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她

HD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女她 剧照 NO.1女她 剧照 NO.2女她 剧照 NO.3女她 剧照 NO.4女她 剧照 NO.5

 长篇影评

 1 ) 不是影评

我是去线下放映活动看的这个电影。

映后交流时,主持人一直问这边的观众有没有想说的,我就总觉得“应该”说点什么。后来有一位女生说好奇男生看完是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好像更加“应该”说点什么。直到后来有位男生和好多女生争辩起来,我还是什么都说不出来,虽然心里一直翻江倒海。

这两天我一直在影片的“回声”里面。现在终于好像能说出两点“感受”:

1. 震撼。我从14年来广州开始做志愿者接触性别议题,参加过性教育课、性别理论课、反家暴培训、女权主义培训、metoo行动……而大部分时候,我看到的“她”更多的时候似乎是一个个让我感到不公同时又远在天边的“案例”。我读到“她”的故事,我“觉得”我要为她伸张正义,但是我又不认识她,我无法感受到她在故事之外是怎样跟自己相处的,我无从知道她如何度过故事之外的时间。

但是在《女她》里面,她们的神情、沉默、语调、自发的讲述……就像某位观众说的,这样的讲述很松散,但是好像正是这个松散让我感到了愤怒之外的东西……真实、沉重、漫长……我也很“松散”地反复想起我的堂妹、我的妈妈、我的好朋友……

我很感激能有这样的机会,能通过不带着“解决问题”视角的影像,从而得以暂时用不带着“解决问题”的视角看见“她”们,以至于她们好像不再那么是“她”们。我感到很幸运地能有这样的一刻,我自己的反应不是拿起武器扬言要跟女性一起战斗,而是感受到某种靠近和共存。

2. 无奈。观影后的讨论,我感到很着急。好像遇到过很多次这样的场合。一个人说了自己好像真实的想法,但是触动了很多人,进而变成一场争论。我一直在想这是怎么发生的。

现在我想,这样的时刻,冲突突然爆发,往往是因为,一方被否定的是观点,而另一方被触犯的是人身的存在。所以一群人突然被点燃,是因为对方说出来的虽然是一个观点,但是这群人感受到的是真实的伤害。而这样的争论常常无疾而终,是因为觉得自己只是说了个观点的人始终理解不了被伤害的感受。我认识的这样的人,很常见的一个观点就是现在生活挺好的,“大家”都吃饱穿暖了,“大家”的日子都越来越好了。有这样观点的人,通常是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且觉得这个世界就是全世界。我很衷心地祝愿这样的人自己经历一遍影片里面的人经历过的事情,然后再看看会不会对世界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

 2 ) 车礼司映画你我身邊的「女她」+ 導演映後 现场速记

车礼司映画你我身邊的「女她」+ 導演映後。过去的云淡风轻和当下的鲜活感受。初衷是想听这片土地上的女性想讲什么,导演什么也没问,条件:你愿意坦诚地讲,肖像授权需18岁。第一次讲述自己生命经历的鲜活的真实感。剪辑是跟随作品的核心—情感。观众1.:以为是看女性主义的片,但好像看了个“父母皆祸害”的片。观众2: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需要社会事件的推动。导演本来只是想做访谈,并没有想做一个主题性很强的纪录片,他没有掌控欲,对方主动来找他,对方愿意讲,他就愿意听。开头的片段是导演剪辑前把访谈稿件打印出来标上关键词,看到节奏按节奏剪辑。真实电影:主观范围内不介入。观众3:想看到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女性在经济独立有家庭和小孩后跟父母的关系和当下困境是什么?想更全面地看到女性成长的故事。观众4:大姐的诗意化讲述感受,北影女孩是被动意识,有些故事戛然而止,其他片中女性的共性和差异化不够。感觉有些内容缺失了。导演初衷是想探讨人的宿命论和自由意志。观众;那为什么只拍女性呢?导演:因为我爱女性。观众5:女性的力量是生的力量。一般男性在丛林法则社会中不想承认自己是弱者和受害者,因为会被否认和嘲笑。…省略N个小时观众对导演和电影主题的质疑以及对女性女权主义的讨论battle。

 3 ) 喜欢导演

“每个人的一生可能都是一部灾难史。”我并不愿意把这部电影视作一个女性主义作品,我觉得它适合所有人去看,那些和我们经历相同的,我们从未经历过的,都如此鲜血淋漓得展现在你面前,让你震撼,让你期许,让你思考。 印象很深刻的是一位红色衣服的漂亮的小姐姐(不赞同导演说的,片中每位小姐姐都很漂亮!)说自己怀念逝去的丈夫,期待他能给自己一个sign,释放一个对方还在看着自己的信号。神奇的是,第二天她就在经常使用的柜子格间里看到了一根羽毛,封闭环境内怎么会出现一枚形态迥异的羽毛?小姐姐瞬间被击中了。我也曾在人流湍急的教学楼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那是我的爷爷,去世多年的爷爷,之后我泪眼婆娑。如果逝去的人都还在注视着我们,那该多好。 “用纪录片去触摸别人生命体验,以此对抗虚无。”我真的很认同导演的创作者心态。另外他说的“不要以结果为导向”,让我想起自己本科的老师。“我爱女性”,是导演的分享,是初衷,是索引,期待他采访完一千个后的作品。也感恩导演全片只递纸巾,绝口不提闭环问题的善意,相信你的口述史一定震撼人心。 本片让我想起了“人心的不可知”,所以请好好爱自己,抛却羞耻心,摒弃过度服务他人的意识,安全环境是自己给予的,有些问题只能对内所求,做一个自省的人,去寻找回答 问自己填充自己的东西吧!

 4 ) 其她的片段概念

算是某种意义上的直接电影吗?不太确定。

片后有人说以为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但没想到不是。 然而女性主义电影本身仍是一个难以定义且模糊的概念。可如果追溯到妇女所受到的压迫,佛洛依德和拉康关于女性欲望的表现和意识,他者与女性本身的关系。而若从父权社会来追溯,主流电影当中性别的权力机制。甚至说到Laura Mulvey的Gaze,凝视的概念。这部从某种程度来说,完全抽取了男性作为主体的凝视。

又能说不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吗?

导演说采访了很多个故事,影片结构剪辑出来两条主线。黄蓝反衬,虚虚实实,过去式和现在式的交叉。黄衣大姐关于梦的隐喻让故事得到了升化。中间也间断穿插了很多其他小姐姐的故事。

整部电影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阶层 评论里有人说全部是中上阶层,我觉得并不全面。黄衣大姐是一个90年代前后,通过读书改变阶层最明显的例子。她形容小时候每天去上学要5KM,生活的残忍致使父母的残忍,而这种残忍体现了生命不值钱,且已经默认了这种生命的不值钱。说第一部哈利波特的时候,身边的同事都在讨论zg哪里有这么穷,她说我想了一下,真的这么穷呀。而这些都不是在当下发生的时候她意识到的。很明显这些后置的追溯定义,是来源于阶层的改变,她将对待生命的方式区别于父母,且这种生活明显高于父母的生活之上,才能直观明白的看到其中的区别,进而谅解那种方式,关于幼时定义杀了小羊残忍的父母。

80-90年代的社会两层分化,读书仍然是可以作为改变阶层跨越的一种方式。所以她不愿意回到十几岁甚至是二十几岁,她描述现在就是最好的,而是通过后期对于生活的经济掌控,无法重回且远离的故乡,她属于自我的意识才慢慢苏醒。大雪里将感受分割出肉体,产生一种对自我的质疑,自我质疑是为了强化分割的距离感。距离感让她感到安全,当下发生的残忍都与自我无关。

2.家庭 有一些人说看到开头险些误以为这是一部父母皆祸害的电影。

可父母皆祸害的问题反馈的是什么呢?50-80早期这一段成长背景,时代的特征。时代的完全改变,技术的变更,生活模式的革新。某种程度是话语权和信仰的互相冲击。

而在这种中国传统式的家庭观念,女性在家庭中遭受到的苦难,大部分都无法使她们勇敢的脱离出来。她们和丈夫争执,互殴,被动的承受无论来自于情绪或者生理上的暴力。她们隐藏了自我的一部分,使子女完全的暴露在这种情绪当中,母亲无意识共化被暴力对象找到支柱,而女儿对于父亲角色的定义是完全平面化的。所有的形象描述汇集到最后都成为,暴力,出轨,不负责任等一系列贬义的符号。

女儿在家庭中意识到自我的无能为力,以及长期性被放在替代母亲的无能为力角色上,甚至无法产生明显的自我意识,成长过程中自我已经在逐渐成为了一个可以抗衡的力量。而相关的察觉都需要经历一种反差极度明显例子才能回溯性的觉醒。黄衣大姐说,经过长期的喝酒他现在什么都没了,后来我发现男性其实很空洞,没有那么丰富的感情生活,只有那些。因为喝酒导致生病需要长期的出入医院,肉体上最直观暴露的脆弱,因此才第一次跟女儿产生了感情上的对话。蓝色小姐姐说,他有一次喝醉酒,回来辱骂我妈妈。我需要一整晚醒着,每一次他出来再把他推回去(我已经能把他推回去了,不再是很多年前父母拿dao争执,只能无助的站在那里想着去把dao藏起来,被呵斥住的自己),可在后来我姥姥的对话当中,我才意识到,我已经成为那个能与他抗衡的人了。

而我没有声音了,母亲仍然在寻找一个家庭中的共同体去分担她的苦痛。苦痛说出来之后,就好像不是苦痛了。每个人都在进行一种分割和自我欺骗的个体行为去保障自身的安全。

家庭中所有的人成为一个共体,需要去共同经历家庭中发生的所有事情,无论是否与自己有关,无论是否是自我的选择,无论是否有承受能力。共体恰恰是50-70最明显的时代特征。

3. 欲望与尊严 早期尊严大部分程度,是在part2部分里被磨灭的。象征自我私有的尊严的表象都被一一瓦解。 偷偷攒钱买下来的漫画,最热爱的东西,哪怕知道被发现会面临父母的责骂,仍然冒险锁在房间自己的小箱子里。描述的前缀:自己。自己的房间,带锁的小箱子,防御式划分归属权。自己存下来的钱,自己的爱好。然后在母亲暴力的要打开箱子的时候,全被抛弃。红衣服小姐姐说,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是个狗腿子,撒了谎但还是无比乖顺,母亲砸累了,自己接着砸。因为当下只有选择顺从,才可能使自己避免被“伤害”。我可以因为活着放弃自己的尊严,箱子里是我最热爱的东西。

穿着睡衣赤身裸体的站在群体里,那一刻我是裸露的。我的尊严被瓦解。

父亲做了错事,在农村的伦理关系中很错误的一件事,我和母亲都因此蒙羞。被母亲的家族拒之门外。而在这个阶层里,女性的尊严根本不存在。女性的尊严是依附于男性而存在的,男性如果光彩,那么女性就光彩,反之亦然。母亲和女儿都需要承受父亲行事带来的后果,换言之如果父亲作为个体来说,并不是一个大众意义上好的个体,那么整个家庭都无法进行一种良性循环。

欲望。欲望成全了自我的觉醒。为什么要解释 hymen。成长后意识到,当下的自己仍在为父权社会服务。对于挣脱家庭的欲望,她说我好想一下到三十多岁。为什么对于赤身裸体的意识最为明显,因为女性的第二性象征是完全外露的,是乳房。 这种关于欲望,无论是很直观层面的xing欲望还是其他的精神欲望,遇到痛苦和对抗的时候,都会激发一部分的自我觉醒。

虽然这部分的自我觉醒都是后置性的回溯。然而人和事的关系很多时候即是,经历,回溯,意识,分辨。如果这部分又在扯佛洛依德和拉康就太长了,不赘述。

4.其他一些 搞到早上八点的小姐姐很好看,笑起来真漂亮。可惜我是个脸盲。。她好像在现场吗?还有很好看的纹身。同理父权服务的那个小姐姐好像也来了。我还是无法确认>< 黄衣大姐两个梦境最后我不认为是一种和解,我认为是一种跨越和报复。而童年里关于这部分的隐伤被完全治愈了,她跨过去了。她最后说,我知道我找他是为了什么。这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关系和xing爱。 蓝衣小姐姐在后半段片中,闭眼的样子映衬黑色的背景,像是一副光阴里的油画。只有时不时眨动的眼睫让你辨认并不是。她和姐姐疏离的关系,她说我被母亲照顾的很好,盘下了一家书店,那可能是第一次她意识到生活可以改变,生活似乎改变了。 因为拒绝了父亲喝茶的邀请,被堵在浴室施加暴力的女生,她笑了一下说妈妈在看着呀。 红衣服小姐姐丧偶之后她描述坚定地无神论者第一次希望世界上有灵魂,向我证明他一直在。每时每刻都会想起一个人,可是人不能一直哭,因为会给他人带来困扰。克制和痛苦对抗,因为那时候的自己是虚弱的,对抗的本质是意识到自我的虚弱。(失恋当天去看的片子,这段还有点小泪目) 有个男生说蓝色小姐姐没有更多的描述姐姐,显得人物形象不够饱满。然而现实里,我们都不够饱满以及存在不同程度的空洞,承认残缺某种程度是承认真实。

PS:如今大环境语境下我们一直争取的去标签化,不应在争取的过程中再次标签化他人。我个人不觉得导演应该如何如何,媒体工作者应该如何如何,电影应该如何如何,标签化的本身很无聊。 所有的东西接纳到自我的体系都会形成不同的理论。而即使导演给了很明确导向性的结论,自我思考仍然是观影中最重要的一环吧我认为。 其实有些没看出来的东西,多想想就出来了。

期待下一部~

 5 ) 《女她》的勇气与尴尬 ——“他者”的不在场,是否是女性主义的胜利?

影片折射出女性主义思潮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绝对的排“他者”性。即“他者”作为抵抗对象也要被消解。女性的“自我”容易陷入到“大他者”无意识的精神胜利中,女性主义的胜利又何以可能?

2022年才刚刚开始不久,国内国际各种事件层出不穷,使得人们本身匮竭的注意力被几将耗尽。世事的眼花缭乱,并没有当然使得社会与群体的思考百花齐放,反而走入了一个怪圈。一个新事件的天旋地转,把几天之前的旧事件刚刚沉淀下来的一点点思考尘屑瞬间吹得烟消云散。这似乎成了一种常态。群体性思考分裂、简化的现象在一步步加深。

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之下,倪化轩导演的作品《女她》以及有关的巡回放映活动,本身就显得弥足珍贵。这样传教式的展演,在喧嚣嘈杂的传播语境中,显得分外宁静清澈,给观众带来了更多沉思的机会。

这样一部访谈式的纪录片,已经不是新闻类访谈的样式。导演在拍摄之后,有意识地对影片的结构进行了塑造。导演访谈了九十多位女性,最终呈现出来的影片中,主要出镜的只有两人,作为其他穿插线的女性角色大约有六位。在这种多重线性结构的框架下,访谈的故事开始呈现出复杂变化,并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来自不同生活背景的女孩,呈现出一种共通却不共同的痛苦。导演通过剪辑建构出来的结构关系,使得影片的节奏带给人一种复杂、交织、起伏的痛苦变化。导演成功做到了向观众进行女性“自我”感受的强烈传递。

在此时此刻,社会氛围些许紧张的语境下,能拍出一部“纯之又纯”的女性纪录片绝非易事。所谓“纯之又纯”,在视觉上,首先,导演大胆采用了只有女性出场的画面语言;其次,选用了深色作为背景,抽离了时间和空间,营造出一种“唯女”的感受。虽然这种“纯之又纯”的女性纪录片有一些应该批判的地方,但是作为这个系列纪录片的第一部,这种尝试是值得鼓励,甚至是大书特书的。因为在当前的语境下,缺乏只有女性角色的纪录片或者电影。画面的参与者简化为单一性别,这种方法有一些极端,但是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态度和立场。延伸到价值表达方面,影片无疑是成功的。

作为一次勇敢的尝试,画面的时空抽离感,笔者认为这似乎是一种避重就轻。导演为了视觉效果上突出女性,让观者也把注意力集中到主人公身上。这种刻意营造的视觉氛围,意在消除“他者”对主体本身的噪音。这个“他者”在画面中消失了,但是仍然若隐若现地存在于女性主体的叙述中。通过女性的叙述,女性遭遇的各种困境来自于父权制度以及其他不合理的社会结构。“他者”(the Other)无处不在,包括观者均匀的呼吸中。也就是说,这部影片的内核是无法挣脱女性“自我”与“他者对抗”的二元结构。

一元“自我”的“纯之又纯”的呈现是创新的、革命的。但是给我的感觉就像一记重拳打在了棉花上。对“他者”存在的消解与抽离,是对反抗的腰斩;单纯地通过叙述从自我a径直走向自我b,是对自我和解所必然存在于外界的桥梁的遮蔽,剥离了“他者”的“在场”(Anwesen)。观者现场对片中女性专心地“观看”,无法逃避社会现实中“他者”的“凝视”。简单突出的画面与略带平稳的讲述与节奏,带来的不是宁静感,反而使观者产生了更多的不安全感。讲述者的自我和解,多是对自我进行消磨压力,能做的只有经济水平的改善,以及部分性经历带来的排遣。这样的自我和解不是女性自我积极的解放,只能带给观者更多的是无奈与困惑。

当然,笔者亦可以理解,这只是导演的第一步尝试。这一次尝试有了一些启示。通过营造“纯之又纯”的画面来构建一个女性主义乌托邦,无法逃避“他者”的凝视与骚扰;反而带来了一种“顾左右而言他”的尴尬。自我消磨式的和解无法使人真正的和解。当下的自我只有通过与“他者”的紧张关系促生出来的矛盾与反抗作为桥梁,才能真正抵达另一个自我的彼岸同时完成自我的最终和解。也就是说,画面语言在“象征域”表现出来的绝对与统一,在“现实域”中却是易碎的。这种“易碎的绝对”是导演惊心动魄的尝试,是一种“决定性瞬间”。这种精心营造的瞬间暴露出来的,是对处理现实这样凌乱、肮脏存在的无能。

这也折射出女性主义思潮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绝对的排“他者”性。即“他者”作为抵抗对象也要被消解。女性的“自我”容易陷入到“大他者”无意识的精神胜利中,女性主义的胜利又何以可能?

 6 ) Less is more

虽然我不是一个feminist,但男女问题的关注度确实很高。所以抱着看看男导演如何了解“她”的想法,参加了线下观影,确实很有意思。

📽片子有意思。黄衣服姐姐就像是面对面坐着和你聊天而已,聊聊她与父母、情人的故事,其中偶尔夹杂着她对自我的认知。看起来随意,但她表达的清晰烂漫又动人。其他的女孩经历各不相同,有勇敢有脆弱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星星点点的都被捕捉下来。好好。

黄衣服姐姐 很可爱

🎤交流互动环节也有意思。导演初衷似乎很简单,被女性打动然后抛开认知真诚地记录,尽量不刻意挖掘问题,不输出个人观点。有时觉得会讲故事的人确实很厉害,但认真倾听的人很难得。

希望导演能坚持自己的想法,期待完整呈现。

 短评

映后交流很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导演还是观众,都主动提到片子里传达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人,其次才是女性。没有必要急于强调甚至澄清这是性别的共性,曾经我也疑问是否用人类共性来传达女性思想会容易被人接受,平权对两性来说当然是共同进步。但有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当你主动用共性模糊处理差异时,相当于抹去了女性除共性外的另一面。不要忘了,这部片可是叫女她啊…

8分钟前
  • 小黑
  • 推荐

“他”的不在场,让“她”的表达多少还是私密的,其实越私密这种存在越强烈,比起生命中那些不可承受之重,以公开的形式展示私密更需要勇气,这才是真正达到了对自己的本我的驾驭,既作为叙事主体,也作为一个旁观者。目前现实的情况是,女性的发声是第一位的,但是希望以后这种第一位能退居,发声成为再普遍不过的事情,那才是女性意识在社会上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唤醒。

12分钟前
  • 世君
  • 力荐

第一个姐姐的叙述过于饱满和完整 以致于其他人的故事都像是缩影和片段 看了访谈导演说一开始是打算给这个姐姐单独拍的 如果这样会更有意思一些(真实的故事好动人(

16分钟前
  • Sid
  • 还行

坦蕩蕩,血淋淋,越是慟哭哽咽著訴說的,越是冷眼旁觀,越是故作輕鬆地表達著,越是深沈思索。在有些雜亂的編排中提煉重點,聽她們聊她們的故事,關於她,關於女兒,關於母親,關於妻子,關於女性,電影顯然是女性主義的,卻又沒有被框死在女性主義,在一個個苦難與經歷的故事後,有人的女性意識覺醒了,有人則不,她是她,她也可以不是她。

21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还行

也许可以试着出个声音介质版本

26分钟前
  • 泥巴
  • 推荐

仅仅是面对镜头的平静的讲述,也充满力量。揭开曾经的伤痛,诉说那些不堪的回忆,需要很大的勇气。在遭受那些创伤的年纪,大多女孩只能选择沉默和隐忍,这些人生中痛苦的回忆会伴随其一生。

31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不错啊!

32分钟前
  • 刘振华
  • 推荐

额,唔,额,算了……

37分钟前
  • 鸡蛋煎蛋煎鸡蛋
  • 还行

是不加引导不加限制的纯自我视角的纯女性表达,其中的真诚难能可贵。

40分钟前
  • 苏民
  • 推荐

开头是以近乎以一种直面痛苦的残忍看下去。看完长长叹了一口气。黄衣的女子故事讲得诚恳。这漫无边际的夜啊,显得她的衣服在反光。她好像比其他人都更清醒一些,也更不拧巴,没有修饰和太多的剧烈的情绪。文学和哲学隐藏在她对痛苦的讲述和对生活的理解里。和已婚男子偷情之后写小时候的蛇梦还有与父亲发生关系的诗。「我觉得我比我现在青春的什么时候都要好。」

45分钟前
  • 两勺卡士双皮奶
  • 力荐

敬佩片中女性讲述的勇气

46分钟前
  • 阳弘
  • 力荐

讲述。看见。

47分钟前
  • 不忘
  • 力荐

感同身受,某个时刻似乎从她们的讲述中看见了自己,也泪流满面,也痛苦狰狞,也遗憾坚强。可最后我们都选择了面对过去……小时候总是看不见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在抗争什么,可是长大了才发现这些东西太沉重,以至于真的明白反而更痛……

50分钟前
  • 木兮
  • 推荐

补标 @柏林线下放映。其实导演(男)压根没想过什么feminism,就是因为“热爱妇女”想拍一百个女人,没想到来报名的那么多女性,第一次见面就在镜头前缓缓吐露自己的过往人生。作为视觉人类志的意义足够重要。

52分钟前
  • CosmoCandy
  • 推荐

个人感觉北电表演系的小姐姐在面对镜头稍微有一点“表演”的状态(没有在judge这种状态的意思),能对着镜头坦诚说出来已经很有勇气了。加油!

56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最佩服能在化轩面前坦露自己的一切的女性们化轩有一种魔力,你们也需要出口

59分钟前
  • 王兆鑫
  • 还行

首先主人公的经历和自我斗争是值得尊重的。但用个人经历去臆断集体,用主观意识去换位客观并不叫做觉醒。以及大段的主人公经历抖出无非是为了博取同情,并不能掩盖片子本身意识空洞,逻辑混乱的问题。就硬蹭《女人》吧,哦名字还蹭《女他》

1小时前
  • 江浙沪唯一土狗
  • 很差

男性走近女性主义的第一步,闭上嘴,面对她,倾听她。

1小时前
  • 贵久
  • 还行

这些女孩都是勇敢的,他们对于过往的释怀,真的让人敬佩。

1小时前
  • 七公爱吃鸡
  • 还行

女性主义的华语纪录片,看过之后更能理解波伏瓦所说“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这句话。

1小时前
  • 雨尘是AI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