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

全32集

主演:蒋欣,谭凯,程煜,徐永革,王小虎,李玥,王庆祥,谢孟伟,郝柏杰,王劲松,李洪涛,韩童生,松重丰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4

 剧照

边城 剧照 NO.1边城 剧照 NO.2边城 剧照 NO.3边城 剧照 NO.4边城 剧照 NO.5边城 剧照 NO.6边城 剧照 NO.13边城 剧照 NO.14边城 剧照 NO.15边城 剧照 NO.16边城 剧照 NO.17边城 剧照 NO.18边城 剧照 NO.19边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边城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剧中所有的人和事全部以腾冲抗战中的历史人物事件为原型,蒋欣饰演的“骆小冬”是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一身正气出国留学归来后想一展抱负。然而,国际商贸边城——滇西重镇腾冲沦陷,梁文权、李运洪等与心仪女孩“骆小冬”之父骆怀印、日军情报官兼行政班本部长池田少佐明暗交互,围绕着暗杀、锄奸和钨矿走私的调查展开了智勇双全的较量,最终成功策划“飞凤山歼灭战”。我的遗憾男友兄弟姐妹四十爱的捆绑波士顿法律 第四季这个保安有点彪不是闹着玩的3亡命浪子分裂: 黑色子弹夜访吸血鬼国语广府太极传奇云霄飞车南诏风云之忠烈者死亡低语2019茉莉花开2004垃圾男孩刑警本色恋爱的我是女主角吗?酒店实习生东北往事之我叫赵红兵梨花梦天天有喜恐龙行星跳跃国界小叮当与海盗仙子新仙鹤神针 (粤语版)毒枭俱乐部巧克力男孩惜花芷拯救爱情梦中情人神鬼愿望影武者德川家康恋爱的男人们厨房第二季山海蓝图血染夜行车狂奔天涯探案录财宝大劫案八子日本未成年色情交易乡村爱情协奏曲潜伏者2016建群大业

 长篇影评

 1 ) 渡船、女孩

“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影片的最后、小说的最后结尾语。看完之后很堵。

翠翠和爷爷相依为命的感情很真实很感人。

二佬的纯真单一和坚持让人很感动,但现实很无奈;

翠翠单纯、幸福但是很不幸;

顺顺待人很和善,就是面对儿女婚姻上真的很现实;

大佬,不知道珍惜,“只能守着渡船”,得不到翠翠的喜欢却又冤死他乡,很实际很现实的,放在现在有很多影子。

——基本上看完原著再看电影,往往会比较失望,但是这部《边城》真的很好,演员表演都很有张力,把角色都演活了。大爱边城的小说和电影!








2008.12.12《边城》
看《边城》是因为突然怀念了湘西的那个小城。

刚开始看,浮现的是那个熟悉和不熟悉的场景和隐约可见的湘西小城。 沈老用他细腻的观察和优美的笔划给我们描出了那么美的一个边城、一尘不染的民风和那么清纯的一个边城少女,还有少女和爷爷间相依为命的情感,这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绝美的生活画卷。
然而少女的朦胧的情感就像小河上的烟雾一样不明了,若翠翠能明了自己或爷爷直接点,那么,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样的结局让人很郁闷!眼前浮现的老是翠翠的期盼和那条长流不息的边城小河。从春天到河满涨水再到雪花飘飘的冬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翠翠就那么守着等着~

看完,心里更堵得慌。
更想找个人少的时间再回去看看,再感受一下沈老笔下的边城。

 2 ) 【电影欣赏课作业】分析《边城》的改编

以防老师认为我是全文照搬自豆瓣,等成绩出来了再PO上来……


一、影片分析 (一)剧本 影片的剧本改编尊重原著,具体将在第二、三部分讨论。 (二)选角 饰演老船夫(爷爷)的是冯汉元,为国家一级演员,长期参与戏剧演出;饰演翠翠的是戴呐,她是导演甄选良久的结果;傩送二老由石磊饰演;此外还有刘汉朴,饰演船总顺顺;刘魁,国家二级演员,饰演天保大老;金风,饰演杨马兵等。 在选角上是贴合原著描述的,尤其是戴呐和石磊,前者是青涩秀丽,正应翠翠的单纯内敛;后者外在形象文质彬彬,和“傩送美丽得很”相符,及得上“岳云”的诨号。 (三)表演 1.老船夫(爷爷)的饰演者冯汉元的表现是影片中最值得点评的,茶峒乡人淳朴厚实的一面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边城》这样一个平缓的故事里,几乎全是文戏,自然演员的表情就占据了很大的表演空间。冯汉元在表情的把控上十分精到:和杨马兵喝烧酒时的开怀,或是与翠翠闲谈逗趣时的意犹未尽,笑容都恰到好处,眉须相映,憨厚可掬;忧心孙女的婚事,在与人谈及时或是沉思时,不断地眨眼,微微摇头,空咀嚼着嘴;与翠翠商量事儿时的语重心长,就在低头抬头间微蹙的眉间;雷雨将降之夜,他从窗口边回头,两颊鼓动,欲言又止,把那一份绝望融进了整张脸…… 配上动作上更加出彩,送傩送二老和脚夫过渡后,出于愤愤之情,老船夫在他们身后举了几下拳头,这时脸上的焦急与恼怒很搭调。此外,演员本身的年龄恰合角色,在步态和步速上的轻重缓急十分自然。 在表演中占据另一重要分额的是对白。冯汉元在台词上颇有功力,最为明显地从气音中体现,不论是叹是笑,他从喉咙深处发出的气音都为台词的串接起到了自然的承接作用。再有就是轻重音,他在说台词的时候轻重有致,听着很接地气,在老船夫上街置办端午节货时与屠夫和菜农的对话中,两方对比,立见高下。除了说出来的,还有一段唱出来的《千浪滩》,这段清唱很朴实,对乡里的民风有所展现。 2.翠翠的饰演者戴呐,年龄小且没有表演经验,动作表情都有些欠缺的地方,尤其是表情,细微的情感把握得不太好,因而缺少变化,但眼神到位,情绪感较大的哭笑也不成问题。没有表演经验也有好处,在“爱情”这种题材里,年纪小的戴呐有一丝发怵,或者说是一点不知所措,恰好把翠翠在爱情里的那一分青涩懵懂给表现出来。 戴呐在影片中遇到最多的对话是关于婚嫁之事的,爷爷不止一次与翠翠谈及此,或调侃,或严肃,每回都是在不同的事件发展形势下展开的,翠翠有娇羞、有微恼、有回避,都是短短一句话,因而在语气上的把握比较难。戴呐作欢快壮胜过哀伤,对上爷爷的玩笑话时,天真活泼的气息活脱脱,真有些娇嗔得可爱。当然,她说词的艺术性是有所不足,碰上纠结复杂的内心活动时,短台词能用力的地方寥寥无几,细感受就会察觉出一分刻意。也许是对着人容易紧张,戴呐在影片中对着大黄狗的几次说白倒是自然有张力。除开对白,虽然影片没有让戴呐唱歌,但她还有一小节的儿歌独白,很可惜这节儿歌诵得不好,断句不均,加上儿歌本身不压韵,听起来像是卡了词的课文选段背诵,也就散失了音乐美,成了仅为还原原著情节的赘述。 总的来说,戴呐还是撑住了这一角色。清丽的形象和比较自然的表演,附着与该角色作为同龄人的相似思绪,为观众塑造了一个合乎期待的翠翠。 3.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这两个角色的演绎中规中矩。原著中两小伙都是“结实如小公牛”,影片中相对来说大老会壮实一些,刘魁把“豪放豁达”放在举手投足之间,跳水游泳一幕他做得干净利落。石磊像是淳朴版的白面小生,外形和气质贴合二老。他在动作上没多表现也就不好评价,但在对白上他说得较轻柔,加之眉目跳动,一口白牙,尤其是翠翠给他撑船那一场戏,给人感觉是温柔得很,气魄少了些,不过在角色形象塑造上还是成功的。 4.船总顺顺和杨马兵的戏份不多,身为配角,在人物背景身份上的呈现被影片省略了,人物性格自然就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刘汉朴和金风的表演挑不出什么毛病,对剧情的自然承接起到了作用罢了。 (四)摄影和剪辑 摄影方面,碍于当年的技术问题,在夜戏上是硬伤。夜里光源严重不足,人像轮廓边缘模糊,脸部凹凸的明暗突出,场景就几乎是看不见了,只剩一片黑。这在翠翠初遇傩送二老那场戏尤为明显,背景画面几乎是成片的黑色,特写镜头有打光,翠翠的脸还看得清,肤色黑黝的金平(一名水手)和傩送二老大致上和背景融在一起,只有白牙和带油光的一点脸颊在发亮;接着翠翠回家下山时,有几桢看起来就像一副白色的肩袖在飘着。室内的情况也是如此,有时即使是白日里也是漆黑得很。这些情况虽然影响观感,但没有借用人为光源却也使得画面真实自然。虽然条件有限,但是在画面安排上合理有序,主次分明。例如,拍摄渡船时的固定机位和赛龙舟时的镜头移动,主体被摄物始终在画面中心,一目了然。 剪辑方面,都是硬切换,在白天黑夜的切换里会显得有点突然,不过倒也没大碍。此外,影片故事整体上是时间顺序,但在开场不久有个两年前的回忆,从翠翠回味般的眼神直接切换到两年前的画面开始展开,也会显得突兀。 (五)配乐 影片的配乐由中央乐团作曲家刘庄负责,他曾在1963年为电影《小兵张嘎》配乐。《边城》中,多次响起芦管独奏的《娘送女》:开场时就奠定哀伤的基调;待翠翠见过别家的新娘轿子后、爷爷忧心落泪时、夜里爷孙女俩谈心事时、大老死后爷爷在河边祭奠时,一次次衬托和强化人物情感变化;至尾声,镜头由翠翠孤单的身影挪至崇山峻岭,《娘送女》一直在耳。对比原著能发现,影片在爷爷死后,翠翠拜完了爷爷又去了母亲的坟前哭喊了一声,所以其实《娘送女》这一配乐是影片音乐乃至内涵的核心,揭示了母女共同的悲伤命运,为爱而哀。 影片配乐最集中的地方是在爷爷病重那一日夜,从琵琶启奏,然后芦管独奏,同时叠加了悬念式的引调,循环反复,至雷声处最高潮。雷后爷爷独占窗前哀思,这时竟然加入了婴儿的哭声,然后镜头转向翠翠,这种隐含的手法很妙。除此之外,吊脚楼上妓女的弹琴伴唱、赛龙舟和抬花轿时的锣鼓声以及灵堂做法事的木鱼声等等,承袭原著的描述,把文本所不能承载的音乐性呈现出来,对民间乡土风情的还原度很高。 (六)旁白 《边城》的旁白得从两方面说——有声旁白和字幕旁白。 有声旁白的配音选择的是相对轻柔和清晰的女声,对于这样一个爱情故事来说比较合适。“亲爱的观众,我用电影给你们讲个故事”,这是影片的入场方式,这说明了该旁白是具有主观性的,但是在影片中,旁白更多的还是起到客观的承接作用,在叙事中没有带入情感。当然这并不关键,关键是该女声语调太无力,像是每个字都是小心翼翼地念出来的。原本客观的旁白能减弱旁白本身的存在感,但是因为这样过分轻柔的语调,使得有声旁白很抢戏乃至跳戏。 再说字幕旁白。影片中人物所有的心理活动都由字幕旁白来展现,这种做法很累赘。电影语言是将文字影像化,心理活动可以通过人物表情和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来表达,再不济,统一由有声旁白负责也可行。影片使用字幕旁白的处理既无法将人物心理活动很好地传达,还可能引起反感。


二、与原著的对比 比对原著文本,影片在情节上没有多做修改,对白也基本照实还原,偶有几处不同无关痛痒,现列出部分片段比对并稍作分析: (一)第4分钟, 影片:爷爷让翠翠拦住给了渡河费的渡河人,将钱归还,并说:“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但其实留下了一个小钱。 原著:对白在第一部分,但是拦人还钱和留下一枚铜子是在第六部分的开头,而且爷爷有给渡河人烟叶。 分析: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助人渡河这事是爷爷的日常之举,书中将细节分散来塑造形象,而影片将关于助人渡河的细节整合起来一并呈现能够避免再用画面赘述相关情节,也能够突出形象特点,只是没有解释爷爷给了烟叶这一点,可能会让观众对爷爷的私欲有所误会。 (二)第50~53分钟 影片:天保大老与傩送二老躺在草地上互诉心事,相互明白了彼此对翠翠的心意,后来在城中河边的船上说定,轮流为翠翠唱歌,谁能打动翠翠这门亲事就归谁。 原著:“那哥哥同弟弟在河上游一个造船的地方,看他家中那一只新船,在新船旁把一切心事全告给了弟弟”,后来是沿着河岸走进了碾坊,在碾坊里说定了决定翠翠亲事归属的办法。 分析:这些地点并没有多大寓意,不按原著来安排没有问题。影片选择了草地让兄弟俩对话,显得俩人亲近无隔阂;选择在船上说定解决办法,是为了之后大老就地跳水游泳,为塑造一种豪放旷达的人物形象而服务。 (三)第80~82分钟 影片:爷爷在河滩边找正在修船的顺顺说话,询问关于二老与中寨王船总女儿结亲之事的真伪。 原著:爷爷是去顺顺家里,与离开牌局的顺顺进到书房说话。 分析:在叙事效果上没有差别。 (四)第85分钟 影片:旁白——大雨,冲刷着一切;大雨,也冲刷不了一切。 原著:无此表述。 分析:这句旁白在爷爷的绝望感受之后出现,很好地表达出一种命运观,是对片中人物的经历的感叹,很有张力。


三、改编评价 说起改编电影,“忠实原著”是一个硬标准,这是通常衡量一部影片改编成功与否的关键。影片对原著的改动很少,几乎完全按文本叙述顺序来剪辑电影,大部分情节都有拍摄,没删节多少内容。在细节上也有讲究,例如过渡人的配件多样化,来体现过渡的普遍性。所以说,影片首先是忠实于原著情节的,这一点是成功的。 但是否真正“忠实原著”还要考究其对于原著内涵的承载。《边城》原著塑造了一种桃花源的概念,弱化了时代背景,描写一个小城中的爱憎与哀乐,以小见大,呈现一个民族的喜与忧。(他们既并不想明白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便无法说明这个作品的得失,——这本书不是为他们而写的①)。经影片呈现,虽有乡民之间的生活互动,但仅止于现象,还来不及使观众深入感受小城民风,就转到主线——翠翠的爱情故事。这样全片看下来,关于作品的感受延伸也就止于对翠翠经历的叹惋,没能很好地表达出沈从文先生提倡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②”。此外还有一点,影片弱化了杨马兵这一人物的存在,也没有告知观众此人曾在年青作马夫时为翠翠母亲唱歌但没被理会一事。沈从文曾表示:“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③”,“这书用《边城》或《山城》、《小城》才能同军人有关系,同屯戍军相关照,正因为翠翠父亲还是戍军,顺顺是军人,照料翠翠的是马兵。兵士同城池是不可分离的④”。杨马兵苦笑自己当年没被翠翠母亲理会,如今却成了翠翠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这一段其实是点睛之处,没有呈现出来甚是可惜。因而,从原著内涵上来探讨,影片还是有所欠缺。 总的来说,影片优点多于缺点,磨剧本、选角、配乐等都看得出有用心,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将《边城》这样淳朴的故事影像化,已经很出色了。


参考文献: [1]沈从文.题记[N].大公报•文艺副刊,1934-4-25. [2]沈从文.沈从文文集 第11卷 文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3]沈从文.题记[N].大公报•文艺副刊,1934-4-25. [4]余时.写在<边城>的书边上.大公报,1983-6 2014~2015学年,大二上。

 3 ) 边城小镇那段单纯浪漫又凄美的爱情故事

看完了沈从文的边城,找来了很久以前的翻拍电影来看。虽然当时的技术方面不如现在,但是不得不说,这部翻拍的十分成功,完全还原了读者看书时脑补的湘西小镇,那个青山绿水的地方,那掌握渡船的爷孙俩,那个山歌萦绕的寂静夜晚,那个风雨交加爷爷去世的不幸之夜,结尾一句“这个人也行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让整部电影戛然而止,却有给人无限瞎想,仿佛看到翠翠撑着渡船,一个人静静发呆,不知道是在思念去世的爷爷,还是在想着那个人会不会回来。

电影不管是选角还是选景,都非常到位。选景完全还原书中的描写,那是一个桃花源一般的湘西小城,青山绿水,白塔小溪,有着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啼声婉转的黄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奇景如画,美不胜收。这些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爱情萌动的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

而主人公翠翠,像书中一样,天真善良,温柔清纯,让人看一眼就觉得,这就是这样的湘西小镇孕育出来的清纯女孩。翠翠是爱与美的艺术形象,她对爱情的追求与执着,一人生活的坚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4 )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
    这是第一次看电影《边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这也是影片最后的一句旁白,画面定格在冰天雪地下孤苦无依的翠翠坐在渡船上,恰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蕴,不同的是没了雄浑和悲壮,只剩下淡淡的凄凉和迷惘,也曾让青春年少的我们感到命运的缕缕哀愁。
    前几天又温习了这部根据经典名著改编的经典老片,三十年前的电影,仿佛回到了一百年前的湘西古城。那山,那城,那塔,那人,那狗,那船……青山绿水,烟雨迷蒙,白塔古镇,自然如初,像一幅写意的山水国画,透着中国传统的古典美,于是,故事卷轴逐渐展开,一一呈现到读者和观众的面前。
    第一次看是在17岁,高二刚开学的9月,夏末秋初,空气中还残留着燥热挑衅的因子,每个人亦揣着还没有完全从暑假的欢愉中调整到正常学习状态的兴奋不安。语文课的第三篇课文便节选自《边城》的第一部分,许多人都没看过沈从文的原著,老师干干地讲完了,大家脑海中也就留了个小镇边城的影子。某天下午,不知是谁,发现教学用的背投电脑里有电影《边城》,一呼百应,都吵着要看这部老片子。观影的开始交待了故事的背景,身临其境,仿佛我们也去了趟凤凰古城,不由得佩服导演的功力。接下来是翠翠、爷爷以及其他的村民。等二老傩送一出场,几乎所有的女生开始花痴,有尖叫的,有跺脚的,也有托腮傻笑的。故事的具体细节印象不深了,也许本来就是抱着看热闹的窥视心理吧,大饱眼福之后也就满意了,只是对于最后旁白的那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才感到了淡淡的哀愁。
    等到看了第二遍,才渐渐明白大老的遇难,爷爷的顾虑,二老的出走,翠翠最后的孤苦伶仃。小镇人们淳朴善良,互帮互助,但是他们的含蓄懵懂,迷信守旧,也造成了人们的隔阂和不解,酿成了悲剧,从而使读者和观众产生了对命运无常和人生难料淡淡的哀婉和迷惘。观影时,看到爷爷的拐弯抹角,翠翠的懵懂害羞,二老的意气用事,顺顺的迷信心结,真想做一个当事人,把一切事情向主人公们说清道明,然而转念一想,这样一来,就破坏了那种含蓄的古典美,也不符合传统中国人的心理状态,进而传达不出作者对于人性和人情发自肺腑的迷惘和惆怅。
    看到最后一幕时,旁白说道“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于是想到了鲁迅在《孔乙已》中的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无力感袭来,令人不能自持。
    正如张爱玲说的:“这世上没有一种感情,不是打补丁的。”边城里的感情总是很纠结,二老明明是喜欢翠翠的,翠翠对他也有好感,但是翠翠把它藏在心里,大老因得不到丧身大水中,二老却因为大哥的死心有芥蒂,赌气出去闯荡,爷爷又不把实情告诉翠翠,带着遗憾撒手人寰,于是留下翠翠一人守着渡船和还未盛开却已枯萎的爱情默默等待。乍一看是造化弄人,时乖命蹇,其实是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自尊心,越陷越深,也许获得了成长,但也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记得上小学时,认识一个比我高一年级的男生,他是我好朋友的邻居,说认识,只是简单的知道彼此,见了面也不打招呼的。后来好几次听好朋友以及那个男生的女同学说,他在草稿纸上写过:等**(我的名字)到了五年级,我要和她谈恋爱。对此,我一直抱着怀疑的态度,心想既然喜欢我,为何不直接说,况且他如此优秀活泼,怎么会喜欢上我?可是有时候不知为何,我也会在做早操时在人群中偷偷找他;在和他狭路相逢时不知所措;对朋友们关于他的话题时侧耳偷听……他作为值日生,负责定期在校门口监督学生是否佩戴了红领巾。那天他在门口值日,我穿着白衬衫,脖子上的红领巾格外显眼,正走过门口,他忽然说道:你的红领巾呢?我才意识到说的是我,被这忽然的一句吓到了,脸红着紧张起来,接着感到愤怒,心想是不是找茬,于是平时温顺的我昂起脖子,嘴巴向上,朝他吼:我带了!他明显被我吓到了,脖子朝后倾,嘴巴张的有些大。我也意识到自己的失态,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撒丫子跑掉了。后来到教室,和好朋友说起这件事,她一副替我惋惜的样子,你傻啊,他是想找机会和你说话,你却这么不领情……再后来,朋友们再没怎么向我提起他,直到小学毕业,我也没见过他。在之后的几年,偶尔会想起他,想起他让我尝到了爱情的滋味,虽然只有一小口,却像话梅一样满口余香。后来,我再也没有遇到一个这样的人,但偶尔会想起他。
    现在看了《边城》,不免对号入座。年少时每个人都有一颗小小的自尊心,虽然美好,但也很脆弱。当往事如烟,我们倚门回首时,能嗅到若有若无亦苦亦甜的青梅香,那便够了。

 5 ) 那灵动的小兽物呵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切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初中时初读《边城》,这么多年过去,那温润如水的情节早已变得模糊,唯独沈从文对翠翠似“小兽物”的描写记得真切。只这三个字,我便能勾勒出一个瘦小,黑发,怯生生地站在角落里绞着手指瞧着你的清秀少女,她的目光一定是清澈如潭底的,她的眼眸一定是皎洁无杂质的。甚至通过这三个字,我也能想象出那种钟灵毓秀的古城,淳朴的人们,湛绿如翠的江水,古色古香的小楼......只有这样的地方才可以孕育出“小兽物”似的灵性。
       我曾心心念念前往这茶峒古城,一览这不沾风尘的圣地,后来去了相似的地方,才发现,已经开发成旅游景点的古城,纵使看似依旧保持着绿水 小船 民歌 ,却早已成为招揽游客的手段,我再也看不见那份从骨子里浸着的淳朴与无欲无求。
       我以为我再也见不到这样的地方。
       知道在现代文学赏析这门选修课上看到了这部电影。我见到了想象中的翠翠,爷爷,大佬,二佬,见到了我曾心心念念想见到的古城。
       老电影质感略略毛糙,却也不失风味。那娓娓道来的旁白,缓缓推进的画面,一帧帧勾勒出我心中的小城。然后我渐渐记起,这是一个充满了淡淡哀伤的故事,兄弟俩瞧上了同一个女孩,女孩也已心有所属,爷爷的有意隐瞒和翠翠的害羞使得直到大佬沉水二佬出走爷爷离世渡船冲走,翠翠才知晓原来那夜夜听到的歌声不是梦。
        影片的结尾分析以及沈从文想要表达的无奈有几篇书评已经写的很好了。但不管主题怎样,结局怎样,我印象最深的依然是翠翠与傩送二人在渡船中时,她默默不语地渡着船,颔首低眉,承载着少年满眼的热切,满满的青涩与娇羞。映着青山碧水,让人久久不忘。
        那是我常常想起的人儿啊
        那是我可想不可求的古城啊

 6 ) 沈从文给编剧的意见里就厌恶某些套路了。

看这电影前,看了《沈从文全集》里收录的对电影改编的几封相关书信,以及对电影剧本的批改稿。

这部北影厂的边城制作之前,其实已经有上海电影厂要拍边城,不但剧本写好了,而且应该已经拍摄了一部分内容。

但上海的那部没有能面世,原因就是沈从文强烈,不留任何余地的反对。

从沈从文的书信里可以看出,上海改编的思路是把故事的人物设定成苗族(这符合他们认为的苗族才能这么自由恋爱的想象),情节上要增加冲突,比如要描写等级压迫,描写劣绅的胡作非为之类,增加反派,增加剧情冲突,还要有什么河中遇险,龙舟抢救的惊险场面。

总之要符合电影的套路。

上海电影制片厂还反复给沈从文寄500块人民币的改编费,意思是你只要收了钱,就不要再来干预拍摄,而且我们的片子已经给文化部备案了,钱也投资了很多,你要再反对,造成的损失谁来负责。

沈从文对此非常愤怒,接连几封信去怒斥。给他的改编费,也坚决不要,寄几次退几次。还语气强硬的表示,如果有损失,那也是要你们自己的编剧负责,谁让他们自己乱改。总之自己只要活着,就绝不可能同意按你们那种思路去拍摄边城。

自己的书在解放后不久就被国家下令彻底烧毁了,你们大可以选择那些国家鼓励,满纸斗争压迫批判的的作者的小说去拍。

沈从文指出的几点

首先边城里的人物就是汉族,不是苗族,那个地方是汉人聚集区,苗人并不多。

然后故事没有什么阶级斗争,压迫反压迫之类的玩意儿,也没有反派,当然也没有爷孙操舟救人之类的情节。

总而言之,要拍就按我沈从文写的小说拍,否则干脆别拍。

许多人以为沈从文是个柔弱胆小的人,这是对沈从文很大的误解。

其实沈从文骨子里是一个非常刚烈倔强的人,不会在外界压力下屈从的,这从他宁可放弃写作生涯,彻底改行,也不愿如郭沫若丁玲等人写那种宣传文学歌颂文学,就可以看得出来。

其实沈从文从小生活环境是见惯了杀人砍头,自己也当了多年兵,见惯杀人的,若以为沈从文真是没原则和稀泥的软弱文人,就真是误会他了。

这版电影基本就是在沈从文的指导下进行的,他对送来的剧本做了非常详细的批改。

电影的风格就是不侧重故事,而应该侧重意境,最好是拍成电影散文。

可惜沈从文83年3月就中风了,本来他还打算亲自到湘西选景看景的。

这电影成品,可以看得出,确实就是最大限度忠实了小说的原著文本。

遗憾之处可能就是缺少了一些灵动感,旁白和字幕太多。若是沈从文没有中风,更更具体更全面指导这个电影的拍摄,效果应该会好得多。

这电影下的长评,排在最前面一个说是这小说或电影是要批判什么湘西地区的封闭性,导致爱情悲剧云云。

这恰恰是沈从文非常厌恶反感的套路

这类评论者总以为小说应该批判什么,反思什么。 但这不是沈从文想要表达的。

一些评论者的思维就和套中人一样,已经固定在某种八股文式的格子里,出不来了。

他们认为一切悲剧都必定要归咎到某种思想,某种体制,某种社会。

某种罪恶上

这种思维其实本身就是错乱的,非真实的,欺人的。

莫非开放自由的美国就没有爱情上的错失遗憾甚至悲剧。

莫非未来的没有任何瑕疵的完美符合某些人想象的人间天国就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阴差阳错的隔阂。

这些人思维何其呆板,何其僵硬。 某种程度上他们才是真正的封闭。

其实沈从文在边城里描写的本身也不能说是悲剧。 只是在中国某地某时的一幕小景,隽永而有意味。 在人所鄙弃的时代,人们所以为的闭塞里,却含着淳朴和美和时空的开放。 具有穿透力,具有永恒性。

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不需要什么反思,更牵扯不到什么批判。

 短评

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作品,应该尽量把文字语言转化成影像语言,而这部《边城》中大量运用旁白来交代剧情发展与《山楂树之恋》直接上字幕说明故事转折一样让我觉得鸡肋、感到失望。尽管如此,这样一部充满生活气息又有文学韵味的电影依然比如今各种胡编乱造乃至粗制滥造的国产商业(烂)片让我看得舒心。

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文科班,半数女生哭得梨花带雨。“这个人或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画面和语言都美得不可方物。但是我没有哭。十五岁的夏天,留下的留不下的遗憾都已经过去。我心知肚明,我不会再等待,也没有人会来划我的渡船。

10分钟前
  • 月直直
  • 推荐

这个影片里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爷爷,不想翠翠像妈妈一样,所以他想尽最大的努力去让翠翠幸福,可惜有时候好心也会办坏事,善良的爷爷逝世的时候是真的好心疼好想哭,从此只留下了翠翠和一条船,日日等着她的爱人

12分钟前
  • 一二三四五
  • 还行

还是高中语文课给放的 因为之前就很喜欢书啊看过好几遍 看电影的时候看谁都觉得可惜 俩男孩躺在草地聊翠翠 一聊发现兄弟也喜欢 那个沉默的看天 啊呀 真好 换现在的小男孩早争个你死我活打出翔来了 翠翠也可爱 清纯的要命

15分钟前
  • 筷喜旺
  • 力荐

其实,整部电影里,我最爱的角色是翠翠的爷爷。

17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力荐

翠翠带着婴儿肥的瓜子脸,对爷爷撒娇:“不是翠翠,翠翠被鱼吃了”,很让人怜爱。还好是那时拍的,要是现在演翠翠的一定是锥子脸了。不知道潘玫现在何处?

22分钟前
  • 细雪
  • 推荐

翠翠演活了,现在我都还记得高中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说翠翠可以早恋因为她不用参加高考。。。

27分钟前
  • call me kelly
  • 推荐

1. 景色实在 太美了,看得出凌子风的美学底子,还有1984年我们的青山绿水还在,没有人为破坏。2. 爷爷的人物性格刻画的非常丰满,尤其是从他人口中描述的他,更丰富了对他的认识。3.这好像还是我第一次看到电影中如何表现男人的婚姻选择,权衡利弊。沈从文更了解男人。

28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高中时候,在课堂上播放的。7分。

31分钟前
  • DrBlackWatson
  • 推荐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心悦君兮君不知;旁白多余。

3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后来就是,等等等等。

3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唉,这惆怅说到底还是因为嫁女儿嫁孙女。湘西,看到小女孩再湘水中洗脚,便想起小艺说他们从工地回住的地方,就会经过一道流水的桥,每次经过也就赤脚下去洗脚了~

43分钟前
  • vivi
  • 推荐

凤凰镇已经如同边城这个故事一般随风飘逝

45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还行

高一语文课播放,对于此片的记忆比影片本身更珍贵,无法替代的存在。

47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力荐

从文新题记:“民十随部队入川,由茶峒过路,住宿二日,曾从有马粪城门口至城中二次,驻防一小庙中,至河街小船上玩数次。开拔日微雨,约四里始过渡,闻杜鹃极悲哀。是日翻上棉花坡,约高上二十五里,半路见路劫致死者数人。山顶堡砦已焚毁多日。民二十二至青岛崂山北九水路上,见村中有死者家人“报庙”行列,一小女孩奉灵幡引路。因与兆和约,将写一故事引入所见。九月至平结婚,即在达子营住处小院中,用小方桌在树荫下写第一章。在《国闻周报》发表。入冬返湘看望母亲,来回四十天,在家乡三天,回到北平续写。二十三年母亲死去,书出版时心中充满悲伤。二十年来生者多已成尘成土,死者在生人记忆中亦淡如烟雾,惟书中人与个人生命成一希奇结合,俨若可以不死,其实作品能不死,当为其中有几个人在个人生命中影响,和几种印象在个人生命中影响。”

49分钟前
  • 小千秋
  • 力荐

晚上的戏都暗成一团,白天的场面也是画质感人。但不知不觉就看完了。一忽感慨沈从文果真能活写出少女心态,一忽聊起湘西这个地方很神奇了。结尾处大家都很惆怅。小伙伴一语总结“撸完这片儿,心情十分潮湿”

54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很多年前看的小说,记得当时看完心里堵得慌,但没有哭。今天看电影,却哭得稀里哗啦的。有时候电影比文字更有力量。虽然胶片都放变质发黄了,声音忽大忽小,愈增怀旧感。

58分钟前
  • 香水瓶
  • 推荐

现在国内能多几部这样文艺的、乡土的、质朴的、清新的片子该多好

1小时前
  • 蓝色多瑙河
  • 力荐

唯一一部超级好,看哭了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评述的电影。第一次看这个小说是初一,看电影是初三,后来高中时候又看过小说,大学看过电影,今天重新看,发现自己遗漏了很多细节,以及老子花了大半天才看完一部90多分钟的电影,因为一直不敢往下看,想哭,怕!

1小时前
  • 爱狗
  • 力荐

翠翠的爷爷走了,天保没有天保,傩送离了茶侗,去了远方,狗,你要懂事,你要陪好没爹没娘没爷爷疼的翠翠。翠翠哭着哭着会坚强,在那人来人往的渡口,等那没消没息的情郎。 我不认为沈从文的文字可以被镜头超越,所以我认为在镜头上大做减法,保留国画风格的这部作品是很不错的。

1小时前
  • 新西兰孙小社
  • 力荐