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卡拉斯

HD

主演:乔迪·普约尔·多塞特,安娜·奥汀,塞尼娅·罗赛特,阿尔伯特·波斯齐,艾奈特·朱诺,约瑟普·阿巴德,蒙特斯·奥罗,卡尔斯·卡波斯,乔尔·罗维拉,伊萨克·罗维拉,贝尔塔·皮珀,安东尼娅·卡斯泰尔斯,吉布里尔·卡斯,杰克布·迪阿特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意大利语言:加泰罗尼亚语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1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2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3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4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5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6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13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14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15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16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17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18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19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土地上的生存

本片获得七十二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国内观众喜欢将此片与《隐入尘烟》相比较,的确,两片有一定的共同之处,都是讲土地和农民的故事。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依附着这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生衍繁息,但失去土地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将被彻底改变。还有一点的共同之处就是,他们的摄影技巧都是有一种自然的风格,选用的演员大多也是本色演员,没有过多的演技,但是能够自然流畅地表达他们内心的思想。 然而,两片也有主题思想上极大的不同。此片把主题落在农民与土地主之间的抗争,虽然时代的浪潮不可避免地推动着这片土地上的改变,习惯于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们,不愿就此放弃,而表现出强烈的抗争心态。《隐入尘烟》更多的是表现着主人公的逆来顺受,强烈的忍耐力和吃苦耐劳。在艰苦的客观条件下,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没有立足于对环境的改变。

 2 ) 第二部作品就登顶柏林金熊,她是如何做到的?

(文章首发于幕味儿)

2017年,以一部轻巧自然、情节灵动的《九三年夏天》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崭露头角,获得新生代单元最佳首作之后,导演卡拉·西蒙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这部电影也让她在当届的戈雅奖上收获了八项提名,并最终拿下最佳新人导演、最佳男女配角三个大奖。

时隔五年后,卡拉·西蒙带着她的第二部作品《阿尔卡拉斯》重返柏林,这一次,她不仅入围了主竞赛单元,并一举夺下最高奖金熊奖,这也是继《蜂巢》(马里奥·卡穆斯执导)之后,近三十年来西班牙电影首次在世界三大电影节上斩获最高奖,而她也接力朱利亚·迪库诺(《钛》)、奥黛丽·迪万(《正发生》),完成了一年之内女性导演在三大电影节上的连胜。奖项对于影片的票房助力是显而易见的,该片已经在西班牙全国公映已三个月之久。据西班牙票房网站Taquilla España的公开信息,目前累计票房收入约为212万欧元,成为本年度排名第二的西班牙本土电影。

《九三年夏天》以小女孩Frida的视角展开故事,讲述她失去母亲之后如何逐渐融入舅舅一家、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的故事,这是西蒙对自身经历的一次回看与伤痛的抚慰。她成功地通过清新自然的影像以及近乎伪纪录片的形式,刻画出小孩失去至亲的悲伤与思念、融入新的家庭的过程以及她们与成人世界的初步互动。对儿童心理细致入微的洞察、细腻的影像捕捉儿童天真自然的情感流露让这个自传性故事不再深陷在导演回溯个人史的目光中不能自拔,并进一步激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阿尔卡拉斯》依旧带有卡拉·西蒙的自传色彩,她的叔叔一家就是阿尔卡拉斯的农民,自己也曾在这里度过难忘的暑假时光。但该片的叙事格局不再局限于某一角色,而是流转在每一位家族成员身上,全景描摹三代人的相处与各自的苦恼,展现了孩童眼中的成人世界与真实世界的残酷性,非职业演员整体亮眼的演出、点到为止的戏剧冲突则让影片尽可能地保有了生活气息;主题上,除了继续展现加泰罗尼亚的乡村地区的风光外,也思索家庭与家园的关系、农业发展模式的更迭甚至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遭逢“技术问题”的土地

影片名“阿尔卡拉斯”指的是加泰罗尼亚大区的一个小镇,索莱家族在这里世代耕作,照料着这片土地上的果树。然而今年夏天却是他们最后一次聚在这里迎来桃子的丰收:西班牙内战期间,索莱家族帮助了现任地主的祖父,作为报答,他们得到口头承诺,可以在这里生活、经营农业活动,但这没有任何书面文件可以证实。而现任地主对这片土地有了新的开发计划——他要砍掉桃树,安装太阳能发电板。

这引发了多个层面的困境,微观上看,这种“道义上的背弃”使得索莱家族短暂地失去经济来源,背井离乡;宏观层面上,当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经营得足够久时,那些果树便不再仅仅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依靠,人与土地之间实则发生了更为深厚、更难割舍的情感联结,离开也意味着他们身份和根基的丧失。

在“失去土地”的背景下,影片的叙事由此被分为两个部分,展现这种情况在家族内部引起的波澜。首先是家中年轻一辈,从在废弃的汽车里玩耍、假装那是宇宙飞船的孩子们,到编排舞蹈、经历各种“成年仪式”的青少年们,他们展现了乡下生活中天真与无忧无虑的一面,以及走向大人世界的迷茫和躁动;

而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大人们”,他们身上更富有严肃色彩,承载了这个故事中更多的社会与政治因素:Quimet和他的姐夫Cisco在反对还是支持这个新企业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而且还导致大家加入了当地的抗议活动,以捍卫该地区的农业传统——农产品的定价不合理,农民们吃了亏,该如何弥补他们?太阳能发电板让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面临威胁,这种变化究竟有没有利于农民的利益?Dolors和Gloria妯娌们之间的相处也受到影响,一家能否如往常一样保持良好的关系?

西蒙并没有将这个家族视为一种标本,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他们如何遭逢时代的变化、冷静解剖其内部的关系,而是将这种道德困境与家族代际紧密联结,具化成每一代/个角色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尽可能地抽离了各种隐喻符号,让大人与小孩之间彼此“观察”。于小孩子,这是天真的童年生活的变化;于青少年们,这事关他们走向成人世界时考虑的职业选择;于成年人来说,他们必须要想办法挽救这个家,却时常无可奈何;放在老一辈身上,他们承载的是内战的痛苦与这段伤疤就此被遗忘的扼腕。

影片的视角在不同的角色之间不断游移变化,凸显一个角色的情绪是如何影响到另一个角色,以点带面地拼凑出生活的变化对这个家族的影响——这就让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流动起来,削弱了冷冰冰的外部凝视感。

手持摄影很好地增强了这种情感的流动性,摄影机成为了这个家族的一员,成功地将观众带入到某些成员的视角中,他们之间的交流使观众能够与每个人都可以相处一段时间,继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尽管影片一开始是通过Iris的视角捕捉到载有太阳能发电板的汽车闯入他们的生活,但并没有局限于儿童视角,使该片再度变成《九三年夏天》一般的孩童回忆录。

Quimet与Cisco因为安装发电板而产生肢体冲突的一场戏,西蒙通过Roger的视角,从对面远远地看着自己的父亲和叔叔扭打在一起,而非近身跟拍他们的姿态。这种旁观既是一种克制——她的意图并不在展现土地被夺走、新的生产方式来临下两个“底层人”互斗的无力;同时也丰富了感情的维度——“在多数情况下,旁观者的情感往往会比身在其中者的情感更为强烈”,西蒙在采访中这样说。的确,看到自己的两位至亲、昔日的手足为了太阳能发电板而大打出手,他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又如何能克制得了自己的愤怒呢?

Quimet是这个父权制仍然十分严重的农村生活中的代表,当新的农作方式来临,他的经验变成空白,为不能守住这片土地而懊悔,却又必须奋力挽回,通过参加游行等活动寻求补救;而Roger同时也是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的缩影,当他们逐渐走向成人世界时,迟早要对这个一直萦绕着的问题做出选择:他们到底要不要留下来继续做一个农民?如果留下来,那显然不满足父亲Quimet对自己好好学习、走出去看看的期望;如他们离开,从大的方面来看,这个只有9000来个居民的小镇空心化问题会更加严重。

•选角耗时一年,逼真演技“骗”过柏林评委

影片中的非职业演员的表演是令人难以忽视的亮点。早在《九三年夏天》中,两位丝毫没有表演经验的小姑娘不但能够在镜头前交出自然生动的表演,就连与成年职业演员搭戏也不落下风,就已经凸现了西蒙在调教非职业演员表演和与儿童演员互动方面的能力。

《阿尔卡拉斯》这出群戏的突出之处在于,它不注重强调某位演员或者某些场合下的特定表演来增强张力、凸显矛盾,而是大家作为一个整体,依靠彼此自然互动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来说服银幕之外的观众:他们是真正的一家人。

实际上,若真要深究,影片中仅有扮演Gloria的演员有过表演经验,她是现实生活中导演的姐姐,也参与了本片的选角工作。除此之外,其他演员都是阿尔卡拉斯当地人,彼此之间没有丝毫的血缘关系。换句话说,他们是为了这部电影才临时组成了“索莱家族”——就连柏林的评审团也是在看到片尾字幕中演员们的不同姓氏之后,才恍然大悟。

这批演员的选择也成为各大媒体追问卡拉·西蒙的焦点。在采访中她表示,在开拍前,她也曾在选用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的考量之间进行选择,但最终还是决定采用当地人,邀请他们直接参演——除了影片要求的加泰罗尼亚语的口音这一因素外,农民们积年累月在日头下劳作的姿态、甚至采摘桃子、跨上拖拉机的姿势都是演不出来的。为此,导演团队在阿尔卡拉斯当地的选角过程就持续了一年之久,几乎这个小镇上约9000名居民见了个遍。饰演Quimet的演员Jordi Pujol是西蒙在当地的一个农民抗议活动中找到的,起初他觉得自己无法胜任角色,一度想要拒绝,但最终还是答应出演。最终,他演活了这个有些固执、保守但深爱这块土地的老爸。

在为角色匹配到合适的人选之后,卡拉·西蒙又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一点一点地帮助演员之间建立起亲近感和熟悉感,拉近他们的距离。她特地在阿拉卡拉斯附近的一个小镇莱里达租了间房,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设计了不同的演员组合,邀请大家到她这里小聚——有时是父亲和儿子,有时是孙女和祖母,有时是兄弟姐妹们……

卡拉·西蒙通常在这些会面之前准备几个钟头,而在和他们交谈的过程中,还会即兴来做一些家务、一起做坐饭等等。等到他们真正成为了电影中的角色、能够像一家人一样与对手演员相处时,他们才开始了全剧组的剧本围读——这也是唯一的一次,之后便是场景的排练。而当这一切工作终于结束,离剧组在夏天开工还有三个月的时间时,新冠疫情却在西班牙爆发,为此,整个剧组不得不停工一年,以等待次年夏天重启拍摄。

在对演员的调度方面,西蒙则坦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给她带来了很多启示和灵感,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木屐树》,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同样是以乡村生活为背景,最主要的还是制作理念——不使用专业演员、重视对人物情感的展现与多样灵活的拍摄方式等等。

卡拉·西蒙在《阿尔卡拉斯》中试图维持一种精妙的平衡,她并没有美化这个道德困境故事的结局:最后全家族对镜头和观众的注视,是背后的桃树一棵棵倒下,荒凉又悲观,这似乎是抛给观众的问题——你认为这样是否合适?但又借助剪辑、摄影维持着情感的流动,不至于使人物的塑造顾此失彼,并处处点到为止,避免刻意放大煽情、落入卖惨的境地。

这种平衡的达成,一方面受益于承袭了她从短片《口红》开始积累的调教儿童演员的经验,和《九三年夏天》中注重情绪流畅、弱化情节编排的风格;另一方面,联合编剧Arnau Vilaró的加入,在剧本层面丰满了对阿尔卡拉斯当地的农村生活和农业现状的展示,增强了影片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平衡也是影片所思考的“人与土地的关系”这一命题的必然要求——只有两方面都兼顾到,才能让这种“离开”更具反思意义:社会制度层面的不断革新如果忽视了其当初的出发点和特殊关切,那么无论再怎么变化,也只能提供一种虚假的泡沫,只会加剧不平等的现状。

 3 ) 土地和家人一样,永远在心里。

我好喜欢这个海报

这个大家族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这片土地只是在口头上属于他们,而并没有文件。所以到这个夏末,他们将失去这片种满了桃子的家园。爸爸对夏天在丰收一次的焦虑和对把树砍掉建太阳能板的愤怒在这个夏天集中爆发,也在影响着家族中的每一个人。

一些全家福

这是一个诗一般的故事,那些来自乡村的朴素的故事和情感在一个夏天流动在这个大家族的每个人心里。我看到了年迈的爷爷独自发呆的眼神和对树的留恋,看到奶奶的慈祥和与爷爷的扶持,我看到了爸爸愤怒下的对土地和丰收的执着,看到了妈妈的温柔和沉默的反抗,看到小姨们的努力和团结,看见了哥哥深沉的努力和消沉,姐姐对舞蹈的喜爱和取舍,最小的孩子们最真诚的爱和质朴…这两个小时我看到这个家庭最真实的羁绊。

孩子们
爷爷

大概作为中国家庭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家长里短中,我特别明白那种打了一架之后还能继续拥抱的姊妹,也能看到小朋友之间同龄的表亲之间的挂念,也见证过老人对自己的子女的操心和对隔代小孩的慈爱…这个夏天太容易让人感动了。还有那一堆桃子和最后全家人和好的黄桃罐头,都让我感觉到了家人和土地对他们的重要。

这里我要推荐一个中国的艺术家叫张晓,他的摄影作品里我也感受到了一样的对果实对土地的眷恋和爱意。我想这就是打破国界种族的人类的共性吧,家人,土壤,生命,情感…

电影里的桃子
张晓的苹果
张晓摄影作品(部分)

整个画面就很美,一种欧洲乡村的美丽,属于农场和夏天。我觉得服装特别有点,红衣服的哥哥在绿色中间穿梭,偶然的三个小朋友很配的衣服,各种桃子图案等等,让整个画面都特别和谐。演员们之间的质朴的状态也特别真实,都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个新人导演。

我一直觉得土地和海洋是孕育生命的地方,而对被土地养育的人们来说,土地就是家人。我们或许会分开,但永远在彼此心里,拥有最坚实的纽带。

 4 ) 真不爱看这些地中海人的家庭琐事

近几年这种地中海家庭的导演私人电影也太多了, 自从《罗马》之后(罗马还不错),有《上帝之手》,《痛苦与荣耀》(这部家庭占比不重),这部《阿尔卡拉斯》,还有不在地中海的《 贝尔法斯特》,全是导演的私人经历,还特别受评奖委员会青睐,实在太腻味了,太取巧了。 地中海人是充满着生命的激情,但反反复复拍也有点烦。

基本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主线剧情,甚至没有剧情,一问就说这是导演的成长经历,成长经历就是这么平淡自然,把这么私人的东西拍出来就是真挚淳朴。

 5 ) 我爱我家之生命之爱永不停息

我绝想不到一个以西班牙农村家庭为背景的电影,能让我这个中国东北土生土长的县城女孩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影片多个场景对我而言已经远非似曾相识的即视感,而是切切实实在我生命的某一阶段出现在我的生活里,我和我家人的生活里。三岁的小女孩和表弟们在秘密基地里的角色扮演游戏;青春期的少女为了活动演出在家里不断排练蹩脚的舞蹈;家里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为彼此理发;夏夜昏暗的灯光下爷爷陪着写作业;自制的黄桃罐头,一大瓣一大瓣成熟饱满的桃子塞进壮实的玻璃瓶子里;一大家子人挤在一个小房间里看电视,爸爸爷爷奶奶大姑二姑大大大妈大表姐二表姐表妹,永远有人在说话,孩子们尖叫着窜进窜出,大人们被吵的不得不厉声制止;一家人有过无数次争吵,甚至于一度闹得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然而最终总还是会和好,总还是会和好。这些电影里的场景无一不真真实实地存在于我的生命里,在极富年代感的地质礼堂影院里,我突然无比地想家。

我常常好奇不朽的作品究竟缘何不朽,或者说文艺究竟为什么令我们如此着迷,我想我今天至少找到了一个原因,这也是我一直以来隐隐约约感受到而今天终于无比肯定了——文艺作品之所以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正是因为人性中某一种品质、人类生活的某一种状态被真实地呈现出来。这种真实引发的强烈共振因为文艺作品的戏剧性表达方式而被加倍放大,整个宏大普遍的人生哲学被压缩在一本几十万字的小说里,几个小时的电影里,我们所受的感动之大可想而知。

阿尔卡拉斯这部电影无比真实地还原了一个普普通通的靠土地谋生的大家庭。在这种强大的家庭生活的生命力下,现代文明对土地的侵蚀这样的宏大命题似乎显得极为微不足道了。虽然整个的故事背景是建立在现代文明对传统农耕生活方式的摧毁上的,但是随着影片对乡村生活的真实呈现越发深入,我逐渐被这种极其强烈的生命力所深深吸引震撼,不由得产生了一种“在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下任何政zhi, 文明方面的倾轧都是无力的,这种家庭之爱生活之爱是不会因为桃子树的摧毁而消失的,绝对不会。只要生命仍然存在,这种生活的力量就绝对不会消失。看完这部电影我忽然一下子对一切都重新充满的信心和斗志了,无论什么环境有多么坏,只要生命不息,只要生命不息……

 6 ) 普通加泰罗尼亚农户人家的一个夏天

从电影院出来就隐隐有一个猜测,导演会不会是在农村长大的?结果猜对了。

从影像里能够感受到自然流出的对于土地的爱,当然还有对与土地紧密相连的农业生活的爱。就像是侯孝贤早期拍乡村题材一样,那种对于乡下的回忆和爱是不需要刻意描绘的,只要是拍乡下,它自然就会出现在那里。

导演自身的暗含的情绪准确地嵌合在片中的人物以及故事上,那一家人和导演一样视土地为自己的命,他们生长在这里,劳动在这里,老去在这里,一家三代,如果不是这一年的突发事件,这种循环还会往复下去。

导演并没有想通过这个片子给出需要直面什么大问题的态度,虽然其立题的根本要素在于一个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就像真正反映在片子里一样,一开始就知道了这片地要被收走被铺太阳能板,在结尾,桃树都被推了,这家人的农业生活结束了,也就这一头一尾。片中一家人的心态变化和行为动机都或多或少与这件事有关,可一切的变化都融进了他们的生活,老人因为土地要被收走而询问同村人土地的情况,但是他们还是在打牌;中年人因为土地要被收走就拆了家里的太阳能板还和家人都不对付,但是他还是重装了上去并且和家人一起采果子参加庆祝聚会;小孩子因为土地要被收走而受到父亲的迁怒,但是他们还和家人一起唱歌,在爸爸喝多了的时候关心一下。而妈妈呢?妈妈开始就是在安抚爸爸情绪但无果,后来直接给了爸爸一巴掌给爸爸打醒了,让他明白不是只有他自己面对着这个艰难的时刻,情绪化只会让家里矛盾越闹越大。奶奶,仿佛是这个夏天全家最平静的一员,给小孩讲着故事。

从头到尾,普普通通的一家人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就这些家长里短充满着整个片子。

有意思的是,爸爸或许并不想让大儿子继续在这里种地而是好好读书,他帮爸爸采摘却反过来受到了数落,但是在农民抗议收购价格的游行上,爸爸和儿子以农民的共同身份站在了一起,他可能明白了,这农民的身份不会中断在他这里,这家人还是得以土地为生。

夏天到头了,采摘结束了,最后一批桃子被做成了桃罐头保存起来,桃树被推了,他们的农业生活在这些桃罐头里留下了。

我在写这个小文的时候,手里拿着西班牙本地产的橘子吃,这个季节的橘子真的好好吃。我在想,西班牙人对于土地的亲切感,和中国人是一样的吧。

 短评

(二刷)次女的视角实为核心。电影没有在回避冲突,而是大人们努力在让孩童回避不确定的未来。剧本相当坚实,经得起各种爬梳和细读,零碎的细节都是大主线的注脚。每个人物的言行都是成立的,这就已经比比《隐入尘烟》高明了一千个《三个冬天》。从纯粹文本出发,以纪实姿态完成艺术呈现,即使再怎么成熟和无懈可击,即使再如何“越想越觉得好厉害”,依然没有办法改变它叫人昏昏欲睡的事实……

6分钟前
  • 德小科
  • 还行

慕名瞻仰,南欧村庄种桃子的《隐入尘烟》和《樱桃园》,也是和《隐入尘烟》放在同一单元里相同议题同种表达甚至风格趋近情况下胜出的作品。同样讨论城乡关系群居变迁,剧情简单自然主义风格,略胜一筹的原因一目了然,群像描绘难度更高,但是却看不到表演痕迹和雕琢感,只有影像自觉,灵动简单又不觉得哪儿拍得粗糙,还是很稳,技巧最高境界可能就是把技巧呈现得了无痕迹吧。

7分钟前
  • 冷水浴缸
  • 推荐

本来以为能看到今年金熊的片子还挺惊喜的,但是不得不坦率地承认整个观影体验还是挺糟糕的,我对加泰罗尼亚这个大家族的故事并不感兴趣,而且我实在是没怎么理解这2个小时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以及新能源与农业之间的这个矛盾关系的展现并没有引起我任何的共鸣或者共情。影评人们提及的非专业演员的表演,导演的调度和讲述故事的能力我统统都没有get到,当然我也知道和我个人的鉴赏水平还不够有直接关系,只是很抱歉,确实觉得不好看,等我哪天有机会重新看或者谁给我好好讲解一下,或许有机会扭转,不过大概率是这部电影看过了也就是看过了吧。

9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较差

卡拉·西蒙第二部电影长片,获柏林金熊奖。同为乡村生活题材,比及处女作[九三年夏天]的个体化儿童视角,本片则是以多视角呈现大家族人物群像,难分高下优劣。不过平实而琐碎、自然主义式(手持摄影+非职业演员+自然声光的手法也相当接近于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的群像描摹也对观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缺乏乡村生活经验也没有大家族共处经历的人,或许不太容易产生共情。尽管影片以一个悲凉透骨、曲终点题般的高角度远景镜头收尾(工业化现代化浪潮对传统农业的冲压&人与树被从土地上连根拔起脱离原初家园),片中大家庭里也有或隐或显的矛盾冲突,但卡拉·西蒙始终在淡化戏剧性,让细水长流、微末又辽远的生活舒展在影像中。秘密基地里的游戏和家中的练舞排演使人印象深刻,与[九三年夏天]相衔接,绿意葱茏的镜头则令我魂穿[幸福的拉扎罗]。(8.0/10)

1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BJIFF2022第五场。从题材到表达方式,毫无新意,只有困意,见过太多。看到不少就前作《九三之夏》而言有所突破的点(但催眠)。群戏处理,人物转变,父权—家庭/资本—劳动者/土地—人的矛盾关系(很好,就是催眠)。却仍不喜欢卡拉西蒙的温吞、四平八稳,置若罔闻的伪客观视角(且催眠),让其呈现出来的态度与片中父亲有几分相似。

13分钟前
  • 林不空
  • 还行

多么生动可爱的电影,这才是对劳作者以及脚下土壤的礼赞。比导演的前作Summer 1993更好更成熟,是一个质的飞跃。很欣赏导演的创作态度,她没有去消费任何的“苦”,她压根就没有把这群人当作弱势群体去拍。那卷起尘土的一阵风,风中摇曳的果树,这些空镜头本身就代表了导演对这片土地的尊重。化为无形的场面调度,更是对于场外调度的自信。群戏相当优秀,井然有序的稳步运行,目测应该都是非职业演员,如此的统一、协调,共处一个良性平衡的磁场中。金熊奖颁的真好,这种片不可能空手而归的,特别还是在今年选片这么不给力的一届。

18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推荐

北京剧院关门吧,什么破椅子,严重影响观影体验。

20分钟前
  • 林节
  • 推荐

感觉自己现在的状态还是片里的小孩那样,默默看着,不做出回应,继续在阳光下玩乐,明明都快要饿死了还不知道为生计发愁。大人的身影总是折射出更大的阴影。

25分钟前
  • cr
  • 力荐

#72nd Berlinale# EFM online-主竞赛-金熊。今年主竞赛第三部农业题材(卡洛今年这个谜之选片路子),应该主要也是非职业演员(演父亲这位要是演员的话,那就是个太厉害的方法派了……),花了好多笔墨拍加泰大农村果农的劳作以及丰收庆典。西班牙-拉美式大家族故事,爷爷、父亲、儿子、两个女儿都有各自视点段落,那么多人(有名有姓都十几个)的群戏居然拍得丝毫不乱,导演调度和剧作够厉害的!没有选择这类故事最常见的“童年的终结”式的孩童视角;也没有刻意放大果农和资本-地主对抗的线,反而把它化在大家族的吵吵闹闹和忙忙碌碌的日常里面,带出各种阶级话语(一丢丢种族话语),同时又有着明显的女性视角。应该有奖,非常值得一看。

2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北京剧院的椅子还没有公交车的舒服

30分钟前
  • 呼呼碳水
  • 还行

父权差点拆散一个大家族,与光伏成功入侵加泰传统农业,构成一枚硬币的两面。西班牙人的安土重迁情结不比我们小啊。导演对自己土地的热爱和对家族群像的构建值得一座金熊奖,演员竟然全部是非专业人士,我惊呆!(因为剧情其实没啥波澜,完全是靠人物在驱动)

3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强悍情感纽带下的隐秘裂痕,如淌着汁水的果实被轻易碾碎。很难想象导演是如何做到的,像和一大家子人共同生活了几十年,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亦留下她的足迹。旁逸斜出的影像似杂草般野蛮生长,不见谄媚的表达欲,只有充满生命力的人物轮廓,站在必将消亡的旧时代,拔剑四顾心茫然,与强大的、无形的、虚构的敌人宣战。

3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肯定是想升级《九三年夏天》,只是孩子不再是主角,作为导演的魔力也跟着消失了一半。整体流畅自然,但父子矛盾、劳资矛盾几个冲突还是给人一种见过无数遍的感觉。从各个角度看,沉稳缺乏新意。

41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3.5,能看到馬特爾美學對整個(西語)電影持續性影響,當然也只是形似而非神似。但依然能看到真實土地和人真實的生命力。和另外一部柏林主競賽相比,所謂趣味和審美層面的落差,大概就在這裡。 @BJIFF2022-電影資料館

43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全世界的农民都是质朴且蒙昧,全天下的权贵都是狡诈且心黑,不同的是,有的土地上可以长出自由的花朵,向上的枝丫;有的只是向下埋头,自戕互戕,一地荒凉

4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咱就是说,再也不想在地质礼堂看电影了

45分钟前
  • 野番茄
  • 还行

非常扎实的群像塑造和视听调度,比前作更饱满动人。(solid ground, beloved ground

50分钟前
  • 身居地狱求杯水
  • 推荐

西班牙女导演的第二部电影就抱得今年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而且战胜了包括我国正在创造文艺片票房奇迹的影片《隐入尘烟》在内的十几部其他竞赛影片。同样是写当今农村、农民的生存状态(该片写的是果农),同样完全由当地农民素人演出(我们的还藏着个著名演员),从完成情况看,西班牙电影要更高一筹。两部都是关注当今底层农民生态的好片子,值得对比着观看。技法上《阿》一家四代的群像写得生动,家庭生活、劳动场面处理真实、活跃;《隐》突出描写两主人公,细腻、深入,而处理村民们就过于简单、呆板了。主题上都是在关怀底层农民的困苦,《阿》片还写了农民的抗争,《隐》则让主人公处于完全逆来顺受的无力之中。我们“哀其不幸”,但“怒其不争”的态度总应该有吧?!

55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三星半。从爷爷没有桃园地契这一线索开始,故事的结局就已经被圈定,而导演卡拉·西蒙重在表达,不可逆的成因。影片中的女性,无论什么样的年龄,都以高度的敏感预见了未来。而男性并不痴傻,静默、倒戈、发泄,都是逃避的呈现方式。故而形成了双重角度,统一态度。这对导演的调度水平提出了极高要求,西蒙很出色地做到了这点。但从一部影片的可看性上,本片的冲突搭建还能做得更好。

59分钟前
  • HarperDie
  • 推荐

其实本片并不打动我,三星半打四星为了区别隐入尘烟。希望票房三千万的李导看看什么是自然主义的记录而不是叠苦难buff后的观看。本片是家庭录像的情节,电影的摄影质感,过于松散的叙事削弱了表达。

1小时前
  • 装老阿姨的少年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