帮助这个女孩,不但是非常人性的,同时理论上也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但是这种方式的最大问题是,即使假使每个组员都是无比高尚,都想使出全力来帮助这个女孩,但是他们都也要遇到一个内心的问题,我已经做到了我专业范畴内的最大化,比如陪读的作用就是陪女孩去读书,看她课堂表现,如果我超越了自己的范畴和体系去工作,是否我会不专业呢?

电影是给出了一个比较理想化的状态,至少每个组员都是希望女孩好,并且愿意真心实意帮助女孩的。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如何呢,最明显的一个弊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组织方式往往会让组员只愿意呆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每个组员之间会留出巨大的责任窟窿。一个美好的说法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专业度,但是实际上往往会觉得这只是一个工作,不能将自己投入太多。第二个弊端是,无真正的领导,不但会让决策非常困难,决策的时间也会非常长。第三个弊端是,逐渐的,所有组员的能力会太过细分化,不再有统筹应付问题的能力。这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对于喜欢用这样方式的社会保障部门来说,长期来看都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

我自己在德国的经历也有一些感受,如果你很明确这个人是负责某个具体的事情,你问他,他能答出来。但是但凡你问一个综合性的困难,对方就很难帮助到你。我还是得回家自己Google。

同时,我也始终坚信个人奋斗的重要性,系统再完美再人性,但是构成系统的每个元素之间都还是有间距的。你不可能依靠一个四处充满间距的系统,躺在这个系统上成长。只能通过个人的奋斗才可以。

而习惯了这样运作方式的德国企业,或者德国社会,未来如果遇到了某种巨大的冲击,也会令人非常担心。不但可能没有这样具有统筹能力的人站出来力挽狂澜,甚至有可能不少这样的组员会打着“专业”的旗号,以“相信我们的系统”的信念,袖手旁观着,看着问题逐渐变大,甚至组织走入深渊。

 4 ) 其实,就是个小精神病,可悲的是,爱没法治病

首先,有个概念,国内对小孩和对大人一样狠,不听话都是狠狠地打。但是,欧美发达国家对于小孩很宽容,像女主这么闹事的孩子,剧中的大人一次次试着用爱包容,用爱容忍,只能说,德国社会福利体系发达、社工素质也较高。但是!!!女主一次次被劝退,最后甚至要去非洲,显然大家都忍无可忍了,只是发达国家不会打骂小孩,但一样会残忍地将你赶走。因为孩子还小,由于他们法律,他们的国家不能治她,等她成人了,就是妥妥的精神病!影片中男主提过一次,然后女主就乖乖不吭声,其实精神病是个他们不愿提及的真相。

出现在影片1:00:00左右

很多朋友因为小女主有时候变得温柔就同情她,觉得她不该被大家抛弃,这正是导演的表现手法,制造矛盾,让观众为人物的命运揪心。举个例子,某某心狠手辣的杀手,回家时孝顺父母,疼爱老婆,在某次兄弟要被杀死的一瞬间,他替兄弟挡了子弹,闭眼前手里还拽着女儿给的项链。。。感人吗?同情吗?事实却是,他是个杀手,早就该死了。

回到影片,小女主的暴力倾向是种病,家庭不幸是一部分原因,但家庭不幸的孩子多了去了,他们都能学会适应环境,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正是人和野兽的区别。影片中女主的妈妈说另外一个小孩也有这种倾向了,那就很可能基因里面的因素了,就是有病,要治疗,要管控,否则开车撞人、从楼上扔个微波炉下去、给她把机枪在心情不好的时候都能随时突突突一屋子人。非要等她杀死了人才能治疗?那被杀死的那人找谁说理去?那个被她撞得头破血流的小孩如果在郊外没人看见,说不定就死了。而且,女主的暴力倾向不只是单存地随机破坏,已经有盘算了。如下图:

是不是有人觉得她后来跳窗逃跑时没把婴儿怎样,她还是个有良知的小孩?还是举个例子,张三捅了你两刀送你去医院没收油钱是不是还要谢谢他?

以前我实习的时候遇到一件事,一父亲报警叫警察把他儿子抓去精神病院,他经常被打就算了,他怕邻居也被打,祸害他人。他儿子虽然是精神病,但会烧一锅开水泼向进屋的民警,恐怖吗?纯疯子不可怕,有逻辑的武疯子才叫恐怖!我看电影的时候就想到了曾经遇到的这件事情,那个精神病在和民警对峙了很久觉得无聊了就拿着把刀去看电视了,边看电视边吃饼干,再后来就睡觉了,然后民警医生一起进去打了镇静剂才完事的。这不就是长大后的女主吗?谁一不小心惹她了真是倒了血霉。

写了这么多,那导演拍电影是为了什么呢?我的理解是,非常有意义!这是他们国家的一种难以处理社会现象,拍成电影让更多人去思考,去推动解决这个事情,而不是送去非洲眼不见为净就当解决了。小孩子有可爱的一面,也有失控的一面,怎么办?没有答案。

如果我们也有这样一部电影直面这种现象,那肯定会引起热议,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类似的不幸的家庭,引起社会关注就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支持,还记得《我不是药神》吗,那么多共鸣!因为没钱的癌症病人太多了,医院病房里无奈的眼泪从来就流不停。

 5 ) 一点感想

还没看时以为是科幻异能轻松的类型,没想到是现实向的致郁题材。有一点震撼,在欧洲福利制度下,想让每个人都拥有正常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当面对像benni这样的system crasher就产生了矛盾。她不能抑制住自己的愤怒与暴力倾向,就算她本性善良也会被误认为是一个坏孩子。虽然每个人都知道应当善待她,像正常人一样对待她,但就是无法克制住自己用异样的眼光看她。母亲因为无法控制她而感到害怕将她扔到教养学校,教养院因为无法控制她而想让她转走,医生因为照顾别的病人更重要将她注射镇静剂后放在一边。大人们都尝试着像接近正常人一样接近她,但仍然无法抑制住自己心底的恐惧和厌恶。小孩子则直白许多,在benni失控之后就会开始嘲笑孤立甚至欺凌她。benni只想和自己的母亲住,但因为母亲的恐惧被推开,接着又被每一个教养所推开。有评论说自己不圣母,刚开始想拯救她,之后因为她一直在伤害别人而想将她关起来。可能因为我是infp的关系对我来说更多的反而是对这类弱势群体的思考。而benni的刻画像是将一个人,或者说是我的负面情绪全部夸张并具现化。在被嘲笑时想把嘲笑的人的脑袋摁下去,被拒绝时想要砸东西,看见讨厌的人在家想将他打出去。这一系列的行为其实都是人负面情绪的缩影,只是正常人会控制情绪而她不会,所以她表现出的行为让所有人感到恐惧。也因为恐惧所有人开始将她边缘化,将她隔离,而还是个孩子的敏感的她也因此通过极端情绪的宣泄来引起人的注意。她的歇斯底里何尝不是每个人心中负面情绪的写照。

 6 ) 一个“熊孩子”的愤怒故事

我喜欢下载电影,动不动就从字幕组网站上下几百部电影放在移动硬盘里,梦想有一天能看完。这会导致什么问题呢?下载的时候我知道这部电影是讲什么的,等我半年后的某一天终于打开它,其实早就忘记了它到底是部什么电影了。

比如今天我想和大家聊的这部德国电影,只看名字似乎更象某款烧脑动作片喜欢起的,然而内容颠覆了我。

什么是系统破坏者?系统,在这里也可以解释为规则。我们每个人从随意哭闹和大小便的婴儿成长为知道如何使用厕所、知道如何开启学习能力,进而从家庭走入社会的每一步,都和它息息相关。我们的某些行为在一定年龄段是正常的,并不会成为一种对系统或规则的破坏。但这类行为持续下去,会导致一个人难以适应社会正常的生活,难以和他人建立正常社交互动,并形成心理障碍。

本尼,本片的主角,是个九岁的女孩。她患有我们称之为破坏性行为障碍的心理疾病,表现为对任何规则的破坏性,还有对他人的严重攻击行为。她辗转于德国的各类儿童教养院,因为行为乖张,经常被教养院拒绝。

破坏性行为障碍是以儿童为主要诊断对象所得出的,他们在其他孩子都可以进行自我控制以完成某些行为的情境中无法做到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冲动、自毁、攻击他人等等是他们的典型表现形式。它有两个分支,一个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多动症,另外一个是品格障碍。

自我控制是一种能力,在人的早年可以慢慢被发展起来,然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幼儿园和学校。如果这部分能力因为种种原因被阻滞了,无法正常发展,不但进入社会系统会出现严重的不适应遭到社会系统的拒绝,也会导致这个人的学习能力发展缓慢。对有此类问题的儿童,如何战胜这种心理障碍,是他们巨大的挑战。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成年人的帮助,也需要社会愿意为他们这种孩子付出巨大的耐心。德国在这方面做的非常不错,在本尼身边,有她的辅导员,还有各种持续就她的问题进行商讨的各位教育领域和心理领域的专家们。她只是来自贫穷家庭的普通孩子,她的母亲是个虚弱的、不负责任的母亲,亲生父亲根本没出现过。但人们没有放弃这个孩子,一直就她的问题在努力。

此类行为障碍的孩子,也很难和其他同龄人进行正常的互动。影片一开始,本尼就和孩子们吵起来了,并激烈的攻击他们。老师们赶紧将他们隔开,本尼还是愤怒的用工具砸门。

社工和她交流,告诉她,她需要停止这样的行为,不然就要换教养院。本尼说,她想回到母亲身边。可是,她的母亲根本不想她回去。然而她那个虚弱的母亲却从不告诉她这点,甚至一度还表现出愿意改变自己,重新找份工作并打算接本尼回家的意向。然而,这只是母亲的一时兴起,很快她就象以前一样,继续逃避本尼。

本尼只会通过愤怒来表达自己,也会转换成逃离教养院后的短暂快乐。她没有办法恨她的母亲,于是把对母亲的恨全部投射到想帮助她的社工身上。她的智商完全没有问题,为了偷到商店里她喜欢的一个包,她将某个顾客的很小的孩子推倒在地,引起混乱而将包抢走。为此,她没有任何愧疚,反而是得手后的沾沾自喜。因为很难告诉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和她讨论这些只会招致她的撕打和唾沫。

我们认为有这类问题的孩子,和他们的家庭是分不开关系的。很多孩子搞破坏是因为他们以为这样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而在家庭中也往往成功了,父母的妥协强化了他们这一行为的合理性。当父母希望孩子能去做些什么,而他们不想做的时候,他们也会通过破坏和攻击行为来迫使父母放弃对他们的要求。从心理上,这是对孩子破坏行为的奖励。这种情况在家庭中可能还未必特别凸显,等孩子进入幼儿园或小学就会带来许多问题,因为学校是需要孩子有一定服从性的。当这类孩子继续希望通过破坏行为来迫使他人,比如老师的妥协而失败后,这对他们就会形成困扰。

本尼的母亲没有稳定的收入,和不同的糟糕男人交往,生了三个孩子,本尼是最大的那个。有一次本尼又从教养院偷跑出来,回家看到弟弟和妹妹窝在沙发上看色情电视,家里一个大人都没有。这个时候,本尼变的和之前的她完全不同。她告诉年幼的弟妹,不许看这种电视,给他们换到动画频道。然后给他们准备吃的,虽然冰箱里几乎空空如也,她也努力弄了点食物给他们吃。

母亲回来了,本尼很高兴的上去拥抱母亲,母亲也亲切的回吻和拥抱她。但母亲的某任男友突然也走进了房间,本尼立刻本能的退了一步。行为是一个人最真实的体现,特别是这种下意识的行为。而且本尼也让这个男人离自己的妹妹远点,似乎这个男人做过些什么。当她坚决要求这个男人离开他们家的时候,母亲只能用为难的表情告诉她,对方要在这里住几天。

本尼本身就有破坏性行为障碍,那个男人对她也毫无耐心,她愤怒的拿起一个雕塑就狠狠砸向母亲。接下来是一片混乱,男人把她塞入了壁橱,一直到警察出现,又将她带回了教养院。无论她在壁橱中如何哀嚎,请求母亲放她出来,都无济于事。就象影片刚开始的时候社工说的,每次她回到母亲身边都是同样的情况。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母亲之后告诉本尼自己和这个男人分手了,找到新的工作并可以很快将她接回去时。本尼兴奋的把刚买好的薯条全部推倒在餐厅的地板上,然后跳上桌子发疯似的跳舞,母亲根本没有阻止她这个行为。餐厅的服务员皱着眉头打扫卫生,而母女就纵容她——一个已经九岁的女孩——用明显不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快乐。甚至,母亲还牵着她的手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她站在餐桌上跳舞。

对孩子的纵容和爱无关,和父母自身的虚弱感有关。而对孩子而言,无法建立良好的和他人沟通的正常渠道,会让他们很难发展出友谊这个东西。更可能,存在这一类问题的孩子在成年人后会出现反社会行为。因为人格的发展是连续的,早年在应该发展许多正常的能力的时候,比如爱的能力、自控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的时候受阻带来各种生活问题,之后从这些问题里恢复是不容易的,需要人们付出巨大的代价。而这些发展性适应的受阻,又会导致他们的学业被破坏,使他们成年后也很难象其他同龄人一样获得一份工作,这又给他们适应社会带来许多困难。

以上种种原因还不是本尼变成今天这样的根源,我们发现,遭受虐待的儿童发展出破坏性行为障碍的比例是相当高的。从本尼对母亲男友的那急速退后的一步可以看出她在母亲的各种男友当中遭受过什么,她的养育员和负责她这个项目的社工都知道,本尼不能被碰脸。据本尼的母亲说,因为她在婴儿时期曾经被尿布糊住了脸。显然,专业的工作人员并不相信,一次糟糕体验不会让一个孩子在九岁还为此奔溃。本尼对于被碰了脸后的反应是极度的尖叫,各种闪回的画面。从跳跃的画面里,能依稀看到一个纹身和一些让人害怕的碎片。这是属于本尼的被深深压抑的恐惧,也是导致她无法象正常孩子一样生活的原因之一。

当一个人总是遭遇身体上的体罚、各种虐打的时候,他们也会对别人做同样的事情。

本尼在新的教养院遇到了她的陪读,一个看上去三十岁左右的男性。当他在楼下打电话,并愤怒的踢旁边的植物时,本尼从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陪读也是心理工作者之一,他们为本尼这样的孩子不但提供教养院,还有专门的辅导员,以及为了让她的学习跟上进步的对他们实行特殊教育的老师,以及陪读人员。

Gewalt,本尼的陪读,之前面对的都是男孩。的确,破坏性行为障碍的多发人群一般是男孩居多,比例甚至远超女孩。一种可能性是男孩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本来应该得到鼓励的一些行为,比如勇敢、无畏、行动力等被病理性的夸大了,男孩的这些行为在传统上收到奖励的可能性是比女孩更大的。另一方面,男孩受到体罚的情况也比女孩更多,故此他们更容易对其他人做同样的肢体上的破坏和攻击行为。Gewalt之前应该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所以他会通过拼命捏自己的手来控制自己的愤怒。当本尼指出这点的时候,他告诉本尼,控制愤怒是一种能力,难道你想让自己的愤怒随意发泄,然后得到一个不可收拾的后果吗?

愤怒的发泄当然会让一个人觉得很爽,尤其是别人会对自己的尖叫和摔东西妥协的时候。但并不会让你和别人的关系变的更好,更不会让你的生活变的更好。

所以,Gewalt相信本尼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所有她身边的心理工作者们都相信。故此,他们才愿意为这个孩子不断努力,希望能够改变她。

当本尼提出一个企图打破规则的要求时,Gewalt通过游戏让她学习如何和规则共处。社会规则不是只具备惩罚性的,甚至惩罚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它让我们每个人可以顺畅的和他人相处,并在其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同时得到回报。

在得知已经没有新的教养院可以收留本尼后,Gewalt决定冒险一试,毕竟他在这个孩子身上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把本尼带到森林里,一个没有电、没有网络的地方。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砍柴生火煮熟食物,也需要向农场主讨牛奶做早餐。

本尼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生活,或者说,没有和Gewalt这样的人相处过。Gewalt对她的各种撒泼打滚根本不妥协,无论本尼用什么难听的话骂他,他也不在意。同时,他让本尼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并信任她可以完成。当农场主说本尼是有病的孩子,他气的紧紧压住自己的手掌才没让脾气发作出来,这些本尼都看在眼里。

Gewalt有天早晨叫本尼起床,开玩笑的把毛巾扔到她脸上,引发了本尼的创伤后应激反应。本尼大声尖叫,Gewalt过去紧紧的抱住了她。不管本尼怎么在他耳朵边失控的嘶吼,拼命踹脚,Gewalt都不放手。他就这样死死的抱着本尼,在她耳边不断的说“对不起”,一直到她安静下来,虚弱的瘫倒在他怀里。

Gewalt并不是完美的。当本尼尿床了,希望能和他一起睡,他粗暴的把本尼赶了出去。但半分钟后,他就缓过神来,可是本尼已经在树林里跑没影了。幸好,她在森林里过了一夜,早晨去了农场主这里。不情不愿的,本尼被Gewalt拽出了农场主的屋子。在那之前我们只在她被母亲的男友关在壁橱里的时候,才哭过一次,那次哭也更象一只困兽的哀嚎。而这次,本尼居然跟在Gewalt身后委屈的抹眼泪。虽然很委屈,但也会紧紧跟着他回家,因为她知道这个人真心的爱她。

在给孩子制定规则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冲突,而冲突也并没有那么可怕。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学习做父母,面对冲突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情绪,有些时候处理的并不好。但孩子都知道最爱他们的人,就在哪里,并不会因为和父母有冲突而让他们感受到巨大的挫折。

Gewalt将本尼的破坏力,通过更合适的方式流淌出来。他带她在田野里狂奔,让她拆掉废弃的木屋,一起听摇滚乐一起疯狂摇摆。我们都有破坏性,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个部分,就和我们具备爱的能力是一样的。破坏力可以转换成一个人的突破精神,攻击性也可以成为创造力。当它们有了能安放的地方,被扭曲的情感就能疏解,本尼就可以哭着对田野呼喊“妈妈”。

本尼很想永远和Gewalt在一起,甚至在两周时间到了后,通过自残拒绝回到教养院。无奈,Gewalt只能打破设置带她回了自己家。但这也是暂时的,最终她还是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也许没有Gewalt的生活。

一切似乎开始走上正轨,Gewalt觉得自己打破了设置,对本尼的情感卷入太深了,希望可以退出本尼这个项目。她的辅导员同意了,但同时他们也协商了如何就本尼的情况做好后续衔接工作。

本尼去了新的家庭,之前她曾经在这个家庭里待过一阵子,感受很好。他们也带她去溜冰、学习拳击,在课堂上她已经能完成写作的学习了,并在老师的鼓励下将自己的文章念给同学听。

当所有为本尼的改变而努力的心理工作人员和社工们坐下来,就本尼回到母亲身边进行协商的时候,本尼的母亲迟到了。这是个明显的回避行为,显然母亲并不急着想接她回家。果然,母亲哭丧着脸说了一些理由后,面对本尼愤怒的指责,她逃开了。

本尼的辅导员,这个一直对她付出了许多耐心和爱的社工追了出去,询问本尼母亲突然变卦的理由。最后,甚至请求这个虚弱的母亲,哪怕亲口告诉本尼现在无法接她回家,亲口告诉她而不是这样突然说个“不行”就跑开。结果,这位母亲居然直接从辅导员面前逃走了,连重新走进会议室面对本尼的勇气都没有。

我想,泣不成声的辅导员难过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好好的孩子,要遇到这样的母亲?为什么他们都愿意为本尼的情况而努力,本尼的亲生母亲可以如此轻易的抛弃孩子?但人生没有为什么,世界本来就没有公平可言。特别是因为你摊上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而迷惑的时候,这种疑问是无解的。

本尼马上就出事了。

她故意拿走和她一起生活在寄养家庭的小男孩的冰激凌,并在小男孩无意中碰到她的脸时,她将所有的愤怒都发泄在了这个无辜的孩子身上。

不得不赞叹一下德国的社会保障系统之完善,看起来他们在一个孩子身上可以花费那么大的精力,但我认为是值得的。所谓少年强,则国强。未来是属于他们的,只有我们的孩子们心理健康了,才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带给一个国家更长足的发展。同时,专业人士的团队协作也的确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在无论孩子还是成人的心理疾病上提供更全面的帮助。

最后本尼的结局怎么样?这里我就不想剧透了,或者说其实也并不存在什么结局。这是部没什么跌宕起伏情节的小众电影,也许在刚开始观看的最初十来分钟你还会觉得厌烦,觉得本尼是个可怕的熊孩子。但我相信,细细品味,那种从心底升起的悲伤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裹挟你,让你最终带着复杂的感情看完整部影片。

非常写实的一部电影,却并不是纪录片那种过度真实的表现形式。真的建议心理咨询师们都找来看一看,相信可以对破坏性行为障碍的孩子,有更多的了解。

想加入影心理读者群,请联系平台助理微信:xinliwanka,通关密码:我是读者。如果觉得我们的文章还有些趣味,或许还能给一些提点和帮助,欢迎点赞转发,或打赏支持主创。想跟进一步了解主创,可以关注微博:心理咨询师贾睿。

 短评

系统救不了问题熊孩子,因为系统本身就是构立在normal之上。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不能延伸出更多关于弱势个体的思考?

1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0.5 / 前半段观感还略有起伏,后半段就真的是愈发图穷匕首见坐实一星了。无论对“系统”还是“破坏”都毫无想象力。创作者要么是无法把握作品内虚构与现实的浮动关系,要么就是只想通过各式看似无序非理性的精密算计以及孩童的身份对观众进行绑架。请问导演真的有在构建情境吗???请问真的关心镜头下的人物吗???

13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很差

很唬人,但其实一惊一乍多过扎实的人物。导演完全抓住了观众的心理,每过十几分钟就给出一个炸弹,但连环爆炸后,这个女孩和她家庭的形象依旧是单薄的。

18分钟前
  • Heidyroyal Tea
  • 还行

明显是在德国传统的“问题电影”框架内游走的《系统破坏者》却规避开了几乎所有的俗套。显然作者有着她的社会学兴趣,但这种兴趣没有变成居高临下的道德话语,相反她的电影富有体恤精神,对她的所有角色都充满理解。于是你无法预测电影的走向,充满目的性的“这有一个问题,需要这样来解决”式的剧情线完全缺位,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当下性,观众和角色一起被关在电影里宁静、暗潮涌动和激烈的场景里,这就是这部电影情感力量的所在。现实主义的悲剧往往表现在,每个人都尽职地完成了他的任务,每个人的缺点和局限都可以理解,但结果依旧是失败。这种系统性的失败是无法用社会讨论来解决的,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现实主义电影最终不落脚于解决问题,而是展现整个系统里无论大人孩子在这问题前的无力感。

22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極難得的在電影主角身上看見了我自己。

23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现在的处女作完成度真的都不得了。摄影剪辑声音表演都非常过硬。不过硬伤也是非常明显。导演既没有在社会层面去真正直击这个“system”,也没有像《妈咪》那样从私人情感的角度去深入表达。(家庭线的位置有点尴尬,功能性更强)(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cue妈咪)说到底本质上是个奇观展示片,而且有点长,并且结尾没处理好。前半段有几个瞬间让人感觉即将进入另一个层面,但最后发现是false alarm。尽管如此,技术层面的执导做得的确是不错,尤其是剪辑以及对整体节奏的把握。这个女导演换个好剧本应该会效果很不错。

28分钟前
  • Unbeliever
  • 较差

还蛮酷&感动的。9岁小女主是一名system crasher(具体是什么病谁懂可以科普下),无法适应任何社会运转规则,连亲妈都不敢和她一起生活,具体表现是极度暴躁、易怒,满口脏话,受惊会厉声尖叫,具有攻击性。但内心里她就是个脆弱柔软善良的小女孩,十分渴望被爱,却因为生理病症无法获取别人的信任。对生母、不同岗位的儿童护工等成人群像刻画也很真实生动,没有把谁刻画成圣母。小女主年纪这么小就挑战难度如此大的特殊病人角色,很了不起,拿影后都不意外。女导演叙事细腻,剪辑干脆利索,就是结尾半小时稍微有点拖,能看出导演也不知该拿这个小女孩怎么办了...只能开放性结局了吧,哎

3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太cool!一个喜欢猫头鹰的小女孩 常玩被人追的游戏 只是想多点在乎与陪伴。观看时 喉咙总是哽咽 看见小女孩在树上一直喊妈妈、安慰坐在地上哭泣的教导员 泪奔。忘不了本尼在雪地里奔跑 转身看着停下来的米夏 她知道他放弃了。我以为这是个拯救故事 但并不如此 映后和制片交流 问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 他说 最开始就不想设置为被拯救 因为就算电影中被拯救了 现实中也不是这样。拍摄3个月 剧本打磨了很久 整个用了七年时间。#22 SIFF 科技影城

37分钟前
  • 芊啊芊
  • 推荐

自然父母并不能给子女超自然的影响,完善制度也无法给孩子最完美的保护。本该属于森林却被丢入城市,试图钻进狗窝却被混入人群。是照顾婴儿的天使,也是虐待大人的恶魔。是引发救赎幻想的孩童,也是瞬间就能发疯的野兽。被小宝宝摸脸的瞬间,忽然止住了狂躁。耗尽所有人的心力,终于能抱着独角兽飞起。

3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2019SIFF 无法认同是一种酷甚至只觉得小孩太可怕了。

39分钟前
  • 山頂公仔波板糖
  • 较差

以“蜻蜓点水”都不足以形容的电影。有没有人能告诉我柏林的选片门槛到底低到什么程度,这种东西都能拿奖?简直丑闻。导演利用一个小女孩天才般歇斯底里的演技,做些最浮于表面的廉价视听情境创作,从而把人物本身奇观化。这种观念和表达,蠢度满格。

42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執行誠然不差(金髮無眉小女孩的表演能量極強,對愛與安全感的需求有力且說服,宛如炸彈般的存在,如拿東西砸媽媽與後來拿刀那兩段簡直slasher亂入!溜冰場那段也嚇人),可是真的欣賞不來這種情緒轟炸片⋯反覆驚咋與歇斯底里,難受當藝術,原始當真誠,所形成的無奈與不舒服迴圈,而且片長近兩小時⋯不能說完全沒有社會學意涵,但看到最後只覺得夠了,一種當代所謂藝術電影裡的feel-bad movie既視感(但此片在德國電影獎大獲全勝,是否有某種屬於當地的刺點?)。末段技窮,感覺是不知該怎麼收了,湊一下人犬對視及《跳躍吧!時空少女》式破玻璃停格開放收尾,拉拉逼格。如何回應或放到德國新電影裡的那些理性秩序外的瘋狂與畸零邊緣人,Herzog,Fassbinder,一層捏扁而硬的純情緒感知介面?

45分钟前
  • HurryShit
  • 较差

SIFF. 疯狂的萝莉:狂暴之路。

48分钟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史上最年轻柏林影后应该基本稳了(没得好可惜!!!),最佳处女作和鲍尔奖都很有竞争力!!!小女孩的爆发力和准确度都让人惊叹,而导演对德国儿童社会福利系统的观察理解极为准确,更可贵的是这些细节信息既有效地转换为剧作,同时又有助于塑造人物,几个主要人物的细节准确,逻辑让人信服,并且足够复杂。摄影和音乐也属上乘。这部片子可能真的是从Generation拉上来的,但是占了这么一个好位置(去年这里是[女继承人]哦,必定有所斩获!

49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导演和小演员都生猛极了。青少年儿童成长家庭教育问题,导演首发复杂而多变,常有不可思议之举动,小演员的表现力惊炸!摄影和配乐加分不少。只是似乎没有欧洲与中东局势问题来的更具威胁性。屈居银熊。

54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力荐

影后。Nina Simone粉色点睛 (和奶哥小笔记上写满了新学到的脏话 edifying doch

55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电影是对现实剪辑,导演单一重复呈现这种极端情绪及其后果,只表明了导演创作立场既不是社会的也不是病理的,而只是利用这种极端情绪作为一个剧作麦高芬,操纵和支配观众(等同于一颗希区柯克定时炸弹),即使社会层面建构不是全然空洞,但导演显然更在意如何剥削这种情绪与观众的感知和情感做廉价交易。

59分钟前
  • Peter Cat
  • 很差

叙事风格很东欧(罗马尼亚气质?),非但不像看前传说的那么难看,反而很好看。小女孩出色的表演,开放探讨的议题和结局,不过它依旧有个相似毛病:像这样社会学意义较深的“特稿”类电影,尤其需要避免重复堆砌一些相似的细节,因为这样显得不够干脆,也削弱了整个片子的力量。

60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试听和剪辑做得很好,但整个影片都没让我弄懂作者的态度。创伤是一回事,但除去创伤之外女主得到的爱不是更多吗?她宁愿一次次伤害所有爱她的人还是拒绝变好,我又凭什么理解她?

1小时前
  • iMcFlurry
  • 较差

山一国际女性电影最后一部。电影没有宣传用药物治疗精神病,首先这一点很好。导演不断在用视听语言让观众感受到那种暴躁感,紧张感,并且也留给观众喘息的机会,这种体验感很不错,各个人物生动形象。摄影调色很好,看得很舒服,ost除了有些时候的音乐的使用过了一点,其他时候都挺享受的,最后20多分钟个人觉得是个败笔,对主角的处理的方式不是很好,野性可以归于自然。入围个人今年十佳之一。

1小时前
  • 樂啊樂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