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泛滥之前

HD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乔治·布什,比尔·克林顿,理查德·加尔森,阿尔·戈尔,巴拉克·奥巴马,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洪水泛滥之前 剧照 NO.1洪水泛滥之前 剧照 NO.2洪水泛滥之前 剧照 NO.3洪水泛滥之前 剧照 NO.4洪水泛滥之前 剧照 NO.5洪水泛滥之前 剧照 NO.6洪水泛滥之前 剧照 NO.13洪水泛滥之前 剧照 NO.14洪水泛滥之前 剧照 NO.15洪水泛滥之前 剧照 NO.16洪水泛滥之前 剧照 NO.17洪水泛滥之前 剧照 NO.18洪水泛滥之前 剧照 NO.19洪水泛滥之前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洪水泛滥之前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全新纪录片终于见光,这部电影将在正在进行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亮相,今天率先曝光了首款海报,片名从原来的The Turning Point改为了Before the Flood(《洪水泛滥之前》),更加直切主题。这部纪录片几乎就是跟拍了小李作为联合国大使游走世界各地考察环境的过程,马丁·斯科塞斯也有参与制片。地狱厨房(美版)第五季剧场版 假面骑士创骑 合而为一音乐家翠谷天伦犯罪现场:时代广场杀手农夫起革命诡闻记者软饭男无双逗爱藩篱加州靡情第五季纵横案线第一季占领新机场枣树湾风中的花瓣枪声俱乐部史上最糟糕的室友教室的那一间人皮灯笼飞鹰计划粤语一见未钟情末路危情国语版少年英雄斯托姆往这边看 向井君异变狂鼠武术之少年行万湖会议30次约会豪姬他是龙俄语青魇2012青年vs政府站着等你三千年大叔,我爱你沉默首演之夜1977天伦乐基督山伯爵 华丽的复仇大学生士兵的故事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政治课作业,顺手发上来

人人都知道地球上正在发生全球变暖,即使是十几岁的小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或以外的地方听到这个词汇。但是气候变暖到底意味着什么?会带来什么后果?这些却只有一小部分人知之甚详。全球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温度升高或是CO2浓度上升那么简单,它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永冻土缩小及随之发生的土壤C流失、N沉降逐年增加导致海洋水体富养化、极端降水情况频繁发生导致作物减产、地表温度升高导致森林火灾愈加频繁,自然顶级群落生态系统面积缩小导致物种栖息地和多样性丧失。

生活在适宜气候区的人类常常很难察觉气候的变化,但是在极端环境下例如南极和北极,温度的轻微变化就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将会扩张到整个生物圈。最开始是气候变化仅仅是一个生态环保的话题,人类为了保护地球和地球上的其他物种,悠闲地居高临下地探讨如何缓解气候变化。但是很快地球上发生的变化就将会威胁人类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存,人类将不能再悠闲自在的在保证其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慢条斯理的寻找解决气候问题的方法,异想天开的期待着一个类似于‘普罗米修斯之火’的跨时代大发明来一劳永逸的帮人类解决当前遇到的麻烦。这不是危言耸听,所有变化在前期都是缓慢的,但是一旦跨过了奇点,接下来的变化就将以指数形式递增。

面对无法避免的迫在眉睫的不可逆转的灾难的时候,人类出于潜意识中的自我保护,往往会选择否认:“气候变暖是正常的,从古世纪到现在,地球就经历过降温阶段也经历过升温阶段”。而当面前摆放了太多太多的证据以至于不能装聋作哑的时候,就会开始否认自己对于气候变暖的‘贡献’,也同时否认自己有减缓气候变暖,改变可怕的未来的能力。

但是,事实上,我们不是没有能力,只是不想承担责任。无论普通民众是否意识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后果,他们很少付诸实践。心理学上有一种旁观者效应,当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需要担当责任时往往会退缩。在被要求为改善环境问题做出贡献的时候,个体第一反应往往是抗拒:“大气中CO2的浓度不是因为我一个人升高的,凭什么我要负责?别人也没有付出行动,那我凭什么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即使我不去做,也有别人会做的,我一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多我一个少我一个都没关系。”全球76亿人是一个巨大的整体,这非但没有使所有人的力量结合起来,反而让每个人的责任感无限的分薄了。此外,看了纪录片后我发现美国有话语权的上层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化石燃料的既得利益者,那么政府和媒体对使用化石能源恶劣后果视而不见、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现状指鹿为马也不足为奇。在单纯的科学问答和环境变化之上覆盖着复杂的利益纠葛,政客们和财阀们将目光聚集在眼前的巨大的经济利益上,无视暴力开采化石能源、焚烧对全球环境的毁灭性打击。‘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这大概是利益驱动者内心深处否认全球变暖的真正原因,他们不在乎子孙后代是否能看见美丽的热带雨林群落,他们在乎的只是当前的实实在在的能攥在手里的美金。更何况,即使末世真的来临,他们也为自己的子孙积累了足够多的资源足以让他们成为登上诺亚方舟的第一批人。

人类在破坏地球,不止开采和燃烧化石燃料这一件事,毁灭地球的是我们平常人的一举一动。更多的人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当你在吃薯片和牛肉的同时,你也在加重地球的负担。每一个普通人行动起来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在政府层面上出台相关政策。有环保意识的人可以选择不购买棕榈油的产品,但是生产过程在持续进行,工厂已经建立,森林已经被焚烧。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发达国家有必要为他们已经排放了的CO2负起责任来,切断大公司和资本集团以自然公共环境为代价换取自己利益的途径,大力扶持清洁能源,在激发民众环保意识的同时提供他们机会购买不太昂贵的清洁能源产品。


可能因为专业有一点点环保相关吧,看了感觉还是蛮触动的,别的做不到,但是我决定不吃牛肉了。

 2 ) 在洪水来临之前,我们甚至不会买一个救生圈

在《圣经·创世纪》中,上帝看到被逐出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的后代布满了大地,他们贪婪暴虐,为了自己的生存和欲望捕杀动物、破坏生态,令大地满目疮痍,痛心的上帝决定引发洪水清除一切,但在准备清洗之前他又心生慈悲,决定把这个灭世预言告诉善良的普通人诺亚,并把存活下去的方法也告诉了他。诺亚依据上帝的指示在洪水来临前修建了诺亚方舟,并把所有的动物物种带上了方舟,最后洪水来临,大地被洪水淹没,诺亚一家通过诺亚方舟逃过一劫。

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现代,那引发洪水的就不是上帝,而是我们人类;被淹没的也不是全部大地,而是我们最喜欢的百货商场和贸易码头;能登上方舟的也不是心地善良的诺亚和物种,而是极具权势的政客和资本家和他们所需要的一切。而我们能做的,只有想办法进化出腮和鳍。

为什么我们会引发洪水?直接原因是打破了地球的碳平衡。因为我们排放的温室气体太多而吸收的温室气体太少,留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太多令大气升温从而溶解冰川,引发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区和岛屿。为什么我们要打破碳平衡?因为我们为了启动空调的电能而消耗大量的化石燃料;为了吃鲜嫩的牛肉而把绿地变成养殖场;为了生产棕榈油而热带雨林变成种植园。

作为联合国环境保护大使,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花两年多时间走访全球,身体力行去见证全球变暖的变化和拜访社会各界人士,上至基督教教皇下至印度普通民众,寻访他们对全球变暖的看法。纪录片以冰川消融为开头,见到了人类为了开发放火烧林的景象,见到了因全球变暖而死亡的珊瑚的景象,见到了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对使用化石燃料的态度,了解了支持化石燃料背后的资本集团和其惯用伎俩,了解了全球变暖对我们环境会造成的具体和预测影响,了解了征收碳税和新能源是走出目前困境最切实可靠的方法,纪录片到了高潮:教皇出来呼吁教徒们关注气候问题;瑞典作为发达国家通过国民自下而上的提案最终决定放弃所有化石燃料;100多个国家最终经过激烈的商讨达成巴黎协议。结尾处莱昂纳多回到影片开头的演讲台,他站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演讲台上,作为联合国环境保护大使就已经达成的巴黎协议发表演讲,最后鼓励人们每个人身体力行去为全球变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作为电影来说这是个完美的结局,但不幸的是现实并没有结局,随着美国撕毁巴黎协议,这场声势浩大、众志成城的运动被当头一棒,前途蒙上了一层阴霾。

打破地球碳平衡的最主要因素是使用化石燃料,从而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2015年召开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实质是各国领导人商议限制和减少碳排放,就不同国家制定不同的减碳目标达成一致协议。对目前这个以化石燃料为主体的能源框架的世界来说,减碳意味着什么?对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意味着强制改变能源结构,基础建设和GDP增长速度放慢;对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意味着降低生活质量和经济复苏延缓;对特朗普来说,意味着一点也不American first。所以特朗普上任半年后就退出了巴黎协议。

虽然支持全球变暖这个结论有超过70%的科学家,纪录片中也表达了支持全球变暖的观点,但现实中还有30%的科学家反对,我们还要倾听反对者的观点。纪录片中提醒我们要注意反全球变暖论背后的政治意图,那我们同样要注意全球变化论背后的政治意图。反气候变迁者不认为我们的地球在变暖,或者即使地球在变暖,也不认为是我们的碳排放导致的,他们的理由是地球曾经有过间冰期和暖期,这一点点的气温变化根本不足为奇。确实如此,46亿年前的地球表面还是翻滚的岩浆热汤,地球也有过表面被冰覆盖的冰河时期,地球并不是一直都像现在这样适宜我们生存。如果全球变暖不受我们的客观行为影响,那我们做什么回天乏术;但如果是我们的行为导致了全球变暖,那我们再不制止我们现在的行为,我们同自杀又有何区别呢?从这个角度看待问题,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制止现在的行为,减少碳排放呢?

那么,我们现在还来得及吗?纪录片给出的答案是:来得及,只要我们(美国人)选一个关心全球变暖的总统;只要我们少吃牛肉或用鸡肉替换牛肉;只要我们少汽车出行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只要我们多投资新能源和减少化石能源补贴。现实是:不行。

一个关心全球变暖的美国总统?你看特朗普像不像。不要以为美国总统只是资本财团的傀儡,他同样是美国人民主要意志的代表人,纪录片中的奥巴马从反对同性婚姻到支持同性婚姻就是美国人民主要意志的体现,所以与其选一个关心全球变暖的总统,还不如让大多数美国人对全球变暖有所了解来的实际。纪录片中美国经济学家曼昆提到:相比起让人们每天开车前都想要自己对气候做了什么这种道德质问的方式,对碳收税是目前最有效的减碳措施,美国企业也被征收各种污染税来支付治理环境的费用且这套体系已相当成熟完善,但企业和全体美国公民是完全不同的利益体,纪录片里面也说了,没有哪个总统推行碳税法案会被通过,更不会有总统候选人会以碳税为参选口号,不管这个碳税是增税还是改税。至于新能源,像特斯拉总裁马斯克说的,只要100座超级太阳能电池厂就能解决永续能源的问题,如果马斯克说的是真的,那能源危机就永久解决了。借用纪录片里面印度科学中心的纳兰教授质问莱昂纳多的一句话:“中国和印度都在为开发新能源做了这么多,人均碳排放量是印度人32倍、中国人10倍的美国人做了什么?”是啊,我们到底做了什么?莱昂纳多在开车回去的路上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面对以逐利为本质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没有成熟技术的新能源并不会得到资本的青睐,更别提它的对手是廉价、成熟和稳定的化石燃料。

那么我们从自己开始怎样?本来政治、资本这种东西就不是个人力量可以改变的,我们应该把环境保护教育落实到每个人身上,让人们自发保护环境。但现实往往是:连法律法规和资本市场规则都难以约束的东西,要求用道德良知来约束根本不现实。如今碳排放在民众里面已经形成囚徒困境:只有所有人成为低排放者才能有可能抑制全球变暖,但其中只要有一部分人继续享受高排放生活那所有人都会完蛋,依据博弈论的观点,所有人最终只会享受高排放生活成为高排放者。

你今天看了这个纪录片,看到了地球的伤疤和人类的丑恶,决定要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下定决心不再吃牛肉、减少开车出行和节水节电。过两天你就会因为心情不好而去牛肉火锅店大吃特吃;嫌天气太热而开车出行;因加班而在公司吃用一次性塑料盒装的快餐。你刚被那些因开拓棕榈油种植园而焚烧的热带雨林的画面看得揪心,并下定决心不再使用含棕榈油的产品,过两个小时你就会在网上看到最新季的清凉短袖出炉,想着这个短袖和上周买的裤子很搭的你就会动动手指头下单,而制作这件短袖的棉花就是来自因时尚快消品大量生产而原材料紧缺,被喷洒过度农药和生长激素,已经被严重污染的土地。过两天你穿着新买的短袖到街上参加环境保护运动,运动组织人员给你一块写着“拒绝农药,还我净土”的牌子,你举着牌子跟随着游行队伍随波逐流,到了晚上你回到家,在网上发布一条配有今天游行的照片,配上文字:“保护地球”。

地球需要谁保护?珠穆朗玛峰作为世界最高峰,人类给爬上珠穆朗玛峰顶端的这种行为起名为征服世界之巅,于是在近几十年来在登上装备和通信设备大力发展下,各种人以各种理由去攀登珠峰,这些人前仆后继的上去,少数人才能活着下来。上去的人大多拥有直面死亡的勇气和挑战极限的欲望,但这些看似崇高的精神只会让珠峰上徒增尸体、粪便和塑料。因为珠峰的低温环境让这些尸体、粪便和塑料几十年的完好如初,当然,病原体也是。到了如今,珠峰已经是世界上最高的垃圾场和最高的病原体培养地,成为了下游几十亿人的潜在水污染源,迫使尼泊尔人组织名为珠峰清道夫的队伍上山清理垃圾,消除潜在污染源。是珠峰自己成为垃圾场和潜在污染源的吗?是患有崇高精神的人类。清道夫们上去清理尸体和垃圾是为了拯救珠峰吗?是为了拯救人类。珠峰不需要谁来拯救,它甚至没有嫌弃那些有可能夺走人命的病原体;地球也不需要谁来拯救,需要人类拯救的只有人类。

世界上大部分人生活在沿海地区,不是热带雨林的伐木场旁边,也不是受极端天气影响而颗粒无收的印度农民家隔壁,更不是日渐消融的北极冰川之上。我们打开浏览器,会看到一篇关于企业家贿赂政府获得林地开垦权的报道,同时还有无数条娱乐新闻和可爱猫狗的照片;我们周末在家搜索电影,会看到这部由影帝莱昂纳多主演的纪录片《洪水泛滥之前》,同时还有十几部超级英雄的电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没有人会关心全球变暖。现在英国关心的是脱欧,欧洲关心的是难民,美国和中国关心的是中美贸易战,叙利亚关心的是内战,在这些事情面前,环境不是重要的,即使它可能是致命的。没有真正的身临其境且深受其害,人类是不会恐惧的,况且还是已经被消费主义支配了几十年,早已不知道恐惧为何物的人类。

 3 ) 提要

迪卡普里奥从小看的都是怪异的视觉,安迪沃霍、博施的人类乐园。潘基文介绍气候变暖,和平大使。矿石燃料,很酷的画面。石油产业,坐直升飞机看好荒凉,有采矿萃取提升等步骤。介绍戈尔。加拿大的巴芬岛,打北极熊的猎人。当年的换灯泡运动。冰块上的气候检测站。

迈阿密市长告诉你,现在水患如何,灾害每次都动用4亿美元。为什么美国政界拒绝接受全球变暖的事实,比如特朗普。科学家迈克尔曼生命却受到威胁,比如

燃料集团Koch柯氏兄弟。不少名人愿意出卖自己的公信力。Inhofe在国会最激烈的反对,收买了环境委员会。59年的宣传片,他们知道这个事实已经半个世纪了。

中国污染最重,在北京故宫。专家马俊,人们担心自己的日常生活,示威游行。污染地图,

近9000家工厂,媒体和民众的支持。

林先生谈中国的风能和太阳能。新德里,印度排放量世界第三。

环境部长拉瓦萨说,用煤的情况很严峻。

科学中心的纳兰教授,她说农村在用牛粪饼,煤很便宜,七亿家庭在用。说印度和中国为太阳能投入那么多,美国做了什么?有什么值得是借鉴的。李奥无法面对指责。自责,它的碳排放是最多的,他一边开车一边扪心自问。

基里巴斯的总统:我们的岛屿将会淹没,有尊严的移民,在斐济买的地。太平洋岛屿是处在危险中的天堂。

帕劳的总统,小岛国的污染最少,但后果最严重。海洋生态学家杰克森,不仅仅是海平面上升,海底的生态系统被摧毁,珊瑚一半死亡。他们是帮我们稳定气候的人。

雨林行动的总裁艾伦,砍伐雨林,饿就像引燃碳炸弹。

在印尼的苏门答腊,有人故意放火,为开辟棕榈油种植园,世界上最廉价的植物油。

印尼的列油则生态区,有大象犀牛。最腐败的国家。森林火灾,物种的生命。红毛猩猩是森林难民。

桂格麦片、薯片,我们买的所有东西几乎都含有棕榈油,消费者如何避开?

科学家说,养牛是最不效率的活动,巴西雨林的减少。牛饲料的进口是大事儿。呼吁改变我们的饮食

在加拿大亚伯拉省继续拍摄神鬼猎人,但雪已经融化,为了找雪,他们一到半个地球外的阿根廷。Spacex、Tesla的CEO马斯克:我们正走向地球伤害。永续电源的电池。一百座超级电池工厂就能供应世界。

经济学教授曼基谈碳税,他和麦凯恩,罗米尼、小布什合作过。政治家因为民调不敢提这个问题。

采访国务卿克里,赞扬奥巴马与习近平的会晤改变了气候变迁,墨西哥争水大战。

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教授,主持了地球联盟,是一群顶级科学家。赤道附近的人将无法养活自己。德国有三成来自绿色能源。丹麦已是百分之百风力发电。由于瑞典的游行,首相宣布将成为不用矿物燃料的国家,这是自下而上的运动。

巴黎峰会,采访奥巴马。

教皇的祈祷。

 4 ) Before the hell.

前一阵偶然关注了Leonardo的社交媒体帐号,看他每天发的都是些环境调查之类的图片。我以为是团队在建立媒体形象,直到前两天看到这部纪录片的预告,才知道影帝其实是联合国环境大使,身体力行在推动环境保护的进程。其实Leonardo的电影好像都没怎么看过,但是善用影响力去保护环境的Leonardo,真的很迷人。他在纪录片里面特别可爱,一手拿水果一手拿胡萝卜喂猩猩,“你吃哪个?水果是吧,我就知道是水果,不来点儿胡萝卜吗?”

最早听到全球变暖的时候是小学时代,但那个时候我生活的小城市里面汽车还很少,每天傍晚都是红彤彤的火烧云遍天,所以保护环境,节能减排之类的事情,只是一个加分项的概念,不做也不觉得有什么后果,或者这后果会跟我有什么太大关系。我记得小时候跟我妈推脱放学在外面玩太晚不回家的时候,很悲壮地说过:“不是我不想学习,是我担心以后就看不到这么蓝的天空和这么美丽的火烧云了。”诚然这是一个很好笑的借口,但似乎小学毕业之后的那几年,火烧云真的慢慢淡出了我的记忆。

这件事情从标语变成了一种私人化的顾虑,可能是看了一些科幻小说后意识到这颗星球并不是无边无际,坚不可摧,它只是黑暗中的一个脆弱的蓝色小光点,需要被好好照顾;可能是看到从前喜欢的人十分在意自己制造的垃圾,并总会细心地分类,暗暗想向要靠齐;也可能是最难过的时候,给过我莫大安慰的那些漂流云朵和大树摇摆枝叶的声音,让我害怕去想象一个没有它们的世界。

有科学家作出数据图表显示说二十一世纪我们的碳排量急剧上升,因此接着收到了各种各样的恐吓信,政客企业家为了维护自己利益发言说全球变暖是个谎言——“有人竟然会骄傲到相信人类这么弱小的存在能够改变地球?”

不吗?

格陵兰岛的白雪皑皑的冰雪幻境在瓦解,古老的冰川融化开始露出黑色的地表;海底生态系统被一步步破坏,珊瑚大量死去,一位海洋科学家用了“criminal”这个词来形容我们对地球的破坏,人类正在反转着自然界几千万年的演化进程;为了发展棕榈油产业供给方便面零食饼干麦片的跨国企业,世界三大热带雨林之一的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被烧毁种植棕榈,一场森林大火排出的二氧化碳等于美国经济一天所产生的全部碳排量。不仅仅是食物,跨国企业这样牵一发动全身的全球产业链条,让我想到之前写过的一篇关于“快时尚”的论文,高街品牌每年最多的有五十二季新衣,所以为了满足这个需求,从棉花种植到生产都会加速压缩,于是许多种棉花的土地由于被喷洒了太多的农药催长素最终完全失去生命力。看到最近NASA的一个数据说,初秋这个时候通常是每年二氧化碳含量最低的时候,因为树木经过一个繁盛夏天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当叶子随秋深落下,不但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变弱,还会因为叶片自身分解而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九月的碳排量通常被看作最低值。工业革命前我们的碳排量是280ppm,而今年的九月,碳排量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点400ppm,也就意味着这个数字如今是我们的新基点,只会向上,很难再有回头的机会了。

影片开始的时候,Leonardo展示了他人生中“第一个视觉记忆”,荷兰画家超现实主义鼻祖Bosch的《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版画分成四部分,版画外翼《Creation of the world》,幽暗的蓝色星球像沉睡还未苏醒的婴儿,等光线与生命。打开,左边名为《heaven》,充满基督寓意的创世纪图景,亚当夏娃,远处分散的动物,飞鸟成群,简单,愉悦,充满希望;第二部分是《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伊甸园繁衍出了生命,恶魔的灵魂混在过剩的人群里,欲望生长繁茂,禁果成为每个人的玩具;直到第三幅,《Hell》,天昏地暗,没有蓝天碧水,身体也不再可爱,死亡毁灭溶在鬼魅的桔黄灯光与黑色河流里。

希望我们不要走到第三幅的图景。

 5 ) 洪水泛滥之前 川普退巴黎协定之后

在近些年常见的环保类纪录片中,这部片子的视角多元化和自我批评态度尤为突出。可能是由于明星效应,摄像师在小李子采访的时候还是经常将摄影机对准小李子,而不是受访者。但总的来说,小李子对科学依据还是保留了足够的敬畏,将话语权交给科学家,而不是自己妄下评论。

本片在油管可以免费看全片,甚至清晰告诉人们个人可以做的改变。除了环保话题本身,观众还可以看到在演员和联合国大使的身份之外,环保主题对于小李子个人,有怎么样的感性意义。

 6 ) How fast is the climate warming?

我们到达临界点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

这是新冠疫情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可怕的事实,当我们真正意识到危险来临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太晚了?

12月31号发布通告,1月23号武汉封城,几十亿的民众在全球浑浑噩噩地干着自己的事情,他们并不知道有一场灾难,然而到现在却是铁板钉钉的发生了,而且还会越来越恶化,气候变暖是不是这样的呢?我恐怕是的,这将是多么恐怖的未来。

那么有多快呢,他们将在什么时候到达临界点?什么时候我们全都会变成气候难民呢,什么时候气候变暖或者是生态灾难,气候灾难会让所有人像这次全球疫情一样十分的恐怖紧张,几十万人,甚至是几十亿人在家里深刻的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威胁。

全世界的全球化的经济体系,最重要的是那些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他们拥有着最大的原料生产场地却拥有着最需要欠缺的,最需要保护的生态环境,他们在整个全球的供应链中处于价值最低的地,被剥削压榨的最狠,但是他们却要付出最高昂的生态保护的代价,这对于他们是不公平的。如果这样继续的话,他们的生态环境会率先失败,率先出现危机,然后他们本国就会出现气候难民,进而影响到整个地球的格局,在未来的这50年当中,气候或者生态灾难还会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世界各个国家的人们。

这不仅需要全世界政府,科学家,民间组织,联合国的团结协作,还有各个国家的中产阶级,就是劳工阶层的中上游最有知识最有学问的,还有闲暇时间那部分人能关注一下。他们才是我们的力量来源,才是气候变暖的最后一道防线。

要对抗化石燃料,有利于集团的唯一的。唯一的手段就是让他们亲自感受到气候灾难导致的问题。这需要不停的抗争,需要普通百姓持续不断的教育,需要越来越多像本次纪录片儿一样的人进行更多的宣传,这将是一个漫长痛苦曲折的道路。

这部影片包含的负能量太多了,我们需要更多的新技术,将马斯克那样的电动加工厂,电动汽车清洁能源的新能源,能够可持续利用的永续能源来帮助我们减少污染。

一个体系的溃败不一定非得从中心开始,也可以从外部开始逐渐蔓延到中心,最后导致整个体系的崩溃,这可能就是人类文明的最后一天吧

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能做到这一点吗?我觉得他们能缓解啊,能纠正,能改变自己的生产关系,能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能更加的敏捷,他们无法根本上去解决这一点。全世界的资本转移会导致更多的生态问题,更多的气候灾难,也是全世界在各个国家相继又发现了巨大的油田化石燃料,恐怕会更加的摧毁全世界的生态气候。

气候与经济,气候与争执将是未来很多年的主题,在对自己的碳足迹收税这件事情上,在国际上会引起非常非常多的争端。这里不仅有气候变暖这样的生存问题,还有国际间的政治利益分配,普通老百姓的人权,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这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议题。

 短评

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不要怕麻烦,买东西吃东西用东西以前多了解一点产品生产背景。

2分钟前
  • Griet
  • 力荐

小李子讲的这些,我们早都知道了...所以看这一部感觉就是复述和强调一些已知的东西,不管是环保生态方面、还是政治意识层面…新鲜感和震感度打了很多折扣。即便是《海豚湾》团队打造,在剪辑、故事性上下了很多功夫,依旧是一部陈旧的纪录片。

7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能感觉出来,小李子本人很悲观。身处选出了特朗普的这个白痴国度,逆大势而大声疾呼是件既不讨好,也很容易徒劳的事情。有人先死,有人后死,最终大家都会死。或许聪明的凯恩斯是对的,但小李子更有心,更像个人。

9分钟前
  • 望月封道
  • 力荐

到今天還有人認為氣候變化是西方邪惡勢力搞的騙局!?這片是不是又“敏感”了?

12分钟前
  • 菲氏葉猴
  • 力荐

三年制作,全球170多个国家、40多种语言,免费播放!你们相信在国内找不到资源吗?!(国内敏感话题) 幸好可以翻墙!!

17分钟前
  • TinOO
  • 推荐

“现实不是电影,我们不能假装不知道结局。”看到后面好想大哭一场。

22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不如当年第一次看al gore纪录片来的震撼,但是已经决定take action了,少吃牛肉薯片,从自己做起。另:天下最贪不过奸商,天下最黑不过政客。

27分钟前
  • 某水
  • 力荐

我想大哭一場

28分钟前
  • stanza
  • 力荐

小李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不是一朝一夕了,片子以小李的视角,像是小李对自己在环境保护这条路上的一个阶段性总结,而路还漫漫,几场访谈,几次实地探寻,都比较有感染力,小李是真正地在借助自己强大的影响力,呼吁大众恳请大众重视环境问题,刻不容缓。

31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虽然环保是一个老旧的主题,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尤其是美国人,对全球变暖并不认同,对此,小李子想出的说服办法是言传身教,跑遍世界,与不同国家的不同阶层的人群对话,再辅以环境恶化的切实影像来敲响警钟。最精彩的部分是对奥巴马的采访,把奥巴马问的有点傻,关于继任者的问题令人发笑。

34分钟前
  • 猫苦艾。
  • 力荐

印象深刻的是对几个发展中国家的访谈,有10分钟不到的时间讲了中国的污染,小李子并没有沾染上传统西方纪录片对中国的苛刻态度,说了污染第一也说了开发新能源的速度和能力世界第一,最怕的就是在教育别人的时候还顺带把希望也扑灭了。印度直接了当地批评美国作为世界领导者在新能源的开发领域停滞不前

38分钟前
  • 辛辛潮
  • 力荐

在如今无数明星作秀的现状下,莱昂纳多身体力行做环保,明星盈利是一方面,这本无可厚非,然而怎样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大众带来效益,也应是所谓明星的义务之一。当然,除了对莱昂纳多明星效应的关注外,大家更应对这部纪录片本身的主题给予高度关注,环保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生存或是毁灭,全握在自己手里

41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人人都能做到的两点:少吃牛肉,少买东西,尤其是成分含棕榈油的东西。Piers Sellers,NASA那位胰腺癌晚期、曾经在太空中飞过五百多个小时的科学家的话最感人。小李子真是不喜欢奥巴马啊,;)

42分钟前
  • eighthday
  • 推荐

因为胆小懦弱一直不太敢接触环保、灾难和战争类题材的电影和纪录片,但是这部纪录片不是说一味的在恐吓你这个世界有多糟糕,而是告诉你现状,政府的政策和现在你可以从哪些小事中为环保做出贡献,面对各种领导人物小李不卑不亢的态度也是值得称赞的地方。

44分钟前
  • 大扣子恐惧症
  • 推荐

小李子基金会是最棒的环保基金之一,请关注!(这部同样很乐观,传达了些最需要的态度。(真希望小李子当总统!Elon Musk也超赞!

49分钟前
  • fro🌈t
  • 力荐

从摩根弗里曼,到克里斯蒂安贝尔,再到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好莱坞的艺人的确不一样。

53分钟前
  • LJ
  • 力荐

中国有柴静,美国有小李子。小李子的待遇明显比柴静好啊,不过,fossil fuel 后面的利益集团实在是大啊。#20161125

57分钟前
  • huyouyou
  • 力荐

为什么要关注全球变暖?我可以很浪漫地希望,后代们能够看到冰封的格陵兰,看到深蓝的海冰;也可以很现实地审视它,不久它便会导致地球的剧变,抹杀人类的城市,激化人类的矛盾。当艺术依旧能够用浪漫来阐述一个问题的严重性的时候,我们尚且还可以纠正它。

58分钟前
  • 林德
  • 力荐

@影志 什么叫纪录片说的都是已知的事情 这些已知的没做好就是无知的,所以依然要强调和重复,你要的震撼感我宁可不要,因为破环环境造成的震撼影响不是你我可以想象的。这就是一部纪录片,没有什么陈不陈旧,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之前,都不算陈旧。

60分钟前
  • 都怪北野武
  • 力荐

没有一味地批判,对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也没有带着傲慢与偏见居高临下地审视。接近公正与客观。莱昂纳多在我心里不仅是商业与艺术完美结合的Actor,更加是依靠自身影响力来践行责任的Environmentalist.

1小时前
  • 電氣白蘭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